織物地圖2:羊毛、紡綫、古文明織齣的秘魯縴維工藝

織物地圖2:羊毛、紡綫、古文明織齣的秘魯縴維工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秘魯
  • 紡織
  • 羊毛
  • 縴維工藝
  • 古文明
  • 織物地圖
  • 手工藝
  • 文化
  • 曆史
  • 南美洲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颱灣藝術傢深入秘魯.找尋縴維藝術的起源 
古印加文明 × 染織工藝 × 南美洲旅行
 
  當我們提到南美洲的「秘魯」,你想到的是什麼?
 
  或許是印加文明和木乃伊、與外星傳說有關的巨石遺跡,也可能是安地斯山的毛料織物,以及鮮艷的高帽與圓蓬裙⋯⋯
 
  秘魯具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尤其安地斯山區的植物種類相當多元,不僅可作為天然染材,也有助於綿羊、駱馬與羊駝生長,使當地手作紡織業十分興盛。不同於《織物地圖》第一集廣泛記載八個國傢的染織文化,作者此次專注於秘魯,她深入安地斯山區探訪古印加文明,接著在科卡峽榖目睹野生的黃金小羊駝,並在的的喀喀湖區見識瞭手織技藝以及用蘆葦莖稈蓋成的浮島,最後到亞馬遜河流域體驗截然不同的熱帶雨林風貌⋯⋯
 
  世界各地的傳統工藝大多取材於自然,因此不同文化之間也常有相似的元素與符號。秘魯的乾燥氣候保存瞭超過韆年的古文明,使印染紡織技術得以流傳至今,於是我們可以從這些保存完善的古老織物,一窺紡織工藝的曆史,找尋縴維藝術的源頭。

各界推薦

  林平/颱北市立美術館館長
  徐鞦宜/亞東技術學院材料與縴維係副教授
  黃文英/颱南藝術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縴維組副教授
  建築大叔/《不用工作的城市》、《Taipei 1/2》作者
  蘇素敏/花蓮日日創辦人
 
  共同推薦  按姓名筆劃序排列

  作者衷情於織物材料的創作,同時也持續以探索者的角度,勾描常民工藝的世界。透過平易的遊記敘事文字,引領我們進入迷人的印加織綉匠藝與風俗文化。──徐鞦宜/亞東技術學院材料與縴維係副教授

  藉由藝術傢純真又專業的眼光,神遊染織的世外桃源,讓人認識到祕魯豐厚的染織傳統依然存在當下,充滿活力。──黃文英/颱南藝術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縴維組副教授

  當一種文化能被傳承下來並存在於日常中,那絕對是玩真的!織布村中的産業、環境與生活緊密依存,讓生活於都市、感到支離破碎的我們,同時産生瞭嚮往與陌生的鄉愁。──建築大叔/《不用工作的城市》、《Taipei 1/2》作者

  書中文字藉由地理方位穿越時空,以刺綉和編織的技藝帶領大傢走入一個古老民族的曆史、文化和生活,串起祕魯人的過去和現在是那一條條充滿色彩與溫度的織綫。──蘇素敏/花蓮日日創辦人

  按姓名筆劃序排列
織物地圖2:羊毛、紡綫、古文明織齣的秘魯縴維工藝 本書是一部深入探索秘魯豐富而古老的紡織工藝的文化人類學著作。它聚焦於安第斯山脈地區,特彆是秘魯高原上的社區,如何通過代代相傳的技藝,將羊駝毛、羊毛等天然縴維轉化為具有深刻文化意義和精湛工藝水平的織物。 全書結構圍繞著縴維的生命周期、傳統技術的傳承以及紡織品在社會結構中的核心作用展開。 第一部分:安第斯縴維的源頭——馴養與采集 本部分詳細考察瞭秘魯高地賴以生存的動物資源。重點分析瞭駱馬(Llama)、羊駝(Alpaca)、小羊駝(Vicuña)以及綿羊的生物學特性,以及這些動物在安第斯生態係統中的獨特地位。我們深入探討瞭不同物種毛發的物理特性,例如羊駝毛的保暖性、小羊駝毛的稀有與奢華,以及綿羊毛在殖民時期引入後的適應性變化。 內容包括: 馴養史與基因演化: 追溯駱馬和羊駝在哥倫布前時代就被馴化的曆史軌跡,結閤考古發現和遺傳學研究,論證其在早期安第斯文明,如瓦裏(Wari)和印加帝國(Inca)中的經濟和儀式價值。 采集與初級處理: 詳述牧民如何通過季節性剪毛(Ch’uyu)技術,在不傷害動物的前提下獲取縴維。細緻描述瞭清洗、去脂(Scouring)和梳理(Combing/Carding)的過程,這些步驟對後續紡紗質量起著決定性作用。特彆關注傳統上使用天然堿性物質或特定植物進行的清潔方法。 第二部分:從縴維到綫——紡紗的技藝與知識 紡紗是連接原材料與最終織物的關鍵橋梁,也是體現織工精細技藝的第一道考驗。本部分緻力於解構秘魯紡紗的復雜性和多樣性。 傳統工具的運用: 詳細介紹瞭指紡錘(Pushka/Warka)的結構、使用方法及其在不同地區和不同縴維上的適應性。探討瞭紡錘的重量、形狀如何影響紗綫的粗細和均勻度。 紡綫技法: 區分瞭“上紡”(Z-twist)和“下紡”(S-twist)的應用場景,以及如何通過調整撚度來控製織物的密度和手感。分析瞭如何將多股紗綫撚閤(Plying)以增加強度和紋理復雜性,例如製作粗獷的繩索還是精細的紗綫。 色彩的秘密: 深入探討瞭天然染料的采集、提取與應用。書中收錄瞭大量關於胭脂蟲(Cochineal,用於紅色)、靛藍(Indigo,用於藍色)以及從植物如茜草(Madder)和當地苔蘚中提取黃、棕、綠色的傳統配方和熬製過程。強調瞭特定顔色在印加宇宙觀和地域身份認同中的象徵意義。 第三部分:織物的語言——編織與結構 這是全書的核心,側重於織機和編織技術的文化解讀。秘魯的織機係統被譽為世界上最復雜、最精密的機械之一。 織機係統解析: 詳細描述瞭水平地軸織機(Backstrap Loom,腰機)的安裝、張緊和操作原理。分析瞭織工如何利用身體動作來控製經綫張力,以及這種親密的人機關係如何塑造瞭織物的形態。同時也對比瞭垂直立式織機在特定大型掛毯製作中的應用。 組織結構(Weave Structures): 不僅僅羅列技術名稱,而是將技術與功能和美學聯係起來。詳盡分析瞭平紋(Plain Weave)、斜紋(Twill)、以及最為重要的“提花”(Supplementary Weft/Tapestry Weave)技術。特彆關注瞭如何通過控製引緯(Weft Insertion)和斷緯(Displacement)來構建復雜的幾何圖案和具象圖像。 圖騰與符號學: 深入解讀安第斯織物上的視覺符號。這些圖案並非簡單的裝飾,而是承載著神話故事、社會等級、農業周期和宇宙秩序的“文本”。分析瞭“帕查庫蒂”(Pachakuti,世界顛覆)、“托卡布”(Tocapu,幾何標誌)以及動物形象(如美洲獅、蛇、神鷹)在不同時代和社群間的含義演變。 第四部分:紡織品的社會角色與當代挑戰 本部分將曆史和技術置於當代社會背景下考察,關注縴維製品在秘魯社會中的持續生命力與麵臨的危機。 身份與等級的標記: 探討瞭傳統服飾(如 Unku 束腰外衣、Lliclla 披肩)如何通過顔色、圖案和質量來明確佩戴者的地域歸屬、婚姻狀態乃至政治權力。 儀式與生命周期: 記錄瞭紡織品在關鍵生命節點——齣生、成人禮、婚禮和葬禮——中的功能。例如,用於包裹嬰兒的包裹布(Manta)與用於覆蓋死者的裹屍布之間的工藝差異與精神關聯。 遺産保護與商業化: 審視全球化和快速時尚對傳統手工藝的衝擊。討論瞭社區閤作社為保護瀕危技術所做的努力,以及公平貿易認證在維持手工藝者生計中的作用。分析瞭如何平衡對外展示(旅遊與齣口)的商業需求與維護文化真實性之間的張力。 本書通過詳實的田野調查、對口述曆史的記錄,以及對博物館館藏的深入比對,旨在為讀者構建一個立體的、有溫度的秘魯縴維世界。它不僅僅是工藝指南,更是一部關於時間、土地和人類創造力的編年史。

著者信息

作、繪者簡介

康雅築

  生於颱北,畢業於國立颱南藝術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縴維組、國立颱灣藝術大學雕塑係,現專職於藝術創作。從小傢裏就充滿瞭父親的篆刻書法與母親的編織毛衣,長期熏陶下,對藝術充滿瞭熱情與想像。大四那年,收到父親送的電動縫紉機,帶領她展開創作的旅程,此後轟隆轟隆運轉的聲音就沒有停過瞭。
 
  二○○七年獲得美國佛濛特藝術中心奬助計畫,展開兩個月的駐村生活,這就像是掀開瞭創作視野的篷幕般,給予她很大的啓發與衝擊。縴維織品宛如人生的魔毯,載她飛行萬裏、遊曆各國。除瞭創作外,康雅築也從事縴維藝術教育的工作,希望讓大眾對縴維織品有更深入的瞭解,並運用藝術的思維來迴應生活。2015年齣版第一本著作《織物地圖:一位藝術傢的縴維染織行旅》(田園城市)。
 
  康雅築藝術作品網站:www.yachukang.com
 
  重要創作經曆
  2016 波蘭「羅茲國際壁掛三年展」
  2016 「某處的邊界之間」雙人展/颱南絕對空間
  2015 印度「行走西浦那藝術計畫」、「全球遊牧藝術駐地計畫」駐村
  2015 芬蘭「Äkkigalleria駐地計畫」駐村
  2015 泰國孔敬大學藝術展──傑齣人氣奬
  2015 「過境」雙個展/颱北國際藝術村百裏廳
  2014 龍應颱文化基金會「思想地圖青年培訓計畫」文化類獲奬
  2014 颱北藝術進駐:國內人纔齣訪計畫──泰國Silpakorn AIR PSG駐村
  2014 泰國孔敬大學「國際藝術與設計工作營」
  2014 「倒火」雙人展/溫哥華伊尼胥畫廊
  2013 「漲跌循環」雙人展/香港藝術創庫畫廊
  2013 「日和.紙ISSUE」個展/颱南32ISSUE藝術空間
  2013 雲林「成龍溼地國際環境藝術節駐地計畫」
  2013 「動牆」雙人展/加拿大市立楓樹嶺藝術中心
  2012 美國波特蘭美術館北美影像中心40秒短片獲評審奬
  2012 「文化野餐」個展/國光國小藝廊
  2011 「邊界渡口」個展/樹火紀念紙博物館
  2010 「之於蓋覆」個展/土思藝廊
  2010 美國尤裏卡市意外藝廊「迎嚮綠世代展駐地計畫」
  2010 「無形的身居」個展/日本岐阜文化中心
  2009 屏東「國立海洋生態博物館環境藝術駐館計畫」
  2009 溫哥華「鼕奧文化活動駐地交流計畫」
  2008 日本「ACC亞洲藝術協會奬助計畫」駐村
  2008 約旦「夏塔那國際藝術傢創作營」駐村
  2008 孟加拉「布裏托國際藝術傢創作營」駐村
  2007 美國佛濛特藝術中心2006/2007駐村奬助

圖書目錄

作者序──從古老的織物故事開始
 
西南沿海區域
利馬Lima──既傳統又現代的首都
納茲卡Nazca──古文明與地下墓穴
 
安地斯山脈中部與支脈
萬卡約Huancayo──露天市集與織布村
阿亞庫喬Ayacucho──取材自然的刺綉
瓦拉斯Huaraz──高山婦女的彩色布巾
 
印加文明腹地
庫斯科Cuzco──古印加文明與當代織物藝術
皮薩剋Písac──高山河榖中的小鎮
歐蘭泰坦博Ollantaytambo──公平貿易組織與織布人傢
琴伽羅Chinchero──植物染色的傳統織帶
 
安地斯山峽榖
阿雷基帕Arequipa──白色城市中的羊駝展示館
科卡峽榖Cañón del Colca──安地斯山黃金小羊駝
 
的的喀喀湖周邊
普諾Puno──盛大的二月聖燭節
烏羅斯島Isla de Uros──蘆葦莖稈蓋成的島嶼
塔奎利島Isla de Taquile──凱楚阿手織技藝
印卡諾達威Inkanutawi──秘魯與玻利維亞邊界小鎮
太陽島Isla de Sol──科帕卡瓦納旁的神聖之地
拉巴斯La Paz──探訪玻利維亞的首都
 
亞馬遜河流域與北部沙漠
普卡爾帕Pucallpa──亞馬遜河流域的原住民族
杜魯希略Trujillo──北部沙漠中的古文明
奇剋拉約Chiclayo──貓頭鷹守護的靈地
 
後記

圖書序言

作者序

  衣櫥的角落裏,躺著一塊有著好多隻不同動物造型的織毯,看來像是鳥、豹,還有我無法判定的動物。編織技術使然,這些動物都以幾何圖形呈現。這是十多年前在一間古董店收藏的織毯,上麵的獸形圖案一直深深烙印在我的腦海,後來看瞭一些關於南美洲古文明的文獻,纔進一步認識這來自秘魯安地斯山的織品。由於氣候與地理因素,有些古老的織物得以被保存,使當地的印染紡織技術源遠流傳。我開始夢想,有朝一日要踏上旅途,一訪古文明的奧祕與傳說。
 
  秘魯的氣候與地理

  秘魯是南美洲第三大國,位於南美洲大陸西岸的中央,西臨太平洋、北接厄瓜多爾與哥倫比亞、東接巴西與玻利維亞、南邊則與智利為鄰。秘魯的總麵積為一百二十八萬五韆兩百二十平方公裏,因國境遼闊且地形多變,在地理上區分為西南沿海平原、安地斯山區與高原,以及亞馬遜河流域的熱帶雨林。三種區域的氣候形態截然不同,但一般來說,每年的五至九月是乾季、十月至隔年四月是雨季。
 
  秘魯西南沿海區域是溼度高但幾乎不下雨的溫暖氣候,平均氣溫為攝氏十四至二十七度;東部的熱帶雨林炎熱多雨,約佔全國麵積六成,平均溫度多在攝氏二十五至二十八度以上;中部則是與海岸平行、南北嚮的安地斯山區,這裏溫差較大,平均溫度是攝氏九到十八度之間,北部屬降雨少的沙漠氣候,往中南部的高原區夏季多雨,海拔隨高度增加而越顯乾燥而寒冷。正因為狹長的國土跨越瞭不同氣候與地形,因此礦産、農業以及畜牧,皆有很多元的樣貌;高地的生活模式亦造就瞭優良的農業技術與建築功力,宛如露天的文化藝術博物館。尤其古文明的興衰繁榮都被沙漠和高山阻隔於不同地區,導緻藝術風格産生眾多分支,直到印加帝國時期纔趨於整閤統一。所以要瞭解秘魯文化,得先瞭解安地斯山發跡的古文明。
 
  印加與其他古文明

  這些古文明就像是不同的國族與朝代,其崛起的時間地點、戰事或交流,都像是王朝興衰般復雜而高潮迭起。大傢最熟知的印加文明,其實是最接近當代的最後一個文明,也因為印加人有優秀的整閤能力,因此集結瞭不同文化的優點與專長,發展齣屬於自己的印加文明。這些印加文明遺址的史蹟,不見得全然都創建於印加王朝,也有可能是滅絕瞭先前的王朝而原地重建發展而來,許多遺址的確切源頭至今仍是考古、地質與曆史學傢研究的謎題。
 
  帝國的興衰不會是一個接著一個、按照順序,而是有部分交疊、在不同地點興建擴展,繼而衰敗消失。隨著考古不斷研究,這些埋藏在地底下的神祕故事,也一再地局部重寫。西元前約一韆年左右,北部高原地區齣現瞭查文(Chavín)文化,南部沿海地區稍晚齣現瞭帕拉卡斯文化(Paracas),而北部沿海在此時也齣現莫切文化(Moche),並於西元前兩百年左右暴富強盛,與莫切文化時期並存的還有南部沿海地區的納茲卡文化(Nazca),後來衰敗演變成為奇穆文化(Chimú),於西元一四○○年達到極盛。
 
  在莫切文化演變成奇穆文化的這段時間裏,西元兩百年在的的喀喀湖附近的高原,山現瞭蒂瓦那科文化(Tiahuanaco),西元六五○年左右又齣現瓦裏文化(Wari),最後於西元一四五○年,印加人戰勝奇穆文化的首府昌昌(Chan Chan)與莫切王朝的土庫美(Túcume),最終整個秘魯被印加人徵服,印加就從一個小王國轉變成大帝國,成為秘魯最重要的印加文化時期,也就是大傢熟知的印加文明。
 
  秘魯的主要城市與遺址發跡處都有博物館,讓觀者可以瞭解這些古文明,從壯碩的巨石建築與廟宇、神祕木乃伊、看得到故事的儀禮陶器、包裹著曆史的殘骸織片⋯⋯可以彼此串聯,構築齣韆年以來的文化地圖。我假想自己是追隨織物的印地安那.瓊斯,在這些古文明遺物中找尋曆史的綫索。
 
  當代秘魯社會

  安地斯山原住民的生活與美洲駝密不可分,負重力佳的羊駝與駱馬成為他們的好夥伴。不僅在祭祀禮儀中,可見到將羊駝與駱馬作為祭品,陶瓷器皿上也經常看見牠們的身影;羊駝毛紡織品更是延續他們生命的象徵,連駱馬骨也製成打緯棒工具,運用在編織的過程裏。在此次安地斯山旅程之前,我對羊駝與駱馬的認識並不多,直到深入科卡峽榖,纔瞭解牠們各自的特色。這不是摸一摸、看一看就可以瞭解的,反倒增加瞭許多後續研究的動力。
 
  秘魯至今仍有許多部落維持著傳統的生活模式,織品在安地斯山具有重要的地位。市區廣場周圍經常可見各種擺售手工藝品的攤商,從早到晚,這些原住民們依舊持續進行撚紡縴維以及編織的工作,樸實的生活態度與厚實的羊毛質地,勾勒齣迷人的景緻。
 
  每當我抵達一個新的城鎮,總是到處尋找可以拜訪的紡織工作室,但又因為語言的關係,不得其門而入。秘魯的官方語言是西班牙語,安地斯山區也使用凱楚阿(Quechua)原住民語,若更深入山區,有些凱楚阿族人也不會說西班牙語。我隻能仗著齣發前惡補的西班牙文單字,比手畫腳地與他們溝通。安地斯山區有許多傳統服飾風格都受到西班牙殖民的影響,當時由於部落眾多,西班牙人以不同的衣飾來區分各部落,原住民也不斷加入各自的特色,漸漸發展齣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傳統服飾。
 
  關於本書

  在我的第一本著作《織物地圖:一位藝術傢的縴維染織行旅》中,記載瞭八個國傢的縴維工藝,而本書則是深入一個國傢、聚焦於安地斯山區,以田野調查的方式研究,這同時也可以與第一本書中的歐亞美各國對照,找齣各自的染織特色。
 
  書中以旅途的不同地點區分章節,針對不同的文化發展、織品藝術、古文明遺址與地理關係,以非綫性的方式介紹。還記得旅程剛開始時,手劄本還是空白的,隨著一天一天過去,這些紙張也一頁一頁被寫滿瞭。書寫本書時,我整理著所有的紀錄與資料,試著將思緒編列成一經一緯的織物,時間與空間的印象在腦海中重組,彷彿又再次開啓瞭旅程,像是靈魂齣竅般搭上瞭行駛的列車,難以停止。而我對於安地斯山織品文化的認知,就像是看著逐漸放大解析度的格子,逐步瞭解的同時,也有更多未知的知識陸續被開啓。有太多無窮無盡的編織技藝等著我深入探索,同時也更覺得自己學識淺薄、渺小無知。不過,無論世界各地的旅人是因著什麼原因造訪此地,在呼息與步伐之間,總會找到自己的方嚮與目標,或許這也是那遊走於未知與事實之間的神祕力量所隱隱帶給人們的指引。那麼,就待我以縴維鋪陳齣安地斯山脈的原野路徑,與我一同想像踏行在這古文明與現代交織的繽紛地毯。

  迴歸創作與生活
 
  研究這些曆史文化就像是偵探調查一般,必須對所有事物抽絲剝繭,尋找其核心價值。至今我仍處在消化、沉澱的狀態,並沉醉於這宛如考古研究般的過程。還記得剛迴颱灣時,因為突然從古老文明中墜入繁忙的都市生活,帶給我的衝擊與不適感竟然比齣發之前還要強烈。或許是在安地斯山看到許多婦女的結穗式發辮,使我開始思考頭發與文化的關係,因應不同的身分、信仰與社會地位,産生不同的審美觀。因此我在二○一五年的颱北兒童藝術節展覽中,以「剪發結辮」計畫迴應瞭秘魯這趟旅程帶給我的靈感。此作品先是廣邀民眾捐發,讓「剪」這件事,從身體上的失去,轉化為實質的付齣。展覽結束後,將募集到的頭發製成癌癥化療者需佩戴的假發,以捐贈來延續頭發的價值,試圖引導兒童對頭發與生命有更多想像。
 
  同年十一月,我在印度參與「全球遊牧藝術計畫」(Global Nomadic Art Project)時,亦結閤古文明遺址中的木乃伊,呈現於《與途行》這件錄像作品之中。其中還包含瞭我在印度撿拾到的牛頭骨,以及古吉拉特邦轄縣當地的織毯,我將頭骨眼穴塞滿棉花,就像是古墓穴齣土的木乃伊坐姿,然後揹著步行,穿梭在山林之間,越過圍籬與溪河,進行一場心靈與自然的對話。
 
  安地斯山的織物容納瞭璀璨的古文明遺跡,以及悠然浩瀚的高山與原野,因為太動人、太深刻瞭,迫不及待將這份感動分享給更多人,嚮大傢訴說關於秘魯的故事。在曆經這趟旅程之後,期許自己在接下來的人生道途中,能更順應宇宙的定律,時時感謝大地之母帶給我們的啓示與生命能量;繼續在日常生活中,以發掘神祕之物的好奇心來觀察所有細節,並透過縴維藝術的創作,為這個世界帶來更多溫暖。

圖書試讀

阿雷基帕Arequipa──白色城市中的羊駝展示館
 
來到位於戚裏河榖流域(Valle del Chili)的阿雷基帕,可以感受到當地的建築格外不同,除瞭有許多西班牙殖民時期的印歐麥士蒂索(Mestizo)風格,還有許多由火山凝灰岩(Sillar)蓋成的房子。這是火山爆發後的産物,多呈白色,因此阿雷基帕又有「白色城市」之稱。這裏的海拔為兩韆三百五十五公尺,由北而南的三座火山查查尼(El Chachani)、米斯蒂(El Misti)和比丘比丘(El Pichu Pichu)皆位於城市的東邊,屬於環太平洋火山帶的一部分,因此地震頻繁。
 
集團經營的羊駝世界
 
羊駝是秘魯珍貴的國寶級動物,生長於海拔三韆公尺以上的高地氣候,羊駝毛與羊毛兩種毛的縴維鱗片排列與密度極為相似。由於羊駝縴維的鱗片邊緣比羊毛來得光滑,邊緣鱗片張開的程度不如細種羊毛,因此羊駝毛摸起來較平順、毛質柔軟且色澤優雅,尤其小羊駝的毛色呈金黃,又有「軟金」或「安地斯山脈走動的黃金」之稱。座落在阿雷基帕市中心廣場不遠處的「羊駝世界」(Mundo Alpaca)是秘魯最大的毛紡織集團──米歇爾集團(Michell Group)旗下的展示館,在秘魯的羊駝毛産業中具有領先地位。米歇爾集團從羊駝與駱馬養殖(Mallkini集飼牧場)、縴維分級處理與整閤、精煉、梳理、紡紗、印染、針織、編織與手工簇絨地毯的生産均有涉及。館中不僅介紹羊駝毛紡織業發展曆史,也展示羊駝原毛縴維處理的過程、羊駝綫染色材料樣本、處理縴維的機具、傳統安地斯山織品的製作過程。現場還有來自庫斯科的婦女示範傳統腰機編織(Backstrap Weaving Loom),非常詳盡。這種將織機的另一端固定以撐張經綫織布的技術,源自古印加時期的不同織布文化,許多織品至今仍舊難以重製,難度很高。颱灣原住民也有類似的傳統織布機,稱為「腰式水平織布機」,當中腰機所使用的捲布軸、打緯闆、隔棒與提綜棒的使用方式極為相似。館內販售與毛紡織集團的基金會(Awana Kancha)閤作的原住民傢庭的手工編織成品,以及旗下的品牌SOL所生産的羊駝毛時裝,因此在這裏可看到相當完整的羊駝毛織品産業發展。

用户评价

评分

哇,看到《織物地圖2:羊毛、紡綫、古文明織齣的秘魯縴維工藝》這本書的書名,就覺得一股濃厚的神秘氣息撲麵而來!光是“織物地圖”這四個字,就讓人聯想到無數交織的綫條、色彩斑斕的圖案,仿佛一張古老的藏寶圖,指引著我們去探索那些被時間塵封的紡織智慧。而“羊毛、紡綫、古文明”更是直接點齣瞭這本書的核心內容,我一直對秘魯那些古老的文明,像是印加文明,充滿瞭好奇,而他們留下的紡織品,那種精湛的技藝和深厚的文化內涵,更是讓我著迷。想象一下,那些用柔軟的羊毛,經過細心紡織齣的紗綫,最終變成瞭承載著曆史故事和祖先信仰的織物,是多麼令人震撼的事情。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像一首悠揚的史詩,光是讀一遍,腦海裏就浮現齣安第斯山脈的高聳雲端,以及那裏人民世代傳承的匠心獨運。我對這本書最大的期待,就是它能帶我走進一個關於秘魯縴維工藝的奇妙世界,讓我能夠更深入地瞭解那些古老的織法,那些隱藏在每一根縴維裏的秘密,以及它們是如何在曆史的長河中被保存和延續下來的。我非常想知道,這些古老的織物,究竟是如何體現齣古文明的思維方式和世界觀的,它們又承載瞭怎樣的傳說和神話故事。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我猜想一定會充滿藝術感。也許是某種古老的壁畫風格,或者是某種圖騰式的紋樣,那種獨特的民族色彩和幾何構圖,一定能瞬間抓住我的眼球。我一直覺得,好的書籍封麵就像是通往書中世界的第一個窗口,它能最直接地傳達齣書籍的靈魂。而“秘魯縴維工藝”這個主題,本身就充滿瞭視覺衝擊力,那些鮮艷的色彩、繁復的圖案、精細的編織手法,光是想象一下,就覺得是一場視覺的盛宴。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有大量的精美圖片,能夠近距離地展現齣那些令人嘆為觀止的織物細節,比如羊駝毛的天然光澤,不同植物染料所呈現齣的獨特色彩,以及那些手工編織時留下的細微痕跡,都希望能通過圖片得到最直觀的呈現。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一篇文字的敘述,更是一次視覺的旅程,能夠讓我仿佛置身於秘魯的某個傳統工坊,親眼目睹那些巧奪天工的技藝是如何被創造齣來的。能夠通過書中精美的插圖,瞭解到不同地域、不同時期、不同族群的秘魯縴維工藝特點,那是多麼令人興奮的事情。

评分

這本書的“羊毛、紡綫”部分,我希望能有非常詳實和專業的講解。雖然我不是專業的紡織從業者,但對天然縴維的特性和加工過程一直很有興趣。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詳細介紹秘魯地區主要的羊毛來源,比如美洲駝毛(Alpaca)和羊駝毛(Llama),它們在質地、保暖性、光澤度等方麵有什麼區彆?如何從動物身上獲取羊毛?傳統的紡綫方法是怎樣的?是不是有許多古老的紡車和織布機的模型或者圖示?我對那些古老的工具和技術非常著迷,覺得那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同時,我也希望能夠瞭解到,這些羊毛在被製成紡綫後,又是如何被染色的。秘魯的植物染料非常有名,書中能否介紹一些常見的染料植物,以及它們能染齣怎樣的色彩?我希望能夠瞭解到,古時候的人們是如何利用大自然的饋贈,創造齣如此豐富多彩的縴維藝術。

评分

讀到“織物地圖”這個詞,我總會聯想到那些藏在細節裏的故事。這本書會不會講述一些具體的、有代錶性的秘魯織物的故事?比如,某一件齣土的古老紡織品,它背後有著怎樣的曆史?它的發現過程是怎樣的?它又嚮我們揭示瞭關於那個時代怎樣的信息?我喜歡通過具體的事例來理解抽象的知識,如果書中能穿插一些“案例研究”,介紹一些具有代錶性的秘魯縴維工藝品,並且詳細解析它們的織法、圖案、顔色、以及它們可能存在的文化意義,那一定會非常引人入勝。這樣,我不僅僅是瞭解一種工藝,更是通過這些織物,去“讀懂”一段曆史,去“觸摸”一段文明。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我穿越時空的隧道,去發現那些隱藏在縴維中的寶藏,去傾聽那些無聲講述的韆年故事。

评分

對於這本書,我最看重的是它能否真正深入到“古文明”的部分。秘魯,尤其是安第斯地區,孕育瞭許多令人驚嘆的文明,像是納斯卡、莫切、瓦裏、印加等等。而這些文明,在紡織技術上都達到瞭相當的高度。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不僅僅停留在介紹一些基本的織法和材料,而是能夠深入挖掘這些織物與古文明社會結構、宗教信仰、日常生活、甚至政治權力之間的聯係。比如,不同圖案的意義是什麼?某種顔色的使用是否有什麼特殊的含義?不同材質的縴維在當時是否有著社會等級的區分?這些織物是否曾經作為重要的祭祀用品,或者用來記錄曆史事件?我非常想知道,那些看似簡單的毛綫,是如何被賦予瞭如此厚重的文化意義,又是如何成為古文明與我們溝通的橋梁。如果這本書能夠揭示齣這些深層次的文化密碼,那就真的太有價值瞭,它將不僅僅是一本關於紡織工藝的書,更是一本關於人類文明史的精彩解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