受眷顧的土地:馬鳴山鎮安宮五年大科

受眷顧的土地:馬鳴山鎮安宮五年大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馬鳴山鎮安宮
  • 五年大科
  • 科舉
  • 地方誌
  • 曆史
  • 民俗
  • 宗教
  • 福建
  • 泉州
  • 進士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馬鳴山鎮安宮五年韆歲信仰,每四年一期的「五年大科」祭典,為目前所知颱灣王爺信仰中,分布最廣且最為復雜的祭典,影響雲嘉南地區,並擴及彰化、高雄、屏東等地,共計約500香莊參與其中。除「香莊類型」外,五年大科也有多元錶現形式,但是因為曆時較久且區域廣闊,長期被颱灣學界與民俗界忽視,相對媒體與政府的關注也較少,漸漸産生式微現像。本書透過文字作者與攝影作者兩人長期田野調查之追蹤記錄,深入探討此一復雜且重要的民俗文化資産,希望能獲得社會大眾更多認識與關注,珍惜這項記憶珍寶,並期待能有更多人願意為這塊五年韆歲眷顧的土地,奉獻心力、永續傳承。

專傢推薦

  ▍陳良基/科技部部長

  本書將豐碩的相關研究成果簡化,配閤精采的紀錄影像,以科普書籍的方式介紹五年大科儀式,透過簡明方式讓社會大眾瞭解颱灣的重要文化資産。

  ▍李豐楙/政治大學榮譽教授
  顯現齣颱灣西南部王爺信仰重要文化價值,既是雲林縣地方文化資源,也錶徵農業縣特色,彰顯颱灣王爺信仰文化多樣性。
    
  ▍張 珣/中央研究院民族所研究員
  溫熱的鄉土宗教關懷,冷靜的拍攝視角,細膩的田調文字,讓讀者讀來興緻盎然,難以釋手。

  ▍楊玉君/中正大學中國文學係教授
  民間的節慶信仰,遊客所感知的深度與長期蹲點調查的學者有天壤之彆。本書詳實的調查,深情的影像,讓外行人很快就能掌握儀式的脈絡、體會信徒虔誠信仰的熱度。

  ▍邱彥貴/颱灣淡南民俗文化研究會理事長
  欣見瑩發、永倫兩位好友關於馬鳴山「五年大科」的钜著齣版,這是給讀者開啓對「王爺信仰」的另一扇窗口。

  ▍林茂賢/颱中教育大學颱灣語文學係副教授
  本書以五年韆歲的五年大科為主題,內容深入淺齣介紹五年韆歲的各項重要科儀,不僅能為五年韆歲信仰留下調查研究資料,也能譲一般信徒得以認識五年韆歲的宗教內涵。

  ▍林培雅/中山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窮盡十多年的歲月,踏遍王爺所走過的每寸土地,詳實紀錄受眷顧的土地上,人與神之間至美的交會。如果您想認識馬鳴山五年王,想瞭解颱灣王爺信仰的文化內涵,這本書絕對是首選!

  ▍謝奇峰/大颱南文化研究員
  瑩發對代天巡狩主題研究是以長期蹲點方式來做田野調查,民間信仰儀式與發展脈絡不是都一成不變,需要靠長期觀察分析與比較,纔能真實呈現當代紀實,本書是12年纍積的豐碩成果,有幸先睹為快,真心推薦。

  ▍溫宗翰/民俗亂彈執行編輯
  在有限生命裏,能有幾次躬逢其盛?永倫與瑩發兩人用文字與影像為經,情感與生命經驗為緯,交織齣這片受眷顧的土地,震撼人心。一期一會,值得珍惜贊嘆:夭壽贊!
《塵封的秘境:探尋失落的古代文明》 內容簡介 本書以一位執著的考古學傢——艾倫·霍爾姆斯的視角,帶領讀者深入一片被時間遺忘的廣袤沙漠腹地,揭開一個失落已久的文明——“亞特蘭提斯之影”的神秘麵紗。這不是一次尋常的探險,而是對人類文明起源和消亡的深刻追問。 亞特蘭提斯之影,一個在所有已知曆史記載中都隻留下模糊傳說和零星符號的古老民族。他們曾被認為隻是神話中的虛構存在,直到霍姆斯博士在一份塵封百年的探險日記中,發現瞭指嚮“寂靜之沙”的古老地圖。 第一部:沙海的呼喚 故事始於20世紀30年代,歐洲學術界對古典文明的狂熱追逐達到瞭頂峰。艾倫·霍姆斯,一位以不拘一格和近乎偏執的鑽研精神著稱的青年學者,偶然接觸到瞭一批來自中東的神秘文物。這些文物上刻有非任何已知語係的文字,其工藝之精湛,遠超同時期任何文明的水平。這激發瞭他對傳說中“沙海之下失落之城”的追尋。 霍爾姆斯變賣瞭所有傢産,組織瞭一支由經驗豐富的沙漠嚮導、地質學傢和語言學傢組成的探險隊。他們的旅程充滿瞭艱辛與考驗。撒哈拉的酷熱、沙暴的侵襲、水源的匱乏,以及無處不在的迷失感,是對人類意誌的極限挑戰。 在穿越瞭被當地部落稱為“死亡之喉”的危險地帶後,探險隊發現瞭一組異常規整的岩石陣列。這些岩石陣並非自然形成,其排列方式暗閤瞭天文學上的特定星象周期,這成為瞭他們深入的第一個關鍵綫索。 第二部:符號與機械 隨著深入,探險隊逐漸進入瞭一片被巨大沙丘環繞的盆地。在這裏,他們找到瞭第一批完整的建築遺跡——一座半掩埋在沙下的巨大穹頂結構。這座建築的材料非金非石,觸摸上去竟帶著一種奇異的溫熱感,質地介於陶瓷和金屬之間。 穹頂內部的發現顛覆瞭霍爾姆斯的認知。他們沒有發現常見的壁畫或陶器,取而代之的是一係列復雜、精密的機械裝置。這些裝置由某種發光的晶體驅動,結構復雜到令現代工程師都感到費解。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個被稱為“星辰之輪”的巨大儀器,它似乎用於觀測和記錄宇宙運行的軌跡。 語言學傢團隊開始著手破譯刻在牆壁上的符號。這些符號並非綫性文字,而是一種基於幾何圖形和能量流動的視覺錶達。經過數月的艱苦比對,他們終於解讀齣部分關鍵信息:亞特蘭提斯之影文明擁有遠超當時世界的知識體係,尤其在聲學、光學和能源利用方麵達到瞭驚人的高度。他們似乎能通過特定的頻率和共振來操縱物質結構。 第三部:文明的衰亡與警示 隨著對遺跡的深入挖掘,故事揭示瞭亞特蘭提斯之影文明興盛背後的隱憂。他們對知識的渴求超越瞭對自然的敬畏。星辰之輪記錄的最後一批數據,描繪瞭一場史無前例的“能量失衡”。 根據解讀,該文明試圖利用某種“核心共振器”來模擬和控製自然界最基本的能量流。然而,實驗失控瞭。能量的過載不僅摧毀瞭他們賴以生存的城市,更重要的是,它在地球的能量場中留下瞭一道難以愈閤的創傷。 霍姆斯在遺跡的最深處,發現瞭一名保存完好的“記錄者”——一個類似人體的雕塑,其內部鑲嵌著最後一批核心記憶晶體。通過特製的讀取設備,霍姆斯體驗到瞭該文明毀滅前的最後景象:天空被奇異的光芒撕裂,大地發齣低沉的哀鳴,以及那些先賢們在絕望中試圖發齣最後警告的無聲呼喊。 記錄顯示,亞特蘭提斯之影的毀滅並非天災,而是他們自身對未知力量的傲慢和濫用所緻。他們留下的最後信息,是對後世文明的鄭重告誡:知識的獲取必須伴隨著對宇宙法則的敬畏與節製。 尾聲:迴響與傳承 在帶著海量的文物、手稿碎片和影像記錄重返文明世界的過程中,霍姆斯麵臨著巨大的挑戰。他的發現被主流學術界質疑,甚至被視作瘋子的囈語。然而,他手中的證據——那些超越時代的機械殘片和無法解釋的能量殘留——無可辯駁地證明瞭一個偉大文明的真實存在。 《塵封的秘境》不僅是一部考古發現實錄,更是一部對人類文明發展路徑的反思之作。它探討瞭知識的邊界、科技的力量及其潛在的倫理風險。霍爾姆斯最終選擇將大部分發現塵封,僅公開發錶瞭部分經過處理的成果,目的是為瞭保護這些知識不被尚未準備好的人類再次濫用。 本書的結尾,霍姆斯站在新的沙漠邊緣,凝望著夕陽,思考著人類文明的下一個“核心共振點”將在何處引發,以及我們是否有能力避免重蹈“亞特蘭提斯之影”的覆轍。這是一部融閤瞭驚險探險、硬核考古和深刻哲學思辨的史詩級著作。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文字/洪瑩發


  國立東華大學中國文學係民間文學博士,現為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颱灣淡南民俗文化研究會理事、民俗亂彈執行編輯、颱灣宗教研究數位平颱聯絡人。長期從事颱灣以及華人世界民俗以及民間信仰研究,研究領域在王爺信仰、媽祖信仰、民俗飲食、民間儀式、道壇與儀式等研究。

攝影者簡介

李永倫


  本名李凱翔,雲林縣元長人,經營「隨香筆記」部落格及臉書粉絲專頁,為一名深愛颱灣土地的民俗攝影者,經常現身於各類民間信仰活動,曾辦理數次民俗攝影展、講座,作品亦散見於各類民俗專書或紀錄片。由於自小成長於馬鳴山雲嘉香莊內,基於個人對信仰的熱情,長期追蹤馬鳴山鎮安宮五年韆歲各大小香莊,希望為這片土地留下美麗的記憶。
 

圖書目錄

推薦序/科技部部長陳良基
主委序/馬鳴山鎮安宮主委章金樹
主編序/政治大學榮譽講座教授李豐楙
作者序/中研院博士後研究洪瑩發
薦言錄/張 珣、楊玉君、邱彥貴、林茂賢、林培雅、謝奇峰、溫宗翰
 
第一章 神殿傳香:馬鳴山鎮安宮與五年韆信仰
第二章 五年大科:大科年的儀式與意義
第三章 王佑中颱:雲嘉平原的香莊
第四章 韆歲巡狩:水邊迎送與其他類型
第五章 建醮祈安:三朝祈安清醮
第六章 跨界盛典:五年大科的文化內涵
 

圖書序言

推薦序

陳良基/科技部部長


  五年韆歲與五年大科是雲嘉地區眾多民眾的共同信仰,也是共同的記憶,更是雲林與嘉義地區的眾多遊子的心靈港口,除宗教信仰安定人心的功能之外,更是連接人與土地的情感,更承載颱灣豐富的文化內涵。但是因為其香莊廣闊、範圍廣泛,鎮安宮或是香莊成員難以一窺全貌,長期更少有能有全麵性的調查研究,仍將豐富的五年大科文化,為在地文化留下紀錄與進行推廣。
    
  2018年適逢五年大科,欣聞傢鄉兄長傳來消息,聽聞《受眷顧的土地:馬鳴山鎮安宮五年大科》即將齣版,是一本全麵性介紹五年韆歲的民俗科普書籍。本書作者中研院洪瑩發博士與攝影傢李永倫先生長期關心與紀錄五年韆歲信仰,經過十二年的田野紀錄與研究,今年將階段性成果交給廟方,也陸續辦理論壇、展覽、成果報告等活動,將五年大科作一全麵介紹。五年大科所參與的登記村落約三百餘個,自然聚落應該有五百餘莊頭,其儀式類型豐富多元,本書將豐碩的相關研究成果簡化,配閤精采的紀錄影像,以科普書籍的方式介紹五年大科儀式,透過簡明方式讓社會大眾瞭解颱灣的重要文化資産。

  本書重要之處,除是第一本五年韆歲專書之外,更是長期學術纍積成果的轉化,配閤地方民俗專業攝影工作者的觀察,從曆史與田野同步進行爬梳研究,逐步將復雜的祭典釐清。透過分類介紹,從信仰與馬鳴山鎮安宮曆史開始介紹,後以五年大科的香莊與祭典為核心進行討論,輔以其他儀式類型,透過全麵與長期的觀察成果,完整呈現的盛大祭典。最後也提齣馬鳴山鎮安宮五年大科的特色與文化價值,其影響力與文化豐富度與重要性,都是不容小覷的,希望透過此書的齣版,讓雲嘉平原的共同驕傲,獲得應有的重視。

  良基從小於褒忠成長,父兄也皆襄助馬鳴山鎮安宮廟務與文化推廣活動,對於五年韆歲文化也並不陌生,更受韆歲庇佑成長。期待本書齣版能夠弘揚颱灣文化,也做為學術科普的範例,特引文為序,以答韆歲宏恩,也為故鄉盡一份心力,並鼓勵颱灣學術後進,為颱灣科普文化推廣投入更多心力。

主委序

章金樹/馬鳴山鎮安宮主任委員


  馬鳴山鎮安宮是颱灣重要王爺信仰文化中心之一,每年有眾多信徒與進香團前來,分靈宮廟也達近韆間左右,其春鼕二祭是重要祭典,元宵上元祈安遶境與吃飯擔,已經被列為雲林縣文化資産,每年皆數萬人參與。鼕祭小科年則是五股十四莊內的重要慶典,答謝韆歲與上蒼庇佑,逢五年則是五年大科,為本宮最重要祭典,中南部各縣市信眾踴躍參與,以上祭典活動讓馬鳴山鎮安宮擁有豐富的信仰文化。

  馬鳴山鎮安宮位於鄉村地區,雖擁有豐富的信仰文化,一般大眾較為不瞭解,也因為社會變遷,地方子弟也漸與土地疏離。有感於此,金樹負責鎮安宮廟務之後,成立馬鳴山五年韆歲文化發展協會,開始推動五年韆歲文化工作,協助元宵遶境以及吃飯擔等活動加入文化元素,且與復興國小推動鄉土教育走廊展示、小小解說員等活動;並與褒忠國中閤作推動校園宋江陣傳習計畫,進行信仰文化從小紮根工作。另外,亦積極與各社區閤作,推動花鼓的傳習計畫,讓具褒忠特色花鼓繼續傳承;也與社區大學辦理課程,融閤信仰、在地特産等,例如製作元宵遶境吃飯擔使用的飯碗,既作為地方民俗實踐,同時推展環保工作。

  除社區文化推廣外,尚推動與學術界與大專院校的閤作,例如元宵遶境推動與雲科大、虎科大進行閤作,提供學生民俗參與機會;也委託颱南藝術大學盧泰康教授團隊進行馬鳴山古物調查研究,並進一步將馬鳴山鎮安宮神龕、「孚佑下民」匾、觀音立像等三件登錄為雲林縣一般古物。另外在2014、2018年也與颱灣淡南民俗文化研究會閤作,由中研院洪瑩發教授、知名攝影傢李永倫先生為五年大科進行田野調查與紀錄工作,本書即是2014年計劃的階段性成果。

  五年大科是五年韆歲重要的信仰核心慶典,包含三百餘個登記迎請單位,加上其他類型與形式,在雲嘉平原有高達五百個莊頭以上參與,席捲中南部彰、雲、嘉、南等縣市。長期因為祭典範圍廣闊、時間漫長、牽涉復雜,難以掌握全貌,所以外界也僅知一二,幸賴洪瑩發教授十二年田野調查記錄,得以讓大眾一窺五年大科概況。2014年廟方與洪教授團隊閤作,開始進行香莊的普查研究,也是五年大科的第一次研究,雖主要由廟方提供支持,但也感謝颱灣淡南民俗文化研究會不計成本的付齣,以及中央研究院GIS中心、靜宜大學颱灣研究中心的鼎力支持,纔能逐步建立五年韆歲文化樣貌。

  本書從馬鳴山鎮安宮說起,主要記述五年大科的香莊與祭典,並且將較少人知道的其他類型一一收入,三朝清醮的部分也做簡要呈現,總結齣五年大科的文化特色與重要性,可說是一本介紹五年韆歲信仰文化的重要書籍。感謝洪瑩發教授、李永倫大師長期田野與記錄,讓五年韆歲文化逐漸受到注目,透過本書齣版,讓社會大眾可以透過書籍方式,深入淺齣瞭解五年大科祭典。感謝溫宗翰教授與雲林縣文化處促成本書齣版,感謝香莊在地子弟科技部長陳良基博士、政治大學李豐楙講座教授賜序美言,希望透過大傢的共同努力,弘揚五年韆歲信仰文化,讓五年大科成為香莊子弟的共同驕傲。

主編序

李豐楙/政治大學榮譽講座教授


  本書為颱灣王爺信仰係列叢書第一冊。在颱灣中南部、尤其沿海地區盛行王爺信仰,常以王船定期性迎送王爺,有代錶性的即所謂「南東港,北西港」,都在變動不大的區域內代天巡遶,被視為國定的重要祭典。相較於此,行內另外還有的宗教認知就是「南巡與北巡」,主要的區域就在雲、嘉地區,此一區內的宮廟及其活動,雖無盛名如東港、西港者,卻因位於兩個大香之間:南為南鯤鯓五府韆歲(五王)、北則馬鳴山鎭安宮「五年大科」,許多莊廟就會選擇參與其一,難免也有重疊的,故有南巡與北巡的説法。

  童幼時在雲林口湖靠海的鄉下長大,至今記憶猶新的就是「五年到」,既指「五年大科」的時間又到瞭,也錶示「五年王爺」又要遶境,故口湖的莊廟迎迓馬鳴山五年王爺巡遶,乃是地方祭典盛事。這種「鬧熱」的興奮情緒,隻有祖母要坐車到南鯤鯓刈香可以比擬。從雲林搬到嘉義後,仍然在五年王爺的「南巡」區域內,這就是有關「五年到」的宗教因緣;後來因緣際會進入宗教調查領域,在諸多課題中代天巡狩是一個費時既久的重點,唯五年王爺的調研反而無緣展開,直到洪博士瑩發帶著調查團隊,在此經營多年後發現許多值得注意的現象,又召喚起作調研的趣味。

  由於長年調查颱灣的地方道壇,在雲嘉一帶就常聽到褒忠、東勢道士提起:在「五年到」的時候被邀請作「清醮」,從鎮安宮到各地莊廟俱有。這種經驗較諸東港流域、颱江內海舊區,固然也有使用「清醮」的,更多的則是「王醮」、尤其是「王府」的祭典。雖然同樣會使用「大科」或「科年」,但從清醮/王醮、王府可以感覺:主導其儀的儀式專傢顯然有彆,也就是在正殿內的「空間佔有」,其情況顯然有所不同。

  看過瑩發調查完成的報告後,真的確定這是值得觀察的良好案例,雖然過去也有專傢作過調查,這次調查範圍更廣更細,所呈現的地方社會與儀式專傢的關係,提供瞭更多值得關注之焦點:儀式專傢屬於哪一種?為何會齣現這樣的變化?其中所涉及的到底是儀式專傢的興衰起伏,抑或社會變遷影響地方人士的抉擇?在這種情況下亟需更完整的調查,纔能探討一些基本問題:如儀式專傢存在是否決定儀式的偏重?抑或社會變遷影響瞭人力資源的分配,導緻儒、道兩種專傢的競閤關係發生變化?目前即以道士擔任清醮為主,反而禮生在王府禮儀較不普遍!這些颱南、屏東定期迎王區的常例,在本地未明顯地齣現到底是現在纔這樣,抑或曆史上已然如此?。

  從細看《受眷顧的土地》初稿中,第五章就專列「建醮祈安:三朝祈安清醮」一項,雖然不同道壇所開的科目小有差彆,唯大體上仍多屬靈寶派一係:即以烏頭道士為主,偶爾也有請紅頭道士的,顯然這些醮典性質為清醮,若是王醮就會開齣與送瘟有關的,唯從所列齣的科儀錶並非如此。這顯示五年王爺的定期遶境,其齣巡、潔淨目的偏重於解厄祈福,如此變化是為瞭符閤當前社會的需求,抑或曆史上早已定性?頗值得深思。就道士與禮生兩種儀式專傢性質而言,道壇道士較屬專業性宗教行業,而禮生則偏於業餘,其專門知識及技藝乃是奉獻性質;目前區域內多行清醮,而未見禮生集團職掌王府禮儀,即可觀察鄉村社會的轉型,從農業到工商社會,必然發生鄉村人口外流的現象,這對組織誌願性禮生團體顯然較為不利,而道士在鄉村設壇,方便與地方莊廟閤作,就會齣現道士職掌儀式的獨有現象。由於整個調查還有一些細節正在進行,等到全部的調研完成後,相信「五年到」這個案例即可印證:儀式專傢和社會變遷之間的關係,在地方祭典的選擇中頗有彈性。

  如此對照東港、西港的祭典模式,顯然各有各的「標準化」,乃是因時因地而各適其宜,故五年王爺信仰在雲嘉地區,在近代曆史中所發生之變化,既是地區內自然形成現象,也彰顯現代化之後受到社會變遷的衝擊,無論得到怎樣的答案都具有學術價值及意義。由於在本書齣版前有機會先睹為快,乃藉此煩敘一些初步想法,主要在肯定其中存在許多還值得再深入關注的學術課題,如此案例顯現齣颱灣西南部王爺信仰重要文化價值,既是雲林縣地方文化資源,也錶徵農業縣特色,彰顯颱灣王爺信仰文化多樣性。

作者序

洪瑩發/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博士後研究


  馬鳴山五年韆歲是雲林、嘉義人的共同信仰與記憶。我的故鄉雖然不在雲嘉,但研究核心幾乎在中南部,與韆歲有著深厚緣分,總有韆歲默默牽引與庇佑,讓我們在田野過程中順利,也發覺其在雲嘉平原的重要性。

  西元2000年左右,因為研究興趣與方嚮,開啓在颱灣各地追尋代天巡狩的身影,從颱灣頭到颱灣尾尋找的過程中發現,雲嘉地區眾多迎送代天巡狩的廟宇常恭請以「五年韆歲」為神號,故而引發我研究興趣。經由後續收集與閱讀相關資料,逐步瞭解馬鳴山鎮安宮五年韆歲為颱灣重要的王爺廟宇,雖然日本學者三尾裕子對於五年韆歲信仰與香莊的研究奠定瞭五年韆歲研究的基礎,但卻無法進一步解答我們在田野所見的多元復雜,因此更加深我們透過係列田野,呈現五年大科麵貌的想法。

  西元2006年起,我開始五年韆歲的係統田野調查,當時因為規模龐大,難以掌握全貌,隻能東奔西跑收集各種資訊,卻也同時發現五年韆歲的各種類型與多元麵貌。西元2010年起在馬鳴山鎮安宮的協助下我順利取得香莊相關資料,有係統著手進行田野調查與普查,錶上登記約兩百五十餘莊頭,後經校正調查,預估超過三百個請王單位,涉及約四、五百個自然聚落莊頭。

  由於迎送五年韆歲的各種類型,以及長達兩個月的主要儀式時間,對於時間與人力都是高度的考驗,非個人能力所能及,幸在西元2014年獲得馬鳴山鎮安宮管理委員會厚愛,由時任主委吳永祥與現任主委章金樹的大力支持下,獲得各項資源的挹注,由颱灣淡南民俗文化研究會整閤,並獲得中央研究院等學術機構協助,開始進行有係統的田野調查研究。

  從十二年前開始進行田野調查,曆經三科較為全麵的田野,在馬鳴山鎮安宮與中央研究院的支持下,展開團隊式的全麵田野調查,終於在今年有較為完整的成果齣版。十二年的田野調查,受益於各宮廟、單位、香莊的協助,以及長期的田野夥伴暨知名的民俗攝影傢李永倫先生,我們共同闖南走北,本次精美的攝影照片就多由其提供。另外田野調查期間獲吳明勛、陳文安、林長正、吳碧惠、官怡杏等夥伴的協助,纔能度過此漫長與廣大的田野過程。西元2014年則是大力招兵買馬,除筆者之外,尚有李永倫先生負責影像與故事收集,賴建宏導演負責紀錄片拍攝製作,加上當地人黃偉強老師以及各區域文史同好與先進的協助,終於展開第一次的不可能任務,參與西元2014年計畫成員有黃偉強、林群恆、林長正、吳碧惠、吳明勛、官怡杏、顔守韓、謝奕君等人,協助攝影與紀錄影像製作有劉傢豪、許評註、劉明同、楊堯斌、林柏伸、鄭富璁、吳明勛、池辰君、李君葳、宋仁智等人,纔得以完成復雜的工作任務。

  「受眷顧的土地」一名是由永倫、建宏、偉強等,大傢集思廣益而取名,取其五年王庇佑與眷顧土地上人們,彰顯韆歲護佑群黎之意,作為弘揚五年韆歲係列工作的名稱。介紹五年大科盛況的紀錄片「受眷顧的土地」,已經先於2016年完成發錶,書籍則是今年逢五年大科時纔登場,本書除感謝廟方與上述參與者外,也感謝中研院的同事蘇琬婷、張智傑協助製作地圖與資料分析,研究調查與齣版期間感謝馬鳴山員工陳若婷、張玳寜,誌工曾筱如等長期提供協助,感謝同事吳筱婷、蔡武晃教授與堂姊洪麗雯等人協助校稿與訂正,也感謝溫宗翰執行長協助後續齣版事宜,在百忙之中能讓書籍順利齣版。

  更感謝馬鳴山鎮安宮主委章金樹、常務監察陳良政、總乾事陳嘉隆與眾委員的支持,讓書籍得以順利齣版,並感謝科技部長陳良基教授、恩師政治大學講座教授李豐楙教授、主委章金樹賜序推薦,並感謝其他先進給予推薦。本書齣版也感謝邱彥貴教授、林茂賢教授、曾惠君科長的叮嚀與催促,更感謝本書長期調查與寫作期間工作單位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地理資訊科學專題研究中心的支援,感謝執行長範毅軍教授、執行秘書廖泫銘研究副技師的支持,感謝大傢長期的支持與支援,纔能將這復雜與多元的儀式,可以進行初步的梳理與介紹。

  馬鳴山鎮安宮的五年大科,應該是目前所知颱灣王爺信仰中分布最廣且最為復雜的祭典,除「香莊類型」外也有多元形式,但是因為曆時較久且區域廣闊,長期被颱灣學界與民俗界忽視,相對媒體與政府的關注也較少,透過團隊目前的研究,已知其規模與影響力,理應獲得更多的重視。本書目前僅就現有田野資料,呈現五年韆歲信仰在大科年時的一個儀式斷麵,希望讓社會大眾認識五年大科,重視颱灣重要的文化資産。後續也期待能投入更多的時間進行深入研究,逐步將復雜且廣大的儀式拼圖完成,慢慢建構齣五年大科的真實麵貌。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受眷顧的土地:馬鳴山鎮安宮五年大科》所帶來的震撼,不僅僅是知識上的充實,更是一種情感上的共鳴。這本書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長者,娓娓道來一段關於信仰、關於傳承、關於土地的故事。我驚嘆於作者對細節的捕捉能力,無論是祭祀過程中每一個細微的動作,還是參與者之間每一個眼神的交流,都被描繪得栩栩如生。這種細緻入微的觀察,讓我得以窺見“五年大科”背後蘊含的豐富文化密碼,理解為何這一儀式能夠跨越時空,依然在現代社會煥發生機。書中關於村民們如何為瞭儀式的順利舉行而付齣辛勤勞動的描寫,尤其讓我感動。那種集體無意識的力量,那種為瞭共同目標而團結協作的精神,在當今社會已經變得彌足珍貴。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在物質至上的時代,依然有人願意守護那些珍貴的精神遺産,用行動去證明信仰的力量。它讓我開始審視自己與“根”的關係,思考在快速變化的時代,我們應該如何安放自己的心靈。

评分

這本《受眷顧的土地:馬鳴山鎮安宮五年大科》的光影,就如同馬鳴山那片飽經風霜的土地一樣,沉澱著歲月的厚重,也閃耀著信仰的光芒。初翻開書頁,就被那股濃鬱的人文氣息所包裹,仿佛置身於一場莊嚴而熱鬧的科儀現場。作者的筆觸細膩而深情,不僅僅是對“五年大科”這一傳統儀式的純粹記錄,更像是在挖掘隱藏在儀式背後,那份維係著地方社群的精神紐帶。我仿佛能聽見鼓樂喧天,看到人們臉上虔誠的錶情,感受到空氣中彌漫的香火氣息。書中所描繪的那些參與科儀的村民,他們的眼神中透露齣的,是對祖輩傳承下來的信仰的堅守,是對土地母親深深的眷戀。這種情感的流露,是任何冰冷的文字都無法完全替代的。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傳統民俗在現代社會中依然頑強的生命力,以及它如何成為凝聚人心的強大力量。每一次閱讀,都像是一次心靈的洗禮,讓我反思我們與傳統、與土地、與社群的關係,在快節奏的生活中,尋覓一份安寜與歸屬。

评分

《受眷顧的土地:馬鳴山鎮安宮五年大科》這本書,如同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一個獨特而神秘的文化世界。作者的敘述方式,時而宏大敘事,描繪齣整個儀式的壯闊圖景,時而又聚焦於個體,刻畫齣參與者的細膩情感。我被書中描繪的馬鳴山鎮安宮那種曆史的厚重感所吸引,也為“五年大科”這一活動的豐富內涵所摺服。它不僅僅是一場宗教儀式,更是一種社會實踐,一種文化傳承的載體。書中關於村民們如何組織、如何參與、如何在代際之間傳遞這份信仰的描寫,讓我看到瞭社區凝聚力的強大。這種凝聚力,源於共同的文化記憶,源於對這片土地的歸屬感,也源於對神明的敬畏。這本書讓我開始思考,在現代社會,我們如何纔能重新找迴那種深厚的社群聯結,如何纔能在快速變化的世界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精神傢園。

评分

《受眷顧的土地:馬鳴山鎮安宮五年大科》這本書,猶如一份來自馬鳴山土地深處的饋贈,飽含著濃鬱的鄉土氣息和深厚的人文關懷。作者用一種極其質樸而富有感染力的筆觸,將“五年大科”這一地方性民俗活動,描繪得生動鮮活,仿佛就在我眼前上演。我能夠感受到,這不僅僅是一次簡單的記錄,更是一種情感的投入,一種對土地和信仰的深情呼喚。書中對於參與者的刻畫,更是入木三分,他們身上的那種淳樸、那種虔誠、那種代代相傳的責任感,都讓我深受觸動。這本書讓我明白,在現代文明的洪流中,依然有這樣一片土地,保留著古老的儀式,維係著深厚的社群情感。它讓我反思,在追求進步的同時,我們是否應該更加珍視那些能夠滋養我們心靈的傳統文化,是否應該更加關注我們與土地、與社區的聯結。

评分

閱讀《受眷顧的土地:馬鳴山鎮安宮五年大科》,宛如踏入瞭一個古老而充滿活力的世界,我被深深地吸引。作者以一種近乎考古的嚴謹態度,結閤生動的現場描繪,將“五年大科”這一繁復而神聖的儀式展現在讀者麵前。我看到瞭馬鳴山鎮安宮那獨特的地域文化,感受到瞭當地居民對信仰的虔誠,以及這份信仰如何滲透到他們生活的方方麵麵。書中的文字,充滿瞭溫度和力量,讓我能夠清晰地感受到,在每一次祭祀的背後,都凝聚著一代又一代人的情感和智慧。我尤其欣賞書中對儀式細節的深入剖析,它不僅僅是簡單的事件描述,更是對文化傳承機製的探索。這種探索,讓我對民間信仰的韌性有瞭更深的理解,也讓我看到瞭,在現代社會,傳統文化如何通過儀式得以延續和發展。每一次翻閱,都讓我對這片土地和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有瞭更深的敬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