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魂的迴返:2014第四屆颱灣國際錄像藝術展

鬼魂的迴返:2014第四屆颱灣國際錄像藝術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錄像藝術
  • 當代藝術
  • 颱灣藝術
  • 實驗影像
  • 藝術展
  • 鬼魂
  • 文化研究
  • 影像
  • 新媒體藝術
  • 策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財團法人邱再興文教基金會主辦的颱灣國際錄像藝術展長期關注現代生存以及現代性發展的議題。第四屆展覽「鬼魂的迴返」則是探尋現代性空間之外的敘事可能,並藉此迴望由現代性敘述、全球化以及新自由主義所構成的現代世界。

  麵臨全球化的現代史,在現代化的進程中,吸納瞭西方科學語言以及理性辯證式的邏輯,將之轉化為形塑世界的工具;在這種知識結構中,諸如泛靈論、超自然經驗、巫覡祭儀以及神鬼之說等思想及實踐,皆會被輕易斥責為迷信或僞科學而加以排除。鬼魂的徘徊學,即是發展非現代影像敘事的一種努力。

  近年來,「泛靈論」在歐美藝壇成為瞭熱門話題;一方麵是為瞭理解被西方現代社會所長期掩蔽的文化結構、二方麵是藉之來理解現代消費文化中的拜物教傾嚮。然而「泛靈論」在颱灣或非西方社會中,雖然被學院或知識階級所排除,卻是常民生活中的開放性景觀。也因此,在颱灣重談泛靈及神鬼之說,自有其脈絡上的殊異性必須加以梳理;對於颱灣創作者而言,鬼神世界並非遮蔽、隱晦的曆史謎團,而是具有普遍身體經驗的生活文化空間。麵對這個特殊性,颱灣及亞洲的創作者,往往將鬼魂的幽靈式主體,視作處理曆史檔案、以及政治現實的敘事方法。

  本展架設齣時間軸綫以及影像機具上的跨度:展齣作品從1955年,讓.鬍許的民族誌紀錄片《癲狂仙師》、80年代菲律賓導演奇拉.塔西米剋的實驗電影《土倫巴》、90年代颱灣導演黃明川的獨立電影《寶島大夢》、一直到當代國際新銳創作者的錄像及多媒體藝術創作。展覽期間播放動態影像的平颱更包括瞭16mm電影膠捲播映機器、映像管電視、數位投影器、一直到兼具互動功能的「i-pad」。播映空間從美術館拉到瞭廟埕、樂生療養院、寶藏巖等多處流動式的投映,暗示瞭播映技術可能佔有的曆史敘述空間。「鬼魂的迴返」所描述的,不僅是對於西方現代性敘事的背離;同時也是迴返到影像美學的層次,透過時間、場所、機具、語言以及議題等召喚術,讓觀眾深入理解影像的魅影性質,體驗降鸞於其中的現代史鬼魂。

  本書集結三十多位國內外藝術傢/團體之精采作品介紹,更收錄多數參展作品影像,以嚮讀者與未能親臨展覽的觀眾。

本書特色

  1.為邱再興文教基金會所主辦的展覽,於鳳甲美術館展齣,本書為2014颱灣國際錄像藝術展之展覽畫冊

  2.本書收錄2014颱灣國際錄像藝術展之參展錄像作品。
《幽靈的低語:跨越時空的影像碎片》 一瞥: 本書並非一本關於特定藝術展覽的記錄或評論集,而是一部深度探索“非在場”主題的影像美學論文。它聚焦於現代與後現代藝術語境中,如何通過媒介的力量,捕捉、重現或乾脆地缺席某些事物——無論是曆史的幽靈、記憶的殘骸,還是未來尚未成形的意象。全書結構嚴謹,論證細密,旨在揭示影像技術在處理“不可見”維度時所展現齣的哲學深度和敘事潛力。 第一部分:陰影的形塑——媒介與“不存在”的邏輯 本部分開篇即提齣一個核心論點:所有影像的産生,本質上都是對“不在場”的一種聲明。錄像藝術,作為一種依賴時間流逝和電子捕捉的媒介,其脆弱性和易逝性恰好成為探討“幽靈”的理想載體。 我們首先考察早期實驗電影中對“時間斷裂”的處理。作者援引瞭德呂剋(Stan Brakhage)和安迪·沃霍爾(Andy Warhol)的作品,分析他們如何通過重復、停頓或故意製造的技術失真,使得屏幕上的影像如同一個“迴音室”,隻剩下過去事件的殘影。這裏的“幽靈”不是指超自然現象,而是指被理性敘事所排除的、被壓抑的經驗碎片。 隨後,章節深入探討瞭“主體缺席”的議題。在許多當代錄像裝置中,人物的齣現往往是短暫的、模糊的,甚至完全由環境噪音或空鏡頭來替代。這種對在場主體的規避,迫使觀看者將注意力轉嚮空間本身的“記憶負荷”。影像不再是描繪事物,而是成為一個誘導裝置,讓觀眾在黑暗中“構建”齣他們自己缺失的對象。 書中詳細比對瞭“留存”(Retention)與“迴返”(Return)的差異。留存指嚮對既有材料的簡單復製,而迴返則暗示著一種無法被完全馴服的力量,它總是在不經意間以扭麯或異化的形式重現。作者認為,優秀的錄像藝術作品總是懸停在這一張力之間。 第二部分:數字廢墟與記憶的算法 隨著技術的發展,數字媒介帶來瞭“永恒的在場”的幻覺,但這恰恰強化瞭“遺忘”的必然性。本部分將焦點轉嚮數字時代的“數據幽靈”。 “數據幽靈”被定義為那些被算法篩選、分類,但最終因冗餘或不符閤規範而被係統拋棄的信息流。錄像藝術如何介入這種數字化的淘汰過程?作者分析瞭幾種策略: 1. 像素的腐敗與熵增: 探討故意對數字文件進行破壞、壓縮或循環播放,使其視覺信息退化到無法辨識的狀態。這種退化模擬瞭記憶在時間侵蝕下的麵目全非,將數字錯誤轉化為一種新的“故障美學”。 2. 網絡空間的匿名性: 分析藝術傢如何利用網絡直播的延時、IP地址的漂移,以及匿名評論區中湧現的集體潛意識,來製造一個“無主體之聲”。這些聲音雖然即時,卻缺乏明確的來源錨點,如同網絡空間的集體幻覺。 3. 仿真與超真實: 引入布爾迪厄和鮑德裏亞的理論,討論高度逼真的三維重建或虛擬現實(VR)體驗,如何反過來暴露齣“真實性”的空洞。當影像的擬真度達到極緻時,我們所麵對的與其說是現實,不如說是一個更堅固、更難以逃脫的“影像牢籠”。在這種牢籠中,真正的“幽靈”是我們對“原本”世界的懷念。 第三部分:觀看的儀式——參與者與不可見的共同體 最後一章將視角從作品本身轉嚮觀看行為,探討藝術場所(畫廊、暗房)如何成為一種現代巫術儀式的發生地。 “迴返”不僅僅是作品的主題,也是觀看過程的體驗。作者認為,錄像藝術的觀看往往要求一種極端的身體在場——長時間的凝視、對黑暗環境的接納,以及對重復敘事的忍耐。這種強迫性的沉浸,使得觀眾更容易進入一種恍惚狀態,為“幽靈”的顯現創造瞭心理條件。 書中細緻剖析瞭“目光的陷阱”:當屏幕上的影像強烈地吸引住觀眾時,觀眾的目光本身也成為瞭作品的一部分,被記錄在空間的氛圍和下一位觀眾的想象之中。因此,每一次觀看都是一次對“過去觀看行為的幽靈化再現”。 最後,本書總結道,藝術作品的真正生命力不在於它成功捕捉瞭什麼,而在於它成功地拒絕被完全擁有。那些“迴返”的幽靈,那些未被充分闡釋的碎片,纔是驅動藝術持續對話的能量源泉。它們挑戰瞭我們對清晰、邏輯和在場的固有認知,迫使我們接受一個充滿不確定性和潛在可能性的世界觀。 本書適閤對後結構主義美學、實驗電影史、媒介哲學以及當代藝術中的“缺席美學”有深度興趣的研究者和創作者閱讀。它提供瞭一個批判性的框架,用以審視影像藝術在處理時間、記憶與技術邊界時的復雜性。

著者信息

策展人簡介

龔卓軍


  1966年,龔卓軍齣生於颱灣嘉義,並在1998年以《身體想像的辯證:尼采‧鬍塞爾‧梅洛龐蒂》一文,獲得國立颱灣大學哲學博士學位。隨後曾任教於淡江大學通識中心、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2006年,發錶《身體部署:梅洛龐蒂與現象學之後》一書,獲颱灣中央研究院年輕學者研究著作奬。2007年起,任教於國立颱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2009年起,擔任《藝術觀點》(ACT)季刊主編。龔卓軍曾翻譯法國哲學傢加斯東.巴捨拉的《空間詩學》、以及莫裏斯.梅洛龐蒂的《眼與心》。近年來,龔卓軍開始進行當代藝術界的策展工作,曾於2013年於颱北誠品畫廊策畫過「Are We Working Too Much?」展覽、2014年6月於颱南策畫「絕對不純粹」東亞論壇:報民/AABB—颱南/東京交流計畫、10月於颱南RICVA+r:ead #3「東亞對話駐村計畫#3」、11月於颱北鳳甲美術館「鬼魂的迴返」颱灣國際錄像藝術展。

高森信男

  高森信男(b. 1985),獨立策展人、交通大學應用藝術所博士候選人及北藝大講師,目前生活和工作於颱北;擅長亞洲地區之跨文化與現代及當代藝術觀察,所策之展覽多涉及少數族裔、跨領域、曆史記憶、地方性等議題。2010年創立並主持「奧賽德工廠」策展團隊,曾策畫之展覽包括「後態度」,並在2011年於墨西哥的Ex Teresa Arte Actual展齣;2012年的「南國.國南」颱越藝術傢交流計畫,則同時在越南鬍誌明市與颱灣颱南做展齣;2013年夏天於GlogauAir德國柏林展齣「Sommerreise」展覽、同年底則於颱灣颱南文化創意産業園區展齣「藝術傢博覽會主題展—府城風景」;2014年夏天的「拾荒花園」於誠品畫廊展齣,同年11月「颱灣國際錄像藝術展-鬼魂的迴返」則於颱北鳳甲美術館展齣。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不得不說,這本書的尺寸和紙張觸感都相當不錯,拿在手裏有分量,翻頁也十分順滑,這對於一本藝術畫冊來說,是至關重要的體驗。雖然我還沒有細緻地看完每一頁,但我能感覺到,這本書不僅僅是一堆展覽的記錄,它更像是一次深入的文化考察。我對“颱灣國際錄像藝術展”這個平颱非常感興趣,它在亞洲藝術界扮演著怎樣的角色?“第四屆”意味著它已經發展瞭一段時間,積纍瞭一定的聲譽和影響力。我猜測,這本書中收錄的作品,一定代錶瞭當時在錄像藝術領域最前沿的思考和探索。而“鬼魂的迴返”,這個主題,又會是如何被不同的藝術傢,用不同的視角去解讀?是曆史的迴響,是身份的追溯,還是對未來的一種警示?我期待這本書能為我打開一扇窗,讓我瞭解在2014年的颱灣,藝術傢們是如何通過影像的力量,去觸碰和迴應那些深藏在時間長河中的“鬼魂”。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雖然簡潔,卻透露著一種沉靜而有力的力量。沒有過多華麗的修飾,卻能讓人感受到內容的厚重。我並非研究錄像藝術的專傢,但我對那些能夠觸及人心靈深處的作品總是充滿好奇。這本書的標題,“鬼魂的迴返”,就像是一個引子,勾起瞭我許多關於時間、記憶和存在方式的思考。我想,在2014年的第四屆颱灣國際錄像藝術展上,藝術傢們一定是用一種非常獨特的方式,去詮釋“鬼魂”這個概念。它或許是指那些被遺忘的曆史事件,又或者是個人內心深處難以言說的情感。而“迴返”,則暗示著一種重新審視、重新理解的過程。這本書,就像一個邀請,邀請我去探索在影像的光影之間,那些“鬼魂”是如何重現,又將帶給我們怎樣的啓示。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充滿瞭神秘感,深邃的夜空下,隱約可見一抹幽藍的光暈,仿佛有什麼東西正從虛無中浮現。我當時就被這個名字和封麵吸引瞭,雖然我並非錄像藝術的專業人士,但“鬼魂的迴返”這個詞組本身就帶有一種強烈的敘事感和懸念。我很好奇,究竟是什麼樣的“鬼魂”,以何種方式“迴返”?是那些被遺忘的曆史記憶,還是潛藏在現代社會中的某種暗流?“2014第四屆颱灣國際錄像藝術展”這個信息則讓我意識到,這本書可能不僅僅是關於某個單一的藝術項目,而是匯集瞭那一屆展覽中眾多藝術傢、作品和思考。我期待著在書中找到對這些作品的深入解讀,理解它們是如何通過錄像這一媒介來探索“鬼魂”這一主題的。同時,我也想瞭解,在2014年的颱灣,藝術傢們是如何看待和錶達“迴返”的,這其中是否包含瞭某種社會變遷的痕跡,或者對未來的某種預示?這本書的標題本身就像一個謎題,誘惑著我去一層層地揭開它。

评分

從目錄的標題和一些零星翻到的章節來看,這本書的編排邏輯相當嚴謹,仿佛在構建一個完整的敘事綫。我不太熟悉錄像藝術的理論體係,但“鬼魂的迴返”這個主題,很容易讓人聯想到諸如記憶、創傷、身份認同、曆史敘事等宏大的議題。我猜想,書中的論述和作品分析,一定會有許多發人深省的觀點。我個人對那些能夠引發共鳴的藝術作品情有獨鍾,而“鬼魂”這個概念,恰恰是人類普遍情感的連接點。無論是來自過去的陰影,還是對未來的迷茫,都像是某種形式的“鬼魂”,在我們心中縈繞。我非常期待瞭解,在2014年,颱灣的藝術傢們是如何將這些抽象的情感和概念,通過影像的語言來具象化,並賦予它們新的生命,或者說,讓它們以一種全新的方式“迴返”。

评分

當我翻開這本書,第一眼就被其排版所吸引。文字清晰,圖片精美,雖然我還沒深入閱讀具體內容,但光是這視覺上的呈現,就足夠讓人感受到一種精心策劃的誠意。書中的圖片,尤其是那些錄像截圖,即便隻是靜止的畫麵,也似乎傳遞著一種動態的信息,仿佛下一秒就能從屏幕裏“跳”齣來。我尤其對那些暗示著過去與現在之間聯係的圖像感到好奇,它們是純粹的藝術錶達,還是承載著更深層次的文化隱喻?“鬼魂”這個概念,在不同文化語境下都有著豐富的解讀,我猜測這本書中的“鬼魂”或許不單指傳統意義上的幽靈,而可能是一種象徵,代錶著未竟的事業、被壓抑的情感,或是社會轉型時期遺留下來的問題。錄像藝術本身就是一種媒介,它能夠捕捉時間、空間和人的情感,我覺得通過錄像來錶達“鬼魂的迴返”,一定能産生齣許多令人震撼的藝術效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