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傳統的六個麵嚮

中國文化傳統的六個麵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中國文化
  • 傳統文化
  • 文化傳承
  • 曆史
  • 哲學
  • 思想
  • 民俗
  • 藝術
  • 國學
  • 中華文明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對於專業或非專業的讀者來說,李歐梵教授的這本新書都是瞭解中國文化不可錯過的精彩讀本。他選擇瞭心目中最能代錶中國文化傳統的六個麵嚮─英雄本色、政教道統、江河歲月、飲食男女、魑魅魍魎、魂兮歸來,並在每一麵嚮中選取一二篇代錶性的古今經典文本,從文學、音樂、電影、藝術等角度暢談他對中國文化理解與感受。

  李教授在中外古今的廣闊視野之下講解中國經典,融匯數十年眼見學識,旁徵博引、不落窠臼,加上他性情中人的風趣痛快,使講稿豐富多元,趣味盎然。他還邀請香港中文大學的專傢學者一同講授與對話,並在數講之後增寫「續論」,進一步闡發講稿中的精彩之處。
《現代文明的基石:西方理性精神的流變與重塑》 一部跨越韆年,探尋西方思想核心驅動力的深度著作 圖書簡介 《現代文明的基石:西方理性精神的流變與重塑》並非一部簡單的思想史梳理,而是一次對支撐西方世界運行底層邏輯的宏大溯源與審視。本書以“理性(Logos)”為核心軸綫,係統而深入地考察瞭西方文明自古希臘哲學萌芽至當代科學思潮湧現的整個精神發展脈絡。它旨在揭示,驅動西方社會在政治、法律、科學和藝術領域不斷突破與前行的核心驅動力——那種對邏輯、量化、可驗證性和普遍法則的執著追求——是如何逐步形成、經曆挑戰,並最終塑造成我們今日所見的現代世界的麵貌的。 本書分為五個相互關聯、層層遞進的部分,力求提供一個立體而非扁平的理性圖景: --- 第一部:理性之源——希臘的奠基與羅馬的構建 (The Genesis: Greek Foundations and Roman Engineering) 本部分將目光聚焦於公元前六世紀至羅馬帝國衰落的古典時代。我們將深入探討古希臘哲學傢們如何從神話思維的藩籬中解放齣來,首次提齣“自然法則”和“可被認知性”的概念。 從泰勒斯到亞裏士多德: 細緻分析瞭泰勒斯對“水是萬物之源”的樸素唯物主義嘗試,畢達哥拉斯學派對數字與和諧的神秘主義理性化,以及柏拉圖的“理念世界”對永恒真理的追求。重點剖析亞裏士多德的《工具論》,解析其形式邏輯體係——三段論——如何成為此後近兩韆年西方思維的圭臬。 理性在城邦中的實踐: 探討瞭雅典民主製中辯論(Dialectic)的實踐意義,以及這種公開、受規則約束的論證方式如何塑造瞭公民精神。 羅馬的實用理性: 繼而轉嚮羅馬,考察其將希臘的抽象哲學轉化為具體的、可操作的法律體係(如《十二銅錶法》)和工程學(如水道係統)的“應用理性”。羅馬理性強調秩序、實用性與普適的規則,為後來的啓濛運動提供瞭關於製度化的模闆。 --- 第二部:信仰與理性的張力——中世紀的融會與神學體係 (The Tension: Faith, Reason, and Scholasticism in the Middle Ages) 中世紀常被誤解為“黑暗時代”,但本書將揭示,這是一個理性精神並未停滯,而是被重新定嚮並整閤進宏大神學框架的復雜時期。 教父哲學與新柏拉圖主義: 分析聖奧古斯丁如何巧妙地將柏拉圖的“理念”轉化為上帝的“原型”,使理性成為理解神啓的工具。 經院哲學的巔峰: 詳盡闡述托馬斯·阿奎那的《神學大全》。阿奎那的工作是西方理性發展史上的一個裏程碑,他成功地引入瞭亞裏士多德的邏輯工具來證明上帝的存在,試圖建立一個“信仰與理性”可以和諧共存的宏偉知識體係。 邏輯的自我批判: 探討奧卡姆的威廉提齣的“如無必要,勿增實體”(奧卡姆剃刀),這標誌著對過度復雜的經院哲學體係的初步反叛,也為後來的經驗主義埋下瞭種子。 --- 第三部:衝破樊籬——文藝復興、科學革命與理性的大躍進 (The Breakthrough: Renaissance, Scientific Revolution, and the Ascent of Empirical Reason) 這是理性精神爆發性增長的階段,認知模式從“解釋世界”轉嚮“探究世界運作機製”。 人文主義的迴歸: 考察文藝復興時期對“人”的價值的重新肯定,這使得觀察、記錄和贊美現實世界本身變得閤法化,挑戰瞭中世紀將目光完全投嚮彼岸的傾嚮。 哥白尼、伽利略與觀察的勝利: 深入分析瞭天文學革命如何通過數學模型和精確觀測,推翻瞭既有權威的宇宙觀。伽利略對實驗方法的堅持,標誌著理性開始依賴於可重復的經驗驗證。 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 詳細解讀瞭笛卡爾如何試圖通過徹底的懷疑,建立起一個堅不可摧的、基於個人內心確定性的理性基礎,這奠定瞭現代哲學認識論的起點。 牛頓的綜閤: 探討牛頓的經典力學如何通過統一的數學定律(微積分)解釋瞭天上和地上的運動,完成瞭對自然界的一次宏大、機械性的理性綜閤,構建瞭18世紀理性主義的信心基礎。 --- 第四部:理性的黃金時代——啓濛運動與社會契約 (The Golden Age: The Enlightenment and the Social Contract) 理性走齣實驗室,進入政治、倫理和經濟領域,試圖設計一個基於普遍原則的完美社會。 政治哲學中的理性: 剖析霍布斯、洛剋和盧梭關於自然狀態和“社會契約”的理論。他們試圖用理性來論證政府閤法性的來源,將政治權力置於可被邏輯檢驗的基礎之上。 百科全書的雄心: 闡述狄德羅和達朗貝爾組織《百科全書》的壯舉,這不僅是知識的匯編,更是運用理性來普及知識、打破特權和迷信的“社會工程”。 康德的綜閤與界限: 重點分析伊曼努爾·康德如何試圖調和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的對立。康德通過“先天範疇”限定瞭人類理性的認識範圍,指明瞭理性在認識現象世界中的能力,但也為人類的道德自由留下瞭空間。 --- 第五部:理性的反思與重塑——現代性的挑戰與未來 (Reflection and Reconfiguration: Modernity's Challenges and the Future of Reason) 最後一部分關注19世紀以來,現代性對傳統理性所依賴的確定性基礎發起的劇烈衝擊。 黑格爾的辯證法: 分析黑格爾如何將理性視為曆史演進的動態過程,而非靜態的真理體係。 理性的非理性化: 考察尼采對傳統基督教道德和柏拉圖式絕對真理的“顛覆”,以及弗洛伊德對人類行為由無意識驅動的揭示,這動搖瞭傳統理性對人類自我完全掌控的信念。 科學的悖論: 審視20世紀物理學(相對論、量子力學)如何挑戰瞭牛頓物理的決定論基礎,以及維特根斯坦對語言邏輯極限的探討。 後現代的審視: 探討福柯和德裏達等人對“宏大敘事”和權力知識結構的批判,反思建立在西方理性傳統之上的普適性主張是否具有排他性。 結語: 本書的最終目標不是宣告西方理性精神的終結,而是理解其在麵對復雜性、不確定性和多元性時的自我調適能力。它邀請讀者思考,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們應當如何批判性地繼承和重塑這種追求清晰、邏輯和真理的古老精神遺産,以應對21世紀的復雜挑戰。 《現代文明的基石》 是對我們所處世界的思維方式進行一次徹底的、不帶偏見的考古發掘,適閤所有對西方思想史、哲學、政治理論和科學史抱有濃厚興趣的深度閱讀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歐梵


  香港中文大學冼為堅中國文化講座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著名作傢、文化評論傢、樂評人。颱灣大學外文係畢業,獲哈佛大學碩士及博士學位。曾任芝加哥大學、加州大學、哈佛大學教授。著有《鐵屋中的吶喊:魯迅研究》、《上海摩登: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1930-1945)》、《中國現代作傢的浪漫一代》、《蒼涼與世故:張愛玲的啓示》、《西潮的彼岸》、《我的哈佛歲月》、《音樂劄記》、《過平常日子》等專著。

圖書目錄

自序 |   vii

麵嚮之一  英雄本色
第一講  英雄本色  讀司馬遷《史記.項羽本記》 |   3
續論  《史記》的宗旨與「英雄」意義的再省思 |   31

麵嚮之二  政教道統
第二講  政教道統  讀韓愈〈原道〉 |   45
續論一  「文」和「道」:與張健教授對談 |   83
續論二  從老電影的譯名學習古文 |   95

麵嚮之三  江河歲月
第三講  江河歲月  讀蘇軾〈赤壁賦〉 |   103
續論  瀋從文與抒情傳統|   147

麵嚮之四  飲食男女
第四講  飲食男女  讀馮夢龍〈蔣興哥重會珍珠衫〉 |   155
特彆嘉賓:周建渝教授

麵嚮之五  魑魅魍魎
第五講  魑魅魍魎  讀蒲鬆齡《聊齋誌異.畫皮、畫壁》 |   189
特彆嘉賓:周建渝教授

麵嚮之六  魂兮歸來
第六講  魂兮歸來  讀魯迅〈阿Q正傳〉和《野草》 |  227
續論  陳平原教授談《中國小說史略》 |  271

圖書序言

自序
  
  這本小書是我在香港中文大學的一門低班課,是為瞭大學一二年級的學生而設計的。本來隻有一個學分,後來增至兩個學分。分量不重,目的是希望除瞭中文係的學生之外,其他各係的學生都可以選修。這是一門新課,是當年(2010年)新上任的文學院長熊秉真教授嚮我提議的,我本來覺得不能勝任,因為我的專業是現代文學,但是在院長和中文係主任何誌華大力支持之下,我隻好勉為其難。對我個人來說,這也是一個挑戰,我可以藉此機會把我對於中國文化傳統的一些初步想法提齣來,而且可以把傳統和現代的關係整理一番。
  
  我的第一個考慮就是教學模式問題。一個學分的課程,隻有八堂課,每堂一個半小時。這是中大的規定。於是我決定自己隻講四堂,每一堂課隻選一個基本文本,然後再配以其他相關文本,衍伸齣一個主題,以此展現中國文化傳統的四種「麵貌」或「麵嚮」。但是又怕我講得大而無當,見林不見樹,於是請兩位年輕的同事──中文係的徐瑋和文化研究係的張曆君──協助,在我上課的前一堂先把選定的文本仔細介紹一番,有瞭這個基礎,學生也許更能夠體會到文本和主題之間的文化聯係。這門課雖然由我「領銜主演」,其實是我們三個人閤作的産物。沒有他/她們兩位的協助,我根本無法施展。在此特彆鳴謝。
  
  第二個考慮是教材,用什麼文本最適閤?文字不能太過深奧,而且要有一定的代錶性的「經典名文」。於是我想到自己在颱灣念中學和大學時期讀過,至今仍長存腦海的作品。我的首選就是〈赤壁賦〉和〈項羽本紀〉,這兩篇我覺得非讀不可,因為其古文登峰造極。下麵就煞費周章瞭。如果「主題先行」的話,我必須選一篇儒傢的文本,因為儒傢的傳統毫無疑問是中國文化的主流。儒傢的遺産太豐富瞭,從孔孟到當代「新儒傢」,著名的文本太多,我如何選?《論語》或是《大學》、《中庸》?硃熹還是王陽明?黃宗羲或是曾國藩?康有為還是梁啓超?我第一次教的時候(2011年鞦季),乾脆不選,反而用瞭一篇較通俗的文本:《三言》中的〈蔣興哥重會珍珠衫〉,這是我個人在美國教古典小說課時最喜歡的一篇,但發現這一次在香港的課堂上學生的反應不佳。也許學生認為這種材料太通俗瞭,不登大雅之堂?於是更促使我選一篇可以代錶儒傢思想的文本,在幾經考慮之後,我選瞭韓愈的〈原道〉,而不選孔孟的原典,因為目前「孔子之道」在中國大陸被媒體炒得太熱瞭,幾乎人人都在講《論語》,我又何必湊熱鬧?何況韓愈的幾篇古文,如〈原道〉、〈師說〉和〈祭十二郎文〉,我在中學時代都讀過,而且記憶猶新。此課的最後一篇,我選瞭魯迅的〈阿Q正傳〉(及〈狂人日記〉),來作一個「現代性」的批判和總結。最後一年(2014年),這門課變成兩個學分,我可以講六堂,所以多選瞭兩個文本,於是順理成章地又把〈珍珠衫〉選進去瞭,另外又加上自己也非常欣賞的《聊齋誌異》。
  
  這門課我總共教瞭四次,第三次(2013年)教時,中大參加美國的網上教學聯盟Coursera,也把我的這門課(當時隻有四講)選作網上課程之一,帶給我不少麻煩。因為每堂課都要現場錄影,由於我堅持用中文(普通話)講課,而校方必須顧慮到美國和其他地方的需要,於是我又不得不在課後補錄瞭一個英語版,文本的英譯和其他輔助教材,都要重新選定,又花瞭不少功夫,等於教瞭兩門課。好在有中大教學中心視聽部的協助,讓我勉強演完這套戲。本書的講稿大多是現場錄影和錄音稿再加以整理的,後來加上的兩講(「飲食男女」和「魑魅魍魎」)則是由本書的編輯林驍女士親自在堂上作的速記整理齣來的。為瞭齣這本書,事後我又加上一些資料,包括中文係幾位老師為我助陣的演講和對談,作為「續論」。這本小書也幾乎成瞭「集體製作」,在此謹嚮幫助我的張健、周建渝和陳平原三位教授衷心緻謝,他們幾乎成瞭我的共同講者(第二、四、五、六講)。此外何誌華教授和音樂係的餘少華教授亦曾參加第一講(〈項羽本紀〉)作評論和有關京劇和電影《霸王彆姬》的示範,藝術係的莫傢良教授則為第三講(〈赤壁賦〉)提供精彩的書畫資料,並親自參加講解。可惜沒有留下錄音稿,未能收入。還有教學中心李雅言教授領導的視聽團隊,以及為我義務找尋各種資料的研究生,齊心協力地幫忙,在此都要一併緻謝。
  
  一門課的教材整理成一本書,在我也是第一次。這種做法,嚴格來說不算學術研究,因為我在這方麵花的時間和功力不夠,而全書也不見得有什麼新的研究成果,隻希望引起一般學生和普通讀者的興趣,也可以作為其他教師的參考。因為是為「大一國文」設計的低班課,所以我故意用比較基本的讀物,而避免高深學術研究之類的專書。當然,本書的讀者說不定也包括比較資深的研究者。我在每一堂課的書單都列有「推薦書目」(包括我認為重要的英文文章),就是為瞭中國文學專業的同學而設計的。然而即便如此,我必須再次聲明:這本書中的觀點,隻能算是一般性的論述,而不是專業研究。
  
  我每年開這門課,都吸引瞭不少旁聽生,甚至比選課的學生更多,還有校園外的人士,我一概歡迎。不過教瞭四年以後,我感到疲倦瞭,終於說服瞭中文係,請徐瑋老師接班,從今年(2015年)開始,變成瞭她的課,內容當然也更豐富瞭。希望可以繼續下去。我的任務也達到瞭。
  
  我教任何課程──不論是低班的入門課或高班的討論課──都有一個基本目的,就是幫助我學習,所謂「教學相長」,多年來一直是我的座右銘。因此我不能完全服膺韓愈所說的「傳道授業」,因為我沒有什麼「道」或「業」要傳授。我開課的真正目的就是為瞭「探索」(exploration)──作各種知識性和學術性的求索,大多與個人興趣有關(如文學、音樂、電影、建築),有時候又從求索的過程中發現新的興趣。所謂「學無止境」,一點也不假。我對於中國的文化傳統的探索,就是因為開課而被逼齣來的。越探索越有興趣,範圍也越探越廣,甚至自覺或不自覺地和西洋文學或文化作比較。有人認為:我講課的特色就是天馬行空、不落窠臼的聯想和對比,正體現瞭我的「世界性」的眼光。比如將項羽和荷馬史詩《伊利亞德》(TheIliad)中的英雄阿喀琉斯(Achilles)作對比;說聊齋時又講到愛倫坡的鬼故事。我承認這既是我的特色,也是我的弱點。我堅信文化和文學研究基本上都是比較研究,不能閉門造車。從一個比較的視野,或許可以得到更多的洞見。然而比較不是「求同」,而往往是「求異」或對比,用一個音樂上的名詞,就是「對位」(counterpoint)。我在堂上自覺或不自覺地作瞭各種比較的嘗試,但僅及皮毛,未能深入。
  
  本書中的六個題目,都代錶瞭我目前的看法和興趣。當然有不足之處,不僅是由於個人學養有限,而且更覺得中國文化傳統是多元的;它的「麵嚮」當然不止一個,本書呈現的六個麵貌或麵嚮也不能概括其「全貌」。我本想用「麵貌」為書名的一部分,但最後決定用「麵嚮」,這個字眼,如果翻譯成英文的話(這也是我時常作的「雙語遊戲」,從對比中釐清涵義),或可譯成「facet」,也可譯成「orientation」,意指某種趨勢或發展方嚮。不論是麵貌也好,麵嚮也好,我覺得它們都沒有過時,仍然有其現代的意義。我的另外一個「孤僻」就是古今對照,所以我在每一講的後半,都設法把文本拉到一個現代的語境,甚至和現代文學中的相關文本做個比較。有的例子(如《三言》和張愛玲的小說,見第四講)可能有點牽強,但有的卻是無意中或經由其他學者研究的發現(如〈赤壁賦〉的抒情境界和《老殘遊記》的比較,以及對瀋從文的〈抽象的抒情〉的啓發,見第三講)。我相信中國的傳統不是死的,至少存留到當今的都是「活」的傳統。隻不過經過好多代人的繼承和詮釋以後,早已脫胎換骨,變成新的東西。且容我用瀋從文的說法,作一個譬喻:這些古典文本,就像從遠古發射齣來的幾道光,穿過長長的時間隧道,讓我們在隧道的這一邊,至少還感受到它的餘暉。
  
  既然我已經用瞭一個光的隱喻,乾脆再衍伸多用一個:從整個中國傳統來看,這些「麵嚮」也構成一個文化的多元「光譜」(spectrum),文本「放射」齣來的幾道「光」,也互相映照,使得織造的光譜更輝煌燦爛。當然每一個後世讀者或研究者,都有自己心目中的光譜,色調不盡相同。我的「光譜」是很雜亂的,五光十色,雅俗並存(所以既有韓愈的古文,見第二講,也有馮夢龍的通俗小說,見第四講),還有不少「陰影」(例如《聊齋誌異》中的魑魅魍魎,見第五講,和魯迅的《野草》,見第六講)。可是它們有一個共通的立足點,就是文學。前麵提過,我選齣來的文本,都是屬於文學經典。從文學的立足點投射齣來的這個光譜,和思想史不同。思想史的光譜是由思想傢照明的,而中國的主流思想傳統的光譜無疑是儒傢。為什麼我第一篇不選儒傢經典而選瞭《史記》中的〈項羽本紀〉?誠然,太史公司馬遷本人很敬仰孔子,但是〈項羽本紀〉這個文本所顯示的是一個尚武的「英雄」,而不是儒傢的君子。他最後戰敗瞭,而且敗在漢高祖劉邦手下,司馬遷乃漢朝的太史公,他的怨氣源自漢武帝對他所施的宮刑。司馬遷對於整個曆史的看法,也和漢朝皇帝以及他的同輩人不同。〈項羽本紀〉寫得如此精彩,我認為原因之一就是它展現瞭另一個「武」的英雄視野。這個英雄傳統,除瞭〈項羽本紀〉之外,也可見之於列傳,如「刺客列傳」中的荊軻。然而,在中國儒化的精英文化中它逐漸不受重視,被「下放」到武俠小說的通俗文學領域,流傳至今。後世人幾乎忘記中國古時也有一個「英雄時代」,即春鞦戰國時代(甚至更早)。我認為項羽恰恰體現瞭中國文化中這個「英雄本色」,正因為他是武將,不是文人。「文」和「武」代錶中國文化的兩麵,缺一不可。這就是我的「辯證法」。
  
  有的讀者可能會問:既然選的是文學經典,為什麼沒有選詩詞?為什麼我獨鍾蘇東坡,而不顧李白和杜甫?學生在堂上也問過我這個問題。我的迴答是:沒有人像蘇軾那麼多纔多藝,他一身(也一生)體現瞭儒、釋、道三種人生觀,更不必提他的前後〈赤壁賦〉所代錶的真正藝術精神。這個精神的來源是莊子。徐復觀先生早在半個世紀前就說過:真正中國藝術精神主體之呈現,在於道傢,特彆是莊子,而不是儒傢。1儒傢的藝術理想,即「仁美閤一的境界」,「自戰國末期,已日歸煙沒」。2蘇東坡的〈赤壁賦〉的藝術靈感,上承莊子,是毫無疑問的。我本來想選莊子的〈齊物論〉作第一個文本,但又覺得對一年級的學生可能太難,所以作罷。但在討論〈赤壁賦〉和魯迅的《野草》的時候,我還是把莊子放瞭進去。至於儒傢的藝術精神係譜,可以從《詩經》的「雅」傳統開始,錢穆先生早已經演繹過瞭。他提齣儒傢最高的理想境界,是「性情與道德閤一,文學與人格閤一」;3他又指齣:「中國文學乃融入於社會之一切現實應用中……而並無分隔獨立之純文學發展。此正為中國文學之特性,同時亦即是中國文化之特性。」4這一個真知灼見,也有意無意之間點齣儒傢「說教」(didactic)的傾嚮。換言之,一個以儒傢思想為主軸織造齣來的光譜,其道德意味也必重。甚至也容不下美學或藝術的鑑賞空間。
  
  最後還有一個問題:為什麼我還要講魯迅?他畢竟是一個現代作傢,基本上是「反傳統」的,把他的文本放在書裏,是否自相矛盾?我必須承認:我對於中國文化的瞭解,受魯迅的影響很大,多年來我一直浸沉於魯迅的作品世界之中,即使魯迅早已成瞭「顯學」,研究魯迅的著作車載鬥量,我並不受其影響,仍然堅持自己的看法。在本書第六講中,我把我的辯解都說齣來瞭。我並不認為魯迅全盤反傳統,魯迅的作品反而代錶把傳統作「創造性的轉化」的最佳例子。他的大量著作(包括他的學術研究,如《中國小說史略》),為我們揭示瞭中國文化的另外一個係譜,我稱之為「抗傳統」──是「對抗」主流思想,而不是全盤否定和揚棄傳統;魯迅作品中的「陰暗麵」更代錶瞭他和「幽靈」傳統的緊密關係。也許魯迅的時代已經過去瞭,據聞中國大陸的中學教材已經減少瞭魯迅的分量。然而西方研究魯迅的風氣,目前正方興未艾,甚至有人把他的〈狂人日記〉作「後現代」的解讀。不論如何,魯迅終於變成瞭一個「世界文學」的作傢。將來如果我再講魯迅,一定把他和歐洲的現代主義的大師們(如卡夫卡和本雅明)相提並論。多年來閱讀魯迅的經驗,也使我深信,中西文化傳統不但可以「對話」,而且內中不少東西都是可以互相辯證、互相「照明」的。那將是另外一本書的話題。我的序言也該到此為止。
  
  李歐梵
  2015年8月20日,於香港九龍塘

1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颱北:學生書局,1966初版,1967再版),第二章。
2 同上,頁39。
3 錢穆:〈中國文化與中國文學〉,《中國文學論叢》(颱北:東大圖書公司,二版,2006), 頁38。
4 同上,頁36。 

圖書試讀

第二講.續論二

從老電影的譯名學習古文


在第二講的討論環節,不少同學問我如何學古文。我完全沒有想到如何迴答這個問題,而且離題太遠,怎麼會從韓愈道統扯到如何學古文?不知何故,我突然想到自己幼時怎樣學古文的經驗來,說來瑣碎,在課堂上不便多講。但是本書編輯卻覺得饒有趣味,是她這一代的年輕人所沒有的經驗。於是在她鼓勵之下,寫下這點個人迴憶。

其實我和大多數的華人一樣,古文都是在中學時期「被逼」學的。我的父母親學的是西方音樂,教育子女的方式也相當西化,放任自由,隨便我看什麼書,並且主動帶我和妹妹看好萊塢(荷裏活)的電影。因此促成我對外文和外國文學的興趣。然而古文還是要讀的,在課堂上聽老師講,往往是照抄課本中的古文選篇,包括韓愈的〈師說〉,我聽來毫無興趣。然而卻想不到從電影片名學到瞭一點「古意」。

民國時期,西方的商業電影進入中國市場,好萊塢的八傢大公司,在上海都設有辦事處,負責宣傳業務。那麼影片的名字找誰來譯?影片故事的說明書找誰來寫?據學者陳建華的研究,不少是來自「鴛鴦蝴蝶派」的文人(如周瘦鵑),他們也是最早介紹西片的專傢。這些人皆有深厚的古文修養,讀過也寫過無數的舊小說,所以翻譯齣來的外國電影片名都甚有古詩詞的意味,以便吸引觀眾和讀者。電影本來是一個通俗性的藝術,理應和俗文學相通。

這類的片名,四個字的居大多數,偶爾有五言和七言,特彆是所謂「文藝片」。記得母親經常看兩部她摯愛的好萊塢名片:《魂斷藍橋》(Waterloo Bridge)和《翠堤春曉》(The Great Waltz),後來在颱灣的一個小城新竹的一傢影院裏我終於看到瞭。愛屋及烏,除瞭感到影片故事迴腸蕩氣之外,也覺得片名有點「文乎文乎」的。我一知半解,隻覺得意境很美,用「翠」字來形容多瑙河堤,還加上「春曉」,這個典故是否來自我曾讀過的一句舊詩:「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然而「藍橋」的典故又齣自何處?我不甚瞭瞭,但不自覺地對詩詞開始有點好奇瞭,讀的還是很少,不像其他人傢子弟早已背誦瞭不少唐詩宋詞。迴想這段個人經驗,令我深感懊悔,為什麼當年父母不逼我背誦古文?

用户评价

评分

讀完《中國文化傳統的六個麵嚮》這本書,我真的被深深地震撼瞭。雖然我一直對中國文化有一些模糊的認識,但這本書讓我第一次如此係統、如此深入地窺探到其內在的肌理。作者以一種極其細膩且富有洞察力的筆觸,將中國文化那些看似分散卻又緊密相連的“麵嚮”一一展開。書中的論述絕非空泛的理論堆砌,而是紮根於曆史的深厚土壤,輔以大量鮮活的史實、經典的文學作品和生動的民間故事。我尤其對書中關於“天人閤一”的探討印象深刻,它不僅僅是一種哲學理念,更是滲透到中國人的宇宙觀、人生觀,乃至日常生活的方方麵麵。從古代的農耕文明如何順應自然,到現代社會人們如何反思人與自然的關係,作者都給予瞭深刻的闡釋。而書中對“禮”的剖析,更是讓我認識到,這不僅僅是繁文縟節,而是維係社會秩序、調節人際關係、塑造人格魅力的重要基石。它解釋瞭為何在中國傳統社會中,人與人之間有著如此明確的等級和責任,也解釋瞭為何“和為貴”的思想能夠深入人心。我仿佛看到一個龐大而精密的社會網絡,在“禮”的引導下運轉,每一個個體都知道自己的位置,也懂得如何與他人和諧共處。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就像是在進行一場穿越時空的文化對話,我受益匪淺。

评分

《中國文化傳統的六個麵嚮》這本書,絕對是我今年讀過的最令人驚喜的圖書之一。我之前總覺得中國文化很“虛”,很難抓住核心。但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一扇理解中國文化的大門。作者的論述方式非常巧妙,他沒有采取綫性敘事,而是選擇瞭從幾個關鍵的“麵嚮”入手,層層遞進,抽絲剝繭。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中庸”這一概念的解讀。它不像我想象中的那樣是消極的、不求進取的,反而是一種高度智慧的處事哲學,一種在矛盾衝突中尋求和諧與平衡的藝術。作者用豐富的案例說明瞭,如何在極端中找到適度,如何在多樣性中保持統一,這對於理解中國人在政治、經濟、社會生活中的許多行為模式都非常有幫助。另外,書中關於“孝”的論述,也讓我有瞭顛覆性的認識。我之前隻覺得“孝”就是對父母的順從,但作者卻將其上升到一種傢族傳承、社會責任的層麵,探討瞭“孝”如何塑造瞭個人的品格,又如何維係瞭整個社會的穩定。這種超越個人層麵的解讀,讓我對中國傳統倫理有瞭更深刻的理解。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在品鑒一壇陳年的老酒,初入口時或許平淡,但細細品味,越發醇厚,迴味無窮。

评分

老實說,我拿到《中國文化傳統的六個麵嚮》這本書時,並沒有抱太大的期望,以為隻是一本泛泛而談的文化介紹。然而,讀到一半,我纔發現自己錯瞭,而且錯得離譜。這本書的視角實在是太獨特瞭,它沒有像很多同類書籍那樣,僅僅羅列一些文化符號或曆史事件,而是試圖挖掘中國文化最核心的驅動力,從多個維度進行解讀。比如,書裏對“情”的探討,我之前從未想過“情”在中國文化中占據如此核心的地位,它既包括親情、友情、愛情,也包含瞭士大夫之間的“知遇之恩”,甚至是與山河社稷的“傢國情懷”。作者通過解讀大量的詩詞歌賦、小說戲劇,將這種“情”的復雜性、多樣性以及其強大的情感力量展現得淋灕盡緻。我甚至感覺,這種對“情”的執著,是驅動許多中國人在曆史長河中前行的重要動力。而書中對“道”的闡述,更是讓我對中國人的智慧有瞭新的認識。它不是一種僵化的教條,而是一種靈活的、適應性的智慧,教導人們如何在變化萬韆的世界中找到平衡,如何在順境中保持謙遜,在逆境中堅韌不拔。這種“道”的思考,貫穿瞭中國曆史的始終,也為當今社會提供瞭寶貴的啓示。總而言之,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一種對中國文化深層結構的理解。

评分

讀瞭《中國文化傳統的六個麵嚮》這本書,我的感覺就像是在參加一場盛大的文化講座,而且主講人是位極具魅力、學識淵博的學者。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獨特,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失文學的感染力。作者在闡述每一個“麵嚮”時,都像是在編織一張巨大的文化網絡,將古今中外的相關思想、哲學、藝術、社會現象串聯起來。我最受觸動的是書裏對“變”的解讀。我一直以為中國文化是保守的、固化的,但作者通過對曆史變革、思想演變的深入分析,讓我看到瞭中國文化在“變”與“不變”之間所展現齣的強大生命力和適應性。它不是一成不變的僵屍,而是在不斷自我革新中得以延續和發展的。而書中對“德”的闡述,更是讓我看到瞭中國文化對道德倫理的高度重視。它不僅僅是個人品德的修煉,更是社會秩序得以維係、國傢長治久安的基石。作者通過對曆代帝王、士大夫、甚至普通民眾的道德實踐進行分析,展現瞭“德”在中國文化中的至高地位。整本書讀下來,我感覺自己的思想格局被打開瞭,對中國文化的理解也上升到瞭一個新的高度,這絕對是一次難忘的閱讀體驗。

评分

《中國文化傳統的六個麵嚮》這本書,可以說是一次令人耳目一新的文化之旅。我一直對中國傳統文化充滿好奇,但常常因為其博大精深而望而卻步。這本書的齣現,恰好解決瞭我的睏惑。作者的寫作思路非常清晰,他沒有試圖麵麵俱到,而是抓住瞭中國文化中最具代錶性的六個“麵嚮”,進行深入的挖掘和解讀。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智”的剖析。它不同於西方文化中強調邏輯和理性,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智”更注重一種“悟性”和“通達”,是一種“大智若愚”,一種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把握事物本質的能力。作者通過對諸子百傢思想的梳理,以及對現實生活中的一些現象的解讀,將這種“智”的精神闡釋得淋灕盡緻。我甚至覺得,這種“智”是許多中國人在睏境中能夠找到齣路的關鍵。而書中關於“仁”的論述,更是讓我看到瞭中國文化中人道主義的光輝。它不僅僅是一種對他人的關懷,更是一種將個人融入集體,將自我與他人、與社會、與國傢緊密相連的價值追求。這種“仁”的理念,貫穿瞭中國曆史的始終,也為我們今天構建和諧社會提供瞭重要的思想資源。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中國文化的理解,不再是零散的碎片,而是形成瞭一個有機整體,充滿瞭智慧和力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