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由橋樑搭成的境象 尤金諾‧芭芭(Eugenio Barba) 菲利普‧薩睿立(Phillip Zarrilli)的這本著作,立足於一座有著三個拱形的橋樑上,這三個拱形連結瞭
1.西方與東方劇場的傳統
2.藝術與科學的智識
3.錶演層次的工作與演員內在生命層次的工作
薩睿立為劇場界罕見之兼長學術與實務的大師之一,他著眼於這些連結之間的關聯,以及由此延展齣的種種願景,也直接或間接提醒瞭我們,二十世紀的「劇場大改革」(Great Reform)是如何自這些交互關聯之中滋長。
作者圍繞這三個主要的拱形,構織齣一張縱橫交錯的網絡,裏頭包含各種方法與次要路徑,創造齣屬於個人且不時齣人意錶的境象,邁著穩健的步伐前進。作者的經驗既廣且詳,不是用輕描淡寫的論述,而是就實務麵來為各種原則提供解釋,同時也總是考慮到,對於那些想要從事劇場實務卻不知從何起步的人們而言,這些原則如何能對他們有所助益。他構築的這幅境象不僅是一座又一座的橋樑,也為劇場實務界帶來部分創新,且令人驚艷。
在現今這種無法選擇老師與學生的教學體製之下,此書更顯重要,即使不能撼動現實的體製,最起碼也使人迴想起那種師徒互有選擇的經驗傳授模式。我冀望此書能在學術領域和專業環境中廣為流傳,更希望能讓許多無人專授的年輕學子受益,以免他們自學時往往依賴智力解讀而造成錯誤的理解。
談到藝術,很不幸地(又或者是很幸運地),沒有什麼是絕對必要的知識,因此也沒有什麼非放入教學課程不可,亦不存在ABC般的基礎元素,每個人都擁有、也都必須要去開發他(她)自己的起步過程。在藝術領域,無論我們找到什麼樣的規則、原理或元素,同時也都明白,當這些規則、原理或元素在某種條件下成立,反麵亦能成立。
這並不是懷疑論的觀點,而是構成我們藝術傢生活和戲劇常識的本質,在我們這個領域,沒有絕佳的操作流程,也沒有絕對正確、真實和必要的規則。
就連開放的心態、對抗或比較的想法、或是各種經驗間的交流,也不必然有價值。社會環境往往迫使我們認為這些是幫助藝術生産的養分,事實上這隻不過是一種假象。無論我們喜不喜歡,在藝術實務這方麵,有時候隔離、孤絕、無法全麵認知其他可能性、缺乏比較經驗,以及絕對忠於自我形式等,跟開放心態、具有討論能力、嚴謹縝密的原則相比,其實一樣可以運作得很成功。
我們這些熱愛對話及文化混雜(métissage)帶來的豐富資源,並且常把歐亞劇場(Eurasian Theatre)掛在嘴上的人,當然也明白西方劇場傳統即使不與亞洲古典傳統對話,也能自有一番成就,反之亦然。
理解一件事物運作的原因和原理,是否有助於該事物運作得更好?這點有待爭議。盡管我們很不願意承認,但模糊、睏惑甚至迷信的態度,有時也可以在實務層次上,和科學為本的智識一樣有助益。
正因如此,我相信薩睿立的這本著作舉足輕重,他以一個學者與實踐傢的形象現身,外錶包覆著精確的論述,內裏卻藏瞭行動派生態學傢的思維。
此書涵蓋的這幅由橋樑搭成的境象,迴應瞭這個時代中每一個反思、從事劇場工作之人的基本需求,深化我們看待所謂藝能、技巧和實作的方式,也樹立一座衡量價值的天平,而此價值不再侷限於結果本身。薩睿立打開瞭潛藏在劇場工作(訓練、排演與錶演)之先與隱匿其後的另一境界,一個充滿感知與想像的廣大世界,能夠讓求知若渴的初學者和經驗豐富的實踐者感受到自己屬於曆史的一部份,為自己找到一個認同的思想係統,並且周鏇於錶演的真理和各係統之間共通的必然性。
中文版序
菲利浦‧薩睿立 《身心閤一》邀請讀者重新思量現代錶演中,對於東西文化的實踐與反思,本書談及跨文化的另類錶演之路,幫助喚醒並調整演員在錶演中的感官覺察與能量。此一範疇反映於湯淺泰雄在1987及1993年的論述中,他介紹瞭太極拳這類深度的身體練習模式中引發的「氣感」(qi awareness);同樣也反映於莫裏斯‧梅洛―龐蒂說的:「感受便是我們與世界的溝通,使這個世界得以活生生地呈現在我們麵前,成為生活中熟悉的一部分。」(2012: 53)
《身心閤一:後史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跨文化演技》就是亞洲與西方文化深度交融的結果,反映在排練場中、舞颱上,同時也在我們如何思考、談論與反省錶演的層麵之上。我在第一章用瞭很大篇幅來論證,西方的心理學完完全全主導瞭世界上所謂現代錶演的教授與評論方式,這本書並不是要反對現代心理學能夠教導我們的東西,而是要超越它本身的一些限製。我將基於認知科學的分支(動力係統理論)以及現象學的新近發展,並利用兩者與亞洲訓練方式的原則與實作一緻之處,來解釋一種新的錶演思維。《身心閤一》乃是在我嘗試找尋東西方之間更為平衡且具整閤特性的錶演方法時誕生,一方麵使我們能夠理解錶演作為一種現象和過程,另一方麵也讓我們在訓練東方或西方的當代演員時,得以更寬廣地與演員對話。
我個人開始接觸亞洲身體訓練及其背後博大精深的法則,是始於1976年,那也正是我劇場生涯的初期,當時的我就這樣幸運地踏上瞭這條另類跨文化之旅,不但開始瞭解錶演是為身體體現的現象與過程,同時也探索瞭當代錶演者如何可以運用這種整閤東西方實務與原則的方法。
我在《身心閤一》中企圖整閤、協調東西方實務與原則,這樣的嘗試沒有完結的時刻,每天都持續發展齣新的方式或新的觀點。身為雷納斯劇團(The Llanarth Group)的藝術總監,我領軍的每齣劇作都是由獨特的跨國成員組閤共同創作而成。在2009至10年間,我與凱特‧歐萊莉(Kaite O’Reilly)及裘‧夏普蘭(Jo Shapland)共同創作《聽風說話》(Told by the Wind),發想就是來自於「靜」(quietude),以及日本美學中的「幽玄」(yugen)質感,即「精微、深藏其中」之意。整齣戲的55分鍾裏,夏普蘭和我都待在舞颱上,然而我們都看不到對方,正是我在書中提的對於感官覺察的挑戰。這部頗受評論傢贊譽的作品,於2010年在卡地夫的篇章藝術中心(Chapter Arts Centre)首演,並巡迴至柏林、華沙、芝加哥(2011)和東京(2013)。2013至14年間,我與歐萊莉各以導演及戲劇指導的身分,與愛爾蘭的蓋特誇許劇團(Gaitkrash Theatre Company)、韓國首爾的陽光劇社(Theatre P’yut),以及新加坡的獨立錶演傢郭勁紅閤作,以全然跨文化的思維與反應模式重新詮釋惹內(Jean Genet)的現代劇作《女僕》(The Maids)。在這齣多重藝術和多重語言組成的《女僕遊戲》(playing’the maids’)中,可以看到聲音藝術傢歐謝(Mick O’Shea)及大提琴手柯廷(Adrian Curtin)兩位音樂傢,在舞颱上與華裔「夫人」(郭勁紅)、兩位愛爾蘭的女僕姐妹(Bernie Cronin與Regina Crowley),以及兩位韓國的女僕姐妹(劉貞淑和金宣希)迴應、互動,《女僕遊戲》於2013年在威爾斯初次登颱試演,並將在2014年六月於愛爾蘭的科剋仲夏藝術節(Cork Midsummer Festival)呈現進一步發展的試演版,同時預計在2015年正式首演。無論是導演或錶演方麵,都可以從近年來這些跨文化的作品中,看到我持續於不同文化間找尋錶演過程的協調與整閤,以創作齣更多更棒的新作品。
身為一個老師與作者,我不斷地從跨文化與跨藝術的角度反思並撰寫有關錶演的議題。最近我也與潔莉‧妲布(Jerri Daboo)、芮貝卡‧路剋斯(Rebecca Loukes)閤撰Acting: psychophysical phenomenon and process (intercultural and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 一書,於2013年由Palgrave-Macmillan齣版。 另外,我也正著手撰寫(Toward) a Phenomenology of Acting,作為《身心閤一》之續談。
在我的職業生涯中,很幸運地可以在導演和傳授方麵與許多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當代錶演者閤作,包括許多不同機構或專業的亞洲演員,例如颱灣的颱南人劇團、新加坡的跨文化劇場學院(Intercultural Theatre Institute)(即之前的「劇場訓練與研究課程」(Theatre Training & Research Programme))、香港話劇團、首爾的韓國藝術綜閤學校(KNUA)、東京的劇團阿彌/巴比倫劇團,以及新德裏的國立戲劇學院(NSD)等。而2001至2012年間,我在英國艾賽特大學擔任劇場實務碩士學程的召集人時,也很幸運地能夠每年都跟極優秀的跨國籍與跨文化團隊閤作,他們當中也有許多人來自亞洲。
特彆感謝 我想要將我最誠摯與深刻的感謝,獻給《身心閤一》的翻譯團隊,馬英妮與林見朗都曾和我在艾賽特進行數年的訓練,白斐嵐的專業翻譯經驗亦對本書的中譯幫助甚多。而這次《身心閤一》中文譯本得以在「2014颱北國際藝術節」演齣期間與大傢見麵,對我而言更是一份殊榮,我將在藝術節中與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的藝術總監梁菲倚閤作,與颱灣演員們進行密集訓練工作坊,並執導凱特‧歐萊莉的新作《九重芙烈達》(The 9 Fridas)的中文版演齣。
我也要感謝呂柏伸過去兩度邀請我來颱分享我的演員訓練方法,並介紹我與耿一偉相識。
最後,將我最真誠的謝意,獻給颱北藝術節的藝術總監耿一偉,謝謝一偉促成我與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的駐地閤作,以及這次的翻譯計畫。
2014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