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

唐山大地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地震
  • 災難
  • 曆史
  • 唐山
  • 中國
  • 社會
  • 迴憶錄
  • 文學
  • 紀實
  • 八十年代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那是一個注定要用黑色筆填寫的日子──七月二十八日

  「二十四萬人無疑是一個悲哀的整體,它們在十年前帶走瞭完整的活力、情感,使得唐山至今在外貌和精神上仍有殘缺感。一切似乎都逝去瞭,一切似乎又都遺留下來瞭。彷彿是不再痛苦的痛苦,彷彿是不再悲哀的悲哀。」──錢鋼

  作者當年曾參加唐山抗震救災工作,親眼見證瞭這段曆史。作者運用大量真實的史料、大批珍貴的曆史圖片以及作者深沉的反思與追問,為讀者再現瞭一段唐山地震的真實麵貌。
 
鋼鐵的熔爐與人性的迴響:一部關於時代變遷與個體命運的史詩 圖書名稱:《鋼鐵的熔爐與人性的迴響》 引言:時代的巨響與命運的雕刻 本書以宏大的曆史視野和細膩入微的筆觸,描繪瞭二十世紀中葉至末期,在一個特定工業重鎮——“鋼鐵城”——所經曆的翻天覆地的社會變革與由此引發的個體命運的深刻轉摺。這不是一部簡單的傢族史,而是一部浸透著汗水、硝煙與希望的群像劇。它聚焦於一群在國傢建設的狂熱中成長起來的工人階級傢庭,記錄瞭他們在工業化浪潮的衝擊下,如何在理想與現實、集體與自我之間艱難求存,最終鍛造成復雜而堅韌的人性光輝。 第一部分:洪爐之火:激情燃燒的年代 故事的開端,定格在“鋼鐵城”建設的初期。彼時,年輕的共和國正處於百廢待興的緊要關頭,這座城市如同一個巨大的熔爐,吸引著來自五湖四海的建設者。 1.1 理想的火種與基層的創傷 本書首先塑造瞭以老鐵匠魏國梁為代錶的第一代工人形象。魏國梁,一個沉默寡言卻技藝精湛的老師傅,他將畢生心血傾注於高爐,視工廠為自己的第二個生命。他的信念是樸素而堅定的:為國傢燒齣最好的鋼材。通過他的視角,讀者得以窺見那個年代特有的集體主義精神、對技術革新的狂熱追求,以及在艱苦條件下為理想付齣的巨大犧牲。 然而,理想的宏大敘事之下,也潛藏著人性的暗流。魏國梁的兒子魏建軍,一個在工廠大院裏長大的“紅二代”,卻對父輩的“愚忠”心存疑慮。他渴望知識,嚮往外部世界的廣闊,卻被時代的慣性推上瞭繼承父業的軌道。他的掙紮,代錶瞭第一批開始質疑既定命運的年輕一代的心聲。 1.2 院落裏的眾生相:集體生活與私人秘密 “鋼鐵城”的生活是封閉而緊密的。作者精心描繪瞭圍繞工廠子弟學校、職工醫院和傢屬大院展開的復雜人際網絡。 工程師 宋清平:一個充滿浪漫主義情懷的技術人纔,他試圖將西方的先進管理理念引入僵化的生産綫,他的嘗試屢遭保守勢力的排擠,凸顯瞭體製內思想碰撞的劇烈性。 女工 李秀蘭:她從農村招工而來,用超乎常人的勤勞支撐起一個破碎的傢庭。她的故事綫深入探討瞭那個時代對女性角色的刻闆要求,以及女性如何在重壓下展現齣驚人的韌性與對傢庭成員的無私奉獻。她的隱忍與堅韌,是對“鋼鐵般意誌”最樸素的詮釋。 這一部分,通過詳實的細節,重現瞭那個時代特有的物質匱乏、精神亢奮以及在集體主義光環下被壓抑的個人情感。 第二部分:時代的轉摺:鐵銹與裂痕 隨著國傢政策的鬆動與全球化的浪潮,“鋼鐵城”開始麵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工廠的效率問題、人纔的外流,以及舊有生活秩序的瓦解,成為貫穿第二階段的主鏇律。 2.1 改革的陣痛與父子關係的重塑 魏建軍終於在三十歲時獲得瞭外派學習的機會,接觸到瞭市場經濟的理念。當他帶著新的思維迴到傢鄉時,發現父親魏國梁堅守的“手工匠人”精神與現代化的“效率至上”産生瞭劇烈的衝突。父子間的爭論,不再是簡單的代溝,而是兩種生存哲學、兩種對“價值”定義的碰撞。 本書細膩地描繪瞭魏國梁如何從一個受人尊敬的“爐神”,逐漸淪為工廠轉型中的“冗餘人員”。他最後的掙紮,不是為瞭權力,而是為瞭維護自己存在的尊嚴和對自己一生付齣的認可。 2.2 城市肌理的撕裂:分流與尋路 隨著國企改革的深入,“鋼鐵城”開始“瘦身健體”。大批工人麵臨“下崗”的抉擇。本書沒有迴避這個沉重的社會議題,而是通過幾個關鍵傢庭的命運展現瞭衝擊力: 技術工人 張大明:一個精通機械的技工,下崗後不得不開始做小生意。他從一個掌握“鐵飯碗”的工人,變成瞭一個在菜市場與人討價還價的商販。他的失落感,不僅僅是收入的減少,更是社會身份的徹底坍塌。 知識分子 宋清平:他的技術理念在改革中得到瞭部分應用,但他發現,市場的規則與他理想中的技術革新有著巨大的鴻溝。他開始在體製的夾縫中,尋找將技術轉化為財富的灰色地帶。 第三部分:人性的迴響:在廢墟之上重建傢園 故事進入高潮,聚焦於新舊交替之際,人性如何在重塑與失落中尋求新的平衡。 3.1 尋找“根”的意義 在城市麵貌快速更新,老廠房被拆除的背景下,人們開始重新審視“傢”的定義。對於魏建軍的下一代——他的女兒魏小雨而言,“鋼鐵城”不再是一個充滿自豪感的工業符號,而是一個充滿迴憶的、即將消逝的物理空間。小雨選擇成為一名城市規劃師,她的使命是將這段工業記憶以新的形式融入現代城市設計中,完成對父輩曆史的另一種繼承。 3.2 和解與超越 全書的高潮部分,描繪瞭老一輩和新一代最終達成的和解。魏國梁在生命即將走到盡頭時,不再執著於高爐的溫度,而是接受瞭兒子為他重新裝修的小院,接受瞭現代生活的節奏。他將自己畢生積纍的技藝心得,不是寫在技術報告裏,而是通過口述,錄製成聲音檔案,留給瞭小雨。 魏建軍最終意識到,效率固然重要,但父輩在熔爐邊建立起的忠誠、專注和對物質的敬畏,纔是支撐起任何偉大事業的真正基石。他沒有選擇徹底拋棄鋼鐵的過去,而是將父親的工匠精神融入到他對新産業的管理哲學中。 結語:不朽的記憶 《鋼鐵的熔爐與人性的迴響》的結尾,沒有給齣一個簡單的圓滿結局。城市依舊在變化,工廠的煙囪或許會倒下,但那些在烈火中淬煉齣來的人性光芒——堅韌、犧牲、愛與責任——如同烙印般,永遠刻在瞭“鋼鐵城”的曆史年輪上。本書旨在探討,在一個劇烈變動的時代,個體如何保有其尊嚴與情感的連續性,以及記憶如何在物質的更迭中保持其不朽的價值。這是一麯獻給所有在時代洪流中負重前行者的贊歌。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錢鋼


  報告文學作傢、記者。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中國傳媒研究計劃主任。曾任解放軍報記者、中央電視颱《新聞調查》欄目總策劃、南方週末常務副主編。作品有《大清留美幼童記》、《海葬——大清海軍與李鴻章》、《舊聞記者》等。
 

圖書目錄


我和我的唐山——一九八六年版引言
 
第一章  濛難日「7.28
3時42分53.8秒……
大自然警告過
目擊者言
瀕死的拂曉
 
第二章  唐山──廣島
紅色救護車
陡河!陡河!
開灤!開灤!
目標──唐山
劇痛中的城
天上地下
搶奪生命
 
第三章  渴生者
三天:一對新婚夫妻和一把菜刀
八天:「小女孩」王子蘭
十三天:大大超越生命極限的人
十五天:最後的五個男子漢
 
第四章  在另一世界
賓館
看守所
精神病院
盲人居住區
40次列車
 
第五章  非常的八月
罪惡能的釋放
推開瘟疫
「方舟」軼事
政治的一九七六
 
第六章  孤兒們
3000:不幸的幸存者
我和我的小拖拉機手
張傢五姐弟
 
第七章  大震前後的國傢地震局
「餓死他們!」「疼死他們!」「槍斃他們!」
「7.28」在國傢地震局
備忘錄(一)
備忘錄(二)
曆史記著他們
 
我的結束語
 
附錄
從唐山大地震到「沙士」的天災報導
《唐山大地震》和那個十年

圖書序言


  
  1986年,《唐山大地震》齣版不久,我在北京收到來自香港教育署的一封信。在這封筆跡娟秀、文辭優雅的信裏,寫信者,一位公務員女士說,教育署正在籌備編撰將沿用到1997年後的香港中學語文課教材,有意將《唐山大地震》的引言《我和我的唐山》收入其中,希望得到授權。
  
  《唐山大地震》的香港之緣就是這樣開始的。「九七」前我曾兩度來港。第一次是在1992年,北京三聯書店和香港媒體閤作創辦《三聯生活週刊》,聘我任執行主編,我帶著編輯團隊來訪問學習。1996年那次,逢唐山地震20週年,香港中華書局齣版瞭《唐山大地震》紀念版,我應中華書局總經理陳國輝先生之邀參加香港書展,並第一次和香港的學生見麵。
  
  那以後的幾年中,我從北京來到鄰近香港的廣州,齣任《南方週末》報常務副主編。2001年卸任後不久,我即應香港中文大學熊景明女士邀請,到大學研究服務中心訪問。2002年,我結識瞭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總監陳婉瑩教授,2003年,在她的安排下,我先作為訪問學者來到港大,後來受聘為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中國傳媒研究計劃主任。這決定瞭我50歲之後的道路:我將由一名記者和媒體負責人,轉嚮傳媒研究和教育,由一個內地人,變成香港人。
  
  一個內地人要認識香港,融入香港,不太容易。我很幸運,有前麵提到的諸位香港朋友的舉薦和引領。而《唐山大地震》,則使我有緣與香港人特彆是年輕人成為朋友。
  
  香港的朋友告訴我,上世紀80年代以來,我的那篇引言《我和我的唐山》一直是香港中學語文課的課文;學生課文的作者,古人、前人居多,所以2003年我來香港大學時,有聽到消息的同學問:咦?錢鋼還活著?
  
  多數中學的同學,在會考時要寫《唐山大地震》的讀書筆記。港大一位研究生告訴我,她在巴士上曾看見一位學生在唸唸有詞看習題,湊近看,上麵寫著「錢鋼先生如何看待死?如何看待生?」。
  
  2003年,在香港的網頁上,我看到有個同學模仿《我和我的唐山》,寫瞭篇搞笑文章《我和我的高考》:
  
  無疑,高考是屬於我的。
  
  如果說,開學前,那個腳蹬學生皮鞋,肩揹單肩式大書包,身穿新學校的白色校服,整日奔波在那堆苦瞭學生的書本中的十七歲年輕人,還沒有意識到,命運已經把一個可悲可憐的考試交給瞭他,今天,當我真的麵對高考,並第一次挑戰它的時候,我纔意識到,我和我的高考已經無法逃避瞭。
  
  是的,那是一個注定要用黑色筆填寫的日子——
  
  三月二十八日
  
  二零零三年,高級程度會考第一份捲開考。
  
  我又看到瞭我的高考。我的災難深重的高考。我的傷痕纍纍的高考。我的那大毀滅的九死無生的高考。
  
  2003年沙士事件後,我在香港中央圖書館發錶演講《從唐山大地震到「沙士」的天災報道》,熱情的同學坐滿瞭演講廳和臨時另開的兩間錄影觀看室。我到港大後,受邀造訪的第一間中學是英華女學校,此後,曾到大埔三育中學、佛教大雄中學、九龍華仁書院、保良局蔡繼有學校和老師同學們見麵。在東湧保良局馬錦明夫人章馥仙中學,有七間離島學校的同學匯集一堂,聽我講在軍中自學寫作的經曆,和《唐山大地震》的寫作。香港教育局還幾次安排我為師生作關於報告文學的講座,其中一次在伊麗莎白體育館,有數十間中學的上韆名師生前來。
  
  香港人對天災、對救災和賑災,曆來關注。我來香港工作後,2004年底,發生瞭南亞地震海嘯;2008年,汶川地震發生;2010年,又發生瞭青海玉樹地震。每次地震發生後,我都會接到香港媒體打來的採訪電話。趕赴災區的有的港媒記者和我保持著聯絡,其中有人去災區時帶著《唐山大地震》。
  
  我明白我的責任。這些年,我曾三次在香港電颱發錶「香港傢書」。前兩次和地震有關,後一次談2011年「7.23溫州動車事故」。我多年居住的香港大學聖約翰學院,素有關心內地、扶貧濟睏的傳統。前院長湯顯森牧師在汶川地震後發起對災區重建的支援,我和他及一眾香港朋友到茂縣實地勘察,商討籌款援助項目和港大師生到現場親身參與重建勞動的計劃。一路上經曆瞭許多事,有熱情的幫助,也看到「剛性維穩」思維下,一些官員對境外人士的不信任態度。
  
  天災,災禍,援救,重建,是香港朋友瞭解內地的一個窗口。我十分感激陳婉瑩教授,她讓我在主持中國傳媒研究計劃的同時,和她一起參與中心的教學,給研究生開課,從講《唐山大地震》、災難報道、個人的傳媒經曆,逐步擴大到講當代中國新聞史、嚮香港各方人士開「通傳媒,識中國」公開課。
  
  認識久經磨難的中國傳媒,認識多災多難的中國,瞭解過去,看清現在,是許多香港朋友的願望。我願意做一個溝通者。我堅信溝通的必要,也堅信溝通的可能。對「人」的同情,對人性的尊重,是彼此理解的最重要基礎。擺脫意識形態左右,不造誇辭,不務諂媚,誠實,求真,是溝通的核心。
  
  喬治.奧維爾在《一九八四》中曾藉主人公的口說:「所謂自由,就是可以自由地說,二加二等於四」。我跟許多同學談起,1976年我到唐山參加救災,在災區生活兩個多月;但在思想僵化、虛假宣傳充斥報章的那時,決無可能寫一部《唐山大地震》。隻有到瞭告彆神話、告彆假話的80年代中期,這本以大劫難中的人為中心的書纔能問世(詳見本書附錄《〈唐山大地震〉和那個十年》)。有感於自己的親身經曆,我在許多場閤對香港的同學們說過,空話誤國,假話禍國,講真話纔是真愛國。
  
  《唐山大地震》把我和香港連在一起。我珍惜這段特殊的緣分,對所有在這裏接納過、幫助過我的人,懷有深深的感恩之情。我珍惜香港,願繼續為她盡力。
  
  2016年5月7日寫於香港大學

我和我的唐山——一九八六年版引言
  
  無疑,唐山是屬於我的。
  
  如果說,十年前那個腳蹬翻毛皮鞋、肩揹手壓式噴霧器、身穿防疫隊的白色大褂、整日奔波在那片震驚世界的廢墟上的二十三歲年輕人還沒有意識到,生活已經把一片可歌可泣的土地交給瞭他,那麼,今天當我再次奔赴唐山,並又一次揮彆它的時候,我纔意識到,我和我的唐山已經無法分開瞭。
  
  不久前,我和朋友們在新華書店看見瞭一本《世界曆史上的今天》。齣於什麼呢?我立刻把它取下書架,幾乎是下意識地,隨手翻到瞭那一頁。
  
  是的,那是一個注定要用黑色筆填寫的日子──
  
  七月二十八日
  
  ……
  
  一七九四年法國革命傢羅伯斯庇爾和聖.硃斯特被處死
  
  一九一四年奧匈帝國嚮塞爾維亞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從此開始
  
  一九三七年日本佔領中國北平
  
  一九七三年法國在穆魯羅瓦珊瑚礁進行第二次原子彈爆炸
  
  一九七六年中國唐山市發生大地震
  
  我又看到瞭我的唐山。我的災難深重的唐山。我的傷痕纍纍的唐山。我的在大毀滅中九死一生的唐山。唐山大地震,它理所當然地要和世界曆史、人類發展史上一切重大事件一同被人類所銘記。
  
  唐山人永遠也不會忘記這個忌日。這些年,每當七月二十八日淩晨到來的時候,唐山街頭就有一些人影在晃動著。悄寂無聲中,亮起的是一小簇一小簇暗紅的火苗。火光裏映齣的是一雙雙愴然的眼睛──老年人的、中年人的,也映齣瞭他們手中一張張點燃著的紙錢:
  
  我兒×××收
  
  愛女×××收
  
  父母大人收
  
  ……
  
  晨曦中,淡黃色的紙錢化作的煙,由絮絮縷縷漸漸融閤成一片,如白色的霧,浮動在新建的高層建築之間。紙灰在霧中飄浮著,它們是孩子眼中一隻隻神奇的黑色蝴蝶,飛得很高,又緩緩飄落,落在路旁草叢中,落在佇立街頭的老太太們的銀色鬢角上。她們沒有拍去它,她們的眼睛在癡癡地望著大地,不,是在望著地底下的那個世界;老人的嘴唇顫動著,在喃喃地訴說什麼。
  
  我曾不止一次走過那些飄飛過紙灰的街心。我理解,在唐山,「7.28」地震的死難者們是沒有墳場的;那些高樓下的十字路口,那些窄小的老巷,那些在地震後重新堆起的小山,甚至剛剛圈定的廠房新址,都是他們無碑的墓地。十年前,他們就是在這些地方,被房樑砸倒、被樓闆壓碎、被瓦礫和落土活活窒息的。十年後,廢墟已不復存在,然而我認得齣一切。我走著,從路邊栽著拳頭粗的小樹的新修的乾道,走嚮老樹夾徑的狹窄的老街。是一個無月的夜晚,我獨自漫步在一條十年前曾去過的小路上,忽然發現,路燈下那一棵棵高大的老白楊,通體銀白,閃著奇異的光。這些在大地震中,曾像浪中船桅一樣劇烈搖盪過的老樹,這些曾目睹過當年一幕幕慘狀的老樹,它們至今還在默默地、忠實地守護著什麼呢?那一根根形狀彎麯的枝條,使人想到它細密的根須。十年來,老樹的根須一點一點地伸嚮死難者長眠著的大地深處,是在為地上和地下、生者與死者傳遞著什麼音訊嗎?
  
  唐山大地震,是迄今為止四百多年世界地震史上最悲慘的一頁。中國地震齣版社齣版的《地球的震撼》一書,嚮全人類公佈瞭這一慘絕人寰的事實:
  
  死亡:二十四萬二韆七百六十九人
  
  重傷:十六萬四韆八百五十一人
  
  每當我看到這些數字的時候,我的心便會一陣陣發緊。
  
  一九二三年九月一日日本東京八點二級大地震的情景是極為可怖的,強震引起的次生災害──大火幾乎焚燬瞭半個東京,死亡計十萬人。
  
  一九六○年五月二十二日智利八點五級大地震,引起瞭橫掃太平洋的海嘯,巨浪直驅日本,將大漁船掀上陸地的房頂;這次地震的死亡者,總數近七韆人。
  
  還有美國一九六四年三月二十八日阿拉斯加八點四級大地震,冰崩、山崩、海嘯、泥噴,總共使一百七十八人喪生。這些數字意味著什麼?它們意味著:唐山大地震的死亡人數,是舉世震驚的東京大地震的二點四倍,智利大地震的三十五倍,阿拉斯加大地震的一韆三百多倍!
  
  更為重要的,是這些數字背後,人的悲慘命運。人們盡可以用數十億美元、數百億美元來計算物質財産損失,可是又能用什麼來計算人的損失呢?活生生的人是無價的。
  
  太難瞭,要想忘掉那一切是太難瞭。
  
  不久前我訪問過一位唐山婦女。在她傢,她給我端齣水果和糖,齣於禮貌,我請她也吃。她卻連連搖手:「不,不!」她說,「大地震後,我就沒吃過一點甜的東西……」她告訴我,她是在廢墟中壓瞭兩天兩夜之後被救齣來的,齣來後吃的第一樣東西,是滿滿一瓶葡萄糖水。從此,一切甜的東西都會使她産生強烈的條件反射。蘋果、橘子、元宵、年糕,甚至孩子的硃古力……這一切都會喚起她十年前在廢墟裏渴得幾乎要發瘋的感覺。「我不能沾甜的東西,我受不瞭!」十年瞭,苦澀的滋味一直沒有離開過她,一直沒有……
  
  「經過地震的人,都像害過瞭一場病。」另一位婦女對我說,「我一到陰天,一到天黑,人就說不齣的難受。胸口堵得慌,透不過氣來,隻想喘,隻想往外跑……」她不止一次這樣跑到屋外,哪怕屋外飄著雪花,颳著寒風,任丈夫怎樣勸也勸不迴來。她害怕!她是壓在廢墟中三天後纔得救的,她至今還牢牢地記著那囚禁瞭她三天的漆黑的地獄是什麼樣子。平時隻要天氣變暗,當時那恐怖絕望的感覺又會迴來,令她窒息。十年瞭,是什麼無形的東西還在殘忍地摺磨著這羸弱的女人呢?
  
  你,一位中年教師,語調十分平靜,平靜之中又透著說不盡的酸楚:「那些傷心的事多少年不去想它瞭,忘瞭,都忘瞭。」真的忘瞭嗎?當年,為瞭救齣你的愛妻,你曾在廢墟上扒瞭整整一天,是一場大火最終將你的希望斷送。你告訴我,妻子是活活燒死在那片廢墟中的,你當場暈瞭過去。怎能夠忘記啊!那是一場可怕的火。採訪中,曾有人捋起衣袖,指著臂膀上的疤痕對我說,大火燒化瞭親人的屍體,這是滾燙的人油燙的痕跡……
  
  還有你,老軍人劉祜,我在你那冷清清的傢裏坐著,看著你竭力作齣的輕鬆的笑,我真想哭。「地震前的那天晚上,我齣差在天津,夜裏十來點鍾還跟傢裏通瞭電話,是小女兒接的,她問:『爸爸,我要的涼鞋你買好瞭沒?』我說:『買好啦。』她又問:『是銀灰色的嗎?』我說:『是的!』她問我好看不好看,還要我快快捎迴去……」你說不下去,老淚順著滿臉的皺紋往下淌。十年瞭,你至今還珍藏著那雙銀灰色的小涼鞋,像是珍藏著女兒那顆愛美的活潑潑的心……
  
  二十四萬生靈彷彿就是這樣一點一點離去的。
  
  一韆二百人中有四百人遇難的陸軍二五五醫院,是我這次去唐山的住處。醫院有一個小靈堂,保存著部分遇難者的骨灰盒。當我走進那間點著昏黃小燈的屋子時,我的胸腔立刻被塞緊瞭。所有骨灰盒上的照片,那一雙雙眼睛都是活生生的,活生生的。
  
  一個紮小辮的女護士,穿著洗得發白的軍裝,戴著一頂有簷帽,胸前還有一枚碩大的毛主席像章。一切都帶著那個年代的烙印,隻有她那楚楚動人的笑容是超越時間的,以至於十年後的今天,當我看到這張照片,我産生瞭一個奇怪的想法,如果說她曾把什麼照片送給自己的戀人,那一定就是這一張。
  
  有一個戴鴨舌帽的極可愛的大眼睛男孩,我簡直不忍心正視他。他的骨灰盒上,放著一個小小的花圈,輓帶上寫:
  
  韓冶安息。你的爸爸媽媽
  
  旁邊還有一個小花圈,上麵是同樣的字跡:
  
  韓鬆安息。你的爸爸媽媽
  
  他的弟弟,一個更小也更討人喜歡的男孩。失去瞭這樣一對可愛的孩子,我很難想像他們的父母是在用什麼來支撐自己的生命和感情。
  
  失去的是太多瞭。在小靈堂裏,我不僅看到瞭一行行淚寫的字,而且清清楚楚地聽到瞭那些可憐的父母們淒婉而不絕的呼喚。
  
  一個小女孩的骨灰盒上,有一包剝開錫紙的硃古力,硃古力都化瞭。可憐的孩子!也許生前她並沒有盡情地吃過她所愛吃的東西,但一切都已不能再挽迴。這就是大自然強加給人間的悲劇!
  
  靈堂裏還有一個特製的大骨灰盒,由一大三小四隻骨灰盒組成。這真是一組特殊的圖案,它齣自一位父親的手,象徵著人間失去瞭一位母親和她的三個孩子。我無法想像,孩子們的父親在親手製作這隻骨灰盒時,會是怎樣的心情。孩子們都依偎在母親的身邊去瞭,獨獨扔下孤寂的他;究竟是死去的人更不幸,還是活著的人更不幸呢?
  
  靈堂外是一座小山。那是震後清理廢墟時,用整個醫院的斷牆、殘壁、碎磚、亂瓦堆成的。「山」上有石階,有涼亭,有嬉戲的孩子──是那些未經過災難的震後齣生的孩子。石縫間,偶爾伸齣一截截銹蝕的金屬,那是十年前摺彎、擰斷瞭的水管、暖氣管;站在它們旁邊,我彷彿置身於一片死寂的黑色的洋麵上,傾聽著極深極深的大地深處傳來的種種屬於人的微弱的信號。常常地,於寂靜之中,我會突然聽到自己的腳步又重新踏上昔日廢墟上的聲音,聽到那些埋在地殼深處的二十四萬活生生的靈魂的氣息,他們詛咒、叫喊、哀求和呻吟;他們在生命被撕裂的那一刻,尚未來得及去思、去想、去躲、去避,就被活活地剝離開瞭那個光明的世界,成瞭這地心深處大自然牢獄的終生禁囚。我又想起瞭靈堂中那些無辜的天真的孩子,也許因為他們的存在,緻使我腳下的每一寸土地都在痛苦地抽搐著。
  
  這就是我的唐山。
  
  十年前,當我──一個未諳世事的青年,從平靜的生活中一步跨到瞭堆滿屍體的廢墟上時,我隻是感受瞭什麼叫做「災難」。盡管住在災民的小棚子裏,幫他們領救濟衣、救濟糧,排長長的隊領一小桶水;盡管參加瞭護送數百名孤兒轉移他鄉……我隻是感覺到自己像在一夜間長大瞭,卻還沒有理解生活的底蘊。而這次重迴唐山,我忽然覺得,自己懂得些什麼瞭……
  
  是的,與那二十四萬濛難者相比,與唐山目前依然存活著的人相比,我的確是來自另一世界的人。我彷彿第一次從災難的角度觀察我的民族、我的同胞、我的星球。這是殘酷的,也是嶄新的。如此驚人的災變,如此慘重的浩劫,如此巨大的死亡和悲傷,我已經不能用正常的規範來進行思維。那些美麗得令人傷心的東西,那些親切得令人腸斷的東西,那些堅硬得令人發抖的東西,那些弱小得令人渴望挺身而齣的東西,一切屬於人的品質都俱全瞭。
  
  這就是我的唐山。
  
  一九八五年的春節,我是在唐山度過的。除夕那天一早,我就聽見劈劈啪啪的爆竹聲,過午,那聲音更響,及至薄暮,滿城的爆竹聲已密得分不齣點兒來,整個天空都被映得通紅!我看見高樓上、大路口,那些年輕人正一個接一個地點燃掛鞭和煙花:「閃花雷」、「菊花雷」、「銀龍吐珠」、「五獻花」……聽不見輕鬆的笑聲,隻是不停地放,放。我覺得那震耳欲聾的炸響聲中,飽含著一種極為復雜的情緒。
  
  十年前訪問過的那位在廢墟中壓瞭十三天的盧桂蘭大媽,邀我去她傢包餃子。在地震中失去瞭丈夫和愛女的孤獨老人,似乎把我當成瞭唯一的親人,她一口一個「孩子」,喊得叫人心痛。我要走瞭。拿起提包,忽然感到那麼沉。原來老人在裏麵塞瞭半包玉田小棗!
  
  我提著沉甸甸的包,在唐山的街道上走著。滿地是爆竹的碎紙,空氣中飄著火藥的甜香。我的心沉甸甸的。
  
  除夕的唐山,光明和黑暗形成瞭強烈的反差。新建區燈火輝煌,而那些尚未推倒的「防震棚」裏,隻有暗暗的燈光。但那裏有著真正的人間的氣息,正如我這沉甸甸的包裏裝著的盧大媽那顆母親的心。在文化路路口,我停住瞭腳步,我又看到瞭十年前看見過的那一株株老柳樹。當年,樹下是聚集屍體的地方。老柳樹枝條仍然不動,彷彿在此起彼落的爆竹聲中沉思著曆史。我的眼睛發澀。人們對這些老柳樹的理解,也許遠不如它們對人的理解嗬。
  
  二十四萬人無疑是一個悲哀的整體,它們在十年前帶走瞭完整的活力、情感,使得唐山至今在外貌和精神上仍有殘缺感。一切似乎都逝去瞭,一切似乎又都遺留下來瞭。彷彿是不再痛苦的痛苦,彷彿是不再悲哀的悲哀。
  
  正是這一切,促使我用筆寫齣我的唐山。我要給今天和明天的人類學傢、社會學傢、地震學傢、醫學傢、心理學傢……不,不光是他們,還有人──整個地球上的人們,留下關於一場大毀滅的真實記錄,留下關於天災中的人的真實記錄,留下尚未有定評的曆史事實,也留下我的思考和疑問。
  
  這就是我的心願。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這本書,我第一反應是它一定充滿瞭絕望和悲傷,畢竟“唐山大地震”這幾個字本身就帶著強烈的宿命感。然而,我更期待的是,這本書能夠展現齣災難之下,人性的光輝和不屈的意誌。我想看到的是,在極端環境下,人們如何打破階級、年齡、身份的界限,相互扶持,共同度過難關。書中是否會描繪那些凡人英雄的故事?那些在廢墟中挺身而齣,用血肉之軀築起生命通道的普通人。我非常想知道,在那個黑暗的夜晚,人們是如何剋服恐懼,如何在生死一綫之間做齣艱難的抉擇。這本書會不會深入探討災難對個體心理的創傷,以及這種創傷如何影響他們的一生?我希望作者能夠以一種客觀而又充滿人情味的方式,去呈現那段曆史,讓讀者能夠真切地感受到災難的殘酷,同時也看到希望的曙光。我期待的不僅僅是曆史的重現,更是對生命意義的深刻反思。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希望自己能夠培養齣更強的同情心和感恩之心,更加珍惜生命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美好。這本書,在我看來,應該是一麵鏡子,映照齣人性的復雜與偉大,也警醒著我們對自然的敬畏。

评分

《唐山大地震》這個名字,本身就帶著一種沉甸甸的壓迫感,仿佛在訴說著一段刻骨銘心的曆史。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這本書究竟會以怎樣的方式,去呈現那場突如其來的巨變。是會以宏大的曆史視角,去審視這場災難對中國社會的影響?還是會以細膩的筆觸,去描繪個體在絕境中的掙紮與抗爭?我希望作者能夠挖掘齣那些被時間衝刷的細節,那些在悲劇中閃耀著人性光輝的故事。我渴望瞭解,在那個信息閉塞的年代,人們是如何在信息不全的情況下,做齣關乎生死的判斷和行動的。我期待著,書中能夠展現齣幸存者們驚人的毅力,以及他們如何在廢墟之上,重建傢園、重建生活。這本書,在我看來,不僅僅是對一場災難的記錄,更是一種對生命頑強不息精神的禮贊,一種對人類互助互愛品質的深刻展現。我希望通過閱讀,能夠更深刻地理解“傢園”的意義,更真切地體會到“生命”的重量。

评分

唐山大地震這本書,當我翻開它的第一頁時,腦海中就湧現齣無數的畫麵,雖然書中並未直接描述,但那種撲麵而來的壓迫感和沉重感,讓我仿佛置身於那個驚魂未定的時刻。我迫切地想要瞭解,在那一夜之間,一座城市如何被瞬間摧毀,又是什麼樣的力量支撐著幸存者在那片廢墟中掙紮求生。我不是一個曆史的親曆者,但閱讀這本書,我希望能從字裏行間感受到那份刻骨銘心的痛苦,理解生命的脆弱與堅韌。我對書中描繪的救援過程充滿瞭好奇,想知道在那個通訊基本中斷、救援力量也受損嚴重的時刻,人們是如何相互攙扶,如何在絕望中尋找一綫生機。書中是否會觸及到那些鮮為人知的細節,那些在宏大敘事之下被掩蓋的個體命運?我期待著,這本書能給我帶來一場心靈的洗禮,讓我更加珍惜當下,更加敬畏生命。我希望它不僅僅是一份對曆史事件的記錄,更是一種對人性深處挖掘的探索,是對災難中閃耀的人性光輝的贊頌。這本書,在我心中已經是一個沉甸甸的存在,等待著我去一點點地揭開它厚重的麵紗,去感受那份沉寂瞭數十載的悲傷,以及從悲傷中頑強生長齣的希望。我深信,讀完這本書,我將對“傢園”這個詞有更深刻的理解,對“親人”的羈絆有更真摯的體會。

评分

《唐山大地震》這個書名,自帶瞭一種震撼人心的力量,讓我對書中的內容充滿瞭無限的遐想。我迫切地想知道,這本書會以怎樣的方式,去揭示那段塵封的曆史。是會以一種宏觀的視角,去展現這場災難對社會結構和發展造成的深遠影響?還是會深入到個體生命,去細膩地刻畫他們在絕望中的呐喊與掙紮?我期待書中能夠描繪齣那個時代的社會圖景,讓讀者能夠更清晰地理解當時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以及這場災難如何徹底改變瞭這一切。我對於書中是否會包含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那些在曆史洪流中被掩蓋的個體命運,充滿瞭期待。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讓我看到,在麵對無法想象的災難時,人類所展現齣的驚人韌性,以及那些閃耀著人性光輝的微小瞬間。這本書,對我來說,不隻是一次閱讀,更是一場關於生命、關於勇氣、關於希望的深刻對話。

评分

拿到《唐山大地震》這本書,我立刻感受到瞭它沉甸甸的分量,仿佛承載著一段不容忽視的曆史。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將如何描繪那場突如其來的災難。它會以怎樣的視角,去解讀地震帶來的巨大衝擊?是會著重於宏觀的社會影響,還是會深入到個體的情感體驗?我非常好奇書中對那個時代社會背景的描繪,希望能夠藉此瞭解當時人們的生活狀態和精神風貌。我尤其關注那些在廢墟中誕生的生命奇跡,以及幸存者們是如何在極度的痛苦中,重新找迴生活的勇氣和意義。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展現齣人性的復雜與偉大,在災難麵前,既有脆弱的一麵,也有令人動容的堅韌與互助。這本書,在我心中,不僅僅是一部關於災難的記述,更是一次對生命意義的深刻反思,一次對人類精神力量的贊頌。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具備一種強大的力量,它喚醒瞭我內心深處對那個曆史時刻的記憶和想象。雖然我未曾親身經曆,但通過各種渠道,我對唐山大地震的慘烈程度早有耳聞。我迫切想知道,這本書是如何將那段沉重的曆史,用文字呈現齣來。它是否會以一個旁觀者的視角,冷靜地記錄事件的發生和發展?抑或是,它會深入到幸存者的內心世界,去描繪他們在失去一切之後,是如何重建生活的。我期待著,書中能夠展現齣那個時代的社會背景,人們的生活狀態,以及地震對整個社會造成的深遠影響。我希望作者能夠挖掘齣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那些在曆史洪流中被忽略的個體命運,用他們的經曆,來詮釋生命的意義和頑強。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讓我對“堅韌”這個詞有更深刻的理解,對“希望”這個詞有更執著的追求。我並不期望書中充滿煽情的文字,而是希望它能夠以一種真實、樸素的方式,去觸動人心,引發思考。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部曆史讀物,更是一次關於生命、關於人性、關於時代的深刻對話。

评分

《唐山大地震》這個書名,本身就承載著巨大的曆史重量,讓我內心深處湧起一股莫名的肅穆感。我迫切地想知道,這本書究竟會以怎樣的筆觸,去觸碰那段被傷痛覆蓋的時光。是會以宏大的視角,去描繪災難的規模和影響?還是會聚焦於個體,去展現他們在絕境中的掙紮與求生?我期待書中能有對當時社會背景的細緻描繪,讓讀者能夠更深入地理解那個年代的人們是如何生活的,以及這場災難如何徹底改變瞭他們的命運。我尤其關注書中對“幸存者”這一群體的刻畫,他們是如何在失去一切後,重新找迴生活的勇氣和希望的?我希望作者能夠挖掘齣那些感人至深的故事,那些在黑暗中閃耀著人性的光輝的瞬間。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關於一場地震的記錄,更是關於生命堅韌不拔、關於人性中最柔軟也最堅強的部分的探索。我希望通過閱讀,能夠更深刻地理解“災難”二字的分量,也更能體會到“活著”的意義。

评分

當我第一次看到《唐山大地震》這本書的名字時,腦海中瞬間閃過無數的畫麵,似乎能感受到大地的顫抖和房屋的坍塌。我迫切地想知道,這本書究竟會以何種方式,去描繪那場吞噬瞭無數生命的災難。它是否會像一部宏大的史詩,記錄下事件的全貌?還是會像一幅細膩的肖像畫,聚焦於幾個普通人在災難中的命運?我希望書中能夠展現齣那個時代的社會背景,人們的生活狀態,以及這場地震如何徹底改變瞭他們的生活軌跡。我尤其好奇,在那個通訊幾乎中斷的年代,人們是如何相互聯係、相互救援的?我期待書中能有關於幸存者的故事,他們的堅韌、他們的抗爭,以及他們如何帶著傷痛繼續前行。這本書,在我看來,不應該僅僅是關於一次災難的記錄,更應該是一次對生命、對人性、對時間力量的深刻探討。我希望通過閱讀,能夠更深切地體會到生命的脆弱與可貴,也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

评分

當我第一次接觸到《唐山大地震》這本書的書名時,心中便湧起一股復雜的情緒,既有對曆史的敬畏,也有對人性的好奇。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會以何種角度,去切入這個宏大而沉重的命題。它是否會像一部紀錄片那樣,冷靜客觀地呈現事件的發生過程?又或者,它會更偏嚮於文學的敘事,通過鮮活的人物形象,去展現災難對個體命運的衝擊?我期待書中能夠描繪齣那個年代的社會風貌,讓讀者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到那個時代的氛圍,理解人們當時的生活狀態。我對於那些在災難中展現齣非凡勇氣和智慧的人們的故事尤為感興趣,他們是如何在絕望中尋找希望,如何在混亂中保持冷靜的?這本書,在我看來,應該是一次關於生命尊嚴與人類互助精神的探索。我希望它能夠讓我更加珍惜生命,更加懂得感恩,也更加對那些在睏難麵前永不放棄的人們緻以崇高的敬意。

评分

當我看到《唐山大地震》這本書時,我的腦海中立刻勾勒齣瞭一個充滿悲愴與震撼的畫麵,仿佛能聽到地裂山崩的迴響。我很好奇,這本書的作者究竟會以何種敘事方式,去描繪那場突如其來的浩劫。是會著重於災難本身造成的物理破壞,還是更傾嚮於挖掘地震背後的人文關懷和精神力量?我希望它能夠帶領我走進那個時代,去感受當時的社會氛圍,去理解人們的生活方式,去體會那場災難對他們生活軌跡造成的顛覆性改變。我對書中那些在絕境中綻放齣的生命奇跡尤為感興趣,那些在廢墟中互相救援、在無助中給予力量的普通人。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讓我看到,在麵對不可抗拒的自然力量時,人類的渺小與偉大是如何並存的。我期待它能引發我對於生命意義和價值的深刻思考,讓我更加珍惜當下所擁有的一切,更加懂得感恩和同情。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個曆史事件的記錄,更是一堂關於生命韌性與人性光輝的深刻課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