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漢語:語法綱要

上古漢語:語法綱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上古漢語
  • 語法
  • 語言學
  • 曆史語言學
  • 古代漢語
  • 漢語語法
  • 學術著作
  • 教材
  • 研究
  • 經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總結作者多年思考和研究漢語語法心得,是作者對上古漢語語法體係最完整的陳述。行文力求明白易讀,深入淺齣;理論與事實並重,期能做到既有學理依據,並充分反映古代漢語特色。作者希望此書對古漢語的學習和研究都有參考價值。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梅廣


  1938年生於香港,11歲隨傢遷颱。東海大學中文係畢業,颱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美國哈佛大學語言學博士。曾任國立颱灣大學中文係教授,國立清華大學中國語文學係教授兼係主任,國立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教授,現為清華大學名譽退休教授。緻力研究漢語語法,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於1980年間在颱灣中南部山區,1990年間在大陸雲南省西北邊境調查少數民族語言。退休後從事先秦思想典籍文獻研究。

圖書目錄

導 言  1

第一章 古漢語語法研究的理論與實際  1

1.語法與古漢語研究  1
2.虛詞與語法學  2
2.1虛詞「言」  3
2.1.1句首的「言」  6
2.1.2句中的「言」  8
2.1.2.1「言」作為連詞  8
2.1.2.2「言」作為動詞賓語  9
2.1.2.3「言」作為狀語詞尾  9
2.2「言」與「而」  10
2.3「言」的「我」義  12
3.語句分析與古書閱讀  15
3.1斷句  16
3.1.1《大學》的「闕文誤字」  18
3.1.2數讀中的真讀  19
3.1.2.1《論語》「子在齊聞〈韶〉」  20
3.1.2.2《孟子》「晉人有馮婦者」  21
3.2結構多義  22
3.2.1《中庸》「忠恕違道不遠」  22
3.2.2《中庸》「所以行之者一也」  23
3.2.3《莊子‧齊物論》「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  24
3.3虛詞與文義解釋——以「焉」為例  25
3.3.1有先行詞的復指  26
3.3.1.1介詞結構  26
3.3.1.2「焉」作「之」用  29
3.3.2文義的復指  30
3.3.2.1「焉」錶達處所  30
3.3.2.2錶前述的事:在這上頭  33
3.3.3承上文,如同謂語前「焉」、「爰」的時間連詞用法:於是  34
3.3.4有無句中的「焉」  36
3.3.5狀語詞尾,猶「然」  38

第二章 句子的結構基礎——句法學略說  39
1.句法和語法  40
2.生成語法學  42
3.句子成分分析  47
3.1直接成分分析  47
3.2樹型結構  49
4.句子的建構  51
4.1基本運作  51
4.2命名(labeling)  52
4.3詞組  53
4.3.1基本結構  53
4.3.2結構關係  55
4.3.3結構的延伸  56
5.論元結構(argument structure)  60
5.1論元結構上的加接(adjunction)  61
5.2輕動詞結構(light verb structure)  63
5.2.1輕動詞  65
5.2.2施事、緻事和增價結構  65
5.3語言的綜閤性與分析性  69
6.句子結構中的關係  70
6.1語法和語義關係  70
6.2格位  73
7.移位(movement)  74
8.指稱  76
8.1語言中的指稱成分  76
8.2句子成分之間的同指稱關係(co-indexing relations)  77
8.3隱性代詞pro  78

第三章 偏正結構:條件句  80
1.條件的非實然與實然  80
2.假設復句  83
2.1假設復句的形式標準  83
2.2現代漢語幾個假設詞的用法  84
2.2.1一般假設  84
2.2.2語意較深的假設  84
2.2.3假設的程度  85
2.3上古漢語假設句標記  86
2.3.1「若」、「如」:如果、假如  87
2.3.2從比況到假設:假設標記「若」、「如」的産生  92
2.3.3「若」、「如」帶否定詞  94
2.3.4「若」的雙音節化  95
2.4假設分句用「之」  97
2.5假設分句用「而」  100
2.6假設標記「使」  102
2.6.1假設標記「使」産生的句法條件  102
2.6.2「使」的假設用法  103
2.6.3「使」的雙音節化  106
2.6.4「令」  107
2.7錶條件的假設標記「苟」  108
2.7.1「苟」:隻要,錶充分條件  108
2.7.2「苟非」,「苟不」,「苟無」:錶必要條件  109
2.8誓詞「所」  110
3.讓步復句  111
3.1容認和縱使的語義區彆  111
3.2容認「雖」  113
3.3縱使句  115
3.3.1「縱」  115
3.3.2「即」:萬一;即使,就算;隻要  117
3.3.3徧舉縱使「若(或)」  119

第四章 主題句  120
1.主題與主語  120
2.主題句的結構  123
3.主題句的判彆  124
3.1三個判彆形式依據  124
3.2主題與信息焦點的錶達  125
3.3主題與主題鏈  126
3.4主題與時間/處所副語  127
3.5主題與條件  129
4.上古漢語的主題句  131
4.1主題句是一個基本句式  133
4.2上古漢語主題句的類型和用法  136
4.2.1無標主題句  137
4.2.1.1主題判斷句  139
4.2.1.2主題釋義句  142
4.2.1.3主題釋因句  145
4.2.2有標主題句  147
4.2.2.1外位主題句  147
4.2.2.2分裂主題句  148
4.2.2.3對比主題句  150
4.3上古漢語主題語的認定  151
4.3.1主題語必須有停頓  151
4.3.2主題語有特定「關係語」  153
4.3.3主題語非獨立句或句段  153
4.3.4主題語非條件分句  154
4.3.5隱性主題  155
4.3.6主題語非時間副語  156
5.上古漢語的係詞問題  157
5.1主謂判斷句  159
5.2上古漢語係詞的演變  161

第五章 並列結構及其發展:「而」字式  165
1.「而」的曆史  167
1.1「而」的早期用法及相關問題  170
1.1.1「而」和「乃」  172
1.1.2《詩經》「言」字的連詞用法  176
1.1.3零形式並列連詞  176
1.1.4連詞「而」的産生與演變  180
1.2連詞「而」在漢語句法上的類型學意義  181
1.3「而」字式的結構性質及其轉變  183
2.上古中期「而」字的非連詞用法  185
2.1「而」字的副詞用法  186
2.2非獨立子句「主而謂」及其他「名而動」形式  188
3.「而」字的連詞用法  192
3.1「而」字連動結構  194
3.2意念的聚閤:連動的語意作用  195
3.3聚閤與承接  197
3.4連動結構的分類  198
3.5從屬與平行  199
3.6「共賓結構」和「動結式」  201
3.7連動的延伸結構  203
3.8連謂結構  205
4.非敘事性「而」字結構  207
4.1描寫性的「而」字結構  208
4.2說明性的「而」字結構  210

第六章 句子的延伸——句段結構  215
1.句與句段  215
1.1句段的語言實在性  215
1.2復句與句段  216
2.句段類型  219
2.1主題/述題類型  220
2.1.1基本主題鏈  221
2.1.2套接式主題鏈  223
2.1.3分裂式主題鏈  225
2.1.4內嵌式主題鏈  227
2.1.5主題的認定問題  229
2.1.6主題片  233
2.2事理綰閤類型  236
2.3排比類型  242
2.3.1平行排比  242
2.3.2遞進排比  243
2.3.3對比排比  244
3.上古漢語句段結構的幾點特色  246
3.1主題鏈的式樣  246
3.2主題片  248
3.2.1主題片中的主題  248
3.2.2復雜事理關係的主題片  249
3.3排比句段的結構特色  249
3.3.1平行申述  249
3.3.2平行省略  251
3.4句段關聯詞  254
3.4.1「乃」與「遂」  254
3.4.2「然」、「抑」  255

第七章 主動句、受動句、被動句  260
1.句子成分的語法關係和語義角色  260
2.主動與受動  264
2.1主動句  266
2.1.1施事句與緻事句  268
2.1.2曆事句  273
2.1.3當事句  275
2.2作格動詞(Ergative Verb)  278
2.3受動句  280
3.上古漢語被動的發展  287
3.1何謂被動句?  287
3.2關於「於」字式的被動問題  288
3.3「見」字式  292
3.3.1「見動」  293
3.3.2「見動於賓」  295
3.4「為」字式  296
3.4.1「為動」與「為名動」  297
3.4.2「為(名)所動」  300
3.4.3「為動於賓」  301
3.5「被」字式  302

第八章 「於」介詞組的演變及謂語結構的發展  303
1.上古漢語的介詞「於」  303
1.1「於」和「於」  304
1.2蔔辭的「於」  305
2.介詞的語法功能  310
2.1格位分派  310
2.2語義角色  312
2.3決定語義角色的一些因素  312
2.3.1動詞的義類與介詞組的語義角色  312
2.3.2從語義角色看句法與語意(語用)的劃分  315
3.《左傳》「於」介詞組的基本義類  317
3.1錶所在  317
3.2錶所止或終點(止事,goal)  318
3.3錶所從(起事,source)  319
3.4錶所及(對象)  320
3.4.1與不及物動詞連用  320
3.4.2與質詞連用  321
3.4.3及物動詞的特殊用法  321
3.5錶所關  322
4.謂語前的「於」介詞組  323
5.「於」介詞組的衰落  324
5.1「自」(「從」)、「在」和「於」的關係  324
5.2介詞「於」在兩漢以後的演變  327
5.2.1引介起點的「於」及其替換式  327
5.2.2引介終點的「於」及其替換式  330
5.2.3引介行為所在的「於」及其演變  334
5.2.4「於」介詞組的其他演變  335
5.3墊音詞「於」的興起  337
6.上古漢語謂語結構的發展  338

第九章 論元結構(1):受動與緻事  342
1.最小論元結構  343
2.外部論元與內部論元  346
2.1外部論元  346
2.2內部論元  348
3.曆事論元的結構位置  352
4.濛受句  354
5.緻動結構  358
5.1緻動的句法性質  358
5.2緻動詞的併閤限製  362
5.3受動基礎的緻動句  368
5.4緻動基礎的受動句  370
6.使成式  372
6.1「使」的動詞性質  373
6.2「使」的補語結構  376
6.2.1「使之」與「使其」  377
6.2.2完全句補語  381
6.2.3空代詞pro作起詞  383

第十章 論元結構(2):增價與雙賓語結構  386
1.論元的增價裝置  387
2.上古漢語的增價裝置:為動  389
2.1為動的增價裝置  389
2.2分析型為動  394
2.3蔔辭的為動  396
3.供動、與動、對動  399
3.1供動  399
3.2與動  404
3.3對動  407
4.意動結構  410
5.雙賓語結構  415

第十一章 上古漢語的功能範疇  422
1.IP與CP  423
2.語言敘事與時的錶達  425
2.1語言的時製類型:強時語言與弱時語言  425
2.2時製(Tense)與動貌(Aspect)的基本分析  426
2.3事件論元(event argument)與時的錶達  429
2.4動貌與情態  432
2.4.1動貌與事件類型(event types)  432
2.4.2情態  436
2.5時製與動貌:閤成動貌  437
3.上古漢語的「矣」  440
3.1「矣」與閤成動貌  440
3.1.1閤成完成體  441
3.1.2現行體  442
3.1.3即行體  445
3.2「矣」的其他用法  446
3.2.1命令句  446
3.2.2「矣」在復句中時的錶達  447
3.2.3錶事理的「矣」  449
4.上古漢語IP有沒有動貌(Aspect Phrase, AspP)結構?  450
5.上古漢語的情態範疇  454
5.1「將」錶意欲  454
5.2「將」錶達必然  455
5.3假設句  456
5.4「將」作為句首情態標記  456
5.5「將」作為估量詞  457
5.6選擇問句的「將」  457
5.7「將」錶祈使  458
6.結語  460

後 記  462
引用書目  464
索 引  478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第一章 古漢語語法研究的理論與實際
 
1.語法與古漢語研究
 
上古漢語是中國古代的語言。在今日,這個語言已經不是我們日常使用的語言瞭,但是過去讀書人使用的書寫語言還是非常接近古漢語的。這就是所謂文言文。文言文是模仿古漢語的活語言,也可以說是活的古漢語。它有創新成分,也有時代成分,但是它的句法基礎還是古漢語,它的詞匯基本上還是古漢語詞匯。以前的讀書人都要熟讀古代典籍,把古漢語的句法體係內在化,使古漢語成為自己的第二語言。文言文延續瞭古漢語的生命。就如同學習母語不需要依靠語法書一樣,以前的讀書人學習古漢語也不依靠語法書。
 
不過,現在社會早已不使用文言文瞭,學習古漢語的目的也不是為求文字的錶達。但是學習古漢語還是有實際的需要。它是瞭解中國的文化傳統、進入中國古代世界必須做的準備工作。大學中文係都有文字學、聲韻學和訓詁學三種必修課程,都是針對古漢語學習提供語文知識。這些學科在過去是專傢學者的研究領域,一般讀書人是不去講求的,而現在則成為古漢語學習的基礎課程。我們現代人不可能像古人一樣把大部分甚至全部時間放在古漢語學習上,必須以精簡有效的方式攝取知識,也就是必須通過有係統的整理與介紹,由過去的感性學習改為知性學習。
 
文字、聲韻、訓詁都原屬傳統學問;語法學不是。中國古代沒有語法學(grammar)。中國最早的語法學專著是馬建忠的《文通》。《馬氏文通》全書刊於1900年,也就是說,20世紀以後中國纔知道有語法這一門學問。在這以前,隻有文法;文法指的是文章作法,不是相當於語法的現代意義的文法。《文通》建立在西方語法學的基礎上,這是中國語文學受外來影響而發展的一個成功例子,堪與南北朝聲韻研究媲美。然而正因為語法學不是傳統國學的一支,它必須證明它的必要性。文字、聲韻、訓詁是基礎工具學問,古漢語語法學也應當同樣是一門基礎工具學科嗎?過去有不少中文學界的人認為中文沒有文法,因此也不認為有研究中文文法的必要。現在持中文沒有文法論調的人恐怕是鳳毛麟角瞭,但是對語法學在古籍訓解中的重要性持懷疑態度的還大有人在。古漢語語法學談詞類,但是名詞、動詞、形容詞、副詞等詞類區分不是一般常識嗎?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對《上古漢語:語法綱要》這本書的期待,完全是建立在它「綱要」這個詞上的。我認為這本書應該不是那種钜細靡遺、條條框框列得極為詳盡的學術專著,而更像是一本能夠為讀者建立起上古漢語語法框架的入門磚。換句話說,它可能不會讓你成為上古漢語的專傢,但肯定能讓你對上古漢語的語法有瞭一個宏觀且係統性的認識。我預想,書中應該會對上古漢語的句子結構、詞類活用、虛詞功能等核心概念進行簡潔而精煉的闡述,並輔以經典的例句進行說明。 作者的筆觸,我猜測會是嚴謹而不失靈活的。畢竟,上古漢語的資料本身就比較零散,語法的解釋也可能存在不同的學術觀點。優秀的「綱要」應該能夠提煉齣最主流、最普遍的看法,同時也可能適時地提及一些爭議,讓讀者有所警覺,不至於被單一的觀點所侷限。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夠解釋清楚一些常見的、在現代漢語中已經不常用的句式,比如一些省略的現象,或者一些詞語在語法上的特殊位置。這樣,我們在閱讀古籍時,就能對這些結構有更準確的理解,不再隻是囫圇吞棗。

评分

這本《上古漢語:語法綱要》的書名,光聽就讓人覺得沉甸甸的,充滿瞭學術的考究感。我平常對語言學的興趣不算非常濃厚,但對歷史和文字的演變倒是挺好奇的。想像一下,這本書裡頭大概會深入探討古人是怎麼組織句子、用字遣詞的吧?大概會從最基本的主詞、動詞、受詞的順序講起,然後再往更細緻的虛詞、助詞、語氣詞等等。我猜想,書中應該會引述很多《詩經》、《尚書》之類的古典文獻,用實際的例子來佐證它的語法解釋。 想想看,如果真的能透過這本書,稍微窺見先民們當時的思想結構和錶達方式,那該有多有趣。是不是很多現在我們覺得理所當然的語法規則,在那個時代是完全不同的?譬如說,句子的語序是不是更自由?還是有著一套完全不同的邏輯?書裡會不會分析一些古漢語特有的結構,像是在現代漢語裡已經消失的用法?我個人對於「語氣詞」這部分特別感興趣,因為我覺得一個句子的語氣,往往透露齣說話者的情緒和態度,而上古漢語的語氣詞,肯定承載著與現代截然不同的文化底蘊。我非常好奇,作者將如何梳理這些複雜的語法現象,並且用清晰易懂的方式呈現齣來,讓像我這樣非專業的讀者也能有所領悟。

评分

收到《上古漢語:語法綱要》這本書,我第一時間想到的是,這肯定是一本嚴謹紮實的研究成果。我平常雖然不常讀語言學類的書籍,但對於那些能夠深入剖析語言結構、揭示語言演變的著作,總是充滿敬意。我猜想,這本書的作者一定是一位在這方麵有深厚造詣的學者,他透過多年的研究,將上古漢語錯綜複雜的語法體係,梳理得井井有條。 我預期書中會對上古漢語的許多基本概念進行係統性的闡述,例如名詞的格、動詞的時態、句子的構式等等。更讓我感到期待的是,書中應該會引用大量的古代文獻作為例證,從《詩經》、《尚書》、《春鞦》到《戰國策》等,透過這些鮮活的實例,來印證書中的語法論點。我特別想知道,書中對於一些被學界爭論不休的語法現象,例如上古漢語中是否存在「被動語態」的特殊錶達,或是「倒裝句」的具體類型與功能,會有怎樣的解釋。我希望這本書的論述能夠細緻入微,分析到位,讓我能夠在閱讀的過程中,感受到學術的魅力,並且對上古漢語的語法有更深層次的理解。

评分

《上古漢語:語法綱要》這個書名,聽起來就充滿瞭研究的味道。我本身是唸中文係的,上課時接觸過一些古漢語的基礎知識,但總覺得係統性不夠強,很多細節還是霧裡看花。所以我對這本書抱持著很大的希望,覺得它或許能填補我知識上的空缺。我猜測,書裡會從音韻、字形、詞彙的演變開始,然後逐步深入到句法結構。像是名詞、動詞、形容詞等等,在古代的用法和現代有何不同?虛詞,例如「之」、「乎」、「者」、「也」這些,在上古漢語裡到底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它們的變遷過程又是怎樣的? 我很期待書中能有詳細的語法例句分析,而且最好是齣自不同時期的文獻,這樣纔能看到語法的發展軌跡。譬如說,它會不會分析《左傳》和《論語》的語法差異?會不會講到「之」字句的不同用法?甚至,它會不會探討一些較為學術性的語法問題,像是上古漢語的時態、語態等概念,是如何被錶達齣來的?我希望這本書的論述能夠邏扣嚴密,邏輯清晰,並且有足夠的學術深度,讓我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不斷地吸收新知,拓展對上古漢語語法的理解。

评分

對於《上古漢語:語法綱要》這本書,我最關心的點在於它的「綱要」二字所蘊含的「簡潔」與「係統」。我個人對古文的學習並非科班齣身,過去接觸古文多半是靠著老師的講解和參考書,但總覺得知識點零散,缺乏一個總體的架構。《上古漢語:語法綱要》聽起來就像是為瞭解決這個問題而生。我預期書中會對上古漢語的語法現象進行歸納與整理,形成一個清晰的體係,讓讀者能夠從宏觀的角度掌握其基本規則。 我猜想,這本書會從最核心的句子結構開始,深入探討主謂賓、定狀補等成分的配置方式,以及這些成分在上古漢語中如何錶現。同時,我非常好奇書中對於「語序」的探討,因為這往往是理解古文語法的一大關鍵。上古漢語的語序是否比現代漢語更靈活?或者說,有哪些固定的語序模式?此外,我還期待書中能夠對重要的虛詞,如「於」、「以」、「而」、「則」等進行詳盡的解釋,釐清它們在上古漢語中的功能與演變。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用相對簡明扼要的語言,配閤精煉的例證,幫助我建立起一個穩固的上古漢語語法知識基礎。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