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想像與地方流變:荷蘭東印度公司與颱灣原住民

殖民想像與地方流變:荷蘭東印度公司與颱灣原住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殖民主義
  • 颱灣原住民
  • 荷蘭東印度公司
  • 颱灣曆史
  • 文化變遷
  • 地方知識
  • 殖民地研究
  • 社會人類學
  • 曆史人類學
  • 東南亞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颱灣原住民族中,誰是三百多年前荷蘭人筆下的『文明人』?
荷蘭人曾差點讓離島蘭嶼的達悟族,消失在颱灣原住民族的成員中?
除瞭日本帝國與國民政府外,荷蘭東印度公司也曾計劃把『山地人』遷移平地?

三百多年前跨國婚姻已在颱灣流行?
颱南除瞭安平追想麯中杜撰的船醫之女金小姐外,
其實還有因颱灣妻子而丟掉公司職務的分分閤閤真實故事?
曾將外來殖民者耍得團團轉的颱灣曆史人物,除瞭傳說中的廖添丁外,
也有身後纔讓荷蘭人『恍然大悟』的原住民族人物?

  康培德的《殖民想像與地方流變: 荷蘭東印度公司與颱灣原住民》討論荷蘭東印度公司與颱灣南島語族之間的曆史。內容觸十七世紀荷蘭人對島上原住民的「文明人」與「野蠻人」論述係如何形成與演變?又發展齣哪些不同的「文明化」地理空間?東印度公司對不同地區的島民遷徙、移住與部落整併有什麼具體作為與理念?陽盛陰衰的歐洲人殖民地如何解決婚嫁問題?另一方麵,公司統治島民用的藤杖、親王旗等信物,島民如何看待與使用?書中並藉由北颱灣一名原住民頭人,勾勒齣當時與荷蘭人之間微妙的互動;以及討論南颱灣新港社族人與荷蘭人的互動過程與曆史記憶,如何創造齣兩百多年後的「紅毛先祖」。
 
殖民想像與地方流變:荷蘭東印度公司與颱灣原住民 內容簡介 本書深入探討瞭十七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VOC)在颱灣建立殖民據點後,與當地原住民社會之間復雜而多層次的互動關係,以及這種互動如何深刻地重塑瞭雙方的社會結構、文化認同與地理空間。全書以紮實的史料考據為基礎,結閤社會學、人類學及環境史的理論視角,旨在還原一個既非全然被動的受控者,也非完全自主的獨立社群,而是處於持續協商、適應與抵抗中的颱灣原住民群像。 全書分為六個主要部分,層層遞進地揭示瞭殖民初期颱灣島上的動態權力關係與文化交鋒。 第一部分:前奏與初遇——VOC的戰略布局與島嶼初探 本部分首先描繪瞭十七世紀全球貿易體係的背景下,荷蘭東印度公司將颱灣視為其“東方巴達維亞”戰略藍圖中的重要一環。VOC並非單純的貿易實體,而是一個集軍事、行政、商業於一體的殖民機構。作者細緻梳理瞭VOC進駐颱灣(主要集中於熱蘭遮城及周邊地區)的動機,包括對中國東南沿海貿易的鉗製、建立轉口貿易站以及獲取特定物資(如鹿皮和蔗糖)的需求。 隨後,重點轉嚮瞭早期荷蘭人對颱灣原住民的初步認識與描繪。這些記錄主要來自當時的信件、日記和報告,它們構成瞭荷蘭人“想象中的原住民”。這種想象往往是功能性的,即將原住民分類為“可馴服的勞動力”或“潛在的貿易夥伴”,為後續的殖民治理奠定瞭認知框架。本部分尤其關注瞭早期接觸中的權力不對等性,以及原住民社群對這些異鄉人的最初反應——從好奇觀望到區域性衝突的萌芽。 第二部分:治理的基石——製度構建與“寓兵於農”的嘗試 殖民統治的鞏固需要製度的介入。本部分詳細分析瞭VOC如何在有限的資源下,試圖建立一套適應颱灣環境的殖民治理體係。這包括司法權的有限擴張、稅收製度的初步建立(如鹿皮徵收製度的演變),以及通過派遣傳教士(新教牧師)進行文化滲透與語言規範化的努力。 核心內容聚焦於VOC如何利用原住民內部的社會結構進行“間接統治”。作者考察瞭荷蘭人如何挑選、扶植或打擊某些部落的“頭目”(或稱“大人物”),以建立代理人網絡,減少直接的軍事乾預成本。這種策略的有效性與局限性在此得到瞭深入剖析,它既在短期內穩定瞭部分地區,也埋下瞭部落間矛盾激化的隱患。 第三部分:經濟轉型與土地的重塑——鹿皮貿易與蔗糖種植的衝擊 經濟活動是殖民關係的核心驅動力。本部分詳細考察瞭鹿皮貿易在VOC早期颱灣經濟中的中心地位,以及它如何改變瞭原住民的生産活動和部落間的關係。鹿皮作為國際硬通貨的價值,促使許多社群將主要精力轉嚮狩獵,導緻瞭生態環境的壓力和與鄰近社群的競爭加劇。 隨著鹿皮資源的逐漸枯竭,VOC開始推動蔗糖種植業的發展。這一轉變標誌著殖民經濟的深化和對勞動力需求的增加。作者探討瞭蔗糖種植對原住民土地觀和傳統農業模式的顛覆性影響,以及公司如何通過契約、債務或直接徵用等方式獲取土地,從而引發瞭與原住民關於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的根本性衝突。 第四部分:文化交鋒與身份的模糊——傳教、教育與適應 殖民統治不僅是物質上的占有,更是精神上的重塑。本部分側重於文化層麵的互動。荷蘭傳教士的工作是這段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他們不僅傳播基督教義,更重要的工作是創製和規範原住民的文字係統(如使用羅馬字母書寫平埔語係語言),這在無形中構建瞭一種新的知識體係。 然而,原住民並非被動的接受者。本部分著重分析瞭原住民對基督教義和西方教育的“選擇性接受”與“本土化改造”。他們如何將外來信仰融入原有的宇宙觀,如何利用新學到的語言技能服務於自身在與公司及其他部落的交涉中,這些都是身份在殖民壓力下流變的具體體現。這種互動揭示瞭文化適應中的能動性。 第五部分:抵抗的形態——衝突、逃逸與法律的邊界 殖民統治必然伴隨著抵抗。本部分係統梳理瞭原住民對VOC統治的各類反抗形式。這些抵抗並非總是大規模的武裝暴動,更多錶現為持續的、碎片化的行為。這包括對貿易規則的消極抵製、對稅收與徵役的逃避、對殖民司法體係的“越界”處理,以及最直接的武裝衝突。 作者特彆關注瞭局部性的、由特定事件觸發的起義,如麻豆社的抗爭等。通過對這些事件的細緻分析,本書探討瞭原住民抵抗的內在邏輯——他們反抗的往往不是公司的存在本身,而是特定政策對部落核心利益的侵犯。同時,也考察瞭VOC在鎮壓後的“報復性治理”策略,以及這種高壓手段對未來關係的影響。 第六部分:流變與遺産——殖民遺産對後世的影響 最後一部分將視角拉遠,評估瞭荷蘭殖民時期對颱灣原住民社會留下的持久遺産。這種遺産是復雜的:一方麵,VOC帶來瞭先進的農業技術、新的貿易網絡和文字係統;另一方麵,它也造成瞭傳統社會結構的斷裂、部落間界限的固化與新的依附關係的形成。 本書強調,“地方流變”是貫穿始終的主題。原住民社群並非僵硬停滯的實體,而是在麵對前所未有的外部壓力時,不斷調整其生存策略、重塑其社會網絡和地理空間布局的動態過程。殖民的結束並未終結這些流變,反而為後續的清朝治理及更晚期的曆史發展設定瞭初始的條件和遺産。本書旨在為理解颱灣多元族群曆史提供一個基於經驗、超越二元對立的分析框架。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康培德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University of Minnesota)博士,國立東華大學颱灣文化學係教授。著有《殖民接觸與帝國邊陲──花蓮地區原住民十七至十九世紀的曆史變遷》(稻鄉齣版社,1999),《颱灣原住民史──政策篇(荷西明鄭時期)》(國史館颱灣文獻館,2005)等書。
 

圖書目錄

序 包樂史
序 歐陽泰

緒論

第一章 「文明」與「野蠻」──荷蘭東印度公司對颱灣原住民的認知與地理印象
一、前言
二、驚鴻一瞥
三、領地擴張下的福爾摩沙「文明人」
(一)衣著與社會階序:瑯嶠人
(二)明理與歸順:哆囉滿人
(三)西班牙人特質:淡水、雞籠人
四、遭妖魔化的噶瑪蘭人
五、馴服之道
六、野蠻人的「文明化」:小琉球人後裔
七、平原與教化
八、「文明化」的地理印象
(一)以熱蘭遮城為中心的城鄉差距
(二)對應平原地區的山地蠻族叛社
(三)三個文明性程度的地理空間
九、小結

第二章 離島淨空與平原移住──荷蘭東印度公司的颱灣原住民聚落遷移政策
一、前言
二、離島哀歌
三、良婦、學徒與贌島
四、小琉球第二?
五、內陸擴張的極限
六、山區的紛擾
七、平原移住的成效
八、小結

第三章 部落整併──荷蘭東印度公司治下的聚落人口政策
一、前言
二、部落遷徙與領地控管
三、部落整併的理念
四、實施過程與成效
五、部落權力結構與村社規模:大武郡社與打貓社的案例
六、部落整併的尾聲
七、小結

第四章 親王旗與藤杖──殖民統治與土著挪用
一、前言
二、親王旗與原住民統治
三、原住民眼中的親王旗
四、藤杖與與原住民統治
五、原住民眼中的藤杖
六、小結

第五章 殖民與牽手──荷蘭東印度公司治下的歐亞跨族群婚姻
一、前言
二、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殖民地婚姻政策
三、唐人與原住民牽手
四、1650年代以降颱南一帶的颱歐婚姻
五、小琉球後裔的婚姻
六、教會、官方與獵財
七、鶼鰈情深?
八、小結

第六章 歪哥兼帶衰──北颱灣雞籠Kimaurij社頭人Theodore
一、前言
二、從通譯到頭人
三、首次大員之行
四、北颱灣的中間人
五、齣使噶瑪蘭與哆囉滿
六、採煤事業
七、會歪哥的工頭?
八、公司在噶瑪蘭的商務代錶
九、Jan Pleumen之死
十、討價還價
十一、尾聲
十二、曆史的機緣:為什麼是雞籠一帶的Kimaurij人?
十三、小結

第七章 紅毛先祖?──新港社、荷蘭人的互動曆史與記憶
一、前言
二、異質的部落曆史經驗
三、族人的改宗
四、竄升的部落位階
五、牧養教堂劃分
六、與異族通婚的差異
七、小結

結論
後記 林仔社人與西班牙人
一、前言
二、Diego de Aduarte筆下的林仔社人
三、十七世紀世界史下「無曆史人群」的曆史
四、越過「無曆史人群」的門檻
五、後記

引用文獻
索引

 

圖書序言



包樂史(J. Leonard Blussé van Oud-Alblas)/萊登大學榮譽退休教授(Emeritus Hoogleraar, Universiteit Leiden)


  使用華文及西文文獻從事研究的新一代華人學者中,康培德有屬於其一席之地。藉由比對曆史素材與颱灣原住民的口傳資料,他不隻重建島嶼的曆史地理,還讓今日已遺忘的曆史人物發聲。

  1970、80年代以來,立基於多學科領域的新颱灣史學派逐漸成形。攸關颱灣的曆史書寫,強調過去四百多年來自中國大陸的移民先驅,係如何拓開島嶼的精采故事。這樣的敘述並沒什麼不對:開拓中國「東方荒野」(假設我們接受此一詞匯)的曆史本來就值得關注,且此敘述為島上兩韆多萬住民相當獨特的曆史認同,提供瞭不可闕如的證據。1949年,共産黨接手中國大陸,經曆1960年代後期的文化大革命後,許多屬於宗教信仰領域的文化特徵看似已在那裏消失殆盡,但在颱灣仍存活下來。近年來,福建省許多遭忽視或半毀的宗教場所與寺廟能再修復,主要得感謝颱灣人投入的大筆金錢與奉獻,以及個人的努力;島民與中國大陸遠祖故鄉間的宗教連結因而得以保存下來,並能持續維持著。

  過去數十年來,學者逐漸注意到平埔族群在颱灣西部平原農業開發過程中的重要角色。雖然過去數百年來,這些部落已遭人數優勢的漢人移民所吞噬,不過今日仍能在零星四散之處找到其文化遺緒。

  藉由細心篩選舊有與新發現的材料,康培德屬於擴大並深化我們理解颱灣社會各類混閤文化現象的曆史學者之一。不過,康培德帶給我們的更多:作為一位在花蓮的國立大學任教、學術背景為曆史地理學的學者,其研究拓展至東颱灣;十九世紀時當地大多仍在華人的勢力範圍外。透過嫻熟運用荷蘭時期的書麵資料,康培德不隻重建當時「後山」的地景,還指齣卑南覓(今日的卑南族)的君主係如何運用與荷蘭人間原有的結盟關係,在荷蘭東印度公司遭國姓爺鄭成功此一傳奇人物於1662年逐齣颱灣後,繼續拓展成對周遭部落的支配。

  多虧康培德的細心爬梳,如今早已消失殆盡並遭眾人近乎遺忘的馬賽人部落,當時係如何在颱灣北部與東北部的交易網絡中扮演關鍵要角,纔得以重見天日。本書針對該部落以及頭人的詳盡個案研究,將族人描繪成社會、政治變局下的能手,為颱灣史較少觸及的領域注入新氣象;此方麵康培德本人可算是先驅研究者。

歐陽泰(Tonio Andrade)/艾文理大學曆史學教授暨東亞研究中心主任(Professor of History and Director of East Asian Studies, Emory University)

  過去20年來,學術界對颱灣南島語族早期曆史的研究有瞭重要進展,當中康培德為少數重要的學者之一。從1996年針對南部平原西拉雅人研究的博士論文,到今日這本著作,其著作大量增加瞭我們對早期颱灣史的理解,特彆是有關荷屬時期此階段。

  我首次遇見康培德是在1994年夏季,在我選修的一堂明尼蘇達大學荷蘭語課程上;那是當時我在美國所能找到的唯一一堂荷蘭語課程。當修課者彼此自我介紹時,我很驚訝竟然有名來自颱灣的學生。他說修讀荷蘭語是為瞭研究早期颱灣史時,能閱讀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史料。因為我本人也是為瞭能閱讀荷屬東印度史料而來修讀荷蘭語,基於共通的興趣,我們很快即成為朋友。

  康培德雖然專攻地理學博士學位,但他明白為瞭掌握福爾摩沙南島語族的過去,得像曆史學者般去使用史料文獻,奠基其學術的其中一塊基石則為荷蘭語,特彆是十七世紀的古荷蘭語。除瞭如曆史學者般對史料文獻的重視外,康培德另有其他兩個特點;一是敏銳細緻的理論概念:從一開始設其治學特色即善於利用來自眾多領域的理論見解。另一個特點是涵括殖民偶遇下不同主體立場的人文意識,像是荷蘭人、隸屬不同社群的南島語族,以及其他將十七世紀福爾摩沙視同新傢園的移民者,特彆是來自東亞大陸福建南部的人群。

  這三點特色:荷蘭文獻史料、理論概念的實踐、溫厚的人本主義關懷,都充分顯示在這本集七篇論文編織而成一整體的新書中;當中,一項重要的主題是殖民統治與在地營力之間緊張而微妙的張力。

  近數十年來,研究殖民主義與新殖民主義的曆史學者多聚焦於土著營力,此一趨勢應係由人類學者James C. Scott的所首創。康培德此書部分內容與此趨勢類似;不過,書中亦獨樹一幟地專注於各方力量在殖民均勢下的局限性。

  荷蘭東印度公司將其控製擴展至颱灣西南部時,即察覺其軍事武力的能耐僅止於此,公司實際上需要與不同的南島語族人群閤作;因此,單純的「管控」對應「反抗」此二分法,過於簡單而不足以理解復雜的殖民動態性係如何運作。

  本書一開始檢驗荷蘭東印度公司官員如何尋求理解、分類其屬民(見第一章),接著處理公司官員統治其屬民的各類企圖,相關政策有嚴峻者;如第二章所涉及的強製遷徙,第三章討論的南島語族村社整併嘗試,也有誘騙者;如第四章討論公司試著以何種權力象徵賦予方式來統治其屬民;不過,特彆在本書後半部,我們將清楚看見南島語族並非是此殖民偶遇中被動的屬民。作者在第四章齣色地描繪齣南島語族如何以其方式進一步挪用殖民者賦予的權力象徵物。後續章節相當清晰地顯示:雖然當時荷蘭東印度公司可能是颱灣最強大的角色,不過其能力有限。在地人群展示其營力的方式,係藉由殖民架構來謀取其自身利益;特彆是如第六章提及的Kimaurij社頭人Theodore,即為極佳的例證。

  比起從前,今日我們對早期颱灣史的理解已更為豐富;不過,仍有許多我們未知之處,本書即是帶領我們進入南島語族豐富曆史的一本傑齣著作。

緒論

  我們對颱灣曆史的論述,涉及荷蘭、西班牙、日本時代時,一般多從外來政權的施政作為描述當時的政治、經濟與社會概況與變遷。此一敘述方式,係因留下的文獻材料大多為外來者所記錄,也因而偏嚮政權施政的角度;不過,政權施政的影響不盡然能直接含括社會或人群的每一日常生活麵嚮,特彆是十七世紀的近世初期社會,政權的政治影響力不全然如同工業革命後的時代,後者可藉由技術、組織的創新深化對社會日常麵的宰製。因此,如何從社會或人群的角度書寫近世初期曆史,特彆對屬無文字社會的颱灣南島語族而言,將是重要議題。

  以十七世紀中葉的颱灣南島語族為例,我們大多透過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文獻材料來瞭解其曆史,因此我們所認識的當時曆史,多多少少會著重於諸如徵戰與歸順、宣教改宗、地方會議、村社首長製、村社戶口調查、年貢製度、贌社製度等公司加諸於南島語族的施政作為,去理解當時的曆史與變遷;透過統治者與書寫者的立場或角度,來形塑瞭我們對所謂「殖民史」的想像。

  荷蘭東印度公司於1624年在颱灣本島沿岸沙洲建立商館後,島上的南島語族治理並非其首當其衝的要務。一開始,除瞭眾所周知的改革宗宣教師乾治士(George Candidius)積極地與新港社住民接觸,並嘗試影響其社會文化外,東印度公司曆任在颱最高行政首長,重心多以如何完成建立公司與中國沿海的貿易為主;一直到1629年就任颱灣長官的普特曼(Hans Putmnas),透過與鄭芝龍為主的海商勢力妥協,換取對方貿易船隻前來大員交易後,公司的「中國貿易」自1634年起纔逐漸穩定。此時,東印度公司開始藉由與結盟的南島語族,一同透過武力徵戰島上其他村社以擴張其影響力,並重新審視颱灣本土鹿産交易的可能利潤後,東印度公司與颱灣南島語族的互動,纔開始進入較密集的階段。

  1636年,東印度公司透過武力徵戰與南島語族間的口耳相傳,成功地把今日嘉南平原與高屏地區的村社要人、長老招來大員商館會見颱灣長官,並在新港社舉行歸順村社和約確認儀式。會議中,颱灣長官除瞭對與會村社代錶訓誡和平條約內容,授予每位代錶布袍、親王旗與代錶公司權威的藤杖外,並舉行目加溜灣、阿猴、放索等社土地主權移轉給公司的儀式,奠定日後學者所說的荷蘭和平(Pax Hollandica)。對比於十七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在亞洲地區的其他商館──如麻六甲、巴達維亞、錫蘭等地,颱灣因而成為荷蘭人在亞洲第一個涉及領地控製的殖民地。此一轉變,使東印度公司不可避免地涉入對轄境內南島語族人口的實質統治。我們所熟悉的熱蘭遮城,纔從商館的性質逐漸轉型為兼具殖民地領土與屬民的行政中心。

  如同北美殖民地時期的原住民,曾在歐洲人資本投資、信貸、利潤競逐等商業利益的論述背景下,建構、想像成歐洲貨物的消費者,以及原住民的「首次消費者革命(the first consumers revolution)」圖像:甫具殖民地領土與屬民管理的東印度公司,麵對擴張中的領地與各地形形色色的南島語族,也發展齣對颱灣南島語族的特定認知。所謂的「文明人」與「野蠻人」論述所指的對象為何?構成「文明」與「野蠻」的實質內涵是什麼?在公司官員、宣教人員等不同背景的人員心中,有著不同的圖像。至於東印度公司對颱灣南島語族的「文明化」作為,隨著殖民統治亦發展齣動態的地理印象,逐漸形成數個文明性程度有彆、但呈現齣進階秩序的地理空間。

  1644年接掌東印度公司颱灣長官職的卡隆(François Caron),將公司與南島語族推嚮更具製度性的臣屬關係。此時,原為歸順村社和約的確認儀式,已成為一年一度的地方會議,並朝嚮分區舉辦。颱灣長官在曆年地方會議中循循告誡與會村社代錶的內容,大略為與地方行政、經濟活動、學校教育等有關的公司施政,並將公司屬意的處理方式分項為10餘條的訓示,於村社首長推派後當眾宣告;如針對戰爭與私鬥、社眾間糾紛、社眾與唐人間的糾紛、未獲公司授權而在村社交易的唐人、學校教育的參與、在地學校教師的生活費,甚至瑣碎到對圈養的狗等。其中,人口遷徙與移住的規範,最晚自1650年起,也成為颱灣長官的重要訓令之一。

  颱灣長官的訓令中,規定南島語族人口的遷徙與移住,是需要嚮東印度公司駐地人員申請;不過,若從山區遷居平地,則無須申請,可自由遷居。這背後,代錶公司在治理颱灣殖民地時,對不同性質領地與屬民的假想。早年站在爪哇總督的立場,東印度公司其實有其領地擴張的邏輯,即仿效葡萄牙人,採取所謂的據點策略(entrepôt strategy)──藉由控製主要貿易航道上的據點,掌握交易帶來的利潤。如1640年,總督範迪門(Anthonio van Diemen)先透過徵服錫蘭,孤立麻六甲後,再於翌年取得麻六甲,完成對主要貿易航道的控製。但1630年代以來東印度公司在颱灣殖民地的順勢發展,成為名義上轄有大片土地與屬民的組織後,則逐漸對颱灣區分齣平原、山地與島嶼的不同想像與施政作為;具體而言,就是離島淨空與山地住民移住平地。此即為何颱灣長官會在1650年起的曆年地方會議中,類似諄諄教誨般地告誡各社與會代錶,公司對人口的遷徙與移住的立場為何。

  東印度公司同意下的住民人口移住,事後大多牽涉瞭村社整併。作為殖民地的底層單位,南島語族的村社規模以及村社首長的派任,即成為荷蘭人整併前後的考量。東印度公司在部落整併的做法上,雖然大多會循原有的部落社會網絡與族人的意願,但各地的整併結果,如同前述的移住政策成效,成效不一。到瞭東印度公司統治末期,移住與整併成為荷蘭人對殖民地空間治理的想像,與地方住民之間的角力。

  另一方麵,東印度公司的南島語族統治,雖然說依循著異文化接觸、武力徵伐與權力鞏固等不同階段;荷蘭人一如其他具備相對優勢的歐洲人,能憑藉其優勢技術、相對穩定的社會組織運作,及對文化符號的優勢操控等因素,擊敗殖民地人民的初期反抗,達成殖民地統治的目的。之後,殖民者即透過統治製度的設立,鞏固殖民地政權。因此,統治製度係如何運作,即為討論、研究殖民統治的一核心議題。

  不過,任何製度的運作,需上位統治者與被統治者間的互動、搭配,方能落實殖民統治;其中,具體現象如來自殖民或被殖民人群的中介者角色,抽象者如文化符號係如何解讀、操控,則為進一步瞭解、分析殖民統治時需討論的議題。文化符號方麵,當時東印度公司的南島語族統治,透過相關研究,我們已能理解荷蘭人如何透過地方會議中進行的儀式、排場等文化象徵的展演,塑造颱灣長官及所屬人員的權威,並強調其高於一般南島語族與唐人的位階關係。也掌握瞭荷蘭人如何以貨品實物,透過供應、交換與贈予的互動過程,對政治結盟立場不同的南島語族村社展現彼此在權力位階及親疏關係上的差異。

  然而,麵對外來統治的被殖民人群並非被動的受體,南島語族如何看待、使用東印度公司針對彼此相互關係所設計的文化符號,顯然不盡然符閤荷蘭人原本的初衷。以前文提及的村社歸順儀式、村社首長派任,乃至於日後逐漸發展成形的地方會議為例,此一荷蘭人統治南島語族的製度,其運作需依賴甚為重要的文化符號,即東印度公司頒授予歸順南島語族村社要人的親王旗(prins vlag)與藤杖(rotting);站在荷蘭人的立場,前者代錶歸順東印度公司的圖騰,後者象徵東印度公司在村社層級的行政代錶。不過,在此一異文化互動過程中,接受親王旗與藤杖的南島語族,亦有其自身主體的立場,來看待、使用,甚至於挪用荷蘭統治者象徵物的原意。

  除瞭隸屬行政治理的領域外,荷蘭東印度公司對屬民的規範與控製,亦發生在屬於社會生活領域的婚姻關係。公司的殖民地婚姻政策一開始即有其特殊的考量,即如何建立以荷蘭式傢庭為骨乾的殖民地作為貿易活動的後盾。麵對渡洋來到亞洲的歐洲人社群男女比重極度失衡此現實,東印度公司的做法經過一段時間調整後,改成以受過基督教教化的在地女性,來擔任荷蘭殖民地計畫中的妻子、母親等重責大任。透過把將成為荷蘭人妻子的土著女性,包含公司買來預備作為雇員妻子的土著女孩,施予基督教教育以「導正」其思想與行為,待閤格後方具備婚嫁資格;此一做法在巴達維亞已有成功的經驗。

  不過,荷蘭人在颱灣相爭與南島語族女性牽手之際,尚得麵臨渡海而來的唐人相互競逐。此時,所謂公司眼中的「閤法」婚姻,已非單純的兩情相悅而已。針對唐人,基督徒身分的有無,是公司承認其跨族婚姻閤法性與否的重點。當論及基督徒身分時,荷蘭改革宗教會對颱灣殖民地婚姻的乾涉也不落人後。如果說東印度公司官員的想法不脫殖民地商業利益,牧師的想法則是擴大基督子民的版圖,而跨族婚姻的規範與管控則成瞭其意識形態的戰場。

  跨族婚姻終究得涉及男女雙方當事人,共結連理歐洲男性與南島語族女性是否如東印度公司與改革宗教會所規範,則又另當彆論。特彆是考量到跨族婚姻中的階層性因素時,底層社會的婚姻男女當事人顯然會有不同的想法與作為。母親為新港社人所收留的Tagutel與以士兵身分抵颱的但澤(Danzig)人範勃亨(Joost van Bergen)的分閤過程,中間即有著公司官員、教會牧師、殖民地友人等不同人物與力量的糾葛。

  提及人物,曆史舞颱的真正靈魂仍非活生生的人物莫屬。透過人物,我們也可掌握當時殖民地不同社會階層的實際生活與所遭遇的狀況,更難得的是瞭解這些曆史主角係如何因應此情境。如荷蘭改革宗宣教師在東印度公司殖民統治中扮演的角色,麵對南島語族時在動機、享有資源、影響力等有即其異於公司雇員之處。再如曾任東印度公司的颱灣長官納茨(Pieter Nuyts),這位眾所周知的濱田彌兵衛事件主角之一,在曆任公司職員中屬罕見的「高學曆」背景,但也留下瞭60餘名部屬慘遭南島語族屠殺的空前絕後紀錄;其本人與新港社姑娘阿蝦(Poeloehee)兩人間的韻事,讓我們可略窺當時殖民地高官與在地人間的兩性關係。至於南島語族人物方麵,曾隨日本生意人遠赴扶桑、並成為濱田彌兵衛事件導火綫之一的新港社要人理加(Dicka)──其本人也因而被荷蘭人稱為颱灣王(Coninck van Formosa),最後又成為其族人與東印度公司推派的新港社頭人──對比1630年代上半與東印度公司對抗到底的麻豆社要人大加弄(Takaran)等,可看齣當時的南島語族部落青壯領袖如何因應此一外來危機的不同策略與可能的想法。類似的例子可在北颱灣人物中覓得,除瞭噶瑪蘭人武歹(Boutay Sataur)與Boele Somapar對東印度公司的雞籠駐地人員自有不同的對應方式外,同樣來自雞籠Kimaurij社的Range Hermana與Lamma,對東印度公司的雞籠駐地人員態度即南轅北轍。

  至於與前述Tagutel、範勃亨的婚姻一樣充滿戲劇性張力的人物,就非屬雞籠Kimaurij社的Theodore瞭。這位原本隻在東印度公司攻打雞籠西班牙人據點時,擔任公司通譯的24、5歲青年,在兵荒馬亂的戰後公司整肅村社頭人期間,獲得拔擢成為新任頭人,從此開始瞭他傳奇且戲劇性的一生。Theodore一生寫照其實也是十六、十七世紀北颱灣雞籠、淡水等沿海地區人群,在這航商往來貿易下的縮影。如同我們亦可藉由國姓爺大軍侵颱背景下的唐人農夫、非洲男孩與荷蘭生意人的故事,從所謂微觀的小地區與事件中的人物,一窺當時的全球局勢變化。

  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撤離,代錶荷蘭人在颱灣的現地殖民想像已畫下休止符;不過,這並不錶示南島語族對荷蘭人的想像,已隨著東印度公司的離去而落幕。不同地區的人群基於其不同的過往經驗,對荷蘭人的記憶、詮釋與挪用即有不同之處。像是屏東縣來義鄉的古樓社排灣族,曾在二十世紀末的曆史記憶中,將百餘年前大清國官員馴化番人用的「勸番歌」,視為三百多年前的「荷蘭歌」。類似的例子在墾丁社頂部落,當地住民與文史工作者對八寶公主的傳說,即為將十九世紀的事件與十七世紀的荷蘭記憶連結。對應的例子則是小琉球的烏鬼洞傳說,十七世紀的荷蘭經驗反而消失並轉成事後不同時間層的傳說。不同版本的敘述,反映記錄者認知的「曆史」,係依據當時的認知與價值觀,將曆史事實的元素重新拼貼成一幅可被當代接受的曆史圖像。

  至於與荷蘭人互動關係最為緊密的新港社人,則又有不同的錶現。十九世紀新港社後裔的「紅毛先祖」說,有人認為是無稽之談,有人解釋為是時代産物下對唐人所指涉的「番」,即荷蘭紅毛番與南島語族的連結。不過,當時族人的自我認同與詮釋,卻有著其異於颱灣其他南島語族部落的基礎。這可在新港社人與荷蘭人間微妙的結盟徵戰、改宗,甚至通婚等各類互動經驗中一窺端倪。

  整體而言,從荷蘭東印度公司如何統治颱灣南島語族,一方麵可看見荷蘭人對領地、屬民、統治工具、跨族婚姻等議題的殖民想像,另一方麵則可從這些外來者的計畫作為,看到是如何為瞭適應不同地方而産生變化。不過,這些變化,不單隻是由上而下為瞭適應地方,當地人群的詮釋、挪用往往是讓東印度公司的殖民想像産生流變的主因。往往也是在地人,在穿越數百年的時空後,仍繼續其對此過往經驗的詮釋與挪用,重新賦予不同的意義。

  本書即針對前述荷蘭東印度公司與颱灣原住民間的曆史糾結,挑選對原住民的認知與地理印象、聚落遷移、部落整併、統治信物、跨族群婚姻、部落人物史、曆史記憶等議題,分章節陳述。書中章節係改寫自曾發錶於相關學術期刊、專書或研討會的論文。「緒論」部分,改寫自發錶於國立颱灣曆史博物館2013年3月21-22日主辦的「族群曆史、文化與認同:颱灣平埔原住民國際學術研討會」中〈荷蘭東印度公司對颱灣南島語族的殖民想像與地方流變〉一文。第一章「『文明』與『野蠻』──荷蘭東印度公司對颱灣原住民的認知與地理印象」,改寫自發錶於《新史學》25捲1期的論文:〈「文明」與「野蠻」:荷蘭東印度公司對颱灣原住民的認知與地理意象〉。第二章「離島淨空與平原移住──荷蘭東印度公司的颱灣原住民聚落遷移政策」,改寫自發錶於《新史學》20捲3期的論文:〈離島淨空與平原移住:荷蘭東印度公司的颱灣原住民聚落遷移政策〉。第三章「部落整併──荷蘭東印度公司治下的聚落人口政策」,改寫自發錶於《颱灣史研究》17捲1期的論文:〈荷蘭東印度公司治下的颱灣原住民部落整併〉。第四章「親王旗與藤杖──殖民統治與土著挪用」,改寫自發錶於《颱灣史研究》13捲2期的論文:〈親王旗與藤杖──殖民統治與土著挪用〉。第五章「殖民與牽手──荷蘭東印度公司治下的歐亞跨族群婚姻」部分,改寫自發錶於《南瀛曆史、社會與文化II》的論文:〈荷蘭東印度公司治下的歐亞跨族群婚姻:颱南一帶的南島語族案例〉一文。第六章「歪哥兼帶衰──北颱灣雞籠Kimaurij社頭人Theodore」,改寫自發錶於《颱灣文獻》62捲3期的論文:〈荷蘭東印度公司筆下──歪哥兼帶衰的雞籠Kimaurij人Theodore〉。第七章「紅毛先祖?──新港社、荷蘭人的互動曆史與記憶」,改寫自發錶於《颱灣史研究》15捲3期的論文:〈紅毛先祖?新港社、荷蘭人的互動曆史與記憶〉。後記「林仔社人與西班牙人」,改寫自發錶於《帝國相接之界──西班牙時期颱灣相關文獻及圖像論文集》的論文:〈林仔人與西班牙人〉。期刊、專書等匿名審稿人與研討會評論人、與會者的寶貴意見,筆者在此一併銘謝。書中地圖的繪製,則感謝洪偉豪、白偉權(Pek Wee Chuen)的寶貴意見與技術援助。

  最後,謹以本書紀念曹永和院士。曹院士為早期颱灣史研究奠定的基礎,開啓瞭許許多多後續研究者的視野。
 

圖書試讀

第一章 「文明」與「野蠻」:荷蘭東印度公司對颱灣原住民的認知與地理印象
 
一、前言
 
自哥倫布開啓歐美新航路以來,歐洲世界對異族的想像逐漸納入領土占領、宗教改宗、經濟利益等思維。其中,對土著民族的「去人化」(dehumanization)描述,一般多為實施領土占領、建立殖民社會的前奏。此係藉由自許為導入文明至「蠻荒(wilderness)」領地,並將土著視為非「蠻」(barbarians)即「番」(savages)來閤理化其作為。雖然日後孟德斯鳩(Montesquieu)透過階序化的差彆分類與社會演化意涵角度,發展齣分辨「蠻」與「番」的概念;前者為略具政治組織的草原遊牧民族,後者為生活於林野中的採集或狩獵群居團體,以此來分辨文明化程度的差異;並以財産的私有化做為判定兩者差彆的準則之一。不過,一般來說,十六、十七世紀的歐洲人,縱使在理性層次上傾嚮於以其對羅馬法的詮釋──即以私有財産概念的有無來判定對方是否為「文明人」,基本上仍存在著藉由諸如食人(cannibalism)、人祭(human sacrifice)、裸身等社會文化行為來辨彆他者的「文明」與否。
 
十七世紀東渡來亞洲的荷蘭東印度公司,即處於此異族印象論述形成的過程,作為其日後治理當地屬民的律法基石。當時,東印度公司麵對颱灣島上的南島語族,係透過地方會議、村社首長、村社戶口調查、年貢及贌社等製度,達成所謂「荷蘭和平」(Pax Hollandica),逐步將南島語族置於其轄下,將颱灣拓展成其轄下第一個領地型殖民地,企圖在島上建立起如後世史傢所說的地域型國傢(territorial republic)。東印度公司在颱的政令依據,即涵括荷蘭人對當地風俗的掌握與理解。作為行政中心熱蘭遮城腹地的大員灣一帶,為颱灣長官與議會接觸較密集之處,針對當地新港、蕭壠、麻豆、目加溜灣等社的討論,自公司領颱起即成為荷蘭人筆下的福爾摩沙人(Formosans)代錶,其風俗習慣,也成為東印度公司的首要參照;不過,荷蘭人在颱灣不同地區的「南島語族經驗」,不盡然與行政中心大員灣一帶的經驗一樣。東印度公司在颱30餘年期間,隨著領地範圍的擴大,接觸的島上人群也愈來愈多,其官員對不同人群的「文明化」程度也有著不同的評價。

用户评价

评分

讀到《殖民想像與地方流變:荷蘭東印度公司與颱灣原住民》這個書名,我的腦海中立刻浮現齣一幅充滿曆史厚重感的畫麵。我一直對那些關於文化碰撞、權力交織以及社會變遷的敘事情有獨鍾,而“殖民想像”這個詞語,更是直接觸動瞭我對曆史背後那些抽象觀念如何驅動具體行動的好奇心。 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深入剖析荷蘭東印度公司在颱灣所持有的“殖民想像”。這種想像,是僅僅基於經濟利益的驅動,還是帶有更深層次的文化優越感、甚至是某種對“他者”的獵奇心態?它又是如何形成的?書中是否會從當時歐洲的社會思潮、科學認知、甚至是文學作品中去尋找其根源?我希望能夠看到,這種“想像”是如何在公司內部被塑造、傳播,並最終成為其在颱灣行動的指導思想。 “地方流變”則將我的注意力引嚮瞭颱灣這片土地本身及其原住民。當荷蘭東印度公司帶著他們的“殖民想像”來到颱灣時,原住民原有的“地方”發生瞭怎樣的改變?這種改變,不僅僅是地理空間上的重塑,例如土地的劃定、聚落的遷移,更可能涉及到社會結構的瓦解與重組,經濟模式的轉型,甚至是對原住民文化、信仰和生活方式的衝擊與改造。我期待書中能夠展現齣這種“流變”的復雜性和多重性,它可能是強製性的,也可能是協商性的,甚至是意想不到的適應與創新。 “荷蘭東印度公司”作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商業帝國之一,其在颱灣的活動無疑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我希望書中能夠詳細呈現該公司在颱灣的運作模式,包括其貿易體係、管理機構、軍事力量,以及它如何通過這些手段來推行其“殖民想像”。同時,我也對公司內部的決策過程,以及其“想像”如何在與現實的互動中被調整或強化感到好奇。 “颱灣原住民”是這場曆史變遷中最直接的參與者。我迫切希望書中能夠展現齣原住民群體的多樣性,以及他們麵對殖民者時的不同反應和策略。他們是否進行瞭抵抗?又是如何抵抗的?他們是否進行瞭適應,甚至利用殖民者的規則來為自己爭取利益?我希望看到的是原住民的能動性,他們並非僅僅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是在曆史洪流中努力求生、維護自身權益的行動者。 “地方流變”的提法,也讓我聯想到人與土地之間深刻而復雜的關係。殖民者的到來,必然會改變原住民與土地之間的傳統聯係,包括土地的所有權、利用方式,以及土地在原住民文化和精神世界中的意義。我期待書中能夠探討,這種人地關係的變遷,如何影響瞭原住民的社會結構和文化傳承。 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基於紮實的史料,如公司檔案、殖民官員的報告、傳教士的日記、以及可能的一些早期地圖和文獻。這些材料是否能夠幫助我們更清晰地還原齣那個時代颱灣原住民的真實生活圖景,以及荷蘭東印度公司“殖民想像”的具象錶現? “殖民想像”與“地方流變”的結閤,似乎在強調一種“在地性”的殖民研究視角。它關注權力如何在具體的“地方”上運作,以及這種運作如何與原住民的文化和生活發生碰撞,並最終導緻瞭新的“流變”。這種關注點,本身就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引發我對殖民主義更深層次的思考,不僅僅是關於經濟剝削和政治統治,更是關於文化和觀念上的滲透與重塑。它是否能夠幫助我們理解,在殖民的語境下,什麼是“地方”?什麼是“想像”?以及這兩者之間是如何相互塑造、相互影響的? 總而言之,這本書的題目所預示的探討深度和跨學科視角,讓我對它的內容充滿瞭強烈的求知欲,希望能從中獲得關於曆史、文化、以及人與土地之間復雜關係的深刻啓示。

评分

《殖民想像與地方流變:荷蘭東印度公司與颱灣原住民》——這個書名本身就充滿瞭引人入勝的張力。我一直對曆史研究中那些關於觀念如何影響現實的議題特彆感興趣,所以“殖民想像”這個詞組瞬間就抓住瞭我的注意力。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去解構和呈現荷蘭東印度公司在颱灣的“殖民想像”的?這種想像,是基於什麼樣的認知框架?它又如何影響瞭公司在颱灣的實際行動和與原住民的互動模式? “地方流變”這個概念,則讓我聯想到地理、文化、社會結構等多個層麵的深刻變化。我期待書中能夠細緻地描繪齣,在荷蘭東印度公司的介入之下,颱灣這片“地方”及其原住民的社會是如何發生“流變”的。這是否意味著土地利用方式的改變、傳統聚落的瓦解與重組、新的經濟模式的引入,甚至是原住民社會內部權力結構的變動?我希望看到的是具體的、生動的例子,而非抽象的理論闡述。 “荷蘭東印度公司”作為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跨國商業帝國,其在亞洲各地的活動都留下瞭復雜的曆史遺産。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關於該公司在颱灣運作的獨特視角,深入分析其經濟利益驅動下的“殖民想像”,以及這種想像在颱灣的具體實踐。同時,我也對公司內部的決策機製,以及其“想像”如何在與現實的碰撞中發生演變,感到非常好奇。 “颱灣原住民”是這場曆史變遷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我期待書中能夠展現齣原住民群體的多元性和復雜性,以及他們在麵對殖民者時所采取的不同策略。他們是僅僅被動的承受者,還是在曆史進程中展現齣能動性,例如通過抵抗、協商、閤作來爭取自身利益?我希望看到的是原住民的視角,以及他們如何在殖民壓力下維護和重塑自己的“地方”。 “地方流變”的提法,也讓我思考人與土地之間深刻而復雜的關係。殖民者的到來,必然會改變原住民與土地之間的傳統聯係,包括土地的所有權、利用方式,以及土地在原住民文化和精神世界中的意義。我期待書中能夠探討,這種人地關係的變遷,如何影響瞭原住民的社會結構和文化傳承。 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基於紮實的史料,例如公司檔案、殖民官員的報告、傳教士的日記、以及可能的一些早期地圖和文獻。這些材料是否能夠幫助我們更清晰地還原齣那個時代颱灣原住民的真實生活圖景,以及荷蘭東印度公司“殖民想像”的具象錶現? “殖民想像”與“地方流變”的結閤,似乎在強調一種“在地性”的殖民研究視角。它關注權力如何在具體的“地方”上運作,以及這種運作如何與原住民的文化和生活發生碰撞,並最終導緻瞭新的“流變”。這種關注點,本身就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引發我對殖民主義更深層次的思考,不僅僅是關於經濟剝削和政治統治,更是關於文化和觀念上的滲透與重塑。它是否能夠幫助我們理解,在殖民的語境下,什麼是“地方”?什麼是“想像”?以及這兩者之間是如何相互塑造、相互影響的? 總而言之,這本書的題目所預示的探討深度和跨學科視角,讓我對它的內容充滿瞭強烈的求知欲,希望能從中獲得關於曆史、文化、以及人與土地之間復雜關係的深刻啓示。

评分

讀到這本書的標題,我立刻就被它所蘊含的復雜性所吸引。“殖民想像與地方流變”——這兩個詞語組閤在一起,就已經勾勒齣一幅動態而充滿張力的曆史畫捲。我尤其對“殖民想像”這個概念感到好奇。究竟是什麼樣的“想像”驅使著像荷蘭東印度公司這樣的勢力,跨越重洋,來到遙遠的颱灣?這種“想像”是單純基於經濟利益的算計,還是夾雜著更深層次的文化優越感、甚至是奇特的異域情調?書中會不會深入剖析這些“想像”的來源、構成及其在實踐中的體現? “地方流變”則更讓我聯想到地理、社會、文化等各個層麵的深刻改變。颱灣,這片土地,在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到來之前,有著自己的生態係統、社會結構和文化傳統。那麼,在殖民者的“想像”之下,這片“地方”究竟發生瞭怎樣的“流變”?是土地被如何重新劃分和利用?是原住民的傳統生活方式如何被衝擊、改變,甚至是被取代?是新的經濟模式、社會秩序如何被強加或協商建立?我希望書中能夠描繪齣清晰的脈絡,展現這種“流變”是如何發生的,又帶來瞭哪些持久的影響。 “荷蘭東印度公司”這個曆史名詞,本身就承載著沉重的曆史意義。它不僅僅是一個商業實體,更是一個擁有強大軍事和政治力量的殖民帝國。我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挖掘這傢公司在颱灣的具體運作,它們是如何通過貿易、軍事徵服、行政管理等手段來施加影響的。同時,我也希望看到公司內部的決策過程,那些驅動他們“殖民想像”和實施“地方流變”的內部邏輯。 而“颱灣原住民”,則是這場曆史變遷中最直接的承受者和參與者。我迫切希望瞭解書中是如何呈現原住民群體的多樣性和復雜性的。不同的原住民部落,在麵對荷蘭東印度公司時,有著怎樣的不同的反應和策略?是堅決的抵抗?是靈活的適應?還是復雜的閤作與博弈?我希望書中能夠展現齣原住民的能動性,他們並非被動的受害者,而是在曆史洪流中努力求生、維護自身權益的行動者。 “地方流變”的提法,也讓我思考人與土地的關係。殖民者的到來,必然會改變原住民與土地之間的傳統聯係。我期待書中能夠探討,在殖民過程中,原住民的土地觀念、耕作方式、甚至是祭祀與土地相關的神聖性,是如何受到挑戰和改變的。這種改變,又如何反過來影響瞭原住民的社會組織和文化認同? 這本書的標題,似乎暗示瞭一種敘事的挑戰:如何在宏大的殖民敘事中,捕捉到原住民“地方”的細微變化,以及殖民者“想像”的形成過程。我希望作者能夠運用紮實的史料,比如當時的官方文件、傳教士的記錄、甚至是通過口述曆史和考古發現,來構建一個既有學術深度,又充滿人文關懷的故事。 我還對書中可能齣現的“抵抗與閤作”的張力特彆感興趣。曆史上的殖民過程,往往並非簡單的你死我活。原住民與殖民者之間,可能存在著復雜的互動關係,包括技術、知識、甚至是社會製度的交流。我希望書中能夠揭示這些不那麼顯而易見的連接,以及它們如何塑造瞭“地方流變”的具體形態。 “殖民想像”與“地方流變”的結閤,也可能指嚮一種對權力關係的深入反思。殖民者的“想像”如何構建瞭一個“他者”的形象,並以此為基礎推行其統治?而原住民的“地方”又如何在這種權力關係下,經曆著重塑和變形?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對這些權力動態的深刻洞察。 最後,我對這本書能否提供一種新的視角來理解颱灣的早期曆史感到非常興奮。它似乎不再僅僅講述被徵服的故事,而是關注在殖民的壓力下,一個地方是如何保持其韌性,並以新的方式演變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豐富的細節和深刻的分析,讓我對那段曆史有更全麵、更 nuanced 的理解。 這本書的題目所預示的深度和廣度,讓我對它的內容充滿瞭期待,希望能從中獲得關於曆史、文化、權力以及人與土地之間復雜關係的深刻啓示。

评分

這本《殖民想像與地方流變:荷蘭東印度公司與颱灣原住民》,光是書名就足以勾起我濃厚的閱讀興趣。我一直對曆史中那些隱秘而深刻的文化互動以及權力關係的演變非常著迷,而“殖民想像”這個詞語,似乎直接點明瞭本書試圖探討的一個核心維度——那些非物質的觀念、視角和心理圖景,是如何驅動並塑造瞭殖民行為的。 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去解讀和呈現荷蘭東印度公司在颱灣的“殖民想像”的。這種想像,是基於對地理環境的片麵認知,對原住民的刻闆印象,還是源於歐洲中心主義的文化優越感?書中是否會深入分析這些“想像”的形成機製,例如通過當時的文學、繪畫、甚至是科學考察報告,來揭示這些觀念是如何被構建和傳播的?我期待看到的是,這些“想像”是如何為公司的殖民行動提供閤法性依據,並最終影響其在颱灣的政策製定的。 “地方流變”則將我的關注點引嚮瞭颱灣這片具體的土地及其居民。當荷蘭東印度公司帶著他們的“殖民想像”踏足颱灣時,原住民的世界發生瞭怎樣的變化?這種“流變”不僅僅是地理上的改變,更可能涉及到社會結構、經濟模式、文化習俗、宗教信仰,甚至是原住民自身身份認同的重塑。我希望書中能夠提供具體的案例,來展現這種“流變”是如何發生的,它可能是強製性的改造,也可能是在互動中的協商、適應,甚至是抵抗。 “荷蘭東印度公司”作為曆史上強大的跨國公司,其在颱灣的活動必然帶來瞭深遠的影響。我期待書中能夠細緻地描繪這傢公司在颱灣的運作方式,包括其貿易策略、管理體製、軍事部署,以及它如何通過這些方式來實踐其“殖民想像”。同時,我也對公司內部的決策過程,以及其“想像”如何在實踐中遭遇現實挑戰並發生演變的過程感到好奇。 “颱灣原住民”是這場曆史變遷中的關鍵參與者。我希望本書能夠展現齣原住民的多元性和復雜性,避免將他們簡單地視為被動的受害者。書中是否會探討不同原住民部落在麵對殖民者時的不同反應和策略?例如,他們是如何抵抗、如何適應、以及如何利用殖民者的規則來維護自身利益的?我期待看到原住民的能動性,以及他們如何在曆史的洪流中努力求生。 “地方流變”的提法,也讓我聯想到人與土地之間深刻而復雜的關係。殖民者的到來,無疑會改變原住民與土地之間的傳統聯係,包括土地的所有權、利用方式,以及土地在原住民文化和精神世界中的意義。我期待書中能夠探討,這種人地關係的變遷,如何影響瞭原住民的社會結構和文化傳承。 我非常希望這本書能夠基於紮實的史料進行研究,例如公司檔案、殖民官員的報告、傳教士的日記、以及可能的一些早期地圖和文獻。這些材料是否能夠幫助我們更清晰地還原齣那個時代颱灣原住民的真實生活圖景,以及荷蘭東印度公司“殖民想像”的具象錶現? “殖民想像”與“地方流變”的結閤,似乎在強調一種“在地性”的殖民研究視角。它關注權力如何在具體的“地方”上運作,以及這種運作如何與原住民的文化和生活發生碰撞,並最終導緻瞭新的“流變”。這種關注點,本身就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引發我對殖民主義更深層次的思考,不僅僅是關於經濟剝削和政治統治,更是關於文化和觀念上的滲透與重塑。它是否能夠幫助我們理解,在殖民的語境下,什麼是“地方”?什麼是“想像”?以及這兩者之間是如何相互塑造、相互影響的? 總而言之,這本書的題目所預示的探討深度和跨學科視角,讓我對它的內容充滿瞭強烈的求知欲,希望能從中獲得關於曆史、文化、以及人與土地之間復雜關係的深刻啓示。

评分

一本以“殖民想像與地方流變:荷蘭東印度公司與颱灣原住民”為名的書,光是標題就充滿瞭引人遐思的空間。我一直對曆史中的“看不見的手”——那些塑造事件的深層觀念和動力——特彆感興趣,所以“殖民想像”這個詞組立刻抓住瞭我的眼球。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去解構和呈現荷蘭東印度公司在颱灣所抱持的“想像”的?這種“想像”是基於什麼樣的認知框架?是對颱灣及其原住民的誤讀、誇大,還是某種意識形態的投射?它又是如何在公司內部形成、傳播,並最終影響其在颱灣的具體政策和行動的? 而“地方流變”這個概念,則帶有一種地理學和人類學的視角,指嚮瞭土地、社區和文化形態在殖民過程中的動態變化。我期待書中能夠細緻地描繪齣,在荷蘭東印度公司的介入之下,颱灣原住民的“地方”是如何被重塑的。這可能涉及到土地所有權的改變、傳統聚落的遷移或重組、新的經濟活動(如種植園經濟)的引入,甚至是對原住民社會內部傳統權力結構的侵蝕或重構。我希望看到的是具體的案例,而非泛泛而談。 “荷蘭東印度公司”作為一個曆史悠久的商業帝國,其在亞洲各地的活動都留下瞭深刻的印記。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關於該公司在颱灣運作的獨到見解,它們是如何組織貿易、管理殖民地、以及與當地原住民進行互動的。我特彆好奇,這傢公司在颱灣的“殖民想像”是否與他們在其他地區有所不同,又或是錶現齣某種共性? “颱灣原住民”的多元性是一個不容忽視的方麵。我希望書中能夠避免將所有原住民部落籠統概括,而是能夠展現不同族群在麵對荷蘭東印度公司時的差異化反應和經曆。例如,不同部落在地理位置、社會組織、經濟模式上的差異,是否導緻瞭他們與殖民者之間形成的不同關係?原住民是僅僅被動的承受者,還是在曆史進程中展現齣能動性,例如通過抵抗、協商、甚至閤作來爭取自身利益? “地方流變”的提法,也讓我思考,在殖民過程中,原住民的“地方感”和身份認同是如何受到影響和改變的。當他們的生活空間、社會關係、乃至文化符號被殖民者的“想像”所侵蝕和重塑時,他們如何維係或重新構建自己的“地方”?這種“地方”的變遷,又如何體現在他們的語言、習俗、宗教信仰等方麵? 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基於一手史料的紮實論證,比如公司檔案、殖民官員的書信、傳教士的日記、以及可能存在的一些原住民口述曆史的記錄。這些材料能否幫助我們更直觀地觸及那個時代的原住民生活,以及殖民者的真實意圖和行為? “殖民想像”並非是鐵闆一塊,它本身也可能在與現實的碰撞中發生演變。我好奇作者是否會探討,當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想像”在颱灣遭遇瞭現實的阻力或意想不到的情況時,這種“想像”本身是如何發生調整或變化的?這種動態的互動,是否也構成瞭“地方流變”的一部分? 這本書的題目,似乎在強調一種“在地化”的殖民研究視角。它不僅僅關注殖民者的權力運作,更關注這種權力運作如何在具體的“地方”上,與原住民的文化和生活發生碰撞,並由此産生新的“流變”。這種關注點,本身就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引發我對殖民主義更深層次的思考,不僅僅是關於經濟剝削和政治統治,更是關於文化和觀念上的滲透與重塑。它是否能夠幫助我們理解,在殖民的語境下,什麼是“地方”?什麼是“想象”?以及這兩者之間是如何相互塑造、相互影響的? 總而言之,這本書的題目所蘊含的研究深度和跨學科視角,讓我對其內容充滿瞭強烈的求知欲,希望能從中獲得關於殖民曆史、文化變遷以及原住民能動性的深刻洞見。

评分

這本書的視角選擇非常獨特,它並沒有僅僅聚焦於殖民者單方麵的行為,而是將目光投嚮瞭被殖民者,特彆是颱灣的原住民。我一直對那些在曆史洪流中被邊緣化、聲音被淹沒的群體抱有濃厚的興趣,所以“殖民想像與地方流變”這個標題立刻吸引瞭我。我特彆好奇作者是如何去“想象”殖民者的視角,以及在這種想象之下,原住民的“地方”究竟發生瞭怎樣的“流變”。 “荷蘭東印度公司”這個具體的曆史實體,本身就充滿瞭復雜性和爭議性。它不僅僅是一個貿易公司,更是一個跨越地域、影響深遠的政治和軍事力量。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通過描繪這傢公司在颱灣的活動,來展現當時的“殖民想像”是如何形成的,又在怎樣的現實壓力下發生改變的。 “颱灣原住民”的多元性也是我關注的重點。我希望書中能夠展現不同族群與荷蘭東印度公司互動的具體細節,他們的抵抗、適應、以及在殖民過程中所經曆的文化衝擊和身份認同的重塑。我希望看到的是一個個生動鮮活的人物,而不是抽象的群體標簽。 書中“地方流變”的提法,讓我聯想到地理、文化、社會結構等多層麵的變化。我期待作者能夠深入探討殖民行為如何滲透到颱灣的原生環境中,例如土地利用方式的改變、傳統聚落結構的瓦解與重組、新的經濟模式的引入,甚至是原住民社會內部權力結構的變動。 我猜想,作者可能通過大量的史料,包括但不限於檔案、信件、當時的繪畫、地圖等等,來構建這部作品。我希望能夠從中窺見到一些被曆史塵埃掩蓋的細節,那些能夠幫助我們更真實地理解那個時代的原住民生活圖景。 “殖民想像”這個詞語本身就帶有一層解讀的意味。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和分析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殖民想像”的?是基於他們的經濟利益驅動,還是帶有更深層次的意識形態和文化優越感?這種想像在多大程度上影響瞭他們在颱灣的實際政策和行動? 同時,“地方流變”又似乎暗示瞭一種動態的過程,而非靜態的描述。我期待看到的是一個充滿張力和變化的颱灣,原住民與殖民者之間並非簡單的二元對立,而是在不斷的互動和博弈中,各自的“地方”都在發生著細微而深刻的改變。 我特彆希望能夠從中學習到一種新的研究方法,如何去處理不同文化、不同曆史語境下的敘事,以及如何去平衡宏觀的曆史進程與微觀的個人經驗。這本書的標題本身就給我一種學術深度和理論關懷的預感。 如果書中能夠提供一些關於原住民如何利用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規則,甚至是被其規則所“賦權”,來改變自身地位的案例,那將是非常有啓發性的。曆史的復雜性常常體現在這些意想不到的互動之中。 總而言之,這本書的題目所揭示的探討方嚮,讓我對理解殖民曆史和文化變遷有瞭新的期待。我希望它不僅僅是一部曆史著作,更是一次引人深思的思想旅行,能夠幫助我重新審視“地方”的意義和“想象”的力量。

评分

《殖民想像與地方流變:荷蘭東印度公司與颱灣原住民》——這個書名本身就如同一扇開啓曆史深邃之門的大鎖,讓我對其中的內容充滿瞭期待。我尤其被“殖民想像”所吸引,它似乎不僅僅指嚮物質的徵服,更包含瞭一種精神層麵的滲透和重塑。 我希望書中能夠深入挖掘荷蘭東印度公司在颱灣所持有的“殖民想像”。這種想像,是否源於歐洲中心的地理學和人類學視角?是否夾雜著對異域的奇特幻想,或是對原住民的刻闆印象?它又是如何影響瞭公司在颱灣的政策製定、資源掠奪,以及與原住民的互動方式?我期待看到的是,這種“想像”如何具體地體現在公司的行動中,又如何塑造瞭殖民者眼中和手中的颱灣。 “地方流變”則將我的思緒拉迴到颱灣這片具體的土地及其原住民。當殖民者的“想像”開始作用於這片“地方”時,原住民的世界發生瞭怎樣的改變?我期待書中能夠細緻地描繪齣,在殖民化的進程中,颱灣原住民的社會結構、經濟模式、文化習俗、宗教信仰,乃至其身份認同,是如何經曆“流變”的。這種流變,可能是被動的承受,也可能是主動的適應與抗爭,抑或是二者的復雜交織。 “荷蘭東印度公司”的齣現,為這場曆史變遷提供瞭一個強大的曆史驅動力。我希望書中能夠深入分析該公司在颱灣的運作機製,它如何通過貿易、軍事、行政管理等手段來確立其殖民統治,以及其“殖民想像”在實踐中是如何被展現、被修正的。公司內部的決策過程,以及其在不同地區可能存在的“殖民想像”的差異,也令我十分好奇。 “颱灣原住民”是這場曆史大戲的核心角色。我期待書中能夠展現齣原住民群體的豐富性和復雜性,避免將他們臉譜化。不同部落在麵對荷蘭東印度公司時,是否有著不同的反應和策略?他們是如何抵抗、如何適應,又如何在新的曆史條件下努力維係和重塑自己的“地方”?我希望看到的是原住民的主體性,以及他們在曆史變遷中的能動作用。 “地方流變”的提法,也讓我聯想到人與土地之間深刻而復雜的關係。殖民者的到來,無疑會改變原住民與土地之間的傳統聯係,包括土地的所有權、利用方式,以及土地在原住民文化和精神世界中的意義。我期待書中能夠探討,這種人地關係的變遷,如何影響瞭原住民的社會結構和文化傳承。 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基於紮實的史料,例如公司檔案、殖民官員的報告、傳教士的日記、以及可能的一些早期地圖和文獻。這些材料是否能夠幫助我們更清晰地還原齣那個時代颱灣原住民的真實生活圖景,以及荷蘭東印度公司“殖民想像”的具象錶現? “殖民想像”與“地方流變”的結閤,似乎在強調一種“在地性”的殖民研究視角。它關注權力如何在具體的“地方”上運作,以及這種運作如何與原住民的文化和生活發生碰撞,並最終導緻瞭新的“流變”。這種關注點,本身就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引發我對殖民主義更深層次的思考,不僅僅是關於經濟剝削和政治統治,更是關於文化和觀念上的滲透與重塑。它是否能夠幫助我們理解,在殖民的語境下,什麼是“地方”?什麼是“想像”?以及這兩者之間是如何相互塑造、相互影響的? 總而言之,這本書的題目所預示的探討深度和跨學科視角,讓我對它的內容充滿瞭強烈的求知欲,希望能從中獲得關於曆史、文化、以及人與土地之間復雜關係的深刻啓示。

评分

《殖民想像與地方流變:荷蘭東印度公司與颱灣原住民》——單是這個書名,就仿佛一道深邃的謎題,立刻勾起瞭我的好奇心。我一直對曆史中那些看不見的意識形態力量如何塑造物質世界的現象深感興趣,因此,“殖民想像”這個詞組,直接點燃瞭我探索的欲望。 我期待書中能夠深入剖析荷蘭東印度公司在颱灣所構建和秉持的“殖民想像”。這種想像,是基於歐洲的地理發現時代對“新大陸”的浪漫化描繪,還是啓濛運動中對“文明”與“野蠻”二元對立的固化認知?它又如何驅動瞭公司在颱灣的資源掠奪、土地占有,以及對原住民社會結構的乾預?我希望看到的是,這種“想像”如何在公司的內部形成、傳播,並最終成為其殖民行動的意識形態支撐。 “地方流變”則將我的目光引嚮瞭颱灣這片土地及其原住民。當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殖民想像”開始在颱灣落地生根時,原住民原有的“地方”究竟經曆瞭怎樣的深刻變遷?這種“流變”,是否意味著傳統的土地製度被顛覆,經濟活動被重塑,社會組織被重構,甚至是原住民的文化身份認同也隨之發生動搖?我期待書中能夠展現齣這種“流變”的復雜性和動態性,它可能包含強製性的改造,也可能是在互動中的協商與適應,甚至是意想不到的融閤與創新。 “荷蘭東印度公司”作為當時歐洲強大的商業帝國,其在颱灣的活動無疑會對當地産生深遠的影響。我希望書中能夠詳細呈現該公司在颱灣的具體運作方式,包括其貿易體係、行政管理、軍事策略,以及它如何通過這些手段來實踐其“殖民想像”。同時,我也對公司內部的決策過程,以及其“想像”在與颱灣現實的碰撞中是如何被調整或強化的,感到十分好奇。 “颱灣原住民”是這場曆史變遷中最直接的參與者。我迫切希望書中能夠展現齣原住民群體的多樣性和復雜性,以及他們麵對殖民者時所采取的不同策略。他們是僅僅被動的承受者,還是在曆史進程中展現齣能動性,例如通過抵抗、協商、閤作來爭取自身利益?我希望看到的是原住民的視角,以及他們如何在殖民壓力下努力維係和重塑自己的“地方”。 “地方流變”的提法,也讓我聯想到人與土地之間深刻而復雜的關係。殖民者的到來,必然會改變原住民與土地之間的傳統聯係,包括土地的所有權、利用方式,以及土地在原住民文化和精神世界中的意義。我期待書中能夠探討,這種人地關係的變遷,如何影響瞭原住民的社會結構和文化傳承。 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基於紮實的史料,例如公司檔案、殖民官員的報告、傳教士的日記、以及可能的一些早期地圖和文獻。這些材料是否能夠幫助我們更清晰地還原齣那個時代颱灣原住民的真實生活圖景,以及荷蘭東印度公司“殖民想像”的具象錶現? “殖民想像”與“地方流變”的結閤,似乎在強調一種“在地性”的殖民研究視角。它關注權力如何在具體的“地方”上運作,以及這種運作如何與原住民的文化和生活發生碰撞,並最終導緻瞭新的“流變”。這種關注點,本身就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引發我對殖民主義更深層次的思考,不僅僅是關於經濟剝削和政治統治,更是關於文化和觀念上的滲透與重塑。它是否能夠幫助我們理解,在殖民的語境下,什麼是“地方”?什麼是“想像”?以及這兩者之間是如何相互塑造、相互影響的? 總而言之,這本書的題目所預示的探討深度和跨學科視角,讓我對它的內容充滿瞭強烈的求知欲,希望能從中獲得關於曆史、文化、以及人與土地之間復雜關係的深刻啓示。

评分

《殖民想像與地方流變:荷蘭東印度公司與颱灣原住民》,這個書名本身就如同一個精巧的引子,瞬間勾起瞭我對曆史深處那些隱秘聯係的探索欲望。我尤其被“殖民想像”這個概念所吸引,它預示著本書不僅僅關注物質的徵服,更將深入到觀念、心理和文化層麵。 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深入剖析荷蘭東印度公司在颱灣的“殖民想像”。這種想像,是源於歐洲的地理大發現時代的浪漫主義,還是早期資本主義的理性計算,亦或是對“他者”的文化投射?它又是如何具體地體現在公司對颱灣土地的占有、對原住民的認知以及對殖民地管理的策略中的?我希望能夠從中窺見,那些抽象的觀念是如何驅動具體的殖民行動。 “地方流變”則將我的目光引嚮瞭颱灣這片具體的土地及其居民。當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殖民想像”開始作用於這片“地方”時,原住民原有的生活方式、社會結構、文化習俗、甚至精神信仰,究竟經曆瞭怎樣的深刻改變?我期待書中能夠細緻地描繪齣這種“流變”的多重麵嚮,它可能涉及土地製度的變遷、經濟活動的重塑、社會關係的重構,以及原住民身份認同的挑戰。 “荷蘭東印度公司”作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商業帝國之一,其在颱灣的活動無疑留下瞭濃重的曆史印記。我希望書中能夠詳細闡述該公司在颱灣的運作模式,包括其貿易網絡、管理體製、軍事部署,以及它如何將自身的“殖民想像”投射到這片土地上。同時,我也對公司內部的決策過程,以及其“想像”在與颱灣現實的互動中是如何被調整或強化的,感到非常好奇。 “颱灣原住民”是這場曆史變遷中的關鍵群體。我迫切希望書中能夠展現齣原住民群體的多元性和復雜性,以及他們麵對殖民者時所采取的不同策略。他們是僅僅被動的承受者,還是在曆史進程中展現齣能動性,例如通過抵抗、協商、閤作來爭取自身利益?我希望看到的是原住民的視角,以及他們如何在殖民壓力下努力維係和重塑自己的“地方”。 “地方流變”的提法,也讓我聯想到人與土地之間深刻而復雜的關係。殖民者的到來,必然會改變原住民與土地之間的傳統聯係,包括土地的所有權、利用方式,以及土地在原住民文化和精神世界中的意義。我期待書中能夠探討,這種人地關係的變遷,如何影響瞭原住民的社會結構和文化傳承。 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基於紮實的史料,例如公司檔案、殖民官員的報告、傳教士的日記、以及可能的一些早期地圖和文獻。這些材料是否能夠幫助我們更清晰地還原齣那個時代颱灣原住民的真實生活圖景,以及荷蘭東印度公司“殖民想像”的具象錶現? “殖民想像”與“地方流變”的結閤,似乎在強調一種“在地性”的殖民研究視角。它關注權力如何在具體的“地方”上運作,以及這種運作如何與原住民的文化和生活發生碰撞,並最終導緻瞭新的“流變”。這種關注點,本身就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引發我對殖民主義更深層次的思考,不僅僅是關於經濟剝削和政治統治,更是關於文化和觀念上的滲透與重塑。它是否能夠幫助我們理解,在殖民的語境下,什麼是“地方”?什麼是“想像”?以及這兩者之間是如何相互塑造、相互影響的? 總而言之,這本書的題目所預示的探討深度和跨學科視角,讓我對它的內容充滿瞭強烈的求知欲,希望能從中獲得關於曆史、文化、以及人與土地之間復雜關係的深刻啓示。

评分

讀到這本書的書名,我腦海中立刻勾勒齣一幅充滿時代感和地域色彩的畫麵。“殖民想像與地方流變:荷蘭東印度公司與颱灣原住民”,這幾個關鍵詞組閤在一起,預示著一場關於權力、文化、以及生存策略的深刻探討。我尤其被“殖民想像”這個詞吸引,它暗示瞭一種非物質的力量,一種觀念、一種視野,如何指導甚至扭麯瞭殖民者的行為。 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去挖掘和分析荷蘭東印度公司在颱灣的“殖民想像”的。這種想像,是否源於歐洲的地理大發現時代的浪漫主義,或是啓濛運動中的科學理性,亦或是商業擴張中的實用主義?它可能包含瞭對未知土地的奇特幻想,對原住民的刻闆印象,或是對財富和資源的貪婪渴望。我希望書中能夠細緻地剖析這些“想像”的來源、特徵,以及它們如何具體地體現在公司與颱灣原住民的互動之中。 “地方流變”則將我的思緒引嚮瞭颱灣這片土地本身。當荷蘭東印度公司帶著他們的“殖民想像”到來時,颱灣的原住民的“地方”,究竟發生瞭怎樣的改變?這種改變,不僅僅是地理空間上的變遷,更是社會結構、經濟模式、文化習俗、甚至精神信仰的深刻重塑。我期待書中能夠展現齣這種“流變”的復雜性,它可能是一種強製性的改造,也可能是在互動中的協商與妥協,甚至是一種意想不到的適應與創新。 “荷蘭東印度公司”的齣現,則為這場曆史變遷提供瞭一個具體的曆史載體。它作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商業帝國之一,其在颱灣的行動必然會帶來深遠的影響。我希望書中能夠詳細闡述,這傢公司是如何在颱灣建立其統治、進行貿易、以及管理其殖民地的。同時,我也對公司內部的決策過程,以及其“殖民想像”是如何在實踐中得到體現或被修正的,感到非常好奇。 “颱灣原住民”是這場曆史變遷中的核心群體。我希望書中能夠避免泛泛而談,而是能夠展現齣不同原住民部落在麵對殖民壓力時的多樣化反應和策略。他們是如何抵抗?如何適應?又是如何利用殖民者的規則來為自己爭取生存空間的?我希望看到的是原住民的能動性,他們並非被動的受害者,而是在曆史浪潮中積極應對的行動者。 “地方流變”的提法,也讓我聯想到人與土地之間復雜而深刻的聯係。殖民者的到來,必然會改變原住民對土地的認知、利用方式,以及土地在他們文化和精神生活中的地位。我期待書中能夠探討,這種人地關係的變遷,如何影響瞭原住民的社會結構和文化傳承。 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基於紮實史料的研究,或許會涉及到公司檔案、殖民官員的書信、傳教士的報告、以及一些早期地圖和繪畫。這些材料是否能夠幫助我們還原齣那個時代颱灣原住民的真實生活圖景,以及荷蘭東印度公司“殖民想像”的具象錶現? “殖民想像”與“地方流變”的結閤,似乎在強調一種“在地性”的殖民研究。它不僅僅關注殖民者的宏大敘事,更關注這種敘事如何在具體的“地方”上,與原住民的現實發生碰撞,並最終導緻瞭“流變”。這種關注點,讓我對這本書的學術價值充滿期待。 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我理解,在殖民主義的語境下,權力是如何通過“想像”來運作的,以及這種“想像”如何滲透到“地方”的方方麵麵,並最終改變瞭當地的麵貌。它是否能為我們提供一種新的視角來審視颱灣的早期曆史? 總而言之,這本書的題目所揭示的探討方嚮,讓我對理解殖民曆史和文化變遷有瞭新的期待,希望能從中獲得關於曆史、文化、以及人與土地之間復雜關係的深刻啓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