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對轉變與衝擊的年代:全球金融大師馬丁‧沃夫寫給下一次經濟危機的備忘錄

麵對轉變與衝擊的年代:全球金融大師馬丁‧沃夫寫給下一次經濟危機的備忘錄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Martin Wolf
圖書標籤:
  • 金融危機
  • 經濟學
  • 全球經濟
  • 馬丁·沃夫
  • 投資
  • 風險管理
  • 經濟預測
  • 金融市場
  • 宏觀經濟
  • 危機應對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後海嘯時代,當危機成為常態,
唯有確實數算金融經濟體係的確知與未知,
纔能安然挺過下一波瘋狗浪。

  自1980年起,世界經曆瞭六次具全球意義的金融危機:1980年代初的拉丁美洲債務危機;1990年代的日本危機;1994年以墨西哥為中心的龍舌蘭危機,拉丁美洲許多地區也受到波及;1997至1999年的東亞危機;2007至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機;以及2010至2013年的歐元區金融危機。

  這六次危機,地區和原因或許不盡相同,卻儼然自成一股不可挽迴的頹勢:不但一次比一次嚴重,衝擊也愈來愈全球化;最近兩次危機甚至危及世界經濟體係的核心,甚至影響將近一半的全球經濟産齣。

  金融海嘯爆發已經超過七年,危機遠去瞭嗎?沒有人敢確定。危機會再來嗎?很可惜,答案是肯定的。我們仍然不能掉以輕心。

  下一次危機再來,就是毀滅的大火!

  世界曆經六次危機金融之後,我們終於醒悟,在全球化及自由化的架構下,當前的金融體係,脆弱是本質,危機屬內生。而看似有效化解危機的方法,尤其是財政寬鬆和信貸擴張,其實都深化瞭金融長期的脆弱性。

  這一切是怎麼發生的?我們要如何跳脫惡性循環的陷阱?當前,世界經濟前景仍不確定,全球金融秩序仍不穩定,全球首屈一指的經濟評論傢馬丁‧沃夫寫作本書,做為下一次全球經濟危機的備忘錄,也是我們在渾沌中思考來路、展望齣路的必讀之作。

名人推薦

  《經濟學人》
  《金融時報》
  《紐約時報》  一緻推崇

專業推薦(依姓氏筆劃排列)

  王伯達(財經作傢)
  李紀珠(颱灣銀行董事長)
  梁國源(元大寶華綜閤經濟研究院院長)
  曾銘宗(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

重量贊譽

  美國前聯準會主席 柏南奇
  英國前央行總裁 金恩
  美國前財政部長 桑默斯
  前英國金融服務管理局主席 透納
  諾貝爾經濟學傢 史迪格裏茲
  諾貝爾經濟學傢 剋魯曼
  投資大師 索羅斯
穿越迷霧:洞察世界經濟新格局的深度解讀 這是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舊有的經濟範式正在被顛覆,新的挑戰與機遇並存。本書旨在提供一個不依賴於特定危機預測,而是基於對全球經濟結構、權力轉移和技術革命深刻洞察的分析框架。我們不提供簡單的答案,而是引導讀者深入理解當前復雜局麵的底層邏輯。 本書將帶你踏上一場穿梭於宏觀經濟學前沿、地緣政治博弈和技術顛覆浪潮的探索之旅。全書結構嚴謹,論證充分,旨在為關注全球經濟走嚮的決策者、學者和普通讀者提供一個多維度的觀察視角。 第一部分:全球化敘事的重塑與迴潮 在過去幾十年中,全球化曾被視為不可逆轉的潮流。然而,近期的事件——從貿易摩擦的加劇到供應鏈的重構,再到地緣政治的緊張——預示著一個更為復雜的新階段的到來。 第一章:效率與韌性之間的平衡術 本章深入探討瞭過去數十年間,全球經濟高度依賴“效率最大化”帶來的脆弱性。我們將分析“準時製生産”(Just-in-Time)模式在麵對突發衝擊時的錶現,並著重考察各國政府和企業如何開始權衡效率與“韌性”(Resilience)之間的取捨。這不僅是供應鏈管理的問題,更是關於國傢安全和經濟主權的重要議題。我們考察瞭“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和“近岸外包”(Near-shoring)等新興概念的驅動力及其潛在的經濟後果,例如成本上升與通脹壓力。 第二章:地緣經濟的碎片化進程 經濟活動正越來越多地受到政治考量的驅使。本章聚焦於“去風險化”(De-risking)的全球趨勢,分析主要經濟體如何利用技術齣口管製、投資審查等工具來重塑全球價值鏈的布局。討論的重點在於,這種碎片化是否必然導緻全球經濟增長的停滯,還是會催生齣新的、區域性的經濟集團,形成多極而非單極的市場結構。我們運用曆史案例對比當前趨勢,探究其可持續性。 第二部分:技術革命的深層影響與治理難題 技術進步是推動經濟結構轉型的核心動力,但其影響是雙刃劍。本書將重點考察那些正在重塑生産力函數和勞動力市場的關鍵技術。 第三章:數字主權與數據治理的衝突 人工智能、大數據和雲計算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商業模式。然而,數據的跨境流動、隱私保護以及關鍵技術標準的製定,已經演變為國傢間競爭的新疆域。本章分析瞭不同司法管轄區在數據治理上的差異,以及這些差異如何影響跨國企業的運營和全球創新的速度。我們探討瞭“數字主權”的理念如何在實踐中被詮釋,以及它對未來技術閤作構成的挑戰。 第四章:自動化浪潮與勞動力市場的結構性變革 自動化和機器人技術不再是未來的設想,而是正在發生的現實。本章超越瞭簡單的“崗位替代”討論,轉而關注技術如何改變技能需求和收入分配的結構。我們將分析新興職業的誕生速度與傳統行業衰退速度之間的不匹配,探討教育體係和社會保障機製如何應對這種快速且持續的結構性失業風險。核心議題是:如何確保技術進步的紅利能夠更公平地惠及社會,而非進一步加劇不平等。 第三部分:宏觀政策工具的局限與創新 在經曆瞭長期的低通脹和低利率環境後,全球宏觀經濟政策正麵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貨幣和財政工具的效力似乎正在減弱,而新的風險正在積聚。 第五章:債務的常態化與財政可持續性 全球公共和私人債務水平已達曆史高位。本章審視瞭在利率上升環境下,高債務水平對政府財政空間構成的約束。我們評估瞭不同國傢應對債務負擔的策略,從結構性改革到債務重組的可能性。重點在於分析“債務貨幣化”的誘惑與長期風險,以及如何在高債務背景下維持金融穩定。 第六章:通脹的新特徵與央行的“再教育” 近期的通脹波動揭示瞭傳統通脹模型的局限性。本章探討瞭氣候變化、地緣政治衝擊和勞動力市場結構變化等非傳統因素如何影響價格穩定。分析當前通脹的供給側驅動力,並評估中央銀行為應對這類“結構性通脹”時,傳統貨幣政策工具的有效性和副作用。我們討論瞭如何構建一個更適應新現實的通脹目標體係。 第四部分:氣候轉型:風險、投資與經濟機遇 氣候變化不再僅僅是一個環境問題,它已成為重塑全球資本配置和産業競爭力的核心經濟變量。 第七章:轉型的成本與收益的再估算 本章深入剖析瞭嚮淨零排放經濟轉型的巨大投資需求。我們分析瞭“綠色溢價”的演變,以及碳定價機製(無論是碳稅還是排放交易係統)如何影響不同行業的投資決策。關鍵在於識彆哪些投資將成為未來的增長引擎,以及哪些傳統資産將麵臨“擱淺資産”的風險。 第八章:能源安全與地緣政治的交匯 能源結構的轉型深刻地嵌入瞭地緣政治的競爭之中。從關鍵礦物(如鋰、鈷)的供應控製到可再生能源技術的領先地位,資源競爭正在取代化石燃料的傳統爭奪。本章考察瞭能源轉型如何催生新的依賴鏈,並對全球權力平衡産生影響。理解能源轉型,就是理解下一階段的國際關係。 結論:在不確定性中尋找新的導航 本書的結論部分不試圖提供一個樂觀或悲觀的預言,而是強調適應性和政策靈活性是穿越當前動蕩時期的關鍵。麵對全球化退潮、技術加速和環境壓力並存的復雜局麵,領導者和投資者必須摒棄綫性思維,擁抱情景規劃,並緻力於建立更具韌性和包容性的經濟結構。本書提供的,是一套分析工具,用以理解這個正在形成的、充滿矛盾和機遇的新世界。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馬丁‧沃夫Martin Wolf


  倫敦《金融時報》副主編暨首席經濟評論傢。2年獲頒大英帝國司令勛章。他具備深厚的專業學養,加上敏銳的洞察力與犀利的判斷力,論述擲地有聲,備受推崇,放眼全球,幾乎無人能齣其右。著有《新世界藍圖:全球化為什麼有效》(Why Globalization Works)和《馬丁沃夫教你看懂全球金融》(Fixing Global Finance)等書。

譯者簡介

許瑞宋


  香港科技大學會計係畢業,曾任路透中文新聞部編譯、培訓編輯和責任編輯,亦曾從事審計與證券研究工作。2011年獲第一屆林語堂文學翻譯奬。譯有《品格緻勝》、《商業冒險:華爾街的12個經典故事》(閤譯)和《數位麵包屑裏的各種好主意》等書。facebook.com/victranslates。

圖書目錄

推薦序 得其環中,以應無窮            曾銘宗                
緻謝                
自序  本書寫作緣起                
導論  「我們已經不在堪薩斯瞭」                

第一部 衝擊                
序麯                
第1章 從危機到緊縮                
第2章 歐元區的危機                
第3章 美麗新世界                

第二部 轉變                
序麯                
第4章 金融體係如何變得脆弱                
第5章 世界經濟如何轉變        
        
第三部 齣路                
序麯                
第6章 正統經濟學遭顛覆                
第7章 修復金融業                
第8章 未來的長路                
第9章 修補不幸的婚姻                

結論:下一次是大火                
各章注釋    

圖書序言

導讀

  景氣不再急升暴跌,英國利率是四十年來最低的。經濟不再冷熱交替,英國正享受兩百年來最長的持續成長期。

—布朗(Gordon Brown),2004年(當時為英國財政部長)

  我認為貨幣政策的進步很可能是促成「大穩定」的重要因素,雖然絕對不是唯一的因素。有些人認為近二十年來總體經濟波動性降低,主要是運氣好,恕我不能完全苟同,雖然我相信運氣是原因之一。

—柏南剋,2004年(當時為聯邦準備理事會長)

  過去彷若另一個世界。即使是不久之前的事,放在今天仍往往顯得奇特。政經決策者的觀點無疑是這樣。2007年8月開始的危機導緻高所得國傢經濟普遍萎靡,並引發歐元區的巨大動盪;這場危機令這些國傢以至整個世界陷入睏境,連聰明又消息靈通的政經決策者也無法預見。

  布朗畢竟是政治人物,而非專業的經濟學傢,口齣狂語並不令人意外。但柏南剋是齣色的經濟學傢;他的錯誤,唉,頗能代錶經濟學界。在2004年2月談論經濟學傢所稱的「大穩定時代」的著名演講中,柏南剋先生所講的情況如今看來完全是另一個星球的事。他說的那個世界,經濟非常穩定,貨幣政策是曆來最好的,完全不必擔心金融危機和經濟長期萎靡。柏南剋先生當時還說:「經過改善的貨幣政策很可能産生瞭重大作用,不僅促成通膨波動性降低(這一點沒有什麼爭議),連經濟産齣也因此變得比較穩定。」

  這些話如今顯得荒誕。主流經濟學界錯瞭。它不懂經濟的總體層麵如何運作,因為它未能認識金融風險的作用;它未能認識金融風險的作用,部分原因在於它不懂經濟的總體層麵如何運作。少數經濟學傢確實瞭解經濟之所以脆弱的根本原因,但他們的觀點遭到忽視,因為這些觀點與天真樂觀的教授想像齣來的理性行為者、效率市場和全麵均衡世界格格不入。

  危機引發的經濟動盪不僅淘汰瞭僅隻數年前的經濟論點,也已經(或理應)改變瞭世界。這就是本書的主題。本書不打算具體敘述這場危機的經過,而是嘗試分析這場危機對經濟和經濟學的啓示。我們必須仔細分析這件事,纔能討論我們必須做些什麼,然後對照已經完成和正在進行的事。我們是否已經走上永續發展之路?

  我認為,答案是否定的。

  本書大綱

  本書第一部談「衝擊」,檢視2007年之後衝擊先進經濟體的金融危機如何將世界帶到2014年初的狀態。沒錯,全球化趨勢並未停歇;但是,二戰後最新、最險的金融危機已經讓世界經濟變得脆弱,並且使高所得國傢的經濟變得虛弱。

  第一章檢視這場全球金融危機及其餘波,焦點放在高所得經濟體的現狀。正統經濟觀念認為這種巨大的金融危機多少有些不可思議。但是,危機還是發生瞭。一波波的金融危機以及因應危機的措施(拯救銀行體係、空前的貨幣擴張,以及巨額的財政赤字)均非比尋常。這些英勇的措施雖然阻止世界陷入另一場大蕭條,卻未能使高所得國傢迴復健康。這些國傢的政府窮於應付危機的後果:失業率居高不下,生産力成長緩慢,民間部門緻力減債,政府財政的償付能力日益堪憂。這些經濟體似乎會步上日本後塵,陷入長期萎靡。

  第二章關注歐元區的危機。2008年信貸資金流動一停止,歐元區的結構弱點便暴露在世人眼前。當局隨後一連串的政策乾預雖有不足之處,卻也勉強阻止瞭體製崩潰。雖然危機處理工作有若乾進展,戰後歐洲融閤大計仍陷於險境,因為相關國傢既不可能大幅強化結盟關係,也不可能迴到各自貨幣獨立的狀態。

  第三章檢視這場危機在新興經濟體造成的後果。盡管高所得國傢經濟疲弱,新興市場大緻保持快速的經濟成長。但是,在包括中國和印度的新興經濟體,民間或公共部門過度負債和資産泡沫問題,也已引發更多關注。此外,先進國傢的異常貨幣政策,以及大量民間資金流齣這些國傢尋求較高的收益,也造成新興經濟體政策製定者的嚴重難題:是否應該接受本國貨幣升值、對外競爭力降低?還是要設法抗拒(可能要靠乾預匯市,風險是貨幣失控,信貸過度成長,通膨高漲,金融失序)?最後,新興市場也已齣現經濟成長放緩的跡象。這些國傢需要進一步的結構改革。

  第二部談「轉變」,檢視世界經濟如何走到當前的狀態。體製的脆弱最終引發如此巨大的金融和經濟衝擊,這些弱點是怎麼齣現的?如果我們期待未來能更美好,就必須認清問題的根源。

  第四章集中探討金融體係的脆弱性。金融體係的核心部分為什麼會崩解?這是金融體係固有的弱點所緻嗎?還是因為危機之前和危機期間的重大政策錯誤?有些人認為當局處理危機時所犯的錯誤,比危機之前的錯誤更重大,這是真的嗎?所有這些觀點都有幾分真實。這一章將分析金融體係的固有脆弱性從何而來。我將仔細檢視,在2007年之前,是什麼造成金融體係特彆脆弱。本章將闡述「影子銀行體係」的成長,金融復雜性和互聯程度的升高,「道德風險」的作用,以及政府處理危機的責任。我也將指齣,以通膨目標法管理經濟有其局限,而人們嚴重誤解此一局限。

  但第五章也將指齣,經濟容易爆發危機的這種脆弱性,不完全是金融體係的問題所緻。問題背後還有一些全球經濟事件,尤其是「全球儲蓄過剩」和與此相關的信貸泡沫,而這些問題又與一些互有關聯的經濟變化有關。當中一個關鍵因素是全球經濟失衡,導緻新興經濟體嚮先進國傢輸齣資本,而先進國傢卻未能有效運用這些資本。1990年代的亞洲危機過後,全球實質利率跌至異常的低水準,引發資産價格膨脹,最終演變成資産泡沫。但是,全球儲蓄過剩問題之所以齣現,還有一個重要因素:資本與勞工之間的所得分配,以及勞工之間的所得分配改變瞭。本章將指齣,一些以總體經濟因素解釋這場危機的流行說法(尤其是寬鬆的貨幣政策),是倒果為因。世界經濟失衡和儲蓄過剩的問題背後,是自由化政策、科技演變和人口老化促成的世界經濟根本轉變;這些變化展現在全球化、不平等加劇,以及高所得經濟體投資疲弱等現象上。

  第五章將說明信貸泡沫、儲蓄過剩,加上根本的設計缺陷,如何導緻歐元區陷入危機深淵。我將指齣,我們必須瞭解五項要素的互動:設計上的錯誤;危機之前債權國與債務國的政策錯誤;金融體係的脆弱性,尤其是歐元區國傢的銀行體係;貨幣政策的錯誤;以及危機爆發時,當局在擬定因應方案上的失敗。因為這些因素,歐元區仍麵臨顯著的崩潰風險,嚴重威脅歐洲的經濟穩定。

  第三部談「齣路」,探討我們應如何走齣睏境。當局因應危機的做法有個顯著特徵:隻求以最低限度的措施恢復係統的運轉。總體經濟政策是這樣,金融體係改革是這樣,歐元區的改革也是這樣。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但這種做法不夠好:因為如此一來,經濟復甦幾乎注定疲軟與失衡,未來幾乎勢必引爆更大的危機。

  第六章將尋找適切的經濟理論。這場危機顯示,人們嚴重誤在財政政策上)。我們必須思考以下問題:從近年種種事件看來,近數十年來的正統經濟學還有多少站得住腳?相對於管理央行、擔任財政部門顧問的正統經濟學傢,奧地利學派或後凱因斯學派是否更接近真理?我的答案是:非正統經濟學傢確實比正統經濟學傢正確。經濟學界麵臨巨大挑戰,極需要試驗。有些人認為我們必須迴歸金本位製度,本章將證明這不過是幻想。不過,貨幣與金融的關聯確實是必須處理的核心議題。

  第七章將探討如何達緻更穩健的金融體係。我將先檢視當局目前正在推動的改革,然後討論它們是否足以帶給我們安全的未來。接著將討論進一步改革的可能,包括大幅提高資本要求,並建議完全取消「部分準備銀行製」。我的結論是我們必須推動更多根本改革,因為當前的金融體係在本質上需要仰賴政府。這個本質衍生危險的動機,最終很可能導緻政府破産。金融操作對房地産泡沫的促進作用,是金融體係脆弱性特彆重要的一麵。利用土地存量提高財務槓桿,嚮來是破壞穩定的現象。

  第八章將討論如何改善本國以至全球的經濟。我們必須從如何達緻更有力而平衡的經濟復甦說起。經濟復甦應獲得遠更為有力的貨幣和財政支援。如果我們做不到這一點,經濟前景將濛上深重的陰影。決策當局2010年太早奉行緊縮政策,是犯瞭錯。但是,如果不再次訴諸破壞穩定的信貸和資産價格泡沫,要恢復危機前的成長速度,要追求供需平衡,都會麵臨重大限製。顯而易見的解決方法是大幅擴大投資和淨齣口,但兩者都有障礙要剋服。世界經濟必須調整到可持續的狀態,讓資本從已開發國傢大幅流嚮開發中國傢。

  本章將說明如何做到這點,又為何如此睏難。這件事需要全球貨幣體製的改革,彆的不談,我們極需創造一種新的準備資産,使新興經濟體不必奉行重商主義政策。但是如果我們做不到(看來是這樣),而高所得國傢又無法創造投資熱潮,則高所得國傢可能必須考慮激烈的貨幣體製改革,包括直接以貨幣為預算赤字融資。

  第九章將討論歐元區可以如何改革。歐元區眼下正麵臨生存挑戰,必須決定完全或部分解散,又或者創造齣大幅改善自身運作所需的製度和政策。解散歐元區是可以想像的事,但此舉至少將在短中期內造成巨大的金融、經濟和政治混亂。如果解散歐元區破壞瞭歐洲整閤大計,則亂局持續的時間將長得多。如果不解散歐元區,則改革必須包括更有效地支援遇到短期睏難的國傢,某程度的財政聯邦製,更大程度的金融整閤,提供更有力支援的央行,以及確保競爭力對稱調整的機製。如果沒有這些改革,歐元區將永遠無法有效運轉;而即使有這些改革,歐元區也未必能夠長期存在。

  最後的結論將迴到這場危機對世界的啓示。本書會指齣,這是一個轉捩點。我們必須推動根本的改革纔能達緻較穩定的狀態。全球化需要適當的增減—要增加的是全球監理與閤作,而個彆國傢也需要更多自由,以擬定自身因應全球化壓力的方案。隨著世界的整閤與發展,維持全球公共財的供給將是艱钜的長期挑戰;這些公共財包括穩定的全球經濟,和平,以及極其重要的全球環保工作。但是,如果我們不先剋服近年這場危機遺留的問題,就無法完成這些任務。此外,這一切將必須在新舊勢力交替中完成:新勢力已經崛起,國際權力和責任將從以西方強國為主的狀態逐漸改變。

  衝擊的重要

  本書的分析為何重要?因為西方近年的金融和經濟危機改變瞭世界。危機改變瞭時勢,改變瞭我們對時勢應有的想法,改變瞭我們應有的因應行動。從最明顯的說起。世界經濟後來與2007年時多數人所想的截然不同。當時我們以為強健的經濟體,原來渾身是病。在所有主要的高所得國傢,經濟産齣仍然遠低於以前的趨勢水準,而經濟成長率也多數遠低於先前以為的潛力水準。一些主要國傢(尤其是法國、義大利、日本和英國)2013年的經濟活動水準仍低於危機前的高峰。失業率居高不下。許多人擔心一些高所得經濟體將陷入像日本般的長期萎靡,這種情況看來大有可能發生,甚至可能比日本更糟:整體而言,目前的情況正是如此。

  (本文未完,更多精采內容,請參閱本書。)

自序

  「這種事」—又一場大蕭條,可能再度發生嗎?如果可能,為什麼二戰以來不曾發生?在檢視曆史記錄,以及過去35年相對成功的經濟運作時,自然而然會心生這些疑問。為瞭迴答這些問題,我們必須有一套經濟理論;而根據這套理論,在我們這種類型的資本主義經濟體裏,大蕭條是種種可能齣現的狀態之一。

—明斯基(Hyman Minsky),1982年

  本書要談的是,2007年8月之後衝擊高所得國傢的金融和經濟危機,如何改變瞭我們的世界。但本書的分析基礎,是這些衝擊如何源自先前的轉變;所謂先前的轉變,是指全球經濟的變化與金融體係之間的互動。本書將探討,這些令人不安的事件,如何改變我們的經濟學觀念(這種改變是應該的);這些事件又如何改變受到影響的國傢,及其他國傢奉行的政策(這種改變也是應該的)。

  本書探索已經改換的世界麵貌。我必須先對自己和讀者坦白:雖然我的工作是分析世界經濟,多年來也見過多場金融危機,但我未能預見高所得國傢齣現如此規模的危機。這並不是因為我對危機之前無以為繼的趨勢無知無覺。我2008年的著作《馬丁沃夫教你看懂全球金融》(Fixing Global Finance )以2006年發錶的演講為基礎,討論金融體製的脆弱,以及1980年代初以來金融危機頻頻發生的現象。它也檢視1997至1999年新興市場危機之後令人擔心的現象:主要經濟體齣現巨額的經常帳盈餘或赤字,所謂的「全球經濟失衡」問題日趨嚴重。它聚焦於三個互有關聯的現象,探究其中的意義:美國經常帳赤字愈來愈大,新興經濟體纍積愈來愈多外匯準備,歐元區齣現內部失衡問題。2這些討論自然是源自我更早在2004年齣版的《新世界藍圖:全球化為什麼有效》(Why Globalization Works )中對金融體係的思考。3那本書雖然強烈支持全球化,但也強調金融危機代價沉重。盡管如此,我沒有預料到,這些趨勢最終造成如此巨大的金融危機,如此全麵的救援行動,以及歐元區如此嚴重的動盪。

  我之所以失準,不是因為我未察覺在經濟學傢所稱的「大穩定時代」(great moderation,美國經濟産齣相對穩定的一段時期,尤其是1980年代末至2007年),資産價格和債務水準大幅上升,可能埋下瞭動盪的種子。我的失準是因為我缺乏預見西方金融體係崩潰所需要的想像力。我錯在我受限自己對經濟的心智模型,認為世界最先進的經濟體不可能再發生大蕭條,甚至不可能齣現「大衰退」。我當時認為,這種事如果真的發生,隻可能是因為銀行業者和監理當局犯下不可思議的大錯。我個人的經濟觀念未能通過明斯基設定的檢驗標準;這位已故的經濟學傢幾乎已被所有人淡忘。

  本書希望能從錯誤中吸取教訓。本書的目標之一,是討論明斯基對經濟理論的要求(必須納入大蕭條發生的可能)是否閤理;如果閤理,經濟學傢應該如何迴應。我認為明斯基對經濟理論的要求相當閤理。許多主流經濟學傢的迴應,是錶示危機不可能預測:如果可以預測,危機不是已經過去,就是會因為理性行為者的預防措施而化解於無形。這種說法無疑能滿足許多人,因為幾乎沒有主流經濟學傢預見2007年開始的這場危機;他們甚至沒想到可能發生這種危機。對居主導地位的新古典經濟學派來說,蕭條是某種外部(經濟學傢會用「外生」〔exogenous〕一詞)衝擊所造成,而非係統內部産生的力量。

  與此對立的觀點認為,危機發生的原因,部分在於主流經濟學模型使得危機在理論上看似極不可能發生,結果反而令危機實際發生的可能性大為提高;我認為這個觀點看來閤理得多。理性預期和效率市場假說,促成瞭監理當局和投資人漫不經心的態度。如明斯基指齣,穩定的狀態會埋下不穩定的種子。這正是索羅斯(George Soros)所稱的「反身性」(refl exivity)的一麵。索羅斯既是成功的大投機客,也是創新的經濟思想傢;根據他的「反身性」概念,人類的思考方式決定人類麵對怎樣的現實。幼稚的經濟學是促成經濟動盪的因素之一。在此同時,比較不傳統的分析師會錶示,在現行經濟體製下,危機是無可避免的。後凱因斯學派(懷疑自由市場)與奧地利學派(強烈信仰自由市場)雖然立場截然不同,但他們會同意危機在現行體製下無可避免,隻是兩派人士對於危機的起因和如何處理危機有不同看法。

  明斯基認為經濟學必須能夠設想經濟可能因為係統內部齣現的事件、而非外部衝擊而爆發嚴重的危機,這種觀點在方法論上是穩當的。危機畢竟是一種經濟現象,而且已證實是資本主義經濟的恆常特質。如魯比尼(Nouriel Roubini)和米姆(Stephen Mihm)在《末日博士危機經濟學》(Crisis Economics )中指齣,藉用塔雷伯(Nassim Nicholas Taleb)的說法,危機和隨後的經濟蕭條並不是「黑天鵝」事件(不可預測的罕見事件),而是「白天鵝」事件(相對罕見的正常事件,甚至有規律可循)。蕭條確實是資本主義經濟體的可能狀態。不納入這種可能的經濟學理論有嚴重缺陷,就像生物學理論不考慮物種滅絕的可能,人體健康理論不考慮心髒病發作的可能,造橋理論不考慮橋樑崩塌的可能。

  明斯基認為蕭條發生時,政府必須有因應措施。我認同這一點,後凱因斯學派和奧地利學派對此有不同意見:前者的理論基礎是凱因斯的均衡失業理論,後者則以米塞斯(Ludwig von Mises)和海耶剋(Friedrich Hayek)的自由市場觀點為根基。明斯基本人相信「大政府」(有能力以財政赤字為民間部門提供財源)和「大央行」(有能力在金融體係失靈時支持放貸)。事實上,處理重大風險正是現代政府和央行的重要職能。除瞭在危機爆發時著手處理,政策製定者也必須考慮如何增強經濟抵禦危機的能力。當然,這些有關市場經濟弱點和政府責任的觀點,全都極具爭議性。

  這些事件改變瞭我對經濟學的看法。但是,我自1967年於牛津大學開始學習經濟學以來,已經不止一次因為各種事件而改變自己的經濟學觀點。入學牛津之後的45年間,我的知識大有增長,想法當然也會不時改變。例如,我在1960年代末和1970年代初時認為,無論是在高所得或開發中國傢,市場有必要發揮更大的作用,而總體經濟政策必須緻力維護貨幣穩定。我因此加入擁護市場導嚮經濟觀的行列。相對於新古典學派對均衡狀態的執著,我特彆欽佩奧地利學派的創見:市場經濟是鼓勵尋找營利機會的體係。熊彼得(Joseph Schumpeter)和海耶剋的著作當時極具影響力(至今仍是)。近年這場危機印證瞭我對均衡理論的懷疑,但也喚迴瞭我在牛津求學時對凱因斯學說産生的強烈仰慕。

  八十年之後,凱因斯對1930年代的憂慮再度成為我們的憂慮。已經有人提醒我們,未能吸取曆史教訓的人注定要重蹈覆轍。近年這場危機因此改變瞭我對金融、總體經濟和兩者關係的看法,因此也難免改變瞭我對金融和貨幣體係的看法。我發現,從某個角度來看,本書的觀點更接近我45年前所抱持的態度。在此似乎應該區分一下我對世界運作方式的看法和我的價值觀,前者確實有改變,後者則至今未變。我的價值觀傳承自我的父母,尤其是我已故的父親愛德濛.沃夫(Edmund Wolf)。他是1930年代從奧地利逃到英國的猶太難民,熱烈支持自由民主體製(liberal democracy),反對左派和右派的烏托邦與狂熱思想。他信仰啓濛價值觀,但對人性的弱點也有認識,後者是源自他的劇本創作和新聞工作纔華(與事業)。他接受人們的本來模樣,反對那些試圖違逆人性、改造人類的人。這些價值觀使他在冷戰期間成為堅定的反共者,而我後來也是這樣。

  我一生信奉這些價值觀,但我對經濟的看法卻隨著時間推移而有所改變。西方國傢1970年代受經濟動盪衝擊時,我擔心經濟繁榮和政治穩定因此受損。1975年8月,英國零售物價年增率高達27%,我甚至因此思考我的國傢會否走上阿根廷的路。我樂見佘契爾夫人(Margaret Thatcher)嘗試馴服通膨,限製政府對經濟的乾預,約束如脫繮野馬的工會勢力,以及推動市場自由化。我認為這些是必要的改革,而雷根總統的政策至少也有一部分是美國需要的。在冷戰持續的背景下,西方國傢重新振作看來有其必,而且正確。我認為若要恢復社會與政府之間的適當平衡,政府從權力過度擴張、不負責任的狀態轉嚮權力較為節製和負責任的狀態,無疑是正確的方嚮。我的結論是1970年代的政府因為過度涉入各種事務而變得虛弱,尤其是在英國:每週供電三天,物價飛漲,企業盈利崩跌,勞工焦躁不安,顯示政府履行基本職能的能力愈來愈弱。當時的美國和英國均需要職能較有限但效能較高的政府,以及自足能力較高、更加強健的公民社會。

  (本文未完,更多精采內容,請參閱本書。)

推薦序

得其環中,以應無窮


  馬丁‧沃夫是《金融時報》的專欄作傢,也是一位經濟學傢,曾在2004年與2008年相繼齣版《新世界藍圖:全球化為什麼有效》與《馬丁沃夫教你看懂全球金融》等暢銷財經書籍。過去閱讀他的文章,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其針對國際金融情勢的動態發展,提供精闢的分析與評論。此次,相當榮幸能夠搶先閱讀他的新作並為其寫序。坊間對於分析描述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的相關齣版品可說是汗牛充棟,但本書作者以其深厚的經濟金融素養,就這場危機帶給全球經濟與金融之衝擊與改變,為讀者提供兼具理論基礎與實務經驗的分析與洞見,可以說是近幾年討論國際金融議題的最佳著作。

  作者將此書分為三部,第一部「衝擊」(前三章)具體描述這場危機帶給高所得國傢、歐元區及新興經濟體之經濟與金融影響。第二部「轉變」:第四章檢視金融體係的脆弱性及其根本原因;第五章則說明金融危機的發生,不完全是金融體係的問題,還有總體經濟齣現失衡現象,包括全球儲蓄過剩以及信貸泡沫的問題。

  本書最後一部「齣路」,我個人推薦讀者值得一看再看,相信能從中尋找問題與啓示。第六章是正統經濟學與非正統經濟學的激辯。正統經濟學的總體經濟模型是一動態隨機一般均衡分析,將危機的産生視為外生性,而忽略經濟體係內部如何替資産價格定價的金融市場問題,以緻於發生資産價格大幅度變化對總體經濟造成衝擊,危機已然形成。因此,必須正視總體經濟學的理性預期假說以及金融理論的市場效率假說在實際經濟運作上的侷限性;第七章則透過金融體係改革的論證,具體提齣提高金融機構的資本要求,以及有效執行總體審慎監理為兩項最根本的改革措施;第八章則是討論未來經濟復甦的可行策略,擴張或是緊縮的政策辯證;最後一章則講述歐元區帶來的危機,以目前希臘是否退齣歐元區為例,這不單純隻是單一國傢退齣而已,而是貨幣聯盟本身在建立時便有其缺陷,若要維持歐元區的存在,勢必要做齣根本改革:調整經濟結構、債務重整以及財政政策改革。

  迴顧2008年金融海嘯期間,國內也有少數銀行發生緊急流動性的問題,所幸政府快速採取存款保險全額保障及相關措施,恢復民眾信心,避免少數銀行影響金融安定。而在危機發生後,美國、英國及歐洲各國經濟均受到嚴重衝擊,體認到金融産業影響民生經濟甚巨,因此紛紛開始強調審慎監理的重要性,並進行一連串金融改革。

  對於書中具體提齣兩項最關鍵的金融改革措施,即提高金融機構的資本要求,以及執行總體審慎監理,我深錶同意。特彆是在金融海嘯後,促使「巴塞爾銀行監理委員會」(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 BCBS)發布「巴塞爾資本協定三(Basel III):強化銀行體係穩健性之全球監理架構」,將總體審慎監理納入架構規範內。我國早已針對Basel III,修正相關法規,提高本國銀行的自有資本,並加強流動性管理,截至2015年第1季,本國銀行普通股權益比率、第一類資本比率及資本適足率平均為9.71%、9.95%及12.65%,各銀行均符閤法定標準。這對於強化金融機構承擔風險能力,以及提升銀行體係穩健性,形成瞭有利的條件與堅實的基礎。

  為瞭持續改善金融體質、提升競爭力,並因應數位發展的趨勢,我在2015年5月提齣金融基礎工程計畫,其中第一項便是提高資本,我認為資本一嚮是金融穩定的核心議題,尤其是本國金融機構須有更充足的資本,方能支應在亞洲區域發展,擴大業務規模。在近年政府與金融業的共同努力下,金融業的獲利能力已獲得長足的進步。以本國銀行為例,全年稅前盈餘由2012年新颱幣2,402億元成長至2014年的3,201億元,創曆史新高。而截至2015年第1季為止,我國銀行整體平均的資本適足率為12.65%,其中國內前五大銀行平均資本適足率為12.85%,雖符閤資本適足的要求,但與國際比較,以全球排名76至100名的區域性銀行為例,其平均資本適足率為14.43%,顯示國內金融機構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間,實應藉此獲利能力提升的時機強化充實資本。

  金融海嘯發生以來已近七年,當前我們麵對的國際經濟環境並不比金融海嘯發生前更好,而颱灣是一以齣口為導嚮的小型開放經濟體,深受國際經濟局勢影響,厚植金融實力固然可以為增加自身抵禦危機能力,但倘稍有不慎,金融也可能成為危機傳遞的管道。做為金融主管機關,所念茲在茲、殫精竭慮的就是要隨時辨識風險,防微杜漸,期能在穩定的環境中推動金融業的健全發展,最終能促進産業與民眾的福祉。於此,我不禁想引用明朝大儒呂坤所言,「為政之上焉者:寬厚深沉,遠識兼照,造福於無形,消禍於未然,無智名無勇功而天下陰受其賜」,實可為金融監理工作的寫照。

  深入閱讀這本書後,我們可以看見這位大師級的作者針對目前的全球的經濟睏境、當局採行的財政與貨幣政策以及各國間政治關係所提齣的精彩分析與深入見解,更難能可貴的是,原本艱澀的經濟理論與金融實務,在作者的筆觸下都顯得清楚易讀,確實是一本具備深度與廣度的好書。我們或許無法從此書獲得所有問題的答案,但我衷心期盼讀者,尤其是政府官員或經濟學者能細讀本書,用冷靜與理性的頭腦,為颱灣未來經濟發展做齣抉擇。

曾銘宗
(本文作者為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

圖書試讀

歐元是一場災難—不用「災難」一詞,不足以描述情況之惡劣。創造歐元本來是希望促進團結,締造繁榮和削弱德國對歐洲經濟的支配,但結果恰恰相反:它損害團結,破壞繁榮,並且鞏固瞭德國的支配地位,至少暫時是這樣。

盡管文化和經濟成就非凡,歐洲有犯災難性錯誤的悠久曆史,而這些錯誤通常是接近瘋狂的盲目傲慢和一廂情願造成的。2014年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一百週年紀念。一戰可能是歐洲種種蠢事當中最重大的一件,它最終導緻第二次世界大戰,而後者其實並非無可避免。二戰之後,在美國保護下,歐洲人逾半個世紀的耐心和努力,帶給歐洲和平、繁榮與閤作,可惜終於又新犯下傲慢的錯誤,雖然代價遠低於兩次大戰,卻更不必要:這一次是相信經濟情況各異、文化差異更大的主權國傢組成不可迴頭的貨幣聯盟,可以順利地運作。

歐元區危機清楚顯示,這種想法是多麼愚蠢。德國管理歐元區事務雖然犯瞭種種錯誤,但德國的政策製定者和經濟學傢瞭解歐元風險—這一點值得錶揚。德國之外,瞭解歐元風險的其他歐洲大國就隻有英國。慎思的德國人(尤其是德國央行的人)認識到,在現代世界,貨幣是國傢與政體的産物;必須先有國傢和政體,然後纔創造貨幣,不能反過來。但是,其他歐洲人決定做本末倒置的事:在歐洲各國結成適當的政治聯盟之前,先建立歐洲貨幣聯盟。

歐洲1988年設立經濟暨貨幣聯盟研究委員會,由歐洲執委會主席狄洛(Jacques Delors)擔任主席。該委員會的報告完全沒有討論貨幣聯盟得以支撐的政治基礎,隻提供邁嚮歐洲貨幣聯盟的技術指引。當時德國正處於兩德統一後的陣痛期,而它曾為瞭兩德統一尋求歐洲夥伴的支持,加上齣於對歐洲理想的擁護,德國人覺得自己不能抵製建立歐洲貨幣聯盟的計畫。歐洲各國很快於1991年達成奠定貨幣聯盟創建計畫的《馬斯垂剋條約》,隨後幾乎所有歐盟成員國都尋求加入歐元區。此後的事,本書第二和第五章已經講過。

歐元區的建立,與美國各州組成貨幣聯盟的過程極其不同。牛津大學的歐魯剋教授(Kevin O’Rourke)和加州大學的泰勒教授指齣: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題目真的很有意思,直接點齣瞭我們目前所處的時代特質——“轉變與衝擊”。光是看到“全球金融大師馬丁‧沃夫”和“下一次經濟危機的備忘錄”,就讓人忍不住好奇,這位大咖到底預見瞭什麼?颱灣這幾年經濟上的起伏,加上國際局勢的不穩定,什麼疫情、地緣政治衝突,真的讓大傢每天都提心吊膽的。我總覺得,我們好像站在一個十字路口,未來充滿瞭未知。這本書就像是手裏握著一本藏寶圖,或者說是一本預警手冊,能讓我們在麵對即將到來的風暴時,不至於完全措手不及。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清晰的分析,幫助我們理解為什麼會走到這一步,以及最重要的,在危機發生時,我們普通人、企業,甚至政府,應該如何應對,纔能盡量減少損失,甚至找到新的機會。馬丁‧沃夫的名聲在外,他的觀點一定有深度,而且可能觸及到一些我們平時不太容易接觸到的宏觀經濟層麵。我希望這本書能幫我理清思路,對未來多一份信心,少一份恐慌。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麵對轉變與衝擊的年代:全球金融大師馬丁‧沃夫寫給下一次經濟危機的備忘錄》讓人一讀就覺得沉甸甸的,好像預示著一場不可避免的巨變。作為一名在颱灣生活的普通上班族,我每天都在感受著生活成本的上漲,房價的壓力,還有新聞裏那些關於通膨、利率、股市波動的消息,常常讓我覺得一頭霧水,更彆提所謂的“經濟危機”瞭。我一直很好奇,那些經濟學傢口中的“危機”到底是怎麼發生的?它們對我們小老百姓的生活會有什麼樣的實質影響?馬丁‧沃夫這個名字聽起來就很厲害,他是“全球金融大師”,那他寫下的“備忘錄”肯定不是泛泛而談。我希望這本書能用一種相對容易理解的方式,解釋清楚經濟危機背後的邏輯,讓我們這些非專業人士也能窺探到一些端倪。尤其是在颱灣,我們經濟上和國際聯係這麼緊密,一旦全球發生什麼大事,我們肯定很難置身事外。我希望能從中得到一些啓發,瞭解在風暴來臨前,我們應該如何保護自己的財務,如何調整自己的心態,不至於在慌亂中做齣錯誤的決定。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麵對轉變與衝擊的年代:全球金融大師馬丁‧沃夫寫給下一次經濟危機的備忘錄》直接點齣瞭時代的主題,也點齣瞭作者的身份,感覺很有份量。在颱灣,我們對經濟的敏感度其實很高,畢竟小島經濟對外依賴度也挺高的。近幾年,從國際紛爭到國內的物價飛漲,再到科技産業的起伏,都讓我們感受到經濟的“轉變與衝擊”並非遙遠的口號,而是實實在在的生活體驗。而“下一次經濟危機”這個詞,聽起來就讓人有點緊張,但同時又很想知道,這位享譽國際的金融大師,究竟看到瞭怎樣的風險,又為我們這些普通人留下瞭什麼樣的“備忘錄”。我希望這本書不是那種晦澀難懂的經濟學理論,而是能用相對清晰、易懂的語言,解釋清楚宏觀經濟的運作邏輯,以及潛在的危機成因。我尤其想知道,在即將到來的不確定性中,作為颱灣的居民,我們應該如何調整自己的心態和行為,纔能更好地應對可能齣現的經濟下行,保護好自己的傢庭,並且抓住可能齣現的轉機。

评分

《麵對轉變與衝擊的年代:全球金融大師馬丁‧沃夫寫給下一次經濟危機的備忘錄》這個書名,簡直像是在我們耳邊敲響的警鍾。作為在颱灣生活、工作的人,我們能清晰地感受到全球經濟浪潮對這片土地的每一次衝擊。從供應鏈的瓶頸到地緣政治的緊張,再到疫情帶來的連鎖反應,種種跡象都指嚮一個信息:世界正在經曆一場深刻的變革,而經濟危機似乎隻是這場變革中一個隨時可能爆發的節點。馬丁‧沃夫的名字,無疑是金融界的一塊金字招牌,他的“備忘錄”,聽起來就像是一份直擊要害的分析報告。我非常好奇,這位身處風暴中心的觀察者,究竟看到瞭什麼?他又為我們這些身處局中的普通人,準備瞭怎樣的“藥方”?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具有前瞻性的分析,讓我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當前經濟格局的脆弱性,以及未來可能齣現的挑戰。同時,我也希望它能教會我們如何在不確定的時代中,保持冷靜,做齣審慎的判斷,並為可能到來的經濟寒鼕做好更充分的準備,讓自己的生活少受影響,甚至從中找到新的發展方嚮。

评分

拿到《麵對轉變與衝擊的年代:全球金融大師馬丁‧沃夫寫給下一次經濟危機的備忘錄》這本書,我腦海中浮現的是近幾年全球經濟風雲變幻的景象:新冠疫情打亂瞭多少人的生活和計劃,俄烏戰爭讓能源價格飆升,通貨膨脹似乎成瞭日常的背景噪音。在颱灣,我們同樣感受到瞭物價的上漲和經濟增長的放緩,很多行業的經營者都在喊“日子不好過”。所以,馬丁‧沃夫這個名字,以及“下一次經濟危機”的字眼,都非常有現實意義。我一直覺得,瞭解經濟的運行規律,就像掌握瞭一門生存技能。尤其是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有這樣一個經驗豐富的“大師”指點迷津,無疑是一件幸事。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深刻的洞察,幫助我理解當前經濟形勢的復雜性,以及未來可能麵臨的風險。更重要的是,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實際的建議,不隻是紙上談兵,而是能讓像我一樣的普通讀者,在麵對可能的經濟寒鼕時,能夠有所準備,做齣更明智的決策,保全自己的財富和生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