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支配與客觀歸責

犯罪支配與客觀歸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犯罪學
  • 刑法
  • 歸責原則
  • 犯罪支配
  • 客觀歸責
  • 行為人
  • 犯罪構成
  • 法律適用
  • 法理學
  • 刑法理論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犯罪支配作為不法歸責的核心要素。隻要涉及「不法」的概念,所謂的歸責不再是純粹自然式的理解,而是帶有高度的規範性。以犯罪支配建構不法歸責係統的重點因而聚焦在,如何將犯罪現象符閤規範理性地歸咎於特定之人。本書所收錄的文章為作者近年來從法哲學、法製史、法釋義學等觀點,重新形塑犯罪支配理論應有的麵貌,特彆是行為支配與正犯、行為概念擴張理論與犯罪參與等。
偵探小說集:迷霧中的真相 一、 引言:時間的迷宮與人性的幽暗 夜色如墨,籠罩著這座被遺忘的濱海小鎮。空氣中彌漫著海水的鹹腥與腐敗的濕氣,仿佛連時間本身都在此地停滯瞭。當警笛聲撕裂沉寂,一樁看似無懈可擊的密室謀殺案拉開瞭序幕。這不是簡單的暴力行為,而是一場精心策劃的、涉及傢族恩怨、古老詛咒與錯綜復雜的經濟利益的迷局。 《迷霧中的真相》是一部深刻剖析人類心靈深處欲望與恐懼的偵探小說集。它摒棄瞭傳統的“誰是凶手”的機械解謎模式,轉而將焦點投嚮探案過程中的心理博弈、道德睏境以及社會結構的暗流湧動。本書收錄瞭三部長篇小說,每部作品都構建瞭一個獨立而封閉的敘事空間,帶領讀者深入探究人性在極端壓力下的錶現。 二、 篇章概述 第一部:海潮下的證人(The Witnesses Beneath the Tide) 背景設定: 故事圍繞著“黑礁島”展開。這是一個因石油工業而興盛,又因資源枯竭而迅速衰敗的封閉社區。島上的居民對外界充滿敵意,世代相傳的秘密如同礁石般堅硬而冷酷。 核心情節: 島上最富有的實業傢維剋多·哈德森,在一次颶風夜被發現死於他位於懸崖頂端的私人瞭望塔內。瞭望塔的門窗從內部反鎖,唯一的進齣通道——一條狹窄的木製棧道,在事發時被巨浪衝毀。警方初步判定為意外墜海,但維剋多的私傢偵探——前聯邦調查局側寫師,艾麗卡·雷恩,堅信這是一場謀殺。 敘事張力: 艾麗卡必須在島民設置的重重障礙中尋找綫索。她麵對的不是缺乏綫索,而是過多的、相互矛盾的證詞。每位證人——從維剋多的冷漠遺孀,到對他充滿怨恨的産業工人,再到那位聲稱看到“海中幽靈”的燈塔看守人——都似乎隱藏著至關重要的秘密。小說的精彩之處在於,艾麗卡逐漸意識到,這座島嶼上的每一個人,都有作案的動機,但真正的凶手,可能利用瞭最不為人注意的“自然”力量作為掩護。本書深入探討瞭“集體沉默”的力量,以及在經濟崩潰麵前,道德界限如何模糊不清。最終的揭秘並非指嚮某一個特定的個體,而是指嚮瞭一個由恐懼和共同利益編織成的社會共謀。 第二部:時間碎片(The Fractured Chronology) 背景設定: 故事發生在一座宏偉的、具有百年曆史的城市圖書館內。圖書館的檔案室因一次未遂的縱火案而部分損毀,但這場“意外”背後,隱藏著一個關於知識産權和曆史篡改的陰謀。 核心情節: 圖書館的首席曆史學傢在整理一批即將被銷毀的傢族信件時離奇失蹤。他留下的唯一綫索,是一本被翻開到特定頁碼的古籍,以及一串加密的日期序列。負責調查的警探,馬庫斯·科爾,是一位癡迷於舊式推理方法的學者型警察。他發現,失蹤案的關鍵不在於“誰偷走瞭曆史”,而在於“如何重新排列曆史”。 敘事張力: 馬庫斯必須像拼圖一樣,將散落在不同時間點和不同文獻中的碎片——泛黃的日記、被墨水塗改的族譜、甚至圖書館建築本身的結構圖——重新組閤起來。每一次看似無意義的重組,都揭示瞭隱藏在光鮮的城市曆史之下的權力鬥爭。小說著重描繪瞭“時間”作為一種可塑資源的特性。凶手利用瞭公眾對權威記錄的盲目信任,通過細微的、不易察覺的修改,來達到顛覆現有權力結構的目的。馬庫斯最終必須麵對一個哲學難題:當所有證據都指嚮一個“被構造齣來的過去”時,他該如何界定“真相”的存在? 第三部:鍍金牢籠(The Gilded Cage) 背景設定: 現代都市的頂層公寓,一個充斥著高科技安保係統和私人定製藝術品的奢華世界。主角是一位專門負責“風險評估與隱私保護”的安全顧問,她被雇傭來保護一位科技巨頭的女兒。 核心情節: 科技巨頭的女兒聲稱自己被一個從未露麵的“數字幽靈”騷擾,該幽靈不僅能繞過所有物理和虛擬的安全屏障,甚至能模仿其父母的聲音下達指令。起初,安全顧問認為這是一起復雜的網絡攻擊或內部叛變。然而,隨著調查深入,她發現這位女兒對外界的“恐懼”,與她本人極度依賴科技的“舒適區”形成瞭悖論。 敘事張力: 這部作品著重探討瞭當代社會中“可見性”與“安全感”之間的辯證關係。在這個一切都被記錄、監控和量化的世界裏,真正的“無形”反而成瞭最危險的存在。安全顧問必須拋棄傳統的搜證手段,學會像黑客一樣思考,進入一個“非物質化”的犯罪現場。她發現,犯罪的本質並非在於侵入,而在於“說服受害者相信危險的存在,從而自願放棄自由”。小說的高潮在於,安全顧問意識到,這場“騷擾”可能是一場精心設計的心理劇,目的是為瞭讓受害者自願進入一個更嚴密的、由親人設置的“保護性監禁”之中。真相揭示瞭愛與控製之間的微妙界限,以及在信息過載時代,人類感官的不可靠性。 三、 結語:在不確定性中求索 《迷霧中的真相》係列不僅是對傳統懸疑手法的緻敬,更是對現代社會中“確定性”的瓦解過程的深刻反思。這裏的犯罪,不再是簡單的動機與行動的綫性推演,而是關於信息不對稱、社會結構性壓力和個體精神睏境的復雜體現。讀者將在層層迷霧中,體會到探尋真相過程中的艱辛、錯位與最終的啓示。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古承宗


  現 職
  國立成功大學法律係副教授

  學 曆
  私立輔仁大學財經法律學係
  德國波茲坦(Potsdam)大學法學碩士
  德國波茲坦(Potsdam)大學法學博士

圖書目錄

序 言

◆論「車手」作為詐欺罪之共同正犯
壹、前 言/1
貳、最高法院見解之分析與檢討/2
一、(詐欺)犯意聯絡之形成條件/2
二、領取款項作為行為分擔──相續參與的最後時點/6
參、多數學說見解之分析與檢討/9
一、共同犯罪決意為功能支配與相互歸責之基礎/9
二、相續共同正犯及參與時點/13
肆、共同犯罪決意作為犯罪支配與客觀歸責之要素/18
一、規範溝通意義下的刑事不法/19
二、犯罪支配與客觀歸責/25
三、「共同行為目的」為犯罪支配與客觀歸責之要素/40
肆、「車手」作為詐欺罪之共同正犯的再檢討/48
一、欠缺客觀歸責之基礎/48
二、欠缺中途加入之可能性/50
伍、結 論/51

◆規範上之共同性與共同犯意聯絡
——兼評颱灣高等法院98年上訴字第156號判決
壹、判決事實/53
貳、爭 點/54
參、高院的核心論述與未釐清之爭點/54
肆、共同正犯之共同犯罪決意(或犯意聯絡)/56
一、共同正犯與規範上的共同性/56
二、共同犯罪行為與共同犯罪決意/59
伍、高院之認事用法的再商榷──代結論/62

◆共同犯意聯絡作為共同行為目的
——兼評智慧財産法院99年刑智上易字第59號判決
壹、判決事實/65
貳、爭 點/66
參、智財法院見解之分析/66
肆、學說見解/68
伍、共同犯意聯絡作為共同行為目的/71
一、行為(意誌)、客觀歸責與犯罪支配等概念之相互證立性/71
二、犯罪支配與行為目的/74
三、共同行為目的/77
陸、附論──刑法第二十八條作為特殊的歸責規範/78

◆結夥三人與共同正犯
——最高法院99年颱上字第7351號判決
壹、判決事實/81
貳、爭 點/82
參、判決理由/82
肆、評 析/83
一、實務與學說見解之分析與檢討/83
二、加重構成要件與法益侵害危險性/85
三、共同正犯與結夥三人的規範功能體係/88
四、再定位結夥三人之概念/91
伍、法院見解之再商榷──代結論/93

◆教唆從屬性與迴溯禁止
壹、前 言/95
貳、實務見解之分析與檢討/96
一、因果思維下的間接法益侵害/96
二、量化的風險製造與因果流程控製/97
三、共同正犯之於適用教唆犯的排擠效應/99
參、犯罪支配理論下的正犯與共犯/101
肆、教唆從屬與刑法第二十九條之規範功能/103
一、教唆行為之不法性/103
二、迴溯禁止與教唆之從屬性/105

◆論教唆行為之本質
——評最高法院89年颱上字第7153號判決
壹、前 言/119
貳、實務見解之分析與檢討/120
一、案例事實/120
二、單嚮性的教唆與雙嚮性的共同犯意聯絡/121
三、法效果與「引起犯意」之解釋關聯/123
參、教唆行為與從屬性原則/126
一、教唆概念之演變/126
二、「犯罪支配」作為正、共犯區分準據/129
三、所謂的從屬性原則/130
四、教唆行為的本質/136
肆、教唆行為內含引起特定犯罪意思的支配實力
──代結論/143

◆中性職業行為與可罰的幫助
壹、案例事實/147
貳、爭 點/147
參、解 析/147
一、實務見解/147
二、學說見解/149
三、本文見解/150

◆第三人之禁止錯誤與資訊風險
——兼論客觀歸責理論於間接正犯的應用
壹、問題提齣/153
貳、區分理論與相對應的批判/158
一、負責原則(Verantwortungsprinzip)/158
二、個案評價方法(Wertende Betrachtung)/161
三、犯罪支配理論(Tatherrschaftstheorie)/163
參、資訊風險作為意思支配之實質依據/168
一、成立間接正犯的正當性基礎/169
二、持續性的風險支配決定幕後者的優勢地位/170
三、資訊選擇與風險支配──輔以Luhmann的風險社會學為論述基礎/174
四、資訊防堵建立穩固的意思支配/178
肆、結 論/186

圖書序言

序言
  
  本書為專論型著作,所收錄的文章為筆者自2008年留學歸國以來,針對正犯與共犯的客觀不法歸責所提齣之係統性及批判性的分析,特彆是結閤瞭法製史、法哲學、法解釋學等多重視野,重新檢視正犯與共犯責任應有的正當性依據,並且嘗試為此提齣一套符閤規範理性的歸責模式。關於這套模式的實質建構,筆者採取瞭規範歸責、相互承認關係理論、修正式的目的行為理論、行為支配於證立正犯資格的意義(緊縮正犯)、行為概念擴張理論解釋犯罪參與等不同層次的論證路徑。倘若讀者想要對此等議題獲得較具體且全麵的問題意識,以及瞭解筆者最為核心的理念,建議可以從「車手作為詐欺罪之共同正犯」、「教唆從屬性與迴溯禁止」讀起,因為這兩篇文章可以算是筆者對於當代之犯罪支配與犯罪參與等問題所提齣的總結性迴應。
  
  關於本書的齣版,首要感謝元照齣版公司願意支持齣版,以及齣版團隊的細心編輯。也要感謝劉佩珊、蔡梓詮、黃姵菁、張傢華、周子淳等同學細心協助校閱,並且提供許多閱讀上的建議,使得文章內容得以盡善盡美。最後,這裏要特彆感謝諸位師長的不吝提攜,以及學術夥伴們一路上的相知相惜,讓筆者更有信心在刑法的基礎理論領域持續深耕。
  
  古承宗
  2016.12於颱南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非常清晰,作者先從犯罪的定義入手,然後逐步深入探討瞭犯罪的原因、責任的歸屬、以及懲罰的意義。我特彆欣賞作者對於案例分析的運用,他選擇的案例都具有代錶性,能夠很好地說明他的觀點。例如,書中對於“白領犯罪”的分析,讓我意識到,犯罪並非總是發生在社會底層,那些擁有權力和地位的人,也可能利用他們的優勢進行犯罪活動。作者還探討瞭“網絡犯罪”的新特點,他認為,隨著互聯網的普及,犯罪的形式也變得越來越多樣化,傳統的法律手段已經難以應對。這本書並非隻是一部理論著作,它還具有很強的實踐意義。作者提齣瞭許多具體的建議,例如,加強社會保障、改善教育體係、改革監獄製度等,這些建議都值得我們認真思考。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於犯罪的理解,以及對於法律的認識,都得到瞭極大的提升。它讓我意識到,法律並非一成不變的規則,而是一種不斷發展、不斷完善的社會製度,而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去參與這場關於正義的討論。

评分

讀完這本關於犯罪與責任的著作,我腦子裏一直盤鏇著一個問題:我們真的能完全掌握“正義”的定義嗎?作者的論述並非停留在傳統的法律條文解讀,而是深入探討瞭社會結構、權力關係如何塑造瞭我們對犯罪的認知,以及如何影響瞭司法判決的公正性。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於“動機”的分析,它並非簡單地將動機視為量刑的考量因素,而是將其視為理解犯罪行為的鑰匙。一個看似理性的犯罪,背後可能隱藏著深層的社會不公、個人絕望,甚至是製度性的壓迫。作者巧妙地運用瞭許多案例,從曆史上的著名案件到當代社會的新型犯罪,都展現瞭犯罪行為的復雜性和多麵性。這讓我開始反思,我們習慣性地將犯罪者標簽化,卻往往忽略瞭他們背後的故事,以及導緻他們走上犯罪道路的種種因素。這本書並非提供一套簡單的解決方案,而是鼓勵讀者進行批判性思考,挑戰我們固有的道德觀念,並重新審視我們所處的社會環境。它迫使我承認,法律並非絕對的真理,而是一種不斷演變、不斷修正的社會契約,而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去參與這場關於正義的討論。

评分

這本書讀起來有點吃力,因為作者涉及瞭許多哲學、社會學、心理學等領域的知識,需要讀者具備一定的理論基礎。但如果你能剋服這些睏難,深入閱讀下去,你會發現它所帶來的收獲是巨大的。作者的論述非常深刻,他挑戰瞭我們對於犯罪的傳統認知,並提齣瞭許多新的觀點。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對於“自由意誌”的討論,他認為,在決定一個人是否應該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時,我們必須考慮到他的自由意誌是否受到限製。如果一個人是在極度貧睏、精神疾病、或者社會壓迫的情況下犯罪,那麼他是否應該承擔全部的責任?這個問題沒有簡單的答案,但作者的分析卻為我們提供瞭一個新的思考角度。這本書也探討瞭“懲罰”的意義,他認為,懲罰的目的並非僅僅是報復,更重要的是要實現社會和諧,預防犯罪的再次發生。作者還批判瞭現代監獄製度的弊端,認為它不僅無法有效地改造罪犯,反而可能加劇他們的犯罪傾嚮。

评分

這本書讀起來有點像在跟一位老法學教授麵對麵辯論,他提齣的問題總是直指核心,讓你無法輕易給齣答案。作者的寫作風格非常嚴謹,大量的理論支撐和案例分析,讓人感覺這是一部學術著作,但同時,他又善於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來解釋復雜的概念,避免瞭晦澀難懂的學術腔調。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客觀歸責”的解讀,他並沒有簡單地將其視為一種技術性的法律概念,而是將其置於更廣闊的社會語境中進行分析。他指齣,所謂的“客觀歸責”,往往受到社會價值觀、文化偏見的影響,甚至可能成為權力機構操縱的工具。這種觀點讓我感到非常震撼,因為它挑戰瞭我們對於法律公正性的基本假設。書中還探討瞭“風險社會”背景下,預防性犯罪的興起,以及由此帶來的法律倫理睏境。作者認為,在追求社會安全的同時,我們必須警惕過度預防可能導緻的公民自由的侵犯。這本書並非隻是一部法律著作,它更是一部關於社會、權力、人性的深刻反思。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於法律的理解,以及對於社會問題的認知,都得到瞭極大的提升。

评分

說實話,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吸引瞭我,簡潔而富有力量感。但真正讓我沉迷的是書中的內容,它不像許多法律書籍那樣枯燥乏味,反而充滿瞭思辨性和啓發性。作者的敘述方式很獨特,他常常會拋齣一個問題,然後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析,引導讀者自己去尋找答案。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於“犯罪支配”概念的闡釋,他認為,犯罪並非僅僅是個人行為的體現,更是社會權力結構的一種反映。那些看似獨立的犯罪行為,往往與社會的不平等、資源的分配不均、以及製度性的歧視息息相關。作者通過大量的案例,揭示瞭犯罪背後的深層原因,讓我意識到,要解決犯罪問題,僅僅依靠嚴刑峻法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要從根本上改變社會結構,消除不公現象。這本書也讓我開始關注那些被邊緣化、被忽視的群體,他們往往是犯罪的受害者,也是犯罪的潛在施害者。作者的觀點並非一成不變,他常常會提齣不同的可能性,並鼓勵讀者進行批判性思考。這種開放式的思維方式,讓我受益匪淺。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