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名稱及分類鑑定

細菌名稱及分類鑑定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細菌學
  • 微生物學
  • 分類學
  • 鑒定
  • 細菌名稱
  • 醫學微生物學
  • 生物技術
  • 實驗技術
  • 分子生物學
  • 係統生物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新版《細菌名稱及分類鑑定》一書,排列有序,查詢方便。本書編排順序基本上同第二版,以細菌菌屬的學名(即拉丁學名),按字母順序排列逐個菌屬的介紹,其內容主要有:每個菌屬的學名與中文名;發錶此菌屬的原始文獻;菌屬的修正描述文獻;菌屬的定義性描述;菌屬中包括的菌種及拉丁學名與中文名對照,每個菌種的建種文獻(雜誌、年、捲、期、起止頁);最後是菌屬中菌種的錶現型和鑑彆特徵。新版《細菌名稱及分類鑑定》一書,資料充實,內容新穎。書中收集大量與人體、動物(哺乳動物)有關的病原菌、條件緻病菌,對這些細菌特徵的鑑彆都做瞭簡要論述,到目前已收集到的菌屬280個,菌種約4,000餘種,可供科研、教學、臨床醫學、獸醫學、檢驗學、疾病預防控製中心和公共衛生等單位應用和參考。此書包含一些常見菌,農業、工業、土壤、環境等學科也可能用到。
好的,以下為您創作的圖書簡介,主題為《微生物世界中的隱秘生命:從生態學視角解析真菌的多樣性與功能》。 --- 微生物世界中的隱秘生命:從生態學視角解析真菌的多樣性與功能 圖書定位: 本書旨在深入探索真菌界這一宏大而復雜的生命領域,從宏觀的生態係統功能到微觀的分子機製,構建一個全麵、多維度的真菌學認知框架。它並非傳統的分類學手冊,而是聚焦於真菌在自然界中扮演的關鍵角色、其驚人的適應性策略,以及它們如何重塑我們對生命網絡的理解。 內容梗概: 真菌,這個常常被誤解和忽視的生命王國,其多樣性遠超我們的想象,其在地球生態係統中發揮的作用也遠比我們熟知的重要性更為深遠。本書將帶領讀者穿越真菌世界的迷宮,探尋這些“隱秘的工程師”如何構建和維持著地球的生命支持係統。 第一部分:真菌的生命形態與演化軌跡 在本書的開篇,我們將從宏觀視角審視真菌這一類群的獨特性。不同於植物的光閤作用和動物的攝食行為,真菌采取瞭吸收營養的策略,這決定瞭它們在生命演化道路上的獨特分支。我們將詳細闡述真菌細胞壁的化學組成、菌絲體(Mycelium)這一至關重要的生長模式,以及孢子這一高效的傳播機製。 重點關注真菌的係統發生學,追溯其與動物和黏菌的共同祖先,揭示真菌王國內部的主要分支,包括子囊菌門、擔子菌門、接閤菌門等,但側重點不在於羅列鑒定特徵,而在於理解不同譜係在生態位上的分化與專業化。例如,闡釋一些古老的分支(如壺菌門)在寄生生活方式上的早期適應性。 第二部分:生態係統的看不見的骨架——菌根與土壤生態 真菌最核心的生態功能體現在它們與植物的共生關係中。本書將用大量篇幅深入剖析“菌根”(Mycorrhiza)這一現象。我們不隻是簡單介紹其結構,而是著重分析其生態經濟學: 1. 叢枝菌根(AMF)與內生真菌網絡: 探討這些真菌如何擴大植物的有效吸收麵積,極大提高磷、氮等元素的獲取效率,並詳細描述植物如何通過共生關係調控菌根的形成與解體。 2. 外生菌根(ECM): 側重於森林生態係統中,特彆是溫帶和寒帶森林,ECM真菌如何通過分泌強大的胞外酶,分解復雜的木質素和縴維素,從而驅動碳循環的效率。 此外,我們將探討土壤微生物組中真菌的動態作用,包括真菌如何影響土壤團粒結構的形成,進而影響水文循環和土壤通氣性。 第三部分:分解者的力量——碳與氮的循環主宰 真菌是地球上最有效的分解者。沒有真菌,地球上的有機殘骸將堆積如山,生命將無法持續。本部分集中探討真菌在生物地球化學循環中的核心地位: 白色腐朽與褐色腐朽: 詳細比較擔子菌如何利用漆酶和過氧化物酶分解木質素(白色腐朽)和縴維素(褐色腐朽)的生化路徑。這些酶的巨大潛力不僅僅用於分解,更啓發瞭生物技術領域。 氮的釋放與固持: 研究真菌在分解含氮有機物過程中對土壤養分的動態控製能力,揭示其在維持生態係統氮平衡中的關鍵作用。 第四部分:共生與寄生的藝術——真菌如何影響宿主 真菌的生命策略充滿瞭復雜性,它們可以成為植物、昆蟲乃至其他真菌的嚴苛寄生者,也可以建立互惠互利的共生關係。 植物病原真菌的適應性: 探討一些著名的植物緻病菌(如銹菌、白粉病菌)如何逃避或剋服宿主的免疫防禦機製,從分子層麵解析感染的起始、擴散和緻病過程,但重點放在其生物學策略而非鑒定流程。 蟲媒真菌的專業化: 深入研究那些專門感染昆蟲的真菌(如蟲草菌科),分析它們如何精確地控製宿主的行為(例如,著名的“僵屍真菌”效應),並討論這些真菌在生物防治領域的應用潛力。 地衣的典範: 詳細解析真菌與藻類(或藍細菌)共生形成的“地衣”,這種高度適應極端環境的復閤生物體的結構組成、代謝耦閤機製及其在生態演替初期的先鋒作用。 第五部分:真菌在生物技術與未來環境中的角色 本書的最後部分將目光投嚮真菌在人類社會中的前沿應用。這部分內容將側重於功能性研究成果,而非傳統工業應用。 酶工程的寶庫: 探討從真菌中分離齣的具有高度特異性的氧化還原酶、脂肪酶在生物燃料生産、生物修復和高分子材料降解中的最新研究進展。 次級代謝産物的深層挖掘: 超越青黴素的範疇,介紹現代代謝組學如何幫助我們發現和理解真菌産生的其他生物活性分子,它們在調節生態係統健康和潛在藥物開發中的作用。 生物修復(Bioremediation)的潛力: 闡述真菌菌絲體強大的分解能力如何應用於處理環境汙染物,如重金屬富集和石油烴降解,展現真菌在構建可持續生態係統中的不可替代性。 總結: 《微生物世界中的隱秘生命》是一本麵嚮生態學傢、生物技術研究人員、以及對生命網絡深度運作機製感興趣的讀者的著作。它避開瞭繁瑣的形態學描述,專注於解析真菌如何通過其獨特的營養策略、網絡結構和分子工具,成為驅動全球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維持生態係統健康的核心力量。閱讀本書,將使讀者對覆蓋在地球錶麵的這層“隱秘生命網絡”産生全新的敬畏與理解。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序     I
作者簡介   III
齣版說明    IX

A
Abiotrophia 乏養球菌屬    1
Achromobacter 無色桿菌屬     2
Acidovorax 食酸菌屬          5
Acinetobacter 不動桿菌屬   7
Actinobacillus 放綫桿菌屬    13
Actinobaculum 放桿菌屬    14
Actinomyces 放綫菌屬      15    
Advenella 頗陌菌屬  19
Aerococcus 氣球菌屬      20
Aeromonas 氣單胞菌屬       20
Afipia 軍院菌屬(阿菲波菌屬)   24
Agrobacterium 土壤桿菌屬   26
Agromyces 壤黴菌屬           27
Alcaligenes 産鹼菌屬         29
Alicyclobacillus 脂環酸芽孢桿菌屬     30
Aliivibrio 彆弧菌屬        32
Alishewanella 彆許旺氏菌屬    33
Alistipes 另枝菌屬    33
Alloiococcus 異球菌屬    34
Allorhizobium 彆根瘤菌屬    34
Alteromonas 異單胞菌屬(交替單胞菌屬)    34
Ammoniphilus 嗜氨菌屬    36
Anaerobiospirillum 厭氧螺菌屬    37
Anaerococcus 厭氧球菌屬    37
Anaerofilum 厭氧細桿菌屬    38
Anaeroglobus 厭氧球菌屬       38
Anaerorhabdus 厭氧桿菌屬(棍狀厭氧菌屬)    39
Aneurinibacillus 解硫胺芽孢桿菌屬    39
Arachnia 蛛網菌屬    41
Arcanobacterium 隱密桿菌屬    42
Arcobacter 弓形菌屬    43
Arthrobacter 節桿菌屬      45
Atopobium 陌生菌屬         48
Aureobacterium 金桿菌屬       49
Avibacterium 鳥桿菌屬  50
Azorhizobium 固氮根瘤菌屬  50

B
Bacillus 芽孢桿菌屬  52
Bacteroides 類(擬)桿菌屬    64
Balneatrix 巴氏絲菌屬  69
Bartonella 巴爾通氏體(菌)屬  69
Bergeyella 伯傑氏菌屬  71
Bifidobacterium 雙歧桿菌屬  71
Bilophila 嗜膽菌屬  74
Bordetella 鮑特氏菌屬   74
Borrelia 疏螺鏇體(菌)屬  75
Brachyspira 短螺鏇菌屬   77
Bradyrhizobium 慢生根瘤菌屬  77
Branhamella 布蘭漢氏菌屬  79
Brenneria 布倫那菌屬  79
Brevibacillus 短芽孢桿菌屬  80
Brevibacterium 短桿菌屬  82
Brevinema 短螺鏇體(菌)屬  84
Brevundimonas 短波毛單胞菌屬  85
Brucella 布魯氏菌屬  89
Bryantella 布蘭特氏菌屬  90
Budvicia 布大衛采菌屬  90
Burkholderia 伯剋氏菌屬(伯剋霍爾德氏菌屬)  91
Buttiauxella 布丘氏菌屬  96

C
Calymmatobacterium 鞘桿菌屬  98
Campylobacter 彎麯菌屬     98
Capnocytophaga 嗜二氧化碳噬縴維菌屬  101
Cardiobacterium 心桿菌屬  102
Carnobacterium 肉桿菌屬  103
Caseobacter 酪桿菌屬   105
Catonella 卡頓氏菌屬  106
Cedecea 西蒂西菌屬   106
Cellulomonas 縴維單胞菌屬  106
Chlamydia 衣原體屬(披衣菌屬)  108
Chlamydophila 親衣原體屬(親披衣菌屬)  109
Chromobacterium 色桿菌屬  110
Chryseobacterium 華麗(金色)桿菌屬  111
Chryseomonas 華麗(金色)單胞菌屬  115
Citrobacter 檸檬酸桿菌屬  116
Clavibacter 棍狀桿菌屬   118
Clostridium 梭菌屬  119
Coenonia 聯係菌屬  127
Comamonas 叢毛單胞菌屬  127
Corynebacterium 棒狀桿菌屬  129
Coxiella 考剋斯氏體(菌)屬  135
Cryptobacterium 隱桿菌屬  136
Curtobacterium 短小桿菌屬  136

D
Delftia 代爾夫特菌屬  138
Dermabacter 皮(膚)桿菌屬  138
Dermacoccus 皮球菌屬  139
Dermatophilus 嗜皮菌屬  139
Desulfovibrio 脫硫(硫還原)弧菌屬  140
Dialister 未知菌屬(戴阿利斯特菌屬)  141
Dichelobacter 偶蹄桿菌屬  141
Dolosicoccus 狡詐球菌屬  142
Dolosigranulum 濛球菌屬  142
Dorea 杜爾氏菌屬  143

E
Edwardsiella 愛德華氏菌屬  144
Eggerthella 埃格氏菌屬  145
Ehrlichia 埃利希氏體(菌)屬  145
Eikenella 艾肯氏菌屬  146
Empedobacter 穩桿菌屬  146
Enterobacter 腸桿菌屬  147
Enterococcus 腸球菌屬  151
Enterovibrio 腸弧菌屬  157
Eremococcus 孤立球菌屬  157
Erwinia 歐文氏菌屬  158
Erysipelothrix 丹毒絲菌屬  161
Escherichia 埃希氏菌屬  162
Eubacterium 真(優)桿菌屬  164
Ewingella 尤因(歐文)氏菌屬  166

F
Facklamia 法肯萊姆氏菌屬  167
Fibrobacter 縴桿菌屬    168
Flavimonas 黃素單胞菌屬  169
Flavobacterium 黃桿菌屬  170
Francisella 弗朗西絲氏菌屬  176
Fusobacterium 梭桿菌屬  177

G
Gallibacterium 雞桿菌屬  179
Gardnerella 加德納氏菌屬  180
Gemella 孿生球菌屬    181
Geobacillus 土壤芽孢桿菌屬  181
Globicatella 圓短鏈菌屬  182
Gordonia 戈登氏菌屬  183
Gracilibacillus 柔芽孢桿菌屬  187
Granulicatella 小鏈球菌屬  187

H
Haemophilus 嗜血桿菌屬  189
Hafnia 哈夫尼亞菌屬    190
Hallella 霍爾氏菌屬  191
Helcococcus 創傷球菌屬  192
Helicobacter 螺桿菌屬  193
Holdemania 霍爾德曼氏菌屬  197
Hydrogenophaga 噬氫菌屬  198

I
Ignavigranum 惰球菌屬  199
Iodobacter 碘桿菌屬    199

J
Janthinobacterium 紫色桿菌屬  201
Johnsonella 詹森氏菌屬  201

K
Kerstersia 凱斯特氏菌屬  203
Kingella 金氏菌屬       204
Klebsiella 剋雷伯氏菌屬  206
Kluyvera 剋雷瓦氏菌屬  210
Kocuria 柯剋氏(球)菌屬  211
Koserella 科澤氏菌屬  212
Kytococcus 皮膚球菌屬  212

L
Lactobacillus 乳桿菌屬  214
Lactococcus 乳球菌屬  220
Leclercia 勒剋氏菌屬  221
Legionella 軍團菌屬(退伍軍人菌屬)  221
Leifsonia 利夫森氏菌屬     224
Leminorella 勒米諾氏菌屬     225
6Leptospira 鈎端螺鏇體(菌)屬    226
Leucobacter 明桿菌屬     227
Leuconostoc 明串珠菌屬     229
Listeria 李斯特氏菌屬     230
Listonella 利斯頓氏菌屬     232
Luteococcus 黃球菌屬     232

M
Macrococcus 大球菌屬     234
Mannheimia 曼海姆菌屬     234
Massilia 馬賽菌屬     235
Megamonas 巨單胞菌屬     237
Mesorhizobium 中間根瘤菌屬(中慢生根瘤菌屬)   238
Microbacterium 微桿菌屬     240
Micrococcus 微球菌屬     243
Mitsuokella 光崗菌屬     249
Mobiluncus 動彎桿菌屬     249
Moellerella 米勒氏菌屬     250
Mogibacterium 難養桿菌屬     250
Moraxella 莫拉氏菌屬        251
Morganella 摩根氏菌屬     254
Moritella 默裏特氏菌屬     255
Mycobacterium 分枝桿菌屬     256
Mycoplasma 支原體屬(黴漿菌屬)    264
Myroides 類香菌屬    268

N
Neisseria 奈瑟氏菌屬    270
Nesterenkonia 納斯特連柯(球)菌屬  271
Nocardia 諾卡氏菌屬     273
Novosphingobium 新鞘氨醇菌屬  278

O
Obesumbacterium 肥桿菌屬  279
Ochrobactrum 蒼白桿菌屬  280
Oerskovia 厄氏菌屬  281
Oligella 寡源菌屬  282
Oribaculum 口桿菌屬    282
Orientia 東方次體(菌)屬  283
Ornithobacterium 鳥桿菌屬  283
Oxalobacter 草酸桿菌屬  284

P
Paenibacillus 類芽孢桿菌屬  285
Pandoraea 潘朵拉菌屬  294
Pantoea 泛菌屬(多源菌屬)  295
Paracoccus 副球菌屬  297
Paralactobacillus 副乳桿菌屬    300
Parascardovia 副斯加都偉氏菌屬    300
Pasteurella 巴斯德氏菌屬    301
Pectobacterium 果膠桿菌屬     302
Pedobacter 土桿菌屬    303
Pelistega 居鴿菌屬    305
Peptococcus 消化球菌屬    305
Peptoniphilus 親蛋白腖菌屬    306
Peptostreptococcus 消化鏈球菌屬    307
Photobacterium 發光桿菌屬    310
Photorhabdus 光桿菌屬    312
Planococcus 動性球菌屬    313
Plesiomonas 鄰單胞菌屬    314
Porphyromonas 卟啉單胞菌屬    314
Pragia 布拉格菌屬    316
Prevotella 普雷沃氏菌屬    316
Propionibacterium 丙酸桿菌屬    320
Propionimicrobium 産丙酸菌屬    321
Proteus 變形桿菌屬    321
Providencia 普羅非登斯菌屬    322
Pseudoalteromonas 假交替單胞菌屬(假異單胞菌屬)  323
Pseudomonas 假單胞菌屬    325
Pseudoramibacter 假枝桿菌屬      334
Psychrobacter 冷桿菌屬    334
Psychroflexus 冷彎菌屬       336

R
Rahnella 蘭恩氏菌屬    337
Ralstonia 羅爾斯頓氏菌屬    337
Raoultella 勞特氏菌屬    339
Rathayibacter 拉思氏菌屬    340
Rhizobium 根瘤菌屬    341
Rhodococcus 紅球菌屬    344
Rickettsia 立剋次體(菌)屬    350
Riemerella 裏默爾氏菌屬    351
Rikenella 立肯氏菌屬    353
Roseomonas 玫瑰單胞菌屬    354
Rothia 羅氏菌屬    356
Ruminobacter 瘤胃桿菌屬    357

S
Salibacillus 鹽芽孢桿菌屬    359
Salinivibrio 嗜鹽弧菌屬    359
Salmonella 沙門氏菌屬     360
Sanguibacter 血桿菌屬    363
Sarcina 八疊球菌屬    363
Scardovia 斯加都偉氏菌屬    364
Schwartzia 施瓦茨氏菌屬    365
Sebaldella 塞巴魯德菌屬    365
Selenomonas 月形單胞菌屬    365
Serpula=Serpulina 小蛇菌屬    366
Serratia 沙雷氏菌屬(賽氏菌屬)   367
Shewanella 許旺氏菌屬    371
Shigella 誌賀氏菌屬    376
Shuttleworthia 舒特勒沃斯氏菌屬    377
Sinorhizobium 中華根瘤菌屬    377
Slackia 斯萊剋氏菌屬    379
Sphingobacterium 鞘氨醇桿菌屬    379
Sphingobium 鞘氨醇菌屬    381
Sphingomonas 鞘氨醇單胞菌屬     382
Sphingopyxis 鞘氨醇盒菌屬  390
Spirillum 螺菌屬     391
Staphylococcus 葡萄球菌屬      392
Stenotrophomonas 寡養單胞菌屬(寡食單胞菌屬)  396
Streptococcus 鏈球菌屬     399
Streptomyces 鏈黴菌屬     405
Sutterella 薩特氏菌屬      405
Suttonella 蘇同(薩頓)氏菌屬     406

T
Tannerella 坦娜氏菌屬     407
Tatumella 塔特姆氏菌屬     408
Telluria 土地菌屬     408
Terrabacter 地桿菌屬     409
Tissierella 泰氏(替策氏)菌屬      410
Trabulsiella 特拉伯氏菌屬     411
Treponema 密螺鏇體(菌)屬     411
Tropheryma 養障菌屬       413
Tsukamurella 塚村氏菌屬     413
Turicella 蘇黎世菌屬     414
Turicibacter 蘇黎世桿菌屬     415

U
Ureaplasma 脲原體屬(尿漿菌屬)     416

V
Vagococcus 遊球菌屬     417
Variovorax 貪噬菌屬     417
Veillonella 韋榮氏球菌屬     418
Vibrio 弧菌屬     419
Victivallis 食榖菌屬     425
Virgibacillus 枝芽孢桿菌屬     426
Vogesella 沃格氏菌屬     427

W
Waddlia 華診原體屬     429
Wautersia 沃特氏菌屬     429
Weeksella 威剋氏菌屬       430
Weissella 魏斯氏菌屬     431
Wolinella 沃林氏菌屬     432

X
Xanthomonas 黃單胞菌屬     434
Xenorhabdus 緻病桿菌屬     437

Y
Yersinia 耶氏菌屬      439
Yokenella 約剋菌屬     440

Z
Zavarzinia 紮瓦氏菌屬     442
Zoogloea 動膠菌屬     442

附錄1               菌屬類彆查詢錶… 445
附錄2    常用細菌基質利用實驗的有機化閤物     455
附錄3    醫學常見酵母菌種     457
附錄4    主要的動物緻病原蟲     461
附錄5 主要的醫學病毒     462
附錄6  抗菌藥物名稱     464
附錄7         培養基、試劑、鑑定試驗及套組     469
第一章  細菌的分類與診斷技術的發展     469
第二章  培養基的品管及品質評估     485
第三章  染色之配方及步驟  507
第四章  試劑與試驗  520
第五章微生物快速鑑定的簡便套組(Systems)  537
主要參考文獻     559

圖書序言



  該書齣版後,近20年間,因為細菌診斷技術的不斷改進,而對某些細菌的特性有新的瞭解,因此, 細菌分類學傢對這些細菌進行重新的命名與分類。鑑於臨床醫師、檢驗室工作者及各界研究者有必要對這些新發現 / 新分類 / 新命名的菌種有進一步認識,本人欽佩趙教授的博學與專注精神,並為瞭使颱灣微生物初學者或從事微生物檢測相關人員能夠適應中文化,以及讓兩岸微生物檢驗專 傢能夠在沒有障礙下,彼此溝通微生物的命名及分類,特彆與趙教授閤作編寫《細菌名稱及分類鑑定》一書。本書特彆依颱灣讀者習慣,在特殊專有名詞附上英文, 以便瞭解其確切的英文名稱。此外,細菌的分類鑑定需要操作各種試驗,為瞭方便讀者查閱、對照及參考,遂將所使用之各種染色液、培養基及試劑的介紹附錄於 後;同時,美國Remel 公司所推齣的各種RapID 鑑定套組有助於各種常見細菌或酵母菌的快速鑑定,亦於本書一併介紹。為瞭配閤文字內容,附錄也包括一些常見臨床細菌的顯微鏡下及菌落特徵圖譜,以便使本書 更符閤讀者的需要。希望本書的齣版,能為醫學界及微生物研究者/ 工作者提供簡單、明暸、扼要的細菌名稱,以及能開啓兩岸微生物檢驗人員之閤作模式,並促進雙方的交流與進步。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對於任何一個從事生命科學相關領域的研究者而言,一本能夠權威、準確地介紹細菌分類和鑒定方法的書籍是必不可少的。《細菌名稱及分類鑒定》這本書,我認為達到瞭這個標準。它不僅係統地梳理瞭細菌分類學的最新發展,而且對於各種鑒定方法進行瞭深入淺齣的闡述。書中關於“分類學原則”的介紹,強調瞭多維度的數據整閤,包括形態學、生理生化特性、遺傳學信息等,這使得分類體係更加科學和嚴謹。我尤其贊賞書中對於“分子鑒定技術”的詳細介紹,例如16S rRNA基因測序的應用,不僅解釋瞭其原理,還提供瞭如何解讀測序結果、如何進行序列比對和係統發育分析等指導,這對於當前的研究方嚮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此外,書中對於“新舊分類體係的對比”和“常見類群的演化關係”的分析,也能夠幫助讀者更深刻地理解分類學的發展曆程和科學依據。本書在案例分析方麵也做得非常齣色,它列舉瞭許多實際的鑒定案例,展示瞭如何將理論知識應用於實際問題,這對於提高研究人員的實踐能力非常有幫助。總體而言,這本書在內容的科學性、前沿性、實用性以及學術嚴謹性上都達到瞭相當高的水平,對於任何希望深入瞭解細菌分類和鑒定的人來說,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源。

评分

作為一個從小就對科學充滿好奇的孩子,我一直對那些看不見的微小生命體非常著迷。偶然間在書店看到瞭《細菌名稱及分類鑒定》這本書,雖然名字聽起來有點“高冷”,但翻開之後,我發現自己徹底愛上瞭它!作者用一種非常故事化的方式,將細菌的世界呈現在我眼前。我最喜歡的部分是書中關於“細菌的生活方式”的描述,比如那些能夠在極端環境下生存的“超級細菌”,還有那些幫助我們消化的“益生菌”。書裏還配有很多精美的插圖,就像是在給細菌畫“肖像”,讓我能清楚地看到它們不同的樣子。而且,書裏還解釋瞭很多有趣的現象,比如為什麼有些食物會發酵變質,為什麼有些疾病會傳染,原來都是這些小小的細菌在“搗鬼”。書中還介紹瞭很多有名的細菌學傢,他們是如何一點點揭開細菌的秘密的,這讓我覺得科學傢也不是遙不可及的,他們也是充滿探索精神的人。這本書讓我覺得,即使是看不見的細菌,也有著屬於自己的精彩世界,它們有的會幫助我們,有的可能會讓我們生病,但無論如何,它們都是地球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好像認識瞭成韆上萬個新的“小生命”,對自然界充滿瞭更濃厚的興趣,甚至萌生瞭以後要當一名微生物學傢的夢想!

评分

作為一名微生物學愛好者,我一直對細菌這個微觀世界充滿好奇,但苦於專業知識的門檻較高,許多時候隻能望洋興嘆。這次有幸接觸到《細菌名稱及分類鑒定》這本書,簡直是打開瞭我新世界的大門!我本來對細菌的認知僅限於教科書上那些模糊的圖片和拗口的拉丁文名字,但這本書從一開始就用一種非常直觀且富有吸引力的方式,將那些原本抽象的概念具象化瞭。它沒有一開始就堆砌復雜的分類學原理,而是從細菌的“傢族樹”講起,循序漸進地介紹瞭幾大細菌門類,並用生動的比喻解釋瞭它們之間的親緣關係,比如將古菌比作“遠古的親戚”,將變形菌比作“多變的大傢族”。更令我驚喜的是,書中穿插瞭大量實際案例,從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緻病菌,到工業生産中重要的發酵菌,再到環境修復中的關鍵菌種,都一一進行瞭詳細的介紹。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形態學鑒定”的部分,詳細講解瞭如何通過觀察細菌的形狀、大小、染色反應等基本特徵來初步判斷其所屬類彆,甚至還配有高清的顯微鏡圖片,讓我仿佛置身於實驗室,親自操作一般。對於我這種非專業讀者來說,這種“手把手”的教學方式簡直太友好瞭,讓我不再感到被冰冷的理論知識壓垮,而是充滿探索的動力。這本書真的讓我深刻體會到,即便是微不足道的細菌,也擁有著極其復雜而迷人的生命故事,而這本書正是講述這些故事的最佳嚮導,讓我對這個微觀世界的敬畏之情油然而生。

评分

作為一名長期在實驗室工作的技術人員,我們每天都會接觸到大量的微生物樣本,而準確的細菌鑒定是保證實驗結果可靠性的基礎。過去,我們主要依靠一些零散的資料和經驗來鑒定細菌,效率不高,也容易齣現差錯。《細菌名稱及分類鑒定》這本書的齣現,無疑為我們提供瞭一套係統、權威的鑒定方法和參考。書中對於各種鑒定方法的原理和操作規程都進行瞭詳細的介紹,從傳統的染色法、培養法,到現代的生化鑒定、免疫學鑒定,再到最前沿的分子生物學鑒定,都覆蓋得非常全麵。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鑒定步驟”的詳細指導,它將整個鑒定過程分解成一個個清晰的步驟,並且針對每一個步驟都提供瞭詳細的操作要領和注意事項,這對於提高我們的操作規範性和準確性非常有幫助。此外,書中還提供瞭大量的“鑒定錶”和“圖譜”,方便我們對照查詢,快速識彆齣目標細菌。書中對一些常見菌群的詳細描述,例如革蘭氏陽性菌、革蘭氏陰性菌的常見屬和種,以及它們的典型特徵,也為我們在日常工作中提供瞭極大的便利。總而言之,這本書對於我們這樣的基層技術人員來說,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工作手冊”,它不僅提升瞭我們的專業技能,也讓我們對細菌鑒定有瞭更深刻的認識,為我們高效、準確地完成工作提供瞭堅實的保障。

评分

在我看來,一本好的圖書,能夠引領讀者進入一個全新的領域,並且在其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樂趣。《細菌名稱及分類鑒定》這本書就做到瞭這一點。它並沒有一開始就用艱深晦澀的專業術語“勸退”讀者,而是從一個非常宏觀的視角,為我們描繪瞭一個龐大而迷人的細菌世界。書中關於“細菌的起源和演化”的講述,讓我驚嘆於生命形式的多樣性和適應性,讓我意識到,即使是微小的細菌,也有著屬於它們自己的壯麗史詩。而當書中開始介紹各種形態各異的細菌時,我更是被深深吸引,那些螺鏇狀的、杆狀的、球狀的細菌,在圖文並茂的展示下,仿佛活瞭起來,讓我能夠直觀地感受到它們獨特的美。更讓我感到有趣的是,書中還穿插瞭許多關於細菌與人類之間關係的“故事”,例如那些幫助我們製作美味食物的細菌,那些讓我們生病的“壞傢夥”,以及那些在自然界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的細菌,這些故事讓我覺得,細菌並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我們息息相關的。這本書就像一位耐心的老師,循序漸進地引導我認識這個微觀世界,讓我從最初的陌生感到好奇,再到最終的著迷。它讓我明白,科學的魅力不僅僅在於發現,更在於理解,而這本書,正是幫助我開啓理解之旅的最佳嚮導。

评分

我在高校任教微生物學課程多年,一直緻力於尋找能夠兼顧理論深度和教學實用性的優秀教材。長久以來,市麵上存在著一些教材過於偏重理論,脫離實際,而另一些則過於淺顯,缺乏係統性。《細菌名稱及分類鑒定》這本書的齣現,無疑是填補瞭這一空白。它在保持細菌分類學核心知識體係完整性的前提下,融入瞭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分類標準,例如,書中對於真細菌和古菌在基因組學、分子生物學上的差異的闡述,以及最新提齣的分類體係,都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足以讓我在課堂上引入最新的研究動態。同時,本書在教學方法上也獨具匠心,它沒有直接列舉枯燥的分類錶,而是通過“案例分析”和“圖文並茂”的方式,將復雜的分類原理與實際鑒定過程有機結閤。我特彆欣賞書中關於“鑒定流程”的講解,從初步的形態學觀察,到各種生化反應的測試,再到現代分子生物學技術的應用,層層遞進,邏輯清晰,非常適閤引導學生逐步掌握鑒定方法。書中還提供瞭大量的“練習題”和“思考題”,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鞏固所學知識。更值得一提的是,本書對於一些重要細菌的“生態學意義”和“應用價值”的介紹,例如在環境修復、生物技術等領域的應用,能夠幫助學生建立起微生物學與現實世界的聯係,培養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總體而言,這本書在內容的前沿性、教學的有效性以及學術的嚴謹性上都達到瞭相當高的水平,無疑將成為我未來教學的重要參考。

评分

在我看來,一本優秀的圖書,應該能夠有效地傳遞知識,並且激發讀者的興趣。《細菌名稱及分類鑒定》這本書在這兩方麵都做得非常齣色。首先,在知識傳遞方麵,它係統地梳理瞭細菌分類學的基本原理和最新進展,涵蓋瞭從宏觀的分類體係到微觀的鑒定技術。對於不同細菌類群的介紹,不僅僅是列舉名稱,而是深入分析瞭它們的形態學、生理生化特性、遺傳信息以及生態學地位,讓我能夠全麵地認識每一個細菌。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於“菌株”和“種”的概念的區分,以及不同分類等級之間的層級關係,都講解得非常到位,讓我能夠準確理解細菌分類的邏輯。其次,在激發讀者興趣方麵,本書也做得非常成功。它通過大量生動有趣的案例,將抽象的科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緊密聯係起來。例如,書中對於一些重要病原菌的介紹,不僅闡述瞭它們的緻病機製,還涉及瞭疾病的防控和治療,這讓我覺得微生物學知識具有非常重要的實踐意義。此外,書中還穿插瞭許多關於細菌在工業生産、環境保護等領域的應用,例如發酵食品的製作、汙水處理等,這些都讓讀者看到瞭微生物學的光明前景。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枯燥的教科書,更像是一次引人入勝的科學之旅,讓我對細菌這個微觀世界充滿瞭探索的熱情,並且願意深入瞭解更多相關的知識。

评分

作為一名生物信息學研究者,我常常需要處理大量的基因序列數據,並從中挖掘與細菌分類鑒定相關的信息。一直以來,我都在尋找一本能夠係統介紹細菌分類鑒定方法,特彆是能夠與現代分子生物學技術緊密結閤的參考書。《細菌名稱及分類鑒定》這本書完全超齣瞭我的預期。它不僅詳細介紹瞭傳統的基於形態學和生化特性的鑒定方法,更重要的是,它深入闡述瞭基因組學、宏基因組學等現代技術在細菌分類鑒定中的應用。書中對於不同基因標記(如16S rRNA、ITS等)在分類中的作用、如何構建係統發育樹、以及如何利用生物信息學工具進行序列比對和分類預測等內容,都進行瞭非常詳盡的介紹。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進化分類學”的闡述,它不僅僅是列舉分類結果,而是追溯瞭細菌的進化曆史,揭示瞭不同類群之間的演化關係,這對於理解分類體係的形成至關重要。此外,本書在“數據庫應用”部分,也為我提供瞭寶貴的參考,例如介紹瞭一些重要的細菌基因組數據庫和分類數據庫,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這些數據庫來輔助鑒定工作。書中還結閤瞭大量真實的研究案例,展示瞭如何通過整閤多種數據來源(包括形態學、生化信息、基因序列等)來進行綜閤的分類鑒定,這對於提高鑒定結果的準確性和可靠性非常有幫助。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對於我們從事生物信息學研究的人員來說,無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寶藏,能夠極大地提升我們的研究效率和理論認識。

评分

我一直對細菌這個微觀世界充滿瞭好奇,但常常因為其復雜性和專業性而感到無從下手。《細菌名稱及分類鑒定》這本書的齣現,徹底改變瞭我的看法。它並沒有一開始就拋齣復雜的學術概念,而是用一種非常引人入勝的方式,將細菌的世界展現在我麵前。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細菌的進化史”的章節,它就像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詩,講述瞭細菌如何在地球上生存和演化,從最原始的生命形態,到如今多樣化的物種。書中還通過大量的圖示,清晰地展示瞭不同細菌的形態特徵,讓我能夠直觀地瞭解它們之間的區彆,例如那些螺鏇狀的細菌,和那些球狀的細菌,在外觀上就有很大的不同。而且,書中還穿插瞭很多關於細菌的“小故事”,比如那些在人體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益生菌,以及那些能夠引起疾病的緻病菌,它們的故事讓我覺得,這些微小的生命體,其實和我們息息相關。書中的“鑒定指南”部分,雖然對於我這樣的普通讀者來說,可能無法完全理解其中的技術細節,但它讓我能夠理解,科學傢是如何一步步地識彆和區分這些細菌的,這本身就充滿瞭科學的魅力。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細菌不再是模糊的認識,而是有瞭更清晰、更立體的理解,我對這個充滿神秘感的微觀世界,也充滿瞭更多的敬畏和探索的欲望。

评分

我從事的是食品安全檢測工作,日常工作中經常會遇到各種微生物的鑒定問題,尤其是在對可疑樣本進行初步篩查時,對細菌的快速準確識彆至關重要。之前一直依賴於傳統的培養和生化鑒定方法,效率不高且容易齣錯。自從讀瞭《細菌名稱及分類鑒定》這本書,我感覺自己的工作效率和準確性都有瞭質的飛躍。這本書不僅係統地梳理瞭當前細菌分類學的最新進展,特彆是關於“真細菌”和“古菌”的劃分,還對許多重要細菌類群的分類地位、進化關係進行瞭深入淺齣的闡述。最讓我受益匪淺的是書中關於“分子鑒定”的章節,詳細介紹瞭PCR、16S rRNA基因測序等先進技術在細菌鑒定中的應用,以及如何解讀這些技術生成的鑒定報告。書中甚至還列舉瞭多個實際案例,展示瞭如何利用這些技術快速、準確地識彆齣潛在的食源性緻病菌,比如沙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並提供瞭相應的鑒定流程和注意事項。這些內容對於我這樣的實際工作者來說,簡直是“及時雨”。此外,書中還對一些常見的、容易混淆的細菌進行瞭對比分析,指齣瞭它們在形態、生化特性上的關鍵差異,這在實際工作中避免瞭很多誤判。這本書的專業性和實用性讓我印象深刻,它不僅僅是一本理論書籍,更是一本指導實際操作的“工具書”,讓我能夠更自信、更高效地應對工作中的各種挑戰,也讓我對微生物學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和認識。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