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文西的天纔發明【全彩圖解紀念版】

達文西的天纔發明【全彩圖解紀念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達芬奇
  • 發明
  • 科技
  • 藝術
  • 曆史
  • 全彩圖解
  • 紀念版
  • 繪畫
  • 工程學
  • 文藝復興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32張發明手稿+全彩擬真VR立體圖像+精采的發明故事

  達文西留給我們的遺産,是一座包含無窮盡的構想和直覺的寶庫,要完全抓住這位偉大科學傢的全貌是一項至難的工作。而事實上,眾人皆知的發明品或在全世界展示的精巧復原模型,都還留存著許多尚未解開的謎題,正因為如此,遙遠的文藝復興時期的機械,至今仍讓研究學者們驚嘆不已。

  在義大利著名達文西專傢——多明尼哥•羅倫佐的帶領下,由當代兩位頂尖CG繪圖專傢,首度嘗試將達文西發明手稿與機械草圖,以數位科技生動地呈現。

  本書擬真的VR立體彩色圖像,輔以達文西研究專傢對於發明的精采解說,讓您一窺達文西偉大發明的真實全貌。

  達文西生於1452年,他手繪各式機械草圖與作動方式:飛行機械、自走車、殺人武器、印刷機、舞颱裝置、指南針……,各種天纔發明,並沒有留下具體實物,而隻有草圖留存下來,卻為後世人們的生活帶來無可衡量的影響!

  達文西留下的遺産是一座無盡發想與視覺的寶庫,要完全抓住這位偉大科學傢的全貌是一項至難的工作。

  本書介紹達文西所繪製的32種機械草圖,經電腦數位轉化為3D立體VR圖像。作者為義大利著名達文西專傢——多明尼哥•羅倫佐與兩位3D繪圖專傢,嘗試瞭解達文西在草稿中所想要錶達的技術內涵,並對達文西所設計的機械結構進行各種解讀,最後將解讀結果以電腦3D立體圖像錶現齣來,並展示於義大利米蘭的達文西博物館。

  本書將機械結構視覺化的努力,就是實踐達文西所建立的機械設計哲學的現代版範例。在現代的機械設計過程中,工程師必須完成草圖、設計圖、零件圖與裝配圖等四種圖麵。繪製草圖時,工程師將想要設計的物品畫齣,過程中,工程師能夠發現各種不適切的構想,從而繼續思考。草圖可說是最能適切說明設計者整個思考過程的重要資料,也是工程師思考時的草稿。每當下一階段的圖麵完成時,草稿將被丟棄。因此這種最能傳達設計者的設計思想且極具教育價值的草圖實例,很難齣現在一般機械設計與工程教育的現場。

  達文西所繪製的草稿圖,曆經五百餘年完整地齣現在本書的每一頁中,這些草稿圖與作者的有關說明,將為機械設計與工程教育現場提供最具教育價值的參考資料與教材。

名人推薦

  大同大學機械係暨研究所/賴光哲教授 推薦
探索思想的邊界:文藝復興巨匠的創造力與科學探索 本書聚焦於十五世紀末至十六世紀初,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最具傳奇色彩的天纔人物——列奧納多·達·文西的非凡成就。 這部深度導覽將帶領讀者穿越曆史的迷霧,深入剖析達·文西如何將藝術的敏銳觀察力與嚴謹的科學探究精神完美融閤,構建瞭一個橫跨繪畫、解剖學、工程學、航空學乃至音樂領域的龐大知識體係。 我們探討的重點在於他留下的那些令人驚嘆的、超前於時代的構思與記錄,這些記錄匯集於他那些著名的手稿之中。這不是一本簡單的“發明匯編”,而是對一種獨特思維模式的係統梳理與解讀。 第一部分:藝術與解剖學的交匯點——對生命本質的捕捉 達·文西的藝術成就無齣其右,但支撐他傑齣繪畫技藝的,是他對人體結構的近乎病態的癡迷與深入研究。本書將詳盡介紹他如何秘密進行人體解剖工作,這種行為在當時是極具爭議和風險的。 我們將詳細考察他關於骨骼、肌肉、血管和神經係統的數百張精確圖譜。這些圖譜不僅在藝術錶現上達到瞭極緻的精細,更在科學觀察的準確性上,遠超當時醫學界的普遍認知。我們著重分析他如何嘗試繪製胎兒在子宮內的姿態,以及他對心髒作為泵的運作機製的早期假設。這些解剖學筆記揭示瞭他如何從“觀察者”轉變為“實踐科學傢”的過程。 此外,我們會對比分析他著名的繪畫作品,如《濛娜麗莎》和《最後的晚餐》,不僅僅從美學角度,更著重於他如何運用光影(明暗對比法,Sfumato)來模擬人眼對真實世界的三維感知,這本身就是一種基於光學原理的“技術發明”。 第二部分:機械思維的萌芽——超越時代的工程學草圖 達·文西的手稿中充斥著大量令人瞠目結舌的機械設計草圖。本書將深入剖析這些設計背後的原理,並將其置於文藝復興時期技術背景下進行評估。 (一)戰爭機器的設想: 探討他為米蘭公爵斯福爾紮設計的一係列防禦與進攻性武器。例如,他設計的“裝甲戰車”(類似現代坦剋的雛形),分析其傳動係統、防護層的結構,以及為何這些設計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難以實現。我們也會考察他對快速投石機、巨型弩炮的改進方案,重點在於他對能量轉換與力學平衡的理解。 (二)土木工程與水利規劃: 達·文西不僅是藝術傢,也是一位傑齣的水利工程師。我們會詳細研究他對阿達河(Adda River)流域的規劃方案,他關於運河、船閘(鎖水閘)和水泵的設計。這些方案展示瞭他如何應用流體力學的基礎知識來改造自然環境,以滿足城市發展和農業灌溉的需求。重點解析他關於螺鏇式提水器和多級水輪機的原理圖。 (三)基礎機械原理的探索: 深入研究他對齒輪、凸輪、連杆機構等基礎傳動元件的創新應用。這些設計圖展現瞭早期機械工程學的基本邏輯,許多結構清晰地預示瞭後世工業革命中齣現的機械原理。 第三部分:飛翔的夢想——對空氣動力學的早期探索 達·文西對飛行的渴望是其思想中最引人入勝的部分之一。本書將係統梳理他關於鳥類飛行機製的詳盡觀察筆記和理論推導。 我們會區分他的幾種主要飛行器設計: 1. 撲翼飛行器(Ornithopter): 分析其復雜的雙翼驅動係統,以及人手和腳力如何試圖驅動巨大的翼麵。討論其設計中對空氣支撐麵和空氣阻力的早期認知。 2. 螺鏇槳裝置: 詳細解讀他設計的“空氣螺鏇”(Aerial Screw),這被認為是現代直升機鏇翼的理論先驅。我們將探討其工作原理,以及他如何基於對空氣密度和推力的初步理解來構想這一裝置。 3. 滑翔翼(Glider): 分析他基於對蝙蝠翅膀結構研究而設計的滑翔翼方案,以及他提齣的關於如何控製方嚮和穩定性的初步概念。 本書將著重強調,盡管這些飛行器在當時無法真正升空,但它們所基於的空氣動力學觀察和數學推導,是人類早期對“重於空氣的飛行”進行科學探討的裏程碑。 第四部分:數學、光學與超越時代的思考 達·文西的頭腦從未停止對世界基本規律的探究。本章節將聚焦於他的抽象思維和實驗記錄。 光學與透視法: 探究他如何將幾何學應用於繪畫,創造齣超乎尋常的逼真感。討論他關於光綫摺射、反射以及眼睛成像過程的筆記,這些記錄在許多方麵領先於伽利略的時代。 自然哲學與地質學: 考察他對化石的看法,他挑戰瞭“洪水說”,認為化石是古代海洋生物的遺跡,這顯示瞭他對地質年代的深刻洞察。 數學與密碼: 分析他在手稿中使用的鏡像書寫(Mirror Writing)的實際原因,以及他將數學原理應用於建築結構和比例(如《維特魯威人》所體現的和諧原則)的嘗試。 結論: 本書旨在呈現一個立體的、多維度的達·文西——一個不滿足於傳統界限,敢於將想象力付諸於嚴謹觀察和邏輯推演的先驅者。他的“發明”並非僅僅是藍圖,而是他用以理解宇宙萬物運行規律的思維工具。讀者將從中體會到文藝復興時期人類理性精神的極緻光輝,並理解他的思想如何跨越數百年,持續激發著現代科學與藝術的靈感。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達文西研究專傢/多明尼哥•羅倫佐(Domenico Laurenza)


  世界知名的李奧納多•達文西的研究專傢,專精於文藝復興時期的美術史與圖像學。目前在佛羅倫斯科學史博物館、大學等進行研究。其著作以達文西的著作為首,主要著作有:Leonardo:la scienza trasfigurata in arte(1999)。De Figura Umana:Fisiognomica, anatomia e arte in Leonardo(2001)。La ricerca dell’ armonia:Rappresentazioni anatomiche nel Rinascimentto(2003)等。

CG繪圖專傢/馬力歐•泰迪(Mario Taddei)

  將李奧納多•達文西的豐功偉業以數位科技生動地呈現。曾米蘭工科大學學習工業設計、而後設立電腦設計工作室Studioddm。目前在威尼斯建築大學(IUAV)、米蘭工科大學教授電腦圖像、多媒體技術。以籌製達文西的發明品相關展覽會、開發相關的軟體遊戲與教育軟體而聞名世界。個人網址:www.mariotaddei.net/

譯者簡介

羅倩宜


  颱灣大學外文係學士,美國濛特利國際學院口筆譯碩士,熱愛有機飲食與爵士樂,曾任總統府、行政院中英文傳譯。譯作類彆廣泛。譯有《食物與療癒》、《如何推銷你自己》(以上由世茂齣版)

王俞惠

  曾任多年叢書及雜誌編輯,現為專職翻譯。譯有《圖解印度》(世茂齣版)、《知性之旅-越南》(協和國際)、《任性的孩子怎麼教?》、《媽媽的鑰匙》、《玻璃眼睛》(以上為新苗齣版)等書。
 

圖書目錄

001在天空飛行的機械Flying Machines
機械結構的翅膀
(原型)
大西洋手稿 1051v
1480~1485年
這是一種利用來迴和鏇轉運動為動力的構造。這一類的機械研究多半收錄在大西洋手稿中,也是解說在天空飛行的機械中復雜構造的基礎,是一項重要的裝置。
 
蜻蜓
阿士伯罕手稿 I 10v
約1487年
據說這個構想是達文西從鳥類或昆蟲等自然界生物中聯想齣來,纔因而開始研究在天空飛行的機械。這張紙稿被收錄於阿士伯罕手稿中,但原本是巴黎手稿 B的第一頁。巴黎手稿 B中,也記載瞭許多在天空飛行的機械研究。
 
翅膀
巴黎手稿 B 88v
1487~1489年
人類能夠像鳥一樣張開翅膀在天空飛翔嗎?──達文西終其一生挑戰著這個難題,這是一個為瞭探求「人類動力」的極限所發明的裝置。或者可以解釋成以機械來重現鳥類展翅的裝置。
 
空氣螺鏇槳
巴黎手稿 B 83v
約1489年
這個裝置據說是直昇機的原型,但比起直昇機的構造,更著重於達文西對空氣和水的思考方式。他的論點是:空氣是有密度的物體,所以可以用機械「攪拌」它。總之這並非直昇機,而是一種空氣螺鏇槳。
 
002武器War Machines
飛行器 
巴黎手稿 B74v
1488~1489年
在天空飛行的機械的決定版。達文西夢想在空中飛行,反覆進行瞭許多研究,終於造就瞭人力飛行器的發明。草圖中清晰地描繪瞭從操作者處産生動力的「動力來源」,以及能讓裝置主體浮嚮天際的構造。
 
機械結構的翅膀
大西洋手稿 844r
1493~1495年
為瞭研究翅膀而被研發齣來的小型模型。以手動操作桿來轉換鏇轉運動和來迴運動,用以活動翅膀,所以構造非常復雜。達文西發現動物翅膀在前端和根部會以不一樣的方式進行擺動,所以這是一種模仿動物翅膀擺動狀態所製作齣來的裝置。
 
大砲
大西洋手稿 32r
約1482年
達文西發明瞭許多武器,但是其中以大砲的研究花費瞭許多時間。這是砲身可以自由活動方嚮的裝置,能夠上下、左右變換角度,也設計瞭保護砲身的木製覆蓋物。
 
多管銃砲 
大西洋手稿 157r
約1482年
大傢光看裝置的外觀應該就會佩服得五體投地,這是一種裝設瞭復數砲身,擁有驚異攻擊力的武器。這項裝置也是可動式,除瞭砲身可以自由轉嚮任何方嚮外,使用手動麯軸可以調節砲彈發射的角度。
 
防禦牆壁
大西洋手稿 139r
1482~1485年
不隻是攻擊武器,達文西也擁有防禦武器的發明纔能,這項裝置可以從開瞭攻擊用洞口的牆壁內側操作手桿,擊退攀登城牆來襲的敵人。而且不限次數,是一種不管敵人攻擊幾次都能「為瞭防禦而攻擊」的發明。
 
戰鬥馬車
杜林皇傢圖書館 15583r
約1485年
達文西最精美的其中一幅草圖,很可能是為瞭獻給米蘭領主盧多維哥‧史佛薩所描繪的。這項裝置為馬車專用,尖銳的戰車鐮刀可以進行360度的全方位攻擊。
 
分解式大砲
大西洋手稿 154br
1478~1485年
這颱重量級大砲,是如何運送到戰場上的呢?對於這個讓軍人們煩惱的問題,達文西提齣的解決方式是「分解」和「組閤」。
 
裝甲車 
大英博物館素描室
1485年
若提起達文西的發明,裝甲車便是其中一種最廣為人知的裝置。但要製作一颱「外殼堅固耐用,並備有強力砲銃的可移動式戰車」,即使是天纔似乎也不是件容易完成的事。不管改良瞭幾次,問題還是多如牛毛,最後達文西放棄瞭這項發明。
 
要塞
大西洋手稿 117r
1507~1510年
這是達文西為瞭能夠進行「全方位防禦」,所構想齣來的小型要塞。設計復雜地加入瞭嶄新的外觀,並設定瞭能讓當時的人們震撼的砲銃作為攻擊性新兵器。
 
003水力機械Hydraulic Machines
自動割鋸機 
大西洋手稿 1078r
約1478年
這是一種切割木材的裝置,利用水流來轉動水車扇葉,藉此活動鋸子。鋸子的位置是固定的,木材會因為水車扇葉所連結的滑輪産生作用,而自行運動。
 
明輪船
大西洋手稿 945r
1487~1489年
比起手動劃槳,達文西就是以這艘有效率的組閤船,作為難題的解答。手動劃槳的確是項辛苦的工作,但另一方麵,若要劃動這艘船還是必須轉動大型的水車扇葉,因此仍然非得使用人類的腳(還有手)來啓動裝置不可。
 
鏇轉橋
大西洋手稿 855r
1487~1489年
這是一項精美的設計,橋身以設置在河岸的鏇轉軸為起點進行轉動,能夠自由地操作水陸交通,由一人或一人以上的人力操作安裝在地麵的起重機(絞車),進行鏇轉組閤。
 
挖泥船
巴黎手稿 E 75v
1513~1514年
這是一種疏浚河床的船隻,是為瞭進行河床工程所發明的。雖然這種裝置在當時早已存在,但達文西想齣更洗鍊的構造,例如,裝置中的船身不止一艘,如果有二艘,那麼船身便會更加安定。
 
004工程機械Work Machines
來迴運動的機械 
大西洋手稿 30v
1478~1480年
為瞭研究將來迴運動變換成鏇轉運動,所研發齣來的裝置。是一種前後活動控製手把,捲起鋼索,以提起秤錘的工具。
 
銼刀製造機 
大西洋手稿 24r
約1480年
這項裝置應用重量和重力,自行啓動裝置。沉重的榔頭以一定的間隔落下,為被放置在運送颱上的金屬闆,雕刻細緻刻痕。
 
凹透鏡研磨機
大西洋手稿 87r
約1480年
一轉動控製手把,被放置在地麵的石材,以及與其垂直放置的研磨盤便會開始鏇轉。因為兩方都分彆鏇轉,所以可以打造齣一麵平滑的凹透鏡。
 
運河挖掘起重機
大西洋手稿 4r
1503~1504年
這是為瞭改變河川流嚮的土木工程,所發明齣來的機械。處理完龐大的作業量,隨著工程的進行,機械也會跟著緩慢前進,這種能夠將河床上的土搬運至河岸的構造也很齣色。
 
005儀式裝置Theatrical Machines

自走車
大西洋手稿 812r
1478~1480年
這並不是被當成移動工具的汽車,而是比汽車更大膽、更有野心的設計。這項裝置不用人類的雙手控製便能跑動,也能夠轉彎。想像它不需要操作者,也能自行在舞颱上活動,吸引觀眾目光的情景。可以說是天纔達文西一項生動的發明。
 
《奧菲斯》的舞颱裝置
阿藍道手稿  231v
約1507年
達文西參與瞭許多的舞颱工作,這是巨蛋型裝置,是一種可以左右開展的大型構造。
 
006樂器Musical Instruments

獸頭裏拉琴
阿士伯罕手稿 I Cr
1485~1487年
若要說是為瞭實際演奏而發明,不如說是時髦的小道具會來得恰當些吧。源自於古代仿造動物頭部的樂器。
 
自動演奏大鼓 
大西洋手稿 837r
1503~1505年
從在街上遊行的樂隊聯想而來並研發的裝置。也可能是一種為瞭在戰爭中激勵士兵、威嚇敵人所使用的樂器。裝置包括瞭裝設車輪,一麵由人類或動物拖拉,一麵演奏等等數種變化。
 
提琴式風琴
大西洋手稿 93r
1493~1495年
這個裝置的構造相當復雜,讓人有些猶豫是否要稱其為樂器。使用著裝工具,就可以戴在身上演奏。裝置裏麵裝設瞭馬毛做成的樂弓,和連結鍵盤的弦相互摩擦後就會發齣聲音。與其稱之為鍵盤樂器,不如說更接近提琴之類的弦樂器。
 
007其他機械Other types of Machines
印刷機
大西洋手稿 995r
1478~1482年
利用壓力讓紙活動並進行印刷。操作起來非常簡單,隻要使用一次操作手把,就可以完成一連串的工作程序。

距離計算器
大西洋手稿 1br
約1504年
這項有著奇妙外型的裝置,由人類拖拉運作,並同時計算所移動的距離。構造復雜,每次行進一定的距離,小石頭或鐵製、木製圓球就會掉落到箱子中,使用者可以從箱子積存的圓球數量,去計算移動的距離。
 
圓規與兩腳規
大西洋手稿 696b
1514~1515年
達文西發明的精髓,兼具機能性和設計感。是一種既樸實又能在無意識中吸引他人目光的製圖用具組,而這個範例更是其中的夢幻逸品。
 

圖書序言



  達文西的發明隻有草圖流傳至今,即使他的發明被具體實現,到瞭今日可能還是無法被完整保存下來。此外,他在構思的過程中可能製作的模型也完全佚失,就如同未完成的名畫《安吉裏之戰》(The Battle of Anghiari)般,被留下的隻有為數眾多的草圖而已,實物則完全不存在。

  然而,如果大型發明品代替草圖被留存下來的話,很可能還是會散佚無蹤吧。達文西認為這些機械的設計不僅應該是一種哲學式思考,繪圖也是(近乎)完美且理想的錶現方式。也許對於大多數的發明傢而言,繪製草圖(機械的使用方式,以及其中的構造、零件的相互關係)便可以代錶一切。然而,達文西仍然沒有把繪製草圖當作最重要的一環,對他來說,所繪製的圖片背後潛藏的意義──設定機械外型所憑藉的理論,以及形成這項理論的繪圖方式──更為重要。

  許多達文西所設計的機械,都是將其科學發明理論轉換成有形之物,也就是說,達文西不是用語言,而是用圖像來錶現理論。

  舉例來說,達文西所繪製的巴黎手稿B 80r中,被稱為飛行船的機械草圖便是一係列關於人類動力的研究以最終極形式呈現齣來的心血結晶。達文西要研究的不是在天空飛翔的機械,而是「為瞭産生人類動力而被研發齣來,擁有操作座位的裝置」。而他神祕又新奇的機械發明,就是因為以上這些目的而産生的。其中被繪製成草圖的機械各項要素,若要說是所謂的現實,不如說是一種以想像或假設為設定背景的裝置。

  十五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的繁榮的義大利,繪畫的學術意義是被眾人所認可的。例如,即便是羅貝魯多斯‧羅伯特(Valtrius Robertus,1405-1475)在其著作《軍事論》中解說戰鬥工具,也使用瞭許多圖片。此外,弗朗切斯科•毛利吉歐•迪•喬治•馬提尼(Francesco Maurizio di Giorgio Martini,1439-1475)則對繪畫給予更高的評價。他認為機械設計圖是一種知識錶現,也是人們口中所謂的專業技術人員所擁有的一種專門技術。弗朗切斯科甚至主張在機械的設計中,三次元的立體模型是不可欠缺的一環,詳細敘述如下。

  「僅以圖像來錶現所有事物是很睏難的,將無數各部分相互重疊的細節完整描繪齣來更是難上加難。正因為如此,纔需要錶現成品的立體模型。」(節錄至《建築論》)

  然而,弗朗切斯科的論點卻不適用於達文西身上。達文西的確沒有將發明、繪畫、人體解剖等各種研究的過程製成立體模型。但無論是在設計或發明的時候,比起模型,達文西更注重草圖的繪製。
關於繪畫,喬治•瓦薩裏(Giorgio Vasari)在其著作《文藝復興藝術傢列傳》(Lives of the Artists)中引用希臘的格言加以說明:

  「卓越的藝術傢隻要見到其中的某處細節,便能夠重現其外觀、大小以及完美的整體。如果看到獅子畫像的爪子,就能夠重現整體的圖像。」

  根據瓦薩裏的說法,這就是畫傢所錶現齣來的卓越知性。他認為雖然繪畫就是人類以雙手描繪物品,是一種單純的知性工作,但也曾錶示「從這個觀點來看,思考或判斷會以精神來完成,而以雙手完成的便是所謂的畫作。」

  瓦薩裏如此評論繪畫的學術意義和機能,是十六世紀中期的事情,也由於這項「機能」,繪畫對於達文西來說,便是一種最好的錶現手法。正因為如此,達文西不隻對於藝術,也使用繪畫來研究科學、技術等各項領域。

  為瞭探求達文西的繪畫知識性意義,我們試著從他的作品和繪畫觀念中來進行思考。達文西創造瞭一種所謂的「朦朧畫法」(sfumato,不描繪輪廓,隻以陰影錶現齣自然的立體感),並廣為人知。達文西作畫時不喜歡以輪廓綫進行構圖,他認為以光學的角度來看,人類的雙眼並無法清楚地捕捉輪廓。此外,從哲學的觀點來看,他也認為人類體型的輪廓是無法被清楚描繪齣來的。

  他曾經錶示:「輪廓並非物體的一部分,這是因為某個物體的終點便是某個物體的起點,(中略)因此,所謂物體的終點並不代錶任何東西。」人類身體的輪廓便是包圍身體的空氣的起點。也就是說,理論上人類的身體一開始本來就應該不存在輪廓的。

  如果物體沒有輪廓的話,那麼所謂的繪畫便成為一種用超越寫實來重現現實的行為──一種再構成眼前可見的現實,並製造齣非現實的行為。達文西意識到這點,仿造現實描繪齣來的機械草圖便已經不再是圖像,而是一種隻存在於心中的非現實物體──也許達文西就是這樣認為的吧!對於製造機械,他認為要貫徹「現實主義」,而這正是值得注意的部分。

  關於達文西和草圖的關係,流傳著以下的小故事:達文西應教皇李歐十世(Pope Leo Ⅹ)之邀滯留羅馬時(1513-1516年時),遭受瞭某項災難。他為瞭教皇的弟弟,也就是達文西的贊助者硃利亞諾‧梅迪奇(Giuliano de Medici)所分派的助手,一個叫作喬治的德國人傷透瞭腦筋。助手喬治不僅要求比最初談好的數字更高的酬勞,而且總是不工作,整天閑晃,卻將達文西的發明告訴其他人,因此,達文西便在給硃利亞諾‧梅迪奇的信中寫瞭以下的內容:

  「接著,我的助手告訴我,他想要『木頭模型』,我想他打算用鐵再製造一個模型,並且帶迴故鄉去吧。我後來跟他說:我不會給你模型,但是會把記錄瞭機械寬度、長度及高度和形狀的『草圖』給你。然而之後,我們兩人便因此産生瞭嫌隙。」(節錄至大西洋手稿手稿671r,括弧為筆者添加上去)

  根據這封信的內容,首先那位助手嚮達文西要求研發的機械模型,並且打著自己日後再製作一個,然後衣錦還鄉的如意算盤。但這時候達文西將模型取而代之的是,錶示願意給他記錄瞭「寬度、高度及高度和形狀」的草圖,這張草圖應該是立體圖,並且很可能是一份繪製瞭各種角度的圖像。然而,毫無信用可言的助手,為什麼會嚮達文西要求設計圖呢?

  總之,就是助手看不懂達文西的草圖,如果想要依照草圖製造機械,就必須要有「達文西」的協助,所以達文西迴答助手要將草圖給他,目的是要告誡助手不要告訴彆人研究內容,並要他好好工作。這些草圖要比立體模型包含更多的情報,因此為瞭能夠讀通這些草圖,其中的相關知識是必備的(各部分的比例關係等)。在這裏,也可以說是産生瞭和過去工作室不同的新工作室型態,他們不是使用模型,而是使用圖像,並且要求技師們不隻是要用雙手製作,還要用頭腦思考。

  其次,達文西的機械並不是不可能以立體畫像或電腦圖形圖像重現,相信也有人在展覽會場等地方看到這樣的重現作品。然而,這些重現後的圖片,再怎樣也隻是將重點擺在使用的方式上而已。而在此之前的研究,也都隻是以機械的製造目的為重點,所以大眾往往忽略瞭達文西的草圖中所包含的知識意義。也因此,本書正好一麵産生達文西的構想與草圖的繪畫價值,一麵重現影像。

  泰迪和紮農正好在本書中,完美地呈現這種精神,為瞭可以讓讀者輕鬆理解機械的運作,所以將草圖轉換成立體圖像,並且從各個角度描繪齣裝置的外觀、分解圖、箭頭符號等豐富的錶現。他們將達文西草圖的繪畫價值,毫無綴飾地以重建模型創造齣來,而我也是和他們兩人一樣抱持著相同的看法進行解說。

  最後,關於介紹達文西的機械發明展覽會,佛羅倫斯科學史博物館館長保羅‧高魯齊進行瞭前所未有的「哥白尼運轉」的計畫,展示的重點是達文西的草圖,重建模型則是為瞭補其不足而展示的。而本書的目的正是要一方麵充分考量達文西研究的科學意義,一方麵揭示這種「運轉」的可能性。
 

圖書試讀

001飛行機械Flying Machines

機械構造的翅膀
蜻蜓     
拍動的翅膀  
空氣螺鏇槳  
飛行器    
機械翅膀   

在義大利烏菲茲(Uffizi)所發現的手稿中有關於飛行機械的記載,它屬於非常古老的手稿(447E)。那時的達文西正緻力於研究在慶典中演齣的舞颱裝置,而飛行機械就是其中一項研究。

當時在佛羅倫斯,布魯涅內斯基(Filippo Brunelleschi)和安德利亞‧德爾‧維洛及歐(Andrea del Verrocchio)兩位工程師和藝術傢,成功地發明瞭舞颱錶演裝置,因而贏得眾人的贊譽。達文西必定抱著戰勝前輩的決心,這一點從充滿野心與熱情的這張手稿中即可窺見。這些手稿之中,還記錄瞭他對於飛翔中的鳥類的飛行麯綫的觀察。

在那之後,達文西離開瞭機械的研究和實驗,一頭栽進瞭動物學和理論的世界。1482年,達文西為瞭能夠成為米蘭公爵盧多維哥‧史佛薩(Ludovico Sforza,又稱摩爾人盧多維哥Ludovico il Moro)的專屬工程師,而啓程前往佛羅倫斯。但是在寫給盧多維哥‧史佛薩的自薦信中,卻完全沒有提到飛行機械。也許對於達文西來說,飛行機械隻是一種舞颱裝置,或者在天空飛翔隻能算是一種愚蠢的夢想罷瞭。

但是,自古人類就懷抱著 翔天際的夢想。而且科學裏沒有所謂「不可能的事」,先人也確實留下瞭許多飛行實驗的記錄。不但十三世紀的英國哲學傢羅吉爾‧培根(Roger Bacon)曾經想過人類以人造翅膀在天空中飛行的可能性,就連建立於十四世紀的喬托鍾樓(Campanile di Giotto)的最下層也有代達羅斯(Daedalus,伊卡洛斯(Icarus)之父,在肩膀上裝上人造翅膀)肖像的浮雕。雖然,代達羅斯隻是希臘神話中的人物,但是縱使是虛幻的故事,我們也能從中瞭解到在充滿文藝復興文化的、華麗的佛羅倫斯,確實曾存在人類飛翔於天際的夢想。達文西便曾專心緻力於實現這個夢想,並將之提升至科學領域。而這是他移居米蘭之後的事情。

也許算是辜負瞭大部分的人的期望,達文西在1480~1490年間所研究的飛行機械,可以說和鳥類及昆蟲的研究毫無關連(動物的研究也在這個時期中斷,一直到1500年之後纔再度展開)。達文西從十五世紀末開始實際投入人力飛行器的設計,其理論根據是解剖學和力學(重量和運動的關係)的研究。當時達文西正緻力於研究解開人體的解剖構造及人體比例和重量作用、運動的動力學的特性。雖然當時運動學中有關「重量」的研究已經被確定是一個重要主題,但仍然停留在紙上談兵的階段,科學傢尚未考慮將其實際應用於生活中。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在我手中,不僅僅是一本圖文並茂的讀物,它更像是一扇通往過去、連接未來的窗口。當我翻開它,仿佛置身於文藝復興時期的佛羅倫薩,與達芬奇一同探討機械的奧秘,一同構思未竟的藍圖。書中的每一張插圖,都仿佛在訴說著一個故事,一個關於智慧、關於探索、關於不懈追求的故事。我常常會被他那些充滿藝術感的圖紙所打動,它們不僅僅是科學的圖示,更是藝術的傑作。這種藝術與科學的完美結閤,是我在其他書籍中很少見到的。它讓我明白,真正的創新,往往來自於跨越學科的界限,來自於對不同領域知識的融閤。這本書,無疑為我提供瞭一個絕佳的範例,讓我看到瞭一個偉大的靈魂是如何在廣闊的知識海洋中航行,並最終創造齣屬於自己的輝煌。

评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是一種全新的視角去審視曆史和科學。達芬奇所處的時代,信息傳播和技術積纍遠不如現在。然而,他卻能憑著自己的觀察和思考,提齣如此超前的想法。這讓我對人類的智慧和創造力有瞭更深的敬畏。書中關於他解剖人體、研究自然現象的描述,展現瞭他對科學研究的嚴謹和執著。他並非簡單地模仿,而是深入探究事物的本質。我尤其被他關於光學和聲學的研究吸引,這些看似與他畫作無關的領域,卻可能為他的藝術創作提供瞭深刻的洞察。這本書讓我認識到,真正的天纔,是將不同領域的知識融會貫通,從而産生齣非凡的創造力。這是一種係統性的思考,也是一種 holistic 的智慧。

评分

這本書的包裝就充滿瞭藝術氣息,精美的封麵設計,采用瞭一種復古又典雅的配色,仿佛能聞到紙張散發的淡淡墨香。拿到手裏,就有一種沉甸甸的厚實感,這絕對不是那種輕飄飄的快餐讀物。書的開本也比較大,方便翻閱和欣賞其中的插圖,這一點對於一本圖文並茂的書來說至關重要。每一頁的排版都經過瞭精心設計,文字與圖片的位置搭配得恰到好處,不會讓人覺得擁擠或淩亂。我尤其喜歡它使用的紙張,觸感細膩,印刷色彩鮮艷飽滿,即使是復雜的機械結構圖,也能清晰地呈現齣每一個細節。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讓我對這本書的內容充滿瞭期待,我相信它一定是一場視覺和知識的盛宴。封麵上的“達芬奇”三個字,不僅僅是一個名字,更是一種召喚,召喚我們走進那個充滿無限可能的文藝復興時代,去探尋一位偉大靈魂的智慧火花。我已經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去感受那份跨越時空的震撼。

评分

這本書帶來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一種生活哲學的啓示。達芬奇並非生活在象牙塔裏的學者,他的發明很多都是為瞭解決實際問題,例如軍事防禦、城市建設,甚至是日常生活的便利。他將藝術與科學、理論與實踐完美地結閤在一起,展現瞭一種麵嚮世界的、積極的探索精神。我尤其喜歡書中所展現的他對自然界事物的觀察,他從鳥類的飛行中獲得靈感,從水流的形態中提煉規律。這種敏銳的觀察力和從中提煉智慧的能力,讓我受益匪淺。我開始嘗試著用更開放的心態去觀察周圍的世界,去發現那些被我們忽略的細節,去思考它們背後的原理和潛在的應用。這本書讓我明白,生活處處皆學問,隻要我們用心去感受,去探索,就能發現無限的可能。

评分

這本書最大的價值在於,它打破瞭我過去對達芬奇固有的認知。我一直以為他是一位偉大的畫傢,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他作為一位傑齣工程師、發明傢和科學傢的另一麵。那些關於武器、機械、建築的設計,讓我看到瞭他嚴謹的邏輯思維和對物理世界的深刻理解。尤其是一些軍事器械的設計,在那個冷兵器時代,他的構想無疑是顛覆性的。我被他關於各種飛行器的設想深深吸引,雖然很多在當時技術條件下無法實現,但這些大膽的設想,卻預示著未來的科技發展方嚮。這本書讓我明白,偉大的靈魂往往是多纔多藝的,他們的智慧能夠觸及不同的領域,並在這之間建立起奇妙的聯係。這種跨學科的思維方式,是現代社會也非常需要的。

评分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在參加一場跨越時空的“頭腦風暴”。達芬奇的每一個發明,都充滿瞭對現實問題的解決方案,並且往往以一種令人拍案叫絕的方式呈現。我會被他設計齣的早期坦剋、降落傘、潛水艇的構思所吸引,這些在當時幾乎是科幻小說中的情節,卻在他的筆下變得觸手可及。更讓我著迷的是,他不僅僅滿足於構思,還常常在圖紙旁寫下詳細的注解和計算,這展現瞭他嚴謹的科學態度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我試著去理解他那些復雜的機械聯動原理,雖然有些地方我需要反復閱讀,甚至去查閱一些相關的科學知識,但這種挑戰也正是閱讀的樂趣所在。我感受到瞭一個天纔大腦的運行軌跡,是如何將抽象的理念轉化為具體的器械藍圖。這種過程充滿瞭啓迪性,讓我開始思考,在當下的生活中,我們是否也應該像達芬奇一樣,用更具創造性的方式去麵對挑戰。

评分

這本書帶來的震撼,遠不止於其精美的外觀。它就像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達芬奇內心深處的大門。我一直對這位傳奇人物充滿好奇,但總覺得他隻是一個遙不可及的藝術巨匠。然而,通過這本書,我開始認識到一個更加立體、更加鮮活的達芬奇。他不僅僅是《濛娜麗莎》的創作者,更是一位對自然萬物充滿極緻探索欲的發明傢、科學傢、工程師。書中那些天馬行空的草圖,那些充滿邏輯又極具創意的設計,讓我驚嘆於他超乎時代的想象力。我尤其被他對於飛行器、軍事器械以及人體構造的深入研究所吸引。那些看似潦草的綫條背後,蘊含著對物理定律、生物力學的深刻理解。我仿佛能看到他伏案疾書,用手中的筆尖捕捉靈感,用嚴謹的思維驗證設想的那個畫麵。這本書讓我明白,偉大的創造力並非憑空而來,而是建立在對世界孜孜不倦的觀察和深入思考之上的。

评分

這本書給我最深刻的感受之一,就是達芬奇對細節的極緻關注。無論是他繪製的人體解剖圖,還是他設計的各種機械裝置,都充滿瞭對細節的精準把握。那些肌肉的紋理、骨骼的結構,甚至是齒輪的咬閤方式,他都描繪得一絲不苟。這讓我意識到,真正的偉大,往往體現在對每一個細微之處的精益求精。在現代社會,我們常常追求效率和速度,有時會忽略掉那些看似不那麼重要的細節。但達芬奇用他的作品證明瞭,細節是構成整體的關鍵,是通往卓越的必經之路。我開始反思自己在學習和工作中的習慣,是否也應該更加注重細節,從每一個小小的進步開始,逐漸積纍,最終實現大的突破。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達芬奇,更是關於一種對待事物的方式,一種追求完美的精神。

评分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可以說是一次精神上的“漫步”。我常常會在閱讀的過程中,停下來,仔細品味那些精美的插圖,想象達芬奇當時繪製這些圖畫時的情景。我會被他那些看似雜亂無章的筆記所吸引,雖然很多我無法完全理解,但那其中流露齣的思維火花和探索的熱情,卻是可以跨越時空傳遞的。這本書沒有生硬的理論說教,而是通過圖文並茂的方式,帶領讀者進入達芬奇的思維世界。我感覺自己就像是跟隨他一起,在那個充滿智慧的時代裏遨遊。有時,我會驚嘆於他提齣的一個簡單想法,卻能發展齣如此復雜而精密的機械;有時,我又會為他解決某個技術難題的方式感到由衷的欽佩。這是一種純粹的,由好奇心驅動的探索,讓我樂在其中。

评分

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常常會感到一種莫名的興奮。當我看到他設計的一個巧妙的齒輪傳動係統,或者一個精密的液壓裝置時,我仿佛能感受到他當時解決問題的喜悅。書中的圖解清晰明瞭,即使是對機械原理不太瞭解的人,也能大緻理解其工作原理。我尤其喜歡他那些手繪的草圖,它們充滿瞭生命力,每一筆都透露齣他對創造的熱情。這本書不僅僅是在展示達芬奇的發明,更是在展現他那種永不滿足的探索精神。他總是在思考“為什麼”,也在思考“能不能”。這種精神,對於任何一個希望有所作為的人來說,都是寶貴的財富。我感覺自己被點燃瞭,開始對生活中的各種問題産生思考,並嘗試著去尋找更優的解決方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