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一首生命樂歌/林治平 《浮生‧拾穗——生之喻》是黃小石博士在宇宙光齣版的第十二本書。過去十三年來,黃博士應宇宙光之邀,每年自美國紐澤西州,專誠飛來颱灣,巡迴各地,或大學講堂,主持「生之追尋」專題講座。黃博士係國際知名的物理學傢,曾獲普朗剋物理學研究奬殊榮。不僅如此,黃博士自年少青壯時期,就是一位好學深思的生命意義追求者,博覽群書,廣泛涉獵中外典籍名著,博聞強記,思慮周密,每有過人獨到之處。更以人文科學思想,探尋生命信仰問題,身體力行,踐履篤實,纍積瞭豐富的人生經驗。他的演講,一方麵引經據典,言必有據;一方麵幽默風趣,引證生命故事。往往在輕鬆談笑之間,使人不知不覺瞭悟諸多人生睏惑、生命難題。尤有甚者,在每年講座之後,黃博士更將平日對生命意義之探討思索,及巡迴演講途中與聽眾朋友生命碰撞之火花,沉澱交融,化為文字,交由宇宙光齣版專書,十餘年來,蔚為風氣,深得讀者敬佩喜愛,捧讀之餘,從字裏行間飽享閱讀之樂的同時,亦能觸動讀者生命琴弦,産生共鳴,閤唱一首生命樂歌。
這本書命名為《浮生‧拾穗——生之喻》,在黃博士的這本書中,主要引述他在成長過程中所遭遇到的生命故事,從幼及長,點點滴滴,由於都是真真實實的生命故事,讀起來輕鬆愉快,彷彿之間,黃博士一生七十餘年的光陰,便精彩萬分地從我們眼前一閃而過。小時候學寫作文時,我們總愛隨手寫上「光陰似箭,歲月如梭」這樣的老調,其實人生飛逝,李白早已說過:「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與永恆相較,人生之短促有限,實在比夢幻虛境更為虛無飄渺、難以捉摸,而在這本書中,黃博士輕鬆著墨、順手拈來,把他如何走過瞬息人生的經驗,清楚明白的呈現在我們眼前。這份功力,不是用功勤讀的聰明人就能掌握展現,而是一種走過人生、瞭悟生命奧祕的智慧能力,除瞭被上帝的生命灌注融入,是無法擁有瞭悟的。
我也很喜歡書名中的「拾穗」兩字。想到「拾穗」,馬上會令人想到米勒的畫作,溫暖調和的色彩,照射在一大片剛剛收割完成的田隴上,遠方堆置著的禾捆,證明辛勤農夫一年來的努力,畫麵上三位被微風吹動衣裙的農婦,滿意的看著收割後的田園,也不忘記彎腰屈身撿拾遺漏在地上的榖粒收成,這樣的畫麵也令人想起聖經中路得的故事,充滿瞭關懷、也充滿瞭愛。看著看著,你會被整個畫麵透露齣來的溫熙和平、快樂滿足、豐盛感恩的情緒充滿。讀黃小石博士這本書,聽黃小石博士娓娓細述他一生所經曆的生命故事,你也好像站立在畫中的幸福農婦,看到農田上一捆一捆辛勞的成果,還有撿拾稻穗餘糧的快樂滿足,不由生齣生命真美好的贊嘆。
生之喻,一點也不錯!這本書沒有嚮你講什麼大道理,他所說的隻是一些生命中真正發生過的故事。然而,生命的大道理不正是一個一個生命中的小故事所寫成的嗎?
《浮生‧拾穗——生之喻》!還是請你趕快打開這本生之畫頁,徜徉其間,撿拾禾粒,好好的享受欣賞吧!
(本文作者為中原大學榮譽退休教授)
序二
神的美意/黃子嘉 聖經名言:「我們曉得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預先定下效法他兒子的模樣。」(直譯:預先定下使之與他兒子同模樣—重點是神主動作工。)(〈羅馬書〉8章28-29節)
保羅在曆經約二十四年的傳道生涯後,體驗齣瞭上述這偉大的真理—就是人生的一切境遇,都有神的美意,為要模造基督徒更像主耶穌基督的模樣。
萬事必然包括瞭大事和小事、好事與壞事、順利與挫摺、成功與失敗⋯⋯當保羅迴想的時候,確切地曉得:無論生活中的大事或是小事,都是神那智慧且全能的手在雕塑他的生命,以緻能夠更充滿主耶穌的榮美,這纔是人生最大的益處。
本書作者已過古稀之年,信主也已五十多載,在人生旅途中曆經許多大事小事,趣事糗事。迴首來時路,就他記憶所及,收集並整理齣五十二個大大小小的事件,一一加以追念反思,尋索並印證齣真神的旨意,理解並體驗到聖經的真理。舉例如下:作者由他那年僅3歲的小外孫女依真身上,看清——「人若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什麼益處呢?」因為依真為瞭她的小南瓜被鬆鼠啃壞而大哭,而那30歲看顧她的阿姨卻大笑不止。3歲小孩會為擁有的小事哭,30歲大人會為較重大的事物哭,那麼即使擁有瞭全世界,卻失去永生的人,應該如何哀哭呢?!另如:最近他也從一位89歲的老理發師身上認清瞭——「你的日子如何,你的力量也如何」的真理。因為第一次去時,擔心這老人傢眼花手顫,可彆剪傷頭皮,破相而歸。沒想到竟是遇著瞭有七十年手藝的老師傅,技術高超、駕輕就熟、開朗健談、價格閤理、不收小費、又信仰基督、喜樂滿足,這不就是恩主日日加力的情境嗎?除以上二例之外,其他還有五十個事件,個個精彩感人,多多少少都有促使基督成形在我們心裏的果效,難道你不想一睹為快嗎?
作者雖是物理科學傢,但文學素養深厚,加上基督信仰精進,一麵描述地上事理,一麵思索心靈意義,加上印證天上真理,文筆流暢,引人入勝。使讀者由許多人生趣味的小事,學習到永恆高超的神旨大事。甚值閱讀,特此推薦。
(本文作者為美國亞特蘭大華人基督教會北堂主任牧師、美國新澤西州若歌教會榮譽牧師)
前言
須臾往事窺無窮 這都是耶穌用比喻對眾人說的話;若不用比喻,就不對他們說什麼。這是要應驗先知的話,說:我要開口用比喻,把創世以來所隱藏的事發明齣來。——〈馬太福音〉13章34-35節
在每個生命中都會經曆許多事情,在當時可能都是一些看來完全不重要的小插麯,但是經過時間的稜鏡,迴頭再想起來的時候,卻變得多彩多姿瞭。後悔從前沒有常寫日記,寫過的日記本也都丟瞭。(不都是些芝麻蒜皮的小事嗎,留著乾嘛?)近來讀到富蘭剋林說的話2:「要嘛,寫些值得讀的文章,或者做些值得寫的事情。」現在悔不當初,沒有多做些值得寫的事,隻好寫些「若再有機會值得去做」的事情瞭。
近來在記憶的抽屜裏掏瞭一掏,發現裏麵的寶貝居然還蠻多的(雖然一個人的寶貝,也常是另一個人的垃圾),隻是在當時不覺得有什麼可貴之處,信瞭上帝之後,發現上帝也藉著生命中的許多小節來教導我們,正如耶穌當年常用比喻來教訓門徒一樣。所以這類的教導,都是我們特彆切身的功課,可惜在當時我們常常不能及時警覺到上帝的慈手正在我們生命中的帶領。古人也有「惠子善譬」的故事,說齣比喻能夠教人明白一些一時難以明白的事物。
耶穌許多的教訓都是藉著比喻來訴說的,也許是祂不願祂的對頭在那時找祂的把柄來捉拿祂(因為祂的時候還沒有到,在世上祂還有需要做的事);也許是祂要那些有心(有耳)的聽眾能夠明白,不但記得祂的教訓,也能講給彆人聽。比方:主耶穌一次藉著一個在撒種的人,說齣一個膾炙人口的撒種比喻。一次耶穌在加利利海邊,對許多跟從祂的人說:「看哪,有個人齣來撒種。」祂把焦點放在接受種子的土地上,種子是一樣的,但是土壤不一樣,結果就不一樣瞭。
隨後當天的黃昏,主就建議與門徒一同乘船渡到加利利海的另一邊去。不料在夜間遇見忽來的風暴,船幾乎沉瞭,門徒在風浪中大驚失色,以為必定喪命,喚醒在船尾睡覺的耶穌,責怪祂為何不關心他們的處境:「我們喪命你不顧嗎?」於是耶穌起來平靜風海,化險為夷。聖經讀到這裏,我們不得不看見這門徒渡海的事件,本是齣於耶穌的建議,其實是撒種比喻的延續;換句話說,先前在白天以彆人撒種為比喻的功課,晚上就實際運用在門徒的身上瞭:他們的心到底是哪種土?上帝的話(種子)是不是落在那種淺土地上,他們聽瞭「歡喜領受」,發芽最快,但是日頭齣來(患難逼迫,暴風雨臨到),就立刻枯乾瞭(退後跌倒,害怕不信瞭)?所以對聖經的讀者而言,在加利利海上的事蹟,可能是與撒種比喻相應為上下兩段。
我們個人生命中的故事,是上帝要我們自己經曆的「比喻」,可以說給彆人聽;活生生的見證上帝的話語,這是何等真實可貴!有些自己生命的「比喻」,好像第一次聽見一般,為此我更深深地感謝上帝。
當筆者迴想生命中許多的經曆,似乎也都充滿瞭屬靈的提醒,雖然當時沒有注意,現在記下來還是值得的。本書記載許多筆者生命中的小故事,見證聖經中的一些真理,如同耶穌用比喻教訓,藉著個人的生命,說給我和有耳可聽的人聽的。有些小故事是筆者曾在過去所寫的書中提到過的,都在本書中重新再寫過,其他大部分的材料是新加入的。
這些真實故事就是人一生行過的足跡,如飛鴻雪泥,看來雜亂無章,然而在有心人的眼中,卻不難看到有上帝刻意的帶領和恩典。當耶穌講完一個比喻,常邀請「有耳可聽的」人來聽。我們的一生就像是一串漫長的比喻,願我們都常是那些有眼可看、有耳可聽的人。
願榮耀歸與上帝!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