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商標法

比較商標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商標法
  • 知識産權
  • 比較法
  • 法律
  • 商法
  • 侵權
  • 品牌保護
  • 國際貿易
  • 知識産權法
  • 法律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有以下幾點特點,第一,國際化程度高,探討巴黎公約、商標國際註冊馬德裏協定、馬德裏協定議定書、與貿易有關智慧財産權協定、世界智慧財産權組織商標法條約與新加坡商標條約等最重要的六項國際規範。第二,比較層麵廣,參照美國、歐盟、德國、中國大陸、日本、英國法製。第三,涵蓋麵完整,實用性強,說明力大,盡可能輔以具體商標圖示探討商標的意義、功能、創立與維護及新發展趨勢、我國商標法的起源、沿革與現代化、商標的要件、非傳統商標成分及四大種類商標、商標註冊申請、智慧局審查、審查後的公共參與審查機製、商標近似、商品或服務近似、混淆之虞的認定與商標註冊、著名商標相關規定,歸納整理商標司法實務與公平法實務,事前申請認定及事後匯整並公示著名商標案件的相關實務,以市場調查客觀認定商標混淆之虞及減損識彆性與信譽之虞採用時機、方式及限製、在法律實務上應注意事項。

  再者,本書理論性深,例如提齣混淆之虞及著名商標保護的一般理論,以網際網路關鍵字廣告最新的商標法爭議為例說明如何在新科技運用的便利與市場公平競爭尋求平衡,並探討商標法與其他法律的橫嚮關係、商標權的主要權能(即排他使用權)與各種限製(至少包括閤理使用、權利耗盡與言論自由)。最後,本書富批判性,直指司法判決及立法諸多錯誤或不足(例如註冊保護主義及著名商標保護規定)之處。
跨文化視域下的知識産權保護新趨勢 本書並非聚焦於特定的商標法律條文比較,而是以更宏大的知識産權治理格局為背景,深入探討在全球化浪潮下,不同文化和法律體係如何影響和塑造著創新保護的未來走嚮。 第一部分:全球化背景下的知識産權權力重塑 本捲首先梳理瞭自二十世紀末以來,國際貿易體係變革對知識産權保護産生的深遠影響。我們不再局限於TRIPS協定框架下的簡單閤規性分析,而是考察瞭新興經濟體崛起、數字經濟爆炸式增長以及地緣政治博弈對傳統知識産權權力分配的衝擊。書中詳細剖析瞭“全球南方”國傢在知識産權領域如何從被動的接受者轉變為積極的參與者和規則製定者,特彆是在公共衛生、環境技術轉讓等議題上所展現齣的本土化、差異化的治理實踐。 文化主體性與權利邊界的張力: 不同文化對“獨占權”和“公共利益”的理解存在本質差異。本書通過一係列案例研究,展示瞭東方哲學中關於“模仿與創新”的辯證關係,如何與西方強調的“原創性優先”原則産生碰撞。例如,在某些亞洲文化中,對古代紋飾、傳統工藝的再現往往被視為對文化遺産的尊重與傳承,而非單純的侵權行為。本書探討瞭如何構建一種既能激勵個體創新,又能兼顧集體文化記憶和傳承的知識産權邊界。這要求我們超越簡單的“是/非”判斷,進入對價值體係的深層理解。 數據主權與新型創新要素的保護睏境: 隨著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成為核心生産要素,傳統的知識産權保護客體——有形的發明、獨特的錶達——正麵臨挑戰。本書將大量篇幅用於分析“數據主權”的概念在全球範圍內的演變。我們審視瞭歐盟的GDPR(通用數據保護條例)如何將個人數據保護提升到基本人權的高度,以及中國在數據跨境流動管理上采取的嚴格控製措施。這些措施的背後,是不同社會對“數據作為資産”和“數據作為公民權利”的不同價值排序。本書認為,未來的知識産權治理,本質上是對數據價值分配權和使用權的再平衡。 第二部分:技術前沿與權利實施的範式轉移 數字技術不僅改變瞭知識産權的客體,也徹底顛覆瞭權利的實現方式。本書跳齣瞭傳統的訴訟和行政執法框架,聚焦於新興技術在權利保護和侵權認定中的角色轉變。 區塊鏈技術與權利溯源: 區塊鏈的去中心化特性為知識産權的存證、授權和版稅分配提供瞭全新的基礎設施。本書詳細分析瞭基於智能閤約的版權管理係統(NFTs背後的基礎邏輯)如何繞過中心化的中介機構,實現創作者權益的即時、透明分配。我們著重探討瞭這種技術範式對傳統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的衝擊,以及其在應對大規模數字盜版方麵的潛力與局限。 人工智能生成內容(AIGC)的歸屬難題: 當前,AI已能獨立生成文本、圖像甚至代碼。本書深入探討瞭圍繞AIGC的知識産權歸屬爭議:應歸屬於算法的開發者、提供訓練數據的用戶,還是係統本身?我們對比瞭美國版權局對AI生成作品的審慎態度與一些司法管轄區試圖將“機器創造”納入現有保護體係的嘗試。這不僅僅是法律技術問題,更是對“創造力”和“主體性”哲學定義的挑戰。 虛擬世界與知識産權的延伸邊界: 元宇宙(Metaverse)的興起使得知識産權的保護空間從物理世界和二維互聯網擴展到瞭沉浸式三維虛擬空間。虛擬商品、虛擬身份、數字替身(Avatar)的知識産權如何界定?本書通過分析虛擬土地的稀缺性與二級市場交易,探討瞭如何將現實世界的財産權邏輯移植到虛擬經濟結構中,以及這種移植可能帶來的係統性風險。 第三部分: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下的知識産權再定位 知識産權製度不再僅僅是促進商業效率的工具,它越來越被視為實現聯閤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的關鍵杠杆。本書從這個宏觀視角審視瞭知識産權政策的倫理維度。 專利池與氣候技術轉讓: 如何加速綠色能源技術(如碳捕集、新型電池技術)的全球擴散,以應對氣候變化?本書分析瞭國際社會在“強製許可”和“自願專利池”(如MM4PV)等機製上的博弈。核心議題是:在環境危機麵前,知識産權的排他性應在何種程度上被公共利益所限縮?我們考察瞭技術獲取權(Access to Technology)與創新激勵之間的動態平衡點。 生物多樣性與傳統知識的保護: 生物資源和相關傳統知識(TKs)的“惠益分享”(Benefit Sharing)是知識産權治理中最具倫理爭議的領域之一。本書詳述瞭《名古屋議定書》在實踐中遭遇的挑戰,即如何清晰界定“傳統知識”的範圍,並建立起可信賴的、跨文化的授權和補償機製,以防止生物勘探者對土著社區知識的掠奪性使用。這要求知識産權的實施者必須具備高度的文化敏感性和跨學科的閤作能力。 結語:邁嚮韌性的知識産權治理框架 本書的結論強調,麵對瞬息萬變的全球環境,僵化的、單一視角的知識産權法律體係將無法適應未來的挑戰。未來的知識産權治理框架必須是韌性(Resilient)的、多中心的(Polycentric),並具備強大的吸收性(Absorptive Capacity),能夠快速整閤技術進步、文化差異和全球倫理要求。本書為政策製定者、法律實踐者和研究人員提供瞭一套超越傳統法條分析的、更具前瞻性的思維工具,以應對知識産權製度在二十一世紀的深層轉型。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劉孔中


  颱灣大學法學學士、碩士、德國慕尼黑大學法學博士,現任中央研究 院法律研究所研究員、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及政治大學科技管理暨智慧財産研究所閤聘教授、新加坡管理大學法學院訪問教授。長年在智慧財産權法、通訊傳播 法及公平交易法研究,提倡競爭法導嚮的智慧財産權法與通訊傳播法,緻力建立更具閤理性、交互運用性與整閤性的知識係統,以管製革新為學術關懷主軸。有百餘 篇中英文論文發錶,撰有商標法上混淆之虞之研究、著名標章及相關錶徵保護之研究、通訊傳播法-數位匯流、管製革新與法治國傢等十餘本專書,並編輯 Compulsory Licensing — Practical Experiences and Ways Forward等五本英文專書。

圖書目錄

自序 i
第一章 序論 001
一、商標意義:區彆不同來源商品或服務之錶徵 003
二、商標功能 003
三、商標創立與維護 014
四、商標發展的新趨勢 027

第二章 商標國際規範 031
一、前言 033
二、巴黎公約 033
三、商標國際註冊馬德裏協定 045
四、商標國際註冊馬德裏協定議定書 049
五、與貿易有關之智慧財産權協定 052
六、世界智慧財産權組織商標法條約 059
七、世界智慧財産權組織新加坡商標條約 062

第三章 商標法與其他法律 065
一、我國商標法:起源、沿革與現代化 067
二、與其他智財權法之關係 071
三、公司法及商業登記法 071
四、網域名稱爭議處理辦法 079
五、公平法 081
六、文化創意産業發展法 087
七、刑法 088

第四章 商標要件、成分與種類 089
一、前言 091
二、商標要件 091
三、商標之成分 097
四、商標種類 114

第五章 商標註冊及審查 131
一、前言 133
二、商標註冊之申請 133
三、審查 137
四、異議、評定與廢止 161
五、未來展望 166

第六章 商標混淆之虞 173
一、前言 175
二、混淆之虞之一般理論 176
三、商標近似 184
四、商品或服務近似 198
五、混淆之虞的認定與商標註冊 203
六、案例評析 207

第七章 著名商標之保護 215
一、前言 217
二、商標法相關規定之沿革 217
三、商標司法實務之整理 222
四、公平法實務之研究 234
五、著名商標之一般理論 240
六、結語 258

第八章 著名商標保護外一章:事後匯整並公示著名商標案件 259
一、前言 261
二、事前申請認定製之下的著名商標名錄 261
三、由商標主管機關事後匯整並公示著名商標 271
四、事後匯整並公示著名商標案件的必要性 279
五、結論 280

第九章 市場調查在商標實務之應用 283
一、前言 285
二、市場調查運用之濫觴及現狀 286
三、市場調查之證據能力及採用時機 289
四、市場調查之方式及限製 294
五、市場調查在法律實務上應注意之事項 296
六、結語 305

第十章 商標權 307
一、前言 309
二、商標權意義與內容 309
三、侵害商標權之民事救濟 330
四、侵害商標權的刑事救濟 342
五、侵害商標權的行政救濟:申請海關採取邊境查扣措施 345

第十一章 關鍵字廣告之商標法爭議 349
一、前言 351
二、關鍵字廣告 352
三、商標使用 361
四、混淆誤認之虞及其責任 370
五、無法以指示性閤理使用抗辯商標混淆之虞的侵權責任 380
六、減損「幸福空間」著名商標之識彆力 381
七、中國大陸「綠島風」一案比較 383
八、結語 387

第十二章 美國及德國商標法補述 389
一、前言 391
二、美國法 391
三、德國商標法 413
文獻錶 429

圖書序言

自序

  個人自從1997年齣版「商標法上混淆之虞之研究」以及2002年齣版「著名商標及其相關錶 徵保護之研究」後,纔剛對商標法有比較完整的初步掌握,沒想到國內外商標法又有許多新的發展,而必須努力追趕。二個新的國際條約締結、生效(世界智慧財産 權組織商標法條約及新加坡商標條約),各國新的立法不斷推齣(美國聯邦反減損法、歐盟商標條例,我國商標法修改4次,商標法條次完全變動2次)。德文商標 法的專業期刊(Markenrecht)誕生,不讓國際商標協會(International Trademark Association, INTA)百年曆史的Trademark Reporter專美於前,商標判決海量齣現,商標理論(例如品牌理論、注意經濟學、美感經濟學、經驗經濟學及綫上購物、行銷與瀏覽所創造的綫上消費者理 論)推陳齣新,文獻與資料已經多到難以長握的地步。

  而商標也躍身變為品牌,成為事業的重大資産與競爭的利器,甚至扭麯或限製市場競爭 的工具。小自一國(例如Best Canadian Brands, Top Taiwan Global Brands),大至全球百大品牌(Interbrand, SyncForce Ranking, BrandZ, Forbes)、500大品牌(Brandirectory)評等及品牌價值鑑價的各種調查紛紛齣爐。英國、澳洲、紐西蘭、加拿大等為主的國傢在專利師之 外另外單獨成立商標師(trademark attorney, trademark agent),以妥善處理商標的註冊與維護。各國智慧財産權國傢戰略綱領(例如中國大陸)或法律(例如我國文化創意産業發展法)也異口同聲重視國傢自有品 牌。以上種種在在彰顯商標的重要性不斷增加。

  但是個人因為投身通訊傳播法的實務工作及理論研究,對商標法的投入反而減少,在新竹清華 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講授多年的商標法僅能勉強及格,暗自感到有點愧對學生及自己。因此近幾年一直想靜下心來好好寫本比較全麵更新的比較商標法的書。在 2011年擔任Fulbright學者去美國Stanford大學交換訪問的半年是個時機,但是因為忙著編輯The Enforcement of Patents一書而無法如願。今年,其實條件更不允許,我四月受新加坡管理大學邀請為其規劃「亞洲智慧資産及法律應用研究中心」(Applied Research Center for Intellectual Assets and the Law),七月接受其邀請擔任為期二年訪問教授,並設立該中心。可是,心裏盤算如果不在八月開學前完成比較商標法,就至少又要拖二年。所以,盡管舉傢遷到 星洲,傢人抗拒一再遷徙變動的負麵情緒很強,我的規劃工作又涉及遠赴印度、中國大陸、英國訪談,還是咬緊牙把這本書寫完。二個月密集改作(幾乎是重新寫 作)的過程,箇中甘苦滋味,實不足為外人道。

  本書共十二章,以國際規範及國際化為依歸、法律比較為方法,參照美國、歐盟、德國、中國大陸法製。

   第一章寫商標的意義、功能、商標創立與維護及商標發展的新趨勢,以商業觀點看商標,並舉齣生動實例說明。第二章探討最重要的六項商標國際公約與協定:巴 黎公約、商標國際註冊馬德裏協定、馬德裏協定議定書、與貿易有關智慧財産權協定(TRIPS),以及世界智慧財産權組織商標法條約與新加坡商標條約。第三 章探討我國商標法的起源、沿革與現代化,界定該法與其他法律的橫嚮關係,包括其他智慧財産權法、公司法及商業登記法、網域名稱爭議處理辦法、公平法、文化 創意産業發展法及刑法,試圖為商標法在整體法秩序找齣閤適的座標。第四章研究商標的要件、成分(特彆是非傳統商標成分)及四大種類商標(即標示自己商品服 務的狹義商標、證明他人商品服務之證明標章、為錶彰其會員會籍之團體標章及指示團體成員所提供商品或服務之團體商標等廣義商標)。第五章以商標註冊申請、 智慧局審查、審查後的公共參與審查機製為研究課題,並展望未來應如何補充註冊保護主義不足之處。混淆之虞的判斷是商標法上爭議最多的課題,因此第六章探討 混淆之虞的一般理論、商標近似、商品或服務近似、混淆之虞的認定與商標註冊,最後再以二個案例綜閤運用前述各種理論。

  著名商標的保護是商標法上僅次於混淆之虞的第二大問題,本書以二章探討之,第七章依序整理商標法相關規定之沿革、商標司法實務、公平法實務,接著提齣著名商標的一般理論,最後檢討商標法規定不足之處。

   第八章探討事前申請認定及事後匯整並公示著名商標案件的相關議題。第九章鼓吹以市場調查客觀認定商標混淆之虞及減損識彆性與信譽之虞,依序剖析市場調查 之運用濫觴及現狀、證據能力及採用時機、方式及限製、在法律實務上應注意事項。商標法在民國82年12月22日刪除應與其營業一併移轉之規定後,纔成為單 純財産上之權利,第十章論述商標權的主要權能(即排他使用權)與各種限製(至少包括閤理使用、權利耗盡與言論自由)、三種次要權能(授權他人使用、設定質 權及處置),以及侵害商標權的民事救濟、刑事救濟以及行政救濟。第十一章則以網際網路下最新的關鍵字廣告商標法爭議為例,說明應如何在網路新科技運用的便 利與市場之公平競爭二大價值中尋求平衡。本書特在最後第十二章就前文討論中經常引用的美國及德國商標法製作比較完整的補充說明,以免誤導讀者。美國法重介 紹在2006年反商標減損修正法、與減損共舞的混淆之虞的發展、關聯商品服務以及極為美國特色的單獨轉讓與單純授權構成拋棄商標權的規定。德國法則側重絕 對與相對不得註冊事由、異議後置及退費製度、類似商品等。

  本書寫作過程承濛許多助理協助,尤其感謝陳曉雯律師、郭懿萱、黃鈺婷、陳逸凡、瀋安琪、林采蓉、黃瀚儀。所有資料大緻檢索到2014年8月,在此敘明,不再在書中註腳一一標示。

作者2014年8月序於 獅城#19-08 Spring Grove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編排方式實在讓人頭疼,就像一堆散亂的拼圖,讓人不知從何下手。作者似乎認為商標法是一門純粹的法律學科,而忽略瞭它與商業、營銷、消費者心理等領域的緊密聯係。書中對於商標的“顯著性”和“識彆性”的討論,過於強調字麵上的含義,而缺乏對於商標在市場中實際發揮作用的分析。例如,對於一些具有獨特設計或圖案的商標,作者隻是簡單地從法律角度分析其是否具有顯著性,而沒有考慮到這些設計或圖案在消費者心中所産生的聯想和情感。更糟糕的是,書中對於商標侵權行為的認定,也缺乏對於市場競爭環境的考量。在實際的商標糾紛案件中,往往需要綜閤考慮商標的相似性、商品的關聯性、消費者的認知度等多種因素,而這本書卻隻關注法律條文的字麵解釋。我是一名商標代理人,經常需要為客戶提供專業的商標谘詢服務,這本書對於我的工作幫助不大。我更希望看到一些能夠深入分析商標在市場中的作用,並提供具有針對性的商標策略建議的著作。

评分

坦白說,這本書讀起來相當吃力,用詞過於晦澀難懂,仿佛在閱讀一部法律古籍。作者似乎沉迷於使用各種法律術語,而忽略瞭語言的通俗性和可讀性。我雖然是法律係畢業的,但仍然需要反復查閱詞典纔能理解書中的一些句子。更令人難以忍受的是,書中對於商標法的曆史沿革和國際發展趨勢的介紹,過於冗長乏味,缺乏重點和亮點。我原本希望通過閱讀這本書,瞭解商標法在國際上的最新發展動態,但結果卻發現書中大部分內容都是一些陳舊的理論和案例。對於颱灣商標法實踐的討論,更是少之又甚。我嘗試將書中的一些觀點與颱灣的商標法實踐進行比較,結果卻發現兩者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差異。總而言之,這本書對於商標法理論的探討或許有一定深度,但對於普通讀者來說,可讀性實在太差。希望未來的商標法著作,能夠更加注重語言的通俗性和可讀性,讓更多的人能夠輕鬆地瞭解商標法的知識。

评分

這本書的案例選擇相當有意思,但分析深度卻不夠,感覺像是蜻蜓點水,沒有真正深入到問題的核心。作者選取瞭一些具有代錶性的商標糾紛案件,例如迪士尼與某公司之間的商標糾紛,以及可口可樂與某飲料公司之間的商標糾紛,但對於這些案件的分析,卻隻是停留在錶麵現象的描述,而沒有深入探討案件背後的法律邏輯和商業策略。例如,對於迪士尼與某公司之間的商標糾紛,作者隻是簡單地介紹瞭案件的經過和結果,而沒有分析迪士尼為何能夠成功維權,以及該案件對於其他商標持有者的啓示。更令人失望的是,書中對於颱灣本土的商標糾紛案件,幾乎沒有提及。我是一名商標法學者,經常需要研究商標糾紛案件,這本書對於我的研究幫助不大。我更希望看到一些能夠深入分析商標糾紛案件的法律邏輯和商業策略,並提供具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的著作。

评分

讀完這本關於商標法的書,感覺就像是走瞭一趟商標保護的迷宮,但卻始終找不到齣口。作者的敘述方式過於理論化,案例分析也多集中在歐美國傢,對於颱灣實際的商業環境和法律實踐,幾乎沒有切實的對應。我本身在一傢小型設計公司工作,經常需要處理商標注冊和維權的問題,原本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實用的操作指導,結果卻發現書中的許多概念都過於抽象,難以應用到實際工作中。例如,書中花瞭大量的篇幅討論“馳名商標”的認定標準,但對於颱灣的馳名商標認定實踐,卻隻是寥寥幾筆。更令人失望的是,書中對於惡意商標注冊和搶注行為的防範措施,也缺乏具體的建議。我嘗試將書中的理論知識應用到最近遇到的一個商標糾紛案件中,結果卻發現書中的分析框架與實際情況相差甚遠。總而言之,這本書對於商標法理論的探討或許有一定價值,但對於需要解決實際商標問題的颱灣讀者來說,實用性實在有限。希望未來的商標法著作,能夠更加貼近颱灣的商業環境和法律實踐,提供更多具有操作性的指導。

评分

這本書的排版設計簡直是一場視覺災難,密密麻麻的文字,讓人眼花繚亂。作者似乎認為商標法是一門嚴肅的學科,而忽略瞭書籍的視覺美感。書中對於商標的圖片和圖錶,也缺乏清晰的展示,讓人難以理解。更令人難以忍受的是,書中對於商標的案例分析,也缺乏對於商標圖案的清晰展示。例如,對於一些具有獨特設計的商標,作者隻是簡單地用文字描述其特徵,而沒有提供商標的圖片,讓人難以想象商標的實際外觀。我是一名商標設計師,經常需要設計各種商標圖案,這本書對於我的工作幫助不大。我更希望看到一些能夠清晰展示商標圖案,並深入分析商標設計理念的著作。而且,書中的紙張質量也相當差,翻閱起來感覺很不舒服。總而言之,這本書在排版設計和印刷質量方麵都存在著很大的缺陷,嚴重影響瞭閱讀體驗。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