織巢:《候鳥》姊妹篇

織巢:《候鳥》姊妹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西西
圖書標籤:
  • 文學小說
  • 女性成長
  • 傢庭關係
  • 情感
  • 治愈
  • 現實主義
  • 鄉土文學
  • 姊妹篇
  • 溫情
  • 生活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織巢》為西西自傳體小說《候鳥》的姊妹續篇 真實與虛擬,小說與時間的重新編織: 1981年,西西於香港《快報》開始連載自傳體小說《候鳥》,一年多後、1982年收結,共得三十萬字;後以主角「姊姊素素」自述起首的十八萬字,做為《候鳥》上捲,1991年印行初版(洪範書店);而其後關於「妹妹妍妍」的十多萬字,幾十年來,一直並未成冊。 2017年,西西在原先《候鳥》餘下、以「妹妹妍妍」主述的十多萬字當中,繼續添加、揉閤入「姊姊素素」新的敘事,以及「西西母親1960年代寫就的自傳小說」,加上「西西二姨寄自河南的萬言自傳式傢書」── 於是,四部閤唱,內文分彆以四種字體呈現── 這些兩代間、不同傢族親人,以各異角度發聲的自傳素材,讓西西以細膩高超的虛實交錯手法,打破時空的樊籬,魔幻般全部編織在一起,如織巢鳥築窩成傢,成為一部既獨立於時間內外、亦與《候鳥》相係互涉的嶄新小說:《織巢》。
《風信子之歌:在遺忘與重逢之間》 第一章:潮汐的低語 薩拉,一位在北歐深海燈塔服役的海洋生物學傢,她的生活像被潮汐規律地切割著,精確、孤獨,卻又充滿對未知深淵的好奇。她的研究對象是深海熱液噴口周圍奇異的生物群落,那些在永恒黑暗中依靠化學能生存的生命體,與人類世界的一切準則格格不入。薩拉對人類情感的疏離,源於一場多年前的意外——一場在北大西洋上發生的,關於“選擇”與“放棄”的緻命抉擇。她將自己埋藏在冰冷的數據和深海的壓力之下,企圖用科學的冰冷隔絕內心的灼痛。 燈塔的生活是單調的,隻有風暴來臨時,那無休止的咆哮聲,纔能讓她暫時忘記那些埋藏在記憶深處的片段。然而,一個陰沉的鞦日,一艘漂流的科考船殘骸被衝上瞭最近的礁石。船上隻有一具被海水浸泡得近乎透明的屍體,以及一本日記,封麵用褪色的顔料描繪著一朵奇異的、從未在任何植物圖譜中齣現過的藍色花朵——風信子。 日記的主人是一位名叫伊萊亞斯的植物學傢,一個畢生緻力於尋找“失落之花”的探險傢。他的筆跡潦草而充滿激情,記錄著他穿越亞馬遜雨林、喜馬拉雅山脈,最終將目標鎖定在北極圈邊緣的偏遠島嶼上的軌跡。日記中反復提及一個詞:“共振頻率”,以及一種可以改變生命體感知時間的植物。 薩拉立刻感到瞭不安。這本日記中描述的植物形態學特徵,與她童年記憶中,母親在世時常描繪的一種“能歌唱的花朵”驚人地相似。母親,一位失蹤多年的民間草藥師,她的離去,正是那場意外的導火索。 第二章:冰原上的迴響 為瞭追蹤日記中關於“風信子”的最終綫索,薩拉不得不嚮外界尋求幫助。她聯係瞭唯一一位與她保持書信往來的大學老友——亞曆剋斯。亞曆剋斯如今是倫敦一傢頂尖的植物基因工程實驗室的主管,一個理性到近乎冷酷的科學傢,也是唯一一個知道薩拉童年秘密的人。 亞曆剋斯對伊萊亞斯的日記錶現齣異乎尋常的興趣。他指齣,日記中描述的植物活性成分,與一種在二戰時期被秘密研究的,號稱能“重塑記憶結構”的化閤物有著驚人的相似性。他勸告薩拉放棄追查,認為這不過是瘋子的臆想,但薩拉無法退縮。那朵花,代錶著她與母親最後連接的可能。 兩人在一次秘密的基因序列比對中發現,伊萊亞斯在日記的最後幾頁,附上瞭一張手繪的星圖,星圖的中心指嚮瞭遠離航道的一片常年被濃霧籠罩的火山群島——“迷霧之脊”。 薩拉擅自離開瞭燈塔,她租用瞭一艘老舊的漁船,在亞曆剋斯提供的有限資料和她自己對洋流的理解下,駛嚮瞭那片被稱為“死亡三角”的海域。 在航行中,風暴再次來臨。船隻在巨浪中顛簸,薩拉依靠著僅存的電子設備和記憶中的導航知識艱難支撐。在最絕望的時刻,她忽然聞到瞭一股奇異的,混閤著泥土、海水和某種甜美花香的氣味。她發現,船艙的角落裏,一株微弱的植物正在發光,正是日記中描繪的,那朵藍色的風信子。它似乎對船隻的損壞産生瞭某種共振,使船體在風浪中的搖擺頻率發生微小的、但至關重要的改變,如同被無形的手引導著,駛齣瞭最緻命的漩渦。 第三章:迷霧之脊的真相 火山群島如同一群沉默的巨獸,矗立在海麵上。島嶼內部,地熱活動異常活躍,空氣中彌漫著硫磺的氣味,卻也滋養著一片奇異的、非自然的光閤作用生態係統。 薩拉深入島嶼的中心,發現瞭一個被火山岩封閉起來的巨大洞穴係統。洞穴內部,不是熔岩,而是一個巨大的地下湖泊,湖麵上漂浮著成韆上萬朵正在盛開的“風信子”。它們散發齣的藍光,照亮瞭整個空間,形成瞭一個令人窒息的藍色夢境。 在這裏,她找到瞭伊萊亞斯的營地,以及一個保存完好的實驗記錄室。記錄顯示,伊萊亞斯並非單純的植物學傢,他也是一個逃避社會規則的基因研究者。他發現,這些風信子並非地球原生植物,而是一種極度依賴地磁場和特定頻率聲波纔能維持生命的外來物種。它們通過釋放一種高度穩定的生物電信號,能夠“編輯”生物的神經突觸,使其暫時性地重溫過去某個特定的記憶片段,甚至誘發“平行時間感”。 然而,伊萊亞斯在日記的最後部分寫道,他成功提取瞭花粉,並嘗試用它來“治愈”一種代代相傳的遺傳性失憶癥——而這種疾病,正是薩拉的母親所患的。 就在薩拉即將觸碰到最後一份核心樣本時,一個黑影閃過。亞曆剋斯,那個理智的科學傢,齣現在瞭洞穴的入口。 第四章:迴溯與選擇 亞曆剋斯的齣現並非偶然。他承認,多年前,正是他發現瞭薩拉母親的基因缺陷,並試圖利用伊萊亞斯的研究成果進行不正當的“記憶修正”實驗,導緻瞭那場意外。他追隨薩拉的目的是為瞭奪取風信子的核心樣本,以鞏固他在生物工程領域的地位。 一場關於理念和倫理的對峙在藍光中展開。亞曆剋斯指責薩拉沉溺於過去,而薩拉則指責他為瞭知識的權力,踐踏瞭生命的尊嚴。 在扭打中,亞曆剋斯不慎碰倒瞭核心樣本的培養皿。瞬間,大量的花粉彌漫開來。薩拉感覺自己被一股巨大的力量拉扯著,她不是看到瞭過去,而是“迴到瞭”那場意外發生的瞬間——海麵上,船隻破碎,她和母親麵對著最後的抉擇。 在這次“迴溯”中,她清晰地看到瞭母親當時是如何為瞭保護她而選擇瞭自我犧牲。這不是一個模糊的創傷記憶,而是一個清晰的、帶著溫度的“真相”。 當幻覺散去,亞曆剋斯已經被湧齣的地熱蒸汽所睏,他失去瞭意識。風信子群落開始因為環境的劇烈變化而迅速凋零,藍光逐漸黯淡。 薩拉帶著僅存的幾株植物樣本,離開瞭迷霧之脊。她沒有聲張亞曆剋斯的罪行,也沒有公布風信子的秘密。她明白,有些真相過於強大,不應被世人所知。 她迴到瞭她的燈塔,但她不再是那個隻與深海交流的生物學傢。她開始著手研究如何利用風信子微弱的能量,不是去改變過去,而是去修復現代醫學無法觸及的,關於“感知”和“共情”的缺失。 《風信子之歌》講述的,不是一個簡單的尋寶故事,而是一場關於記憶的重構、倫理的抗爭,以及個體如何在被遺忘的真相與必須麵對的未來之間,找到自己生命中那條清晰的、屬於自己的潮汐航綫。薩拉最終明白,真正的“共振”,是學會與自己不完美的過去和諧共存。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西西


  原名張彥,廣東中山人,1937年生於上海,1950年定居香港。香港葛量洪教育學院畢業,曾任教職,為香港《素葉文學》同人。

  1983年,〈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獲《聯閤報》小說奬推薦奬,正式開始瞭與颱灣的文學緣。著作極豐,包括詩集、散文、長短篇小說等近三十種,形式及內容不斷創新,影響深遠。

  2005年獲《星洲日報》「花蹤世界華文文學奬」,2011年為香港書展「年度文學作傢」。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1
  織巢鳥,又名織布鳥,是一種會用草和藤等物料編織巢穴的鳥。在動物分類錶上,有以下的排列: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今鳥亞綱
  雀形目
  文鳥科
  織布鳥屬
  織巢鳥屬於文鳥科(Ploceidae)
  拉丁學名是 Philetairus socius
  彆稱 Weaverbird
  種類約 145

  常見的織巢鳥在河邊樹枝上築巢,巢體懸掛在樹枝的末梢,望似垂掛的大水果,似梨狀居多。巢以樹葉、樹枝和乾草等織成,採用的是紡織法而非黏閤法。河上結巢可防走獸或飛禽入侵,多數由雌雄織鳥共同編織,但分彆獨立完成一巢,巢口較平坦的底部,嚮上略窄,成一錐體,即使堅固,仍可能受到噴水跳躍的魚的襲擊。的確沒有絕對安全的地方。
  
  另一類織巢鳥則喜歡群居,往往數百隻聚集在同一棵樹上,或者電綫桿上,編織成大型的復閤社區,巢房相連,卻各有間隔,每一對鳥有各自獨立的單位,整體看來如同大廈,有時纍纍臃腫,可達三、四米高,直徑達四、五米,比樹木本身還要巨大,比蜂巢蟻巢還要壯觀。這種僭建,通常在旱地上,否則大雨浸濡,會纍及大樹一起傾倒。我不知牠們會否守望相助,但至少,牠們是和平共處的。不幸的是,對農夫來說,織巢鳥由於吃榖物種子,被當是公敵。

  
  法國畫傢迪加創作瞭一件很特彆的雕塑,名《十四歲的小舞者》(La Petite Danseuse de
Quatorze Ans),有什麼特彆呢?本來,這隻是一個年輕舞者的雕像,在鞦季沙龍的展覽中,她隻是穿著芭蕾舞衣、舞鞋,梳著發辮,束瞭打蝴蝶結的緞帶,芭蕾舞者那樣閑閑地站著。但她這個虛擬的雕像,穿的舞衣、舞鞋、發尾的緞帶,卻是實物,真實的紗裙、布鞋和緞帶。最初還有真正的頭發。百多年來,她在不同的展覽會中亮相,都穿著真實的舞衣,而且換過好幾次瞭,因為原先的裙子舊瞭,褪色、氧化、穿孔、僕僕灰塵。而且,哪一個女孩子齣席舞會時,還願意穿上上次的舞衣?過去的立體主義,像畢加索的作品,為畫作加添時間的元素,這是空間藝術的突破,但矛盾的是,那種時間還是凝定,不再流動的。畫麵上齣現不同的鼻子、幾雙眼晴,那是不同時間的並列;這麼一來,時間成為瞭繪畫的主宰,但其實失去瞭時間本身的意義。迪加的名氣,不及梵高、畢加索等大師,但他這個作品,是更大的突破,把時間歸還時間,它在舞者身上,與空間結閤,流動、變化,而且生生不息。
  
  每次見到這年輕的舞者換上新衣,我總感覺驚異,文學藝術原來可以這樣啊,把真實的記錄與虛擬的故事融於一爐。小說中我拼貼瞭母親的自傳、二姨在內地寫來的長信,以及一些其他,尤其是二姨的信,我幾乎不改一字,隻是刪減瞭一些過於繁瑣的傢事,也改瞭人名,她提到成都的梅園,我最近也到過,座落在杜甫草堂裏,由小矮牆分隔。在草堂裏,我讀到這兩句:「暫止飛鳥將數子,頻來語燕定新巢。」這是杜甫當草堂建成時的作品,他帶瞭孩兒,在戰亂後暫時找到棲身的地方,心情喜悅,卻又難免有點彷徨不安。二姨完全沒提杜甫草堂。此外,其中也加插我讀師範學院時一篇小說,參加徵文,居然獲得首奬,生澀,但寫實。另外還有我介紹香港第一影室的文字。這些,就成為《織巢》中「真實的舞衣」瞭。
  
  四、五十年前吧,故友蔡浩泉替一傢齣版社畫插圖,因最初每冊售價三毛錢,故名「三毛錢小說」,朋友約我也寫一個,按例指定要是愛情小說,四萬字,當時其實已改售四毛錢瞭。

  我寫瞭《東城故事》,因為看瞭電影 West Side Story。那時文化人喜談存在主義,這小說是貌似存在主義的愛情小說。
  那小說的稿酬很不錯,我不知道是否比其他人高,我請大傢到酒樓大吃一頓。母親知道瞭,提齣她也要寫,嚮我要瞭一疊原稿紙,她說,她也有一個愛情小說。四萬字麼,於是天天埋頭埋腦,變成乖乖的女孩,安靜地寫。我寫我的,她寫她的。幾個月後,交給我她的作品。母親的故事,原來是她的自傳,她不過把人名改瞭;但通篇沒有標點,也有一些廣東話。我沒有交給朋友,看來我欠她一筆稿酬和一本書。我們欠父母親的,何止這些?我這裏抽齣前半若乾段落;其後的,替她續完。至於二姨寄來的一封長信,有萬多言,就像她的姊姊一樣,也是自傳。她在河南,訪港時找到我的書,大概也看過我的《候鳥》吧,竟把自己的生活如數傢珍地告訴我,這是我不知道的,我也把她編織起來,希望讀者即使在不同的時間空間仍然有興趣知道。原來,許多人都會寫,許多人,本身就是一個個故事。

  
  《織巢》是《候鳥》的姊妹篇,也是一個愛情故事,不過是廣義的。當年在報上連載,是用專欄形式,每天八百字,如今迴憶也覺神奇。這種平淡,閑話傢常的寫法,跟當時大多隻爭朝夕的連載小說,無疑顯得乏味。報刊的篇幅多麼珍貴呢,難得前輩編輯提供園地,並加以鼓勵,這是必須肯定和尊重的。我一寫,一年之久,大概讀者不多,怨言卻不少,不過壓力也不在我身上,當編輯稍露口風,我馬上知趣,草草收筆。事實上,我寫《我城》時,纔寫瞭萬多字,就受過毫不客氣的批評;我的其他小說也有類似遭遇。說的直率,但書未寫完,看的也不周全,不好妄下論斷。我稍為所動,但仍然照想法寫下去。最重要的是,說這話的人可不是我的編輯。我這樣再提齣來,是近年這種自以為是的批評,時有所見;尤其臉書之類盛行,無論褒貶都太容易瞭,錶示一下態度,不用推理,年輕的作者,可能受不瞭這種衝擊。一個寫作的人,如果太在意彆人的批評,包括親朋戚友的贊語,那是自信不足的錶現。我寫作超過半世紀,一直很認真、努力,是明知這迴事不可不認真、努力,所以我也要求評論傢不要輕率。當評論傢說什麼「逃避現實」,這是假定隻有一種現實,責成這種現實的時候,其實也指定這種現實的寫法。小說的寫法,我是絕對堅持的。這當然牽涉對文學藝術的理解,甚至對人生、對世界的看法。秉持一種世界觀去進行文學批評,隻是尋找近親。
  
  《候鳥》在報上連載的收結,我連自己也不滿意,所以隻齣版瞭上捲,上捲是姐姐素素的自述,妹妹妍妍的部份,也有十多萬字,一直壓在抽屜裏。妍妍是以我的幼妹為原型,她幾乎是我帶大的,我做過她的小學老師,她結婚前什麼都跟我說。她愛好運動,看來很健康,卻最早離世,我很懷念她,書中泰半是她的親身經曆,那是上世紀六十至九十年代的生活。不過成為醫務所的助護,卻是我另有一個大妹的經曆,大妹一直與我同住,卻染上奇怪的絕癥,七年來不斷進齣醫院,經常開刀,人日漸消瘦,我感同身受,但我看到她另一麵強韌的生命的意誌。反而是我這個老病號,真是久病成醫。那六、七年我寫得很少,生活並不好過,當年一位北京的編輯,忽爾造訪,我拒絕她進門,當時不便解釋:屋內另有一位病得更重的人正在客廳裏為傷口包紮換藥。我和這位編輯素未謀麵,抱歉她大概曾按地址在屋邨裏摸索瞭好一陣。
  
  大妹過世後我收拾她的文件,找到她保存一傢人在上海的身份證,我呢,原來在一九三七年生。翻開瞭許多年的記憶,我把收藏的《候鳥》剪報找齣來。十多年來,有些朋友偶爾想起這些文字,錶示關心。其中洪範的葉步榮先生和葉雲平先生,從沒懷疑我會亂寫,近年又追問《候鳥》續捲的下落。於是,那麼一個陽光猛烈無事的夏天,不宜外齣,我把剪稿攤開,痛定思痛,像織巢鳥那樣,找來材料,重新編織。
  
  我很重視小說的形式,當年素素的自述,是由幼漸長的敘事;下半捲則轉由妍妍自述,她們不是孿生姊妹,不應該相同,當然也不能完全不同吧。我更不想重覆過去的寫法。我想,《織巢》也是可以獨立成捲的。在妹妹的敘述裏,我嘗試插入姐姐和母親各自的敘述,這是話分三頭。但問題是,在報上連載,如果用上兩三種字體,會給予排字房的工友諸多麻煩。那還是鉛字排版的年代。當年前輩編輯忙纍瞭想稍作休息、旅行,就囑我代為發稿,所以跟排字房的工友阿祥叔稔熟。阿祥叔總把我好幾個專欄的版頭原版送給我。這些版頭,大多是蔡浩泉的設計。我不想添煩添亂,也就把其他人的說話融入妍妍的敘事裏,敘事觀點的轉移,同樣的字體,又限定字數,在報上看會感覺很混亂,我很快就放棄瞭計劃,再變迴單一的敘述。如今電腦打字,用書本的形式,我可以還原本來的構想,加上接到遠親的來信,分彆用四種字體錶現,清楚地讓當事人自己發聲;發聲,並不一定要唱對颱,而可以是有自己的說法,又互相補充。

  這是個吵鬧撕裂的年代,大傢說話時彷彿都要提高嗓門,聲嘶力竭,要證明關心社會,而如此這樣的一套纔能夠改進社會。我想,生活是否隻容許一種模式?我們又能否冷靜下來,平實地說,耐心地聽呢?
 
二○一七年八月 

圖書試讀

紀念我的母親

第一章

 

 
媽媽說
妍妍
你去把姐姐找迴來
姐姐在哪裏呢
我想我知道
從街尾轉過去
有一列石屋子
從石屋子轉過去
有一條荒涼的馬路
從馬路一直走到尾尾
是一片廣闊的沙灘
沙灘的那一邊
有一道堤
堤上長著一棵椰子樹
椰子樹下
坐著我的姐姐
 
爸爸為什麼生那麼大的氣呢?姐姐不在傢,他忽然生起氣來。爸爸一生起氣來,我隻好一聲不作,坐在小矮凳上。爸爸生氣,媽媽也沒有辦法,要是媽媽說幾句話,那麼,爸爸就要連媽媽也埋怨起來的。我起初不知道爸爸為什麼生氣,他把一個裝蘋果的紙盒找齣來,然後把姐姐的一些書放在紙盒裏。牆上有一幅畫,是姐姐的,鑲在玻璃裏邊,畫的是一幅教堂,爸爸把畫從牆上扯下來,也放在紙盒裏。還有一些姐姐喜歡的明信片,爸爸也都拿齣來,放在紙盒裏,紙盒就給推到瞭大門口。
 
姐姐並不在傢裏,現在是幾點鍾瞭?是晚上十二點鍾還要多些,平日我早就睡瞭,可是爸爸在生氣,我睡不著。爸爸生氣,是因為姐姐還沒有迴來。姐姐為什麼這麼晚還不迴來?近來,姐姐常常很晚纔迴來。
 
爸爸說,她一定在外麵結交瞭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也不知瘋到哪裏去瞭。爸爸說,這個女兒,我不要瞭,趕齣去乾淨。媽媽說,孩子該慢慢教,趕齣去,一個女孩子,叫她到哪裏去。但爸爸不聽,他仍是說,叫她不要再迴來,把她的什麼寶貝書,寶貝東西都拿走,不要迴來。
 
姐姐這麼晚瞭還不迴來。為什麼還不迴來呢?我想,姐姐大概在外麵玩得興高采烈,所以忘瞭已經很晚瞭。我在街上玩,也是常常忘記是什麼時候的。譬如那一次,我和幾個小朋友一起推木頭車,那纔是好玩的遊戲。幾個人坐在車裏,另外幾個人在外麵推,一直從街頭推到街尾,晚上街上靜,人少,木頭車可以通行無阻,誰想到要迴傢呢。不過玩瞭那麼一陣,原來已經十二點鍾瞭,爸爸拿瞭一條雞毛帚,在街上把我找到瞭,迴傢後打瞭一頓。我年紀小,爸爸可以打我一頓,姐姐年紀大,已經讀師範,要做老師瞭,大概不可以打一頓。所以,爸爸說不要姐姐這個女兒瞭,要趕齣去。

用户评价

评分

《候鳥》這本書,在我讀完後,久久不能平靜,它就像一顆投入心湖的石子,激起的漣漪久久不散。我尤其喜歡書中對“希望”的刻畫,它不是那種盲目的樂觀,而是一種在絕望中悄然萌生的微光,一種即使身處睏境,也從未放棄的堅持。主角們的人生,充滿瞭起伏與挑戰,他們經曆瞭許多艱難睏苦,但始終沒有被壓垮。作者在描繪這種“希望”時,運用瞭極為細膩的手法,不直接點破,而是通過人物的行動、眼神,甚至是一個細微的錶情,將這種力量悄無聲息地傳遞齣來。我常常會因為書中某些場景的描寫而感到熱淚盈眶,那些在黑暗中伸齣的援手,那些在絕境中閃耀的笑容,都讓我看到瞭人性的光輝。這本書讓我對“韌性”這個詞有瞭更深的理解。韌性,不僅僅是承受痛苦的能力,更是在痛苦中尋找力量,在絕境中創造奇跡的勇氣。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夠繼續創作類似的作品,繼續用她充滿力量的筆觸,為我們描繪齣更多關於希望、關於堅持、關於生命韌性的動人故事。

评分

《候鳥》這部作品,給我帶來的,不僅僅是閱讀的快感,更是一種深刻的思考。書中對“異鄉”與“故土”的描繪,讓我聯想到瞭許多在颱灣這片土地上,曾經或正在經曆相似故事的人們。那些離鄉背井的奮鬥者,那些心係故土的遊子,他們的情感,這本書都有所觸及。我尤其欣賞書中對“鄉愁”的描繪,它不是簡單的思念,而是一種復雜的情感交織,包含瞭對過往的眷戀,對未來的迷茫,以及對自我身份的追尋。作者用她精準的筆觸,將這種深沉的情感,一點一滴地滲透到字裏行間。我常常會因為書中某些場景的描寫而感到心有戚戚焉,仿佛看到瞭自己的影子,看到瞭身邊人的故事。這本書讓我對“根”這個概念有瞭更深的理解。根,不僅僅是生長的地方,更是情感的寄托,是心靈的歸宿。而對於那些不得不離開故土的人們來說,如何安放自己的“根”,又是一個永恒的課題。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夠繼續創作類似的作品,繼續用她深刻的洞察力,為我們展現更多關於“根”、關於“身份”、關於“歸屬”的動人故事。

评分

《候鳥》這本書的故事,就像一首悠揚的樂麯,每一個音符都充滿瞭情感的共鳴。我特彆著迷於書中那種關於“等待”的主題,等待一個歸期,等待一個機會,等待一份懂得。這種等待,有時充滿希望,有時又帶著一絲絕望,但總是牽動著人心。主角們在異鄉的經曆,那些零散的片段,那些不經意的相遇,都仿佛是命運的安排。我常常會問自己,那些擦肩而過的人,是否也帶著相似的故事?是否也在某個角落,默默地等待著屬於他們的“候鳥”?作者對於人物內心世界的刻畫,非常深刻,能夠觸及到人性中最柔軟的部分。她沒有直接告訴你答案,而是讓你去感受,去體會。這種留白,反而更能激發讀者的思考。這本書讓我對“傢”這個概念有瞭全新的認識。傢不一定是一個固定的住所,更是一種心靈的港灣,一種能夠讓你感到安心和溫暖的地方。而這種溫暖,有時需要自己去創造,去尋找。我非常喜歡書中那種淡淡的憂傷,卻又充滿瞭韌性的力量。它沒有刻意去製造戲劇衝突,而是將生活的點滴,那種真實的情感,細緻地描繪齣來。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的內心也被洗滌瞭一遍,對人生的理解又多瞭一層。我期待著作者能夠繼續用她的筆,為我們帶來更多這樣觸動心靈的故事,繼續探索關於人生、關於情感的無限可能。

评分

《候鳥》這本書,在我心中留下瞭深刻的印記,尤其是在對“命運”的探討上。書中人物的命運,似乎總是在不經意間被推嚮某個方嚮,充滿瞭偶然性,也充滿瞭必然性。然而,在這些被命運裹挾的身影背後,我又看到瞭他們對於自由意誌的掙紮與追求。作者在處理“宿命”與“抗爭”的關係時,展現齣瞭非凡的功力。她沒有將命運描繪成一張無形的網,將人物完全睏住,而是為他們留下瞭選擇的餘地,留下瞭改變的可能。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成長”的描繪。書中的人物,他們的成長並非一蹴而就,而是經曆瞭無數次的跌倒與爬起,經曆瞭無數次的迷茫與頓悟。這種真實的成長軌跡,讓我看到瞭生命的韌性與力量。這本書讓我對“堅持”這個詞有瞭更深的理解。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中,堅持,不僅僅是咬牙挺過睏難,更是一種對自我的信念,一種對未來的希望。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夠繼續創作類似的作品,繼續用她充滿力量的筆觸,為我們展現更多關於命運、關於成長、關於堅持的動人故事。

评分

《候鳥》這本書所呈現的世界,充滿瞭詩意與哲思,讓我在閱讀的過程中,仿佛置身於一個由文字構築的獨特空間。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時間”的描繪,它不是綫性的、單調的流逝,而是充滿瞭記憶的色彩,充滿瞭情感的重量。書中人物的經曆,往往跨越瞭漫長的時間,而每一次迴望,都帶著深深的眷戀與思考。作者在處理過去與現在、迴憶與現實的關係時,展現齣瞭極高的技巧,將它們巧妙地編織在一起,構成瞭一幅幅動人的畫麵。我常常會因為書中某些場景的描繪而感到震撼,那些對自然景物的細緻描寫,那些對人物內心感受的精準捕捉,都仿佛讓我親身經曆瞭一般。這本書讓我對“存在”的意義有瞭更深的思考。在漫長的時間長河中,個體生命的意義究竟是什麼?我們又是如何在這個世界上留下自己的印記?作者並沒有給齣直接的答案,而是通過故事,引導我們去探索。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夠繼續創作類似的作品,繼續用她充滿智慧的筆觸,為我們展現更多關於生命、關於時間、關於存在的深刻洞察。

评分

《候鳥》這本書留給我的印象,就像一顆投入平靜湖麵的石子,激起的漣漪久久不散。那種關於遷徙、關於離散、關於在陌生土地上生根的敘事,始終在我腦海中迴響。我特彆喜歡作者對細節的捕捉,無論是候鳥在空中劃過的弧綫,還是主角們微小的動作和錶情,都充滿瞭生命力。書中那些人物,他們的選擇,他們的無奈,他們的掙紮,都讓我感同身受。我經常會想象,如果是我,麵對那樣的情況,會做齣怎樣的選擇?會不會也像他們一樣,在現實的洪流中隨波逐流,又努力地尋找自己的方嚮?這本書讓我對“故鄉”這個概念有瞭更深的理解。故鄉不僅僅是一個地理位置,更是一種情感的寄托,一種精神的歸屬。而當故鄉變得遙遠,當不得不離開,那種失落和思念,又該如何安放?作者用她細膩的筆觸,將這種復雜的情感展現得淋灕盡緻。我尤其欣賞書中那種剋製的情感錶達,不煽情,卻能深刻地打動人心。它就像一杯陳年的老酒,初嘗時淡淡的,但迴味卻悠長。我希望能夠讀到更多類似的作品,能夠繼續探討關於人性、關於漂泊、關於尋找的主題。這本書給我帶來的,不僅僅是閱讀的樂趣,更是一種對生命的思考,對人生旅程的感悟。它讓我更加珍惜身邊的美好,也更加理解那些在遠方漂泊的靈魂。我常常會想起書中某些場景,那些畫麵感極強的描寫,仿佛就發生在眼前。作者的敘事功力可見一斑,能夠將讀者帶入到故事之中,與書中人物一同經曆他們的喜怒哀樂。

评分

《候鳥》這本書給我的觸動,在於它對“失落”與“尋找”主題的深刻挖掘。書中人物的生命軌跡,仿佛都在不斷地經曆著某種形式的失落,無論是故鄉的遠去,還是情感的變遷,亦或是理想的破碎。然而,正是在這些失落之中,他們又從未停止尋找,尋找一個棲息之地,尋找一個懂得自己的人,尋找一個重新開始的可能。作者的筆觸,就像一把解剖刀,將這些失落與尋找背後的復雜情感,一絲不苟地剖析開來。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孤獨”的描繪,它不是那種錶麵的形單影隻,而是一種深入骨髓的、精神上的孤獨,即使身處人群,也無法填補的空虛。這種孤獨感,在書中被描繪得如此真實,以至於我常常會因為角色們的遭遇而感到心痛。然而,正是在這種心痛之中,我又看到瞭他們身上所散發齣的堅韌與希望。他們沒有被孤獨徹底擊垮,而是努力地在黑暗中尋找一絲光明。這本書讓我對“歸屬感”這個詞有瞭更深的理解。歸屬感不僅僅是對一個地方的依戀,更是一種被接納、被理解的心理狀態。而這種歸屬感的建立,往往需要付齣巨大的努力。我非常渴望能夠讀到作者更多關於這些主題的作品,繼續探索人性的幽微之處,繼續用她細膩的筆觸,為我們描繪齣更多觸動靈魂的故事。

评分

《候鳥》這本書,像一部低語的詩,又像一麯婉轉的歌,總能在不經意間觸動心弦。我尤其被書中對“疏離”與“連接”的描繪所吸引。主角們在各自的生命旅程中,常常會經曆與他人、與環境的疏離感,仿佛是獨立的島嶼,在茫茫大海中漂泊。然而,在某些不經意的瞬間,又會齣現一種微妙的連接,可能是短暫的相遇,可能是心靈的契閤,也可能是共同的迴憶。作者用她細膩而富有感染力的筆觸,將這種人與人之間復雜而又微妙的情感關係,刻畫得淋灕盡緻。我常常會因為書中某些場景的描寫而感到心頭一暖,那些在寂寞中迸發齣的微小火花,仿佛能驅散陰霾,帶來希望。這本書讓我對“相遇”的意義有瞭更深的理解。每一次相遇,都可能是一段生命的交織,都可能是一次心靈的觸動。而這些相遇,無論多麼短暫,都可能在生命中留下痕跡。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夠繼續創作類似的作品,繼續用她充滿溫情的筆觸,為我們描繪齣更多關於人與人之間細膩情感的故事。

评分

《候鳥》這本書的細膩筆觸和深刻情感,讓我久久無法忘懷,每次重讀都有新的感悟。那種漂泊無依的孤獨感,那種在異鄉尋找歸屬的掙紮,都刻畫得淋灕盡緻。主角們的情感糾葛,既真實又令人心痛,仿佛能透過文字感受到他們內心的潮起潮落。作者對於環境的描寫也十分傳神,無論是海邊吹來的鹹濕海風,還是城市夜晚的霓虹閃爍,都營造齣一種獨特的氛圍,將讀者深深代入到故事之中。我一直期盼著作者能夠再創作齣類似的作品,延續那種對人生、對情感的深度探索。尤其是在讀完《候鳥》之後,總覺得故事並沒有完全結束,那些人物的命運,他們的未來,都留下瞭太多的想象空間。我非常好奇他們是否能夠找到真正的安定,是否能夠擺脫過去陰影的束縛,重新開始。這本書給我的震撼是巨大的,它讓我思考瞭很多關於“傢”的定義,關於“尋找”的意義。有時候,漂泊本身也是一種尋找,一種對自我存在的確認。而那種在茫茫人海中,與相似靈魂相遇的契機,更是令人動容。我喜歡書中那種淡淡的憂傷,卻又不失希望的基調。它不是那種轟轟烈烈的愛情故事,也不是那種驚心動魄的冒險,而是一種沉靜的、緩緩流淌的敘事,卻能觸動人心最柔軟的地方。它讓我看到瞭人在睏境中的堅韌,看到瞭他們在絕望中尋找微光的努力。讀完這本書,我仿佛也經曆瞭一場心靈的洗禮,對人生的理解又加深瞭一層。我多麼希望作者能夠繼續用她的筆,為我們描繪更多這樣觸動靈魂的故事。

评分

《候鳥》這部作品,給我留下瞭難以磨滅的印象,尤其是在處理人物關係上,其細膩之處令人驚嘆。書中的角色,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他們的行為邏輯,他們的情感變化,都源自於各自的經曆和成長環境,這使得他們顯得格外真實而立體。作者在描繪這些人物的內心世界時,采取瞭一種非常內斂而深刻的方式,不直接點破,而是通過角色的對話、眼神、甚至是沉默,將他們復雜的思緒一點點揭示齣來。這種“留白”的藝術,恰恰是我最為欣賞的,它賦予瞭讀者極大的解讀空間,也讓故事的餘韻更加悠長。我尤其喜歡書中對“疏離感”的刻畫,那種身處人群卻感到孤單的體驗,那種渴望連接卻又難以靠近的掙紮,都描繪得十分到位。這讓我聯想到瞭許多在現代社會中,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經曆的內心體驗。這本書不僅僅是在講一個故事,更是在探討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探討我們在關係中的位置和選擇。它沒有提供簡單的答案,而是引發我們去思考,去審視自己與他人的相處模式。每當我重讀這本書,總能在字裏行間發現新的細節,新的感悟,仿佛每一次閱讀都是一次全新的旅程。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夠繼續創作類似的作品,繼續用她獨特的視角,為我們展現更多關於人性的深度探索。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