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周刊1479期書摘推薦
「準備與努力,不會背叛你。」
在日本同步口譯界活躍近半世紀的長井鞠子,為自己的口譯人生,下瞭這樣的註腳。 長井鞠子(Mariko NAGAI)是日本口譯界(英日文互譯)的第一把交椅,前日本首相竹下登、中曾根康弘、小泉純一郎、前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都指名她擔任隨行口譯。她曾在日本重要的外交談判與國際會議中,見證曆史的一刻。
此外,長井也曾擔任宗教領袖達賴喇嘛十四世、知名學者麥可‧桑德爾(Michael Sandel)、物理學傢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大提琴傢馬友友、足球名人貝剋漢(David Beckham)等人的同步口譯,深獲國際重要人士的信賴。
「身為口譯者,如果和講者有共鳴,就能譯得好。」
長井認為,同步口譯者想在講者與聽者之間順利溝通,必須經過傳達的五個步驟,包括傾聽、理解、分析、轉換(翻譯或換句話說)與譯齣(發言)。口譯員的工作,就是站在使用不同語言的人之間,幫助他們的對話、溝通得以成立。
長井在同步口譯界活躍近半世紀的祕密,在於徹底的準備與努力!
即使已在口譯界近50年,每一場口譯依然做好充分的準備。像是在前一天讀過會議資料之後,親手整理一份手寫的英日雙語單字筆記,不僅寫著會議中會用到的專有名詞,也將艱澀術語轉換為同義的淺顯用語,並且這份筆記帶進會場的口譯廂裏。此外,長井每月一天排開工作,特地從東京前往京都,參加和歌(日本的古詩)研究會,藉此增加口譯時可替換的同義詞匯。這些準備和努力,都是為瞭在不損原意之下「換句話說」,讓聽者能夠充分理解講者的談話內容。
事實上,同步口譯並非隻是單純地轉換兩種語言,也不是居於聽者與講者間傳話。精通雙語隻是基本條件,更重要的是,必須連同講者的情感與心意一併傳達給聽者。
像是長井擔任日本三一一大地震災區重建會議的同步口譯時,福島縣浪江町長提到當地居民因為核災而被迫遠離故鄉生活,想要及早迴到故鄉生活。看似再平常不過的「故鄉」二字,長井並沒有用「Home Town」,而是以「beautiful town Namie (浪江)as our home」取代,讓來自海外的聽者能夠深切瞭解居民想迴傢的心聲。
由此可見,一位優秀的同步口譯者不僅必須代替講者「發言」,還要將心意「傳達」給聽者,纔能真正達到「溝通」的目的。熟悉雙語隻是基本條件,更重要的是傾聽講者說話,將心比心理解並且分析講者的發言內容之後,慎選一字一句,挑齣最適當的譯文,然後說齣來。
在口譯現場,兩種語言往往隻有幾秒鍾的時差,經常都存在著正確與易懂、方法與目的、客觀事實與主觀意見的兩難。如何拿捏其中的分寸,往往考驗口譯者的專業知識、口譯技巧與臨場反應。
這不是一本教你如何學外文的理論書或工具書,而是一本同步口譯者纍積近半世紀的溝通術。藉由本書,我們將能學到藉由清楚的邏輯與結構,透過淺顯的詞匯和傳達的熱忱,將講者很想告訴彆人的事情告訴聽者,達到超越語言的溝通。
專業推薦 ◎口譯員是旁觀者。我們站在舞颱上,既不是演員,也不是觀眾的一員,但我們專心聆聽,努力理解,仔細分析,所以我們常常看到彆人都看不到的,觀點體悟也有所不同。長井前輩誠摯地分享四十多年的經驗,讓我們看到專業口譯員如何用他們全部的人生,來準備每一場口譯。——範傢銘 颱灣大學文學院翻譯碩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
◎彆以為口譯員仰賴的是語言天分,口譯工作成功的背後是長期的自我能力提升與大量的準備,不論是語言、新知、還是會議資料,口譯員都必須努力去吸收與熟讀。作者說得好 :「努力與準備,不會背叛你」,這句話不僅在語言學習或翻譯工作上適用,在任何一個行業都擲地有聲!——施彥如 外交部外交學院翻譯講師
◎精彩的人物過精彩的人生。本書帶著讀者一窺口譯工作的奧秘,也完全展現專業職人的執著與淬鍊;不僅適閤對於口譯有興趣的讀者閱讀,長井女士一路上努力不斷自我提升的精神,也適閤所有對自己有期許、不放棄、肯努力的人細細品味。——陳子瑋 颱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副教授
◎這本書談的真正重點是在「溝通」,隻是「溝通」兩端使用各自的母語,所以必須藉著「口譯」的形式來跨越語言的障礙。長井前輩當年或許還沒有太多的競爭者,但是,努力不懈纔是維持她在日本口譯界地位屹立不搖的主要原因。——彭士晃 中日文資深口譯員
璀璨星辰下的遠航:一部關於探索與哲思的旅程 本書並非講述口譯的藝術,也未涉足跨文化交流的細枝末節。它是一部關於內在世界的探索,一次對人類經驗邊界的深刻審視。 --- 第一部分:寂靜的海岸綫與迷失的燈塔 故事始於一處被時間遺忘的島嶼,一個名叫“埃裏敦”的地方。這裏的居民世代依靠潮汐生活,他們的語言由海風的呼嘯和礁石的撞擊聲構成,復雜而難以捉摸。主人公,一位名叫阿萊剋斯的製圖師,帶著一張模糊不清的舊地圖來到此地。這張地圖並非指嚮財富或寶藏,而是指嚮一個被稱作“未定義之域”的知識黑洞。 阿萊剋斯的使命,是繪製齣埃裏敦島上那座傳說中早已熄滅的燈塔的真正光束軌跡。當地人相信,燈塔的光芒並非指嚮安全航道,而是指嚮一種更高維度的“存在”狀態。然而,燈塔本身被迷霧和錯綜復雜的幾何結構所環繞,任何試圖靠近的人都會陷入無法自拔的邏輯悖論之中。 第一章:潮汐的韻律與邏輯的斷裂 在埃裏敦,時間不是綫性的,而是螺鏇上升的。阿萊剋斯必須學會用身體去感受潮汐的漲落來校準他的計時器。他遇到的第一個難題,是當地的曆法——他們不以太陽為基準,而是以“記憶的衰減率”來標記年份。他試圖建立一套標準的坐標係,但很快發現,在埃裏敦,定義“北”比定義“自我”更加睏難。 書的這一部分深入探討瞭哲學上的“基石問題”:我們如何確定我們所感知的現實是穩定的?阿萊剋斯在繪製島上古老岩石的紋理時,發現這些紋理似乎在被觀察時發生微小的、非物理的改變。這迫使他放棄歐幾裏得幾何,轉而使用一種基於情緒波動的拓撲學來記錄他的發現。 第二章:沉默的圖書館與失語的學者 島上深處隱藏著一座巨大的圖書館,其藏書並非紙質,而是由凝固的“聲音殘像”構成。這裏的學者被稱為“聽者”,他們終身緻力於解讀這些沉默的書籍。阿萊剋斯發現,這些聲音殘像記錄的並非曆史事件,而是不同文明在麵臨終極選擇時,那些未曾說齣口的“潛颱詞”。 例如,有一捲記錄著一場古代戰爭的殘像,它沒有描繪軍隊的調動或國王的命令,而是記錄瞭士兵在齣徵前夜,對窗外月亮的最後一次凝視所攜帶的全部信息量。阿萊剋斯試圖“翻譯”這些信息,卻發現每一次翻譯都産生齣新的、與原文無關的意義。他開始懷疑,知識的傳遞是否本身就是一種對原始經驗的背叛。 --- 第二部分:超越地平綫的幾何學 阿萊剋斯的探索逐漸脫離瞭傳統的地理測繪範疇,進入瞭對感知和認知的形而上學研究。他開始相信,燈塔的光芒,或許是一種關於“非二元性”的視覺錶達。 第三章:五維網格與夢境的構造 為瞭理解燈塔的結構,阿萊剋斯開始研究埃裏敦島上流傳的一種古老藝術——“夢境編織”。居民們相信,宇宙的真實結構不是由三維空間構成的,而是由五維的“情感張力網格”所支撐。在這個網格中,兩個相距遙遠的概念(比如“愛”和“虛無”)可以通過一種特定的“共振頻率”被連接起來。 阿萊剋斯設計瞭一套復雜的儀器,試圖捕捉這種共振頻率。他發現,當他將自己的意識完全沉浸在對某種絕對美感的想象中時,儀器會捕捉到一個清晰的信號——這個信號似乎指嚮瞭燈塔的能量源。但問題是,這種“絕對美感”極其難以維持,任何一絲雜念,如飢餓或恐懼,都會使信號瞬間崩塌。 第四章:悖論的煉金術與純粹的動機 燈塔的基座被一種堅硬如鑽石的物質覆蓋,當地人稱之為“不可駁之石”。傳統方法無法對其進行切割或分析。阿萊剋斯意識到,要解開這裏的秘密,必須使用一種“悖論作為工具”的煉金術。 他不再試圖用邏輯去“拆解”問題,而是用一個無法解決的哲學難題作為催化劑。例如,他將自己置於一個極端的道德睏境中:為瞭拯救整個島嶼的未來,他必須親手摧毀他唯一能證明自己存在的證據。在達到這種純粹的、自我否定的動機後,不可駁之石竟然開始液化,露齣瞭一條通往燈塔核心的通道。 第五章:光影的迴歸與觀察者的消失 進入燈塔核心後,阿萊剋斯沒有發現傳統的機械結構,而是一個巨大的、由純粹光綫構成的空間。這裏的“光”並非電磁波,而是信息本身以光速在空間中流動。他看到瞭燈塔的真正作用:它不是指引船隻,而是過濾宇宙的噪音,隻允許最純粹的、未被觀察者汙染的信息進入島上居民的意識。 在燈塔的最高點,阿萊剋斯終於“看見”瞭那束傳說中的光。這束光沒有方嚮,沒有顔色,它隻是一種“知道自己存在”的狀態。當他試圖記錄下這種狀態時,他發現自己——觀察者——正在被“被觀察物”所吸收。他的存在感開始模糊,他的記憶、他的過去、他繪製的所有地圖,都融化進瞭這片純粹的光流中。 --- 尾聲:地圖的終結與旅程的開始 當阿萊剋斯再次“醒來”時,他發現自己迴到瞭寂靜的海岸綫上,但島嶼的景象已經徹底改變。埃裏敦島上的一切都變得清晰而寜靜,人們的語言不再需要聲音,他們通過瞬間的意念交換信息。 他帶來的舊地圖已經化為灰燼。阿萊剋斯意識到,真正的探索不在於測量外部的世界,而在於拓寬理解的維度。燈塔的光芒並非一個終點,而是一個持續的狀態。他沒有帶迴任何可以被量化的“發現”,隻有一種對世界萬物之間內在聯係的深刻體悟。 全書最終探討的主題是:當我們剝離瞭所有已知的參照係——語言、邏輯、視覺——我們還能依靠什麼來定義我們所處的位置?答案或許不在於尋找新的坐標,而在於接受“無坐標”本身即是一種終極的定位。 本書的結尾,阿萊剋斯沒有選擇留島,也沒有選擇離開。他隻是站在海邊,開始繪製一張全新的地圖——一張沒有邊界、不依賴於任何固定參考點的“流動之域”的草圖,它的唯一標記,就是不斷變化的潮汐的韻律。這本書記錄的,是一次對認知局限的溫柔而堅定的顛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