織物地圖:一位藝術傢的縴維染織行旅

織物地圖:一位藝術傢的縴維染織行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縴維藝術
  • 染織
  • 旅行
  • 手工藝
  • 藝術之旅
  • 文化探索
  • 自然染料
  • 織物
  • 創作
  • 遊記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一位縴維藝術傢走訪歐美亞三大洲
詳實記載各國獨有的染織文化

 
手作×旅行×傳統工藝×當代藝術

  生活中處處有「縴維」──凡是具備綫狀的型態,都可稱作縴維。所謂的「綫」來自任何材質,包括棉、麻、絲、紙、毛、金屬與化學閤成,其透過編織、氈化、縫綉、染色等方式製成各種物品,本書即是關於縴維織品的藝術與文化。

  作者康雅築是一位颱灣藝術傢,專注於縴維藝術創作。她在這幾年的駐村及旅行中,尋找各國的染織文化,以織物勾勒心中的世界地圖,《織物地圖》收錄瞭其中八國。從加賀友禪染、有鬆.鳴海絞、美濃和紙,她感受到日本對傳統工藝的堅持;柬埔寨的伊卡手染綫、孟加拉的紗麗,則是極為珍貴的民間技藝;在寒冷的加拿大與歐洲,她看見羊毛氈的各種可能性,並對於不同文化背景的當代藝術傢們,運用多元媒材拓展縴維範疇的企圖,感到無比驚艷。

  縴維可以是一種材料、一種型態,甚至是一種概念;當我們更認識縴維,其實也延伸瞭我們的觸覺感知,以及對生活的想像。

名人推薦

旅行是每個設計人的夢想,也是養分的來源。感謝作者康雅築以她吸收的養分,培育齣這璀燦的花園,讓我們看見織品世界的美好。
──方廷瑞.獨立服裝品牌Wow Bravo & Funky Rap方捷設計創辦人    

以縴細的心思,開創藝術美學的維度。
──石瑞仁.颱北當代藝術館執行總監    

不論是多年前見過的苗族蠟染布的精緻圖案,或是藏族用氂牛毛與羊毛編織的帳篷,都讓隻有穿著大量製造成衣長大的我,有一種情不自禁的鄉愁。這本書的作者,用綫串起瞭這些我無緣親自一一飛往的土地,紀錄瞭這個在後工業時代顯得如此夢幻的織物世界,弄得我也開始異想天開地想著,有一天自己也能重拾那用雙手做事的詩意。
──唐青.唐青古物商行創辦人/創作歌手    

超越界限,就是包容異己。透過作者視野遼闊的深度旅行,鋪展開世界縴維工藝與藝術的交織、串聯與精彩,值得你我細細咀嚼與探索。
──陳瑞惠.樹火紀念紙文化基金會執行長    

時間與生活如同經緯交會,事件壓縮成就瞭平柔的綢,思想翻越卻立體瞭創作的臉。隨著康雅築用專業與熱情鋪造的路綫,不用踏破鞋也能看見她沿途採集的那些身懷絕技或古文明或當代。
──曹婷婷.爆炸毛頭與油炸硃利工作室創辦人    

本書具有藝術傢的善感文筆,旅行者的注視,手感創作者對技術工法的執著,是一本兼具學術、技術與欣賞的好書。
──潘小雪.國立東華大學藝術學院院長
《迷宮之詩:現代都市下的光影與空間敘事》 引言:城市的呼吸與個體的迷失 當代都市,以其錯綜復雜的街道、拔地而起的摩天大樓和永不停歇的喧囂,構成瞭一個巨大的、無形的迷宮。這個迷宮不僅是物理意義上的空間結構,更是一種心理上的復雜體驗。在這樣一種高度結構化又充滿偶然性的環境中,個體如何在自我與環境之間建立連接?《迷宮之詩》正是一次對這種現代生存狀態的深度審視與藝術化錶達。 本書並非一部城市規劃的學術專著,也不是簡單的旅行記錄,而是一係列聚焦於“光、影、結構、流動”的視覺隨筆與哲學思辨的集閤。它試圖剝離都市錶麵的繁華與效率,深入探尋隱藏在鋼筋混凝土森林之下的,那些關於時間、記憶和人類情感的微妙紋理。 第一部分:光綫的幾何學——建築錶象下的時間切片 現代建築以其冷峻的綫條和重復的幾何形態定義瞭我們的視覺世界。然而,這些堅硬的結構如何與瞬息萬變的光綫互動,從而揭示齣時間的流逝? 本書的第一部分,我們跟隨一位匿名的觀察者,深入探訪瞭城市中那些最富戲劇性的光影交匯點:清晨穿過百葉窗投射在空曠辦公室地闆上的平行光束;午後玻璃幕牆摺射齣的刺眼眩光;以及黃昏時分,路燈初亮,將影子拉伸至無限遠的街角。 我們探討瞭“陰影”作為一種主動的構建元素,而非僅僅是光綫的缺失。在密集的建築群中,陰影構成瞭次生的、流動的空間。例如,在某些特定的時間,高樓的陰影會以近乎雕塑般的形式,覆蓋整個廣場,那一刻,時間仿佛被壓縮和凝固。通過對這些光影瞬間的捕捉與描繪,我們試圖構建一種“光綫的幾何學”,理解城市如何通過光綫的角度和強度,重新界定我們的感知範圍。 這一部分的敘事風格藉鑒瞭新感覺派的細膩觀察,夾雜著存在主義對“瞬間即永恒”的執著。每一張被詳細描繪的光影圖景,都成為瞭一段關於“在場”與“缺席”的微型故事。讀者將跟隨作者的視角,學習如何透過冰冷的玻璃和混凝土,看到時間刻下的痕跡。 第二部分:流動的邊界——地鐵、人潮與非地點的詩學 如果說建築定義瞭城市的骨架,那麼人流和交通係統則構成瞭它的血液循環。第二部分將目光投嚮城市中最具動態性的部分:公共交通係統。地鐵隧道、高架橋下的車流、以及熙熙攘攘的步行街,它們是現代社會流動性的終極象徵。 作者將這些空間定義為“非地點”(Non-Places),它們是功能至上、缺乏曆史記憶和人際連接的過渡區域。然而,恰恰在這些短暫的交會點上,人性最本真的狀態得以展現。我們審視瞭地鐵車廂內乘客們各自沉浸於手機屏幕的景象——身體共享一個物理空間,精神卻遨遊在各自的數字世界裏。這是一種新的“共處睏境”。 “流動的邊界”探討瞭速度對感知的影響。當城市以超乎尋常的速度運轉時,我們如何捕捉細節?作者通過模仿“暈動癥”的寫作手法,用快速切換的場景和碎片化的對話,重現瞭通勤者在移動中捕捉到的零星信息:一句不完整的電話交談、一瞥櫥窗裏模特變換的姿態、以及列車進站時空氣被瞬間抽離的壓迫感。 這部分內容充滿瞭對現代社會疏離感的反思,同時也以一種近乎浪漫的方式,贊頌瞭這些無名氏在巨大機器中默默前行的韌性。流動的邊界是暫時的聯盟,是每個人在共同路徑上,短暫共享的“當下”。 第三部分:牆上的低語——被遺忘的錶麵與抵抗的痕跡 每一座城市都有其被粉刷、被維護的“官方麵孔”,但真正的生命力往往存在於那些被忽略的、未經修飾的錶麵。第三部分轉嚮瞭城市的“皮膚”——牆壁、立柱、廢棄的廣告牌和被塗鴉覆蓋的角落。 這裏是城市無聲的日記。作者收集瞭大量的微小“文本”:褪色的海報殘片,展示著早已逝去的商業口號;粗糙水泥牆上無意的磨損,記錄著無數次擦肩而過的身體記憶;以及那些充滿政治意味或個人情感的塗鴉。這些“牆上的低語”是對主流敘事的一種無意識的反抗。 我們不再關注宏大的建築設計,而是聚焦於“磨損的紋理”——汙漬、銹跡、剝落的油漆層層疊疊,仿佛地質學的斷麵圖,展示著城市曆史的堆積。作者利用類比的手法,將這些錶麵痕跡與人類皮膚上的皺紋和疤痕進行對比,探討瞭城市作為一個“生命體”的衰老與再生過程。 結語:在迷宮中錨定自我 《迷宮之詩》最終引導讀者迴到起點:如何在這個由鋼筋、光影和信息構築的復雜迷宮中,找到一個立足點?答案不在於逃離,而在於更深層次的“在場性”。 本書倡導一種“慢觀察”的藝術——一種有意識地暫停,去閱讀和感受那些被效率要求屏蔽掉的細節。通過對光綫的幾何學、流動的邊界以及錶麵痕跡的細緻描摹,作者提供瞭一套重新校準感官的工具。 本書是一封寫給所有在現代都市中感到迷失、卻又熱愛其復雜性的探索者的情書。它邀請每一位讀者,將自己視為迷宮中的一位詩人,用自己的腳步和目光,去書寫屬於自己的,關於光影與空間的獨特敘事。它不是地圖,而是指南針,指嚮我們內心深處對真實連接的永恒渴望。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康雅築


  生於颱北,畢業於國立颱南藝術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縴維組、國立颱灣藝術大學雕塑係,現專職於藝術創作。

  從小傢裏就充滿瞭父親的篆刻書法與母親的編織毛衣,長期熏陶下,對藝術充滿瞭熱情與想像。大四那年,收到父親送的電動縫紉機,帶領她展開創作的旅程,此後轟隆轟隆運轉的聲音就沒有停過瞭。

  2007年獲得美國佛濛特藝術中心奬助計畫,展開兩個月的駐村生活,這就像是掀開瞭創作視野的篷幕般,給予她很大的啓發與衝擊。縴維織品宛如人生的魔毯,載她飛行萬裏、遊曆各國。除瞭創作外,康雅築也從事縴維藝術教育的工作,希望讓大眾對縴維織品有更深入的瞭解、認識創意與思考在藝術裏的角色,以及運用藝術的思維來迴應生活。

  重要創作經曆
  2014    龍應颱文化基金會「思想地圖青年培訓計畫」文化類獲奬
  2014    颱北藝術進駐:國內人纔齣訪計畫─泰國Silpakorn AIR PSG駐村
  2014 「倒火」雙人展/溫哥華伊尼胥畫廊
  2013 「漲跌循環」雙人展/香港藝術創庫畫廊
  2013 「日和。紙ISSUE」個展/颱南ISSUE 32藝術空間
  2013 參與雲林「成龍溼地國際環境藝術節駐地計畫」
  2013 「動牆」雙人展/加拿大市立楓樹嶺藝術中心
  2012 美國波特蘭美術館北美影像中心40秒短片獲評審奬
  2012 「文化野餐」個展/國光國小藝廊
  2011 「邊界渡口」個展/樹火紀念紙博物館
  2010 「之於蓋覆」個展/土思藝廊
  2010 美國尤裏卡市意外藝廊「迎嚮綠世代展駐地計畫」
  2010 「無形的身居」個展/日本岐阜文化中心
  2009 參與屏東「國立海洋生態博物館環境藝術駐館計畫」
  2009 參與溫哥華「鼕奧文化活動駐地交流計畫」
  2008 「ACC亞洲藝術協會奬助計畫」於日本ARCUS駐村
  2008 約旦「夏塔那國際藝術傢創作營」駐村
  2008 孟加拉「布裏托國際藝術傢創作營」駐村
  2007 美國佛濛特藝術中心2006/2007駐村奬助

  康雅築藝術作品網站:www.yachukang.com

圖書目錄

作者序──就從此起彼落的聲音開始

日本──身懷絕技的工藝傳統    
三洲足助屋敷    
有鬆.鳴海絞    
美濃手工和紙    
加賀友禪染    
沖繩紅型染    

柬埔寨──源於古文明的養分    
常民的格紋布巾
伊卡手染綫    
皮影戲偶雕    

孟加拉──古老美好的織布工法    
織布村    
傳統服飾紗麗    
吉大港    

古巴──貼近生活的熱帶風情    
菸草産業    
哈瓦那創作搖籃
Callejon De Hamel    
探訪古巴文化    

匈牙利──傳統工藝與當代藝術的對話    
佩奇摺紙藝術節    
織品的新生命    
卡蒂的羊毛氈畫    

斯洛伐剋──當代藝術的重要支流    
迷你織品展    
Danubiano現代美術館

立陶宛──由精湛技藝孕育而來的嶄新視野
考納斯雙年展
高布林織錦畫    
羊毛氈工作室

加拿大──自然與都市互依的溫哥華    
格蘭佛島    
絲織工作室    
Maiwa    
縴維藝術節慶    
東喜士定街    
藝術傢專題    
迴收毛衣編織壁毯    

後記

圖書序言

作者序

就從此起彼落的聲音開始


  一直很喜歡派崔剋(Patrick Suskind)的小說《香水》(Das Parfurm) 中,主角葛奴乙透過敏銳的嗅覺,以他聞到的味道,展開終其一生的旅程。

  每個人對嗅覺的感受均不相同,同樣的味道在不同的時空裏可以帶來不一樣的感觸,像是魔法般迷人性感。小時候,隔壁鄰居阿婆在搬傢時,將年代已久的老裁縫機送給母親。當時年紀還小,不知道裁縫機如何使用,隻對一小格一小格的抽屜感到好奇。當我拉齣長長的木抽屜,看見裏麵散落的綫捲與半生銹的裁縫零件,那夾雜著機油與毛屑的味道隨之撲鼻而來。對年紀幼小的我來說,就好似阿嬤的味道,一個舊舊的味道。現在再次打開那蓋在塑膠布下的記憶,就像是醇酒一般,越陳越香。除瞭歲月的味道之外,還醞釀著曆史的記憶與汗水的溫度,飄散著颱灣經濟變遷與手工業時代的氣味。

  在那颱老裁縫機裏沉睡的綫捲,對我來說就像是讓葛奴乙走火入魔的氣味,教我悠然神往。裁縫師在剪裁、縫紉衣物時,是怎麼挑選布料的材質與縫綫的顔色?是選擇輕薄的蠶絲薄紗,還是溫厚的喀什米爾羊毛毯?要取用深沉的藍與墨黑,還是亮麗的螢光黃?編織師在撚綫整經的過程裏,是怎麼決定縴維的種類、粗細,以及織品的結構、紋樣,該是苧麻縴維與芭蕉絲綫的交撚織組?還是羊毛縴維與駝馬腹毛的搓揉氈化?

  每一塊織品的發展過程往往是繁復麯摺的,就像作麯傢約翰.凱吉(John Cage)在鋼琴前演奏無聲的《四分三十三秒》 ,觀眾由一開始的靜候,到三分多鍾時的騷動不安,直至四分三十三秒時,他起身緻謝,完成演奏。這件作品之所以是行為藝術的先驅,並成為音樂界的絕世經典,不僅因為演奏的是前所未有的無聲樂麯,創下最長休止符的紀錄,也與當年的時代氛圍、音樂與藝術環境有關─他以全新的概念開創瞭這件作品,造就瞭這場音樂會的價值。

  旅行就像是乘著織布所用的飛梭,在時間的纍積與流逝下,由一條一道的縴維交織成一塊一塊獨特的織品。織品中的漏綫與不平整,就是旅途的插麯與調味料。朋友總說我是不切實際地作夢,像是有一對翅膀,雙腳沒有踩在地上;我想,自己是有一顆貪婪的心,希望能看遍世界的每個角落。無論再遠的飛行距離、再冗長的候機時間、纍積已久的疲倦與時差,總在踏上異地的那一刻起,被興奮與緊張感取代而消失無蹤。旅行可以看到不同的文化背景、地理環境、國傢情勢與藝術風貌,對於記憶如此短暫的我來說,透過攝影讓鏡頭捕捉旅程中的點滴,是讓將來老邁的自己得以迴憶的準備之一;旅途中收藏的織品與縴維,更藉由手與身體的觸碰,加深瞭記憶中的溫度;飛久瞭、看多瞭,視野更加開拓瞭,縴維和藝術就像是紡錘轉動時撚齣的細綫,宛如月老手中的紅綫,縫綉在旅行地圖的每一個接閤處。

  「縴維藝術」(fiber/textile art)對許多人來說並不熟悉,但是「縴維」這兩個字肯定一點都不陌生。縴維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人類早在石器時代就以動植物縴維作為日常生活物件與材料:各種植物的縴維,透過編撚綑紮等方式製成綫繩,以及用動物的皮毛做成遮蔽身體的衣物。隨著技術與知識的進展,發明齣各種不同的技術與工藝錶現方式,在在顯示瞭縴維在生活中的重要角色。縱使縴維容易腐朽、難以完整保存,在許多古文明的陵墓與神廟遺跡中,還是可以見到與縴維相關的圖畫、印有編織結構的陶製器皿,或是穿著織品服裝的形像雕刻等─縴維仍以另一種姿態被保存下來。

  世界各地的文明發展皆包含瞭縴維,這裏說的縴維是指材質本身的型態。與縴維有關的技藝也因應不同的生活類型與需求,孕育齣許多不同的樣貌,這也受到地理位置、氣候與經濟産業等條件的影響。縴維不僅在材料有多樣的選擇(例如:棉、麻、絲、毛、尼龍、橡膠⋯⋯)在技法的使用也相當繁復(例如:編、織、繞、纏、結、辮、縫、綉、印、染、氈化⋯⋯)裝飾性亦隨著文明的演進而更加講究,因此發展齣不同文化的工藝(craft),這些工藝也留存著古老智慧的思想與美學。當工藝脫離瞭實用的角度、跳脫技法與材質的限製,著重於概念傳達、視覺意圖與心靈層次,即進入純藝術(fine art)的領域,使縴維有更寬廣多元的詮釋與錶現,進而發展齣更多的專有名詞。

  縴維織品的曆史中,無論東西方均有編織畫毯的發展,但在十八世紀由於受到工業革命的影響,大量機器生産的物品欠缺美學價值,因此齣現「工藝美術運動」(Art and Craft Movement),旨在強調工藝與藝術的結閤。德國也在一九一九年成立包浩斯設計學校,在教育中提倡藝術與工藝技能的融閤,發展齣結閤純藝術與應用美術的縴維藝術,並在許多先進國傢持續發酵。七○年代,「縴維藝術」一詞在美國正式確立,這些去除實用功能意義的作品,加深瞭藝術的形式與創作概念:由地麵走嚮牆麵、由牆麵走進空間環境,成為獨立的畫作、雕塑或裝置藝術,跨越傳統染織工藝的藩籬,成為當代藝術領域的一環。

  颱灣的縴維織品藝術亦受到早期紡織工業的影響,編織工藝經常是從實用性質齣發,直到在國外受到縴維藝術熏陶的藝術傢們迴國後,將縴維的觀念與編織的技法帶入教育之中,因而造就齣更多元化的發展空間。然而在颱灣,許多人聽到縴維藝術一詞仍舊一知半解,對於究竟應該使用「縴維藝術」或「編織工藝」存有許多疑惑。由於我在求學時期專攻編織,因此對於縴維藝術的發展有種使命感,希望透過書寫個人的旅行經驗,以縴維切入,織齣各國的地圖,讓讀者能輕鬆地認識不同國傢與城市的文化、藝術作品、織品與創作環境,培養大傢對於縴維藝術的鑒賞力。每一次的旅程不僅是為瞭遊覽,更重要的是,提供進一步瞭解縴維藝術與織品知識的途徑與方法,這是屬於縴維藝術傢的觀察與見聞。

  本書以縴維串起日本、柬埔寨、孟加拉、古巴、匈牙利、斯洛伐剋、立陶宛與加拿大這八個國傢的城市行旅,從不同的文化中,理解縴維織品與其生活的關係,例如日本與孟加拉的傳統編織技藝、著重日常縴維應用的古巴與柬埔寨,還有工藝與藝術並存交織的匈牙利、斯洛伐剋與立陶宛,以及與當代藝術連結的加拿大,這些皆是親自走訪觀察後,從不同的範疇來介紹縴維織品的獨特性質。當文化、材料、技法與錶述方式不斷發展與突破之時,我們對於事物的認知也應當超越藩籬與界限。

  希望大傢能和我一起尋找「綫」的足跡,乘著文字與影像編製的飛毯,貼近縴維創作;旅途中的一絲一綫交織成一布一疋,如此溫厚敦實。這些編織文化與縴維藝術跨越瞭不同的時空,同時容納瞭傳統技藝、生活美學以及當代藝術,本書的內容雖然帶有自我主觀意識與片麵理解,但其目的並不在於定義藝術的種類、劃分差異、評定價值,而是以邀請的方式,讓讀者認識、瞭解並建立自己對縴維的認知與解讀方式。

  旅行需要長時間的纍積與琢磨,有時舊地重遊依然充滿驚喜。有機會就揹起行囊,用眼睛、用身體,去感知、探索生活、世界與生命。就算沒有機會擁有一對翅膀,也給自己一個飛翔的理由,一個齣走的開始。

後記

  你是否發現在每個篇章的起始,都有一個小小的頂針,那是我在旅途中會特地尋找的紀念品。因為夠小,可以放在口袋裏,就算沒有行囊也可以帶走。它小巧、有著狀似鈴鐺的型體,是由傳統女紅縫綉時套在手指上協助推動針綫的工具所發展成的紀念品,最基本的頂針就是一個金屬的平頂圓錐造形,其頂部與側麵均佈滿瞭一個個凹槽。

  每個地方發展齣的頂針紀念品,普遍都是以當地的著名風景圖像、國傢旗幟或徽章來錶現,同時也很容易在頂針的內側,看到印有Made in China的字樣或貼紙,但我其實不想讓收藏自異國的頂針都來自中國製造。若仔細觀察這些頂針便能發現不同之處,例如古巴的頂針,是手工製的陶頂針,上麵有三猴「非禮勿聽、非禮勿視、非禮勿言」的雕刻,是正道的象徵,而我在古巴也常看見這三猴的形像;立陶宛是以當地盛産的琥珀石頭釘鑲在頂針上,很有當地的特色;位在北美、景觀壯麗的加拿大,則選用瞭森林裏的熊來象徵自然環境的力量。

  若將頂針反過來,便是個容器,裝盛著行旅的痕跡,成為記憶的載體;它們就像是魔術師手中的小道具,可以從容器中無止境地抽拉齣彩色的布巾,而我的旅途迴憶就依附在其中。

  每次自旅程迴返,總會看著排列在桌麵小櫃闆上的頂針們,縱使隨著時間流逝,它們將慢慢被灰塵覆蓋,但是這日漸纍積的灰塵,就彷彿由時間編織成的毛毯,細心地嗬護著我的記憶。在看過許多不同國傢與城市的縴維織品後,有時在接觸新的文化時,會有似曾相識的感覺,腦海裏一件件來自不同地方的織物與縴維,會再一次地重新勾勒編排齣新的地域版圖,以及彼此之間的文化連結。每迴看到護照本裏又多齣幾個戳印,就更覺得世界的廣闊與自己的渺小,而在每一次的返傢之後,我總會淘汰一些堆積已久、鮮少碰觸的物品,那些具有實體的物件變得越來越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藉由綫所串起的故事與片段,它們幻化成無形且絕無僅有的色彩與布塊,妝點包裹著我往後的每一天。

  如果讀者在跟著此書遊曆之後,發覺自己對生活周遭的織物産生瞭新的觀點,能夠挖掘齣縴維的溫度與個性。那麼請以自己的方式編織自己的地圖,藉由縴維的指引,走嚮未曾想像過的旅程,開啓屬於自己的篇章。

  此刻,從身上穿的衣物開始,尋找其中的一顆小扣子或拉鍊,就可以是打開探險的一個按鈕與入口。

  旅程由「綫」在開始。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織物地圖:一位藝術傢的縴維染織行旅》,光是聽著就讓人覺得意猶未盡。我常常覺得,一件織品,尤其是經過精心染織的作品,其實就像一張無聲的地圖,它記錄著創作者的足跡,也訴說著她所經曆的故事。我尤其期待的是,這位藝術傢在她的“行旅”中,是如何將大自然的饋贈,比如植物的色彩、礦物的紋理,轉化為她手中的絲綫和布匹的。是不是有特彆難忘的染織體驗,或者是在尋找某種特殊染料的過程,充滿瞭驚喜與挑戰?“藝術傢”的視角,也讓我對這本書的內容充滿期待,我相信她一定能以她敏銳的觸覺,捕捉到那些常人可能忽略的美麗細節。我希望書中能夠分享她是如何觀察和理解不同地域的染織文化,以及這些經曆如何影響她的創作理念。這本書,或許能讓我看到,一件織物是如何將一個人的旅程,凝結成一件可以觸摸的藝術品。

评分

哇,光是書名《織物地圖:一位藝術傢的縴維染織行旅》,就讓我想到瞭好多好多畫麵。身為一個在颱灣長大的人,對“行旅”這兩個字總有一種特彆的親切感,好像總有說不完的故事藏在旅途之中。尤其又是“縴維染織”這種充滿手工溫度的技藝,再配上“藝術傢”的視角,我簡直可以預見到,這本書肯定不是那種冷冰冰的工藝教程,而是一位靈魂的探索之旅。我很好奇,這位藝術傢會在旅途中遇到什麼樣的人,看到什麼樣的風景?那些地方的傳統染織技術又是怎樣的?她又是如何將這些經曆和靈感,一點一滴地編織進她的作品裏,最終形成一張屬於她自己的“織物地圖”?是不是像在畫布上作畫一樣,用色彩和綫條,勾勒齣她走過的世界?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她有沒有記錄下旅途中那些意想不到的驚喜,或者是在麵對睏難時,是如何用她的巧手和智慧去剋服的。總覺得,這樣一本關於“行旅”的書,一定會有很強的畫麵感,也很能觸動人心。

评分

我一直對颱灣本土的織品文化很有感情,像是原住民的紋飾、客傢人的花布,都充滿瞭獨特的生命力。所以當我在書店看到《織物地圖:一位藝術傢的縴維染織行旅》這本書的時候,立刻就被吸引住瞭。雖然我知道這本書描繪的是一位藝術傢的“行旅”,不一定直接聚焦在颱灣,但我非常期待能從中看到一些跨文化的連接點。說不定,這位藝術傢在旅途中接觸到的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染織技法,會給我帶來一些新的啓發,讓我更深刻地理解藝術是如何在不同的土壤上生根發芽的。我尤其好奇,她是如何觀察和學習這些古老的技藝的?是不是有和當地的匠人進行深入的交流?書中會不會分享一些她自己對於傳承與創新的思考?對我來說,一件織品承載的不隻是技術,還有曆史、文化和情感。這本書,或許能夠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讓我看到一件織品背後,可能蘊藏著多麼豐富而動人的故事。

评分

讀到《織物地圖:一位藝術傢的縴維染織行旅》這個書名,我腦子裏立馬浮現齣的是一張張色彩斑斕、紋理交錯的畫麵。縴維染織,聽起來就充滿瞭手工的溫度和時間的沉澱,而“地圖”的概念,又賦予瞭它一種探索和連接的意味。我猜想,這本書裏大概不會隻是單純的技法介紹,而是通過藝術傢的眼睛,去記錄她在世界各地尋找靈感的旅程。或許,她會去到一些鮮為人知的偏遠村落,拜訪那些仍然堅守著古老染織技藝的匠人,親身體驗他們世代相傳的智慧。我很好奇,書中會不會詳細描繪那些染料是如何從大自然中提取的?那些獨特的圖案又是如何被賦予意義的?“行旅”這兩個字,讓我期待著書裏充滿瞭各種奇遇和挑戰,也充滿瞭對未知的好奇和對美的追求。這本書,很有可能是一次視覺和心靈的雙重旅行。

评分

《織物地圖:一位藝術傢的縴維染織行旅》,這個名字真的太有吸引力瞭!“織物地圖”,這本身就是一個充滿詩意的概念,好像每一條絲綫、每一個色塊,都指嚮著一個地方、一段經曆。我猜這本書裏,應該是一位藝術傢,用她的腳步丈量世界,用她的雙手編織故事。我很好奇,她是如何發現那些隱藏在世界角落裏的縴維染織秘密的?比如,會不會去到南美洲,探索那些古老的印加文明的紡織技術?或者是在亞洲,學習那些精美的絲綢染色工藝?“行旅”這個詞,就意味著過程,意味著探索,所以這本書肯定不會是枯燥的工藝講解,而是充滿瞭人情味和故事性。我期待書中能有詳細的描繪,展現藝術傢在旅途中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以及那些地方獨特的生活方式。我相信,透過藝術傢的眼睛,我們能夠看到一個更加立體、更加生動的世界,而這些,最終都會化為她手中那一張張獨一無二的“織物地圖”。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