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日本文豪一起遊京都:晨市、街町、河源、寺廟,還有庶民生活……

和日本文豪一起遊京都:晨市、街町、河源、寺廟,還有庶民生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夏目漱石
圖書標籤:
  • 京都
  • 日本文學
  • 旅行
  • 文化
  • 曆史
  • 庶民生活
  • 寺廟
  • 市集
  • 河川
  • 文豪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跟著柳宗悅逛晨市 隨宮本百閤子的舞妓穿過小路 遇見和辻哲郎用色彩描繪的京都四季 聆聽木下杢太郎娓娓道來街町上人們的對話 和十三位文豪漫步京都 看見不一樣的古都麵貌 文豪們的古都一瞬 「不變」與「變」都是永恆 各篇由不同文學作傢接力講述關於京都的風情與市井生活:迷人的街町和私房雅趣,女神般的祇園名櫻與不可思議的京都竹林,充滿個人色彩的牽絆與感傷,更有旅遊書上找不到的觸動。 民藝運動代錶柳宗悅曾感嘆:「……我應該多看看這古都與周邊的文化遺跡。除瞭曆史悠久的廟宇,我應該要接觸附近的聚落,親近他們的生活。」書中作品不單單描述京都景色和傳統,而是以文豪們為導遊,深度分享個人親身經驗的韆年古都,或是生活有感的個人隨筆、品評,也有實景虛構的小說,讓人看見不一樣的京都麵貌。 日本文豪與京都的一期一會,收錄西風東漸的跨文化審美、曆久彌新的應時祭典、舞妓的生活日常,以及清幽寺院與名所勝地等各麵嚮的書寫。是一趟穿越時空的旅程,是一本寫給大傢的非典型京都說明書。 名人推薦 ●推薦人 旅行文字人-Milly 《旅飯》旅行長-工頭堅 作傢-林琪香 旅日作傢-張維中 (按首字筆劃順序排列) ●寫在前麵:〈京都歲月:日本巨匠作傢筆下的古都物語〉 王文萱-作傢、日本京都大學博士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1夏目漱石(なつめ そうせき,1867-1916)


  小說傢,本名夏目金之助,齣生於東京仕宦傢庭。一八九三年自東京帝國大學英文係畢業,一九〇〇年前往英國留學三年,對東、西方文學造詣極高。一九〇五年發錶長篇小說〈我是貓〉一舉成名,為專心寫作遂辭去教職轉任朝日新聞社,後陸續發錶〈少爺〉、〈草枕〉等代錶作。後世尊稱其為「日本國民大作傢」。

2柳宗悅(やなぎ むねよし,1889-1961)

  日本著名民藝理論傢、美學傢。就讀日本東京帝國大學文科部哲學科時,開始察覺生活中民藝品的實用美學,研究日本及朝鮮的民藝。一九三六年設立日本民藝館,一九四三年任日本民藝協會首任會長,一九五七年榮獲日本政府授予「文化功勞者」榮譽稱號。

3福澤諭吉(ふくざわ ゆきち,1835-1901)

  思想傢、教育傢。齣生於大阪士族傢庭,一八五四年前往長崎修習西方學術、文化等洋學,後奉藩命於江戶中津藩屋開設洋學塾,成為日後慶應義塾大學前身。一八七二年刊行的《勸學》更熱銷三百四十萬部,確立其啓濛思想傢地位。畢生從事著述、齣版與教育活動,被譽為「日本近代教育之父」。

4上村鬆園(うえむら しょうえん,1875-1949)

  女流日本畫畫傢。本名上村津禰,齣生於京都。一八八七年進入京都府繪畫學校就讀,十五歲以《四季美人圖》獲頒內國勸業博覽會奬狀,之後於日本美術協會、日本青年繪畫共進會、京都新古美術展覽會等展覽會上,展齣獨具個人特色的美人畫而連年獲奬。畫風深受京都傳統文化影響,一九四八年獲頒日本文化勛章,為史上第一位獲文化勛章的女性。

5和辻哲郎(わつじ てつろう,1889-1960)

  哲學傢、倫理學傢。齣生於兵庫縣神崎郡,就讀東京帝國大學哲學係期間,與榖崎潤一郎、小山內薰等同為《新思潮》同人。一九二七年前往德國留學,歸國後於京都帝國大學、東京帝國大學任職。於一九五〇年創立「日本倫理學會」,另著有代錶作《風土》探究人類與自然環境共存的原則與方法,一九五五年獲頒文化勛章。

6北大路魯山人(きたおおじ ろさんじん,1883-1959)

  日本著名全纔藝術傢,擁有美食傢、陶藝傢、書法傢、畫傢等身分。一八八三年齣生於京都上賀茂,一九二一年在東京開設美術店。曾獲政府指定為「人間國寶」卻予以辭退。以「器皿是料理的衣服」為口號,晚年投入陶藝創作,將美意識引進飲食領域,創造日本獨特食膳文化。

7九鬼周造(くき しゅうぞう,1888-1941)

  京都學派哲學傢。齣生於東京。一九一二年自東京大學哲學係畢業,一九二二年前往歐洲留學,先後師事新康德派李凱爾特、亨利・柏格森、鬍塞爾、馬丁・海德格等哲學傢。一九二九年歸國後任職於京都大學,教授哲學史。一九三〇年發錶獨自的日本文化論《「粹」的構造》為其代錶作。

8宮本百閤子(みやもとゆりこ,1899-1951)

  小說傢。齣生於東京小石川,舊姓中條。一九一六年進入日本女子大學英文係就讀,十七歲發錶以窮苦庶民生活為題材的小說處女作〈貧窮的人們〉,獲得「天纔少女」之美譽。在寫作之外亦參與政治活動,曾多次因與政府思想牴觸入獄。入獄期間寫給丈夫的四韆多封書信後結集成冊,以《十二年的書簡》為題齣版。

9菊池寛(きくち かん,1888-1948)

  小說傢、劇作傢。齣生日本香川縣,本名寬(ひろし),畢業於京都大學英文係。在學期間和芥川龍之介、久米正雄等青年文學傢為同窗,曾參與藝文同人誌《新思潮》之刊行。一九二三年創刊雜誌《文藝春鞦》,並設立芥川賞、直木賞等文學奬,不僅緻力於齣版經營、發掘純文學界新人作傢,更活躍於電影事業等多領域。

10芥川龍之介(あくたがわ りゅうのすけ,1892-1927)

  小說傢,號澄江堂主人,俳號我鬼。一八九二年齣生於東京,東京帝國大學英文係畢業。大學在學期間創作短篇小說〈鼻子〉獲夏目漱石贊賞,隔年一九一七年發錶第一本創作集《羅生門》,正式踏入文壇。〈竹藪中〉、〈河童〉等為晚年代錶作。一九二七年七月二十四日,於自宅飲過量安眠藥自殺。

11木下杢太郎(きのした もくたろう,1885-1945)

  小說傢、劇作傢、畫傢,本業為皮膚科醫生。齣生於靜岡縣伊東市,本名太田正雄。一九一一年東京帝大醫學係畢業,在真菌研究方麵卓有貢獻。以筆名木下杢太郎走紅於文壇,深受同樣兼任醫生和作傢的森鷗外影響,有「小森鷗外」之稱。齣版有詩集《飯後之詩》和戲麯《南蠻寺門前》、《和泉屋染物店》等。

12織田作之助(おだ さくのすけ,1913-1947)

  小說傢,生於大阪。一九四〇年以短篇小說〈夫婦善哉〉獲改造社第一迴文藝推薦作品受賞,於文壇取得一席之地。擅以平民化方言寫大阪庶民生活,與太宰治、阪口安吾等同列無賴派、新戲作派。

13阪口安吾(さかぐち あんご,1906-1955)

  日本著名小說傢。本名阪口炳五,一九〇六年齣生於日本新潟豪門世傢。大學畢業後,和法語學校認識的朋友創刊《言葉》雜誌。二十五歲開始於日本文壇展露光芒。戰後發錶的評論〈墮落論〉與小說〈白癡〉,構築齣一種頹廢的「輸傢哲學」,更在社會與文學界掀起狂潮。

譯者簡介

侯詠馨


  輔仁大學日本語文學係畢業。誤打誤撞走上譯者之路,纔發現這是自己追求的人生。喜歡透過翻譯看見不同的世界。現為專職譯者。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寫在前麵

〈京都歲月:日本巨匠作傢筆下的古都物語〉
/王文萱(日本京都大學博士)


  曾做為日本韆年都城的京都,像是本活的日本史。上一頁還講述著平安時代的繁華,翻過一頁便跳躍瞭韆百年,記錄著經曆明治維新的韆年都城,如何邁嚮新時代。從古至今的日本,都被記載在現下、眼前的這個京都當中。漫步在京都,常讓人覺得像是穿梭來去在不同的時空。

  京都因此迷人。無論於什麼時代造訪,都可能在不經意之處,一窺她的昔日麵容。自古至今,文豪們陸續造訪,不但留下瞭記載著當下的文字,做瞭時代見證,也為京都的曆史,添增瞭數筆文豪們帶來的故事。京都見證瞭文豪們,抑或說是文豪們見證瞭京都。

  從幕府鎖國踏入開化文明、到民藝運動

  安土桃山時代,許多基督教傳教士進入日本,其後引起江戶幕府頒布「禁教令」,進而鎖國。芥川龍之介的〈阿忍〉,描寫的便是在這個時代背景之下,外來的基督教與日本固有的思想,有著甚麼樣的衝突及矛盾。文章開頭的「南蠻寺」,指的是戰國時代至江戶時代初期興建在日本的教堂。故事結束於神父與女子對話之間的衝突,令人深思基督教的一神信仰遇上瞭日本的武士道精神,究竟是相斥、是矛盾,或是能夠融閤、進而取得平衡?

  時代來到明治時期。菊池寬的〈鳥羽伏見之戰〉,寫實地記載瞭這場在京都南郊鳥羽伏見爆發的武裝衝突及其前因。由於新政府決定要幕府將軍德川慶喜嚮朝廷返還官位和領地,因此支持幕府的藩軍決定嚮京都進軍。明治元(一八六八)年,新政府軍隊與幕府軍隊於京都南郊交戰,後者戰敗。在此戰之後,幕府將軍德川慶喜逃迴江戶,並且交齣職權,預告瞭新時代即將來臨。

  福澤諭吉於明治五(一八七二)年造訪京都考察,在〈京都學校記述〉當中,詳實地記下進入新時代之後,在京都創立的新學校,有著哪些設備、課程內容,以及上課情形。「四所國中聘雇外國人,教授英、法、德語。授課內容與東京、大阪大同小異。(中略)……有中學設置英語教學女工廠。雇用英國籍教師夫婦,先生教授男子英語,夫人照顧女孩……。」可窺知當時日本颳起的這陣洋風,以何種模樣吹進瞭京都。

  國傢近代化,帶動商業活動,許多商品被大量生産並消費,因而粗糙濫製,這般背景促成瞭「民藝運動」的興起。民藝運動的中心人物柳宗悅,受十九世紀後期由英國威廉莫裏斯(William Morris)帶領的「藝術與工藝美術運動(Arts & Crafts Movement)」影響,緻力於發掘民眾日常用品之美。柳宗悅在關東大地震(一九二三)之後移居京都共九年,期間他時常造訪京都晨市,蒐集市井雜貨。他在〈京都晨市〉一文當中記載的兩大晨市——弘法晨市及天神晨市,現今仍於每個月舉行,聚集瞭許多當地人及觀光客。而民藝運動的中心思想「民藝」兩字,其實正是來自於柳宗悅在市集中聽到的俗語「下手物」這個詞,「下手」錶示物品的質普遍又低廉。後來這個詞匯被廣為流傳,為瞭避免遭誤解,柳宗悅等人纔選定瞭用來取代的「民藝」兩字。由此可見京都的晨市,對柳宗悅推廣民藝運動,有著不可小覷的影響力。

  文豪們眼中的京都四季

  生長於京都的女性畫傢上村鬆園,筆下的京都柔軟可親。〈昔日京都〉、〈京都夏景〉細膩描繪齣她懷想中的昔日京都麵容。街上女人們梳著日本發、插上精緻的發簪,三味綫、淨瑠璃、民謠、鬍弓……是城裏四處不時傳齣的背景音樂。七月祇園祭、八月中元節,清涼又閑適的夏季景色,曆曆在目。

  而京都四季當中最誘人的景色,莫過於春櫻瞭,特彆是哲學傢九鬼周造為之撰文的〈祇園的枝垂櫻〉。「在這美神的身旁,我覺得一切皆美,一切至善。……(中略)……無論人們多麼瘋狂,做齣多麼離經叛道的行為,在這櫻樹之前,未必是一件醜事。……(中略)……我打從心底祝福這些不知打哪來的人們,願他們都能幸福。接木的老櫻樹啊,快點重返年輕吧。展現你的美與愛,成為維護人性的守護神吧。」擅於使用西洋哲學方法來解析日本傳統文化精髓的哲學傢九鬼周造,不避談櫻花樹下的醉漢、或站著小便的男子。或者可說,正因為這些欣喜賞櫻的人們,在櫻樹下展露齣「人」的各種樣貌,櫻花的美纔更為美。

  春日京都,不可或缺的除瞭櫻花之外,還有舞藝妓們登颱公演的大型盛會「都舞」。「都舞(都をどり)」是京都最大花街(「花街」指舞藝妓屋匯集的區域)「祇園甲部」舞藝妓們的舞踴錶演,現今於每年四月一日至四月三十日,在京都祇園甲部的「歌舞練場」舉行。宮本百閤子的〈高颱寺〉便是以此為背景寫成的短篇小說。透過對話,桃龍、裏榮這兩位活潑的舞妓,好似活脫脫地在我們眼前,舉著櫻花枝跳舞、嬉鬧、惡作劇……。文中描繪瞭舞妓的生活日常,這種有些平凡、又有些特彆的場景,充滿瞭京都風情。

  哲學傢和辻哲郎,則是用「色彩」描繪瞭〈京都四季〉。他居住京都十年,迴到東京之後,纔發現京都經驗讓他感到東京的植物色調令人生厭。他仔細描寫不同季節、不同樹木的各種色調變化,例如隻是幾十棵楓樹,就分成四、五種不同顔色的新芽。葉片由綠變黃、由黃轉褐或紅,到瞭鼕天還有常綠樹與白雪搭配而成的美景。京都就在這份平靜且低調的鼕日景緻當中,準備迎接一年之始。

  料理界的孤高帝王魯山人

  說到京都的美食,很難有比北大路魯山人,更適閤談論的瞭。他對「美」十分敏感,自早便顯露齣纔華,擁有美食傢、陶藝傢、書法傢、篆刻傢、畫傢……等多樣身分,因此他對於「食」,追求的不隻有滋味,更講究「美」。而且他自信過人,個性孤僻、桀傲不馴,人們對他的評價褒貶不一。由於魯山人批評他人毫不留情,說話率直甚至刻薄,所以透過他的文章,可窺知許多異於平常的想法。

  例如在〈香魚勝地〉一文當中,魯山人指齣瞭各地人們總愛敝帚自珍的盲點。「當地生産的新鮮農作物,滋味自然鮮美,大老遠送來的食物,豈會好吃?大部分的鄉下人,因為這個緣故,認為隻有當地的食物最好吃。……(中略)……井底之蛙眼中的世界極小,永遠看不見真正的價值。」對美食標準如此嚴苛的魯山人,也認定京都北部「丹波和知川的香魚,實屬上乘,……(中略)……目前尚無能齣其右者。」可見京都的香魚,的確值得一嘗。

  齣身於京都上賀茂神社世襲神職之傢的魯山人,二十歲之前主要在京都成長,早年曾因傢庭環境而顛沛流離。他成名後也以食客身分在京都鑽研美食,這樣的背景讓他有機會嘗遍京都的各種料理。〈京都的石伏魚茶泡飯〉一文中的石伏魚,是連京都人都鮮少嘗過的京都美味,而〈夏日小點〉一文中的「雪虎」、「錦木」、「白瓜皮」、「鰹魚中落味噌湯」等,則是簡單、地道又質樸的京都小品。現今即便造訪京都可能也少有機會能夠品嘗這些料理,但透過魯山人對味覺的精準描寫,讓人對京都美食的渴望,又多瞭幾分。

  他鄉文豪遇京都

  來自他鄉的文豪們,在京都各自看到瞭不同風貌。文豪夏目漱石,一生共造訪四次京都。〈抵京之夕〉是他辭去教職、成為職業作傢後,最初寫作的小品文,記載著他於明治四十(一九○七)年、也就是第二次造訪京都時的見聞及心境。當時正值三、四月嚴鼕,在漱石眼中,「京都本是個孤寂之處……(中略)…...縱使數至百條,活瞭韆年,京都依然孤寂吧?」。而這份孤寂當中,還交雜著漱石懷念已逝舊友正岡子規的思緒。

  木下杢太郎的〈京阪見聞錄〉,仔細地記述瞭他於明治四十三(一九一○)年三月二十九日至四月三日,在京都、大阪、神戶所見的人事物。明治時代的京都有許多現今已不復存在的景色,例如市街上可見到人們染布——「把各色布塊放進四鬥樽裏,以木棒用力攪動」、「灰色河原石頭上, 到處都晾著濃淡不一的鮮艷布塊」,相反地,也有許多與今日相去不遠的景緻。例如「京都已經習慣麵對眾多漫遊的人……(中略)……有不少舞妓與外國人的強烈對照」、「(京都)恰如藝妓與舞妓,整座城市完全是針對他鄉客的設計」。看來如何應對接納來自全世界的觀光客,百年來始終是京都的課題。而這篇文章更值得一讀的,在於對大阪的描寫。「(大阪)有一種在東京淺草、京都京極看不到的趣味。……(中略)……鳥瞰這城市,不像東京那樣散漫,更像是一個有機體,可以玩味大阪市的形態與生態。」他仔細描寫明治時期的大阪街景、大眾藝能、以及人情世故,對杢太郎來說,不為外來遊客存在的大阪,比起滿是觀光客的京都,更有情趣。

  而大正時期的京都,記載在芥川龍之介的〈京都日記〉當中。芥川多次造訪京都,甚至以古時京都為背景,寫下瞭有名的短篇小說〈竹藪中〉(黑澤明改編拍成電影題名為「羅生門」)、〈羅生門〉等,卻鮮少在文章內提及自己的京都經曆。這篇文章是他於大正七(一九一八 )年造訪京都時,少數所寫下的見聞。這趟旅程為他領路的,是京都齣身的日本畫畫傢小林雨郊(一八 九五—一九七六)。他們一同走過位於北區鷹峰的光悅寺、四條大橋、祇園花街、建仁寺的竹林,最後留在芥川心中的,是藏身於京都各處的竹林。他眼中的京都竹林,不僅無剛健之氣,還透露齣脂粉氣息。

  宮本百閤子於大正十五(一九二六)年刊載的〈京都人的生活〉、以及阪口安吾於昭和十三(一九三八)年刊載的〈本鄉的林蔭大道――學生街兩樣情〉,則用瞭不一樣的角度來觀察京都。

  宮本百閤子齣身東京,她在短短的文章當中,觀察瞭京都人的生活並加以分析,從外在與特質、從男女分工與傢庭結構,歸納齣瞭結論――「京都人,無分男女,都是現實主義者」。阪口安吾曾數次短居京都,他眼中的京都,像是一條學生街,全被氾濫的學生佔領瞭,這些學生們霸道又高調。他拿京都來與東京的本鄉做比較,本鄉是東京首屈一指的文教區,東京大學的校區便位於此。此外,文中提到的牧野信一,可說是提拔阪口安吾成為小說傢的恩人。

  與前述〈京阪見聞錄〉一文相對的,是織田作之助〈大阪的憂鬱〉。織田作之助齣身大阪,擅於描繪大阪的平民生活。此篇文章寫作於二戰剛結束的昭和二十一(一九四六)年八月,描寫瞭大阪的黑市、私菸、戰後的蕭條及不堪。「京都本來就是個美麗的都市。想到這是唯一躲過戰火的大都市,看在損傷慘重,燒成一片灰色的大阪眼中,如今的京都更美瞭,簡直像一場騙局,更使人覺得大阪骯髒」、「京都原是大阪的小妾,與那飽經災害,殘破、汙穢的老公―大阪分手後,反而齣落的更標緻、更明艷瞭,甚到還找迴生機」。作之助如此形容戰後的京都與大阪,與前述的〈京阪見聞錄〉相較,可看見半個世紀以來京阪依存關係的變化,值得令人玩味。

  追憶昔日京都

  柳宗悅在文章內寫道「直到大正的尾聲,我纔聽說晨市的事,最好的時期已經過去瞭」(〈京都晨市〉)。上村鬆園也寫道「京都的街頭如今徒具古都之名,跟我小時候相比,已換上不同的風貌,宛如另一個國度……(中略)……我還是感到懷念,往日依舊美好」(〈京都夏景〉)。顯然無論哪個年代,人們都在追憶上個年代的京都,緬懷京都逝去的人事物,而這種現象到瞭今日亦然。這正是因為京都有太多韆百年來的「不變」與「變」,兩道力量皆強勁又極端。人們麵對著有如洪水般湧來的變動,措手不及,隻得奮力抓住韆百年來未曾變動的永恆,纔能確保自己不被洪水吞噬。於是,文豪們見證瞭京都在各個年代經曆過的變與不變,並且將這些變動,一筆一字,刻劃在京都這本史書上。隨著時光流逝,書頁翻過瞭一頁又一頁,這些變動漸漸沉澱成為曆史,韆百年後,終將成為京都的另一筆永恆。

圖書試讀

◎京都晨市/柳宗悅
 
我從大正末年至昭和八年(注1:一九三三年),算起來在京都住瞭近九年的時間。如今迴想起來,我應該多看看這古都與周邊的文化遺跡。除瞭曆史悠久的廟宇,我應該要接觸附近的聚落,親近他們的生活。我還錯過在這古都裏,如今仍然傳承的各種手工藝工房。我應該到處走訪,見識這些技術的工程、完成的作品。工藝品的類彆肯定比我見識過的還多吧。關於這一點,再也沒有比京都更強的地方瞭。  今日依然維持遠古的傳統。我隻見識過一小部分,應該充分增廣自己的見聞纔是。現在想起來,隻覺十分可惜。
 
不過我可沒有虛度光陰。住在京都的期間,我對晨市産生極大的興趣,學瞭不少知識。關於這一點,河井寬次郎(注2:一八九○~一九六六,陶藝傢)可說是我的前輩。
 
晨市會在當月的特定日期與地點舉辦,最晚在早上六時許開始的市集。上至二手衣,下至缺角的木梳,什麼都賣的市集。而且晨市不隻在一處。諸如弘法晨市、天神晨市、壇王晨市、淡島晨市、北濱晨市(注3:以上皆為京都的地名),會在不同的日子與地點舉辦。要把這些市集全都逛一遍,大大小小加起來,聽瞭可彆驚訝,一個月竟要二十餘日纔逛得完。其中最大的是每月為期二十一日的弘法晨市,也就是在東寺的市集,在寬廣的寺內,擺著滿滿的商品。與每月二十五天的天神晨市號稱雙璧,這是在北野天神(注4:北野天滿宮)寺內寺外,擺到無一空處的大型市集。
 
這些什麼都賣的晨市非常吸引我。直到大正的尾聲,我纔聽說晨市的事,最好的時期已經過去瞭。若是大正初期,甚至是更早的明治時代,賣的商品不知該有多好。隨著時代發展,商品的品質下滑,我們經常聽商人說:「這陣子完全沒好貨。」他們說得肯定沒錯。
 
不過,既然齣瞭門,還是會買點東西。商人會在五點至六點之間,以手推車將商品送到晨市,雜貨店那幫人早就在那裏等車子,好貨先被他們挑走瞭。六點齣門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我們最早也是七、八點纔能抵達。來逛晨市的都民絕非少數,天氣好的時候,經常都是人潮多到動彈不得的盛況。因此,我們永遠都是排名第二、第三的買傢。

用户评价

评分

作為一個從小就對日式美學情有獨鍾的颱灣讀者,這本書無疑滿足瞭我對京都的所有想象,甚至超越瞭我的期待。它不是那種教你如何“玩轉”京都的攻略,而是引導你去“感受”京都。它讓你放慢腳步,去觀察那些細微之處,去體會那些不經意間流露齣的美好。比如,書裏對京都庭院的描寫,每一個細節都充滿瞭禪意,每一塊石頭,每一片苔蘚,都仿佛經過精心布置,卻又顯得渾然天成。 尤其讓我驚艷的是,作者並沒有迴避京都的現代化進程,但又巧妙地將古老的元素融入其中。比如,在現代化的購物區,一傢古老的和菓子店依然堅守著祖傳的手藝,門口排著長長的隊伍。這種新舊交融,傳統與現代的和諧共存,正是京都獨特魅力的體現。這本書讓我明白瞭,京都的美,並不僅僅在於那些閃耀的過去,更在於它在時間長河中,不斷生長的生命力。

评分

讀這本書的時候,我常常會想起我第一次去京都的經曆。那時候,我隻是一個懵懂的遊客,忙於拍照打卡,卻忽略瞭很多真正值得品味的東西。現在重讀這本書,就像是為我打開瞭一扇新的大門,讓我重新認識瞭京都。作者的文筆非常生動,仿佛能把你帶入那個場景之中。我仿佛能聞到寺廟裏燒香的味道,聽到街町裏孩子們嬉鬧的聲音,感受到河邊微風的輕拂。 書裏對京都四季景色的描寫,更是美不勝收。無論是春日裏櫻花盛開的浪漫,夏日裏綠意盎然的生機,鞦日裏紅葉似火的絢爛,還是鼕日裏白雪皚皚的靜謐,都被作者描繪得淋灕盡緻。每一次翻頁,都像是經曆瞭一次京都的四季輪迴,讓人心生嚮往,恨不得立刻動身前往。

评分

這本書最大的魅力,我認為在於它將曆史的厚重感與當下的生活氣息巧妙地融閤在一起。當我們在談論京都時,總會想到那些莊嚴的寺廟、華麗的宮殿,但這本書卻不厭其煩地帶我們走進那些不起眼的街町,那些承載著無數故事的巷弄。作者用細膩的筆觸,描繪瞭夏日午後,一間老茶館裏傳來的三味綫樂聲,老人們搖著扇子,品著抹茶,臉上帶著寜靜的微笑。那種慢下來的節奏,是現代都市人久違的慰藉。 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關於鴨川河畔的描寫。河水潺潺流淌,兩岸的柳樹隨風搖曳,許多當地居民會在河邊散步、野餐、或是僅僅是坐著發呆。書裏描繪瞭一個場景,一位老先生帶著他的孫子,在河邊放風箏,風箏在藍天中自由飛翔,孩子臉上洋溢著純真的快樂,老先生則慈祥地看著,眼神裏充滿瞭對過往歲月的懷念。這樣的畫麵,充滿瞭溫情,也讓我更加理解瞭京都人對生活的熱愛和對自然的親近。

评分

這本書最觸動我的地方,莫過於它對京都庶民生活的細緻描摹。我們總是習慣性地將京都與“高雅”、“精緻”聯係在一起,但這本書卻讓我們看到瞭它接地氣、充滿煙火氣的一麵。那些在傳統染坊裏辛勤工作的匠人,他們將一生的技藝傾注於一塊布料,從他們身上,我看到瞭工匠精神的可貴。還有那些在小酒館裏,一邊喝著清酒,一邊暢談生活的老人們,他們的笑容裏充滿瞭生活的智慧和豁達。 書裏對一個社區節日的描寫,更是讓我熱血沸騰。雖然隻是一個小小的社區活動,但參與其中的居民們都投入瞭極大的熱情。孩子們穿著和服,在街上巡遊,大人們則在路邊敲打太鼓,演奏尺八,整個社區都沉浸在歡樂的海洋中。那種鄰裏之間的溫暖和互助,那種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熱愛,讓我看到瞭京都最真實、最動人的生命力。

评分

讀完《我的圖書名稱為 和日本文豪一起遊京都:晨市、街町、河源、寺廟,還有庶民生活…… 》,真的覺得好像跟著書中的腳步,重新認識瞭京都這座我一直以來都很喜歡的城市。我一直覺得,旅行不僅僅是打卡景點,更重要的是去感受當地的呼吸、溫度和故事。這本書,恰恰就做到瞭這一點。它不是那種走馬看花式的旅遊指南,而是像一位熟悉的老朋友,娓娓道來京都的每一個角落,每一個細節。 書裏描寫的清晨,當陽光剛剛灑在古老的石闆路上,空氣中還帶著露水的濕潤,作者就帶著我們去探訪那些晨市。那些販售著新鮮蔬菜、時令水果、還有各式醃漬小菜的攤位,散發齣的不僅是食物的香氣,更是京都人日復一日的生活脈絡。我尤其喜歡書裏對一個賣豆腐的老婆婆的描寫,她每天淩晨就起床磨豆腐,臉上刻滿瞭歲月的痕跡,但眼神裏透著滿足和對生活的熱愛。那種質樸的幸福感,透過文字都能傳遞過來,讓人忍不住想要親身去感受。

评分

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京都不僅僅是一個旅遊目的地,更是一種生活方式的象徵。作者用細膩的筆觸,展現瞭京都人如何在這座古老的城市中,保持著內心的寜靜和對生活的熱愛。我尤其喜歡書裏關於“侘寂”美學的討論,它不是一種物質的堆砌,而是一種對不完美、對時間流逝的接受和欣賞。 書中描繪的一位製作陶瓷的老匠人,他的雙手布滿老繭,但他卻能用它們捏齣充滿生命力的作品。他對待每一次燒製都抱著敬畏之心,即使失敗瞭,也能從中學習。這種對技藝的極緻追求,以及對生活本身的尊重,正是京都精神的體現。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真正的美,往往蘊藏在那些平凡的細節之中。

评分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是一場關於京都的深度“對話”。它不僅僅是關於風景,更是關於人、關於曆史、關於文化。作者用他獨特的視角,帶領我走進京都的肌理,去發現那些隱藏在繁華背後的質樸,去感受那些被歲月沉澱下來的韻味。 我特彆欣賞書裏對京都“慢生活”的描繪。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京都卻依然保持著一份從容和寜靜。無論是老街巷裏悠閑散步的老人,還是河邊靜靜發呆的年輕人,都讓人感受到一種平和的力量。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生活的意義,也讓我更加期待下一次踏上京都的土地,去細細品味這份獨特的美好。

评分

這本書最打動我之處,在於它讓我看到瞭京都人對待生活的態度——一種精緻卻又不失溫情的生活哲學。書裏描寫的很多場景,都充滿瞭生活的小確幸。比如,一傢小小的咖啡館,老闆每天都用心地為每一位客人準備不同的咖啡豆,並與他們交流品嘗心得。還有那些在自傢門前擺放著當季鮮花的老奶奶,她們的舉動簡單而美好,卻為整個社區增添瞭色彩。 我還特彆喜歡書裏關於京都傳統節日的描寫。那些充滿儀式感的慶典,不僅僅是為瞭慶祝,更是傢族傳承、社區凝聚的紐帶。從花燈巡遊到夏日祭典,每一個節日都充滿瞭濃厚的文化氣息和人情味。這本書讓我明白,京都的魅力,不僅僅在於它的古老建築,更在於它世代傳承的人文精神。

评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是如同與一位博學而又親切的朋友一同漫步京都的體驗。作者的文字充滿瞭畫麵感,讓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著那裏的氣息、溫度和聲音。從熙熙攘攘的晨市到靜謐的寺廟,從古老的街町到充滿生活氣息的河畔,每一個場景都被描繪得生動而真實。 尤其讓我難忘的是,作者在書中分享瞭許多自己與當地人交流的故事。這些故事雖然平凡,卻充滿瞭溫情和人情味。比如,一位老奶奶嚮作者分享瞭她年輕時在這裏生活的點滴,一位年輕的店主講述瞭他如何堅持傳統手工藝的決心。這些細節,讓我看到瞭京都這座城市背後,最鮮活、最動人的生命力。

评分

作為一名對日本文學略有涉獵的讀者,這本書最讓我驚喜的,是它將京都與那些偉大的日本文豪聯係起來。作者並沒有生硬地羅列他們的作品,而是通過探訪他們曾經生活過、創作過的地方,來展現他們的精神世界。比如,當我們在祗園的石闆路上漫步,想象著川端康成的筆下那些風情萬種的藝伎,或是漫步在哲學之道,感受著西田幾多郎沉思的痕跡,仿佛能與這些偉大的靈魂進行跨時空的對話。 書裏對一個隱藏在小巷深處的書店的描寫,也讓我頗有感觸。那傢書店保留著上個世紀的模樣,空氣中彌漫著舊紙張特有的香氣。店主是一位飽讀詩書的老先生,他熱情地嚮作者介紹各種珍貴的古籍,還分享瞭自己與幾位文豪的舊事。那種對知識的敬畏,對文字的熱愛,以及那種人與人之間真誠的交流,都讓我感受到瞭京都這座城市獨特的文化底蘊。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