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如何從人生大夢中醒來? 本書是根據二○一三年十月至二○一六年九月發生的真實事件而寫成的。除瞭我的敘述和註解外,全書以三人對話的方式呈現,亦即葛瑞(也就是我),以及化身為人形的高靈上師阿頓和白莎。我個人的敘述文字並沒有特彆標示齣來,隻有當我必須在三人的對話中插入解說時,纔會加上一個「註」字,至於強調的語句則是用標楷體來錶示。
我不在乎你是否相信阿頓和白莎的齣現,因為那並不重要,也無損於本書的訊息所能帶給你的啓發和助益。然而我嚮你保證,若非這些高靈上師的啓發,憑我這胸無點墨的凡夫俗子,是絕不可能寫齣這樣一本書的。總之,我讓讀者自行決定這本書的來曆。
這是我與阿頓和白莎的第四本書。要讀懂這本書的旨趣,並不需要事先讀過「告彆娑婆三部麯」。若你對《奇蹟課程》(它是本書探討的教導內容之一)毫無概念,我會在下一章的〈奇蹟課程簡介〉中,提供你瞭解《奇蹟課程》必備的基礎知識。這些觀念會在本書的對話中持續延伸,而且你也會發現它們與其他經典教導的關聯性。若你還不甚瞭解一體的概念,我也會針對它來加以介紹。
要特彆說明的是,本書並非「告彆娑婆三部麯」的一部分。因為阿頓和白莎早已在「三部麯」中講完他們的故事,並說明瞭他們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之間的關聯。事實上,我們的每一世都是互相關聯的。不過,我的上師是為瞭教學的理由纔將焦點擺在這裏。他們也解釋瞭他們如何悟道,或者說,如何從所謂的人生大夢中醒來。此外,覺醒及覺醒之道,也是本書的重要主題。
這些討論獨樹一格的特色是,阿頓和白莎將談話的焦點放在他們另兩位朋友身上,包括這兩人過去如何相識、互相幫助及獲得解脫的過程。當初他們告訴我這些時,我著實嚇瞭一跳。因為他們說的這兩位正是耶穌和佛陀,雖然耶穌和佛陀並非他們真正的名字。順帶一提,佛陀有時也被稱為喬答摩(Gautama),但我的上師並沒有提到這個稱呼。
請讀者注意的是,本書並非針對靈性修行及靈修傳統進行深入的解說,而是講述兩位大師之所以成為大師的曆史。
根據我上師的看法,悟道最快速(但非唯一)的途徑,就在靈修經典《奇蹟課程》中。通常,我們會用《課程》或「ACIM」(A Course in Miracles)來指稱《奇蹟課程》。由於《課程》與耶穌(本書及我的其他著作中稱他為「J兄」)及佛陀的教導有許多共通之處,因此本書引用的內容並不僅限於《課程》,偶爾也會引用其他的經典文獻。要特彆注意的重點是,唯有在純粹一體論的脈絡下來理解這些教導(這是後續要說明的),人纔能迴首過往並且瞭解,原來沿途所走的每一步,其實都是導嚮下一步的必經之路。
所有的心靈學派最終都導嚮上主,因此本人絕無看不起或貶低其他心靈學派或法門之意。然而《奇蹟課程》最重要的特質,就是它與二元論毫無妥協的餘地。少瞭這項特質,它與其他法門將沒什麼兩樣,甚至一開始就沒有存在的必要。由此之故,我將忠於它的訊息並拒絕妥協,而且我深信J兄和佛陀也肯定希望我這麼做的。
請注意,當一體、實相、引導、真相、造物主或聖靈等字眼是使用粗體字時,錶示它們指的是超越分裂之念的上主天心層次。倘若這些字眼不是使用粗體字,那麼即使是「一體」這個詞,也僅是指尚未認知上主為唯一實相的層次。你終將明白,這正是一體論與純粹一體論之間的差彆。
本書若有謬誤之處,那必定是我的錯誤,而非齣自於我的上師。我不是完美的人,所以本書也不會是完美的。然而我相信,真正重要的是書中所要傳達的廣大訊息,而不是其中的細微末節。事實上,有許多學員對教導內容的詞句過於吹毛求疵,導緻他們無法洞察其中所要傳達的訊息,而見樹不見林。
總之,本書談的是悟道的階梯,亦即J兄和佛陀登上幻相之梯時所經曆的各種不同階段,以及我們如何從他們的經驗中學習,俾使自己在靈性的道途上節省大量的時間。
感謝賀氏書坊(Hay House)用心齣版我的書;感謝我的妻子兼共同教學者辛蒂(Cindy Lora-Renard),她是活齣這些教導的好榜樣;感謝我的網路資源管理員蘿柏塔(Roberta Grace)全力的支持。沒有他們的協助,本書不可能如此順利齣版。此外,我也要大聲感謝莎士比亞,以及賀氏書坊的主編妮可萊特(Nicolette Salamanca Young)、文稿編輯傑弗瑞(Jeffrey Rubin),他們的寶貴的投入對我幫助甚大。
最後,我要嚮加州米爾榖(Mill Valley)心靈平安基金會及加州德美古拉(Temecula)奇蹟課程基金會的朋友們緻謝,感謝他們數十年來的重大付齣,成功地將《奇蹟課程》推廣到全世界。除瞭我之外,相信還有無數人對他們心懷感激。
──葛瑞.雷納
於加州幻相及非幻相的某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