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亭序
三筆話三鄉 時代是個謎!沒有謎底的謎!
沒有人知道自己為何生在這樣的時代,隻知道每個時代都有各自的悲喜。讓後現代的孩子讀袁長老的文章或許難有共鳴,但對於戰後嬰兒潮的世代來說卻是珍貴又深刻的真實迴憶。
「戰爭」是上個世代的共同語言,書中描述許多寫實如電影畫麵一般的戰時場景,勾起許多人心底最深的記憶體,那甚至是許多長輩整個生命的底色。
走過戰爭的人不免會想:「要是早生幾年會如何?」「晚生幾年又會如何?」難怪會有「生不逢時」之嘆。
母親常常感慨沒有趕上「讀書」的年代,父親則是在戰後的思鄉中一次次緬懷逝去不返的童年。
戰後的生活則是另一個鮮活的印象,把那個時代的人連結在一起,淚眼堅決中的歡聲笑語,夾雜著各省濃鬱鄉音,琢磨齣今日的繁華與進步。
而今,在整個時代的繽紛中,眼看落幕在即,本應鑼鼓喧天給一個漂亮身段謝颱,哪知「高齡化」三個字便要帶過,無怪乎聖經用「虛空的虛空」來總結每一個時光荏苒的時代。
幸好袁長老無此噓嘆,他的人生不是一筆帶過,而是用文筆、畫筆與毛筆,三筆交織來刻畫屬於自己的光榮。
袁長老用書法、作畫與文章三個領域寫齣瞭「故鄉,異鄉,與天上的傢鄉」三鄉糾結的過程。
戰爭撕裂瞭故鄉,戰爭把鏡頭延伸至他鄉,而一切的一切,都把我們推嚮天上的傢鄉;其實每一個時代重復的都是「三鄉」的故事。
親人團聚,在那裏,暢飲往事,在那個不必恐懼死亡的相聚裏,地上的故鄉成瞭品茗的話題,曾經的眼淚也化作永恆的迴憶。
沒人可以把時代說個明白,在這個科技的時代,生命在錶麵的璀璨中往往更顯空洞,或許找個寜靜的午後,在微風輕拂的樹下或熙來攘往的咖啡廳,任意找個角落,打開袁長老的書,看看他怎麼描述那個時代的故事,體會他仰望過的星空,跟著書裏的節奏,走過一個與你我交錯的年代,生命,更顯真實!(本文作者為颱灣好消息電視颱「劉三講古」主持人、美國聖地雅哥宣教中心牧師)
自序
用故事描繪人生風景 從小,我就喜歡聽爺爺講故事;長大,迷戀說書唱戲的;年青時,也試著想寫像中的故事。後來走過大時代的變亂,閱曆瞭不同的人生,真實的故事寫不完,也就不再寫虛構的故事瞭;再後來有瞭信仰,便寫些真實的見證故事,也好榮神益人。
本書二十篇故事,少數是曆史的,多數是現代的。隻有〈齊天大聖外傳〉是虛構的;虛構有它特彆的用意,看完會令你發齣會心的微笑。〈那九個在哪裏?〉是根據耶穌的一句話,說明世人知恩圖報的少,忘恩負義的多。筆者試著用演義的方式,把那九個人「找」迴來,請看他們如何迴報耶穌。
抗戰時候,死於戰爭的同胞無法數計,但屠城大事,卻不能忘懷。抗戰初期,在魯西南的金鄉城破,日軍殺我兩韆多軍民,國傢沒有記載,〈屠城曆險記〉用補曆史不足。
我十六歲帶槍參加遊擊隊,經過大小戰役六次,最後一役全軍覆沒,〈草莽將軍硃世勤〉就是記載那場戰爭的慘酷。戰時行軍掉隊,是最危險的事;國軍滇南撤退時,我數人掉隊,荒山遇伏,隻我一個人兔脫。翻山越嶺,潛行百裏,始得脫險,載入〈關山夜奔〉;北越集中營,是法軍的人間地獄,處煙瘴疫癘環境,卻無醫藥設備,使我同胞冤死無數,請看〈異域亡魂〉;我從小就崇拜嶽飛文天祥,因時代製造瞭他們的忠勇悲壯故事;但讀瞭袁崇煥和耶穌的曆史,覺得更加偉大。兩代英國的宣教士,目標都是到中國荒涼的大西北,最後也都埋葬在中國,他們放棄瞭優裕的生活,為什麼?〈麥傢兩代在中國〉會告訴你。數則傢庭倫理故事,篇篇賺人眼淚,五十年前我第一次齣書,有位名牧從宜蘭坐火車到颱北,一氣看完,也流瞭一路淚;真的如是感人?不信試試看。
本書得以順利付梓,多虧柯誌淑、張蓮娣兩位姊妹指導戡誤,並濛作傢張曉風教授推薦和劉曉亭牧師賜序,特此感謝!至於遺誤,在所難免,還請指教見諒。
袁樂民
2016年3月於颱灣宜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