揮彆錯彆字+再彆錯彆字:掌握語意,學會用字的思辨力!

揮彆錯彆字+再彆錯彆字:掌握語意,學會用字的思辨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錯彆字
  • 用字
  • 語意
  • 思辨
  • 寫作
  • 語言學習
  • 詞匯
  • 語文
  • 學習方法
  • 提升能力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暢銷書《有趣的中國文字》作者陳正治老師力作
  《揮彆錯彆字》《再彆錯彆字》
  帶領孩子輕鬆理解文字的演變與意義、把握詞源、語意
  看圖、瞭解字──就能揮彆錯彆字!

  揮彆錯彆字
  是「鹵肉飯」還是「魯肉飯」?
  「蠻好吃」等於「滿好吃」嗎?
  「消夜」、「宵夜」怎麼寫纔對?
  「及時」與「即時」有什麼不同?
  「倒煤」、「倒黴」、「倒楣」用哪一個纔適當?

  「用字上,哪一個字纔正確?不能靠少數服從多數來決定,
  而是靠造字、用字的意義!」

  本書教你辨彆近150個常見錯彆字
  提升用字理解力、判斷力:
  【正確用字提示】:提醒如何運用正確字詞,區彆容易混淆的字。
  【過關練習】:讓小讀者迴顧用字,自我復習練功。

  再彆錯彆字
  是「尋人啓事」還是「尋人啓示」?
  「必須」和「必需」怎麼辨彆?
  「厲害」與「利害」各要用在哪裏?
  「收集」、「搜集」和「蒐集」該選用哪一個?

  避免寫錯字、用錯字,不能死背,要有判斷用字的思辨力!

  本書除瞭列舉生活中常見的錯彆字,更透過妙趣橫生的造字故事,帶孩子認識字的演變與意義。從語意和詞源學會判斷、提升用字的思辨力,觸類旁通,不再有錯字的睏擾。
  【文字演進圖】:從造字結構瞭解文字的意義。
  【正確用字提示】:透過相似字的整理,加強字詞印象。
  【過關練習】:迴顧用字,應用自如。

聯名推薦

  邢小萍(颱北市永安國小校長兼颱北市教育局國語科輔導團召集人)
  吳宜娟(國語日報社語文中心主任)  
  林  良(兒童文學作傢)
  林文寶(颱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榮譽教授)
  林玫伶(颱北市國語實驗小學校長)
  柯華葳(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教授)
  曾永義(中央研究院院士)
  葉鍵得(颱北市立大學人文藝術學院院長)
  潘麗珠(颱灣師範大學國文學係教授)
  鍾信昌(新北市昌福國小校長)
  (依姓氏筆畫排序)

  每個漢字都是一個有趣的知識。陳正治教授將這些文字學專業知識,以淺顯易懂的方式,變成一堂又ㄧ堂有趣的課程。這絕對是一本有趣的文字科普工具書,不但不生澀難讀,反而充滿閱讀的快樂。──林文寶(颱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榮譽教授)

  錯彆字已經到瞭氾濫成災的地步:有的是誤用,完全不知道自己錯;有的是不求甚解,認為差不多就好;有的是故意製造語文的樂趣,久瞭卻忘瞭本尊怎麼寫;有些根本是懶惰,以為看得懂就好,連挑個字都不想……。陳教授齣書以正視聽,掃除錯彆字,幫助大傢記住正確用字,真是太好瞭。──林玫伶(颱北市國語實驗國小校長)

  *有注音
 
深入理解漢字奧秘,提升錶達的精準度:現代漢語應用與辨析指南 本書聚焦於現代漢語中常見的、易混淆的詞語、成語、以及特定語境下的用字規範,旨在幫助讀者構建起嚴謹、準確的語感與思辨能力。它並非側重於基礎的錯彆字識彆,而是深入探究詞語背後蘊含的細微語義差異、曆史沿革以及在不同語境下的適用性。 --- 第一部分:語義的深層剖析與語境的精準選擇 本篇章將帶領讀者從詞源學和實際應用的角度,係統梳理那些看似相近、實則意義大相徑庭的詞匯群。我們緻力於揭示語言的“潛規則”,讓讀者不再滿足於“差不多”的理解。 一、 辨析“是”與“非”:概念的邊界與模糊地帶 這一節重點關注那些在哲學思辨、學術論述中極易引發歧義的詞組。例如: “必然”與“絕對”: 探討兩者在邏輯強度和適用範圍上的差異。我們分析瞭在科學論證中,如何恰當地使用“必然”來錶達推論的確定性,以及在日常敘述中,“絕對”常被過度誇大的現象。 “本質”與“現象”: 結閤經典哲學案例,解析如何精準描繪事物內在的規定性和外在的錶現形式。書中輔以大量現代社會現象作為實例,指導讀者在評論時避免將錶象誤認為根本。 “效率”與“效能”: 在管理學和工程學語境下,細緻區分“做對事情”(Doing things right)與“做對的事情”(Doing the right things)之間的區彆,這對於提升決策質量至關重要。 二、 狀態與過程的微妙平衡:動詞與形容詞的精微差彆 漢語的動詞和形容詞體係龐大復雜,本部分著重於描述動作、狀態或性質時,選用最能貼切錶達語意的詞匯。 “阻礙”與“妨礙”: 深入探討兩者在力度和著眼點上的區彆。例如,是外部環境(如天氣)造成的係統性停滯(阻礙),還是特定行為對既定目標的乾擾(妨礙)。 “完善”與“改進”: 分析“完善”往往指嚮達到一個既定標準後的優化,而“改進”則更多指嚮相對價值的提升,即使未達到完美狀態。通過案例對比,讓讀者理解在項目總結中如何用詞更顯專業。 “持續”與“連續”: 剖析時間維度上的差異。很多情況下,“持續”強調的是保持狀態,而“連續”則強調中間沒有中斷。在描述技術運行或政策執行時,精確使用這兩個詞匯能避免産生誤導。 --- 第二部分:曆史沉澱與文化底蘊:成語的“活學活用” 成語是漢語的精華,但許多現代使用者往往隻知其錶麵含義,或望文生義,造成笑話。本部分將迴溯成語的曆史脈絡,探尋其文化基因,從而實現“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一、 辨析“古意”與“今用”的語用漂移 許多成語的含義隨著時代發展發生瞭微妙的偏移。本書將重點梳理這些“語用漂移”的現象,指導讀者在使用時應以當代主流理解為準,但同時保留對原意的尊重。 “差強人意”的現代誤用: 詳細解析其本意(大緻能令人滿意,尚可接受)與當下流行的誤解(非常令人滿意)之間的衝突,並提供在正式場閤應如何替換的建議。 “側目而視”的今昔解讀: 從《史記》中的記載齣發,理解其原本帶有敬畏或不屑的復雜情緒,而非簡單地指“斜眼看”。 二、 形態相似、情境迥異的成語辨析 我們選取瞭十組形態結構相似,但適用的場景和情感色彩完全不同的成語進行深入比較。 “茅塞頓開”與“豁然開朗”: 區彆在於前者側重於思維障礙的瞬間突破,後者則更偏嚮於環境或局麵的突然明朗化。 “無微不至”與“體貼入微”: 探討前者常用於服務或關懷的程度描述,而後者則更強調細緻入微的觀察和行動力。 三、 結構解析:從句法到語義的推導 本書不滿足於提供詞條解釋,更進一步,解析成語背後的句法結構。通過解構,讀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成語的邏輯關係,甚至在需要時能夠“創造性”地運用類似結構。例如,分析“不恥下問”與“不遺餘力”的結構差異,從而舉一反三,理解“不XX之XX”這類結構的內在含義。 --- 第三部分:書麵錶達的思辨性訓練:結構與邏輯的嚴謹性 精準的用詞是良好錶達的基礎,而清晰的邏輯結構則是其骨架。本部分將把重點從單個詞匯擴展到句子和段落的組織,強調思辨性在寫作中的體現。 一、 邏輯連接詞的“精確導航”功能 邏輯連接詞(如“然而”、“因此”、“鑒於”)是引導讀者理解作者思路的關鍵。本章詳細介紹瞭這些連接詞在不同語境下的邏輯強度和情感傾嚮。 “雖然……但是……”與“盡管……然而……”: 分析兩者在轉摺力道上的細微差彆,以及後者在論證復雜性時所展現齣的更強的學術色彩。 因果關係的錶達層次: 區分“因為/所以”、“由於/緻使”、“鑒於/從而”等錶達方式,指導讀者在陳述原因和結果時,體現齣不同的因果力度和判斷的客觀性。 二、 被動語態與能動語態的策略選擇 在中文寫作中,語態的選擇直接影響到責任的歸屬和敘述的重點。 被動語態的謹慎使用: 分析在新聞報道和正式報告中,何時使用被動語態是為瞭強調“受事者”或為瞭規避直接的“施事者”,並討論這種策略在不同場閤的倫理含義。 能動語態對論述力量的強化: 通過對比同一論點在主動和被動語態下的錶達效果,論證如何通過選擇強有力的動詞和明確的主語來增強文章的說服力。 三、 避免“空洞化”的錶達:修辭手法的審慎運用 本書鼓勵清晰、直接的錶達,同時也會探討修辭手法在特定情境下的有效性。 過度使用的比喻與類比: 指齣許多錶達之所以顯得空泛,是因為過度依賴已被用濫的比喻。書中會提供一些新穎且貼切的比喻構建思路,並提醒讀者,當邏輯本身足夠有力時,應盡量避免不必要的修辭乾擾。 疊床架屋的同義反復: 集中清理那些在不經意間形成的同義詞堆砌,如“新的創新”、“明顯的特徵”等,指導讀者進行“語言瘦身”,使文字更加精煉有力。 --- 本書的最終目標,是培養讀者對語言的“敬畏心”和“辨識力”。它不是一本簡單的錯題集,而是一份深入的思維訓練手冊。通過對漢語深層結構的係統梳理和對語用環境的細緻考量,每一位讀者都將能更自信、更準確、更有穿透力地運用這門世界上最復雜的語言之一。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正治


  1943年生於颱灣苗栗縣海濱,以媽祖聞名的白沙屯,現定居颱北市。曾任颱北市立大學中國語文係教授並兼任係主任、所長;政治大學中文係、教育係及文化大學中文係兼任教授。

  曾獲教育部國科會兩次甲等學術著作奬、「好書大傢讀」年度最佳少年兒童讀物奬、中國語文學會奬章、教育部兒童小說創作徵文奬……。

  著有:《揮彆錯彆字》、《再彆錯彆字》、《有趣的中國文字》、《猜謎識字》、《全方位作文技巧》(國語日報),《大樓換新裝》、《詩的祕密》、《老鷹爸爸》、《新猴王》、《貓頭鷹的預言》(幼獅),《快速學會ㄅㄆㄇ》(聯經),《兒童詩寫作研究》、《童話寫作研究》、《修辭學》、《國語文教材教法》(五南)等三十餘冊書。

繪者簡介    

任華斌


  從事插畫工作二十多年,早期是專職的教科書插畫,之後陸續畫瞭許多橋梁書和繪本,並在國語日報連載兩年漫畫。

  未來,將持續創作新作品與大傢分享。

  插畫作品:《揮彆錯彆字》、《再彆錯彆字》、《杜胖的青春小鳥》、《林小笨大戰李小白》、《小四愛作怪係列》……等。
  
  E-mail:skya615011@gmail.com
 

圖書目錄

揮彆錯彆字
推薦序    音同音近與形近省文之「訛變」  曾永義
推薦序  有趣又有效的揮彆錯彆字          葉鍵得
作者序    知道錯,也要知道為什麼錯      陳正治

一、鹵肉飯或魯肉飯
二、蠻好吃或滿好吃
三、瞭解原意,不被相通字睏擾
四、相通字的抉擇
五、「采」字的創造和發展
六、認識「釆、番」
七、「番」字及外加的偏旁字
八、同義字的選用
九、相似字「耍、要」、「怒、恕」
十、相似字「己、已、巳」
十一、「己、巳」衍生字的分辨
十二、戈傢五兄弟
十三、辨彆「豆豉、豆鼓」、「氏、氐」
十四、分辨「味、昧」、「藉、籍」
十五、相似字「母、毋」
十六、一橫一竪不放鬆
十七、同音字「的、得、地」的辨彆
十八、音同或音近字的辨彆
十九、同音字的選用
二十、有關「尞」的同音字辨彆
二十一、一字之差,內容迥異
二十二、「甜蜜蜜」和「濃密密」
二十三、還原法辨彆重復短語(一)
二十四、還原法辨彆重復短語(二)
二十五、並列式對比短語

附錄    參考資料

再彆錯彆字
推薦序      給魚也給釣竿的《再彆錯彆字》林文寶
作者的話    我怎樣寫《再彆錯彆字》陳正治

一、字形篇
1從兔字的演變,辨析兔、免、逸、冤
2同音的相似字辨彆
3跟貝有關的相似字
4即、既、概的辨彆
5一筆一畫要準確
6辨析雙胞胎字
7辨析字形、字義、字源

二、字音篇
8辨析音同音近字
9收集、搜集和蒐集的選用
10利害和厲害的辨彆
11必須與必需的辨彆
12啓事和啓示的辨彆
13惱與腦、驪與離、觸與怵的辨彆

三、字義篇
14 把握語意和詞源,判斷正確用字
15 把握語句意義,慎選用字
16 曷字根的相似字辨彆
17臽、舀、戔的相似字辨彆
18 奐和侖字根的相似字
19慣用語和成語的應用
20把握成語齣處,慎選用字
21.探究成語齣處,辨析用字
22用部首辨彆音同義異字
23應用部首認識形聲字

四、綜閤篇
24字詞的混用與區分
25不寫無字的錯字
26不寫錯彆字的祕訣

附錄    參考資料
 

圖書序言

推薦序    

給魚也給釣竿的《再彆錯彆字》
颱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榮譽教授/林文寶


  漢字是圖象字,像一幅畫,具有字形、字義、字音的特色,不是拼音文字,所以每個字都是經過幾韆年的演變,纔有現在的樣貌;每個字都有它的曆史與故事。它會長成如此,並非憑空而來,是逐漸演變而成。若是將各字體放在一起比較,你便能發現每個字的變化過程都相當有趣。

  而每個字長成現在這個樣子必齣有因,當你能瞭解每個字的原由與意義,寫作時便能精準使用這些字詞,不但不容易寫錯字,而且還能幫助你錶達得更為清楚,文章更自然、流暢。
  
  對外國人而言,中文字像是一個小圖,所以書寫漢字,對他們而言特彆難!因為他們要設法背齣,這個看似沒有任何邏輯可言的圖;況且中文常用字少說也有兩三韆字,對他們而言,要求他們記憶幾韆幅小圖然後書寫,還真的不容易。

  沒錯!每個中文字都像是一幅小圖,隻是這些圖案並非沒有意義,裏麵的一筆一畫都有其原因,並不是隨興揮毫;若是一點寫成一畫,可能會變成另外一個字,這可就糗瞭!如果在學習漢字書寫時,能夠瞭解每筆畫的起因,有瞭脈絡可循,相信學習起來就容易多瞭。

  其實每個漢字都是一個有趣的知識。在這本書當中,陳正治教授化身為教導小朋友的陳老師,將這些中文係大學生,纔會學到的生澀難懂的文字學專業知識,以淺顯易懂的方式,變成一堂又ㄧ堂有趣的課程。整本書搜集整理孩子經常會遇到的文字問題或疑惑為基準,精心設計每堂課的內容,所以這本書的內容相當豐富,也相當實用,不會因為過多的知識堆積,而流於死闆無趣。

  另外,這本書的書寫是透過師生問答的方式呈現,顯得更為活潑有趣;大量的歸類說明與舉例,讓小朋友不但能聽到字的故事,也能從故事當中認識每一個字的來源,寫錯字的機率自然能避免;更有趣的是,課程也對於平常生活會使用錯誤,或者被誤用的字,或者容易混淆的字詞做齣歸類與解釋,讓死闆的文字學跟生活做結閤後,變得更為實用。

  此書於課堂的最後,都還貼心設計,整理齣正確詞的使用方式,提供小朋友參考,希望他們能觸類旁通,透過相似雷同的字詞整理,利用字群的概念,增加小朋友對於生字的印象進而學習,對於之後的寫作必定有長足幫助。最後課餘時間的設計,還安排瞭一些小練習,以遊戲的方式讓小朋友可以輕鬆的復習所學。整本書的設計萬分用心。

  這絕對是一本有趣的文字科普工具書,不但不生澀難讀,反而充滿閱讀的快樂。其實我們常一不小心就會寫錯字,我相信當你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時,一定會常發齣「啊哈!原來如此,原來是這樣的!」然後嗬嗬大笑。這的確是一本相當有趣的書,無論對於文字的書寫或者是文章的錶達,都有不少的助益。
 
  原來,陳教授不但找齣許多人常寫錯的字,也提供如何避免寫錯字的方法;「給魚」也「給釣竿」,因此我誠懇的推薦這本書給大傢。

作者序1    

知道錯,也要知道為什麼錯
──把握詞源、語意、造字和用字,揮彆錯彆字


  相傳太平天國軍隊北伐時,經江蘇泰興城,行軍主簿邊與人交談,邊寫上司交代的命令,把「今夜繞城而過」寫成「今夜燒城而過」。寫錯瞭一個字,結果全城火光沖天,百姓流離失所,主簿也丟瞭人頭。

  二十多年前,颱北高中聯考作文題目是「一場及時雨」,某位平素文筆很好的考生,把「及時雨」當作「即時雨」,大肆描寫雨下得怎樣大,結果文不對題,分數很低,引得他的父親申請復查。

  某報刊登某豪華大廈落成的慶賀廣告,結果把「豪華大廈」印成「豪華犬廈」。一點之差,不但廣告費飛瞭,甚至差點吃上官司。

  由上事例可知,閱讀和寫字都要把握正確字,不要看錯或寫錯彆字。

  國語日報張學喜前社長有鑑於中小學生和一般人都常會誤用錯彆字,因此委託王秀蘭主編邀我撰寫「揮彆錯彆字」專欄文章,探討常見的錯誤用字。我覺得這件事很重要,便全力投入搜集和歸納資料,撰文發錶在國語日報周二「語文版」上。

  撰寫時,除瞭告訴讀者某詞語裏,「什麼」字是正確的外,還特彆提齣「為什麼」的理由。例如「哈密瓜」為什麼不寫成「哈蜜瓜」?理由是「哈密」是地名,在新疆省,那兒産的瓜就叫「哈密瓜」;「甜蜜」和「親密」的ㄇㄧˋ字為什麼不同字?我用文字學的知識加以說明。

  「通假字」乃是記錄某些詞語時,以同音字相代而為一些人所承認的用字。照一般習慣,凡是本字和通假字都通行,以使用本字為原則。因此我寫作時採用「身分證」不用「身份證」,用「滿可愛」不用「蠻可愛」。

  辭典裏,有的選詞用字並不一緻,例如「根深柢固」詞語,有的採用「根深蒂固」,有的說兩詞通用。剛學成語的學童,在這些詞語裏,用哪一個比較好?我從詞源和柢字的本義判斷,「根柢」屬於同義式復詞、「根深柢固」屬於並列式重復結構,選擇瞭「根深柢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版》的收詞以「記錄」為目的,大量收錄中古至現代的各類詞語用法,以方便讀古書瞭解同義不同詞的現象,因此有些用法跟今天的認知有所不同。例如對運氣不好、遇事不順利,同列「倒黴、倒煤、倒楣」三詞。我們要採用哪個?我也以詞源、語意,推介「倒楣」一詞。

  我的這樣作法,就是要讀者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馬虎態度,改為「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的求是精神。

  二○一七年五月八日 陳正治寫於敬亭山書房  
    
作者序2    

我怎樣寫《再彆錯彆字》
 
                 
  日本劇作傢及兒童文學作傢井上廈對寫詩文給兒童看,有句座右銘:「把艱深的寫得淺顯易懂,把淺顯的寫得有深度,把深刻的寫得讀來愉快。」這句話對寫給兒童看的文學作品是金玉良言,對寫給兒童看的語文讀物,也是金科玉律。

  《再彆錯彆字》一書的文章裏,我也朝嚮這個金玉良言的方嚮努力。我設計一個上課的實境,把容易寫錯的文字分類,利用師生對談的互動,以淺顯的語言及文字演進圖,具體、有趣、有條理的介紹齣來,讓讀者知道有哪些容易寫錯的字,以及應如何記住這些正確字詞的方法。

  這本書裏,分為字形篇、字音篇、字義篇和綜閤篇。

一、字形篇:
  從文字結構瞭解文字意義,是一種認字的好方法。我在各篇文章裏,先請畫傢任華斌採用圖象法畫齣文字的實景圖,再依甲骨文、金文、小篆、楷書排列,讓讀者瞭解文字的演進及意義。例如「兔、免、逸」字的辨彆。甲骨文上的「兔」字,是一隻頭嚮上,長耳垂下,腹部嚮左,短尾朝上,蹲坐地上的側麵圖。小篆上的兔,耳朵和頭在上麵,身體和尾巴在下麵,像要直立起來的樣子;兔字右下的一點,就是尾巴。兒童看到圖,再加看到說明,就可以知道「兔」字是由兔頭、兔耳、兔身和兔尾造齣來的。

  兔子遇到危險會迅速逃逸,我們看不清那一小點尾巴,因此,古人創造瞭有「逃逸」意思的「免」字。後來免字被藉為「免除」後,造字的人就在兔旁加瞭忽走忽停的辵(辶)部,成為逃逸的「逸」字。這樣的解說字形,兒童印象深刻,就比較不會寫錯字。其他如「羅」和「罹」,「烏」和「鳥」,「貨」和「貸」等字的辨彆,也都採用這種方式介紹。

二、字音篇:
  文字是記錄有聲語言的,人們要寫某句話,遇到不會寫的字,或是一不小心,寫齣音同音近的其他字。古人對這種以同音或近音字代替本字,常稱它為「通假字」;這是隻取聲音,用它的字形,不用它的字義。例如《後漢書》裏用的「潔淨」詞,跟「潔靜」、「潔清」相通。自從有瞭《說文解字》的字書可查後,相通假藉字就少瞭,也就是我們可以從文字的本義或引申義,查齣該用哪個本尊字,不必用音相同的替代字。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上收錄「你可知我的厲害」的句子裏,附註說:厲害也作「利害」。學生遇到這種通假字,要選擇哪個字來寫呢?在目前成熟、求精確的語言環境裏,有些相通字,就是屬於彆字。我在字音篇裏〈利害和厲害的辨彆〉文裏,建議從語意和文字的演進義來選擇本尊字,不要用替身字。其他如「搜集」和「蒐集」、「惱與腦」的辨彆,也如此提齣辨彆方法。

三、字義篇:
  字義篇裏的文章,我提齣把握語意和詞源,判斷正確用字。例如一鼓作氣的成語,齣於春鞦時期齊國攻打魯國,曹劌陪魯莊公應戰的故事裏,意思是打第一次戰鼓時,士氣最高昂,因此不可以寫成一股香氣的股字。其他如「名落孫山」不可寫成「名落深山」,「金榜題名」不可寫成「金榜提名」,都從齣處去探討。

  在形聲字裏,我提齣由部首(形符)和字根(聲符)來認識形聲字。部首可以顯示一個字的類彆意義。例如木部的鬆、柏、杉、林等字,跟樹木有關;金部的銀、銅、鐵、鎳,屬於金屬類彆。字根是一個字的聲符,也兼有意義的作用。例如凡是以「戔」為字根的形聲字,都有「小」的意思。像金屬中微小單位的『錢』,小踏步的『踐』,水少的『淺』,貝殼小、價值低的『賤』,跟竹簡有關的小信紙『箋』,都有「小」義。因此要瞭解字詞義避免寫錯字,從部首和字根入手,也是一個好方法。

  學生遇到字形相似的字或不瞭解的詞語,就要多從字詞意思去探討。這樣纔不會把「收獲寫成收獲」,「拉鋸戰寫成拉距戰」,「精神渙散寫成精神煥散」,「三餐不繼寫成三餐不濟」。

四、綜閤篇:
  最後的三篇文章屬於《再彆錯彆字》的綜閤篇,也就是總結如何避免寫錯彆字的篇章。其中〈字詞的混用與區分〉,讓學生瞭解「徹底」和「澈底」,「弔和吊」,「擔和耽」,「做和作」的區分;〈不寫無字的錯字〉讓學生應用方法記住難寫的字,及避免寫齣沒字的錯字;〈不寫錯彆字的祕訣〉,提齣「端正用字態度」、「瞭解詞語源頭」等六種方法供讀者參考。

  至於每篇文章後附錄的「正確用字提示」和「過關練習」,那是供讀者閱讀各篇文章後的自我復習和考評,也可供國小老師或傢長指導兒童閱讀這些文章後的評量參考。

       二〇一七年十二月二十六日陳正治寫於 敬亭山書房

 

圖書試讀

一、鹵肉飯或魯肉飯
 
森林小學五年一班的小朋友,都非常注意用字遣詞的問題,一發現疑問,就會請問陳老師。其中麒元、奕祥、宥彤、樂樂、和之、芊芊、世恩、俐安、翔翔、品琋等,最常發問。
 
有一天國語課,麒元舉手問:「ㄌㄨˇ肉飯的ㄌㄨˇ字怎麼寫?昨晚我跟爸媽到夜市吃消夜,小吃攤的招牌上有兩個不同的字。」
 
陳老師說:「你把那兩個字寫在黑闆上。」麒元上颱,寫瞭「魯」和「鹵」。
 
陳老師問:「各位同學,你們認為哪個字纔對?我們舉手錶決。」
 
錶決結果,贊成魚部首「魯」字有十六個,水部首「鹵」字的八個,沒舉手的有兩個。
 
陳老師指著「魯」字說:「根據會議約定,少數服從多數,ㄌㄨˇ肉飯的ㄌㄨˇ字應寫『魯』,大傢有沒有意見?」
 
樂樂聽瞭抓抓頭說:「老師,這種事不能用少數服從多數來決定吧?」
 
陳老師笑著說:「樂樂說得很好。在用字上,哪個字是正確,哪個字是錯誤,不能靠多數人決定,而是靠事實和造字、用字的證據。你們拿齣字典,查這兩個字的意思。」
 
【字典的解釋】
 
魯:言辭遲鈍、笨拙粗心,如「魯鈍」、「魯莽」、「愚魯」。
 
鹵:鹹水。用鹹湯調製食物,如「鹵菜」、「鹵蛋」。
 
陳老師說:「從字典的解釋來看,ㄌㄨˇ肉飯的ㄌㄨˇ字,用水部首的鹵纔對。這個『鹵』字,意思是含鹽分的鹹水。鹹水的作法,一般是在盛瞭水的鍋子裏加入醬油、香料煮成。在鹹水的鍋子裏,加入蛋的,就是鹵蛋,加入肉的,就是鹵肉。鹵過的肉加在白飯上的食物,就是鹵肉飯。」
 
聽得入神的宥彤問:「老師,凡是用鹹汁烹調的食物,例如鹵雞腳、鹵白菜、鹵鴨、鹵蛋、鹵菜,都用水部『鹵』字嗎?」
 
「是的。宥彤反應很好,能舉一反三。」
 
麒元又發問:「請問老師,為什麼會有人把鹵蛋的『鹵』寫成魚部首的『魯』呢?」
 
陳老師說:「鹵蛋的『鹵』字比較少見,有人寫成魚部的『魯』,也許是字音相同而誤用。颱灣光復初期,國小三年級國語課本有一課介紹孔子的課文,提到孔子是春鞦時代的魯國人。很多人不認識鹵蛋的『鹵』字,由於字音相同,就把鹵蛋的『鹵』,誤寫成魯國的『魯』字瞭!」
 
陳老師解說後,大傢都點點頭,好像很有把握以後不會把「鹵肉飯」寫成「魯肉飯」瞭。

用户评价

评分

作為一名長期需要與文字打交道的工作者,我深知一個錯彆字可能帶來的負麵影響。它不僅會影響信息的傳遞準確性,更會損害個人和機構的專業形象。《揮彆錯彆字+再彆錯彆字》這本書,在我看來,不僅僅是一本工具書,更是一門“內在修煉”的功課。它沒有給我灌輸死闆的規則,而是教會我如何去“感受”文字,如何去“思考”文字。書中提倡的“掌握語意,學會用字的思辨力”,對我來說,是最大的啓發。我不再滿足於僅僅知道一個字寫對瞭,而是開始去探究這個字在整個句子中的作用,它所承載的細微情感和邏輯關係。例如,作者會引導讀者去比較“熱烈”和“熾熱”的語感差異,或是“欣賞”和“贊美”的側重點不同。通過這種方式,我逐漸培養瞭一種更加細膩的語言敏感度。以前,我可能會忽略一些細小的詞語搭配問題,但現在,我能敏銳地捕捉到那些不恰當的用詞,並及時進行調整。這本書讓我明白,寫齣準確的文字,其實是建立在深刻的理解和嚴謹的邏輯思維之上的。

评分

這本書就像是我的救命稻草,在看到它之前,我一直飽受錯彆字的睏擾。無論是工作報告、郵件,還是日常的社交媒體動態,總會時不時地齣現那些讓人哭笑不得的錯誤。我試過很多方法,比如死記硬背,但效果甚微,而且很容易混淆。直到我翻開這本《揮彆錯彆字+再彆錯彆字》,纔仿佛打開瞭新世界的大門。作者並沒有采用枯燥的羅列式講解,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有趣的案例,深入淺齣地剖析瞭錯彆字産生的根源。原來,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會寫錯字,並非是記憶力的問題,而是對詞語的本意理解不夠透徹,導緻望文生義,或者被同音字、近形字所迷惑。這本書引導我去思考字詞的“前世今生”,去探究它們背後的邏輯和文化內涵,這種“思辨力”的培養,讓我對文字的感知變得更加敏銳。我開始不再僅僅是“記住”一個字,而是真正“理解”它,從而能夠更準確地運用。尤其是一些容易混淆的詞語,例如“的、地、得”的用法,或者“在、再”的區彆,在書中都得到瞭非常細緻的講解,配以豐富的例句,讓我茅塞頓開。這本書就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耐心地引導我一步步走齣錯彆字的泥沼。

评分

我一直覺得,自己的中文功底在同齡人中算是比較不錯的,但每次看到社交媒體上那些令人啼笑皆非的錯彆字,心裏總會癢癢的。我試圖通過閱讀來提升,但總感覺抓不住重點。《揮彆錯彆字+再彆錯彆字》這本書,給瞭我一個全新的視角。它不像其他很多同類書籍那樣,一上來就堆砌大量的“易錯字”,而是以一種更加柔和、更具啓發性的方式,引導讀者去認識文字的魅力。書中特彆強調的“思辨力”,對我來說,是一個非常寶貴的概念。它讓我明白,寫錯字並不僅僅是簡單的“記不住”,很多時候是因為我們對詞語的理解不夠深入,對語意把握不準確。這本書通過大量的實例和深入淺齣的分析,讓我看到,原來很多我們習以為常的用法,背後都有其深刻的道理。它教會我如何去“辨析”,如何去“比較”,如何去“聯係”。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看問題的角度都發生瞭變化,不再是簡單地接受信息,而是開始主動地去思考和分析。這種能力,不僅幫助我糾正瞭錯彆字,更讓我對整個語言體係有瞭更深的敬畏和理解。

评分

我一直認為,語言是有生命的,而掌握一門語言的精髓,不僅僅在於認識多少個字,更在於能否恰如其分地運用它們。在讀瞭《揮彆錯彆字+再彆錯彆字》之後,我更加堅定瞭這個想法。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並沒有將重點放在“懲罰”錯誤上,而是著力於“賦能”讀者,讓讀者擁有舉一反三的能力。書中反復強調的“學會用字的思辨力”,對我來說是一個全新的概念。過去,我可能隻會機械地記憶詞語的正確寫法,一旦遇到不熟悉的詞語,就容易犯錯。但這本書教我如何去“拆解”詞語,理解其構成,探究其引申含義,甚至是詞語在不同語境下的細微差彆。例如,它會引導我思考,為什麼“精益求精”中的“益”是“增加”的意思,而“潛移默化”中的“潛”是“隱藏”的意思。這種從根本上理解詞語的思路,讓我即使麵對生詞,也能通過聯想和推理,猜測其大概意思,從而大大降低瞭寫錯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這種思辨能力的應用範圍非常廣,不僅限於糾正錯彆字,對於提升寫作的準確性和錶現力也有著巨大的幫助。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不再是被動地接受文字,而是能主動地去駕馭它,去賦予它我想要錶達的意義。

评分

老實說,我起初對這本書的期望值並不高,總覺得這類關於“糾錯”的書籍,無非是羅列一些常見的錯彆字,然後給齣正確答案,看多瞭容易産生審美疲勞。然而,《揮彆錯彆字+再彆錯彆字》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它不是一本簡單的“字典”或“錯題集”,而更像是一本“思維訓練手冊”。作者用一種非常引人入勝的方式,將語言的奧秘一層層地揭開。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對於一些詞語的“誤用”進行瞭深入的分析,不僅僅指齣錯誤,更重要的是解釋瞭“為什麼會錯”。比如,我們常常會將“的”和“地”混淆,這本書就從語法結構和詞性上,詳細解釋瞭它們的區彆,並且提供瞭大量易於理解的例句。這種“追根溯源”的講解方式,讓我一下子就明白瞭其中的道理,而不是死記硬背。更讓我驚喜的是,書中還穿插瞭一些關於漢字演變、詞語演變的曆史趣聞,這讓學習過程變得不再枯燥,反而充滿瞭探索的樂趣。我感覺自己像是跟著一位博學的嚮導,在文字的世界裏進行一場精彩的探險,每一步都有新的發現和收獲。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