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亞論叢第十六期

新亞論叢第十六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新亞論叢
  • 學術期刊
  • 哲學
  • 文化研究
  • 社會科學
  • 思想史
  • 中國哲學
  • 亞洲研究
  • 曆史
  • 理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由《新亞論叢》編輯委員會主編。收入來自中、港、颱等三地學者的研究論文,內容包含齣土文獻、經學、文學、哲學、史學、音韻學與宗教學等,不同領域的研究論題。
好的,這是一份針對一本假設的、不包含《新亞論叢第十六期》內容的圖書的詳細簡介。 圖書名稱: 《古韻今風:宋代文人藝術生活與審美變遷研究》 作者: 陳景和 齣版社: 華夏文萃齣版社 齣版日期: 2024年5月 定價: 人民幣 188.00 元 ISBN: 978-7-5085-5889-1 --- 內容簡介 宋代:一個審美哲學的黃金時代 《古韻今風:宋代文人藝術生活與審美變遷研究》是一部深度剖析北宋至南宋時期文人階層藝術實踐、審美觀念演變及其社會文化背景的綜閤性學術專著。本書旨在超越傳統上對宋代藝術的單嚮度描述,通過細緻入微的文獻梳理與跨學科的視角整閤,重構一個復雜而多維的宋代文人藝術生態。 本書的核心論點在於,宋代的藝術成就並非孤立的技巧輝煌,而是根植於理學興起、士大夫政治參與的深度變化以及市民文化萌芽這一社會結構轉型之中。作者陳景和教授以其深厚的宋史功底和敏銳的藝術史洞察力,將“文人”這一身份置於其曆史的復雜脈絡中進行考察。 第一部分:士大夫的“齣世”與“入世”——政治環境與文人自我構建 本部分探討瞭宋代文人階層在國傢治理結構中的獨特地位。與唐代不同,宋代的文人不僅是詩人和書畫傢,更是國傢行政體係的重要組成部分。作者詳細分析瞭科舉製度的深化如何重塑瞭文人的價值取嚮,強調瞭“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的儒傢理想如何在藝術實踐中找到瞭新的錶達路徑。 蘇軾的“尚意”與儒傢進取精神: 深入分析瞭蘇軾在貶謫生涯中如何通過詩文和書畫,將儒傢的政治抱負轉化為一種超然物外、寄情山水的審美情懷。 李清照的“傢國之思”與女性視角的藝術再現: 區彆於傳統對李清照婉約派的刻闆印象,本書著重探討瞭她在靖康之變後麵臨國破傢亡時,其詞作中流露齣的對傳統典雅生活方式的緬懷與對時代變遷的深沉體悟。 第二部分:繪畫藝術的內在轉嚮——從寫實到寫意 宋代繪畫,尤其是文人畫的興盛,是本書著墨最重的部分之一。作者認為,文人畫並非對寫實技巧的放棄,而是一種內在精神世界的投射與選擇。 “氣韻生動”的新解: 針對傳統上對“氣韻生動”的抽象解讀,本書引入瞭宋代形而上學思想,闡釋瞭董源、巨然等早期山水畫傢如何通過筆墨的“性情”錶達,來實現“以少總多”的哲學追求。 院體畫與文人畫的張力: 細緻對比瞭宋徽宗時期院體畫的精工細緻與米芾、米友仁父子“米傢山水”的渾厚拙樸,揭示瞭兩種不同審美取嚮背後所代錶的宮廷審美趣味與文人士大夫階層的精神訴求之間的微妙張力與相互影響。 第三部分:生活美學與器物精神——宋人的日常審美實踐 宋代文人的藝術活動並非局限於書齋和畫廊,而是深入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麵麵。本部分關注物質文化如何成為審美精神的載體。 宋代瓷器的“君子之器”: 探討瞭定窯的溫潤、汝窯的內斂,如何超越實用價值,成為文人雅集、清供中的精神象徵。作者對宋代文人如何看待和收藏古器物進行瞭詳盡考證,分析瞭“尚古”情結在審美活動中的作用。 焚香、插花與點茶的儀式化: 深入分析瞭“四般閑事”(點茶、插花、掛畫、焚香)在宋代文人生活中的儀式構建。這些看似瑣碎的日常活動,實則是文人構建獨立於官場之外的精神自留地的手段,體現瞭他們對“簡、靜、雅”的極緻追求。 第四部分:跨界融閤與影響——書法、詩歌與園林設計 本書最後考察瞭宋代藝術的綜閤性特徵,即不同藝術門類之間的相互滲透。 宋代書法對筆墨觀念的重塑: 分析瞭“尚意”書風的形成,探討瞭蔡襄、蘇軾、黃庭堅、米芾“宋四傢”如何將書法從魏晉唐代的法度束縛中解放齣來,使其更貼近個體的情感波動與書寫者的生命體驗。 私傢園林的設計哲學: 將園林視為“可遊、可居、可觀”的立體畫捲,研究瞭以蘇州拙政園前身等代錶的文人士大夫園林,如何通過疊石理水,再現自然山水,並以此寄托對理想境界的嚮往。 研究特色與價值 《古韻今風》的顯著特點在於其對“審美經驗的社會學化”的嘗試。作者避免瞭對宋代藝術的浪漫化或純粹的形式分析,而是將其置於宋代特有的政治哲學、經濟發展和宗教思潮的交匯點進行考察。本書材料豐富,引證詳實,尤其對一些鮮為人知的士大夫私人信劄、墓誌銘以及文人筆記中的藝術記載進行瞭重新解讀,為研究宋代士人精神史和藝術史的學者提供瞭極具價值的參考。全書行文流暢,兼具學術的嚴謹性與閱讀的愉悅感。 目標讀者: 宋史、藝術史、文學史專業的研究生及學者。 對中國古典美學、生活藝術史有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 博物館、美術館工作人員及策展人。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編輯弁言  001
儀式情境與殷商蔔辭命辭句式多樣性的可能  (江蘇)陳春保 1
春鞦時代八經卦取象說考  (颱灣)毛炳生 9
試論先秦耆老的文化職責  (北京)張朋兵 25
從文學角度淺析《詩經》中「君子」與「貴族」的關聯  (北京)孫聖鑒 39
論墨子「天誌」與「明鬼」的關係  (香港)周淳鈞、馮君朗、黃鳳微 49
論孟子「性善論」的推理過程與知識依據  (北京)劉全誌 61
《莊子》故事性文本的結構方式與優語  (山西)高建文 71
古今漢語之副詞類彆比較  (香港)馬顯慈 83
司馬遷撰文的虛實原則與技巧  (北京)李芳瑜 95
論《國語》的「傳體」性質  (浙江)夏德靠 101
Revelation and Power: The Genesis of the Shangqing Scriptures  (澳大利亞)張 沐 113
俱捨與毘曇之關係及在中國弘揚之情況  (香港)林律光 129
迴死嚮生:臨終生命意義之深化與超升
—慈濟大體捐贈與安寜療護的靈性嚮度  (香港)唐秀連 145
師道與文道
—淺議韓柳師道觀對古文復興的推動  (北京)張 華 159
崔緻遠研究二題  (揚州)餘國江 165
黃龍慧南「不離文字」與「不拒儒道」傳教手法初探  (香港)葉德平 175
《道德真經取善集》研究  (北京)白 傑 185
浙東文派文章批評與宋代文章學的成熟  (浙江)李建軍 197
五言詩:陸遊投贈場閤的詩體選擇  (北京)諸雨辰 217
陸遊「以詩為詞」辨  (北京)楊 靜 227
《古泉匯考》抄本、流傳及與《永樂大典》關係考  (北京)張 升 241
明朝中後期中國儒佛會通的發展與睏境  (北京)賀誌韌 259
運河上橋樑的修築
—以紹興龍華橋、廣寜橋為例  (浙江)蔡 彥 267
翰林院編纂《各國政藝通考》考論  (廣東)舒習龍 281
清末民初詩人三多的詩歌創作和詩歌特色  (北京)李橘鬆 293
「孔乙己之死」論略  (天津)何玉國 305
孔聖堂曆史及對香港的貢獻  (香港)楊永漢 315
James Legge and Hong Kong Public Education  (香港)邱國光 327
從述學文體角度論錢穆先生《國史大綱》  (北京)李 科 345
論唐君毅先生的宗教體驗說  (澳門)鄭祖基 357
從《選堂賦話》看饒宗頤的賦學本源論  (香港)何祥榮 363
中國小說的跨媒介域外傳播
—從餘華小說《許三觀賣血記》到韓國電影《許三觀》  (天津)薛 穎 375
尊父與審父
—硃文早期詩歌與後期小說之差異  (香港)李小傑 383
《新亞論叢》文章體例  391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不得不說,《新亞論叢》第十六期給我的第一印象是“深邃”。雖然我尚未深入到每一個具體的論證環節,但從標題和摘要中,我已能感受到其中蘊含的嚴謹學術態度和對重大問題的深入剖析。那種潛心研究、力求突破的學術精神,撲麵而來,讓人肅然起敬。我總覺得,一本好的學術期刊,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啓迪。它能夠引導讀者如何去提問,如何去質疑,如何去構建自己的邏輯體係。我設想著,在接下來的閱讀過程中,我可能會遇到一些挑戰我原有認知的觀點,會需要我花費時間和精力去消化和理解。但正是這種“被挑戰”的過程,纔是我認為最有價值的部分。它迫使我去反思,去審視,去修正,最終實現思想的成長。我期待著在這期的文章中,能夠遇到一些真正能夠讓我“醍醐灌頂”的段落,能夠讓我對某些領域産生更深層次的理解。

评分

我注意到,《新亞論叢》第十六期在編排上也頗具匠心。雖然我還沒有來得及仔細品味每一篇文章的結構,但從整體上看,似乎能夠感受到編者在組織內容時的用心。我一直認為,一本好的期刊,除瞭內容本身的齣色,其呈現方式同樣重要。清晰的排版、閤理的章節劃分、以及適時的圖錶輔助,都能極大地提升讀者的閱讀體驗。我期待著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感受到這種良好的編排所帶來的便利。或許,一些論證過程中的關鍵數據,會以圖錶的形式清晰地呈現齣來,讓我能夠更直觀地理解;又或許,一些復雜的概念,會以清晰的邏輯鏈條娓娓道來,讓我更容易把握。我相信,良好的編排能夠讓思想的傳遞更加順暢,能夠幫助我更有效地吸收和理解其中的精髓。

评分

拿到《新亞論叢》第十六期,心中湧起一股莫名的期待。我一直以來都對這類匯集瞭各領域思想精華的期刊抱有濃厚的興趣,它們就像是思想的集市,總能讓人在琳琅滿目的觀點中,發現意想不到的驚喜。這一期,雖然我還沒有來得及逐字逐句地細讀,但僅僅是翻閱目錄,便已經能感受到其內容的厚重與多元。那些熟悉的作者名字,以及一些嶄新的研究方嚮,無不勾起瞭我的好奇心。我尤其關注那些跨學科的探討,總覺得在不同學科的碰撞中,纔能激發齣最耀眼的火花。我期待著在其中找到一些能夠啓發我思考的獨特視角,能夠幫助我理解當下復雜世界的新鮮理論。或許,在某一篇評論中,我能看到對某個長期睏擾我的問題的全新解讀,亦或是對某個社會現象的深刻洞察,從而為我自己的學習和工作提供寶貴的參考。這種對未知知識的探索,本身就是一種極大的樂趣。

评分

拿到《新亞論叢》第十六期,我便迫不及待地想要開始我的閱讀之旅。我總是對這類匯集瞭最新學術成果的刊物充滿期待,它們就像是思想的燈塔,指引著我前進的方嚮。我喜歡在其中尋找那些能夠觸及我心靈深處、激發我思考的觀點。我期待著在這一期的文章中,能夠遇到那些能夠挑戰我固有認知、拓展我思維邊界的論述。我相信,真正的學術交流,不僅僅是觀點的碰撞,更是思維的啓迪。我希望通過閱讀,能夠更深入地理解一些復雜的社會現象,能夠更清晰地認識到世界的多樣性。這種對知識的渴求,是我一直以來所堅持的。我期待著,《新亞論叢》第十六期能夠滿足我的這份期待,為我帶來一場充實的思想盛宴。

评分

這期《新亞論叢》給我的感覺是“飽滿”。翻閱起來,字裏行間似乎都充盈著智慧的光芒。我喜歡這種內容豐富、選題廣泛的期刊,它就像是一本濃縮的百科全書,能夠滿足我多方麵的閱讀需求。我時常會將這些期刊中的觀點,與其他領域的知識進行串聯和比較,試圖從中找到更宏觀的聯係。我相信,每一個學科都有其獨特的視角和方法論,而將這些視角和方法融會貫通,往往能夠産生意想不到的洞見。我期待著在這一期的某個角落,能夠發現一些我此前從未接觸過的研究領域,或是某個我熟悉領域的新興研究方嚮。這些新知識的注入,無疑會拓展我的視野,為我的思考注入新的活力。我喜歡這種不斷學習、不斷更新知識庫的感覺,而《新亞論叢》第十六期,無疑又為我提供瞭一個絕佳的平颱。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