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畫:對話

詩/畫:對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詩歌
  • 繪畫
  • 藝術
  • 對話
  • 創作
  • 靈感
  • 文化
  • 審美
  • 當代藝術
  • 跨界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洗去暮色的塵埃,水草
伸張四肢
將一溪的流水鏇轉成天籟

身體內沾滿瞭水,安靜
澄明,溫柔的呼吸
如果實
隱藏著甜密

─〈水草〉

  馬華詩人辛金順的最新詩作,結閤中國畫傢陳琳樸實豐厚的畫作,呈現齣五十五組詩與畫的精彩對話!畫作多數描繪寮國村民、兒童、比丘們和少數部落民族的鄉間生活型態,亦有少數畫作呈現颱灣高山族和東馬原住民的狩獵情景,體現齣生活樸實的自然情態與純真可貴;詩作則牽引齣迴憶裏的故鄉、童年、生活與夢,像是一些走過時間的老人和故事,生和死。詩人說,「似乎,那裏頭,都有時代火光的炯亮和陰影,不斷明滅;都有瞭詩的聲音,輕輕在塵揚的大地上唱起。或許,詩與畫的交會與交錯,是一種生命體現的曆程。是思與詩的迴盪。」

本書特色

  詩人辛金順55首最新詩作,結閤畫傢陳琳55幅飽滿鮮活的精美彩畫,以詩神入畫中,展開生命與生命精彩的對話。

名人推薦

  辛金順的《詩/畫:對話》所以令人深感恬美安適,就因為俯仰天地之間,沒有一件事、一個人不受他的關注。他的詩,可以始於任何一事、任何一人、任何一處,但每件事、每個人、每一處在他詩裏都被賦予瞭特殊的意義。──林建國(國立交通大學外文係副教授)

  這五十五首詩作,展示瞭美學的情境和鮮活的生命力。那是詩人從畫意中感思而成的詩意,涓涓從筆尖流齣,滙成瞭一行行美麗而感人的詩句,為油畫增添瞭另一種色彩。──陳琳(畫傢)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名為《詩/畫:對話》的圖書的詳細簡介,其中不包含該書的任何內容: --- 書名:《詩/畫:對話》 圖書簡介 本書是一部探討藝術形式之間深層關聯與互文性的學術專著。它立足於二十世紀以來,特彆是後結構主義思潮興起後,人們對文本、圖像、以及媒介界限的重新審視與反思。全書結構嚴謹,邏輯清晰,旨在梳理並分析文學(特彆是詩歌)與視覺藝術(主要是繪畫與攝影)在精神內核、結構布局、感知機製以及文化功能上的復雜交織與相互滲透。 第一部分:理論基石——感知與闡釋的邊界 本部分首先搭建瞭全書的理論框架,重點考察瞭現象學美學、符號學以及接受美學在理解詩歌與繪畫關係中的適用性。作者並未簡單地將兩者視為簡單的“互譯”關係,而是深入挖掘瞭它們各自獨特的錶徵係統。 在現象學層麵,我們探討瞭“觀看”與“閱讀”這兩種核心感官體驗是如何共同構建意義的。例如,當讀者麵對一幅畫作時所經曆的空間感知,與詩歌中通過韻律和意象引導的時間流動,其內在的心理結構有何異同?這一部分詳盡分析瞭現象學大師如梅洛-龐蒂關於“身體性”的理論,並將其應用於解析文學文本如何“身體化”為視覺經驗,反之亦然。 符號學分析則側重於結構層麵的對比。詩歌依賴於語言的組閤規則(句法、詞匯的指代性與多義性),而繪畫則通過綫條、色彩、構圖來構建意義場域。本書對羅蘭·巴特在《神話學》中提齣的“能指”與“所指”概念進行瞭創造性的延伸,分析瞭詩歌中的“隱喻”如何轉化為繪畫中的“象徵物象”,以及繪畫中“留白”的空間策略如何對應詩歌中的“停頓”與“省略”。 第二部分:曆史的迴聲——文本與圖畫的相互參照 本部分轉嚮曆史語境,考察瞭詩歌與繪畫在不同曆史時期相互引用的具體案例,但重點不在於簡單的“畫中有詩,詩中有畫”的傳統論述,而是關注這些引用的深層文化動機。 首先,作者細緻考察瞭古典時代的“寓言式”圖像與敘事性詩歌之間的張力。隨後,焦點迅速轉嚮現代主義的轉嚮。在印象派與象徵主義時期,藝術傢與詩人如何共同抵製學院派的既有規範,轉而追求內在情感和瞬間體驗的捕捉?本部分專門開闢章節討論瞭“視覺詩歌”(Concrete Poetry)的興起,探究瞭當文字形態本身成為圖像要素時,傳統詩歌的概念受到瞭何種顛覆。 這一部分的亮點在於對二十世紀中葉“抽象錶現主義”與“意象派詩歌”的對比研究。在缺乏具象指代的情況下,色彩的振動與詞語的密度如何共同作用於觀者的潛意識?我們看到的是一種對媒介本體論的共同反思,即藝術如何脫離其傳統功能,迴歸到材料本身。 第三部分:媒介的張力——空間、時間與敘事重構 如果說前兩部分側重於“內容”和“曆史”,那麼第三部分則聚焦於“形式”和“媒介”。本書主張,詩歌與繪畫本質上是處理“時間”與“空間”這兩種基本維度的方式不同:詩歌綫性展開,創造時間感;繪畫則通過並置、深度、視角,構建一個固定的空間場域。 本章深入探討瞭“敘事”在兩者中的角色。繪畫中的敘事往往是片段化、暗示性的(如文藝復興的祭壇畫),而詩歌的敘事則依賴於讀者的主動構建。作者引入瞭“濛太奇”理論,分析瞭電影對二者關係産生的衝擊——電影如何將詩歌的時間性與繪畫的空間性在一個流動的框架內統一起來? 此外,書籍裝幀與藝術傢的版畫集也被納入考察範圍。當詩文被物化為具有特定觸感和視覺重量的實體時,文本與圖像的邊界變得模糊。本書細緻分析瞭版畫、插圖以及藝術傢書籍(Artist’s Books)如何通過物質性,迫使讀者或觀者重新思考媒介的等級製度。 第四部分:當代語境——數位化與跨媒介的未來 最後一部分展望瞭數字時代對詩畫關係的重塑。在超文本(Hypertext)和互動裝置藝術中,綫性閱讀和固定觀看的權威被徹底瓦解。 作者考察瞭數字媒體中“動態圖像”(Moving Image)如何既非傳統繪畫的靜態空間,也非純粹書麵語言的時間流動。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技術為“在場感”提供瞭新的維度,使得詩歌的意象可以被“沉浸式地體驗”,而繪畫的肌理和空間可以被“結構化地導航”。 本書的結論部分,強調瞭在藝術日益碎片化和高度媒介化的今天,重新審視“詩”與“畫”的對談,不是為瞭尋找一種統一的“大藝術”,而是為瞭理解不同感官通道如何在人類經驗的整體性中,持續進行復雜的協商、挑戰與豐富。 本書麵嚮藝術史、文學理論、美學研究的學者、研究生以及所有對跨學科藝術探索感興趣的讀者。它提供瞭一個深度且批判性的視角,以期超越陳舊的二元對立,擁抱藝術形式間更具生成性的對話空間。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詩作/辛金順


  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博士。曾任教於國立中正大學和南華大學、馬來西亞拉曼大學中文係。曾獲馬來西亞海鷗文學奬新詩首奬、中國時報新詩首奬、颱北文學奬新詩首奬和散文優選奬等。著有詩集:《風起的時候》、《最後的傢園》、《詩圖誌》、《記憶書冊》、《說話》、《注音》、《在遠方》、《時光》;散文集:《江山有待》、《一笑人間萬事》、《月光照不迴的路》、《私秘語》;論文集:《秘響交音──華語語係文學論集》,論著《存在、荒謬、知識份子──錢鍾書小說主題思想研究》、《中國現代小說的國族書寫──以身體隱喻為觀察核心》及主編《時代、典律、本土性:馬華現代詩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時代新書:中國現代小說選讀》等。

繪畫/陳琳

  1957年生於中國四川省濾州市閤江縣先市鎮。在新疆塔裏木大漠中度過童年,1978年考入新疆巴音郭楞濛古自治州第一師範美術專業學習繪畫,1980年在新疆和碩一中任美術教師,1984年調至江蘇省薑堰市文教局工作,1986年在南京藝術學院美術係學習油畫,2003年到寮國從事油畫藝術創作並開畫廊至今。畫作多被歐、美與亞洲各國大學藝術館與收藏傢購藏。
 

圖書目錄

理想詩人之路--序辛金順《詩/畫:對話》/林建國
詩與畫的相遇/陳琳

【輯一:象外象】
花和砲彈  
紡紗  
山販  
母韻  
浴水  
河景  
野趣  
牛車  
時光靜美  
夜戲  
紀念  
休憩  
祭祀  
水花  
守候  
狩獵  
最後的部落

【輯二:觀妙悟】
小沙彌戲讀  
渡江  
等待  
布施  
開示  
趺坐  
虛空獨坐  
水草  
母經  
運行  
物語  
還會迴來嗎?  
水聲  
藏物  
甜美的沉睡 
負軛 
豐收 
趕集 
鄉暮 

【輯三:賦比興】
童話  
午習  
小孩與彈珠 
郊餐  
洗禮  
杵  
賣筍 
織衣 
迴傢 
山路 
一條蜿蜒的河川
閑話  
山鬼  
深雪  
大象  
磨日  
少女  
歸來  
消逝的獵場 

後記 詩與神會,意與境同/辛金順  
詩作刊載年錶
 

圖書序言



詩與畫的相遇


  記得2012年4月的那個如夢般春日嗎?草長鶯歌。天,藍極瞭,像一塊巨大的潤玉。南中國海的海風吹來,大海掀起層層波濤。我躲進一朵浪花裏,兩隻賊眼窺視著,偷獵馬來西亞的民族風情,收集油畫創作素材。

  在結束對西馬的采風後,我乘飛機去瞭東馬,到瞭古晉,詩人吳岸接待瞭我。

  此刻砂勞越以格外炎熱的氣候迎我,那份熱情,如同「鴿子」一樣慈祥的吳岸兄跳動底眼神。行經青山秀水,耳聞漁歌陣陣,讓人感覺拉讓江美極瞭。我正陶醉在古晉曆史和詩人吳岸的傳奇中。適巧,拉曼大學的辛金順博士也來到瞭古晉,他與吳岸老師有事相商。

  順理成章,我與辛金順博士有緣韆裏來相逢,一見如故。

  當晚我們三人參加瞭砂撈越的一個民族歌舞晚會。興起,手牽手地上颱也跳起瞭當地原住民舞蹈,甚為快樂。

  辛金順博士對我說:「詩歌的創作,在於作品背後所要傳達的內在意涵。讀者對於詩歌的閱讀,其感受是不相同的,這都取決於讀者的人生經曆和生活背景。我們所追求的詩歌或文學作品,都希望能夠隨著時間的淘洗,永遠在不同的時代,能讓讀者讀齣不同的意境來,這就是作品的生命力」。其實,這也是我油畫創作所要追求的理念和標準啊!

  正是因為我倆都著力於藝術文化的探索,作品以不同形式流露齣對美學的追尋,以此來錶達內心的逸氣和凝重的情懷,於是也就有許多說不完的話瞭。

  辛金順是現、當代文學博士,對民俗風情和人文藝術有著非常濃厚的興趣和造詣。由此,我倆侃侃而談,如遇知音。他喜歡我的油畫,提及可為油畫寫詩,我喜歡他的那些如夢境般的詩句。於是,我們就商量著要以一種油畫視覺具象藝術與詩歌語言抽象藝術的有機對話,從而産生一種彆樣的藝術效果。就這樣,我倆迸齣瞭火花,一拍即閤。當即,讓他在我的電腦中挑選瞭幾十幅油畫作品,讓辛博士迴校後為油畫作詩……。

  後來,我就去詩巫采風瞭。

  雖然我旅居老撾,辛博士則人在馬來西亞,遠隔韆山萬水。但我卻常常可從網路裏搜尋到辛金順博士在新、馬和颱灣刊登「詩與畫」的詩作。

  而那些詩作,展示瞭美學的情境和鮮活的生命力。那是詩人從畫意中感思而成的詩意,涓涓從筆尖流齣,匯成瞭一行行美麗而感人的詩句,為油畫增添瞭另一種色彩。讀後,讓人感動、深思和迴味無窮。這些詩作,無疑也使畫作提升到瞭更高的情態和境界。

  我雖然不懂詩,但對於辛金順博士《詩/畫:對話》這本詩集感觸頗深。詩集中的許多詩作處處撥動瞭我的神經,情感也為之觸發不已。一如詩集中「輯一:象外象」中的第一首詩〈花與炮彈〉中的詩句:「……炮火栽種在遙遠的曆史一頁裏/煙硝散去後的清晨/鍾擺搖盪著死亡和新生的笑/……/隻有稚真的眼神/恬靜/並與和平/慢慢茁壯,長大」,錶達齣詩人對於人類和平的嚮往。雖然戰爭已經遠去,但曆史仍然記錄著死亡的痛苦和生命降生的歡笑。和平是永恆的,人們會在和平中慢慢地成長、成熟。因此可以說是,詩中寄託瞭詩人的反戰意識。

  而我創作這幅油畫的背景是在2010年10月。那時119個國傢正在老撾簽訂「禁止使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和集束爆彈的和平協議」。會前幾個月,聯閤國清除未爆炸彈組織帶我去瞭當年越戰時期的重災區。那滿山遍野未爆炸彈如今仍給當地人們和野生動物帶來生命的威脅;人們養牛養羊的目的,是讓牛羊走在人前排雷。死人的事件仍天天發生。我震驚極瞭!彷彿看見瞭人們在死亡綫上痛苦的掙紮,聽見瞭地獄門前哭聲的畫麵。在這裏,生存與死亡相依,美麗與醜陋共存。迴來後我創作瞭一批由於荒唐的戰爭帶給戰後人們苦難的油畫和速寫作品,在會前展齣,嚮世界宣揚和平!

  在此,詩人卻用他那細膩的情感和洞察人世悲痛的眼睛,以詩祈求一種寜靜的和平:「野地開齣的花和童年/鴿子飛滿的天空/……/曠野沒有迴音/土地收納瞭黎明/摘下煙花/這裏留下一片乾淨的空氣」一顆赤誠的詩心,深入畫裏,張望著遍野埋伏的地雷和開放的鮮花,以及孩童未來成長的路嚮,同時也闡述著詩人對戰爭的厭惡,和戰後仍處於惘惘威脅處境的同情心緒。

  又如詩集中「輯二 觀妙悟」中〈趺坐〉一詩:「幻化之相,佛說: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就可照見人間苦難的臉」是的,詩人的創作意嚮與畫傢當下的畫意不謀而閤。

  我創作這幅油畫是在2009年。這一年,我在佛國老撾的郎勃拉幫采風寫生,香通寺對麵山上塑有一尊佛像,佛像腳下還塑有五個和尚打坐聽經。我感覺佛陀那微笑而慈祥的麵容似乎在張口對我說:「苦難過後就是大自在瞭」。於是,在我迴到老撾的首都萬象我的畫室後,腦海裏一直迴盪著佛陀在冥冥中給我的啓示。同時又憶起在我剛到老撾那一年,被一個小偷盯上,兩個月內偷瞭我四次,最後一次的確也沒什麼東西可偷瞭,小偷還是將我的半鍋飯給端走。這件事被寺廟裏一個主持和尚知道後,他每天化緣給我送來吃的。還用化緣得來的錢給我買來畫筆、畫紙,鼓勵我要勇敢地麵對現實,鼓足生活的勇氣。

  我將這兩者聯係在一起,創作瞭這幅油畫。並採用對比的手法,以佛陀「大自在」喜悅的臉與修行者飽經滄桑疲憊而又堅貞不屈的錶情展現齣來,一如詩中的陳述:「每條皺紋是深深淺淺的小徑/延伸著/遺棄在寺院角落黯淡的光」。有意將修行者肩上的紅色綬帶平展地鋪齣一條大道,大道分為三級,一級比一級更睏難:「揭諦,揭諦,波羅揭諦/佛說:躺下/即成大道」。詩人道齣瞭畫外之意,詩意也深刻的展現瞭佛法和修行者大慈悲心的真諦。

  再如「輯三 賦比興」中的〈織衣〉:「針綫密密,織齣野地的白閤/微風吹過發梢/吹走瞭屋後三兩聲的吠叫」。多麼美妙的詩句啊!彷彿又讓我置身在緬甸采風時為織女寫生的場景。姑娘在屋前靜靜地織綉,偶爾的一句對話交流,都是日常的畫麵。如詩中:「一列鵝影搖擺走過/走進一匹布上,那錦綉的/年華,交談復交談/彼此的流光,在矮竹凳上/坐老瞭黃昏」詩情、詩景、詩意湊泊而成,把畫中景象,完全詩化瞭。這顯現瞭詩人詩心所在,詩和畫也就能疊閤如一。

  因此,在辛金順博士的《詩╱畫:對話》的詩集裏,我讀到瞭詩人寬闊的心胸和美好的情懷。那些時而如雨後初晴,氣象如洗的美麗詩句,流淌著迷離的陽光,明明暗暗,瑟瑟繽紛,多麼地曼妙。那神秘的原野,神秘的光,如同步入夢境一般,詩意在心中流淌,閑適暢快。時而又如同熱帶雨林沉默棕櫚般的情感,雖隻有幾片劍葉,仍華蓋如蔭,劍指長空。在如火如荼的黃昏,亭亭屹立,眼角眉梢都是安詳的笑意。這些美妙的詩句,躍入心間,撥動瞭人的心中琴弦,彈奏齣瞭一支支動人的歌麯。

  在此,我非常感謝辛金順博士,是您的這些美妙的詩句,給瞭油畫新的生命。是您的這些精練語言和細膩的情感,讓讀到這些詩的人如同捧著一碧清泉,不忍暢飲更不忍讓它從指間流失,隻想用自己手心之熱去溫暖它那顆純潔、清涼的詩意。
 
陳琳
二○一五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於廣西南寜

後記

詩與神會,意與境同


  2012年4月,因為某個研究計畫需要到東馬砂勞越古晉作實地考察,並與老詩人吳岸見麵。吳岸提及有一位旅寮的中國畫傢,正好行腳到古晉尋找畫作寫生題材,遂介紹認識。畫傢,當時歇宿於海唇街的客棧中,見麵時甚感親切,言談誠懇。閑聊中大緻瞭解其際遇,婚姻情感的波摺、生命的飄泊,以及歲月與命運淬鍊下的生活狀態;後來也敘說瞭其旅寮十多年,從身無立錐之地到漸漸有瞭安身立命之感,以及藝術追尋的故事。

  然而,在那初次見麵的談話中,留給我的卻是更多的想像。據說,他初抵寮國時,在街頭賣肖像畫,一幅隻掙得兩元馬幣,殊未料及,十年後,他的畫作卻叫價十萬馬幣以上,而且各國收藏者都爭相到寮國嚮他求畫。但從他謙卑和樸實的笑談中,卻絲毫未見倨傲之氣。後來他打開電腦,展示瞭一些被各國博物館和收藏者購下的畫作圖片,那些調和瞭中國畫風的人物和景緻,不論農村婦女、鄉間小孩、部落獵者,或廟宇的比丘和小沙彌等,都相當寫實和生動的展現瞭畫傢內在生命的情態。

  那些色彩鮮艷的油畫,處處繪寫瞭寮國和東南亞各地民生風俗,宗教和庶民精神的特性。一幅幅的,吸引瞭我。那時,我對著共同看畫的吳岸說,這些畫可以入詩啊!吳岸微笑以對,陳琳卻迴應說好,於是將電腦儲存庫裏2009年至2012年的畫作圖片,全轉入我的隨身碟裏。因為這份機緣,所以纔有後來五十六首詩與畫的對話之作。

  對於陳琳的畫,其實我相當喜歡他畫中人物生活的純樸,那是未經全球化資本主義肆虐的生活場景,一如我記憶中童年時期(七○年代)的故鄉,不論是晨雞棲啼高腳屋旁、少女在屋前舂米、小孩大人在清澈的溝間和溪邊浴洗、童年的遊戲,或是頭頂貨物的婦女行過村落等,自然和寫實的展現瞭鄉間庶民充滿生命力的生活型態,且在畫傢精湛的油彩色調調度中,揉閤齣瞭另一種童話般的力量與光澤。

  而陳琳的這些畫作,自有其心靈和視覺接受的體驗和觀照,那或許是來自於社會基層的共知共感,讓他的視角選擇瞭這些畫作的素材與存在狀態。毫無疑問的,主體的生命經驗,也在這方麵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故其畫具象(representational)得近乎寫實,卻沉澱著其生活的感悟,以及精神與情感的投注。畫中的人與物,具現瞭畫者的心靈姿態和生命的律動,並深埋於色彩濃鬱與靜默的深處。那是來自畫者內在生命的一種展現。如梅洛.龐蒂(M. M. Ponty)所謂由「眼與心」編織而成的彩繪世界,在「可見」與「不可見」間,展示瞭其畫作的存有意態。

  像其中一幅畫描繪瞭一白發老婦在河間刷洗,身前有一中年婦女,身邊則有一童女和少女,身後卻另有背過身去的女子。五個女人,隱喻瞭五個年齡階段的生命曆程,在那流淌不息的時間長河中,遞換年歲,展現瞭女人一生的全貌。其中轉過身去的女子,則予人留下瞭想像的空間。那是記憶的形象?或即將遠離的未來?存在的韻律在那色彩符號中,迴轉與交錯,讓現象的身體,在畫裏開顯瞭某種象徵的意義。

  同樣的,在陳琳的幾幅畫中,可見美軍在越戰時留在寮國土地上的許多未爆彈。這些未爆彈被當成廢鐵賣,或當著裝飾品,高腳屋的房柱,以及廚房生火的支架等,然而它卻往往造成瞭無數突發性的爆炸傷害和慘劇。如其一畫上的姊弟,於野外採摘小白花,身前身後的草叢中,卻棄置瞭一些未爆彈殼,在此,花與砲彈,戰爭與和平,以及童稚的生命,無疑構成瞭極其強烈的視覺與知覺效果。那是過去戰爭留下的殘餘,卻也留給瞭寮國人集體的記憶創傷和巨大的惡魘。而畫傢善於捕捉此一現象背後戰爭的無情與殘酷,在「可見」的人/物現象中,陳述瞭其內心「不可見」的不捨、憐憫和悸動的情緒。

  除此,一些畫中女孩遊戲的天真笑貌、母親為女兒撥發捉蝨的恬美時光、布施者的虔敬、小沙彌在晨修時的戲耍、比丘們的渡江、勞動者的負軛等等情景,交織瞭畫傢的心識,體現瞭其對生命情境一份活潑潑的感悟。另一方麵,其畫色彩濃鬱鮮活,保持瞭自然與形象深刻的視覺呈現,使得其畫作即使放在其他眾多畫作裏,也很容易會被人看到。

  然而,在我麵對陳琳的畫作時,我必須篩選齣能與我底知覺形成共感的作品。畢竟我不是以詩入畫,或以詩進行註解的工作。而是以一種對話的方式,將畫作的情境和意涵,納入到我的存在情境裏,以自我觀照,藉畫起興,並讓主體情感神入畫中,進行另一類創思。易言之,「詩/畫」均處於互為主體的位置,在相參相照裏,形成各自情境的存有意嚮。所以,這與傳統的畫上題詩迥異,在此,詩不附屬於畫作,而具有其自我獨立的生命姿態。因而詩題與畫題,在此也並不相同。

  在藝術世界中,感悟有時候具有其之玄秘性。感官經驗所感的,固然是經驗世界裏的經驗事物,但就如知覺現象學所強調的,知覺主體與被知覺的對象,並非截然二分,兩者之間仍然有所聯係,但彼此內在卻各自具有各自的意涵。

  是以,畫傢以其人生經驗的積澱促成畫作的景象,而詩,必須通過語言的考驗來完成其之藝術錶現能力。語言成瞭詩的存有,生活視野和情感經驗的體現,則可將詩引嚮一條更深邃的道路去。因此,在與陳琳的畫進行對話過程中,詩言主體藉由瞭移情作用,通過詩性言說,企圖展現齣更多的個人意誌和想像。所以,詩可以說是在畫中,也可以說是在畫外進行瞭另一類的創作。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曾提及「以我觀物,物皆著我之色彩」,這是一種直觀感相的渲染,生命感知的傳達,意由境生,境由意齣,因此目觸所及,意象相交,感悟其間,也就有瞭自我主觀的創造。而在讀畫過程裏,我比較注重的是畫中的意蘊、物象的構圖,以及色彩的敘事,尤其後者,雖然深靜沉默,然而卻潛伏著很大的感染力,是展現畫中意/境的關鍵點。

  所以由讀畫而形成對話, 是一種心性境地的轉換。詩在此,也就成瞭體會意象而再意識的一種錶現,或反求諸己,迎求自我深心,探嚮自我生命的創作。當然,「詩/畫」都具有其自律性的內在形式和特質,但藝術心眼的觀照卻是相同的。在詩中,我所要捕捉,是當下存在的那一分認知和意識,那分遮蔽在物象和語言深處的存有感悟。

  而選入於這詩集裏進行對話的五十五幅畫,大部分呈現瞭寮國村民、兒童、比丘們和少數部落民族的鄉間生活型態,也有幾幅畫涉及瞭颱灣高山族和東馬原住民的狩獵情景,物資貧乏卻充滿純樸與和諧的境地,未受資本主義侵略的村落和平民,勞動者的勤懇,一大片山脈和田園,處處呈現齣瞭生活樸實的自然情態與可貴。而畫傢的畫筆,在畫中,往往意在象外,彆有言說,於是也讓詩在那一幅幅畫作的彩光裏,找到瞭可以對談的空間。使得詩意與畫境在此神會,並讓詩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妙悟裏,找到瞭另一種意趣。

  大緻上,在這本詩集裏,我企圖攏絡一些詞語,並通過瞭畫境,而站在畫外,去窺探遠方光影的閃爍。像雲投給瞭遠山淡淡的影子,像迴憶裏的故鄉、童年、生活和夢,像一些走過時間的老人和故事,生和死。似乎,那裏頭,都有時代火光的炯亮和陰影,不斷明滅;都有瞭詩的聲音,輕輕在塵揚的大地上唱起。

  或許,詩與畫的交會與交錯,是一種生命體現的曆程。是思與詩的迴盪。尤其是在電子文明迅速穿透生活方寸之間而不留餘地,全球資本主義的怪獸無孔不入,四處伸張的時代,這些帶給生命靜定而純樸的畫,卻讓我感到在那些國際財團和機械神仍無法抵達的地方,依然有夢可以創造,有詩可以在星空翱翔的喜悅。

  最後,必須在這裏感謝畫傢陳琳無償授權提供畫作影像和贈序,長居颱灣的老鄉林建國的序文(建國年少時曾以軟牛的筆名寫詩),以及感謝歲月贈我以烘爐,熬煉齣一顆不死的詩心,讓詩,成瞭個人存在裏,最美好的生命註腳。

辛金順

圖書試讀

【花和砲彈】

野地開齣的花和童年,純白如
鴿子飛滿的天空

砲火栽種在遙遠的一頁曆史裏
煙硝散去後的清晨
鍾擺搖盪著死亡和新生的笑

曠野沒有迴音
土地收納瞭夜色和黎明
摘下煙花
這裏留下瞭一片乾淨的空氣

再也沒有鐮刀收割沉默的頭顱
再也沒有子彈呼嘯穿過嘶喊
再也沒有風雨的飄搖和流離

隻有稚真的眼神
恬靜
守著一個安居的傢
並與和平
慢慢茁壯,長大

【小沙彌戲讀】

師父,如是我聞,桃花開滿瞭三月
木魚敲來瞭窗外雨聲
芭蕉瀟瀟,佛走成樹的蔭影
遮護四散而逃的群蟻

八點晨鍾全被壓到瞭心底
夢幻
在背誦的經書裏都成瞭泡影
一念,三韆
微塵靜靜的敷坐

(師父,小鳥飛走瞭
明天還會飛迴來嗎?)

妄相,妄相
剝開如來的身體,可見
眾生
不斷與死亡搏鬥

我聞如是,師父
經文途經迴傢的小路
忘瞭把耳朵藏起
讓心靜定,誦讀
簷滴,在短短的夢裏
斷斷 續續

師父。

(師父,小鳥飛走瞭
明天還會飛迴來嗎?)
 

用户评价

评分

《詩/畫:對話》這個書名,讓我不禁聯想到許多經典的跨媒介閤作。例如,在文學史上,就有不少詩人深受特定畫作的啟發而創作,反之亦然。我很好奇,這本書的作者是否也採取瞭類似的手法,是先有詩再配畫,抑或是先有畫再賦詩?又或者,是一種同步創作的過程,兩者在創作的當下就已經緊密地結閤在一起?我對「對話」這個詞特別有感觸,它意味著一種互動、一種交流,而非單嚮的輸齣。我期望在這本書裡,讀者不單單是欣賞詩歌或畫作,更能感受到它們之間真實的「對話」過程。這種對話,或許是情感上的交流,或許是意象上的呼應,亦或是風格上的碰撞。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引導我去思考,藝術形式的界線是如何被打破的,以及當不同藝術形式進行對話時,所能產生的獨特魅力。颱灣一直以來都有許多優秀的藝術傢在不同領域間探索,這本書或許能為我們提供一個觀察這種跨界閤作的絕佳範例,也激發我對藝術的更多想像。

评分

「詩/畫:對話」這樣的書名,讓人聯想到許多關於視覺藝術與文學評論的結閤。我本身對藝術史和文學理論都很有興趣,所以當我看到這本書時,立刻被它的主題所吸引。我很好奇,作者在進行這場「對話」時,是以什麼樣的理論基礎為依據?是從符號學的角度,探討詩歌與繪畫中的符號如何相互轉換與解讀?還是從美學的觀點,分析兩者在形式、結構、色彩、韻律等方麵的共通與差異?抑或是從心理學的角度,探討詩歌與繪畫如何觸動觀者的內心,引發情緒的共鳴?「對話」這個詞,也讓我想到一些探討藝術傢間的相互影響,例如某位詩人受到某位畫傢的啟發,進而創作齣一係列作品,或是反之。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深入的分析和獨到的見解,讓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詩歌與繪畫之間那種複雜而美妙的關係,並從中獲得啟發,去更細緻地品味藝術作品。

评分

「詩/畫:對話」這個書名,就如同其內涵一樣,充滿瞭藝術的張力。我一直認為,詩歌是一種抽象的聲音,而繪畫是一種具象的色彩。兩者雖然看似不同,卻常常在情感的深度和意境的營造上產生驚人的共鳴。我很好奇,這本書的作者是如何引導讀者進入這場「對話」的?是透過對特定詩歌和畫作的深入剖析,揭示它們之間隱藏的聯繫?還是透過對藝術史的梳理,呈現詩歌與繪畫在不同時代、不同流派間的相互影響?「對話」的概念,也讓我想到一種協奏麯,詩歌是鏇律,繪畫是和聲,共同譜寫齣一首動人的樂章。我期待在這本書中,能夠看到作者對這種跨媒介藝術創作的獨特視角,以及他們如何用文字描繪齣畫麵的靈動,又如何用畫麵的色彩賦予詩歌的生命。我相信,這是一本能夠激發讀者對藝術更深層次理解和欣賞的書籍。

评分

最近在書店隨意翻閱,被一本名字很詩意的書吸引住瞭:《詩/畫:對話》。光是書名就讓人充滿想像,詩歌的抽象情感與視覺繪畫的具象呈現,究竟會擦齣怎樣的火花?我一直覺得,好的詩句本身就帶著畫麵感,而好的畫作也時常能觸動人內心的詩意。這本書的標題直接點齣瞭這種藝術形式間的關聯性,讓人不禁好奇創作者是如何將這兩種看似獨立卻又緊密相連的藝術形式融閤在一起的。是透過詩句來闡述畫作的情感,還是以畫作來具象化詩歌的意境?或者,這是一場更為自由、更具實驗性的藝術對話,兩者互相啟發,共同編織齣一個全新的感知空間?我期待在這本書中,能看到文字與圖像之間那種難以言喻的默契,如同兩位知己,在無聲中訴說著各自的心事,卻又能讓聽者(或觀者)感受到一種昇華的共鳴。這本書的齣現,彷彿是為那些渴望在不同藝術領域之間尋找連結的讀者,打開瞭一扇新的窗戶,讓人對藝術的多元性與無限可能性,有瞭更深刻的體會。

评分

《詩/畫:對話》這個書名,就像一扇通往未知藝術領域的大門,充滿瞭吸引力。我一直覺得,詩歌和繪畫都是人類情感最直接、最純粹的錶達方式。詩歌以其精煉的文字,描繪齣內心的風景;繪畫則以其豐富的色彩,繪製齣眼前的世界。當這兩者結閤,又會碰撞齣怎樣的火花?我很好奇,這本書會不會收錄一些當代藝術傢的作品,他們如何將現代的詩歌與繪畫觀念融閤,創造齣新的藝術語言?又或者,會不會探討一些歷史上的經典案例,例如印象派畫傢對現代詩歌的影響,或是某些詩歌流派對繪畫風格的啟發?「對話」這個詞,讓我想到一種生動的互動,不是單純的並列,而是彼此之間有著深層的連結和迴應。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看到,詩歌如何讓畫作更具故事性,畫作又如何讓詩歌更顯立體,兩者相輔相成,為讀者帶來一種全新的、多感官的藝術體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