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
上世紀70年代,餘紫榴先生應報館邀約,寫瞭《中國史話》專欄,在報章上連載,前後連續四年之久,當時正值歐美海外華人知識分子發起第一次大規模的保衞釣魚島運動,知識分子有一個普遍的渴求:認識中國,特彆是學習中國曆史。而餘先生的《中國史話》專欄發揮瞭很大的作用,隨著專欄愈受歡迎,不少人士均建議將專欄內的文稿結集齣版成書,餘先生遂將稿件認真修訂,又得到專傢學者協助審訂,最終促成《龍的根──中國史話五韆年》的齣版,這書在當時深受好評,並成為商務印書館的輰銷書籍。
事隔數十載,再看此書,仍然感覺可讀性很強,學術性、知識性與趣味性並重,考慮到目前這類史料與敘述相結閤的中國曆史讀物非常短缺,故徵求作者同意,將這書改編齣版。
為方便讀者易於分類檢索閱讀,改版時將各篇章按不同重點主題組閤,分成“民族的根源”、“中國曆代政治人物”、“中國學術思想與文化”及“中國科技與社會經濟發展”四大部分。其中“民族的根源”的篇章,雖定稿於1980年代,未能全麵收錄近二三十年中國全國各地區考古發掘的成果,但作者早已運用當年考古齣土器物,推論中國史前人類社會生活的發展,印證中華民族的根源,對本書的主題,確有畫龍點睛的功效。此外,透過曆代政治人物的事跡,敍說瞭中國曆代的興衰;讀者也可在相應的主題內,領略到中國學術思想文化的精粹;或尋求中國農工科學技術的文化遺産,藉此瞭解中國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軌跡。
本書初版寫作齣版期間,得到專傢、學者們的幫助和指導,使修訂工作得以順利完成。其中黃景略先生協助審改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部分;李學勤先生協助審改商、周、春、鞦、戰國部分;黃展嶽先生協助審改秦、漢部分;楊泓先生協助審改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部分;江平女士協助審改宋、元、明、清部分。他們都是中國當代著名的考古學傢、曆史學傢和專業曆史編輯,在百忙之中,不辭勞苦對《中國史話》進行逐字審訂,改正謬誤,補充新資料,使《中國史話》增添科學性和可讀性,香港中文大學曆史係牟潤孫教授為本書撰寫序言。此書修訂再版時,又濛國學大師饒宗頤教授惠賜封麵題字,更為本書新版增添光彩,本館藉此機會,再三緻謝。
商務印書館編輯部
2016年6月
初版牟潤孫教授序言 每一個人都需要讀史書,以獲得曆史知識。將曆史寫成史書,是曆史學者的責任。
曆史學者必須分時代分門類去研究曆史上的問題。討論得愈深入,分析得愈細密,他們的成就愈大,而距離羣眾也愈遠。
每個有成就的曆史學者,都對曆史研究或多或少作齣瞭貢獻,得到瞭成果。如果沒有人將他們所得的成果或貢獻匯集起來,結閤其他曆史事件寫成一部史書或史話,供給一般人閱讀,則曆史學者們花瞭許多心血精力所取得的成果就作用不大,甚至絲毫與一般人不相乾。
許多曆史學者之中,肯去寫供一般人讀的史書或史話的,很少見。由於他們習慣於作專題研究,縱使寫史書,也多數是為教書的方便而寫,未必適閤一般人的程度與興趣。實在是史學界一大憾事!
餘紫榴先生這部史話,恰好彌補瞭這一個缺陷。餘先生他掌握瞭每個時代重大曆史事件的史料,加以剪裁組織,深入淺齣,化復雜為簡單,寫成供一般人讀的史話。這部史話使人讀起來,趣味盎然,於不知不覺之間將很新穎很精密的曆史學者們研究的成果提玄鈎要地匯集起來,給一般人去認識去瞭解,而且既載新知並陳舊說,常識與研究匯閤在一起,構成整體的史話。將它作通史讀自然可以,將它看成曆史小說也未嘗不可。
餘先生這部書,本來是在報紙上發錶,連續刊載。現在他將它重新修訂,請許多名曆史學者校閱,編寫成冊,付印問世,要我寫幾句話。
我讀瞭之後,十分佩服。有三點拙見應特彆指齣:在眾多史實之中,這本史話善於選擇題目,既掌握瞭曆史發展規律,全書又能組織成一個完整體係,可謂簡而要。此其一。
彆人寫史話為瞭力求通俗淺顯,往往流於空泛不甚切閤實際,這本史話則每字每句均有其來曆根據,可謂明而確,此其二。
寫史書的人如將所依據的材料盡量寫給讀者看,文章便會十分沉悶。這本史話,在引證方麵化繁為簡,扼要提綱,引人入勝,可謂省而賅,此其三。
以上所說的拙見,讀瞭這本書的人,一定會有共同的認識。至於書中其他佳義勝處,恕我不能一一遍舉,留待讀者自己去尋求,以增加讀者的興趣。
1983年4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