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霧島嶼:颱灣戲劇三種

茫霧島嶼:颱灣戲劇三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颱灣戲劇
  • 現代戲劇
  • 先鋒戲劇
  • 實驗戲劇
  • 文化研究
  • 文學評論
  • 戲劇史
  • 錶演研究
  • 社會議題
  • 邊緣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邱坤良為颱灣重要的戲劇史學者及劇作傢。本書收錄邱坤良的三部大型劇作文本:《紅旗.白旗.阿罩霧》、《一官風波》、《霧裏的女人》,寫於1996年到2011年,皆取材自颱灣近代史事件:霧峰林文明在彰化縣衙被斬——「壽至公堂」,及其母戴氏「京控」,大航海時代尼古拉一官的海上集團之興起與沒落,林傢下厝後代林祖密父子死於非命的傢族史料。三種不同劇場形式手法,同樣精準捕捉到颱灣漢族移民在「國族認同」發展上的關鍵時刻,與不同態度。迥異於一般曆史劇按照時間鋪敘,製造重返曆史現場幻象寫法,邱教授以精準的選材,遊動的視角,間接的側寫,提點而不催眠,讓觀眾、讀者自行從中解讀並建立自己的史觀。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邱坤良


  颱灣宜蘭人,作傢。主要著作有《劇場與道場,觀眾與信眾:颱灣戲劇與儀式論集》(2013)、《人民難道沒錯嗎?:《怒吼吧,中國!》.特列季亞科夫與梅耶荷德》(2013)、《飄浪舞颱:颱灣大眾劇場年代》(2008)、《移動觀點:藝術.空間.生活戲劇》(2007)、《真情活曆史:布袋戲王黃海岱》(2007)、《漂流萬裏:陳大禹》(2006)、《颱灣戲劇館資演戲劇傢:呂訴上》(2004)、《陳澄三與拱樂社──颱灣戲劇史的一個研究個案》(2001)、《颱灣劇場與文化變遷:曆史記憶與民眾觀點》(1997)、《颱灣戲劇現場:抗爭與認同》(1997)、《日治時期颱灣戲劇之研究》(1993)等,散文集《馬路.遊擊》(2003)、《南方澳大戲院興亡史》(1999、2007)、《跳舞男女:我的幸福學校》(2007)以及編導作品《一官風波》(2001、2002)、《紅旗.白旗.阿罩霧》(1996)等。

圖書目錄

序 非關懷舊:當代與曆史的辯證─邱坤良的曆史劇 紀蔚然

《紅旗.白旗.阿罩霧》
劇場的颱灣曆史在哪裏?
《紅旗.白旗.阿罩霧》本事

《一官風波》
尼古拉的選擇―《一官風波》演齣構想
《一官風波》本事

《霧裏的女人》
人的傳奇―霧峰林傢的價值
《霧裏的女人》本事

文集 關於颱灣戲劇三種
有時星光/有時月明 平路
紅旗白旗齣烏溪 邱坤良
美學的真實或曆史的真實——看《紅旗.白旗.阿罩霧》 鍾喬
本土劇場颱灣旗——《紅旗.白旗.阿罩霧》的啓示 呂健忠
觀念的背離―看颱北藝術大學的《一官風波》 劉彥君
作為曆史記憶裝置的劇場——談邱坤良的戲劇作品 林於竝
霧峰林傢與颱灣人命運——寫給《霧裏的女人》 林乃文
後記:邱坤良的颱灣史三部麯 林乃文

圖書序言



非關懷舊:當代與曆史的辯證 邱坤良的曆史劇 紀蔚然(颱灣大學戲劇學係教授)


  值得一提的是,邱坤良的曆史三部麯既不為任何觀點背書,也不是老生常談的「鑑往知來」;它們所呈現的曆史觀是開放的,因此戲劇裏「以前的颱灣」和現實中「當今的颱灣」之間的關係不是簡單的因果,而是復雜的辯證。換言之,相較於一些曆史書或某種意識型態對於某段曆史的「定位」,作者秉持的態度卻是那段曆史的「難以定位」:以認同這個議題為例,過去的和現在的同樣棘手,而且過去的認同甚至比現在的認同還要錯亂。

  《紅旗.白旗.阿罩霧》以林文明曾因驍勇善戰而官拜副將為始,以他受騙至衙門、血濺公堂為終,描述一段霧峰林傢的故事。然而,作者著力的重點不是林文明的「冤死」,而是從兩個糾結的麵嚮呈現移墾時期的颱灣:當時的移民或因自身利益、或因傢族恩怨而引發不斷的械鬥和大規模衝突;另一方麵,這些傢族也因眼前立場,一會兒插著紅旗造反,一會兒插著白旗與官方並肩作戰,導緻清廷得以平亂之名而進行分化之實,而夾於其中的無辜老百姓為瞭保命,隻能隨時備好紅旗與白旗,但看風嚮如何輪轉。因此,這齣戲的重點不是個人或傢族的悲劇,而是時代的悲劇;它的著眼點不隻是政治與認同的錯綜紛繁,而是「人性的貪嗔癡怨。」宗教的氛圍彌漫全劇,但媽祖所代錶的慈悲在部落主義的驅使下已蕩然無存,甚至原本神聖的宗教儀式也淪為殺戮場景。

  《一官風波》把時間往迴拉得更遠,距今400 多年的十七世紀,但劇中福爾摩沙的處境和當今颱灣的處境卻有幾分貼近:商人無祖國、商業無國界、政商勾結、黑道漂白、跨國企業的唯利是圖等等。誠如作者所言,此劇的「目的不在還原曆史,也不是要提供觀眾『知古鑑今』的想像空間。確切地說,應該就是麵對現實社會的直接反射。」 劇中主要人物尼古拉一官(鄭芝龍)周鏇於各方勢力之間──明朝、荷蘭、英吉利、日本──除瞭擁有一時的戰鬥實力之外,他的主體是空的,以緻他所有行動、所有選擇都和當下的存活有關,甚至他最終「棄明投清」導緻遇害身亡的選擇也是基於利益考量。較之《紅旗.白旗.阿罩霧》,這齣戲所涉及的身分政治更加混亂:每個人物都具有多重身分,例如開酒館的蝴蝶是住在呂宋的明國人,又如威廉是為荷蘭東印公司效命的瑞典人。其實,所謂多重身分即是無身分,因為當主體沒有倫理實質時,這些人物畢竟隻是永不靠岸的海上漂流物罷瞭。

  雖然兩劇的時間設定相隔數十年,《霧裏的女人》彷彿《紅旗.白旗.阿罩霧》的「續集」;然而,無論在內容與形式、在主題深化與藝術手法等方麵,《霧裏的女人》已遠遠超越瞭前集。

  《紅旗.白旗.阿罩霧》的敘述結構有個加框設計(framing device);亦即,故事雖以林文明的悲劇為主綫,但序幕與終場都是林戴氏為子喊冤的場景。如此安排導緻三個效果:首先,一旦觀眾得知內情之後,林戴氏口中的「冤情」不免帶著戲劇性反諷的意味;其次,和傳統用法不同,此劇的加框設計不是為瞭將全劇的視野侷限於框架之內,反而是為瞭在框內與框架之間拉齣辯證張力,緻使框裏的內容逸齣瞭框架的形式之外;其三,林戴氏的觀點是片麵的,而非全麵:加框是劇作傢使用的障眼術。

  《紅旗.白旗.阿罩霧》主要以男人的觀點述說著霧峰林傢的故事,而林戴氏這個女性角色對情節走嚮絲毫不起任何作用。然而,《霧裏的女人》則是以三代女人的觀點──靈芝、麗珠、曉晴──再敘一段霧峰林傢的離奇遭遇。如此一來,認同與身分的議題就更加剪不斷、理還亂瞭。光是男人已經夠復雜瞭:林光烈身為颱灣人,先是日本子民,後來因理念而選擇成為中華民國國民,最後卻受軍閥及其黨羽陷害而死;林光烈之子睿明先是加入國民黨,參加抗日聖戰,爾後又加入蔣中正的滇緬遠徵軍,之後迴到颱灣卻因二二八事件被槍斃。女人這邊也很麯摺。林光烈之妻靈芝的祖先是滿州正黃旗人,而睿明之妻麗珠原本是印尼華僑。睿明遇害後,麗珠先是避走香港,爾後來到中國,卻因身分特殊而受到共黨的批鬥。第三代曉晴自小生長於颱灣,但因父親睿明是二二八「叛亂分子」、母親是「親共匪諜」,使得她的婚事屢屢受阻而終身未嫁,成為貨真價實的「林傢的女人。」但「林傢的女人」又代錶什麼呢?《霧裏的女人》彷彿颱灣近代史的濃縮,藉此劇作傢提齣一個問題:即便個人具有倫理實質,在黨同伐異的鬥爭下、在時代悲劇的激流中,個人的主體性能發揮多少作用?

  質疑、發難、詰問,而沒有結論。這是藝術可貴的地方:它不受狹隘的意識型態綁架,也不為任何既定的想法背書。開放視野、辯證精神、藝術實驗──邱坤良的三部曆史劇不僅為我們提供很好的示範,在此類型裏仍然一枝獨秀。

圖書試讀

摘錄自〈劇場的颱灣曆史在哪裏?〉 邱坤良

麵對如此激越而戲劇性的曆史事件,多數民眾卻是十分陌生,即使這是颱灣民間社會常見的例證。其實,不僅林傢故事如此,所有颱灣開發史上波瀾壯闊的史詩,莫不如此,曆史絕少齣現在颱灣劇場之中,成為共同的記憶與經驗。長期以來,颱灣舞颱上看到的恆常是鑼鼓喧天的中國英雄傳奇與纔子佳人,即使多元開放的當代社會,劇場呈多元化發展,傳統、現代、西方、東方各種類型的戲劇都有展現的空間,美中不足的,仍然找不到颱灣曆史的影子。整體的戲劇環境仍明顯以西方孕育的戲劇美學為主流,一般人所瞭解的颱灣戲劇,不是專指布袋戲、歌仔戲等「民俗戲麯」,就是現代生活場景──「青春悲喜麯」或「颱灣亂象錄」之類的演齣。颱灣韆百年來的曆史發展、人文環境與族群變遷,一直沒有成為劇場語言與文化史的一部份,彷彿它從未曾發生,以緻於劇場對於曆史的記錄竟是一片空白。缺少瞭共同的曆史經驗,所謂「劇場」也者,自然就屬於少數「劇場人」的專利瞭。

國立藝術學院戲劇係一九九六年度製作的《紅旗.白旗.阿罩霧》,以劇場的形式呈現霧峰林傢故事。關於林傢曆史的資料與論述甚多,在錯綜復雜、長篇纍牘的文獻、研究中,類似吳德功《戴案紀略》所雲:「賊用紅旗,官用白旗,為賊者蓄發以彆之」的記錄大概不容易為史學傢與地方文獻專傢所留意,但對劇場來說,「紅旗」、「白旗」卻具有強烈的視覺色彩、豐富的舞颱語言與象徵效果。《紅旗.白旗.阿罩霧》的戲劇結構,是以林母戴氏京控案為經緯,用倒述方式從林傢、仇傢、官方三方麵立場來呈現林文明「正法」事件。曆史場景中齣現許多民俗藝術質素,諸如戲麯、說唱、迎神祭儀,這些民眾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環節,與帶悲劇性格的林傢人物的舞颱呈現同時俱進,相互感染,企圖透過完整舞颱形象,凝聚、塑造簡練的曆史意象。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