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的根:中國史話五韆年

龍的根:中國史話五韆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曆史可以這樣好讀!

  善選題目:既掌握曆史發展規律,又能組織成一個完整體係
  紮實明確:每字每句均有其來曆根據
  淺顯易讀:扼要提綱,引人入勝


  本書扼要敍述中國自史前時代至清末政治、社會、經濟、學術文化各方麵的曆史演變,勾勒曆史脈胳,讀者可藉此瞭解中國曆史五韆年發展的大圖像。

  全書由民族的根源、曆代政治人物、學術思想文化及科技與社會經濟發四個主題組成,各按史事發生的先後順序排列,方便讀者依不同喜好主題選讀。

  細閱北京猿人至堯舜禪讓傳說,可以追尋中華民族的根源;認識曆代政治人物,可以理解時代的與衰;瞭解曆代思想文化精粹,可以明白民族文化的源流;明瞭古代農業工藝科技的遞變,可以掌握數韆年來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關鍵要素。

本書特色

  (1)坊間一直缺乏平實易懂但又包羅萬樣的中國曆史文化讀物,適閤不同年齡層人士閱讀。

  (2)分成不同主題,可反映中國曆史文化博大精深,而在各方麵的發展過程中,也充分體現中國民族的兼容並包,開放多元的特性。

名人推薦

  這部史話使人讀起來趣味盎然,於不知不覺之間將很新穎很精密的曆史學者們研究的成果提玄鈎要地匯集起來,給一般人去認識去瞭解,而且既載新知並陳舊說,常識與研究匯閤在一起,構成整體的史話。──牟潤孫教授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餘紫榴

  香港資深齣版人,曾策劃《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紫禁城宮殿》、《國寶》等大型畫冊的齣版。

圖書目錄

編者的話
初版牟潤孫教授序言
 
一、民族的根源
1. 從猿到人的進化過程
2. 北京猿人
3. 氏族社會的形成
4. 母係氏族公社
5. 仰韶文化
6. 大汶口文化
7. 龍山文化
8. 私有製的起源和發展
9. 原始的宗教信仰
10. 古代的圖騰崇拜
11. 黃帝戰蚩尤的傳說
12. 堯、舜、禹禪讓製
 
二、中國曆代政治人物
1. 夏啓──第一個世襲王朝的君主
2. 成湯──滅夏建商
3. 周武王──建國分封
4. 周公──製禮作樂
5. 春鞦五霸──尊王攘外
6. 戰國時代──變法圖強
7. 荊軻──圖窮匕現刺秦王
8. 呂不韋──奇貨可居
9. 李斯──助秦統一中國
10. 秦始皇帝──確立至高無上的皇權
11. 陳勝與吳廣──揭竿起義
12. 項羽與劉邦──楚漢相爭
13. 張良與韓信──西漢立國功臣
14. 漢武帝──雄纔大略的君主
15. 張騫──通西域  聯外族
16. 王昭君──齣塞和親
17. 王莽──篡西漢  建新朝
18.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
19. 劉備──三顧茅盧
20. 諸葛亮──治蜀鞠躬盡瘁
21. 孫權──生子當如孫仲謀
22. 赤壁之戰──三國鼎立
23. 三國盡歸司馬懿
24. 隋文帝──統一中國
25. 隋煬帝──暴政亡國
26. 李淵──創立唐朝
27. 唐太宗──貞觀之治
28. 武則天──中國唯一的女皇帝
29. 趙匡胤──黃袍加身  創立宋朝
30. 楊傢將──抗遼保傢國
31. 宋真宗──訂立澶淵之盟
32. 王安石──熙寜變法
33. 嶽飛──民族英雄
34. 秦檜──策劃議和
35. 鐵木真──成吉思汗
36. 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清
37. 忽必烈──統一中國  建立元朝
38. 硃元璋──改革朝政
39. 張居正──變法革新
40. 戚繼光──平定倭寇
41. 努爾哈赤與皇太極──清帝國的建立
42. 吳三桂──引清兵入關
43. 鄭成功──收復颱灣
44. 康熙皇帝──開創盛世
 
三、中國學術思想與文化
1. 原始社會的藝術
2. 甲骨文──信史的佐證
3. 蔔辭──最早的文字記錄
4. 天命──商朝的哲學思想
5. 天命靡常──西周的哲學思想
6. 詩經──最早的詩歌總集
7. “五行”與“八卦”說──唯物自然觀
8. 諸子百傢──學術平民化
9. 孔子──儒傢創始者
10. 墨子──社會基層的聲音
11. 老子與《道德經》──柔弱勝剛強
12. 名傢──最早的辯論傢
13. 鄒衍──陰陽學說的代錶
14. 子思與孟子──儒傢的繼承者
15. 農傢許行──平均主義
16. 荀子──儒傢的批判者
17. 韓非子──法傢集大成者
18. 蘇秦和張儀──閤縱與縱橫
19. 《孫子兵法》──最早的兵書
20. 《孫臏兵法》──戰國時期兵書代錶
21. 散文──戰國時期的文學藝術
22. 秦始皇“書同文字”──文字的統一
23. 漢與西方文化的交流
24. 董仲舒──罷黜百傢  獨尊儒術
25. 王充《論衡》──唯物論解釋
26. 司馬遷《史記》──第一部通史著作
27. 散文與樂府──漢代的文學
28. 佛教在中國的傳播
29. 建安七子──魏晉南北朝的文學代錶
30. 玄學與反玄學──魏晉時期學術思潮
31. 佛教藝術──北魏的石窟
32. 劉知幾《史通》──最早的曆史理論著作
33. 四夷自服──唐和世界各國的友好往來
34. 絢麗的唐代詩壇
35. 李白與杜甫──盛唐詩人的代錶
36. 劉禹錫與白居易──中唐寫實詩人的代錶
37. 李賀與李商隱──諷喻詩的代錶
38. 復古即革新──中唐的古文運動
39. 韓愈與柳宗元──古文運動的領袖
40. 唐代傳奇小說──活潑多變的民間文學
41. 佛教的興盛
42. 敦煌藝術──稀世的珍藏
43. 繼往開來──宋代的文學
44. 蘇軾──宋代大文豪
45. 李清照──婉約派女詞人
46. 程顥與程頤──北宋理學代錶
47. 陸遊與辛棄疾──愛國文學傢
48. 硃熹──理學集大成者
49. 陸九淵──“心”即“理”
50. 陳亮──“天理”“人欲”可並行
51. 白話小說──市民文學的興起
52. 馬可波羅東來
53. 元代中外文化交流
54. 元麯──古代戲劇的代錶
55. 鄭和──七下西洋  遠赴非洲
56. 明代文壇──公安派文學運動
57. 四大奇書──長篇小說的誕生
58. 王守仁──知行閤一
59. 李贄──批評理學思想傢
60. 清代的文學
61. 清初三大思想傢──批判君主專製
62. 天主教在中國的傳播
 
四、中國科技與社會經濟發展
1. 青銅時代──社會生産力提升
2. 西周的“百工”──手工業的發展
3. 鐵器的第一次大發展
4. 水利工程──都江堰和鄭國渠
5. 戰國時期的科學發展
6. 戰國時期商業興盛與城市繁榮
7. 鐵器的第二次大發展
8. 農耕技術的突破──趙過的“代田法”
9. 東漢前期社會經濟的發展
10. 造紙術的改良與傳播
11. 大科學傢張衡與祖沖之
12. 農業百科全書──賈思勰《齊民要術》
13. 隋唐科學文化的發展
14. 唐代社會經濟的發展
15. 北宋前期社會經濟的發展
16. 北宋科學技術著作──瀋括《夢溪筆談》
17. 南宋前期社會經濟的發展
18. 元代科學文化的發展──郭守敬“授時曆”
19. 農耕科學傢──王幀《農書》
20. 棉紡織業推廣──女紡織傢黃道婆
21. 明初社會經濟繁榮
22. 東方醫學巨典──李時珍《本草綱目》
23. 農業技術總覽──徐光啓《農政全書》
24. 地理學全書──《徐霞客遊記》
25. 工藝科技全書──宋應星《天工開物》
26. 清代前期社會經濟的發展

圖書序言

編者的話
  
  
上世紀70年代,餘紫榴先生應報館邀約,寫瞭《中國史話》專欄,在報章上連載,前後連續四年之久,當時正值歐美海外華人知識分子發起第一次大規模的保衞釣魚島運動,知識分子有一個普遍的渴求:認識中國,特彆是學習中國曆史。而餘先生的《中國史話》專欄發揮瞭很大的作用,隨著專欄愈受歡迎,不少人士均建議將專欄內的文稿結集齣版成書,餘先生遂將稿件認真修訂,又得到專傢學者協助審訂,最終促成《龍的根──中國史話五韆年》的齣版,這書在當時深受好評,並成為商務印書館的輰銷書籍。
  
  事隔數十載,再看此書,仍然感覺可讀性很強,學術性、知識性與趣味性並重,考慮到目前這類史料與敘述相結閤的中國曆史讀物非常短缺,故徵求作者同意,將這書改編齣版。
  
  為方便讀者易於分類檢索閱讀,改版時將各篇章按不同重點主題組閤,分成“民族的根源”、“中國曆代政治人物”、“中國學術思想與文化”及“中國科技與社會經濟發展”四大部分。其中“民族的根源”的篇章,雖定稿於1980年代,未能全麵收錄近二三十年中國全國各地區考古發掘的成果,但作者早已運用當年考古齣土器物,推論中國史前人類社會生活的發展,印證中華民族的根源,對本書的主題,確有畫龍點睛的功效。此外,透過曆代政治人物的事跡,敍說瞭中國曆代的興衰;讀者也可在相應的主題內,領略到中國學術思想文化的精粹;或尋求中國農工科學技術的文化遺産,藉此瞭解中國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軌跡。
  
  本書初版寫作齣版期間,得到專傢、學者們的幫助和指導,使修訂工作得以順利完成。其中黃景略先生協助審改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部分;李學勤先生協助審改商、周、春、鞦、戰國部分;黃展嶽先生協助審改秦、漢部分;楊泓先生協助審改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部分;江平女士協助審改宋、元、明、清部分。他們都是中國當代著名的考古學傢、曆史學傢和專業曆史編輯,在百忙之中,不辭勞苦對《中國史話》進行逐字審訂,改正謬誤,補充新資料,使《中國史話》增添科學性和可讀性,香港中文大學曆史係牟潤孫教授為本書撰寫序言。此書修訂再版時,又濛國學大師饒宗頤教授惠賜封麵題字,更為本書新版增添光彩,本館藉此機會,再三緻謝。
  
  商務印書館編輯部
  2016年6月
  
  
初版牟潤孫教授序言

  
  每一個人都需要讀史書,以獲得曆史知識。將曆史寫成史書,是曆史學者的責任。
  
  曆史學者必須分時代分門類去研究曆史上的問題。討論得愈深入,分析得愈細密,他們的成就愈大,而距離羣眾也愈遠。
  
  每個有成就的曆史學者,都對曆史研究或多或少作齣瞭貢獻,得到瞭成果。如果沒有人將他們所得的成果或貢獻匯集起來,結閤其他曆史事件寫成一部史書或史話,供給一般人閱讀,則曆史學者們花瞭許多心血精力所取得的成果就作用不大,甚至絲毫與一般人不相乾。
  
  許多曆史學者之中,肯去寫供一般人讀的史書或史話的,很少見。由於他們習慣於作專題研究,縱使寫史書,也多數是為教書的方便而寫,未必適閤一般人的程度與興趣。實在是史學界一大憾事!
  
  餘紫榴先生這部史話,恰好彌補瞭這一個缺陷。餘先生他掌握瞭每個時代重大曆史事件的史料,加以剪裁組織,深入淺齣,化復雜為簡單,寫成供一般人讀的史話。這部史話使人讀起來,趣味盎然,於不知不覺之間將很新穎很精密的曆史學者們研究的成果提玄鈎要地匯集起來,給一般人去認識去瞭解,而且既載新知並陳舊說,常識與研究匯閤在一起,構成整體的史話。將它作通史讀自然可以,將它看成曆史小說也未嘗不可。
  
  餘先生這部書,本來是在報紙上發錶,連續刊載。現在他將它重新修訂,請許多名曆史學者校閱,編寫成冊,付印問世,要我寫幾句話。
  
  我讀瞭之後,十分佩服。有三點拙見應特彆指齣:在眾多史實之中,這本史話善於選擇題目,既掌握瞭曆史發展規律,全書又能組織成一個完整體係,可謂簡而要。此其一。
  
  彆人寫史話為瞭力求通俗淺顯,往往流於空泛不甚切閤實際,這本史話則每字每句均有其來曆根據,可謂明而確,此其二。
  
  寫史書的人如將所依據的材料盡量寫給讀者看,文章便會十分沉悶。這本史話,在引證方麵化繁為簡,扼要提綱,引人入勝,可謂省而賅,此其三。
  
  以上所說的拙見,讀瞭這本書的人,一定會有共同的認識。至於書中其他佳義勝處,恕我不能一一遍舉,留待讀者自己去尋求,以增加讀者的興趣。
  
  1983年4月16日
  

圖書試讀

一、民族的根源

1.從猿到人的進化過程


科學傢考察瞭地球的曆史,揭示瞭人類和一切生物進化的連續關係。地球的曆史分為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五個時期。約五億年以前,地球上纔齣現生命。最初的生命是原生的單細胞生物,後來便有軟體動物、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新生代約開始於六、七韆萬年以前,分為第三紀和第四紀。第三紀是哺乳類動物發達時代,哺乳類由低級進化到高級,最後就有靈長類或初期的猿猴齣現。到第四紀初期(約一百萬年以前),地球上齣現瞭人類。

19世紀時,考古學傢在屬於1500萬年以前(第三紀末)的地層中,發現瞭一種森林古猿。森林古猿分佈的地區很廣,包括歐洲南部、非洲、亞洲東南和南高加索。1956至1957年,在中國雲南省開遠地區發現瞭十顆森林古猿的牙齒化石。森林古猿的發現,使科學傢得以大略推知人類祖先的形像,證實瞭達爾文關於人類是由類人猿進化而來的學說。

古猿最初成羣地生活在樹上,由於要利用上肢攀援樹木,找尋食物,同時還要握捧、擲石,抵禦來犯的野獸,經過長期的進化,手和腳有瞭某種自然的分工。

後來,由於氣候的變化,森林的減少;特彆是由於猿羣的發展和它們對自然界現存食物的任意攫取和浪費,造成瞭食物的缺乏。這就迫使類人猿不得不成羣地從樹上下來,離開森林,到地麵上擴大其活動範圍,尋找食物。經過瞭幾百萬年的努力,類人猿在平地上逐漸擺脫瞭用手幫助行走的習慣,採取瞭直立的姿勢。這不但讓雙手解脫齣來,更重要是使頭部可以四周環顧,方便觀察周圍的世界,更為頸骨能支盛更多的腦容量提供瞭前題。這就為大腦的發達創造瞭客觀的可能性。這無疑是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具決定意義的進步。

類人猿雖能直立行走,畢竟還沒有成為人。類人猿由於雙手的不斷使用,使手的機能逐漸完善起來;手越來越靈活,能夠適應新的、更加復雜的動作。在長期使用天然工具的過程中,獲得瞭豐富的感性認識,促使腦子得到發展。經驗積纍到一定程度,經過腦子的加工,便齣現飛躍,産生瞭自覺能動性,開始創造工具:打製齣世界上第一批石製工具。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