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大事

死亡大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湯瑪斯‧林區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是禮儀師更是詩人,有關生死的思索,愛的追問 每日每日為鄉親辦理身後之事 死亡從來不是輕鬆二字 要說的要表達的太多,要愛的要留住的太難 入火或入土均安,死者已矣,而我們在失落中堅強著 這個世界讓人流淚,人類必死的命運讓人心如刀割 這本書,是全體喪葬業者、禮儀師,以及你我的生死研習 「身兼禮儀師與詩人角色的作者,告訴活著的我們,該如何去做有關死亡的功課,並將生與死的討論昇華成藝術性的語言。」 「辦喪事,儀式引領死者回歸天地,一切平靜;這儀式性行為則平撫生者,熨貼我們失落無著的靈魂,乃至送走隱隱深藏於心的愧疚自責。」 ‧ 本散文集共分12篇,以第一人稱,貫穿全書書寫。 ‧ 作者湯瑪斯‧林區以其殯葬業葬儀師兼詩人的角色,以介乎生者與死者橋梁的身分,以自己親身其中的經驗娓娓道出對死亡的深刻思考,筆法冷凝,卻又不失溫暖與幽默。 ‧ 作者湯瑪斯‧林區並且深刻地思考、關心活著的人如何去「活」,如何面對信仰,如何面對紛呈的人際關係……他沒有什麼所謂的標準答案(事實上,關於人生,誰會有呢?),他只是真誠地書寫著,寫下一篇篇略帶悲傷、詩意深沉的散文。 ‧ 本書有個重要命題,那就是「愛與死亡,或說性與死亡」,它們既是同義字,也是反義字,甚至有某種推進的意味──「愛→性→死亡」。 ‧ 因為愛與被愛,我們百感交集地感受著,紮實飽滿地活著;每日每日地見證死亡,作者湯瑪斯‧林區其實更是在說人與人、人與信仰之間有關「愛」的故事。 獎項肯定 ●本書獲美國公共電視台(PBS)《前線》(FRONTLINE)節目取材,製作成同名的六十分鐘影片《The Undertaking》,並榮獲2008年「艾美獎 新聞及紀錄片獎」之「傑出藝術文化專題節目」獎項(Outstanding Arts & Culture Programming of 29th ANNUAL NEWS & DOCUMENTARY EMMY AWARDS)。 ●本書為1997年「美國國家書卷獎」(National Book Award)決選之作 ●本書榮獲1997年《芝加哥論壇報》「中心地帶文學獎」(Heartland Prize) ●本書榮獲1998年「美國圖書獎」(American Book Award) 各界動容推薦 文學界──詩人、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講座教授 陳芳明 文學界──詩人、新銳歷史作家、美國維吉尼亞大學歷史系博士班 廖彥博 殯葬界──萬安生命事業集團董事長 吳賜輝 學術界──台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系副教授 吳庶深 醫學界──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緩和醫療科主任 周希諴 醫學界──《親愛的,我不想太早離開》作者、台北榮民總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 周昌德 各界讚譽 「當初規畫《六呎風雲》影集時, 要數閱讀湯瑪斯‧林區的《死亡大事》幫助最大, 是它給了我為這部影集定調的靈感。」──《美國心玫瑰情》《噬血真愛》《六呎風雲》編導艾倫‧鮑爾(Alan Ball) 「……林區讓人想起愛爾蘭詩人葉慈……他的文字如此強勁有力、充滿原創性,並深具精神層次與美感上的純淨。」──《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書評 「林區這些下筆生動、情感強烈的散文,不僅揭露人類社會的隱蔽之境,也揭開了我們內在的隱密心情。」──《今日美國報》(USA TODAY) 「林區的散文充滿了對人的關切,並對生活中的悲傷、幽默,和偶爾讓人吃驚的那種不可捉摸,帶有非常細膩的觀察……強烈推薦此書,給那些對詩懷有特別情感的人、對愛爾蘭以及對喪葬與文化傳統有興趣的人閱讀。這本書的內容不只是他身為殯葬業者的生活點滴,更是長久以來,喪葬所帶給人類意義的觀察心得。」──《底特律自由報》(Detroit Free Press) 「林區近乎撼動人心地帶我們一窺殯葬這門行業的點滴,真實感受其中的血和淚,也閱覽了人生的最後詩篇,撫慰了讀者的心……這是一本細緻、感性而充滿智慧的書。」──《波士頓週日環球報》(Boston Sunday Globe) 「林區用了極大篇幅描寫自己所愛的人,他以生花妙筆表現出他們從容的幽默感,以及毫不掩飾的深情……這是一本讓人印象深刻、節奏明快的散文集。」──《芝加哥論壇報》(Chicago Tribune) 「……這本引人深思的書,不會太煽情、也不至於太冷情,它恰如其分訴說了,死亡(以及身為殯葬業禮儀師的作者)在我們生命中所扮演的角色。」─《科克斯評論雜誌》(Kirkus Reviews) 「非常激勵人心、非常特別的一本散文集,書中充滿各式各樣的人性、不以為然的嘲諷,以及再健康不過的坦白直率。」──《國家雜誌》(The Nation)書評 「本年度的文學作品大概找不出比這本書首章〈入土為安〉更好的開頭──『每年,我都要埋葬好幾百位鄉親』,而接下來的內容也沒有辜負這驚天動地的開場白……即使在這以第一人稱觀點記錄文字的盛產年代,這也是一本獨樹一幟的作品。」──《君子雜誌》(Esquire) 「一本非比尋常又動人心弦的書。林區的文字優美動人……書裡每個章節都讓人沉迷其中,林區以他身為殯葬業者的觀點,引導讀者重新認識生、死,以及最重要的愛。」──《她雜誌》(Elle) 「林區賦予了死亡課題生命,更將生命與死亡化成藝術。」──《閒暇雜誌》(Time Out)紐約版 「太精采了……辛辣中帶著親切的文風,讓人卸下心房暢快地讀著。」──《優涅讀者雜誌》(Utne Reader) 「林區是個十分特別的作家,他從身為殯葬業禮儀師的角度出發,將自己對生命的深思、道德的複雜扣問都寫進了這本散文集……他讓我們不禁深思起死亡的意義──為何我們總是迫不及待擺脫死去之人,然後才在回憶裡永遠惦念著……」──紐約大學醫學院文藝暨醫學資料庫(The New York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Literature, Arts & Medicine Database)選書 網友好評 ●亞馬遜網路書店(Amazon),4.5顆星推薦 ●邦諾網路書店(Barnes & Noble),4顆星推薦 ●鮑威爾網路書店(Powell's Books),5顆星推薦 ●好讀網站(Goodreads),4顆星推薦 ●電影資料庫IMDB,愛爾蘭電視電影《Learning Gravity》 (aka the Undertaking) ,8.3分推薦 ●電影資料庫IMDB,美國公共電視製播影集《Frontline : the Undertaking》,6.8分推薦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湯瑪斯‧林區(Thomas Lynch,1948~)


  愛爾蘭裔美國人。散文作家、詩人、講師,並在密西根州密爾福市經營「林區與子葬儀社」(Lynch & Sons funeral home)。他從事禮儀師工作已超過四十年,此為家族事業,已傳承至其子姪輩第三代。

  很難說他先是一名詩人,或是一名禮儀師,畢竟死亡與詩作之間,互文性如此深厚密切。林區長期為人文藝術類型雜誌、質報供稿,如《紐約客雜誌》(The New Yorker)、《倫敦書評雜誌》(London Review of Books)、《巴黎評論雜誌》(The Paris Review)、《哈潑雜誌》(Harper's)、《亞特蘭大雜誌》(The Atlantic)、《基督教世紀雜誌》(The Christian Century)《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以及《泰晤士報》(The Times)等刊物,文體包括詩作與散文。

  林區創作了《與海瑟•葛雷斯一同滑冰》(Skating with Heather Grace)等五本詩集、《The Undertaking》等三本散文集、一本短篇故事集,以及與一位牧師合著有關喪禮的書《The Good Funeral》,目前仍創作不輟。

  《死亡大事》是他於一九九六年完成的第一部散文作品集,以精練冷凝、諷喻犀利又不失暖情關懷的詩意攫住了文學界、心理勵志界的目光,迄今已翻譯成八種語言版本。

  個人網站:www.thomaslynch.com

譯者簡介

王聖棻


  從事翻譯工作十餘年,譯有《大亨小傳》、《基督教的故事》等。

魏婉琪

  清大中文所畢,譯有《冰狗任務》(野人)等。兩人合譯的作品有《黃昏時出發》(麥田)、《卡娣的幸福》(野人)、《星星婆婆的雪鞋》(野人)等。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第一章  入土為安(摘錄)

一個人的時間到了就會死,不管是一週裡哪一天,或一年裡哪個月份,如果就季節因素來考量,人也沒有明顯喜歡死在哪個季節。而星星怎麼排列、是不是滿月,或教會年曆上的某個節日也跟死亡沒什麼關係。就死亡的地點來說,哪裡都可以死──有人可以在自己的雪佛蘭車子裡,或在養老院站著或躺著死,也有人死在浴缸裡,在州際公路上、在急診室或手術室,或在寶馬轎車裡。

不知道是否因為我們把更多的設備跟死亡相提並論,或是我們更看重死亡這件事,死在一些用縮寫表示的地點似乎比較不一樣,比如說死在加護病房(ICU)好像就比死在格林次布萊爾療養之家來得好,但事實還是一樣,死者不在乎這個。就這點來說,我埋葬和焚化的死者和以前並無二致,因為時間和空間對他們來說已經不重要了。其實,喪失空間時間感正是大事即將發生前第一個確切的兆頭,接下來便是停止呼吸。在這個時候,如果是胸部中槍或外傷休克,肯定要比中風或冠狀動脈硬化來得引人注目,不過死了之後,怎麼死的就完全不重要了。任何一種死法都行,因為死者不在乎這個。

死的是誰也沒有那麼重要。像「我還好,你沒事吧,差點忘了說,他死了!」這樣的話,是用來安慰生者的。

正因如此,我們才在河裡打撈屍體,在飛機殘骸和爆炸現場搜尋死者。

正因如此,執行任務時失蹤(MIA)比當場宣告死亡(DOA)更讓人痛苦。

也正因如此,我們會開著棺木,齊聲朗讀訃聞。

知情比不知情好,而知道死的是你,比知道死的是我要好上太多。因為如果死的人是我,不管你好不好,或是他好不好,跟我都沒太大關係。你大可以直接轉身走人,因為死者不在乎這個。

當然,生者因為還活著,因為還有保險要操心,所以還是會在乎。現在,你可以看出其中的差異,以及為什麼我還待在這個行業。活著的人是很謹慎的,常常要注意很多事情;死去的人就沒什麼需要在意的,也可能是沒辦法在意了。不管是哪一種,死者不在乎這些,這些都是事實,沒什麼特別,想驗證也沒問題。

而這些沒什麼特別、也可以驗證的事實都可以從我岳母身上看到。她老是喜歡像詹姆斯‧卡格尼那樣虛張聲勢,把一些話掛在嘴邊,像是──「我死的時候,只要找個盒子把我丟進去,再找個坑扔就行了。」不過,每次我只要提醒她,我們其實就是像她所說的那樣處理每個人,她就會一臉不高興,脾氣也變得有點暴躁。

圖書試讀

None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