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編閩風雜記

新編閩風雜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閩南文化
  • 地方誌
  • 風俗民情
  • 曆史
  • 遊記
  • 雜記
  • 福建
  • 閩風
  • 傳統文化
  • 文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二十世紀初在颱的日本殖民政府官員佐倉孫三以漢文撰寫《颱風雜記》(1903年8月)代錶對颱灣殖民地的風俗記錄,是為瞭供殖民者施政參考,之後佐倉孫三受邀到中國福建任教客居福州,齣版另一本跨文化書寫的《閩風雜記》(1904年初夏)是以隨筆方式記錄差不多同一個時期福建的各項風俗。

  本書《新編閩風雜記》是林美容教授繼《白話圖說颱風雜記》(2007)之後,把佐倉孫三(1861-1941)的《閩風雜記》加以註釋及整編,輔以林美容教授〈跨文化的民俗書寫〉一文作為導讀,以比較《颱風雜記》與《閩風雜記》的書寫背景和目的、風俗的異同如何呈現?以及佐倉孫三在颱為殖民官,在閩為客卿的不同身份,又是否會影響他跨文化之民俗書寫的內容與風格殊異之處。

  書中佐倉孫三書寫的大量福建風俗紀錄都有詳細註解,書末並收編多篇佐倉孫三在其漢文著作《達山文稿》裏所記述的其他有關福建的資料。本書讓我們進一步理解佐倉孫三在福建的事蹟以及他對福建風俗的紀錄,全書對於瞭解一百年前甚至是更早之前的福建民俗,是相當珍貴的資料,對於探索颱灣與福建原鄉彼時在民風上大同小異之處,也提供瞭難得的第三者之觀照。
 
好的,這是一份為您構思的、與《新編閩風雜記》無關的圖書簡介: --- 《史海鈎沉:大唐長安的煙火人間》 作者: 李文遠 齣版社: 翰墨軒文化 ISBN: 978-7-5555-8888-9 字數: 約 50 萬字 裝幀: 精裝 / 典藏版 主題: 曆史研究、社會生活史、城市文化 --- 內容簡介: 本書並非宏大的帝王將相史詩,而是一部聚焦於盛唐心髒地帶——長安城內,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社會結構與文化風貌的精微剖析。作者李文遠憑藉其深厚的曆史學功底與細膩的文學筆觸,帶領讀者穿越時空,重返那個萬國來朝、氣象萬韆的開元盛世,深入探訪長安城硃雀大街兩側、麯江池畔,以及西市坊間那些鮮為人知的生活細節。 一、 坊市製度下的城市肌理 本書首先對唐代長安的城市規劃與管理體係進行瞭詳盡的描摹。長安城不僅僅是政治中心,更是一座高度組織化的巨型都市。李文遠通過對《長安誌》、《舊唐書》等文獻的交叉印證,細緻梳理瞭唐代“坊”與“市”的嚴格劃分與運作機製。 我們將在書中看到,作為城市基本單元的“坊”是如何運轉的:夜禁製度下,坊門如何在日暮時分關閉,坊內居民的作息、鄰裏關係、治安維護,乃至婚喪嫁娶等私密活動,都在坊牆的庇護下進行。作者甚至考證瞭不同坊的職能差異——例如,管理貴族居所的“靖安坊”與集中瞭大量工匠的“懷遠坊”在生活氣息上的顯著不同。 而對於商業活動而言,必須遵循“市”的規範。本書詳細闡述瞭西市作為國際貿易中心的繁榮景象,以及東市作為本土消費集散地的特點。在對“市署”職能的探討中,讀者可以清晰瞭解唐代的物價管製、度量衡的統一,以及欺詐行為的懲處流程,揭示齣盛唐經濟治理的精密與高效。 二、 煙火長安:市井百態的立體呈現 本書的魅力在於其對“人間煙火氣”的捕捉。作者沒有停留在宏觀敘事,而是通過對大量零散史料的重構,還原瞭長安城內充滿生命力的市井生活場景: 飲食文化: 唐人的“吃”是怎樣的體驗?書中不僅提到瞭鬍餅、蒸餅等日常主食,更詳細描述瞭當時流行的“煎餅”、“湯餅”的製作方式。作者甚至根據史書記載,嘗試推演瞭當時宮廷宴席上常見的一道名菜的可能風味,展現瞭食材的來源與烹飪技術的演變。 娛樂生活: 盛唐的娛樂活動豐富多彩。本書專門開闢章節討論瞭歌舞伎藝、說唱評話的流行。從梨園子弟的排練日常,到麯江池畔士子們鬥酒賦詩的雅集,再到西市裏說書藝人吸引圍觀的場景,都躍然紙上。 職業群像: 長安城匯聚瞭來自四麵八方的職業者。李文遠細緻描繪瞭“腳店”(酒肆)的掌櫃如何與客人周鏇,印刷作坊裏的雕版匠人如何精雕細琢,以及城市中巡邏的“巡鋪”的日常辛勞,構建瞭一幅立體化的職業群像圖。 三、 物質生活與精神寄托 在物質層麵,本書深入探討瞭唐代市民階層的衣著習慣與居住環境。通過對齣土文物和壁畫資料的解讀,讀者可以直觀瞭解到從綾羅綢緞到麻布短褐的階層區分,以及不同等級房屋的結構差異。 更重要的是,本書關注瞭長安人的精神世界。唐人對宗教的包容性極強,佛教、道教、祆教、景教等並存。作者考證瞭寺廟和教堂在城市中的分布,分析瞭這些信仰如何在影響市民的道德觀和節日習俗中扮演瞭關鍵角色。特彆值得一提的是,書中對“趕集”與“節令”的描述,展現瞭市民如何在嚴格的城市管理下,通過特定的節日和集市尋找情感的宣泄口與社區的凝聚力。 四、 史料的嚴謹與論證的趣味 《史海鈎沉:大唐長安的煙火人間》的獨特之處在於其紮實的史學根基與生動的敘事手法相結閤。作者在每章後附有詳細的“史料辨析”部分,清晰地指齣瞭哪些是確鑿的史書記載,哪些是基於考古發現的閤理推測,展現瞭嚴謹的治學態度。同時,本書采用瞭一種“導遊式”的敘事口吻,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觸唐史的讀者,也能輕鬆地沉浸在長安的宏大背景與微小細節之中。 本書旨在填補當前唐代研究中,側重於政治製度與邊塞戰爭敘事的空白,以更為貼近人性的角度,重現那個偉大時代最真實、最鮮活的城市生命力。閱讀此書,如同持有一張通往盛唐長安的虛擬地圖,每一步都踏在曆史的真實脈絡之上。 --- 推薦讀者: 對唐代曆史、社會生活史感興趣的普通曆史愛好者。 研究城市發展史、民俗學及中古社會結構的專業人士。 喜愛通過細節觀察曆史變遷的文學讀者。

著者信息

編著者簡介

林美容


  颱灣南投縣人。颱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研究所畢業。美國加州大學爾文(Irvine)校區社會科學博士。

  現任福州外語外貿學院鄭振鐸與閩海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

譯者簡介

註釋/瀋佳姍


  國立空中大學人文學係助理教授。
 

圖書目錄

編著序(林美容) 6
跨文化民俗書寫的角色變化—
佐倉孫三《閩風雜記》與《颱風雜記》的比較(林美容) 8

閩風雜記序(爵南生) 46
作者自序(達山) 48
1. 街上無車 49
2. 途上多僧 49
3. 婦人勞力 50
4. 頭上帶劍 50
5. 耳環如輪 50
6. 牽牛賣乳 50
7. 封榕如神 51
8. 荔枝成林 51
9. 烏有白翎 52
10. 鼈不可食 52
11. 犬貓不爭 53
12. 同病相黨 53
13. 水陸不婚 54
14. 桎梏示人 54
15. 肩輿色彆 55
16. 冠玉有差 55
17. 騶從如雲 55
18. 衙門畫繪 56
19. 學位標榜 56
20. 敬惜字紙 56
21. 華錶林立 57
22. 斫石如木 57
23. 炬火取明 58
24. 壽闆商行 58
25. 石馬在墓 58
26. 義塚纍纍 59
27. 僧眼無字 59
28. 賽新春聯 61
29. 神荼鬱壘 61
30. 加冠晉祿 62
31. 城門閉矣 62
32. 閑人免進 63
33. 屋有三進 63
34. 冷水冷飯 64
35. 無一浴堂 64
36. 石灰如雪 65
37. 香煙如縷 65
38. 醬園豉莊 65
39. 酒庫米行 65
40. 成衣布襪 66
41. 慶團綵結 66
42. 燒紙可惜 67
43. 爆竹如雷 67
44. 鼕日可愛 68
45. 當字如山 68
46. 蟹甲上市 69
47. 魚市殷賑 69
48. 橋上乞丐 70
49. 筏上鸕鶿 70
50. 紹興陳酒 70
51. 彩燈紙麵 71
52. 右避左行 71
53. 糞桶縱橫 71
54. 溺水狼藉 72
55. 吉屋招租 72
56. 書畫古器 72
57. 各省會館 73
58. 娛樂猶少 73
59. 租界清潔 74
60. 諸領事館 74
61. 五月無雨 75
62. 二度收榖 75
63. 未嘗見雪 75
64. 無震無災 76
65. 虎病鼠疫 76
66. 東門溫泉 77
67. 不仕本土 77
68. 軍營題句 78
69. 長鞭馬腹 78
70. 仁術猶多 79
71. 蔔筮觀相 79
72. 照相畫像 80
73. 商傢題句 81
74. 有桑無蠶 81
75. 廿年癮斷 82
76. 書畫潢裝 82
77. 不藏刀劍 83
(吳懋昭拜讀)
78. 遊環碧池館記 85
(吳懋昭評)
(鄧祖庚評)
79. 學堂十三趣 89
蕉林聽雨 89
老桑棲鵲 90
榕蔭養鹿 90
閣上明月 90
劍光槍影 91
藤蔭消暑 91
老荔罩煙 92
菊水相映 92
操場遊戲 93
燈光書聲 93
蓮池蛙聲 94
洋樓芳蘭 94
馬場知鞦 94
(鄧祖庚評)
(吳懋昭評)
80. 遊皷山記 96
(吳懋昭評)
(鄧祖庚評)
81. 登烏石山記 101
(吳懋昭評)
(鄧祖庚評)
82. 遊玉尺山房記 105
(吳懋昭評)
(鄧祖庚評)
83. 白水園觀梅記 107
(鄧祖庚評)
(吳懋昭評)
84. 芭蕉記 109
(鄧筱仙曰)
85. 遊閩江記 111
(鄧祖庚曰)

附 錄
在福州偶成(佐倉孫三) 115
遊黃檗山記(佐倉孫三) 116
上臬憲論警察改善書(佐倉孫三) 137
新築警察學堂記(佐倉孫三) 140
聽月樓記(佐倉孫三) 142
虛榖前島君碑(佐倉孫三) 144
送佐倉先生歸國序(福州友人與門生) 146

佐倉孫三年錶(林美容) 156

參考書目 159

閩風雜記(復刻) 224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初次捧在手裏,就被它那溫潤的書名吸引瞭。“閩風”,一股濃鬱的地域氣息撲麵而來,仿佛能聞到福建特有的海風鹹濕,聽到那吳儂軟語在耳畔縈繞。我一直對中國各地風土人情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是那些隱藏在曆史角落裏的民間故事和生活細節。翻開扉頁,印刷的字體古樸而雅緻,紙張的質感也恰到好處,讓人讀來心情舒暢。我期待著,通過這本書,能夠深入瞭解福建這片土地上,人民是如何生活,又是如何傳承他們的文化和習俗的。那些世代相傳的諺語、祭祀的儀式、節日的慶典,抑或是隱藏在市井街巷的傳說,都是我渴望捕捉的畫麵。不知道作者是如何將這些零散的“雜記”串聯起來,又以何種方式呈現給我們這些遠道而來的讀者。是娓娓道來的敘述,還是充滿細節的描繪?是帶著些許考據的嚴謹,還是抒發瞭作者深厚的情感?我滿心好奇,渴望在這“閩風”的墨香中,找到那些屬於過去,卻依然鮮活的記憶碎片。

评分

讀罷全書,心中湧起一股莫名的感動。作者筆下的福建,不是高樓林立的現代都市,也不是喧囂繁華的旅遊勝地,而是那些被時間溫柔浸潤過的角落,是那些樸實無華卻充滿生命力的尋常巷陌。我仿佛看到,在某個古老的村落裏,老人們圍坐在祠堂前,用帶著濃重口音的方言講述著祖輩的故事,那些故事裏有勤勞的雙手,有堅韌的品格,有對這片土地深深的眷戀。作者並沒有刻意去拔高或渲染,而是用一種近乎白描的手法,將那些生活的點滴、情感的流轉,自然而然地呈現在讀者眼前。每一個故事,每一個細節,都仿佛帶著溫度,觸動著內心最柔軟的部分。那些關於耕作、關於收獲、關於離彆、關於重逢的片段,無不讓我聯想到自己傢鄉的影子,又感嘆於地域文化的多樣與獨特。這本書,像一位循循善誘的長者,引領我走進瞭一個鮮為人知卻又無比真實的世界。

评分

不得不說,這本書的敘事結構非常巧妙。作者並沒有按照傳統的編年體或者主題式的方式來組織內容,而是采用瞭一種更加跳躍和碎片化的方式,將不同時期、不同地點的故事穿插在一起,卻又能在字裏行間找到某種內在的聯係。這種“雜記”式的寫法,反而更加貼閤瞭民間文化的散落和流變,也讓閱讀的過程充滿瞭驚喜。你永遠不知道下一頁會遇到什麼,可能是關於一個古老戲麯的傳說,可能是關於一種獨特美食的製作方法,也可能是關於一個默默無聞的英雄的故事。這種不確定性,反而增加瞭這本書的可讀性和吸引力。更重要的是,作者在處理這些不同內容時,始終保持瞭一種平和而深入的視角,不評判,不煽情,隻是靜靜地講述,讓讀者自己去體會,去感受。這種“無為而治”的寫作手法,恰恰是本書最大的魅力所在。

评分

從藝術的角度審視這本書,我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文字功底。他的語言,時而清新如溪水潺潺,時而厚重如古樹參天,總能恰到好處地勾勒齣所描繪的事物。對於福建的自然風光,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傳神,仿佛能看到那蜿蜒的山巒,那碧綠的茶園,那浩瀚的大海,以及那彌漫在空氣中的清新氣息。而對於當地的風俗人情,更是寫得入木三分,那些人物的形象躍然紙上,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生活態度,都顯得那麼真實可信。我尤其喜歡作者在描寫那些民間技藝和傳統節慶時的筆墨,每一個動作,每一個場景,都充滿瞭儀式感和曆史的厚重感,讓人在閱讀中仿佛身臨其境,感受到瞭那份傳承下來的不易。整本書讀下來,不僅是對福建地域文化的瞭解,更是一場文字的盛宴,一次心靈的洗禮。

评分

這是一部充滿人文關懷的作品。作者在字裏行間流露齣對底層人民深切的同情和理解,對那些被時代洪流裹挾的傳統習俗和生活方式,也懷著一種敬畏和珍視的態度。他沒有迴避那些艱辛和睏苦,但更多的是展現齣福建人民在逆境中展現齣的堅韌和樂觀。那些為瞭生計奔波的身影,那些在風雨中相互扶持的片段,都讓我看到瞭人性的光輝。我讀到書中關於婚姻、關於育兒、關於傢庭的種種習俗,感受到的是一種樸素而真摯的情感,一種對生命延續的渴望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這本書沒有宏大的敘事,沒有激昂的口號,但正是這些細微之處,觸動瞭最普遍的人類情感,讓我們看到瞭一個真實而鮮活的福建,一個充滿溫情和力量的福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