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朝宰相:五代十國裏的馮道

五朝宰相:五代十國裏的馮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曆史
  • 五代十國
  • 馮道
  • 宰相
  • 人物傳記
  • 政治
  • 曆史人物
  • 古代史
  • 傳記
  • 史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五代十國的風流人物眾多,但能稱為其中翹楚者,帝王中的柴榮,文藝中的李煜,大臣中則有馮道。馮道不算是著名的曆史人物,但其一生充滿特色與傳奇。
  
  馮道在走馬燈式的曆代官場中浮沉周鏇,進退自如,身仕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四朝,中間還夾著遼太宗耶律德光,為相二十多年,始終屹立不倒,被稱為官場「不倒翁」。在武人當道、帝王更迭頻繁的五代十國,一位文人如何做到從政五十二年,效力十二位君主,馮道憑藉的「道」是什麼?
  
  本書由五代史作傢薑狼先生執筆,娓娓道來,述事以鑒古,繪人而明理,足令讀者瞭解真正的馮道。
  
權臣之路:北宋初年的權謀與興衰 作者: 佚名 齣版社: 鴻文社 齣版時間: 2023年11月 字數: 約 45 萬字 定價: 98.00 元 --- 捲首語:亂世中的權柄與宿命 本書並非聚焦於五代十國那段風雲變幻的曆史,亦不以某位在亂世中起落沉浮的宰相為核心。相反,我們選擇將目光投嚮一個更為復雜、更具張力的時代——北宋初建之際の權力博弈。 這是一個承接五代餘暉,渴望定鼎天下的時代。趙匡胤的“陳橋兵變”不僅是軍事政變的勝利,更是對過去數十年軍閥混戰的終結宣言。然而,新王朝的建立,絕非意味著權力鬥爭的停止,而是轉入瞭更為精巧、更隱蔽的文官體係和皇室內部的權力重塑之中。 《權臣之路:北宋初年的權謀與興衰》一書,旨在深入剖析在宋太祖、宋太宗時期,以樞密使、宰相、以及新興的文官集團為代錶的幾股關鍵勢力,如何在“重文抑武”的基本國策下,圍繞中央集權、地方分權、以及邊防安全等核心議題展開的長期、深刻的角力。 --- 第一部分:開國之初的權力重構(960年—976年) 北宋的建立,其閤法性與穩固性是趙氏父子麵臨的首要挑戰。本書第一部分詳盡梳理瞭開國初期的政治遺産處理與權力結構的重塑。 第一章:杯酒釋兵權:製度的絞索與文官的崛起 重點分析“杯酒釋兵權”事件的深遠影響。這不是一次簡單的清洗,而是對唐末五代以來武將跋扈政治模式的徹底顛覆。我們詳細考察瞭石守信、高懷德等功臣的實際待遇,以及他們被剝奪的權力如何係統性地轉移到瞭中央樞密院和新設立的文官階層手中。 第二章:重文抑武的基石:對武力的製度性製約 探討宋初對軍事人纔的培養、選拔和使用機製的變革。包括對禁軍的嚴格編製管理(“更戍法”的早期實踐)、對地方武裝的拆解,以及文官(特彆是“知州事”)對軍事指揮權的實際控製權的逐步滲透。本書特彆關注瞭早期文臣擔任地方“監軍”角色的案例,揭示瞭文官集團如何通過製度設計,將武將的政治地位降格為純粹的執行者。 第三章:李昉與趙普:首批宰相的權術與局限 細緻描繪瞭宋太祖時期兩位核心宰相的政治風格。李昉代錶瞭傳統的士大夫精英在朝堂上的穩健過渡,而趙普則以其“半部論語治天下”的務實主義,成為宋初決策層的關鍵人物。他們的政治手腕,並非是五代時期的權謀鬥狠,而是建立在對皇權極度順從基礎上的製度設計和行政優化。我們通過分析他們參與製定的《建隆更化》等一係列法規,展現瞭文官集團在穩定政權中的關鍵作用。 --- 第二部分:太平興盛下的權力暗流(976年—1004年) 宋太宗趙光義繼位,標誌著北宋中央集權的進一步強化,但也暴露瞭權力結構內部潛藏的結構性矛盾。 第四章:太宗的集權之路:內廷與外朝的再平衡 趙光義在位期間,權力運作更為精細化。本書著重分析瞭“三司”體係的完善、中書、門下、尚書省的權力分配,以及皇宮內廷(如“知製誥”、“知奏狀”等)對行政流程的直接乾預。這部分著重考察瞭皇帝如何通過不斷提高文官的“品級”來稀釋其“權力”,使他們在名譽上尊貴,在實權上受製於皇帝的絕對裁決。 第五章:樞密院的文官化:權力中心的轉移 一個關鍵的轉變是樞密使(掌管軍政大權)逐漸由文臣擔任。本書探討瞭這一現象背後的邏輯:皇帝不信任武將,但又必須有人管理復雜的軍事行政事務。這使得樞密院成為一個既掌握機密又缺乏獨立兵權的中樞機構,其首腦的晉升路徑完全依賴於皇帝的青睞,而非軍事功勛。這一章節對比瞭早期樞密使與宋太宗時期樞密使的權責差異。 第六章:邊患的顯現與“澶淵之盟”的前奏 本書並非曆史敘事,而是從權力製衡的角度審視邊患。遼國的崛起對北宋的“重文抑武”國策構成瞭嚴峻的現實挑戰。我們分析瞭宋初幾位重要的邊防官員(多為文臣或半文半武的將領)如何試圖在資源有限、武備鬆弛的情況下應對邊境壓力。特彆是對高粱河之戰的分析,聚焦於文官集團在軍事決策上的乾預與失誤,以及這如何反過來加強瞭皇帝對軍事的絕對控製。 --- 第三部分:權臣的誕生與終結的預兆 北宋中後期,隨著政治格局的固化,地方豪強與中央官僚體係的矛盾加劇。本書的最後一部分聚焦於那些試圖在既定框架內獲取更大權力的個體,以及他們最終的命運。 第七章:新舊黨爭的萌芽:士大夫階層的分化 隨著科舉製度的成熟,士大夫群體內部開始齣現路綫分歧。一些主張激進改革的清流派(後來的新黨雛形),與主張維護現有體製和傢族利益的保守派(舊黨前身)開始對國傢大政方針産生深刻矛盾。我們審視瞭這些初期分歧,它們是如何在幾十年後演變成影響北宋國運的兩大政治集團的。 第八章:內廷的深水區:皇帝身邊的“親信”集團 隨著皇帝的更迭,圍繞在皇帝周圍、不通過正式中書門下體係運作的“內廷小朝廷”逐漸形成影響力。本書詳細分析瞭這些依靠個人恩寵而非製度職位的權臣的運作模式。他們往往身兼數職,權力高度集中,但權力基礎極其脆弱,其升降完全係於君王一念。對這些非製度性權力的剖析,是理解北宋政治高層不穩定的關鍵。 第九章:製度的勝利與個體的宿命 在北宋的政治設計中,製度本身是對任何個人野心的最強約束。本書最後總結,無論在開國初期還是盛世之中,試圖淩駕於皇帝製定的文官體係之上的權臣,其結局往往是悲劇性的。他們的權力泡沫,最終會被既有的文官製衡機製或皇帝的雷霆手段所刺破。這並非五代十國那種血腥的更迭,而是在製度框架下的“平穩退場”或“悄然失勢”,恰恰體現瞭宋初權力結構成功的隱蔽性與堅固性。 --- 結語:鐵籠中的文治 《權臣之路:北宋初年的權謀與興衰》試圖揭示的不是一位權臣如何顛覆朝綱,而是一個王朝如何通過製度設計,將“權臣”的誕生限製在極小的空間內。北宋的政治穩定是以犧牲軍事效率和部分官僚的自主性為代價換取的。全書旨在提供一個深入的、製度層麵的分析框架,理解宋朝“積弱”的深層結構性原因,以及“重文抑武”國策下,權力如何在文官集團的精細運作中得以維持,同時也埋下瞭最終僵化的種子。 本書參考瞭《宋史》、《續資治通鑒長編》以及近年來齣土的宋代檔案資料,力求在嚴肅的學術研究基礎上,展現北宋初年權力更迭的復雜性和曆史的深刻洞見。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薑狼


  男,生於七十年代,現為自由職業者。酷愛曆史文學。對亂世曆史的研究和寫作有濃厚的興趣,如三國、魏晉南北朝、五代十國,曾齣版過多部反映亂世精彩曆史的作品。希望能用自己獨特的視角,精練的筆觸,為讀者還原一個個精彩、撼人心魄的時代。
 

圖書目錄

被時間殺死的馮道        013
無藥可救的亂世    016
馮道的傢世    020
知識改變命運        023
馮道的選擇    027
死諫        032
拯救馮道        036
選擇新老闆的學問        040
張承業、周玄豹、盧質        042
李存勗重用馮道的竅門        048
宴會的主角    052
河東第一文膽--馮道        060
馮道的官場生存法則    062
拯救大兵郭崇韜    069
要有敢與老闆拍桌子的膽量        078
大唐中興,馮道賜紫    080
李存勗選宰相        083
歸鄉守喪        087
契丹人的密謀        094
天翻地覆同光朝    098
馮道為什麼選擇李嗣源        103
李嗣源其人    108
馮書記何在?        110
關於用馮道為相的一場幕後政治交易        114
馮道用人唯纔        122
《兔園策》事件    125
指齣纔子李琪的筆誤    131
馮道的文纔    134
緻君堯舜        140
活在安重誨的陰影裏    148
除掉安重誨能給自己帶來什麼樣的收益    157
荒唐的秦王    162
秦王之死        168
我要救我的仇人    172
身處漩渦中    175
關於迎立潞王的一場口水官司    182
退一步海闊天空    187
馮道在同州    191
危險的副使    195
憤怒的宰相,抓鬮抓齣來的宰相        202
大司空,掃地僧?        207
有關石敬瑭的一點話題        212
石敬瑭的春天        215
選宰相是個問題    222
一筆心照不宣的政治交易    225
推薦鹽鐵副使的奧妙    230
推薦自己的政敵    233
馮卿,齣使契丹,非你莫屬        237
朕要齣城迎接馮道        245
熊肉,老友記        248
與耶律德光、述律平的第一次見麵    251
我要迴傢        254
馮道的酬勞--事無巨細,鹹決於道        262
拒絕領導的學問    265
應變將略,非其所長    268
石敬瑭的人生終點        271
馮道麵臨的儲君選擇--選大還是選小?        275
馮道受託孤與趙匡胤受託孤的一點比較    280
荒唐的婚姻    283
不要試圖影響新老闆對自己的分權    285
對契丹態度模稜兩可的馮道        290
晉遼大戰        297
沉默的馮道    304
石重貴的末日,杜重威的春天    308
來自耶律德光的問候    315
佛齣救不得,唯有皇帝能救得    318
劉繼勛,請你不要指著我    325
大漢皇帝劉知遠    331
殺鬍林    335
正定驚魂記    338
拒絕齣任臨時主帥的智慧    347
劉知遠對馮道的警告    351
一場有關牛皮的口水戰        355
少年街霸郭威        366
馮太師的妙計--花公款收買人心    371
幽默的馮傢父子    378
長樂老自敘--馮道寫給自己的墓誌銘    383
郭威的閃光時刻    393
被逼反的郭威        397
馮太師,請幫幫我        405
主動得罪老闆的秘訣    410
澶州兵變        414
馮道的山呼舞蹈,劉崇憤怒的淚水    425
隔岸觀火--冷對郭威與王峻的暗戰        428
太師,樞密使淩朕太甚        436
郭威時代的簡短總結    441
韆古一帝說柴榮    444
沉默的馮道,狂喜的劉崇    447
陛下,你不是唐太宗    450
馮道為什麼要當眾羞辱柴榮        456
馮道,夕陽如夢    460
馮道,並不能成為永恆        467
 

圖書序言

前言
  

  官場是什麼所在?從字麵上解釋,就是當官的人聚在一起的地方,就像酒場、賭場、煙花場。
  
  都說官場是個大染缸,把一塊白布扔到缸裏再撈齣來,就成瞭五顔六色的花布。
  
  也有例外的,比如明朝的海瑞堅守自己的道德底綫,不收納、不奉迎,堪稱官場聖人。海瑞為官如此,固然贏得生前身後名,可如果官場中人都要像海瑞那樣清白如水,那還做個什麼官?做官的樂趣何在?
  
  為什麼要做官?不要講什麼治國平天下的空話,對大多數人來說,做官就是生前謀得富貴、死後蔭及子孫。如果能為民謀得幾件實事,賺得一把萬民傘,也好算作錦上添花,功德一件。
  
  做官是一種生存手段,人活著總是要吃飯的,有人靠砍柴捕魚為生,有人就以做官謀生。做不做官,做大官與做小官,做內官還是做外官,都是一門大學問。怎麼纔能做好官?為官之道如何?清道光朝的大學士曹振鏞先生留下瞭六字真經:「多磕頭,少說話。」
  
  身在官場,要注意四點:
  
  一、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時刻保持警惕,要懂得見機而進,識機而退。
  
  二、多念彆人的好,與人方便,與己方便,萬事給彆人留條後路。
  
  三、少說話,會說話,萬言萬當,不如一默。
  
  四、要有真纔實學,這是「10000」最重要的那個「1」,沒有這個「1」,一切都是空談。
  
  曆史上名官如雲,位極人臣者更不在少數,但真正能將這四點為官之道做到爐火純青的並不多,有兩個人物特彆值得一提。
  
  一是東漢太尉鬍廣。
  
  鬍廣曆經安、順、沖、質、桓、靈六帝,做宰相三十年,在官場屹立不倒,成為東漢官場一大奇觀。鬍廣為人中庸,不強齣頭,所謂「天下中庸有鬍公」。鬍廣門生遍天下,他死後,皇帝悲痛,天下皆哭,備極榮哀,鬍廣的學生蔡邕對座師的評價是「自漢興以來,鼎臣元輔,耋袞老成,勛被萬方,與國始終,未有若公者焉。」
  
  二是五代宰相馮道。
  
  馮道的人生經曆比鬍廣更為傳奇,為官之路更為艱難。鬍廣生逢太平,天下興盛,無災無難到三公,而馮道所處的是天崩地裂的大亂世,皇帝輪流做,人命賤如土。
  
  鬍廣隻入仕東漢一朝,馮道卻曆任後唐、後晉、遼、後漢、後周五個不同的政權而位居宰相,十代帝王師,皇帝禮敬,士林肅拜。馮道生前有重名於天下,死後同樣備極榮哀,周世宗柴榮追封馮道為瀛王。
  
  讓人遺憾的是,像馮道這樣的文臣翹楚,士林班頭,五朝元老,在韆年之後卻成瞭不忠不孝的反麵典型被大加鞭撻。受歐陽修、司馬光、王夫之等人批判馮道的影響,現在提及馮道,一則曰貳臣,二則曰佞臣,三則曰奸臣,或譏為「騎牆孔老二」,冷嘲熱諷,以為常事。
  
  我們從發黃的舊史書中所看到的馮道,並不是曆史上真實的馮道,而是被道德武器殺死的馮道屍體,曆經韆年曝曬,已經嚴重變形發臭。
  
  馮道最受後人詬病的地方是馮道的「不忠」,一身齣仕五朝,騎牆觀風,迎來送往,喜新厭舊。《舊五代史》對馮道的評價非常具有代錶性,「夫一女二夫,人之不幸,況於再三者哉!」在這些靠「忠孝」混飯吃的士大夫看來,為人臣者,要從一而終,馮道已失大節,雖有小善,亦不足取。
  
  忠誠的標準是什麼?很簡單,標準是愛民與不愛民。孟子說過:「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既然趙匡胤有負柴榮託孤,發動兵變建宋是為瞭天下蒼生逆取順守,為什麼對同樣愛護天下蒼生而忍辱負重的馮道窮追猛打?
  
  一個人的人品即使再惡劣,他的身上也會有閃光點,馮道也不例外。馮道固然有明哲保身的庸猾,但馮道品性仁厚,性情中庸,與人為善。不能隻看到馮道在官場上呼風喚雨,吃香喝辣,卻忽視瞭馮道所處的險惡曆史環境。
  
  忠與不忠,看的不是對一傢一姓的小忠,而是天下黎庶公器的大忠。馮道雖然曆仕五朝十帝,但他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勸皇帝體諒民生之艱難,不與民爭利,這纔是真正的忠貞。
  
  馮道為相二十七年,從來沒有拿公傢的一分錢,對外人送的貴重禮物一律拒之門外。許多士大夫都以養小妾為榮,馮道傢裏卻空空如也,僕人都沒幾個。馮道身為宰相,俸祿優厚,可以享受人上人的生活,但馮道卻居茅捨、與僕人同食,睡覺則以草當床。有些人滿嘴仁義道德,私下卻妻妾成群、花天酒地,和馮道相比,何其渺小。
  
  對馮道評價最高的是北宋官場的獨行者王安石,也隻有王安石讀懂瞭馮道,王安石說馮道委屈自己,幫助彆人,是當代的大佛菩薩。為瞭維護馮道的尊嚴,王安石不惜當著皇帝的麵和同朝宰相唐介打嘴仗,把馮道比成商朝名相伊尹。
  
  有些人天生就是做藝術傢的,比如李白和李煜;有些人天生就是做皇帝的,比如劉邦和硃元璋;而有些人天生就是做官的,比如鬍廣和馮道。為官者,多是糊塗而來,糊塗而去,一生贏得是淒涼。隻有馮道把做官當成瞭一種藝術,上升到理論高度,還寫瞭兩本官經《仕經》、《榮枯鑒》,講述他做官的心得體會。
  
  宦海沉浮,冷暖自知。要從小溪行舟奔大海,要繞過多少暗礁,多少滔天巨浪?稍不留神,便會葬身水底。沉舟側畔韆帆過,還在船上的前行者依然鬥誌昂揚地朝著大海的方嚮絕水而去,沒有人會同情失敗者。馮道很幸運,他從小溪上行舟一路東來,躲過暗礁,躲過巨浪,最終看到瞭大海。
  
  與其說馮道做官成功,不如說馮道做人成功,會不會做官的本質實際上就是會不會做人。官場名利多,是非也多,要拿得起放得下,捨即是得。老子說過:「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馮道在這一點做得非常好,馮道喜歡做官,會做官,但他從來沒有貪戀這一切,該放手時毫不猶豫。
  
  通過馮道看五代,跟著馮道混官場,下麵開始這場奇妙的穿越旅行。
  

圖書試讀

被時間殺死的馮道
 
周顯德元年(九五四)四月十七日,一個還算風和日麗的日子。
 
東京開封府,大周帝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中原最繁華的城市。
 
每天一大早,從東城的望春門到西城的闔閭門,人來人往,摩肩接踵,非常熱鬧。許多官員坐著轎子來到宮裏辦公,沿街還有許多小販在叫賣自己的商品。偶爾還會看到穿著奇異服裝的西域商人騎著駱駝穿行於街市,引來許多小孩子的圍觀。
 
皇帝柴榮此時並不在東京,而是親自率軍北上,與南犯的北漢軍隊大戰於高平。高平之戰,周朝軍隊幾乎全殲北漢軍,起初被所有人懷疑的柴榮在這場戰役中齣盡瞭鋒頭,從此萬眾矚目。前方大捷的消息傳到東京,街頭巷尾都在傳頌皇帝臨陣殺敵的英雄事蹟,人人臉上都掛著笑容。
 
並非人人如此,在一座不甚起眼的宅院裏,就隱隱傳齣來陣陣的抽泣聲。
 
楊柳深深的臥室裏,一個蒼老的身軀沉沉地躺在榻上,身上鋪著一床錦被。
 
在老者的榻邊,站著幾個臉上寫滿感傷的傢人。
 
陽光斜灑進房間裏,卻讓人感覺不到一絲溫暖,反而能嗅到越來越重的死亡氣息。榻上老者的鬍須早已花白,散亂地伏在胸前,偶爾有一絲起伏。
 
這位老者身分貴重,地位顯赫,他就是周朝官場最德高望重的大臣--太師、中書令馮道。
 
這一年,馮道七十三歲。
 
五代最為傳奇的官場不倒翁,號稱「騎牆孔子」,與孔子同壽的馮道終於要倒瞭。不過他不是倒在政敵的手上,而是被時間殺死。
 
有心人會記得,當朝皇帝柴榮是馮道所侍奉過的第十二個君主,這是馮道從政的第五十二個年頭。也許會有好事者在私下猜測馮道還會「剋死」多少個皇帝,但讓這些人失算瞭,馮道即將走進發黃的曆史書中。
 
劉守光、李存勗、李嗣源、李從厚、李從珂、石敬瑭、石重貴、耶律德光、劉知遠、劉承祐、郭威、柴榮。
 
這是馮道所效力過的十二個君主的名字。
 
後唐明宗李嗣源天成二年(九二七),馮道被任命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唐末五代宰相)開始,就穩穩坐在宰相的位置上,再也沒有下來過。這一坐,就是二十七年。做太平宰相幾十年,自古大有人在,而馮道卻在政權更迭的刀與火之間曆經艱難,每走一步都是拿生命在和命運賭博。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直擊我內心深處對曆史人物復雜性的好奇。馮道,一個在五代十國那個動蕩不安的年代,能夠曆經數朝而不倒的“奇跡”,他的故事必然充滿瞭引人入勝的細節。我期待的是,作者能夠跳齣簡單的道德審判,深入探究馮道之所以能在亂世中成為“五朝宰相”的根本原因。他是否真的如某些評價所說,隻是一個善於逢迎、沒有原則的政客?還是他有著超乎常人的政治遠見和戰略眼光,能夠在一個破碎的時代找到維係秩序和穩定局麵的方法?我希望這本書能為我展現馮道在不同朝代、不同權力格局下的具體決策和行動,他如何與那些起起落落的君主們周鏇,又如何在復雜的政治漩渦中保護自己和國傢。這是一次深入瞭解中國古代政治智慧和人性博弈的絕佳機會,我迫不及待地想打開這本書,去探索那個不為人知的馮道。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足夠吸引人,那種古樸的色調和字體,仿佛自帶一種曆史的厚重感。我拿到手裏的時候,就迫不及待地想翻開它,因為“五朝宰相”這四個字本身就帶著巨大的懸念。想象一下,在五代十國那樣一個動蕩分裂的時代,一個人能曆經五朝而不倒,甚至身居宰相之位,這本身就是一段傳奇。我很好奇,他究竟是如何做到這一切的?是靠著過人的智慧?還是精明的手段?亦或是某種難以言說的運氣?書中是否會深入剖析他的人生軌跡,展現他如何在亂世中求生,又如何在權力場上遊刃有餘?我期待的不僅僅是一個人物的傳記,更是一幅波瀾壯闊的五代十國畫捲,透過馮道的視角,去感受那個時代特有的混亂與生機,去理解那些在曆史洪流中掙紮的人物命運。這本書會是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一段被人們津津樂道卻又充滿謎團的曆史。

评分

作為一個對中國古代史,尤其是五代十國這段混亂時期頗感興趣的讀者,我一直在尋找能夠深入解讀那個時代的作品。這本書的書名《五朝宰相:五代十國裏的馮道》,立刻抓住瞭我的眼球。我瞭解到馮道是五代十國時期一位極具爭議性的人物,他一人在四個朝代(後唐、後晉、後漢、後周)擔任過宰相,又在遼國當過官,因此有人稱他為“六朝宰相”,也有人罵他是“不忠不孝”。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詳細闡述馮道在不同朝代擔任宰相期間的具體事跡,他如何平衡各方勢力,如何在政治鬥爭中自保,又是否真的如史書所載般“事四姓十二君”,其政治抱負和人生哲學究竟是什麼。我很想知道,作者將如何評價這位在曆史長河中留下濃墨重彩一筆的人物,是還原他復雜多麵的真實麵貌,還是在批判與贊揚之間找到一個公允的立場。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次對中國古代政治智慧和人性探討的深度挖掘。

评分

我總覺得,有些曆史人物,他們的存在本身就自帶一種戲劇性,而馮道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的人生跨度,恰好是中國曆史上最為混亂和動蕩的五代十國時期,這本身就充滿瞭無數的可能性。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羅列史料,更重要的是能夠通過作者的筆觸,將那個時代的氛圍、人物的心理、以及馮道這個人身上所展現齣的復雜性,活生生地呈現在我眼前。他究竟是一個善於權謀的政治傢?還是一個有著自己堅守的士大夫?或者,他隻是一個在亂世中努力求生的普通人?我期待書中能展現他麵對不同皇帝、不同政權時的態度,他的內心掙紮,他的取捨,他的無奈。那些被掩埋在史書字裏行間的細節,那些關於他的真實想法和行為動機,都是我想要去瞭解的。這本書,應該是一場與曆史的對話,也是一場對人性的深度探索。

评分

我對於能夠觸及到曆史深層結構的圖書總是充滿期待,而《五朝宰相:五代十國裏的馮道》這個名字,預示著它很可能是一部這樣的作品。五代十國,一個承載著破碎與重生的時代,而馮道,這個在其中扮演瞭關鍵角色的“常青樹”,其經曆必然摺射齣那個時代的種種矛盾與特點。我好奇的是,作者將如何描繪他與那些短暫存在的朝代之間的關係?他是否如某些史傢所言,是一個投機取巧、隨波逐流的“不倒翁”?抑或,他有著自己一套不為世人所理解的生存哲學和政治智慧?我非常想看到書中能夠深入剖析他在不同朝代的執政理念,他如何應對來自內部的權力鬥爭和外部的軍事威脅,以及他是否對那個時代的政治格局産生瞭實質性的影響。這本書,如果能夠將馮道的個人命運與整個五代十國的曆史進程緊密結閤,那就太精彩瞭。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