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1
一個青年詩人的畫像
──序林達陽散文新集《青春瑣事之樹》 陳義芝 本文題型源自喬伊斯《一個青年藝術傢的畫像》(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林達陽《青春瑣事之樹》,描寫三十歲以前文學創作的心路曆程,賦瑣事以詩學深度,將內心意識情節化,使讀者生動地感受到孤獨求索的苦悶與突圍的欣喜,做為一個青年詩人的畫像看,十分貼切。
我認識達陽時,他剛升上大一,為《擴張的盛夏──雄中十年詩文選輯》請我寫幾句推薦的話。那年他十八歲,我讀他的〈前記〉,為其攀越體製圍籬,抗辯、追求、沉吟、獻身的神采,心旌搖移,大感震撼。推薦詞題名「精采的預言,純美的歌聲」,果真預言瞭十五年後,達陽耀目的靈光、乾淨的音軌,他以既謙卑又崢嶸的姿態繼續擘畫著夢想。
從音域純淨又豐美這點考察,輯一的《青春倒數──關於詩》共三十一篇閤成的兩三萬言,最足以代錶,是一棵完整的青春之樹,可當一長篇散文閱讀。其所敘事,相互接引,從逼臨三十歲最後一月開始倒數,整整數瞭三十一天。憑這一日子的倒數,使散思遊絮聚攏成一脈綿亙的山形,一座座秀麗小山錯落,各具姿態。
詩是相信有人在等待……詩是透過「傷」之存在……除瞭前兩篇像楔子,錶明他以生命體驗進行詩的詮釋,其他各篇先以極簡情節作為意象,並以另一相對應的情節迴答這一意象,最後再迴扣最初的情節,照應預設的主題。我看瞭幾篇,不期然聯想起「賦格」這一音樂術語。各篇暗含復調特質,主鏇律精短,筆墨綫條簡約,但「關於詩」這一主題始終於字行中追逐、飛翔:
以打籃球和寫詩對位,達陽說用一個假動作騙過防守者,「利用這一點點的時間差,加速過人或起身投籃」;以拍岸的海浪和寫詩對位,達陽說「要推敲,各種立場,復雜的思考,必須顧慮唸起來的聲音,要美,就像……。我邊說邊偷偷看她,聲音在海風裏飄飄忽忽」;以搬傢重新安置物件與寫詩對位,達陽說「所有字詞與句子的相對位置都是不確定的。……太多事情,是存在於某個客觀上不斷變動,但情感上未曾稍移的位置當中的」……
他是那麼在乎生活一切的存在,電光石火中探囊取物,撿拾、鏤刻,兀自感慨「怎麼就沒在意」、「我現在纔發覺」、「我曾經不知道」。當他迴顧某年某日在考場抬頭看到巨大天空一隻渺小的鷹的身影,多少年來念念不忘,他想,世界或許沒有什麼改變,但有一「更高遠、更永恆年輕的什麼」始終盤鏇,「鷹是永恆的監考員」。我想,他為瞭不違逆父母期許選讀法律係,念完法學院後,竟又迴到文學創作的考場,他何嘗不是天空那隻鷹。
謝三進說,林達陽是七年級新詩創作群的「領頭羊」。是的,他是優秀的詩人,詩人當然要展露不俗的語言美技,包括語法、節奏、意象。此刻當我闔上A4紙列印的這本書稿,腦海仍疊映其中諸多形色與聲音,包括:化妝遊行女孩的臉、穿行樹叢枝條上的鬆鼠、一顆落在木棧道上的毬果、印刷廠中庭與他對望狂吠的狼犬,還有多次寫到的花蓮的海,達陽形容層層推擠的浪,越過他,彷彿「成為轉摺嚮上的海岸山脈」,而「躍齣海麵的魚或鯨豚,都像是巨岩崩解齣的碎屑」,何其清新的感知紋理啊!統而觀之,不僅是一位青年詩人的心靈自剖,也是感性抒發的「一首詩的完成」。
達陽初習詩時,我贊嘆過他,也曾質疑、棒喝過他。而今他既以詩凸顯創作實力,更以散文攻占灘頭堡,勾起我對逝去時光的惘然,韆萬心兵遊走,《青春瑣事之樹》真是一本迷人的書。
‧2015年9月2日寫於紅樹林
(本文作者為國立颱灣師範大學國文係教授)
推薦序2
一開始,麵對這個世界的樣子 陳修澤 青春好難。
那所有亂七八糟的,各種天真愚蠢的第一次。
那是我們一開始,麵對這個世界的樣子。
從前總是以為自己的人生會像電影主角,總會發生些什麼,又發生些什麼,受眾人的注目,急轉直下,然後轟轟烈烈的完結。生命的價值好像可以在短短幾小時內把故事說完,於是拼命的證明自己。
實際上似乎從來沒有發生過。就算發生瞭,似乎也不是想像中那樣。
生活是一天過著一天,大量重復,孤單而且漫長的百無聊賴。
而一樣的是,還是沒有人能瞭解,那些無法言喻的、不知道該怎麼麵對的情緒,隨著漫長的時間,它就深深刻在那裏,塑造瞭我們的樣子。然後在那些幻滅中認識瞭這個討人厭的世界運作的方式,然後青春就過去瞭。
遭遇各種衝撞,受傷,最後我們找到棲身之處,不管我們願不願意。
現在也許能夠說得齣個所以然來,但也已經是大人瞭。那些說不齣口的青春仍然孤單而明亮的閃耀在記憶裏。
那些片段留下的狂妄,在現在看起來似乎都可愛極瞭。
……大概吧?
也總是大概還有些事是不敢迴頭看的,對吧?
那是不是代錶青春還沒過完?
真煩人吶。
這個人正嘮嘮叨叨的說著這些……
我記得當初我決定要考藝術大學的時候……
……
(你以為我要繼續說嘛?纔不要告訴你哩!)
(本文作者為「那我懂你意思瞭」樂團主唱)
後記
青春瑣事之樹 林達陽 長長的學生生涯當中,我總覺得,我們都是自由的樹。
中學的時候學過植物相關知識,形成層、木質部與韌皮部,一麵嚮內年年積纍,一麵嚮外層層脫落,季節和氣候事件都在樹的內裏留下痕跡,黑膠唱片一般的年輪圈圈增生,無一遺漏,秘密儲存,水分養分上下輸送,盤根錯節,枝枒伸展,莖葉枯榮,花開結果。我靠坐在教室的木桌椅裏,無聊課間在紙上寫字畫畫,為瞭某些青春的難題而默默心動,或心痛,感覺自己纍積又消磨,有時灰心有時認真,極其緩慢的長大著。陽光穿窗而入,照著我和紙筆,微微發熱,氣息聲音,什麼都是時間隱喻。
這樣的創作經驗,這些散漫倔強卻字字經心的作品,是青春之樹內裏分裂又增生的形成層,我不斷去寫,讓文字不懈地支持著改變著我和我所看見的世界。在形上與形下之間,創作是我的形成之術。文學與訴說能做什麼呢?其實我也不知道,隻是需要──是這些不切實際、單薄無用、自我解構又建構的部分,讓我,和我們,在多年以後的現在,終於都成為瞭擁有故事的人。
這本書中收錄瞭我學生時期的多數散文創作,以及剛剛踏入職場那幾年零星完成的作品。最晚完成的是輯一,29歲那年,詩集《誤點的紙飛機》要齣版的前一個月,我在鼕天的颱北工作,一天一篇,急急寫下關於詩與為瞭詩的種種心情。輯二到輯四的文字更早一點,多數寫於18到25歲之間,少數是剛畢業的那幾年,心思總徘徊遊蕩在高雄、颱北、花蓮之間。尤其是花蓮。其中輯三輯四幾乎全是在花蓮唸碩班時所寫的。輯五則是三篇彼此相隔六年的作品,都寫高雄,為著不同的原因,選擇瞭同一個主題,或許是因為題目太明確瞭,太專心瞭,每每重看,總覺得與其說是寫高雄,不如說是寫著高雄在我身上留下的時光痕跡。
沒有預想過這些文字會齣版成冊,或許也因此得以保留瞭它們坦白強烈、雜蔓自由、毫無防範的樣子。多年以後重新再看,字裏行間跌跌撞撞讀著,除瞭驚喜,難免也有青春的尷尬之感。但該怎麼說呢?這就是我的成長故事瞭,糾結的委屈的,急急迫切嚮上伸展的,分心散意走岔的枝枒與路,路又生路,沿途長齣新芽和花,花葉引來美麗的動物,就是如此瞭。如今遠遠望去,那些屬於我的青春過往或許就是一棵近海生長的大樹,集結成這本書,像是慢慢鋪一條長長的路,帶我再次通往那樹所在之處,爬上枝乾,跨坐其上,隱身在鬱鬱樹冠之中,眺望已經去過或永遠無法抵達的那些遠方,以及那些想望,聽樹葉沙沙作響,各種色彩與情狀,季節的約定,細瑣動搖,陽光底下,閃閃發亮。
木質的迴憶與傷痕纍纍的枝乾,每片柔軟的葉子都是安神的風鈴,淋過雨,迎著時光之風,花在綻放,結成生活與人情的果實。謝謝你經過這裏,看到這裏。謝謝你。這是我的青春瑣事之樹。我全心全意的希望──像一個未經世事的少年那樣真心希望,這本書,能讓你想起你的青春瑣事之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