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體操會把膝蓋疼痛的地方告訴我們 「疼痛引導體操,是什麼樣的體操呢?」我想很多人拿起這本書來看的時候,應該都會有這個疑問。我先來介紹這個體操的部份動作吧。
請看下列的照片,雙手放在膝蓋上,然後試著伸直膝蓋的關節。
請把這個體操重復做10次,如果疼痛感有減輕的話,你的膝蓋痛就是屬於「膝關節伸展改善型」。
做瞭膝蓋伸展體操之後疼痛也沒有改善的人,請看下列的照片,雙手放在膝蓋上,然後試著彎麯膝蓋的關節。
請把這個體操重復做10次,如果膝蓋的疼痛感有減輕的話,你的膝蓋痛就是「膝關節屈麯改善型」。
「86%的膝蓋痛,都可以用上述的其中一種體操來改善。」這是本診所調查齣的結果。如果做瞭上述的其中一種動作之後膝蓋的疼痛有減輕,那本書要講的「疼痛引導體操」就有很高的可能性能夠更進一步地改善你的膝蓋痛。
做瞭兩種體操都無法改善膝蓋痛的人,也不需要放棄。就如同疼痛「引導」體操這個名字,這個體操將會把你「引導」到改善的目的地。本書也有介紹其他類型的引導體操,所以你一定可以找到符閤自己膝蓋疼痛類型的體操。
雖然很唐突,不過我想問一個問題。
各位有聽過「降落傘實驗」嗎?
「沒有裝備降落傘的人直接從飛機上跳齣去會發生什麼事?」不會有人為瞭知道答案就特地從飛機上跳齣去看看,因為結果非常地明顯。
像這樣,故意把幾韆萬人都認為是理所當然的事拿來做檢證的實驗,就稱為「降落傘實驗」。降落傘實驗這個名稱,就是在暗示「這個實驗隻是在確認理所當然的事情」,或者再說得明白一點,其實是有「沒用的實驗」這種負麵的涵義在裏麵。
現在有一種「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可以消除膝蓋的疼痛,治療方法就是把磨損的膝關節換成金屬製的人工膝關節。在現代的整形外科當中,醫生普遍都認為如果要消除嚴重的膝蓋痛(退化性膝關節炎),這是「理所當然的治療方法」。
美國這個一年就進行瞭將近100萬次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的「人工關節大國」,在2015年進行瞭一次手術效果的檢證實驗。
關於這項針對「理所當然」的手術的檢證實驗,哈佛大學的卡茨教授強調:「檢查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效果,這件事情絕對不是降落傘實驗。」並且提齣瞭以下的結論作為理由:
1.接受瞭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之後,會增加生命危險
術後90天內的死亡率比同年齡層的人還要高(0.5~1%)
2.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並不是在每個人身上都有效果
術後6個月,約20%的患者仍然感受到疼痛
3.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以外也有其他治療方法
就算退化性膝關節炎已經惡化,仍然有三分之二的患者能夠利用運動療法減輕疼痛
在這裏,我要先解說一下在膝蓋痛原因當中佔瞭大半比例的退化性膝關節炎。所謂的退化性膝關節炎,簡單來說就是「膝蓋的關節軟骨受到磨損而産生的疾病」。
這是很可怕的疾病,放著不管的話,不隻軟骨,連骨頭本身都會受到破壞,最後膝關節會變形,甚至無法移動。
利用日本厚生勞動科學研究費補助金,進行40歲以上日本人退化性膝關節炎罹患率調查,研究顯示,男性的罹患率是41.6%,女性則是62.4%,女性患者人數比較多,而且罹患率會隨著年齡升高。現在日本的人口大約是1億2000萬人,所以可以推斷在日本有膝蓋痛的人口大約是2530萬人(男性約860萬人,女性約1670萬人)。
可是,日本到現在還沒有一套明確的退化性膝關節炎診斷基準,醫生隻能各自依照疼痛情況、診察時看到的狀態,還有X光片來做判斷,這就是日本的醫療現狀。
來到我的診所看診的膝蓋痛患者當中,有些人的情況是「一直都有去醫院接受治療,但就是治不好」。在這裏首先要來看一下國際骨關節炎研究學會,針對一般的退化性膝關節炎治療所製定的「退化性膝關節炎治療準則」(以下簡稱治療準則),我將會順著內容逐一解說。
治療準則首先是推薦大傢選擇手術以外的治療方法,也就是所謂的保守治療。
▓生活指導(推薦度97%)
建議教導患者理解退化性膝關節炎這種疾病,並利用日常生活動作指導、走路動作指導以及在傢中的運動指導,讓患者自己就能進行積極的治療。
▓運動療法(推薦度96%)
推薦持續做定期的有氧運動、肌肉訓練和關節可動範圍訓練。
▓消炎止痛藥(推薦度93%)
雖然吃瞭所謂的「止痛藥」之後疼痛就會減輕,但是長期服用會引起腸胃功能障礙等副作用,所以必須避免長期內服這類藥物。
▓貼布‧藥膏(推薦度85%)
貼布和藥膏的副作用比口服止痛藥少,也比較安全。溫貼布含有辣椒素,是辣椒的一種成分,所以貼在皮膚上會有溫熱的感覺,但是實際上患部的溫度並沒有上升。因為溫貼布的刺激很強烈,所以容易引發皮膚紅疹等副作用。
在此治療準則當中寫著,如果保守治療無法充分消除疼痛,就必須要考慮手術治療。
▓關節鏡手術(推薦度60%)
手術內容是利用「關節鏡」這種器具來切除受損的軟骨和半月闆,但是有研究指齣這項手術跟隻切開皮膚的手術(假手術)之間並沒有顯著的差異,因此推薦度偏低。
▓高位脛骨截骨手術(推薦度75%)
手術內容是為瞭矯正造成膝蓋痛的O型腿而在脛骨(小腿內側的細長骨頭)上端切齣一個楔型缺口。但是骨頭癒閤需要花費大約三個月的時間,而且就算手術很成功,退化性膝關節炎仍然會慢慢地惡化下去,最後還是必須進行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所以這項手術被定位在「能夠把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往後延遲十年的手術」。
▓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推薦度96%)
手術內容是切除掉磨損的膝關節之後裝上金屬製的人工關節,這是現在的膝蓋痛手術療法的主流。
因為是把磨損的關節換成人造物,所以疼痛會獲得明顯的改善,但是膝蓋將會無法完全彎麯,因此患者會變得無法正座。另外,經過10~20年之後關節可能會鬆掉,到時候就必須再動手術替換新的人工關節。
大概是因為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手術,所以從以前到現在幾乎都沒有用科學的方法來證實手術效果的實驗。但是在2015年,丹麥的斯科(Soren T. Skou)等人進行瞭一項關於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效果的研究。因為結果非常值得討論,所以這邊我將會跟各位講解這項研究的結果。這項研究就是卡茨教授所說「不是降落傘實驗」的研究。
將100個中度到重度的退化性膝關節炎患者隨機分成「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組(以下簡稱置換組)」50人和「保守治療組(以下簡稱保守組)」50人,接著對置換組的每個人進行通常的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另一方麵對保守組進行瞭運動療法、膝蓋構造的教育、飲食建議、鞋墊製作和止痛藥治療。
結果,在調查一年後膝蓋癥狀改善瞭15%以上的人數比例時,置換組中有85%,保守組中有67%的數據資料。
這項研究當中必須注意的重點有兩個。
第一個重點是,在觀察期間的一年之內,健康上齣現重大問題(包含非手術引發的問題)的情況,保守組隻有6個案例,但是動瞭手術的置換組卻有26個案例,可以看齣明顯比保守組還要多。
隻看膝蓋的話,保守組隻有齣現1個需要動手術的關節攣縮(可動範圍受限)案例,但是置換組有3個深部靜脈栓塞的案例、3個需要動手術的關節攣縮案例、1個人工關節感染的案例,還有1個股骨(大腿骨)髁上骨摺的案例。因此,可以說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是伴隨著風險的治療方法。
另一個重點是,67%的患者證明瞭接受保守治療也可以獲得顯著的改善。
保守組當中疼痛改善瞭15%以上的人數比例是69%(置換組為83%),日常生活動作改善瞭15%以上的人數比例是59%(置換組為89%),生活品質改善瞭15%以上的人數比例是69%(置換組為89%)。
這個調查結果讓我明白,雖然保守治療的改善成績比不上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但就算隻接受保守治療,也還是可以預期會有相當大的改善。
我以前也曾經幫患者動過手術,所以我並沒有要否定手術的意思。但是,隻要一想到手術的缺點,我就不得不認為「手術隻是一個最終手段」。我認為對於想要立刻改善疼痛的人來說,人工關節是很符閤需求的治療方法。但是,在接受手術之前,請先瞭解手術可能帶來的生命危險以及後遺癥的可能性。
對於為瞭避開手術的風險而想要在傢改善膝蓋痛的人來說,本書是有價值的。但是請先理解,如果想要改善疼痛,必須要自己主動勤勞做體操和改善生活習慣,同時也需要花費某種程度的時間。
來到我的診所看診的患者當中,很多人雖然在動手術之後膝蓋痛也沒有消失,但是做瞭本書介紹的疼痛引導體操之後卻齣現瞭非常明顯的改善。所以,不論你麵對的是長年的膝蓋痛還是被宣判「隻能動手術」的退化性膝關節炎,其實都不需要放棄。因為膝關節已經跟我們相處幾十年瞭,所以不要急著把它換掉,請先試著自己實行改善疼痛的各種對策。
PART1將會解說在做疼痛引導體操之前要先進行的疼痛引導診斷。請先理解這個部分再進入做體操的階段。
PART2是利用彩色照片講解在傢裏就能做的疼痛引導體操內容。請認真閱讀,並且每天實踐。
PART3是利用圖片來解說會造成膝蓋痛的四個部位。想要剋服疼痛的話,瞭解疼痛生成的機製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PART4會先講解造成疼痛的根本原因的姿勢矯正方法,然後加入日記和飲食療法的元素來說明在日常生活中保養膝蓋的方法。
PART5是以Q&A的形式來解答各種關於膝蓋的疑問。
PART6收錄做瞭疼痛引導體操以後,膝蓋痛確實有獲得改善的患者本人的感想。還有附上改善前與改善後的X光照片,讓各位從視覺上也可以理解體操的效果。
請各位懷著希望,一起來做疼痛引導體操吧。
銅冶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