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放棄:楊逵的抵抗、勞動與寫作

永不放棄:楊逵的抵抗、勞動與寫作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楊逵
  • 颱灣文學
  • 抵抗文學
  • 勞工文學
  • 殖民地文學
  • 傳記文學
  • 文學史
  • 颱灣曆史
  • 社會運動
  • 寫作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世界依舊不公不義 所以我們閱讀楊逵
 
他安靜少言,靈魂卻總不安於一方。
即使氣力放盡,生活隻有負數,
也必須以精神意誌,將灰燼冶煉成為火種。
 
他是作品收入戰後國文課本的日治颱灣作傢第一人
他是楊逵
 
  在東海花園度過兒時歲月的小孫女阿翠,
  在記憶裏、文字中追索,
  深情書寫颱文史上最不乖阿公的身影。
 
  童年時期「讀前世書」的新化纔子,因為固執於理想,終生都是豪賭的夢想傢,他不僅沒能「榮耀傢族」,反而一再進齣監獄,更經常沒有「隔宿之糧」。其實他如果肯順從主流價值一點,要拿個博士不是難事,然而,他寜可取「園丁」身份。
 
  最近有一位編輯來遊,問我近來有沒有寫詩。
  我笑著說:「在寫,天天在寫。不過,現在用的不是筆紙,
  是用鐵鍬寫在大地上。你現在所看到的,難道不美嗎?」
 
  我是一個勤墾的園丁。
  每次同學會時,我都收到許多博士頭銜的名片,
  但我這一張園丁頭銜也一樣被同學們所尊重。
  我喜歡這個頭銜。
  因為我喜歡墾荒、播種、灌溉、施肥、除害蟲,
  而期望能夠創造一個桃源鄉──可以自娛,也可以娛人的美好境界。
  拿筆桿是為此,揮動鐵鍬也不例外。
 
  楊逵,總被認為富有浪漫主義的情懷。
  但沒幾個知音能真正理解他,他種花,不是為瞭風雅怡情,而是因為不辛勤勞動就無法溫飽。他的浪漫主義美學,不是優雅、清閑、恬靜,而是墾荒、播種、灌溉,是忙碌與憂勞,是沾染著泥土的汙漬,以及糞肥的惡臭。
 
  這個安靜、瘦瘠、咳血,但骨子裏有著「一匹狼」性格的男人,
  用他的生命與文字迴應一切不平的壓迫,
  貫徹他一貫不變的對於颱灣、對民主價值的左翼理想。
 
  颱灣主體,階級平等,個體自由,社會公義,庶民生活,勞動美學,
  這就是楊逵的立體浮雕。簡單乾淨,清清楚楚。

本書特色

  特彆收錄:楊逵〈我有一塊磚〉
 
名人推薦

  國傢文藝奬得主、小說傢 宋澤萊╳小說傢、文化評論者 硃宥勛
  戰力滿點.專文推薦
 
  「楊翠的文字十分流暢清晰;富有感情;在某些段落寫得十分簡潔,卻熱情洋溢,具有力量,很能重現楊逵的性格與奮鬥的一生。最重要的是,她是楊逵的孫女,也是曆史學傢。這本書用編年的方法,有條不紊地、近距離地把他一生的重大事情都寫齣來瞭,甚為完整,是認識楊逵的最好讀本。」——宋澤萊
 
  「楊翠的寫作軌跡,顯然能夠看齣堅實的議題關懷,以及承繼颱灣文學香火的意誌。」——硃宥勛
《風雨中的歌者:當代颱灣文學的多元景觀與精神脈絡》 書籍簡介 本書並非聚焦於某一位作傢的生平或單一的文學主題,而是旨在勾勒齣二十世紀下半葉至今,颱灣文學在經曆社會巨變、政治轉型與文化碰撞中所展現齣的多元景觀、內在張力與不竭的生命力。我們試圖跳脫傳統的作傢傳記或流派劃分,從更宏觀的文學地理與精神譜係角度,審視這片土地上文字如何承載曆史記憶、如何介入當代生活、以及如何探索人性的幽微之處。 全書結構分為五大部分,層層遞進,力求展現颱灣文學的復雜性與豐富性: --- 第一部:島嶼的底層迴響——曆史敘事與社會關懷的溯源 本部分深入探討颱灣文學如何迴應其獨特的曆史境遇,特彆是殖民經驗、戰後重建與“中國”與“颱灣”身份認同的拉扯。我們關注那些書寫“未被充分言說”的群體的聲音,而非主流的精英敘事。 一、 戰後初期敘事的“冷”與“熱”: 考察“左翼”與“反共”敘事交織下的文學睏境。重點分析如何在審查製度的陰影下,知識分子如何運用隱喻、象徵和心理深度,來錶達對社會現實的批判與對個體命運的關切。這不僅僅是政治立場的選擇,更是文學形式探索的必然。我們細緻梳理瞭在不同政治氣候下,現實主義如何被異化、變形,最終淬煉齣一種“內省式的寫實”。 二、 “鄉土文學”的再審視:超越二元對立 鄉土文學常被簡化為對“農村生活”的贊美或對“現代化衝擊”的控訴。本書主張,真正的價值在於它對“地方性”的深度挖掘與對生命力的肯定。我們研究瞭該運動中,作傢們如何從對土地的依戀,轉嚮對邊緣人群(如漁民、礦工、原住民)的復雜情感投射。重點剖析瞭“鄉土”意象在麵對都市化進程時的消融、重塑與精神迴流,探討其如何構建起一種對抗全球化扁平化傾嚮的文化錨點。 三、 記憶的碎片與創傷的轉化: 探討戰後一代作傢如何處理集體記憶的斷裂感。包括對二二八事件、戒嚴時期噤聲曆史的文學介入。我們著重分析“創傷文學”的特徵:它往往不是綫性敘事,而是通過非連續的意象、夢境的邏輯和象徵的重負,來錶達一種難以言喻的集體心靈傷痕。這種書寫是對曆史“檔案”的挑戰,旨在還原曆史情境中的主體感受。 --- 第二部:都市叢林的迷宮——現代性焦慮與個體疏離 隨著颱灣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文學的主戰場逐漸從鄉村轉嚮都市。第二部分關注現代都市生活如何塑造瞭新的文學主題與美學風格。 一、 現代性的疲憊:都市空間與心理地圖 分析都市空間(如颱北、高雄的特定街區)如何成為小說中人物精神狀態的投射。探討城市中的“異化感”、“通勤的徒勞感”和“人際關係的脆弱性”。我們考察瞭那些描繪都市男女在消費主義與情感空虛中掙紮的作品,分析其敘事節奏如何模仿都市的喧囂與寂靜交替。 二、 性彆書寫的多維嚮度:身體、欲望與權力 本章專門審視女性作傢的聲音如何突破傳統傢庭敘事,直接麵對現代社會對女性主體性的擠壓與解放。研究範圍涵蓋瞭對女性身體經驗的書寫、對傳統婚姻製度的質疑,以及對“酷兒”身份在保守社會中的隱秘錶達。強調這些書寫並非單一的“女性主義宣言”,而是復雜情境下個體尋求自我定義的藝術努力。 三、 技術與荒誕:後現代的切入 考察在信息爆炸與全球資本流動背景下,部分作傢開始運用後現代手法。重點在於分析其對宏大敘事的解構、對戲仿與拼貼的運用,以及如何通過荒誕的情節和破碎的語言結構,反映時代的不確定性與意義的消解。 --- 第三部:語言的邊界與形式的實驗 文學的革新往往根植於對語言本身的不斷探索。第三部分關注颱灣作傢在“國語/中文”的既有框架內,如何實現語言的“在地化”與“陌生化”。 一、 颱灣“語感”的重構: 探討如何將閩南語、客傢話的語匯、句法結構,乃至音韻節奏,微妙地融入到以中文為主體的書寫之中。這種融入並非簡單的翻譯,而是一種文化的滲透與張力,旨在創造齣具有“颱灣特有腔調”的書寫係統。 二、 詩歌的轉嚮:從意象到哲思的跨越 分析颱灣詩壇如何從早期對自然與鄉愁的抒寫,轉嚮更抽象、更具哲學思辨性的探索。關注現代主義詩歌中對“空無”、“時間性”與“存在本質”的追問,以及如何利用符號學和語言遊戲來挑戰讀者的既有認知。 三、 小說的“非人性化”傾嚮: 考察少數作傢如何刻意抽離傳統的情感敘事,轉嚮對機器、環境、非人主體(如動物、植物、虛擬世界)的關注,以此反觀人類中心主義的局限。 --- 第四部:在場與缺席之間——文學與公共空間的互動 文學不隻是書齋中的産物,它與社會、政治和教育體係始終保持著微妙的張力。 一、 知識分子的“在場”: 梳理特定時期作傢如何以評論傢、文化批評傢的身份介入公共辯論。分析他們對教育政策、文化主權、媒體倫理的發言,以及這種“跨界行動”對文學自身聲譽帶來的影響。 二、 翻譯與“世界文學”的定位: 考察颱灣文學作品在被翻譯成外語過程中的“去語境化”挑戰,以及作傢們在追求國際認可時,如何平衡本土特性與普世價值的取捨。 三、 文化的在地與全球化: 討論在全球化浪潮下,文學如何麵對流行文化(如影視、漫畫)的衝擊,以及作傢們如何選擇堅守純文學的陣地,或主動進行跨媒介的探索。 --- 第五部:展望與未竟的文學疆域 本章對當前颱灣文學的趨勢進行觀察,指齣那些仍充滿活力和探索潛力的領域。 一、 新生代的文學脈動: 關注近年來崛起的新作傢的主題與風格變化,如對數字生存狀態的書寫、對“後身份政治”的反思,以及對“輕敘事”的偏好。 二、 文學研究的未來方嚮: 探討如何運用新的理論工具(如生態批評、大數據分析)來重新閱讀既有的文學經典,發掘隱藏在傳統文本中的新意義。 三、 文學作為一種持續的抵抗姿態: 總結而言,颱灣文學的獨特之處在於其永恒的“未完成感”與“在場需求”。它始終處於一種精神上的警醒狀態,持續不斷地在形式與內容上進行自我更新,以應對外部環境的持續壓力與內部認同的反復確認。 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深入且細緻的導覽,領略颱灣文學在復雜曆史坐標係中,所展現齣的豐富性、韌性與不息的創造力。它是一份對“如何在島嶼上書寫生命”的深度考察報告。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楊翠


  颱中人,颱灣大學博士,研究領域包括:原住民文化與文學、颱灣史、颱灣婦女史、颱灣新文學、颱灣女性文學、性彆文化相關議題、媒體/流行文化/性彆文化等。曾任教於靜宜大學、成功大學、中興大學颱灣文學係所,現任東華大學華文文學係副教授、楊逵文教協會理事長。曾與施懿琳閤著《颱中縣文學發展史》、《彰化縣文學發展史》,個人著作有《日據時代颱灣婦女解放運動》、《鄉土與記憶:七○年代以來颱灣女性小說的時間意識與空間語境》、《最初的晚霞》、《壓不扁的玫瑰:一位母親的318運動事件簿》等。

圖書目錄

推薦序 一本絕好的颱灣青少青年啓濛書  (國傢文藝奬、小說傢/宋澤萊)
推薦序 寫曆史,以及寫自己  (小說傢、文化評論者/硃宥勛)
 
序麯:少年寄來的一封信
少年楊逵──從大目降齣發
打開新窗口──留日時期
迴返母鄉──青年社會運動者登場
為黑暗世界打光──日治時期楊逵的文學行旅
一個颱灣作傢的「祖國」經驗
火燒島進行麯──綠島監獄時期
重返島鄉,築夢石頭山
我要再齣發──七○年代楊逵青春重現
尾聲:我有一個夢
 
跋 花園女孩懺情錄
附錄 楊逵〈我有一塊磚〉

圖書序言



花園女孩懺情錄


  這本書,銘刻著超過三十年的精神苦行。
 
  決意齣走,連餘光都不留
  
  從一九八一年,我選擇離開大肚山,離開東海花園,離開與阿公相依為命二十年的山居生活的那一刻開始,無法改寫曆史決定的憾恨,翻滾成無法計算的本金加利息。整整三十五年,我的人生是一本龐钜的債務錶,無法逐筆對帳,永遠清償不瞭。
  
  一九八一年三月九日,已被重感冒侵擾好幾個月的阿公,因藥物引起痰阻塞,併發呼吸衰竭,住進加護病房四天。差不多就在這前後,我填寫大學聯考誌願錶,從颱大填到文化,包括初創立的西子灣中山大學,唯獨避開中部幾所學校,特彆是東海大學。
  
  少女楊翠一心想著,終於來到我翻開機會命運的倒數時刻。這一張一定是機會,禁錮二十年的命運,就要離我遠去,終於要結束孤獨、幽閉、窒悶,沒有自由的生活,終於可以飛嚮夢想的繁麗天空。
  
  大學聯考放榜那一天,我買瞭報紙查看,輔大曆史係。以分數前後排序,它的前一個科係,東海曆史係,恰好是我的成績落點。意思是說,如果我填瞭東海曆史係,那就上瞭,應瞭阿公的戲(預)言,學校打鍾你再走過去都還來得及。
  
  彷彿玩一場詭譎的遊戲,命運機會,我拋棄命運,義無反顧地選擇瞭機會。我隻是放手一搏,想都想不到,就是那麼剛好,那一張我沒有翻開的命運,恰好是我當時應該留下的地方,這成為我痛悔三十幾年的遺憾。
  
  阿公齣院後,與我父母同住大甲。放榜那天,阿公開心地問,啊你有考上東海曆史係無?我迴說,我的成績剛好是東海曆史係,但我沒填,我不想唸東海,我不想留在颱中。當時,我剛陪阿公在颱中參加完一場文學會議,搭公路局迴大甲,正走在迴傢的坡路上,他聽完,一整路都沒再說話。之後兩天,他都不跟我說話。
  
  我並不是不知道他的失落難過,但是,我的眼睛要用來眺望世界,沒有餘光可以閱讀他的憂傷。
 
  「我來幫你寫迴憶錄」,祖孫的盟約
  
  一九八一年夏天,我來到夢想的颱北。幾乎就從到達的那一刻起,我開始劇烈頭痛。流浪颱北四年,頭痛四年。
  
  大學第一個給我寫信,唯一給我寫信的長輩,是阿公。信是稿紙寫的,灰黃粗糙紙張,印著「楊逵用箋」字樣。信上所寫,無非都是日常生活瑣細,他說你第一次離傢這麼遠,要照顧自己,交待我,每次齣門一定要記得帶錢和鑰匙,尤其是鑰匙,因為東海花園的土角厝沒有鎖,所以我沒有「鑰匙」的觀念,以後一定會經常在「鑰匙」上齣問題。他還叫我三餐要吃得營養,吃得健康,不能老是吃麵包、吃泡麵,那都是米糠油做的,有毒,還為我開瞭三餐食譜,叨叨絮絮。
  
  原來,每次我趁他齣門演講不在傢時,偷偷吃麵包吃泡麵的事,他都是知道的。我在異鄉展讀,一讀再讀,夜裏捧著那頁稿紙,淚流滿麵。即使我連餘光都不曾留下,堅心決意轉身離去,他仍然溫暖地守望我,叮嚀我,憂心我,這個其實一直驕縱任性的小孫女。 
  
  然後,我果然老是忘記帶鑰匙,經常被關在門外。然後,大一上學期,我果然狂吃麵包和泡麵,整整吃胖五公斤,褲子都綳齣裂縫。阿翠是什麼樣的,阿公一直都是知道的。
  
  迴想我與阿公二十年的生活點滴,我就是一個高明的作者,比楊逵還要高明數百倍。我把自己寫進受苦受難的孤女文本中,所有童話故事言情小說中那個被虐受害的可憐公主,都仰望著奇蹟般的救贖,想要放下長長的頭發,讓王子緣發攀爬,帶她去到另一個世界,我也是。然而,在那個發禁的年代,我連長長的頭發都沒有,唯一翻轉的機會,就是大專聯考。
  
  這個文本寫得深入肌理,連我自己都深信不疑。而其實,我是被寵壞的任性孫女,每次都是我在鬧脾氣,喋喋不休,邏輯清晰思路敏捷口纔便給,讓阿公難以招架。或者不想招架。事實是,即使我打破他留在大肚山,終老於東海花園的夢願,他仍以溫暖眼光,守望著我的夢想。
  
  其實,大一還沒結束,我就後悔瞭,我不適閤颱北,總是頭痛,總覺無法呼吸。大四那年,阿公藉住朋友的房子,在鶯歌山區,一大片彆墅的最後一間,我搬去與他同住,通車到輔大上課。
  
  花園女孩與古墓老人,時光逆行,當時我真的以為,祖孫就要重新開始。我已經大四,成績不錯,上過一門颱灣史,阿公開始跟我談說他在日治時期、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火燒島的經驗與見證,祖孫倆常談到深夜。他說你學曆史,這些颱灣史你都該知道,我說,阿公那我來幫你寫迴憶錄好瞭,我文筆不差,你相信我。祖孫笑得暢快,鶯歌的山靈,都被這誓約震動瞭。
 
  最後的背離,永遠的背離
  
  然而,少女楊翠的背離,還沒結束。那一年,有一個陳映真的信徒,自稱左派的青年,來到鶯歌,說想為楊逵寫迴憶錄。少女最初有些不以為然,楊逵迴憶錄有我呢,還輪不到你,繼而卻被青年洋溢著理想主義的氣質吸引。一九八四年,時局破冰,裂縫與希望的光隙,四方綻放,從某些裂縫中,中國的朦朧詩在許多所謂左翼青年之間流傳,我看瞭北島、顧城、楊煉、舒婷等人的詩作,聽瞭他們的故事,想像著那就是我夢想的世界。愛情,革命,寫作。而在颱灣,我們不必朦朧,我們正在破冰行動。
  
  這場戀情其實還很曖昧,但阿公看得很真切,他沒有給我祝福。一日,他走進我房間,對我說,一見鍾情是不可靠的。就這樣,沒有開場白,沒有前後文。我仰頭看他,冷冷迴他,你不懂什麼是愛情。
  
  為此,女孩決心再次齣走。我們商量著我要考研究所,阿公很贊同,我告訴他,可是我現在每天通車,車程漫長,車班極少,經常等車就等一個小時,迴傢都好纍,根本沒精神唸書,我想搬到學校後麵的貴子路住,也建議他迴颱中,到三姑媽楊碧傢住。
  
  花園女孩施展一貫技倆,祖孫倆就這樣說好瞭。一九八五年一月底,大四上學期結束,阿公陪我到貴子路看房子,選定一間兩人房,房東就住樓下,安全無虞,他看過後很放心,還幫我付瞭一學期房租。少女竊喜,老人又輸瞭,我又如願以償瞭。
  
  然而,一九八五年,三月十二日,學期纔剛開始不久,故鄉傳來阿公辭世的消息。而我,幾乎是從那一刻開始,踏上此生永遠無法停止的返鄉贖罪之路。
  
  這些年,我總是想著,就是我的任性害死瞭阿公,害他最後的人生如此流徙,害他破瞭「食百二」的吉卦。如果我填瞭東海曆史係,阿公這四年不必流離失所;如果不是我堅決在鼕天離開鶯歌,阿公上颱北參與會議,就不必如此奔波勞纍,風寒侵襲,以緻三月十一日返迴颱中後,次日淩晨就因心髒麻痺而辭世。
  
  如果不是我的驕縱任性,阿公不會離我而去。這樣的罪責感,從一九八五年開始,纏繞著我,超過三十年。
 
  無法改寫的惡夢
  
  阿公辭世後,我跟他一樣,失去東海花園的安頓,開始四方漂泊。我考迴東海大學,唸曆史研究所,經常到荒蕪的東海花園,撥開一人高的草叢,看守阿公阿媽的墓園,半日,讀書,懷想。我與左翼青年很快就分手瞭,當我認知到,有時「理想主義」其實是「法西斯」的彆號,而我不願失去思想、行為甚至呼吸的自由。那時阿公已然故去。
  
  之後我到颱北,在自立報社工作,結婚生子。一切看似正常之後,在颱北都會,夜裏,我開始經曆一段漫長的惡夢旅程。每一場惡夢,都是阿公已然生命垂危,而我急著趕路,要把阿公從死亡邊緣搶救迴來。每一次,都是徒勞。
  
  在夢中,我一次又一次,大聲喊著阿公阿公,沿著圳溝鐵橋,拼命奔跑。然而,最後的那一步,永遠都來不及。惡夢與現實的差彆,隻在於我迴到瞭現場,每一次惡夢來襲,東海花園就更殘破一些,我在現場,眼睜睜看著阿公閉上眼睛,無能為力。
  
  那一段時間,我總是在惡夢的道路上,狂奔疾走,大哭醒來。到最後,我已分不清夢境與現實,甚至寜可惡夢再來,我就可以再齣發,把阿公搶救迴來。
  
  然而,最終,我總是在路上,永遠隻能在路上。我無法反轉時間的標記,無法修改已經翻過的日曆。
  
  有幾次,我確實記得,阿公微笑嚮我道彆,要我乖乖迴去,好好生活。然後我哭著喊著,不要啊,我不要啊,像少女時期一樣,驕縱任性,以為撒嬌可以完勝一切。醒來時,陽光從辛亥路賃居處的小窗穿射進來,阿公的身影,幻化於無形。
  
  每夜每夜,我重復走進各種惡夢現場。很想早點進去,不想太快醒來。我以為我可以改寫惡夢,我以為可以在另一個時空,學習楊逵永不放棄的意誌,戰鬥、懺悔、贖罪,然後,一覺醒來,陽光清媚,花園裏,草在結種子,花在展顔色。結果,我隻是讓阿公以各式各樣更荒謬的情境,再死去更多次而已。
  
  惡夢無法逆襲,正文無法改寫。魏貽君從頭到尾見證瞭我與惡夢的協商與搏鬥,直到氣力放盡。他說,我們迴傢吧。一九九一年夏天,一輛十噸大卡車,我歸返母鄉大肚山,距離少女當年的背離,也纔十年而已。十年,物非人非,竟能至此,前花園女孩,完全褪去少女容色與心境,而故鄉,也已荒老。
 
  正在迴傢的道路上
  
  還好,我還是挺像楊逵的。以自我罪責、懺悔,以及和惡夢對決的唐吉訶德精神,從1990年返鄉至今,我走在颱灣文學與颱灣曆史的教學、研究、寫作、推廣的道路上。這也是另一段與惡夢,與颱灣被殖民史、被壓迫史的幽靈對抗的漫長行旅。
  
  楊逵八十歲的人生年輪,完全是颱灣百年史的縮寫,他的精神構圖與思想紋理,也因而銘刻瞭百年來颱灣知識份子的某種共相。
  
  楊逵辭世的一九八五年,左右統獨都來搶奪對他的詮釋權,盛況空前。楊逵辭世後三十年,他變得不閤時宜,被棄置曆史廊廡一隅,他的思想被裁剪壓製成乾燥切片,他流動的階級關懷,被指成是主張某個特定國族主義的證明。統獨兩派,以他們自己的意識形態,來圈蓋楊逵的思想光譜,或黨同他,或伐異他。做為他無法藏身隻能不斷被檢驗的孫女,我也一樣,逃不掉被圈蓋的命運。
  
  無論我的思想如何清楚明確,對統獨兩邊而言,我都是黑五類,政治不正確。其實,他們一點也不在意楊逵做過什麼,核心思想是什麼。但我也不在意自己是黑五類還是紅五類。做為與楊逵共同生活將近二十年,最親近的孫女,我見證瞭楊逵的生活細節與人格特質;而做為一個颱灣文史的專業研究者,我理清瞭楊逵的思想紋理與精神母體。颱灣主體,階級平等,個體自由,社會公義,庶民生活,勞動美學,這就是楊逵的立體浮雕。簡單乾淨,清清楚楚。
  
  這也是許多不同時代的、如楊逵這般颱灣青年的共同浮雕。而我書寫楊逵,既是救贖自己的背離之罪,也是我對颱灣的此生功課,是我的迴傢行路。
 
  寫齣楊逵的光與影
  
  我想寫齣這樣的楊逵。我想寫齣如一隻孤鷹,一匹孤狼,既獨行,又努力尋求同誌的楊逵,我想寫齣他的堅毅、執著、狂野、安靜、浪漫、冷靜,我想寫齣他的光與影。我想寫齣颱灣知識份子集體精神史的光與影。正因為吞入大量暗影,他們所吐放的微光,纔能如此質量豐沛,每一道微光,都足以猛爆成為星係。
  
  這本書,十年前就起筆瞭,寫完後,擲入電腦一隅。我的電腦很像「古物商」的倉庫,數量龐大,分類雜亂,檔名神奇(還有001、002不知所雲的),眼花撩亂,連我自己都懶得翻找。
  
  舊稿躺在舊電腦的文件雜檔裏,一躺近十年。而我其實從來都沒忘記,當年我意氣風發誇下海口,說要幫阿公寫迴憶錄時,阿公晶亮亮的歡喜眼神。隻是,我生性被動,即使如此被動,生活都如陀螺,於是自己的小小心願,就安靜潛藏,讓它化成一抹鬼魅,時不時齣來晃一下,暗暗刺擊我的罪責感。
  
  隱隱的,我覺得自己的生命需要咒語,我需要被咒語封印在一處永遠不能抵達終點的道路上。似乎靠著罪責感,靠著還沒清還我任性的債務的罪責感,我纔能繼續能量飽滿地嚮前走。我需要繼續長途跋涉。
  
  因為是惡夢,所以入夢搏鬥,因為封印猶存,纔需要打起精神。把債還清,把封印解除,我是否就會失去抗鬥的力量?我隱約有這樣的不安。因此,我任性如昔,任憑舊稿結滿時間的蜘蛛絲。
 
  因緣俱足,感謝加持
  
  我還是不太像楊逵。他永不放棄,而我常想逃離。因此,這本書能夠齣版,實在是因緣俱足,必須感謝的人太多。
  
  感謝林宜澐大哥的奪命連環call。兩年前,他就邀約我,寫一部楊逵生命史,我隨口應允。其後,我走渡很長一段生命暗潮,身心俱疲,無力多做什麼。他卻不死心,一直打一直打,剛開始間隔許久,從去年夏鞦開始,變成每個月定期打,為瞭迴應他的盛情,我終於說齣一個斬釘截鐵的日期。
  
  當然,從這個斬釘截鐵的日期,到今天能夠完成,過程麯摺,這其中也不乏花園女孩故技重施,以曖昧話術,渡過連番追討。容我省略數百字,以感謝林宜澐大哥的永不放棄。感謝我的編輯可樂的青春能量,給瞭很多離學術殿堂更遠,離庶民、離楊逵更近的好點子。素樸,簡單,透明,這不就是楊逵嗎?
  
  謝謝我的至友黃惠禎,她纔是楊逵真正的知音。她一字一字校正這本書,錯漏字不說,史料的比對,論述與判斷的疑點,都一一指齣。還有新化的康文榮,他是牽引我們迴返新化老傢的領航員,也幫我從頭到尾校看一遍,特彆是關於楊逵早年在新化的史料與事蹟,還提供不少珍貴照片。沒有他們,這本書應該是坑坑洞洞,滿是誤雷吧。
  
  當然,我要感謝「跨世代兩大戰神」的拔刀相助。宋澤萊是一九七○年代頻繁往來東海花園的文學青年,當時,阿公對我談戀愛一事甚為苦惱,請宋澤萊來開導我,不過他好像也不怎麼會開導少女。宋澤萊退休後,重返校園去讀中興颱文所,我轉任中興時,特彆拜託他,彆來修我的課,因為「颱灣文學真人實景」坐鎮課堂,我還怎麼講下去?何況他手中還握有我不少八卦呢。不過他還是來瞭,上課討論交作業,比誰都認真。
  
  而硃宥勛則是新一代文學戰神,「威名」我也頗有所聞。其實,我們是有因緣的。那一年,兒子魏揚說,有個叫硃宥勛的新秀作傢,是他的清華友人,要住到花蓮來,問我手中是否有工作可以給他,我剛好有一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就請宥勛幫忙。其實我的計劃事務不多,主要是報帳買東西,宥勛做得很好,我有時覺得很對不起他,一個新秀作傢,卻來替我做這些繁雜瑣事。
  
  他還幫我整理研究室,將書籍分類歸位,並且清點研究室書冊,編寫一張書目清單。我其實很想告訴他,宥勛,這些書隻是我所有書的二十分之一,然後我這個人亂七八糟的,這些書說不定明天就不在現在的位置瞭,而且我也說不準什麼時候能夠再歸位。但是,看著那一張清單,我捨不得說,也不敢說,我以為像宥勛這樣秩序嚴謹的人,我沒好好歸位這件事,肯定會讓他很睏擾。(後來聽說其實他跟我一樣無序,原來當時他是努力敬業啊)。
  
  那一張書目清單,現在還躺在我的電腦裏,而書架上的書,早已亂瞭序,書目與架上書籍,像是兩迴事,但我仍捨不得刪去清單檔案。
  
  我知道他們是兩代戰神,能量飽滿,爭議不少。這一點,還真的很像楊逵,那種執著的、孤狼般的性格,那種無論寵辱笑罵,都勇往直前,永不放棄的戰鬥身姿。
  
  我很感謝他們的文字加持。《永不放棄》這本書,因而成為我們,楊逵、宋澤萊、楊翠、硃宥勛,跨越四個世代颱灣知識份子永不放棄的一則新寓言。

圖書試讀

作傢與人民,文學與生活
  
楊逵談「颱灣」,不是被任何國族符號所綁架的颱灣,而是有著具體人民生活與社會現實的「颱灣」。
  
對他而言,文學隻有迴歸人民生活與社會現實,纔能有活氣,否則就是死物。而「颱灣的」人民生活與社會現實,當然就是「颱灣的」特殊性與主體性,不可能從屬於彆的地方。
  
一九四八年,楊逵有如吸飽純氧,氣勢勃發,一再對「颱灣文學」發聲,對文學與現實、文學與生活發言。
  
六月二十七日,楊逵以書信形式,緻稿《中華日報》「海風」副刊編輯,編輯落題為〈現實教我們需要一次嚷〉刊載。這篇文章,是楊逵看瞭杜從、段賓等人的嘲諷,有感而發,他說,颱灣文學確實曾經鬧騰過,而現在「沒有一點氣息」,其實是「光復以來」國府來颱之後的事。他強調文學應該植根於土地、人民、生活現實,而中國來颱作傢,「大部份都深居書房裏搾搾腦汁,……所寫齣來的都離開颱灣的現實要求,離開颱灣民眾的心情太遠。」
  
楊逵四兩撥韆斤,沒有一字毒辣,不見一語嘲諷,顯示瞭溝通對話的誠意,但卻不減犀利。他既點齣中國來颱作傢對颱灣社會現實、土地人民的疏離與漠視,也不斷強調「颱灣的」,為「颱灣主體」怒刷存在感。
  
一九四八年八月到十二月間,楊逵試寫「颱語打油詩」,以更貼近庶民。他以報紙蒐集來的漫畫,搭配閩南語發音的打油詩,嘲諷貪官汙吏,並錶達颱灣主體思想。如〈上任〉以颱灣諺語「菜瓜藤肉豆須」,諷喻官僚的「牽親引妾」,一人上任,雞犬昇天:
 
今天上任去視事/菜瓜藤肉豆須/也有姨太太/也有大囝小叔閤媳婦/茶役股員/股長課長閤秘書/應有盡有/什麼貨都有/也有爛鹹菜/也有臭豆腐
 
詩首為菜瓜藤肉豆須,詩末為爛鹹菜臭豆腐,前後對應,以諧擬的手法,諷刺官僚的腐敗。〈勤〉則嘲諷官吏「勤政」:
 
你勤沒我勤/透暝透日算盤不離身/交官結吏閤做稟/搶購囤積轉輪輪/為著錢財不顧身/算盤抱到閻羅陣
 
當時通貨急速膨脹,有權有錢的人,拼命「搶購囤積」,終而造成經濟大崩盤,一九四九年,四萬元舊颱幣兌換一塊錢新颱幣,百姓苦不堪言。楊逵以反諷手法,彰顯官吏貪婪、物資囤積、民生凋敝的社會現實。

用户评价

评分

《永不放棄:楊逵的抵抗、勞動與寫作》這本書,宛如一位飽經滄桑的長者,在嚮我娓娓道來一段刻骨銘心的故事。楊逵先生的生命,是一場與命運的較量,他的抵抗,不是一時衝動,而是源於對公平正義的深刻認知,是一種不動搖的信念。他的勞動,是他與土地的對話,是他對生活最樸素的敬意,也是他創作靈感的源泉。我被他身上那種不屈不撓的精神所深深吸引,他用瘦弱的身軀,扛起瞭時代的重負,用筆杆,書寫瞭不朽的篇章。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普通人,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中,活齣不平凡的意義。他的文字,充滿瞭對生命的敬畏,對土地的眷戀,以及對自由的追求。我從楊逵先生身上學到瞭,即使身處睏境,也要保持獨立思考,不放棄對真理的追求。這本書,是一次深刻的思想啓迪,它讓我重新審視瞭“抵抗”的意義,以及“勞動”的價值。

评分

初讀《永不放棄:楊逵的抵抗、勞動與寫作》,便被一種樸實而又深沉的情感所打動。楊逵先生的人生,是一部充滿傳奇色彩的史詩,他的抵抗,並非驚天動地的壯舉,而是融入日常生活的點滴,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堅持。他的勞動,是他與土地的情感連接,是他對生命的尊重,也是他精神世界的基石。我常常想象,在那個顛沛流離的歲月,他是如何憑藉著對寫作的熱愛,在艱辛的生活中尋找一絲慰藉,並將其升華為對社會的呐喊。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作傢,如何將個人的命運與時代的大潮緊密相連,如何在不公麵前,用文字發齣最響亮的聲音。他的寫作,充滿瞭對底層人民的關懷,對土地的深情,以及對自由的渴望。我從楊逵先生身上看到瞭,即使在最黑暗的時刻,希望也從未真正熄滅,隻要我們心中還有一絲光亮,就能照亮前行的道路。這本書,是一份寶貴的精神財富,它激勵著我,在麵對生活中的挑戰時,永不放棄,勇往直前。

评分

捧讀《永不放棄:楊逵的抵抗、勞動與寫作》,我的心仿佛被一種溫暖而堅韌的力量所包裹。楊逵先生的人生,是一首關於生命不屈的贊歌。他的抵抗,不是激進的口號,而是對生活最深沉的愛,是對不公最堅定的審視。他的勞動,是他與土地的脈搏相連,是他對生命最真摯的迴應,也是他創作最深厚的土壤。我驚嘆於他,在那樣艱辛的環境中,依然能夠保持一顆敏感而熾熱的心,用文字記錄下時代的變遷,用筆尖觸碰人性的光輝。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作傢,如何將個人的奮鬥融入時代的洪流,如何在不被理解的道路上,依然發齣最動人的聲音。他的寫作,充滿瞭對底層人民的關懷,對土地的深情,以及對自由的渴望。我從楊逵先生身上看到瞭,即使在最艱難的時刻,希望也從未真正熄滅,隻要我們心中有火,就有照亮前路的微光。

评分

這本《永不放棄:楊逵的抵抗、勞動與寫作》,初見書名,便被一股強大的力量所吸引,仿佛預示著一段關於堅韌與不屈的旅程。我一直對那些在時代洪流中,依然能守護自己精神傢園的作傢深感敬佩,而楊逵先生的名字,在我心中早已是這份敬佩的代名詞。閱讀之前,我腦海中已經勾勒齣一位瘦削但眼神堅毅的身影,在那個動蕩的年代,他用筆杆作為武器,用勞動錘煉意誌,用不屈的精神與不公的現實搏鬥。我期待著這本書能夠帶領我深入楊逵先生的精神世界,理解他何以能在重重壓迫下,依然能夠堅持創作,並且將這份堅持化為一種不朽的力量。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一位作傢的生平,更是一次對人性光輝的探索,一次對抵抗精神的緻敬。我渴望從中汲取養分,學習如何在睏境中保持清醒,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中尋找意義,如何在不被理解的道路上,依然勇敢地前行。我想知道,是什麼樣的信念支撐著他,在那些黑暗的日子裏,依然點亮思想的火炬?是什麼樣的情感驅動著他,將筆下的文字化為對社會最深刻的呐喊?是什麼樣的生活體驗,讓他能夠如此深刻地理解勞動者的艱辛,並將其融入到他那充滿力量的敘事之中?這本書,在我看來,是一扇窗,透過它,我希望能看見那個年代的真實圖景,看見一位偉大靈魂的成長軌跡,看見一種永不磨滅的希望之光。

评分

翻開《永不放棄:楊逵的抵抗、勞動與寫作》,我仿佛走進瞭一個充滿力量與溫情的世界。楊逵先生的人生,是一段關於堅持與奮鬥的傳奇。他的抵抗,不是憤世嫉俗的批判,而是對生活最真實的描繪,是對人性最深切的關懷。他的勞動,是他與土地的情感連接,是他對生命最質樸的尊重,也是他創作最堅實的根基。我欣賞他,在那個動蕩的年代,依然能夠保持一份純粹的赤子之心,用文字記錄下時代的變遷,用筆尖觸碰人性的光輝。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作傢,如何將個人的命運與時代的大潮緊密相連,如何在不被理解的道路上,依然發齣最動人的聲音。他的寫作,充滿瞭對底層人民的關懷,對土地的深情,以及對自由的渴望。我從楊逵先生身上看到瞭,即使在最艱難的時刻,希望也從未真正熄滅,隻要我們心中有火,就有照亮前路的微光。

评分

《永不放棄:楊逵的抵抗、勞動與寫作》這本書,像一束穿透雲層的陽光,照亮瞭我對那個時代和那位作傢內心的想象。楊逵先生的生命,是一場與命運的抗爭,他的抵抗,不是簡單的反抗,而是對生活最深刻的理解,是對人性的深刻洞察。他的勞動,是他與土地的深情對話,是他對生命最本真的熱愛,也是他精神世界最重要的支柱。我被他身上那種樸實而又堅韌的氣質所深深吸引,他用自己的行動,詮釋瞭何為真正的“不放棄”。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作傢,如何將個人的遭遇升華為對社會的思考,如何在逆境中,用文字發齣最清澈的呐喊。他的文字,充滿瞭對底層人民的關懷,對土地的眷戀,以及對自由的執著。我從楊逵先生身上學到瞭,即使身處低榖,也要保持獨立的思考,不放棄對真理的追求。

评分

讀罷《永不放棄:楊逵的抵抗、勞動與寫作》,我仿佛經曆瞭一場思想與情感的洗禮。楊逵先生的文字,如同一股清泉,滌蕩著我內心深處的浮躁與迷茫。他筆下的抵抗,並非歇斯底裏的呐喊,而是沉靜而有力的質問,是對不公命運的深刻反思,是對人性尊嚴的堅定守護。我能感受到,在每一個字句中,都凝聚著他對這片土地深沉的愛,以及對受壓迫者的無盡同情。他的勞動,不僅僅是維持生計的手段,更是他與大地對話,與生活搏鬥的方式,從中汲取力量,也從中體悟人生真諦。這種身體力行的實踐,與他精神世界的深邃交織在一起,形成瞭一種獨特的魅力,讓人不得不摺服。我常常在想,在那個物質匱乏、精神受到壓抑的年代,是什麼樣的力量讓他能夠始終保持創作的激情?是什麼樣的信念讓他能夠將個人的苦難升華為對社會的關懷?這本書,不僅僅是楊逵先生的傳記,更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自身在麵對睏境時的態度和選擇。它提醒我們,真正的強大並非來自外在的物質,而是源於內心的堅韌與不屈。我從楊逵先生身上看到瞭,即使在最艱難的時刻,希望也從未真正熄滅,隻要我們心中有火,就有照亮前路的微光。

评分

《永不放棄:楊逵的抵抗、勞動與寫作》這本書,像一位沉默的觀察者,用細膩而深刻的筆觸,為我展現瞭一個時代的縮影。楊逵先生的生命,是一首關於堅韌與覺醒的詩篇。他的抵抗,不是轟轟烈烈的革命,而是對生活最真摯的體悟,是對不公最深沉的詰問。他的勞動,是他與土地最深情的依戀,是他對生命最本真的詮釋,也是他創作最堅實的基石。我驚嘆於他,在那樣艱辛的環境中,依然能夠保持一顆敏感而熾熱的心,用文字記錄下時代的變遷,用筆尖觸碰人性的光輝。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作傢,如何將個人的奮鬥融入時代的洪流,如何在逆境中,用文字發齣最清澈的呐喊。他的寫作,充滿瞭對底層人民的關懷,對土地的眷戀,以及對自由的執著。我從楊逵先生身上看到瞭,即使在最艱難的時刻,希望也從未真正熄滅,隻要我們心中有火,就有照亮前路的微光。

评分

這本《永不放棄:楊逵的抵抗、勞動與寫作》,如同一壇陳年的佳釀,越品越有味道。楊逵先生的生命,是一麯關於不屈與希望的歌謠。他的抵抗,不是短暫的憤怒,而是對生活最深刻的洞察,是對人性的最深切的關懷。他的勞動,是他與土地最真摯的連接,是他對生命最本真的熱愛,也是他創作最堅實的根基。我被他身上那種樸實而又堅韌的氣質所深深吸引,他用自己的行動,詮釋瞭何為真正的“不放棄”。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作傢,如何將個人的遭遇升華為對社會的思考,如何在逆境中,用文字發齣最清澈的呐喊。他的寫作,充滿瞭對底層人民的關懷,對土地的眷戀,以及對自由的執著。我從楊逵先生身上學到瞭,即使身處低榖,也要保持獨立的思考,不放棄對真理的追求。

评分

《永不放棄:楊逵的抵抗、勞動與寫作》這本書,像一顆投入平靜湖麵的石子,在我心中激起瞭層層漣漪。楊逵先生的生命軌跡,充滿瞭坎坷與磨難,但正是這些磨難,塑造瞭他堅韌不拔的品格,錘煉瞭他深刻的洞察力。我特彆欣賞他對“抵抗”的理解,它不是盲目的反抗,而是基於對現實深刻認識的理性選擇,是一種對自身尊嚴和價值的捍衛。他的勞動,不僅僅是字麵意義上的耕耘,更是他對生活的熱愛和對土地的眷戀,這種熱愛貫穿瞭他的創作,賦予瞭文字獨特的生命力。閱讀這本書,我仿佛置身於那個年代,親身感受著時代的脈搏,體味著小人物的掙紮與不甘。楊逵先生的寫作,就像一盞盞明燈,照亮瞭那些被遺忘的角落,發齣瞭微弱卻堅定的聲音。我從他身上學到瞭,即使身處逆境,也要保持獨立的思考,不放棄對真理的追求。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一種精神上的鼓舞,它讓我相信,每一個個體都有改變的力量,即使微不足道,也能匯聚成洪流,衝破黑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