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中國畫100幅

最美中國畫100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中國畫
  • 繪畫藝術
  • 藝術史
  • 中國文化
  • 藝術作品
  • 名傢名作
  • 藝術欣賞
  • 傳統藝術
  • 繪畫
  • 藝術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100幅畫領略中國二韆餘年美術史。
  中華文明各個曆史時期人文風貌的視覺化呈現。
  每件作品均配以精心撰寫的說明文字。鮮活、深入的作品解讀,體現瞭最新的學術視野和成果。
  把握各階段中國繪畫的精粹,品讀經典傑作之美。

  本書在中國數韆年的曆史長河中甄選齣100幅繪畫作品。這些作品不僅是中國繪畫史上具代錶性的藝術傑作,更是中華文明各個曆史時期人文風貌的視覺化呈現。

  從第一件作品戰國時代的漆畫,至最後一件作品1963年李可染創作的《萬山紅遍》,時間跨度長達二韆餘年。

  每件作品均配以精心撰寫的說明文字。作者團隊由目前活躍於美術史各研究領域的青年學者組成。

  鮮活、深入的作品解讀,體現瞭最新的學術視野和成果。
 
錦綉山河入畫捲:一部穿越時空的中國山水審美史 圖書名稱: 錦綉山河入畫捲:一部穿越時空的中國山水審美史 圖書簡介: 本書並非簡單地對中國繪畫史進行羅列,而是一部深入探究中國山水畫“氣韻生動”背後哲學思想、文化心理與時代精神的鴻篇巨製。它以時間為軸,以審美範式為綱,帶領讀者走進那片被墨與筆構建齣的、既是現實又是精神的“可行、可望、可遊、可居”的東方世界。 引言:山水有形,意境無涯 中國山水畫,被譽為“無聲的詩,凝固的畫”,它承載瞭中華民族獨特的宇宙觀和生命哲學。本書開篇即指齣,與西方繪畫側重對光影和形體的精確摹寫不同,中國山水畫追求的是“神似”而非“形似”,是“胸中丘壑”的抒發。我們探討的不是如何簡單地“看畫”,而是如何“入畫”,理解畫傢筆墨中流淌的士人情懷與對天地秩序的敬畏。 第一篇:魏晉風骨與六朝玄思——山水之源的哲學奠基 本篇追溯瞭山水畫從山水遊記、文學描繪嚮獨立畫科轉變的關鍵時期。東晉顧愷之“以形寫神”的理論,為後世的寫意精神埋下瞭伏筆。魏晉士人崇尚的“玄學”,推崇老莊的自然無為,使得山水不再是帝王宮苑的背景,而成為瞭個體精神的寄托所。《洛神賦圖》中對水域波動的細膩描繪,映射齣士人對清雅脫俗境界的追求。我們將詳細剖析“氣”與“韻”的概念是如何在此時期被初步確立,並如何影響瞭後世的筆墨技法。 第二篇:唐代氣象與青綠之盛——盛世下的壯闊與典雅 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巔峰,山水畫也展現齣前所未有的磅礴氣象。李思訓、李昭道父子的“青綠山水”,以石青、石綠的礦物顔料,描繪齣金碧輝煌的盛唐氣象,這是一種對“人間仙境”的具象化錶達,體現瞭國傢富強帶來的自信與張揚。與之相對,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禪意山水,則開闢瞭水墨一途的先河。本書將重點解析“水墨為上”的觀念是如何在唐代由禪宗思想滲透,為後世文人畫的崛起埋下瞭深刻的文化伏筆。 第三篇:五代十國:筆墨語言的成熟與地域分化 五代是山水畫技法大爆發的時期。關仝的“北方之雄”,荊浩、李成的“雄峻與沉鬱”,形成瞭北方山水的堅實骨架。他們的作品,如荊浩的《匡廬圖》,不再僅僅是風景的記錄,而是對自然偉力的敬畏與對生存環境的深刻體察。南方則以董源、巨然為代錶,他們的“披麻皴”、“亂麻皴”,展現瞭江南煙雨迷濛、溫潤秀美的特質。本書將細緻比較北方“界畫”式的嚴謹與南方“水墨”式的寫意是如何在此時期確立各自的審美規範,並探討瞭巨然對後世元四傢,尤其是黃公望、倪瓚的影響。 第四篇:宋代“理學”與“寫實”的雙重奏——全景式與局部經營 宋代,尤其是北宋,是中國山水畫的又一個高峰。理學的興盛,使得畫傢對自然規律的探究更為深入。範寬的《溪山行旅圖》,以其全景式的構圖、頂天立地的山體,展現瞭“仰視”的宏大視角,體現瞭“天人閤一”中人對天的謙卑。郭熙的《早春圖》則提齣瞭著名的“可行、可望、可遊、可居”的審美四境,這套理論至今仍是解讀中國山水畫空間感的金科玉律。南宋院體畫,如馬遠、夏圭,則轉嚮“邊角式”的構圖,將視覺焦點集中於局部,以深邃的留白營造無限的意境,這既是對南渡後士人失落情懷的映照,也是技法上對“計白當黑”的極緻運用。 第五篇:元代文人畫的崛起與“士氣”的勝利——師法古人與自我抒發 元代,由於文人階層對仕途的疏離,山水畫徹底完成瞭嚮“文人畫”的轉變。董其昌提齣的“南北宗論”,雖有後世的爭議,但清晰地界定瞭以王維、董源為代錶的“南宗”(強調墨韻與意趣)與以李思訓為代錶的“北宗”(強調敷色與精工)的審美取嚮。倪瓚的“一 कोने空”和“寂寥之美”,將個體在亂世中的孤獨與高潔推嚮極緻。黃公望的“皴法韆變”,則使筆墨本身成為錶達學識與品格的載體。本書深入分析瞭“筆墨即文章”的觀念,如何使山水畫脫離瞭宮廷趣味,真正成為士人精神的“心印”。 第六篇:明清:復古、融閤與技法的“集大成” 明代吳門畫派(瀋周、文徵明)對元代經典的繼承與重塑,體現瞭對古典美學的迴歸與堅守。董其昌力倡“以書入畫”,強調筆墨的內在邏輯性與書寫性,奠定瞭清初“四王”的復古基礎。而“四王”正是通過對前代大師筆墨的係統整理、歸納和演變,構建瞭一個完備的古典山水範式。晚明以徐渭為代錶的大寫意,則以其奔放不羈的筆觸,對僵化的古典範式發起瞭強有力的衝擊,預示著個體情感的爆發。清代的石濤,以“我自成一派”的創新精神,在傳統基礎上,引入瞭強烈的個人主觀色彩和對筆墨的“怪異”探索,為近代山水畫的變革埋下瞭伏筆。 結語:永恒的尋覓——現代視野下的中國山水 中國山水畫的審美精髓,在於它始終保持著一種“未完成性”和“開放性”。它提供瞭一種超越日常睏境的精神棲息地,一種對天地秩序的迴歸渴望。本書旨在揭示,每一條皴綫,每一次留白,都凝聚著數韆年中華文化的沉澱與哲思。通過對這些經典作品的深度剖析,讀者將能領悟到,中國山水畫不僅是藝術史上的瑰寶,更是我們理解東方精神世界的一把鑰匙。 本書特色: 理論結閤實例: 詳細梳理瞭曆代重要的審美理論,並以具體代錶作品進行圖文並茂的解析。 宏觀與微觀並重: 既有對時代精神和哲學背景的宏觀把握,也深入到具體皴法、點苔技法的微觀探討。 文化心理學視角: 引入文化心理學分析,探究特定曆史時期下,畫傢如何通過山水畫來構建和安放自己的精神傢園。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趙力


  1989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係,並留校任教。1998年獲文學博士。曾任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副院長、現任中央美術學院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副院長。緻力於美術史研究、文化遺産保護與發展、藝術管理與市場分析等。

阮晶京

  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美術史論專業碩士,現任中國現當代美術文獻研究中心(CCAD)總監。
 

圖書目錄

壹 從開天闢地到魏晉風流
貳 佛國與塵世
參 盛世遺彩
肆 宮廷繪畫的精妙 文人繪畫的勃興
伍 流派紛呈 名傢輩齣
陸 革新與多元
圖目
01 車馬人物圖 
02 人物龍鳳圖 
03 人物禦龍圖 
04 馬王堆一號漢墓「T」形帛畫 
05 四方神靈圖 
06 升仙圖 
07 車馬齣行圖 
08 列女仁智圖
09 洛神賦圖 
10 女史箴圖 
11 北齊校書圖 
12 職貢圖
13 齣行圖 
14 備車齣行圖 
15 鹿王本生圖 
16 四方諸神 
17 薩埵太子本生圖 
18 維摩詰經變 
19 佛與菩薩立像 
20 觀無量壽經變 
21 說法圖 
22 水月觀音 
23 韆手韆眼觀音經變
24 遊春圖 
25 明皇幸蜀圖 
26 步輦圖 
27 曆代帝王圖
28 搗練圖 
29 虢國夫人遊春圖 
30 揮扇仕女圖 
31 簪花仕女圖 
32 高逸圖 
33 客使圖
34 弈棋仕女圖
35 照夜白圖 
36 五牛圖
37 韓熙載夜宴圖 
38 重屏會棋圖 
39 瀟湘圖
40 匡廬圖
41 寫生珍禽圖 
42 溪山行旅圖
43 早春圖 
44 聽琴圖
45 清明上河圖 
46 五馬圖 47 雙喜圖 
48 四梅花圖 
49 采薇圖 
50 鞦庭戲嬰圖 
51 潑墨仙人圖 
52 羅漢圖 
53 踏歌圖 
54 赤壁圖
55 雙勾竹圖
56 鞦郊飲馬圖 
57 富春山居圖
58 漁父圖
59 漁莊鞦霽圖
60 青卞隱居圖
61 春山積翠圖
62 廬山高圖 
63 真賞齋圖 
64 王蜀宮伎圖 
65 漢宮春曉圖 
66 墨葡萄圖 
67 楊慎簪花圖 
68 桂菊山禽圖 
69 鞦興八景圖 
70 雲山圖 
71 溪山紅樹圖 
72 湖天春色圖 
73 荷石水禽圖 
74 山水清音圖 
75 扶杖入山圖 
76 天山積雪圖 
77 月華圖 
78 梧桐雙兔圖
79 黃海鬆石圖
80 春流齣峽圖
81 趙德昌夫婦像
82 瓶菊圖 
83 三韆年結實之桃 
84 羲之愛鵝圖 
85 北京風俗˙牆有耳 
86 工蟲冊頁˙黃蜂/飛蟲/墨蛾/螞蚱/綠蛾/蟈蟈/黃蛾/青蛾 
87 群蝦圖 
88 鍾馗搔背圖 
89 仕女擁衾圖 
90 峨眉 
91 臨安山色 
92 靈岩澗一角 
93 九方皋圖 
94 鞦鷺圖
95 麗人行 
96 玉蘭黃鸝 
97 白蛇傳
98 洪荒風雪圖
99 江山如此多嬌 
100 萬山紅遍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最美中國畫100幅》帶給我的驚喜,在於它在畫麵選擇上的廣度和深度。我一直以為中國畫就是山水、人物、花鳥這幾個大的門類,但這本書卻呈現瞭更多元的視角。比如,我從未想過工筆畫可以如此細膩地描繪齣宮廷的華麗與貴族的優雅,那些繁復的紋飾,精巧的構圖,都仿佛將人帶入瞭另一個時代,讓人贊嘆古人的巧奪天工。而那些寫意的潑墨山水,則又展現瞭另一種超脫與寫意,寥寥數筆,便能勾勒齣雄渾的氣勢,意境悠遠。更令我著迷的是,書中還收錄瞭一些描繪少數民族風情的畫作,那些鮮艷的服飾,特色的建築,以及他們載歌載舞的熱烈場麵,都讓我感受到瞭中國文化的豐富多彩,也讓我對這片土地的多元魅力有瞭更深的認識。每一幅畫都有一個獨特的故事,等待著讀者去發掘,去解讀。這種跨越地域、跨越文化的藝術呈現,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畫冊,更是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一個更加廣闊、更加精彩的中國。

评分

《最美中國畫100幅》這本書,真的像打開瞭我對中國傳統藝術的一扇新視界。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那些描繪曆史故事和神話傳說的畫作,它們用豐富的想象力和精湛的技法,將那些古老而又充滿魅力的故事一一呈現。無論是氣勢磅礴的諸神傳說,還是感人至深的民間故事,都通過畫筆變得鮮活起來,仿佛親眼所見。看著這些畫,我不僅能欣賞到畫傢的藝術造詣,更能從中瞭解到中國悠久的曆史文化和豐富的精神內涵。這些畫作就像是曆史的見證者,記錄著時代的變遷,也傳承著民族的記憶。我尤其喜歡那些色彩鮮艷、細節豐富的畫作,它們仿佛將我帶入瞭那個特定的曆史場景,讓我能夠身臨其境地去感受當時的氛圍。這本書讓我覺得,中國畫不隻是美的載體,更是文化的傳承者,是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它讓我更加珍視和熱愛自己的文化,也對這片土地上的藝術瑰寶充滿瞭敬意。

评分

每次拿起《最美中國畫100幅》,都像是在經曆一場心靈的洗禮。《最美中國畫100幅》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關於美的鑒賞,更像是一次對自我審視的邀約。我特彆喜歡那些描繪隱逸山林的畫作,那些高士在雲深不知處,臨泉對弈,或是撫琴獨酌的場景,都散發齣一種遠離塵囂的寜靜與智慧。在現代社會快節奏的生活壓力下,看到這樣的畫麵,總能讓我的心緒平靜下來,仿佛置身於那片遠離喧囂的淨土,感受到一種內心的釋然。這種“靜”的力量,在中國畫中體現得淋灕盡緻。它不是空洞的留白,而是充滿意境的留白,是讓觀者自己去填補和想象的空間。畫中的人物,不論是文人雅士的超然,還是市井小民的淳樸,都帶著一種平和的氣質,這種平和,是對生命本質的理解,是對人生起伏的洞察。這本書讓我學會瞭欣賞“留白”的藝術,也讓我反思自己在生活中是否過於追求“滿”,而忽略瞭內心深處的平靜。

评分

說實話,一開始看到《最美中國畫100幅》這個書名,我以為會是一本相當學術、有些距離感的畫冊,畢竟“中國畫”三個字,總會讓人聯想到博物館裏的珍品,或是大師的筆墨傳奇。但翻開之後,纔發現這本書有著完全不同的溫度。它不是那種高高在上、隻可遠觀的藝術,而是更貼近生活,更有人情味。我尤其被畫中那些描繪市井風情的作品所打動,比如那些生活氣息濃厚的街景,小販們叫賣的熱鬧,孩童們嬉戲的場景,都讓我看到瞭中國畫除瞭山水之外,更接地氣的一麵。這些畫麵,沒有刻意的雕琢,卻充滿瞭最真實的情感,那是屬於勞動人民的喜怒哀樂,是歲月流轉中留下的印記。看著這些畫,我仿佛穿越瞭時空,置身於那些古老的集市,感受著熙熙攘攘的人群,體驗著最樸實的快樂。這本書讓我明白,藝術可以無處不在,它可以是我們身邊最尋常的風景,最普通的生活。它不隻是一幅幅靜止的畫麵,更是流淌著生命活力的時間切片,讓我得以窺見過去,感受現在,並對未來充滿瞭期待。

评分

初次翻開《最美中國畫100幅》,腦海中浮現的便是傢鄉巷口那棵老榕樹,夏天濃密的綠蔭,鞦天金黃的落葉,總是帶著一種說不齣的安詳與熟悉。這本畫冊,像是把我帶迴瞭那個純粹的年代,那些描繪山水田園的畫作,筆觸間流淌的不僅是水墨的暈染,更是生活最本真的氣息。你看那幅《溪山行旅圖》,峰巒疊嶂,雲霧繚繞,仿佛能聽到溪水潺潺流淌,感受到山間清冽的空氣,讓人心生嚮往。再看那幅描繪江南水鄉的畫,粉牆黛瓦,小橋流水,舟楫穿梭,每一個細節都充滿瞭詩意,讓人不禁想起小時候在外婆傢門前玩耍的時光,那種寜靜緻遠的感覺,在這畫中得到瞭最好的詮釋。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美”的定義,它不隻在於技巧的精湛,更在於情感的傳遞,在於對生活的熱愛,對自然的敬畏。每一幅畫都像是一個故事,講述著古人的生活智慧,也喚醒瞭我內心深處對純粹與美好的渴望。我尤其喜歡其中描繪花鳥魚蟲的作品,那些栩栩如生的生命,靈動而鮮活,仿佛能聽到鳥兒的啁啾,聞到花朵的芬芳,讓人沉醉其中,久久不能忘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