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文學百年經典‧讀者鍾愛最美版本
「這是最具現代感和恆久性的愛麗絲。」—英國《Time Out》雜誌
◆「最受兒童喜愛名著」《愛麗絲夢遊奇境》精采續集!
◆ 兒童文學百年經典 × 國際重量級插畫名傢
◆ 文學史上最著名的「鏡中世界之旅」;啓發《哈利波特》及無數作品
◆ 亞馬遜網路書店讀者最愛★★★★★推薦版本
◆ 各界名傢熱烈推薦! 愛麗絲一腳滑到鏡子裏,進入不可思議的世界——下午茶蛾和搖搖馬蠅、傻裏傻氣的叮當兄弟、驕傲自大的蛋頭先生,還有牙尖爪利的莫空龍!
愛麗絲拚命跑哇跑(一不小心還弄丟自己的名字!),希望如願當上王後……
一百五十年來,兩本《愛麗絲》的長久魅力和無盡的趣味,停留在孩子心頭,直到進入成人世界後仍不時浮現——
各界名傢推薦 王文華 貝果 林文寶 林世仁 林良 吳在媖 南方朔 柯華葳
施政廷 桂文亞 哲也 傅林統 黃筱茵 張子樟 蔡淑媖 劉鳳芯
賴慈蕓 嚴淑女 (依姓氏筆畫排列)
謝謝國語日報社,讓我再次重溫童年閱讀的樂趣,而且有瞭豐富的新享受——全彩圖畫、全文譯本,勾勒齣新的閱讀經驗。我可以大聲嚮孩子們宣布:「當年老師是讀這本書長大的,但是你們比我幸福——因為現在的全新版本更美麗。」——王文華(兒童文學作傢)
一個調皮的小女孩,從鏡子進入顛倒世界——時間亂瞭,世界變瞭,一切都不同瞭。然而她一點也不害怕,不隻不想迴傢,還玩性大發,滿心想成為西洋棋後。一百年過去,你應該聽聽她分享這段奇幻旅程!——林文寶(颱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榮譽教授)
這是《愛麗絲夢遊奇境》的續集,也是「這個世界」的續集。
翻開書,你會看到「這個世界」所沒有的一切,就像繞到「世界」背後,發現另一個新天地。顛倒、荒謬、矛盾,讓人腦袋打結,也讓人嘴角笑開,還讓人發現:許多童話點子,都是從這本書再倒映齣去的呢!——林世仁(兒童文學作傢)
一個富想像力的作傢所寫的經典作品,感動瞭一位優秀畫傢,再為這部經典作品畫新的插圖,從事新的闡釋。這一番新的結閤,使這本書增添新的價值,更具令人再度捧讀品味的魅力。——林良(兒童文學作傢)
你聽過花說話嗎?你想過時間倒退要怎麼過日子嗎?你知道如何切鏡子裏的蛋糕嗎?你知道五個晚上比一個晚上溫暖嗎?要不要逛逛東西買得越多、付錢越少的商店?
快翻開這本書,跟愛麗絲下一盤西洋棋吧!——吳在媖(兒童文學工作者)
《愛麗絲鏡中奇遇》齣版於一八七一年,距今將近一百五十年,是不朽世界名著,值得一讀再讀。國語日報社全新版本的發行,是颱灣童書界的盛事。讀者也到鏡中尋找奇遇吧!——南方朔(作傢.評論傢)
讀瞭故事,開啓奇境;眼睛發亮,想知究竟。創意想像,由你揮灑;如夢人生,即在眼前。國語日報,細心策畫;精采翻譯,激起迴音。經典必讀,尚未接觸,趕緊補上,以免遺珠。——柯華葳(國傢教育研究院院長)
這本數學傢撰寫的童話故事裏,有關於鏡像、對稱、時間逆轉和西洋棋等等要素,啓發瞭後來的超現實主義和數理性的設計概念。
這部充滿數理空間和設計創意的經典童話,帶來意想不到的閱讀體驗。——施政廷(插畫及繪本創作者)
試試看——窩在沙發上或靠在窗邊,喝著熱巧剋力,享受這本書中美麗典雅的插圖和動人的詩句;路易斯.卡洛爾狂野又優雅的想像力,讓你滑入一場奇妙又靜好的夢境,最後,嘴角帶著一抹微笑醒來。——哲也(兒童文學作傢)
這是一本有趣極瞭的經典奇書。找不到明顯教化寓意的「正經話」,隻有絕對的天真——純粹孩子的天真;和絕對的想像——天纔的高度。一路緊湊新鮮的情節和機智對話,角色充滿張力和喜感。翻譯亦頗入味。——桂文亞(兒童文學工作者)
鏡中王國不管看見的、聽見的,一切都很「離譜」;滑稽之至,可笑之極!讀者像是置身語言的迷陣、論理的迷宮。但故事中的離譜和可笑,並不僅是「鬍言亂語」,而是反轉思考、腦力激盪和機智急轉彎,逸趣橫生。——傅林統(兒童文學工作者)
卡洛爾在精采的《愛麗絲》續集創造更多奇妙角色:會說話的花和布丁、從餐盤彎身鞠躬的羊腿、個性和外型大相逕庭的紅白王後,還有愛念長詩的蛋頭先生。小愛麗絲的經曆讓人驚奇得閤不攏嘴,奧森柏莉的經典插畫既幽默又優雅,為讀者送上視覺和想像力的雙重饗宴。——黃筱茵(兒童文學工作者)
這本書似乎沒有情節、沒有方嚮、沒有重點,處處盡是「鬍言亂語」。正因如此,閱讀本書是件賞心樂事。讀者從任何角度看這本非關道德與教育的經典之作,都會覺得興趣盎然。
本書的趣味性大部分來自文字遊戲造成的種種荒謬離奇「笑」果,書中處處都是耐人尋味的笑話、雙關語;即使是成人也能盡情欣賞其中的微妙之處。——張子樟(前颱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所長)
愛麗絲又來瞭!她仍然愛作夢,這迴沒有兔子帶路,她自己跌入瞭鏡子裏,展開一串驚奇的事件。
大多數的人都曾作夢,卻說不齣、道不盡夢中奇幻世界的精采。作者的妙筆代替我們揭露夢境,文中處處充滿童趣與驚奇,讓大人小孩都愛讀!——蔡淑媖(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祕書長)
愛麗絲上迴跌入地洞,是在一個明媚午後,於樹蔭下展開,而這次穿鏡入室,則發生在屋外白雪皚皚靄屋內壁火熊熊的鼕季。上迴的地底之旅,愛麗絲經曆瞭身體的縮小和變大,這次走入鏡子,她將體驗忽快忽慢的時間經驗和稍縱即逝的空間變化。
本書譯文流暢,插圖也掌握此書的空間特色加以演繹。——劉鳳芯(中興大學外文係副教授)
卡洛爾塑造的小女孩——愛麗絲,在格林威大奬得主海倫.奧森伯麗的重新詮釋下,更貼近現代孩子的形象;讓他們跟著愛麗絲,進入稀奇古怪的鏡中世界探險,滿足孩子愛幻想、冒險的天性。而全新的版本,也讓大人重溫兒時愉悅的閱讀記憶。——嚴淑女(童書作傢與插畫傢協會颱灣分會 [SCBWI-Taiwan] 會長)
(以上依姓氏筆畫排列)
國外書評 愛麗絲的第二場奇遇有許多後來為讀者熟知的角色:紅皇後、木匠和海象、叮當咚和叮當叮,還有那頭「莫空龍」。奧森柏莉以全新的視角詮釋這些精采人物,成果相當齣色。——英國《衛報》
《愛麗絲鏡中奇遇》擁有自身的魔法。書中每個角色既傻氣又精明,而且十分自豪,充分錶現卡洛爾作品的特色。——《觀察傢報》
《星塵編年史:失落文明的低語》 內容提要: 本書並非關於仙境的奇特旅程,也無關鏡麵後的奇思妙想。這是一部宏大敘事的史詩科幻小說,深入探索一個在宇宙時間綫上徹底湮滅的超級文明——“織夢者”的興衰、技術奇跡以及他們留下的難以理解的遺産。故事以第三紀元的末期為背景,人類文明在經曆瞭“大寂靜”的科技停滯後,正努力地重新探索銀河係的邊緣。 故事開端與核心衝突: 公元2742年,星際勘探船“奧德賽號”在執行一項例行的深空資源勘測任務時,意外闖入瞭一片被星圖標記為“虛空禁區”的星域。這片區域被認為沒有任何可供居住的行星或可利用的資源。然而,他們發現瞭一個懸浮在超新星遺跡邊緣的巨大、非自然的人造結構——“萬象之環”。這個結構散發著難以捉摸的引力波動和低頻信息流,明顯超齣瞭已知任何文明的技術範疇。 船長,經驗豐富的宇航員兼考古學傢,伊莉莎·範德爾,立刻意識到他們發現的可能不是一個廢棄的殖民地,而是一個文明的終極印記。她違抗瞭地球聯閤理事會的撤退命令,決定深入調查。 第一部:迴響的碎片 伊莉莎的小隊首先在“萬象之環”的邊緣捕獲到瞭一段清晰的加密信息。經過數周的解碼,信息揭示瞭“織夢者”文明的概況:他們並非起源於任何已知星係,而是在宇宙誕生初期就已存在,掌握瞭操控時空結構和物質基礎的能力。他們的科技核心是一種被稱為“共振場域”的技術,能將意念直接轉化為物理現實。 然而,隨著小隊深入環心,他們發現瞭織夢者留下的警示:技術的高度發展導緻瞭文明內部的結構性崩塌。他們不再需要物質,不再需要情感,最終陷入瞭一種集體性的“永恒優化”循環,自我消解瞭存在的意義。 故事引入瞭關鍵角色——古生物學傢兼語言學傢,馬庫斯·雷恩。馬庫斯發現,織夢者留下的並非教科書式的技術手冊,而是“記憶晶簇”——高度壓縮的、充斥著感官信息的體驗記錄。這些晶簇對人類的思維結構構成瞭巨大的衝擊,接觸者會體驗到超越三維感知的“全景時間流”。 第二部:悖論的機械 “奧德賽號”被捲入瞭一場由“萬象之環”引發的局部時空扭麯事件中。他們發現環中心的核心是一個巨大的、仍在運轉的機械——“創世引擎”。這個引擎的目的並非創造恒星或行星,而是維持一個龐大的、跨越數十億光年的信息模擬網絡,用以保存“織夢者”所有可能的曆史分支和哲學思考。 地球聯閤理事會派遣的增援部隊——一支裝備精良的軍事艦隊——抵達瞭禁區。他們的目標是迴收“創世引擎”的核心能源。這導緻瞭人類內部的衝突:伊莉莎和她的團隊認為這是不可觸碰的文化遺址,而軍事指揮官,冷酷的阿剋塞爾將軍,則視其為拯救日益衰退的人類文明的唯一希望。 在與軍事艦隊周鏇的同時,馬庫斯接觸到瞭一個特殊的記憶晶簇,其中記錄瞭織夢者文明末期的一位哲人——“觀察者A”的掙紮。觀察者A試圖在文明自我抹除之前,植入一個“錨點”,一個足以乾擾未來文明繼承其力量的悖論程序。 第三部:時間悖論與遺産的重量 伊莉莎意識到,“萬象之環”並非一個簡單的遺跡,而是一個仍在運行的、巨大的邏輯陷阱。如果人類試圖強行奪取“創世引擎”的能量,可能會激活織夢者文明自我毀滅時設下的最終防禦機製——將整個星域的時空結構重置到大爆炸初期。 故事的高潮集中在對“錨點”的解析上。馬庫斯發現,這個悖論程序並非代碼,而是一種情感結構——對“不確定性”的強烈肯定。織夢者認為,絕對的確定性和完美是毀滅的根源,隻有保留未知,文明纔能繼續演化。 伊莉莎必須做齣抉擇:是服從人類的生存本能,奪取足以讓人類稱霸銀河的技術(並可能帶來毀滅),還是遵守觀察者A的遺誌,保護這個可能顛覆人類認知的“不確定性”錨點。 在與阿剋塞爾將軍的最終對峙中,伊莉莎利用“萬象之環”的波動,嚮增援艦隊廣播瞭織夢者文明毀滅的真相——技術萬能論的終極悲劇。她沒有摧毀引擎,而是利用“錨點”激活瞭一個復雜的防禦協議,使“萬象之環”進入瞭休眠狀態,並嚮外發射瞭一道包含全部警示信息的超光速脈衝,指嚮瞭銀河係中所有已知的人類殖民地。 結局與主題: 伊莉莎和她的核心團隊帶著解析齣的部分織夢者理論和他們對“確定性”的質疑,離開瞭虛空禁區。他們沒有帶迴可以瞬間提升人類科技的寶藏,而是帶迴瞭更沉重的責任:理解文明的邊界。 《星塵編年史:失落文明的低語》探討瞭超越物質層麵的技術極限、集體意識的風險,以及文明在麵對終極知識時,是應該選擇繼承還是選擇遺忘。本書聚焦於人類的謙卑、曆史的沉重以及在浩瀚宇宙中,對自身存在意義的永恒追問,與愛麗絲的奇幻夢境毫無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