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機一動:發明傢的啓示

靈機一動:發明傢的啓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發明
  • 創新
  • 靈感
  • 創造力
  • 思維
  • 設計
  • 科技
  • 問題解決
  • 啓發
  • 實用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充滿驚奇的發明之旅

  本書收集從二○○九年一月至二○一二年一月在《科學發展月刊》(國科會刊物) 發錶過的三十六篇專欄報導:「突破的故事」— 靈機一動的思維。藉由這三十六個突破的發明故事來喚起大眾對科學與工程的興趣與熱忱,鼓勵青年學子以謹慎和嚴密的態度去從事基礎研究,造福人類。許多發明是來自「靈機一動」的突破思維,這些突破的研究常帶來創新的工具、方法、理論、醫療等,也促進瞭人類的福祉。譬如詹姆斯˙瓦特 (James Watt,1736 -1819) 發明蒸氣引擎,僅是想用機械功能來代替來人工及馬車,但最後被應用到火車、汽車、飛機、潛水艇等,引起工業大革命,影響瞭整個人類的社會形態。

  發明傢的座右銘是:「需要是發明之母」,其實翻閱科技的發明進展史,我們發現大多數的發明都是因「需要所使」 而得來的,如愛迪生尋找電燈泡燈絲是個典型故事。發明傢的特色是有好奇的思維、不輕易放棄的精神、能利用天時、地利、人和的環境去創新。愛迪生的一句名言是:「發明是一分靈感,九十九分努力 (流汗)」。許多發明傢並沒有具備高等教育或學曆,而許多突破的發現與發明關鍵是發生在「靈機一動」的剎那,正如著名法國科學傢巴斯德 (Louis Pasteur) 說的:「機會眷顧有準備心的人」。

名人推薦

  颱灣大學化學係講座教授 牟中原
  長庚大學生醫係講座教授 周成功  
  鄭重推薦
遺失的星圖:卡爾文的航海日記 作者: 埃利亞斯·凡·德·維爾德 齣版社: 極光之痕文庫 --- 導言:潮汐與謎團 一七八一年,大航海時代的餘暉正被理性主義的晨光逐漸取代。然而,在世界的某個角落,一種更古老、更神秘的力量仍在低語——那就是海洋本身。 本書並非一部傳統的航海誌,而是一部關於失落、追尋與自我發現的私人記錄。它記錄瞭博物學傢兼天文學傢卡爾文·霍爾布魯剋——一個拒絕接受“已知世界”邊界的男人——最後一次遠航的經曆。卡爾文堅信,在已繪製的海圖之外,存在著一個被時間遺忘的大陸,一個古代文明留下的知識寶庫,其關鍵隱藏在一張被代代相傳的、描繪著奇異星座的星圖之中。 這本書的發現本身就是一個謎。它被裝在一個浸水的、覆蓋著藤壺的木箱中,於二十年後在蘇格蘭西北海岸被漁民偶然打撈上來。羊皮紙上的墨跡早已斑駁,但字裏行間流淌齣的那種對未知宇宙的狂熱與對人類認知的挑戰,依然具有穿透人心的力量。 第一部分:啓航與預兆 (1781年春) 卡爾文的航行始於布裏斯托爾港,搭載著他那艘名為“觀測者號”的改裝三桅帆船。船上載著一屋子的精密儀器:青銅六分儀、定製的望遠鏡、手工製作的鍾擺,以及最重要的——那張關於“虛空之眼”星座的星圖。 他此行的目的是追尋一條古老的航路,這條航路據稱隻有在特定的潮汐與月相交匯時纔會顯現。卡爾文在日記中詳述瞭他與船員間的摩擦。他的船員,大多是經驗豐富的捕鯨人和商人,對他的“天文學的癡迷”感到不解,更彆提他對“不存在的島嶼”的執著。 “我的船長似乎在追逐影子,”大副詹姆斯在三月十四日的記錄中寫道,“他花在校準經緯儀上的時間,比檢查帆索的時間還要多。他常說,‘我們航行的不是水域,而是時間縫隙。’” 卡爾文的日記則充滿瞭對自然現象的細緻觀察。他不僅記錄瞭風嚮和洋流,還執著於記錄異常的海洋生物——那些發光的水母、深海中偶爾瞥見的巨大陰影,以及他堅信是古老燈塔殘骸的、海底岩石結構的怪異排列。他對於航海中的“巧閤”抱有極度的警惕,認為每一次偏離航綫都不是偶然,而是宇宙在發齣信號。 第二部分:無盡的藍色與迷失的參照 (1781年夏) “觀測者號”進入瞭中大西洋的“靜水區”。在這裏,風暴罕見,但時間感也隨之消散。卡爾文開始依賴他的星圖,而非常規的海圖。他發現,他所觀測到的星空與他齣發時所記憶的星空存在著微小的、但係統性的偏差。 他開始懷疑,他們是否真的偏離瞭地理位置,還是他們所處的“維度”本身發生瞭偏移。 日記中關於工具使用的記錄變得愈發密集。他反復測試瞭他的“磁力計”,那是一個他自己設計的裝置,旨在測量“地球磁場中的不均勻性”。有一次,當船隻經過一片平靜如鏡的水域時,磁力計的指針開始劇烈鏇轉,隨後突然指嚮瞭一個固定的、不存在的方嚮。卡爾文在日誌上畫下瞭一個草圖,標記著:“此處,世界似乎被摺疊瞭。” 隨著時間的推移,船員的士氣跌落至冰點。他們開始相信船長已被海洋的魔力所迷惑。卡爾文對他們的恐懼並未否認,反而將其視為“傳統思維對新現實的本能抵抗”。他開始減少與船員的交流,將大部分時間投入到對星圖的解讀上,試圖將其與船上的天文觀測數據進行對位。他注意到星圖上的綫條並非代錶恒星,而更像是某種復雜的幾何結構,與海底的某些地質構造高度吻閤。 第三部分:抵達“邊界” (1781年鞦) 八月的一天清晨,濃霧如同液體般籠罩瞭“觀測者號”。卡爾文通過望遠鏡觀測到瞭一件令人震驚的事情:霧氣中顯現齣一種奇異的光芒,不是陽光的反射,而是一種內生的、略帶紫色的光暈。 當霧氣散去時,他們看到瞭“邊界”。 這不是陸地,而是一種現象。海麵上的水流呈現齣不自然的螺鏇模式,空氣中彌漫著硫磺與海鹽混閤的異味。卡爾文日記的筆觸變得急促而顫抖。他記錄道,他們航行進入瞭一個“顔色扭麯的區域”。水下深處,他似乎看到瞭巨大的、並非由自然力量形成的幾何體,它們靜默地躺在海床上,像是沉睡的巨型機械。 船員們陷入恐慌,要求立即返航。卡爾文拒絕瞭。他認為他們已經觸及瞭星圖所指引的秘密入口。 在接下來的幾天裏,卡爾文強行使用船上的小型帆船載著關鍵儀器,試圖靠近那些水下的結構。他不再試圖繪製海圖,而是開始描繪這些奇異光影下的“海底建築學”。他推測,這些結構是古代文明用來“校準”地球與天體運行的巨大錨點。 尾聲:歸來的殘片 (1781年鼕) 日記記錄到此戛然而止。最後幾頁,紙張被浸水和腐蝕得最為嚴重,但仍可辨認齣卡爾文最後的幾句獨白: “……我已經看到瞭。這不是財富,也不是新的殖民地。這是一種知識的殘骸,關於我們如何被觀測,以及我們如何錯過瞭真正的規律。星圖指嚮的不是遠方,而是深度。他們建造的不是城市,而是……共振器。我必須留下我的發現,讓它與海洋一同等待下一個有勇氣聆聽潮汐的人……” “觀測者號”最終在風暴中失事,隻有數名船員幸存並被其他船隻救起。卡爾文本人和他的發現一同沉入瞭海底。 《遺失的星圖:卡爾文的航海日記》正是這些殘片拼湊齣的證明——一個關於科學、信仰與地理極限的個人史詩。它迫使讀者質疑我們對已知世界邊界的絕對認知,並思考那些隱藏在深海與星辰之間的,那些不願被納入主流地圖的“異常點”。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提供瞭答案,而在於提齣瞭一個深刻的疑問:我們是否真的瞭解我們所站立的這個世界的基礎結構?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林天送


  颱灣雲林縣人
  美國Syracuse University化學碩士、賓士法尼亞大學博士、哈佛大學化學係博士後研究
  現任颱大化學係客座教授
  華盛頓大學化學學係化學教授(終身職)
  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神經學係教授及中樞神經係統傷害研究中心研究員
  曾任美國阿岡國傢實驗室特約研究員
  荷蘭萊頓大學物理係客座教授
  中央研究院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特約研究員
  颱灣大學醫學院分子醫學研究員及颱大化學係客座教授
  日本理化學研究所 (RIKEN) 客座教授
  德國佛來堡大學(University of Freiberg)客座教授
  國傢衛生研究院邀請擔任教育「自由基與醫學」講員
  專業論文:物理化學、生物醫學論文125篇
  www.chemistry.wustl.edu/faculty/lin

  科普(生物醫學與保健)著作:
  1.你的生命活力—從自由基談起,424頁(健康世界齣版社,1996)。本書榮獲颱灣衛生署2000年優良讀物推薦奬。
  2.你的生命活力—從生活細節做起,245頁(健康世界齣版社,1997)。
  3.自由基大革命—生老病死的祕密,267頁(健康世界齣版社,1999)。
  4.二十一世紀的健康管理藍圖—活到一百二十歲(健康世界齣版社,2000)。
  5.環境荷爾濛危機(楊明珠閤著),201頁(元氣齋齣版社,2001)
  6.活用你的腦力,271頁(健康世界齣版社,2003)
  7.延年益壽的奧祕。232頁(宏欣齣版社, 2011)本書榮獲颱灣衛生署2011年優良讀物推薦奬。

圖書目錄

牟序
周序
自序

I. 生活篇
1. 發明傢的思維:靈機一動
2. 嚮自然界學習:維爾剋(Velcro)的發明
3. 嚮壁虎學習:乾式黏附物的發明
4. 我的巧剋力糖怎麼熔糊瞭? 微波爐的發明
5. 辦公室日常用品的發明:小兵立大功 談迴紋計針、膠帶和留言膠紙
6. 個人電腦硬軟體的發展
7. 通訊工具的發明:傳真機、電話、網路
8. 節省能源:電燈泡、日光燈、發光二極體的發明
9. 影印機與雷射印錶機的發明
10. 快速攝影術的發明:看到子彈正穿過撲剋牌

II. 生物醫學篇
11. 生命的螺鏇 DNA結構的發現
12. 復製又復製:PCR的發明
13. 生物結構影像術:磁共振影像術的發明
14. 錯誤中的發明:小型心髒起搏器的發明
15. 抗生素的研究:盤尼西林捨建鏈黴素與抗菌肽素
16. 帶來性開放的藥丸發現:談威而鋼與口服避孕藥
17. 醫學的發現 — 胃炎、胃潰瘍、胃癌與幽門螺鏇桿菌
18. 麻醉藥的發現與應用
19. 一氧化氮醫學
20. 生物醫學工程大師 — 蘭格與柯爾夫

III. 化學篇
21. 意外的産物 — 剋維拉 化學傢的禮物(1)
22. 意外的産物 — 鐵氟龍 化學傢的禮物(2)
23. 意外的發現 — 人造甜劑 化學傢的禮物(3)
24. 嗅覺與味蕾受體的新發現
25. 電化學的應用與發展:鋁的提煉與燃料電池
26. 天時地利人和 飛秒化學的開拓者 — 齊威爾
27. 特異的球狀結構:泡型建築的創始與碳六十的發現
28. 除草劑與基因改造食品
29. 珍珠與鑽石
30. 綠色化學:清潔劑成分、乾洗與二氧化碳的利用

IV. 物理天文篇
31. 原子與分子的放射 — 雷射的發明
32. 雷射的應用:捕捉原子與中性粒子 物理大師 — 硃棣文
33. 電晶體的發明
34. 積體電路的發明
35. 近代天文學的二個新發現: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信號和脈衝星
36. 卡門的發明經驗 — 從失敗中求成功

後語

附錄
(1) 環境荷爾濛 — 從限用塑膠袋說起
(2) 自由基化學與醫學

圖書序言

自序

  一百年來我們看到許多驚人的科技進展,也常會驚嘆發明與發現的奇妙。其實人類一直在追求能剋服大自然的工具,常常想用各種發明來改善我們的物質生活,以期能過著更方便、舒服而有趣的生活。但人類是韆萬年演化過來的動物,在逐步演進的過程中去求適應新的生活環境,許多發明與發現隻不過是演進過程中的一個步驟而已。
 
  本書收集瞭為期三年(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在《科學發展月刊》(國科會刊物)發錶過的三十六篇專欄報導:「突破的故事——靈機一動的思維」。另外也附加曾經在同一刊物發錶過的二篇報導:「環境荷爾濛——從限製使用塑膠袋說起」(2003年10月)和「自由基化學與醫學」,(2008年12月)。撰寫本書的原動力是想藉由這三十六個突破的發明故事來喚起大眾對科學與工程的興趣與熱忱,鼓勵學生們能以謹慎和嚴密的態度去從事基礎研究,繼而期望能更上一層樓,入發明的樓閣,造福人類。

  學習、參閱許多科技發現與發明史,我們發現許多發明是來自「靈機一動」的突破思維,這些突破的研究常帶來創新的工具、方法、理論、醫療等,也促進瞭人類的福祉。但發明者當初的用意可能僅在於改善當時當地的某一項日常生活細節,後來有人把這發明應用到新的領域,達成瞭新的功能,這就變成一種新科技,也就改變瞭人類的許多生活方式。譬如當初詹姆斯.瓦特(James Watt,1736–1819)發明蒸氣引擎,僅是想用機械功能來代替來人工及馬車,但最後被應用到火車、汽車、飛機、潛水艇等,引起工業大革命,影響瞭整個人類的社會形態。再說約翰.巴帝恩(John Bardeen,1908–1991)得過二次諾貝爾物理奬,1956年因發明半導體晶體管(transistor,見第十四和十五章)得奬,1972年因超導體的獨特理論得奬,當初發明半導體晶體管是想取代笨重、佔空間而功能低的真空管,但後來由電子裝備而電腦、太空、國際貿易等都是依賴這項發明。再來看許多大學或研究機構的研究,當初可能僅是為瞭滿足研究者的好奇心,或僅是單純的基礎學術研究,基礎學術研究是指沒有特定應用的研究,譬如雷射(laser)是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物理係教授查利.唐恩斯(Charles H. Townes,1915齣生,今年98歲)發明,當初的研究是探討有關微波的激光量子現象(maser:microwave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微波與我們看得到的光都是電磁波(electromagnetic wave),他因這項研究獲一九六四年諾貝爾物理奬,由maser到laser,而擴大應用到光的指標、CD、DVD、貨物條碼識辨器、基因分析等(見第十七章)。這些發明的應用皆大大地齣乎發明者的原先用意,達成意想不到的應用而變成新的科技潮流,讓後人享受到這些發明的成果。

  本書將報導一些近代科技的進展小故事,用科學傢與發明傢的思考做背景,來瞭解發明某項科技的前因後果及過程,我們先看電話發明的故事:阿曆山大.貝爾(Alexander Graham Bell,1847–1922),1876年3月9日在他的實驗簿記載這項新發明而得專利(見第三十三章),雖然這之前,貝爾一直在思考電話的發明,但那天的實驗並不是要發明電話,他與助理湯馬斯.華生(Thomas A. Watson)是想改進電報的傳遞問題,想利用諧波(harmonic wave)方法一次同時傳遞多項電報,但無意中卻發現他們的裝置能傳遞聲音,使得貝爾喜齣望外,後來纔有行動電話的發明,縮短人與人之間的空間距離與隔閡。如果你失去電話的方便,你會有多大的不便呢?後來有貝爾電話公司及貝爾研究實驗室(Bell Laboratory)的建立,貝爾研究實驗室曾經是美國規模最大、最有名氣的民營實驗室,這實驗室開發齣無數的發明,貝爾實驗室也曾經培養齣六位諾貝爾奬得主。

  發明傢的座右銘——需要是發明之母,其實仔細去翻閱科技的發明進展史,我們發現大多數的發明都是因「需要所使」(need driven)而得來的,如愛迪生(Thomas Edison)尋找電燈泡燈絲是個典型故事(見第十九章)。另外還有三個推動發明的因素:(一)數據所使(data driven),用類推方法去發現許多奇妙的可能性,如唐恩斯的微波實驗,由maser類推到laser的方法(見第十七章);(二)方法所使(method driven),用儀器去觀察、發現與發明,如天文學傢彭齊亞斯(Arno Penzias)和威爾遜(Robert Wilson)測量到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信號,創立新的宇宙觀,獲一九七八年諾貝爾物理奬(見第三十一章);(三)理論所使(theory driven),憑自己的心得及理論根據去推理而得到答案,如愛恩斯坦(Albert Einstein)的相對論。

  翻閱許多發明傢的身世及科技的發明進展史,我們也發現:發明傢的特色是有好奇的思維、不輕易放棄的精神、能利用天時、地利、人和的環境去創新。美國大發明傢愛迪生(擁有1098項專利)的一句名言是:「發明是一分靈感,九十九分努力(流汗)」。就像愛迪生與助理花瞭二年的時間,試瞭一韆多種不同材料來做電燈泡的燈絲,但都不盡理想,最後纔找到碳絲做燈絲而申請到專利。愛迪生能確認電燈泡的重要性,有「需要所策」的動力,加上他的好奇心及不輕易放棄的精神,纔使他找到答案—碳絲,這也說明愛迪生一生能擁有約將近一韆一百項美國專利的一個原因。他還曾經說:「我曾經試瞭一韆多種材料來做燈絲,但我從未失敗,因為這些實驗告訴我有一韆多種材料不是做燈絲的材料。」

  我們也發現:許多發明傢並沒有具備高等教育或學曆,而許多突破的發現與發明關鍵是發生在「靈機一動」的剎那,好像「發明之神」特彆眷顧他們,讓他們撿到「天上掉下來」的禮物,而體驗到發明者的最高境界:「我找到瞭!」或「阿哈」的興奮與感嘆。但即使有些發明是「偶然」發生的,當事者必須有準備的心,能「識寶」而方能抓住機會進一步求精、開發齣新科技,正如著名法國科學傢巴斯德(Louis Pasteur)說的:「機會眷顧有準備心的人」。例如微波爐的發明者史班賽(Percy Spencer,見第三章),雖然連小學都沒有畢業,但他有好奇及好學的精神,跟人傢做瞭二年電氣學徒,就變成無所不通的電氣修理員,十八歲時,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他入美國海軍無綫電學校學習無綫電工程。一九四五年的一個夏日午後,史班賽在測驗高能量磁控電子管後,注意到口袋的巧剋力糖熔糊掉瞭,這意外使他聯想到利用磁控電子管來做加熱工具,進一步的許多實驗後證實他的推想,而纔提齣微波爐的專利申請。

  著者曾經有二項研究申請到專利:(一)Electrolytic Coatings of Polymeric Film on Metals(R. J Ehrig and T.-S. Lin),US Patent #3,464,849(Sept. 2, 1969), 及(二)Method for Treating Neuronal Injury with Carboxyfullerenes( D.W. Choi, L.L. Dugan, T.-S. Lin, and T.-Y. Luh),USA Patent #6,265,443(July, 2001)。 但可惜還沒有被普遍採用。雖然第二件專利的論文發錶在《美國國傢科學院匯刊》Proc. Natl. Acad. Sci., 94, 9434 -9439(1997),而有高達五百七十次citations。但我也體驗到發明者的興奮與期待。

圖書試讀

一、我的巧剋力糖怎麼熔糊瞭?
微波爐的發明

史班賽雖然小學都沒有畢業,但他找到自己的喜愛進而力求上進,自我學習基礎數學、物理、化學等,有連接貫穿的能力,求真務實的精神,因此能把巧剋力糖的熔糊現象加上磁控電子管功能而發明瞭微波爐。

小百科
微波爐(Microwave oven)是用微波的照射能量去煮熟食物,微波是電磁波(electromagnetic wave)的一種,微波爐放齣來的頻率是2.45GHz(GHz: 109 cycles/sec),其電力為 300 —1000 watts。微波爐能煮沸食物的原理是微波能被食物中的水分子吸收,水分子間有許多氫鍵(hydrogen bonding),而這些氫鍵的能位剛好在微波的能量範圍,故水能吸收微波而能轉變成熱能,也就提高瞭食物的溫度。

用途
微波爐是傢傢戶戶必備的廚房用具,乾淨俐落,尤其熔化冷凍的食物更為方便。化學傢也曾經報導:利用微波爐能促進某些化學反應。

發明者簡介
微波爐的發明者是美國伯西.史班賽(Percy Spencer, 1894 -1970,圖1),美國專利#2,495,429(1946年)。史班賽齣生於緬因(Maine)州的Howland。史班賽一歲半的時候,父親便去世,接著媽媽改嫁,叔叔領養瞭他,但七歲的時候,叔叔也去世,使班賽成瞭孤兒,小學沒念完就去打工乾活。

史班賽具好奇及好學的精神,跟人傢做瞭兩年電氣學徒,變成無所不通的電氣修理員。1912年當鐵達尼號(Titanic)沉沒大海時,從報紙上看到那時無綫電報員救人的英勇行為使史班賽大為感動。十八歲就進入海軍無綫電學校(Navy Radio School)學習無綫電工程。他入學沒有提起有限的教育程度,但他以自修力求上進,自己找書學習三角、代數、物理、化學、冶金學等,無師自通,完成瞭無綫電學校的課程。

幾年後(1925年左右), 他找到雷氏恩公司(R a y t h e o n Corporation)的無綫電技工工作。在雷氏恩公司的工作期間,發揮瞭他的求真與好奇心,一共發明也申請到一百五十多個專利。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紙張散發齣一種淡淡的墨香,觸感絲滑,讓人有一種想要一頁頁翻閱下去的衝動。書名“靈機一動:發明傢的啓示”就如同一串美妙的音符,觸動瞭我對創新和靈感的無限遐想。我一直深信,偉大的發明背後,往往隱藏著一種超越常人的洞察力和非凡的勇氣。“靈機一動”這個詞,在我看來,不僅僅是思維的火花,更是對現狀的質疑和對未來的展望。我非常好奇,這本書會如何闡述這種“靈機”的誕生過程?它是否會深入探討一些關於“橫嚮思維”和“縱嚮思維”的運用,幫助我們跳齣固有的框架去思考問題?我期待它能分享一些發明傢們在麵對看似不可能的挑戰時,是如何憑藉智慧和毅力,一步步將其變為現實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像一位啓濛者,引領我走進發明傢的世界,去學習他們的思維方式,去感受他們的創新激情,並最終激發我自身的創造潛能,讓我在生活中也能抓住屬於自己的“靈機一動”。

评分

初見此書,我便被它極簡而又富有深意的封麵設計所吸引。書名“靈機一動:發明傢的啓示”恰如其分地概括瞭它所要探討的主題,激起瞭我內心對創新與創造的深切渴望。我一直對那些能夠洞察事物本質、並將其轉化為實際應用的發明傢們心懷敬意。我常常思考,他們的“靈機”是如何産生的?是源於對問題的深刻理解,還是對現有技術的巧妙組閤?這本書是否會深入分析不同發明傢的思維方式,例如,是邏輯驅動,還是直覺導嚮?它是否會探討在缺乏明確方嚮時,如何通過“試錯”來逼近真相?我更期待的是,它能為我提供一種全新的視角,去審視我身邊的事物,去發現那些被忽略的可能性,並鼓勵我從小處著手,將那些模糊的念頭付諸實踐。我希望這本書不僅能讓我瞭解發明傢的故事,更能教會我如何成為一個更有創造力的人,如何讓自己的“靈機”不再是短暫的閃光,而是能夠照亮前行道路的火炬。

评分

書的裝幀設計頗具匠心,色彩搭配沉穩又不失活力,封麵上的圖形似乎在訴說著一個關於智慧與突破的故事。“靈機一動:發明傢的啓示”這個書名,瞬間勾起瞭我對外在世界的好奇心,以及對內在潛能的探索欲。我總覺得,那些顛覆性的發明,並非僅僅是靈感的瞬間閃現,而是背後蘊含著深厚的思考、執著的探索以及對未知的不懈追求。我非常想知道,這本書會如何深入剖析發明傢們在構思階段的思維過程,是如何將抽象的概念轉化為具象的形態?它是否會探討一些關於“發散性思維”和“聚閤性思維”的 interplay,以及如何在兩者之間找到平衡?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實用的工具和方法,幫助我識彆並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信號,並學會如何有效地將其轉化為可行的方案。我希望這本書能成為我思維的催化劑,激發我用更開放、更包容的態度去麵對問題,去擁抱未知,並最終在自己的領域內,也能湧現齣屬於自己的“靈機一動”。

评分

初次翻開這本書,就被其優雅的書名“靈機一動:發明傢的啓示”所吸引。這個名字不僅僅是一個書名,更像是一個引人入勝的謎語,勾起瞭我對發明傢們那神秘的思維過程的無限好奇。我一直認為,真正的創新,並非源於天賦異稟,而是源於對世界的深度觀察和對問題的獨特思考。“靈機一動”究竟是什麼?是某種神秘的頓悟,還是邏輯推理的巔峰?這本書是否會深入分析發明傢們是如何從零散的信息中提取關鍵,如何將看似無關的概念聯係起來?我更希望它能為我提供一些實用的工具,例如如何進行有效的頭腦風暴,如何建立自己的知識圖譜,以及如何在缺乏明確指引時,也能找到創新的方嚮。我期待這本書能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我穿越發明傢們的思維迷宮,去學習他們的洞察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最重要的,那種永不熄滅的創造激情。我希望讀完這本書,我能對“靈機”有一個更深刻的理解,並學會如何將這種“靈機”轉化為改變世界的力量。

评分

這本書的包裝非常精美,猶如一份珍貴的禮物,封麵上“靈機一動:發明傢的啓示”幾個字,帶著一種神秘的光澤,讓我迫不及待地想一探究竟。我一直認為,創新並非遙不可及,它就藏在我們日常生活的點滴之中,而發明傢們正是那些善於發現和利用這些“點滴”的人。我非常好奇,這本書會如何解讀“靈機一動”?它僅僅是偶然的火花,還是有跡可循的思維模式?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切實可行的方法,幫助我培養敏銳的觀察力,以及捕捉和發展那些轉瞬即逝的創意。這本書或許會分享一些曆史上著名的發明故事,但更重要的是,它會從中提煉齣普適性的原則和經驗,讓我們普通人也能從中受益。我期待它能夠激發我的好奇心,鼓勵我去質疑現狀,去思考“為什麼”,並勇敢地去嘗試“為什麼不”。我希望這本書能成為我開啓創新思維之旅的啓濛讀物,讓我明白,每一次看似微小的“靈機”,都可能孕育著偉大的變革。

评分

這本書的排版非常舒適,字體大小適中,行距閤理,讓我在閱讀時能夠沉浸其中,不受乾擾。我一直覺得,偉大的發明並非遙不可及,它們往往源於對生活細微之處的觀察,以及敢於打破常規的勇氣。“靈機一動:發明傢的啓示”這個名字,精準地命中瞭我的興趣點。我特彆好奇,書中會如何解釋“靈機一動”的生成機製?是隨機的電光火石,還是經過長期積纍和潛移默化的結果?我希望它能夠分享一些有效的思維訓練方法,幫助讀者提升洞察力,識彆潛在的創新機會,並學會如何係統地培養創造性思維。這本書是否會包含一些關於問題解決的案例分析,深入剖析發明傢們是如何在重重睏難中找到突破口?我期待它能為我打開一扇新的大門,讓我看到創新並非隻屬於少數天纔,而是可以通過學習和實踐獲得的寶貴能力。我希望它能鼓勵我以一種全新的方式去觀察世界,去思考問題,並勇敢地去嘗試那些看似不可能的改變。

评分

當我第一眼看到這本書,就被它名字的詩意和哲思所吸引。“靈機一動:發明傢的啓示”仿佛是一道邀請,邀請讀者一同探索智慧的源泉,領略創造的力量。我一直對那些能夠將平凡化為神奇的發明傢們充滿敬意,他們是如何在日復一日的生活中,捕捉到那稍縱即逝的“靈感”火花?這本書是否會揭示一些關於“頓悟”的心理學機製,或者分享一些有助於激發創造性思維的冥想、聯想技巧?我更關心的是,書中是否會包含一些關於發明傢們如何進行“用戶中心”設計,如何從真實的需求齣發,去構建他們的創新藍圖?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像一位睿智的長者,用豐富的案例和深刻的見解,告訴我如何培養敏銳的觀察力,如何進行有效的頭腦風暴,以及如何在麵對挫摺時,保持一顆積極嚮上的心。我期待這本書能夠點亮我的思想,讓我看到創新無處不在,並賦予我勇氣去實踐那些藏匿於內心的想法,讓每一次“靈機”都成為一次改變世界的起點。

评分

我拿到這本書時,是被它散發齣的一種靜謐而又充滿力量的氣息所吸引。書脊的設計簡潔大方,燙金的標題在燈光下熠熠生輝,給人一種莊重感。作為一名對科技史略有瞭解的愛好者,我一直在思考,那些劃時代的創新,究竟是孤立的天纔之舉,還是社會環境、技術積纍共同作用下的必然結果?“靈機一動:發明傢的啓示”這個名字,讓我聯想到那些看似偶然卻又蘊含著必然的時刻。我猜測這本書不會隻停留在講述發明傢們的生平事跡,更重要的是它會探討“靈感”的來源,以及如何將這種短暫的“靈機”轉化為持續的創新動力。我希望它能深入挖掘發明傢們在麵對技術瓶頸、市場質疑時的心理狀態,以及他們是如何通過觀察、思考、實驗,最終跨越那些看似不可逾越的障礙。這本書或許能提供一套係統性的思維框架,幫助讀者理解如何培養創造性思維,如何識彆潛在的創新機會,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火花。我期待它能像一扇窗,讓我窺見發明傢們思維的深邃與廣闊,並從中汲取寶貴的智慧。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很有吸引力,淡淡的暖色調,上麵是一個抽象的光點,仿佛靈感迸發的瞬間。我一直對那些能夠顛覆世界、改變生活的事物充滿好奇,而“發明”無疑是其中最耀眼的一顆星。從童年時期的玩具拆解,到長大後對各種新奇科技的關注,我總是在思考,那些偉大的發明傢是如何從一個模糊的想法,一步步將其變成現實的?他們究竟經曆瞭怎樣的思維過程?是腦袋裏突然閃過一道光,還是日復一日的鑽研與堅持?這本書的名字“靈機一動:發明傢的啓示”恰好觸及瞭我內心深處的疑問,它承諾要揭示發明過程中那些“靈光乍現”的秘密,以及這些秘密背後蘊含的普遍性原理。我期待它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一些發明傢的故事,而是能深入剖析他們的思考模式、解決問題的方法,甚至是如何在挫摺中保持熱情與動力。這本書或許能為我提供一種新的視角,去理解創新是如何發生的,以及我自身是否也能培養齣那種“靈機一動”的能力。我希望它能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導師,用生動的語言,引導我走進發明傢的內心世界,去感受他們的每一次思考,每一次嘗試,每一次突破。

评分

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它的書頁質感非常棒,觸感溫潤,散發齣淡淡的書香,仿佛置身於一個充滿智慧的空間。我一直對那些能夠用最簡單的方式解決最復雜問題的創造者們深感敬佩,發明傢就是其中的代錶。當我在書店看到“靈機一動:發明傢的啓示”時,我的目光就被牢牢吸引住瞭。“靈機一動”這四個字,精準地概括瞭創新的關鍵時刻,而“發明傢的啓示”則預示著這本書將揭示背後蘊含的深刻道理。我特彆好奇,那些偉大的發明,究竟是如何從無到有的?是某種特殊的訓練,還是天生的天賦?這本書是否會探討一些關於發散性思維、收斂性思維的技巧?亦或是分享一些跨學科思考的案例?我期待它能深入剖析發明傢們如何在看似混亂的信息中找到規律,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發現未被滿足的需求,以及如何在嘗試失敗後,依然保持樂觀的心態繼續前進。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像一位引路人,帶領我走進那些塑造瞭我們世界的偉大頭腦,去學習他們的思維方式,去理解他們的創新哲學,最終啓發我自身的創造潛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