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生醫奬2005-2015

諾貝爾生醫奬2005-201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諾貝爾奬
  • 生理學或醫學奬
  • 生物醫學
  • 科學
  • 醫學研究
  • 生命科學
  • 獲奬成果
  • 學術著作
  • 科普
  • 前沿科技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2007年生醫奬得主奧利弗.史密西斯說:
「並非成就感,而是好奇心,
讓我持續嘗試解決問題,並且獲得解答。」

  再生醫學及細胞療法,為遺傳疾病和慢性疾病帶來新希望。
  專研開發疫苗、找齣新藥,讓病毒、細菌、寄生原蟲不再威脅人類生命。
  瞭解神經記憶和辨識機製已成為人工智慧參考的係統,
  資料的貯藏、運算和輸齣,將會帶給未來社會文明更大的衝擊。

  每年十月諾貝爾奬頒布之後,都不免在媒體和學界引來話題,話題從獲奬人的國傢和背景,學術經曆和奮鬥曆程,到得奬感言和頒奬花絮,諾貝爾奬誠然是全球科學界每年最大的盛事,因為它代錶瞭科學成就的巔峰,也展現瞭科學發展的最新趨勢。

  《諾貝爾生醫奬2005-2015》集結科學月刊每年在諾貝爾生醫奬得主公布時,邀請國內該領域的專傢,針對該年各個得主的生平事蹟和得奬領域做深入分析,以深入淺齣的文字和說明,讓讀者瞭解最前沿的科學研究現況。從學術發展的潮流到學術傳統的傳承,前瞻性地引導讀者思考科學的前景。

  近十年生醫奬得主的研究領域包含以下幾類。第一類為感染性疾病,獲奬科學傢所作的研究分彆代錶病毒、細菌及寄生原蟲的感染,這三大類的感染仍持續威脅人類生命,比如西非爆發的依波拉等。第二類為分子與細胞學,透過對於DNA運作和分子機製的瞭解,緻力於癌癥、老化及神經性疾病預防上。第三類為生殖生物學,生老病死乃生物必徑之途,醫學科學傢則用研究解決不孕夫妻渴望有自己孩子的希望,也創造疾病小鼠模式來解決,iPS將帶給以細胞為藥治療癌癥,遺傳性病和慢性病的新希望。以上研究本書都有精彩闡述。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撰稿的颱灣科學傢當中,有許多和得奬大師有師承關係,讓我們一窺得奬者或特立獨行的研究風格,或平易近人的為人處事一麵,更神遊於他們治學的風範和精神,諾貝爾奬,得之不易,但有跡可循。

專傢推薦

  羅時成(長庚大學生物醫學係教授暨係主任)
《百年醫藥:從抗生素的誕生到基因編輯的黎明》 一部跨越世紀的生命科學史詩 內容簡介 本書以宏大的敘事視角,追溯瞭自20世紀初至今,全球醫學與生物科學領域最具革命性的突破與裏程碑事件。我們不再聚焦於某一個特定的時間段,而是以百年為尺度,勾勒齣一幅波瀾壯闊的生命科學演進圖景,深入剖析瞭那些定義瞭人類與疾病抗爭史的重大發現及其背後的科學精神與人文價值。 第一部分:微觀世界的拓荒者——抗生素時代的黎明與挑戰(約1928年-1960年代) 本部分將詳盡描繪青黴素的偶然發現如何徹底顛覆瞭感染性疾病的治療格局。我們不僅迴顧亞曆山大·弗萊明在實驗室中的工作,更探討瞭霍華德·弗洛裏和恩斯特·錢恩如何將其轉化為拯救數百萬生命的藥物。 “魔術子彈”的誕生與普及: 詳細闡述青黴素的提純、大規模生産的工業化進程,以及二戰期間它如何成為盟軍的“秘密武器”。 第二代抗生素的浪潮: 隨著鏈黴素的發現,結核病從“絕癥”走嚮“可控”。分析瞭磺胺類藥物的興衰,以及微生物耐藥性挑戰的初現端倪。 疫苗學的黃金時代: 重點介紹脊髓灰質炎疫苗(Salk與Sabin的競爭與閤作)、麻疹疫苗的成功,以及這些公共衛生乾預措施對全球人口結構和預期壽命産生的深遠影響。我們審視瞭大型公共衛生運動(如天花根除計劃)背後的政治、資金與科學協作。 第二部分:分子生物學的崛起——解碼生命的藍圖(約1950年代-1980年代) 本捲聚焦於對生命本質的理解從宏觀的器官層麵轉嚮微觀的分子層麵所帶來的範式革命。 DNA結構的解析與遺傳學的奠基: 詳述詹姆斯·沃森、弗朗西斯·剋裏剋、莫裏斯·威爾金斯以及羅莎琳德·富蘭剋林在雙螺鏇結構發現中的貢獻與爭議。闡釋DNA結構如何為後續的分子生物學研究鋪平瞭道路。 中心法則的建立與破解: 深入探討遺傳信息如何從DNA到RNA再到蛋白質的流動機製(轉錄與翻譯)。分析瞭馬歇爾·尼倫伯格和海因裏希·延尼策等科學傢如何破譯遺傳密碼,這是閤成生物學的理論基石。 酶學與代謝路徑的精細描繪: 研究維生素、輔酶在細胞能量代謝中的作用,以及對癌癥等疾病的代謝異常的早期理解,這為現代靶嚮療法的齣現埋下瞭伏筆。 第三部分:免疫係統的雙刃劍——從移植到自身免疫(約1960年代-2000年) 隨著對“自我”與“非我”區分機製的深入理解,醫學開始挑戰器官衰竭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療極限。 器官移植的革命: 詳細介紹組織相容性復閤體(MHC)的研究,以及免疫抑製劑(如環孢素)的開發如何使得腎髒、心髒和肝髒移植從理論走嚮臨床常規。探討瞭倫理睏境與排斥反應的生物學機製。 艾滋病的衝擊與病毒學研究的飛躍: 描述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的發現過程,以及隨後的抗逆轉錄病毒療法(ART)的研發曆程。這次抗擊瘟疫的努力極大地推動瞭病毒學和藥物篩選技術的發展。 自身免疫疾病的復雜性: 探討係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關節炎等疾病中,免疫係統攻擊自身組織的病理生理學機製,以及早期生物製劑(如單剋隆抗體)的初步應用。 第四部分:基因時代的狂飆突進——生物技術的爆發與未來展望(約2000年至今) 本部分聚焦於基因組學時代的到來,以及技術進步如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醫學的麵貌。 人類基因組計劃(HGP)的完成及其遺産: 描述測序技術的迭代,從桑格測序到高通量測序的演變。分析基因組數據的海量積纍如何催生瞭個體化醫療(Precision Medicine)的理念。 CRISPR革命的前奏: 雖然2012年後的技術應用是焦點,但本部分將追溯其基礎——細菌的適應性免疫係統(CRISPR-Cas)的發現過程,以及早期對基因編輯在體外係統中的可行性驗證。 蛋白質摺疊與結構生物學的突破: 探討冷凍電鏡(Cryo-EM)等成像技術的成熟,如何以前所未有的精度揭示瞭復雜蛋白質(如G蛋白偶聯受體)的三維結構,從而指導瞭新一代藥物的設計。 新興療法的探索: 簡要概述細胞療法(如CAR-T)的初步成功,以及RNA乾擾(RNAi)技術在基礎研究中展現齣的巨大潛力,為未來針對基因缺陷的“軟件修復”提供瞭工具箱。 結語:科學的螺鏇與人性的堅守 本書最後一部分將迴歸對科學史的宏觀反思,探討醫學突破背後的倫理考量、資金投入的周期性以及跨學科閤作的重要性。它不僅是一部科學發現的編年史,更是一部關於人類求知欲、韌性與對生命敬畏之心的記錄。通過對過去一百年醫學成就的全麵迴顧,讀者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當前生物醫學研究的驅動力與未來方嚮的復雜性。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科學月刊


  《科學月刊》(Science Monthly)是颱灣本土科普領域的代錶性刊物,代錶好幾個世代的颱灣科學傢和理工知識分子迴饋社會的心意,所形成的科學沙龍風貌以及在中學科學教育和科學政策上所造成的影響,都是《科學月刊》在颱灣科學社群發展以及文化影響方麵的具體錶徵。作為國內科普推廣的重要刊物,介紹每年的諾貝爾奬內容是不可少的任務與目標。《科學月刊》距上次將介紹諾貝爾奬文章集結成冊,已過十年,這次與八旗文化閤作,十年磨一劍,刊齣閤集,也望在科學知識的傳遞和纍積上,有所貢獻,不僅如此,《科學月刊》還會持續介紹每一年的諾貝爾奬成果,為下一個十年一書而努力。

圖書目錄

序 言 諾貝爾奬的意義:人類知識的分享和傳遞
導 讀 生醫桂冠組麯


2005 Barry Marshall & Robin Warren
   消化醫學的新紀元
2006 Andrew Fire & Craig Mello
   生物體內的訊息攔截戰
2007 Mario R. Capecchi, Martin J. Evans & Oliver Smithies
   基因改造敲開疾病研究之門
2008 Harald zur Hausen, Françise Barré-Sinoussi & Luc Montagnier
   揭開緻病原的麵紗──人類乳突病毒與愛滋病毒
2009 Elizabeth H. Blackburn, Jack W. Szostak & Carol W. Greider
   染色體DNA 的守護者──端粒與端粒酶
2010 Robert Edwards
   不孕患者的希望之歌──試管嬰兒的漫漫長路
2011 Bruce Beutler, Jules Hoffmann & Ralph M. Steinman
   維係健康的抗病機製──免疫係統活化的秘密
2012 John Gurdon & Shinya Yamanaka
   反轉細胞命運──誘導式多能性乾細胞技術的突破
2013 James E. Rothman, Randy W. Schekman & Thomas C. Südhof
   細胞的貨運係統──抽絲剝繭囊泡運輸曆程
2014 John O' Keefe, May-Britt Moser & Edvard Moser
   心之所嚮──埋藏在腦內的空間導航係統
2015 Satoshi mura, William C. Campbell & Tu Youyou
   百萬人的福音──寄生蟲疾病新療法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2015年諾貝爾生醫奬

百萬人的福音──寄生蟲疾病新療法

寄生蟲病睏擾人類數韆年,獲奬者開發之新藥物,對最具破壞性的數種寄生蟲病提供革命性治療。

寄生蟲病依舊糾纏人類

2015年諾貝爾生醫奬得主之貢獻為研發抗寄生蟲藥物,大幅提升人類健康。相較於傳播迅速且緻死率高的病毒和細菌性疾病,世人對久遭忽視之寄生蟲病明顯陌生而無感;而始於1901年的諾貝爾奬,百餘年來亦僅兩度奬勵寄生蟲學成就:1902年羅斯發現瘧蚊傳播瘧疾、1907年拉韋朗發現原生動物瘧原蟲為瘧疾病原。輿情遂有「看不懂」之質疑:為何如此懷舊復古,奬勵遠離我們已久的寄生蟲治療藥物研究?

諾貝爾委員會洞察世事,頌詞開宗明義,振聾發聵:寄生蟲病睏擾人類數韆年,導緻全球嚴重健康問題,尤其影響最貧窮的人群,成為改善健康與福祉之障礙。獲奬者開發齣之新藥物,對最具破壞性的數種寄生蟲病提供革命性治療。颱灣和三種寄生蟲病間關係不一:瘧疾偶有外來病例,河盲癥從未發生,而象皮病確曾荼毒金門地區。本文側寫諾貝爾奬示眾而不容忽視之三病,尤著重於颱灣前輩寄生蟲學傢的貢獻。

範秉真教授一網打盡班氏血絲蟲

俗稱象皮癥之淋巴血絲蟲癥,目前感染全球120萬餘人,威脅58個國傢近1億2韆萬人口,其中逾90%係由隸屬圓形動物門之班氏血絲蟲(Wuchereria bancrofti)引發。成蟲寄生於人體淋巴係統,雌雄異體且為卵胎生,交尾後産齣第一期幼蟲(即微絲蟲),蚊子吸食人血時攝入,在蚊體兩度蛻皮發育為感染性第三期幼蟲;再度吸食人血時注入人體,幼蟲移行至淋巴管,蛻皮兩次後發育為成蟲。阻塞淋巴管,導緻水腫、肢體腫脹如象腿、陰囊腫大喪失生育力等長期病變。

颱灣曾遭班氏血絲蟲荼毒,澎湖、金門和馬祖等離島之感染率皆逾10%,根除成就首推範秉真教授。範教授自民國58年起,積極展開金門地區血絲蟲防治工作。由於微絲蟲在人體晝伏夜齣,夜間始齣現於末梢血管,範教授團隊不辭辛勞,實施夜間全民抽血檢驗;一經篩檢確認,立刻投藥治療,並在全島定期噴灑殺蟲劑,力求撲滅病媒蚊。

用户评价

评分

一看到“諾貝爾生醫奬2005-2015”,我就覺得這本書就像是一個寶藏。我一直很欣賞那些能夠將復雜科學原理闡釋清楚,並且講述得引人入勝的人。生物醫學的研究,對普通人來說,常常感覺像隔著一層紗,看得見摸不著,但諾貝爾奬的得主們,他們的工作卻是實實在在地改變瞭我們對疾病的認知,甚至改變瞭治療疾病的方式。想想看,過去很多無法治愈的疾病,現在可能有瞭新的希望;過去很多人因為某種疾病而痛苦不堪,現在可能找到瞭緩解甚至根治的方法。這其中的聯係,往往是通過漫長而艱辛的科學研究建立起來的。我特彆想瞭解,那些在2005-2015年間獲得諾貝爾奬的發現,它們是如何影響瞭我們今天的生活?比如,某些治療方法的普及,是不是就源於那個時期的基礎研究突破?而那些科學傢們,他們是如何在自己的領域裏深耕細作,最終成為引領科學前沿的人物?這本書,我想不僅是科普,更是關於智慧、堅持和人類進步的生動寫照。

评分

老實說,我平時對科學文章的閱讀量不算特彆大,但諾貝爾奬這個頭銜,總能引起我的好奇心。尤其又是生理學或醫學奬,畢竟這直接關係到我們每個人的健康和生命質量。2005到2015這十年,感覺是生物醫學領域飛速發展、成果井噴的時期。我依稀記得當時一些重要的發現,比如細胞凋亡機製的研究,對我們理解細胞的生命周期和衰老有著根本性的影響;還有關於寄生蟲感應機製的突破,對於很多發展中國傢仍然肆虐的疾病,無疑是重要的研究方嚮。這些聽起來可能有點專業,但我相信書中一定會有通俗易懂的解釋,讓我們這些非專業人士也能窺見科學的魅力。我更想知道的是,這些科學傢們是如何一步步解開生命奧秘的?他們的研究過程中有沒有遇到什麼意外的發現?有沒有什麼看似微不足道的觀察,卻最終引齣瞭重大的理論?這十年,我希望這本書能帶我穿越時空,去親身感受那些科學探索的激動人心時刻,也去學習那些嚴謹的科學思維和永不放棄的精神。

评分

哇,2005到2015年這十年間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奬得主,光是聽名字就覺得好有分量!我一直覺得,生物醫學的進步,跟我們每個人的健康息息相關,而且很多時候,那些看似深奧的研究,最終都會轉化成我們日常生活中能感受到的醫療成果。所以,瞭解這些奬項背後的故事,就像是看瞭一場關於人類突破極限、挑戰疾病的史詩大片。想想看,有些疾病,在幾十年前是我們束手無策的,但經過一代代科學傢的不懈努力,現在已經有瞭有效的治療方法,甚至是可以預防的。這背後凝聚瞭多少智慧、多少汗水,還有多少不為人知的麯摺和堅持?我特彆好奇,那些改變瞭我們對生命認識的重大發現,究竟是如何誕生的?是偶然的靈光一閃,還是日復一日的精密實驗?那些獲奬的科學傢們,他們是如何剋服科研路上的重重睏難,甚至是在不被理解的情況下,依然堅持自己的研究方嚮?對我而言,這不僅僅是關於科學知識的科普,更是一次關於人類精神的激勵。每次讀到那些在睏境中堅持,最終取得突破的故事,都會讓我覺得充滿瞭力量,也讓我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和目標。

评分

對於我這個對醫學研究略有涉獵的普通讀者來說,2005-2015這十年的諾貝爾奬,正好覆蓋瞭我求學和剛開始工作的時期,所以感覺特彆親切。那時候,大傢對細胞信號傳導、免疫檢查點抑製劑、CRISPR基因編輯技術這些名詞的討論越來越多,很多研究成果開始在臨床上嶄露頭角,對癌癥治療、遺傳性疾病研究都帶來瞭革命性的改變。我記得當年聽到關於免疫療法的突破時,簡直覺得像科幻小說一樣,原來我們身體自身的免疫係統,竟然可以被“喚醒”來對抗癌癥!這對於曾經的我們來說,是多麼不可思議的事情。而基因編輯技術,更是讓人驚嘆於人類改造生命的能力,雖然也伴隨著倫理上的討論,但它在疾病治療和基礎研究方麵的潛力,無疑是巨大的。閱讀這些奬項背後的故事,就像是在迴顧生物醫學發展的一部精彩編年史,每一項成就都代錶著一個裏程碑,都凝聚著無數科研人員的心血。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更深入地理解這些技術原理,以及它們如何一步步從實驗室走嚮臨床,最終惠及我們大眾。

评分

我對生命科學的興趣,更多的是齣於對“為什麼”的好奇,以及對“如何”解決生命難題的嚮往。2005到2015年這十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奬的頒發,對我來說,就像是生命科學領域一部精彩的紀實片。我一直覺得,偉大的科學發現,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建立在無數前人的基礎之上,並且需要持續的探索和驗證。我特彆期待在這本書中,能夠看到這些獲奬者是如何突破前人的認知,又是如何用嚴謹的科學方法來證明他們的理論。特彆是那些在當時看來非常“超前”的發現,比如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研究,或者是關於神經係統信號傳導的奧秘,這些都深深地吸引著我。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更清晰地理解,這些研究是如何一步步揭示生命的本質,以及它們在醫學領域究竟能帶來哪些顛覆性的應用。而且,科學傢們在研究過程中遇到的挑戰、付齣的努力,以及最終獲得認可時的心情,這些“人”的故事,也同樣讓我著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