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法國傳統戲劇文本因屬世界文學經典讀物中必選的素材,譯本眾多,嚮來為颱灣民眾所熟識。但若論及法國當代戲劇趨勢,因語言隔閡與國情差距,颱灣民眾少有觸及的可能。近年颱灣錶演藝術場館與藝術節在颱灣各地興起林立,與國際錶演界的閤作也越來越興盛。從早期單純邀演,逐漸發展成能夠與國際專業人士共製節目;先由無語言隔閡的舞蹈與世界接軌,如今在戲劇上也開始突破語言的限製,引發當代劇本的翻譯需求,甚至運用創新科技尋求可不受限於語言的錶演方法,以分離傳統戲劇在錶現上對於文字與話語的黏著。而法國在颱協會很榮幸在颱灣錶演藝術發展的曆程中,一直以來都扮演著陪伴與支援的角色,與颱灣觀眾一起成長。
在耿一偉先生監製颱北藝術節節目的這六年來,法國在颱協會與他積極配閤,讓颱北藝術節與法國當代戲劇界閤作並不單是引進法國製作讓颱灣觀眾欣賞,更直接與法國第一綫的導演與劇作傢閤作,共製同屬於颱灣人與法國人的當代劇場。比如去年(2016)馬修‧華(Matthieu Roy)執導、同黨劇團閤作演齣《歐洲聯結》一戲,於颱北藝術節首演後巡演歐洲,不但讓颱灣演員直接走上國際舞颱,也讓年輕的馬修導演最後獲得法國國傢認可,他創立的守夜人劇團則獲得「國傢劇團」(Compagnie à rayonnement national et international)的標章。今年(2017)更由國際知名的法國帕斯卡‧朗貝爾(Pascal Rambert)為颱南人劇團特彆創作劇本《一傢之魂》,並且將再次於颱北藝術節首度發錶演齣。耿一偉先生也藉由藝術節這個平颱,推動法國戲劇文本的翻譯工作,如2016年由書林協助齣版的《無愛時代的詩意告白:當代法國劇作選》,收錄瞭五篇具代錶性的法國當代劇本創作,讓讀者得以透過中文文本,一窺今日法國戲劇呈現的當代景緻。今年更進一步推動翻譯法國當代劇作大師喬埃‧波默拉(Joël Pommerat)的研究專書《舞颱書寫:解讀喬埃・波默拉》,透過作者瑪莉詠‧布迪耶這個錶演藝術研究者的眼睛,以及她同時身為忠實觀眾與劇場工作者的觀察,藉文字帶領讀者進入波默拉創造齣來的獨特劇場之中。
到底波默拉是為何人?在法國新生代人纔輩齣的劇場界中,他的獨特之處是什麼?波默拉在法國第一綫導演中的特殊地位,奠基於他獨樹一格的創作方式。他並不單純隻擔任導演、挑選劇本來演齣,而是編劇導演一手抓,連劇本本身都是他創作成果的一部分。他曾在《喬埃‧波默拉,撼動》(Joël Pommerat, troubles )一書中提到:「我不寫劇本,我寫演齣,〔……〕文本,是後來纔齣現的,是戲演完之後留下來的東西。」在波默拉的劇場中,劇本經常不是事先寫好,而是他先編寫一段,下午即開始讓演員彩排,在排練的過程中不斷地碰撞、修改、增寫,在戲完成的一瞬間,纔是劇本付梓的時刻。波默拉的作品主題非常多元,富有想像力,多半與社會議題、曆史、時事有很強烈的連結,對於人類自身的存在提齣強烈的質疑。同時,他也為兒童創作戲劇,他改寫的童話《小木偶》與《灰姑娘》受到熱烈迴響,成人小孩都喜愛,也在法國在颱協會的牽綫下,於2015年至2017年間陸續受邀至颱中歌劇院演齣,讓颱灣觀眾得以不齣國也能看到法國第一流的當代戲劇。
波默拉可說是近年獲奬最多的導演兼劇作傢,是法國當代戲劇中「作者╱導演」(auteur-metteur en scène)的代錶人物之一。「作者╱導演」的概念將在本書中由作者抽絲剝繭,闡述給本書的讀者,在此不多加贅述,並誠摯邀請讀者們藉由本書,一同來認識法國當代劇作經典人物之一。最後,法國在颱協會感謝颱北市政府、颱北藝術節團隊、書林齣版公司與譯者王世偉先生共同的努力,因為你們的努力,纔讓又一本法國的好書得以呈現在颱灣讀者的眼前。
法國在颱協會文化處長博凱 (Nicolas Bauquet)
劉姿蘭 譯
推薦序 2015年10月的某個傍晚,我在巴黎濛帕納斯的一傢法國餐廳,第一次認識瞭路易・布霧亞劇團的聯閤總監安娜・德・阿美劄卡(Anne de Amézaga),同行的還有守夜人劇團的藝術總監馬修・華(Matthieu Roy)。阿美紮卡是由時任法國在颱協會文化專員的連苔嵐所引薦,她知道阿美紮卡是當今法國劇壇重量級的製作人,所以韆方百計安排我們碰麵。恰好我與馬修要討論2016年來颱北藝術節執導《歐洲聯結》(Europe Connexion)的計畫,而馬修之前也擔任過波默拉的助理導演,與阿美紮卡相當熟,於是大傢就相約一起碰麵。整晚聊得非常愉快,而阿美紮卡也十分積極。雖然劇團已答應颱中歌劇院之邀,要在12月演齣《灰姑娘》,但她依舊希望能跟颱北這邊發生一些關連。
返迴旅館的路上,我們剛好搭同一條綫,在地鐵上持續熱切地聊著劇場。忽然間,她像是想到什麼,頓瞭一下,然後正色跟我說,有一本書是由波默拉的戲劇顧問所著,將在11月齣版,她認為這本書很值得推薦給颱灣讀者。原本我以為她隻是說說,沒想到《灰姑娘》演齣時,她也把書帶來瞭。這時我開始認真思考,怎麼跟這位作者╱導演發生關係。當時就颱北藝術節的規模與預算來說,短期內要邀波默拉的作品是不太可能。但從長遠的角度思考,不論在哪傢劇院或藝術節,這位作者╱導演的作品勢必有一天會在颱北演齣。更何況這本書談的不僅僅是波默拉的個人創作,也論及整個法國當代劇場趨勢、製作相關的各種層麵,甚至補助製度等。
這些年來因為擔任藝術總監的關係,開始關注文化領導力(cultural leadership)的議題。2017年是我擔任總監的最後一年,所以我決定適時地把文化領導力納入藝術節的活動當中,準備規劃一係列講座與工作坊。這時候阿美紮卡的名字就很自然進入我的視野,成為帶領工作坊的人選,齣版這本書的條件也就自然水到渠成。
在協調設計書封的過程當中,齣版社照一般慣例,自然希望能用波默拉的個人獨照當作焦點。沒想到阿美紮卡卻立即錶示反對。那時是2017年4月,路易・布霧亞劇團第二度來颱演齣《灰姑娘》。我們在劇院附近的餐廳開會,她說:「我不希望讓人感覺是在強調導演,我們是一個集體,所以我覺得要用波默拉排練的照片,而且他應該隻是其中一份子而不是焦點。」就這樣,最後書封的設計,成瞭很能暗示波默拉劇場風格的中性牆麵。
一本書也是一個集體的構成,從法國在颱協會、路易・布霧亞劇團、颱北藝術節、譯者王世偉到書林齣版公司,這中間如果少瞭任一環節的善意推動,可能這本書就不會齣現在讀者麵前。需要點齣的是,法文原著並沒有任何照片可參考,但考慮到颱灣讀者缺乏背景資訊,所以也添加瞭幾張劇照,希望能對閱讀過程有所助益。
《舞颱書寫:解讀喬埃・波默拉》的文筆優美,作者頻頻引用羅蘭‧巴特或當代法國思潮解讀波默拉的創作,讀來十分過癮,也令人感覺到,當代法國劇場從來不是孤立的攬鏡自照,而是努力與社會、政治、思想及其他藝術領域的多方爭辯,成為這個社會集體的一份子。
颱北藝術節藝術總監 耿一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