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序言
凡夫俗子的天命
美國有句流傳甚廣的話:「上帝一定最愛普通人──你看祂造了多少。 (God must love common men, He made so many.)」(一般都說出自林肯,其實沒有根據)。這句話看來是普通人自我解嘲用的,但在演化生物學上實有其深意。
一個群體裡的「佼佼者」,用演化生物學的術語來說就是「最適者」 (the individual of highest fitness):不論以什麼方式,能夠在獲取資源上佔有優勢的個體。這就像我們所看到的天才、菁英、明星,以他們的聰明才智或是天賦異稟,甚至天生的社會地位,收穫了社會資源,繁榮昌盛。
在舊時的社會達爾文主義中,這些人是贏家,因此他們占用普通人的資源也是無可奈何、甚至無關緊要之事。普通人要做的,是努力向上,也成為菁英,這是演化告訴我們的殘酷現實。
真是如此嗎?
「生命是不完美的,因此是有限的。然而正因為不完美,每個生命才能塑造出自己的獨特之處,探索世界的無限可能。」
這句話像是某個文學家的名言。其實不是,這是取自這篇探討老化成因的論文中的一段話,加以改寫的:
“Imperfectness is also at the heart of life, because it produces variation from which more fit organisms can be selected.”
我們對演化更加了解後,發現生物體一生中不斷累積瑕疵,最後造成結構與功能崩潰,生命就完結了。這是複雜結構體無法避免的命運。然而,瑕疵也造成了遺傳變異,創造出新功能,使生物體能利用新資源,找到新的生活方式。從這一點看來,瑕疵不僅無法避免,也是生物演化必要的因素。
換句話說,沒有一個人能完美複製父母身上的基因,人天生不可能是完美的產物。但是不完美的複製造成差異,因此每個人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方式各有不同,就成為個性。原來,「個性」來自於不完美。
從反面看來,如果每個生物體都是「完美」的,他們就都會來自同一個「完美」的來源,彼此之間也就都一模一樣,結果他們只能生存在一個「完美」的環境,只要一點變動,就會霎那間全部煙消雲散。
所以生命的不完美,使我們努力活下去,從中發掘生命的潛力。
我們這個社會所強調的「競爭力」(社會達爾文主義),其實是迫使每個人去爭取相同的資源。久而久之,每個人所思、所學、所想都會趨於一致,而偏偏人生是一個不完美卻又複雜的歷程,有太多的趨勢、機會與可能。個性、經驗,就在此時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