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專論《浮士德》演齣,維德誌於其中盡情探索慾念、自戀和迴憶之間的種種糾葛關係。受到奈瓦爾(Gérard de Nerval)熱情奔湧的譯筆影響,維德誌明白點齣劇中分裂成老、少的兩個自我,暴露瞭主角╱作者麵對己身愛慾的矛盾情緒。此外,死亡╱重生、真╱幻等錶演主題一再透過舞颱錶演畫麵透露,旅行、形變、情慾、殺嬰、魔法等子題交織其中,彷彿揮之不去的夢魘。
第三至第五章探討設計團隊的工作,概分為白色、彩色以及黑色三大係列。第三章「空靈的舞颱設計:可可士之白色空間係列」,探究可可士做設計的原則和追求的理想,解析《阿爾及利亞工人薩伊德.哈馬迪先生訪談錄》(Entretien avec M. Saïd Hammadi, ouvrier algérien, Ben Jelloun)、《哈姆雷特》、《法爾虛/錯誤》(Falsch, Kalisky)和《於比王》(Ubu roi, Jarry)四齣戲。迴應維德誌直入作品精髓的導演傾嚮,可可士先發展齣白色錶演空間,不僅強調留白的美學,燈光可作更多變化,且仍維持明亮感。演員的身影映照在雪白背景上顯得醒目,導演調度場麵的軌跡看來也更鮮明,颱詞聽來更明晰、銳利,這些特性吻閤維德誌導戲的目標。這種美學上的「齣清」策略使舞颱設計偏嚮抽象,契閤維德誌的知性導演本質。
第九章「邁嚮藝術劇場」,剖析維德誌在夏佑任內的最後一齣戲《魔法師的學徒:和梅蘭芳的一次相遇》(Les apprentis sorciers : Une rencontre avec Mei Lan Fang, Kleberg),以瞭解他在八○年代末期的思維。1980年代實為「導演劇場」的黃金時代,相較於六○至七○年代的政治變動時期,八○年代的法國相對平靜,改革社會的理想幻滅,戲劇工作者傾嚮琢磨演齣的藝術層麵。最後一節總結維德誌和可可士工作的核心、思維之精髓;夏佑劇院在他們領軍的團隊努力下果真化為一座「演練的大劇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