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介紹概念隱喻、語言隱喻、源域、目標域、影射等認知隱喻的基本概念和知識;再從跨文化的角度切入,拉近認知隱喻理論和翻譯實踐的關係。討論翻譯實務上的對等、文本、目的、前景化、文學翻譯、非文學翻譯、隱喻價值、翻譯決策等一係列議題,分析大量單句、段落、篇章實例,解決譯者麵臨的實際問題。每章後另附有思考題、練習題,理論與實用兼具,為翻譯實踐研究開啓瞭新天地。
本書特色
1.簡要介紹認知隱喻的基本觀念,輔以插圖說明
2.以不同文化角度切入,比較中英翻譯差異
3.每章結尾後整理內容要點,並提供練習題
4.書末有單句、文章段落與篇章譯文範例與詳盡評析,進一步點齣實際翻譯技巧
作者簡介
葉子南
浙江紹興人。畢業於杭州大學(現浙江大學)外語係,後在杭州大學教授英語和英漢翻譯課,於美國加州太平洋大學獲語言教學碩士學位,近十多年來任教於美國加州濛特雷國際研究學院(MIIS)高級翻譯語言學院。早年從事科技翻譯,近來專注於翻譯教學與應用翻譯理論,並擔任《中國翻譯》雜誌「翻譯自學之友」專欄的主要撰稿人。除本書外,還著有《英漢翻譯對話錄》、Introduction to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與Lynette Xiaojing Shi閤著)、《靈活與變通:英漢翻譯案例講評》和《英漢翻譯理論與實踐》(第二版)。
前言
基礎篇
第一章 從認知語言學角度看隱喻
1.1 傳統隱喻觀和認知隱喻觀的區彆
翻譯教學的隱喻新視角
認知隱喻理論的基礎
傳統隱喻理論的基本特徵
認知隱喻理論的基本特徵
1.2 為什麼要用隱喻
體驗、動因 與映射
非隱喻語言空間有限
1.3 語言隱喻無處不在
生活語言中的隱喻
專業語言中的隱喻
文學語言中的隱喻
1.4本章內容概要及思考練習題
第二章 從跨文化角度看隱喻
2.1 隱喻的跨文化視角
隱喻體驗和常見事物的跨文化特徵
基本隱喻和復閤隱喻
映射、蘊涵和混閤
多個源域概念對應單個目標域概念
單個源域概念對應多個目標域概念
意象圖式隱喻和意象隱喻
隱喻的常規性
隱喻的概括性
2.2概念隱喻跨文化案例分析
2.3本章內容概要及思考練習題
第三章 從認知隱喻角度看翻譯
3.1從對等原則的角度看隱喻和翻譯
翻譯對等原則簡述
認知對等概念的提齣
對認知對等觀點的評論
3.2從文本類彆、翻譯目的角度看隱喻
文本分析有何意義
不同文本中隱喻的處理
翻譯目的視角簡介
翻譯目的和隱喻處理
3.3前景化概念在分析隱喻時的作用
前景化概念的提齣
前景化概念的發展
前景化、隱喻和翻譯
3.4本章內容概要及思考練習題
第四章 文學中的概念隱喻和語言隱喻
4.1從認知隱喻角度看文學語言
4.2認知隱喻與文學翻譯
從隱喻的角度看文學翻譯
注重宏觀對等的文學翻譯理論
微觀宏觀或求平衡或各得其所
4.3本章內容概要及思考練習題
第五章 更多與翻譯實踐相關的議題
5.1從認知隱喻角度看翻譯的理解和錶達
從認知隱喻角度看譯者的理解
從認知隱喻角度看譯者的錶達
5.2一詞多義的隱喻基礎與翻譯
一詞多義現象簡述
一詞多義現象對翻譯的啓示
5.3從認知隱喻的角度看詞性轉換和翻譯
認知語言學傢眼裏的詞性
認知詞性觀對翻譯的啓示
5.4本章內容概要及思考練習題
第六章 從隱喻角度看翻譯決策
6.1隱喻的價值判斷和翻譯中隱喻的取捨
對原文中隱喻價值的判斷
隱喻取捨的文本因素
隱喻取捨的目的因素
6.2更多「翻譯」還是更多「釋義」
翻譯概念和釋義概念的界定
翻譯和釋義概念的應用
6.3從隱喻的角度看準確性
在不同語境中詮釋準確的涵義
過於準確的緻命弱點
6.4本章內容概要及思考練習題
實踐篇
第七章 隱喻翻譯實例分析(單句)
7.1 Deep一詞的分析和翻譯 (單句)
7.2意象圖式隱喻的分析與翻譯(單句)
7.3強烈意象隱喻的分析與翻譯(單句)
第八章 隱喻翻譯實例分析(段落)
8.1非文學文本中隱喻的分析與翻譯(段落)
8.2文學文本中隱喻的分析與翻譯(段落)
第九章 隱喻翻譯實例分析(篇章)
9.1 West Unique, Not Universal片段翻譯分析
9.2 The Dumbest Generation片段翻譯分析
9.3 Economic Explained片段翻譯分析
9.4 The Meaning of the 21st Century片段翻譯分析
9.5 Emerson’s Friendship詩作翻譯分析
附錄 供分析和翻譯用的英文原文
起於心還是緣於物(代後記)
參考文獻
前言
近十年來,我一直關注認知隱喻研究,特彆是它與翻譯的關係。自從雷可夫(George Lakoff)齣版那本劃時代的《賴以生存的隱喻》(Metaphors We Live By)以來,有關認知隱喻的文獻可謂捲帙浩繁,材料相當充足,而且討論認知隱喻和翻譯的作品為數也不少。但是隻要我們仔細分析這類研究成果,就會發現大部分仍然是認知理論多於翻譯實踐,作者的精力主要傾注於原則概念,而非操作實踐,真正從翻譯實踐者的角度,將認知隱喻研究的成果與翻譯的具體實踐聯係起來的作品為數仍不多。正是這一背景促成瞭本書的寫作。
有人也許會問,為何要將理論硬拉到實踐中去,理論並非一定要去指導實踐。我當然知道這種觀點有一定道理,並也部分認同翻譯理論不一定要和翻譯實踐結閤的說法。但是有些翻譯理論畢竟也可以用來指導翻譯實踐,甚至完全是導源於翻譯實踐,比如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和目的論(Skopos)就完全是因實踐而生,所以把認知隱喻理論和翻譯實踐聯係起來的理由還是相當充分的。
另一方麵,翻譯務實者卻從相反方嚮提齣同一問題。他們也覺得理論和翻譯實踐沒有什麼關聯,因為他們沒有嘗到理論幫助實踐的「甜頭」。確實,中國翻譯理論近三十年的發展,並沒有使翻譯品質水漲船高。這當然有很多因素,但理論沒有被實踐者很好地吸收,未能幫上譯者,這個事實恐怕大傢都不會否認。然而我們卻不應該因噎廢食,去怪罪翻譯理論。假如一個翻譯學說言之成理,為什麼就不能讓這個理論幫助實際的翻譯呢?我看理論未能幫上忙恐怕還要從我們自身找問題。我們是不是在研究理論時更多地考慮瞭自身的需求,而沒有照顧學生的需要,比如我們喜歡從理論齣發討論翻譯,而不是從實踐角度提齣問題,並總覺得過多嚮實踐傾斜,會被人認為學術水準不高。結果上麵老師雲裏霧裏地講,下麵學生也雲裏霧裏地聽,理論和實踐完全是兩股道上跑的車。這樣你怎能讓理論內化成自己的東西,進而幫助翻譯實踐呢?學生們有時頭頭是道地講理論,卻大多是和尚念經、有口無心。這裏問題的關鍵是理論知識沒有內化(internalized)。
正是考慮到上述原因,本書的編排盡可能照顧到理論和實踐的聯係。隨著章節的展開,認知隱喻的理論、原則和概念便逐步滲透到各個章節中。第一章和第二章是基本理論和概念的鋪墊,這部分不得不把重點放在一些理論、原則和概念上,因為這些知識是接下來討論的基礎;第三章和第四章馬上將認知隱喻和翻譯聯係起來,但是這種聯係仍然停留在比較抽象的議題上,如從認知隱喻角度討論對等、文本和目的等較為宏觀的議題;第五章和第六章則更進一步把具體翻譯過程中的一些議題加以討論,如認識隱喻與理解和錶達的關係以及其他一些實際議題。第七、八、九章則完全是翻譯的實例分析,且附有大量例句。從第一章到第九章,翻譯實踐的比重漸次加重,最終基本是把前麵學到的認知隱喻知識運用到翻譯實踐中去。此外,每章後還附有章節概要、參考書目和一些思考練習題。書的最後還有一個附錄,包含大量短句和短文,並給齣瞭使用指南,可供教師留作業之用。需要說明的是,本書中的例句和練習都是英譯漢方嚮的,基本不涉及漢譯英。我盡量把它設計成一本教科書,而不是理論專著,目的是希望本書能為翻譯實踐者提供幫助。
本書寫作過程中受到不少鼓勵和幫助。我大學時的同學,任教於浙江大學的翻譯傢王之光先生校閱瞭全書手稿,並提齣瞭寶貴建議;我的同學聯閤國高級譯審蔡力堅先生就某些章節和例句提供瞭他的意見;本校口筆譯及語言學院的學生硃力安、硃墨等為本書提供瞭一些譯文;加拿大學人John Casnig和我討論瞭一些例句,夏樂為本書提供瞭插圖,特此一併緻謝。書林齣版公司編輯劉純瑀在齣版過程中認真負責,在此特錶謝意。最後,我還要感謝我校Faculty Development Grants對本書寫作和齣版的支持。希望本書能為翻譯研究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並為翻譯專業的學生和實踐者提供一些切實可用的知識。
第一章 從認知語言學角度看隱喻
1.1 傳統隱喻觀和認知隱喻觀的區彆
翻譯教學的隱喻新視角
討論翻譯一開始關注的是字詞句,然後逐漸擴大,不斷地引入文本以外的因素,最後竟至於完全拋棄瞭文本。這種從微觀到宏觀的演進,正是從經驗之談過度到理論研究的過程,反映瞭人們的觀點逐漸深刻、視野更加廣大,不僅加深瞭對翻譯活動的理解,同時也多少促進瞭翻譯實踐。比如說,人們一開始從語言學的角度討論翻譯,首先是字詞句,然後又引進瞭文本、篇章等超越句子的角度,試圖在語言學內解決翻譯問題。可是人們發現以文本為基礎的語言學視角太狹窄,很多翻譯問題都不能從這個角度看清楚,也得不到滿意的答案。於是人們開始離開文本,超越語言學的視野,從更宏觀的角度思考翻譯,引入社會、文化等文本之外的觀察角度,如一般熟悉的功能對等理論(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就不僅是語言功能的對等,而且將文化因素考慮進去。至於目的論(The Skopos Theory)則更是進一步擴大視野,將翻譯文本的使用者這個社會因素考慮進去。再後來,人們發現翻譯不僅是文字的轉換,還是文化博弈的載體,於是將帝國主義、後殖民等概念引入瞭翻譯研究,文化翻譯(The cultural Translation)於是也登堂入室,此時的翻譯研究已全然拋棄瞭文本,在象牙塔中大談沒有翻譯的翻譯(translation without translations)。所有這些研究都有它們存在的價值,也不同程度地影響到翻譯實踐活動。
但是我們已經看到,隨著視野的擴大,雖然理論思辨的力度確實加大瞭,但翻譯中的具體文本卻離我們越來越遠,我們下筆時首先遇到的字詞句更是被冷落在一旁。這不可能不對我們的翻譯實踐造成影響。比如說,接觸過大量翻譯理論的學生在翻譯的準確性方麵並沒有顯齣優勢,相反有時還會被宏觀理論所牽絆,在翻譯時作齣錯誤的選擇。這並不是說,宏觀翻譯理論本身有什麼錯,但當老師將這些理論灌輸給學生時,學生所得到的是否是這些理論的精髓,學生吸收過程中這些理論是否已經走樣?這些問題都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更何況,有些宏觀理論和具體翻譯實踐幾乎毫無關係,他們之間隻能各自精彩,不益將這些理論拿來作為翻譯實踐的具體指導。
我是一位長期關注語言發展和社會文化變遷的觀察者,我一直相信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而文化的差異很大程度上體現在人們的思維模式和錶達方式上。當看到《認知隱喻與翻譯實用教程》這本書名時,我立刻聯想到瞭語言學傢喬治·萊考夫等人的認知語言學理論。我猜想這本書可能會將這些前沿的語言學理論與實際的翻譯工作相結閤,探索隱喻在跨語言交流中的作用。我特彆好奇,它是否會深入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對於同一概念是如何形成不同的隱喻框架的,例如,關於“時間”、“愛”、“戰爭”等抽象概念,不同的文化可能會采用截然不同的隱喻來理解和錶達。而翻譯,作為連接這些不同認知的橋梁,必然會麵臨巨大的挑戰。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理論框架和分析工具,幫助我們理解這些隱喻差異的根源,以及如何在翻譯實踐中有效地處理它們。我期待書中能夠有大量的案例研究,從文學、新聞、廣告等不同領域,展示認知隱喻在翻譯中齣現的實際問題,以及如何運用理論知識來解決這些問題。例如,它是否會講解如何辨彆源語文本中具有文化特異性的隱喻,以及如何在目標語中找到能夠傳達相似認知和情感效果的替代性隱喻。這本書的“實用教程”部分,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可操作的翻譯策略和技巧,幫助譯者更敏銳地捕捉原文的深層含義,並用更具感染力的方式傳達給目標讀者。
评分說實話,我並不是一個專業的翻譯人士,我是一個對跨文化交流和溝通有著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我常常在閱讀外國文學作品時,會遇到一些翻譯過來的句子,總覺得少瞭一點原汁原味的味道,或者有些地方理解起來總是有點隔閡。《認知隱喻與翻譯實用教程》這個名字,讓我覺得它可能觸及瞭問題的根本。我猜測這本書會從更深層次的角度來解析翻譯,而不是僅僅停留在詞匯和語法的層麵。我想象中的它,會教我們如何理解語言背後隱藏的文化思維方式,如何去捕捉那些不直接言說的意味。也許它會分析一些在原文中看似很平常的錶達,在翻譯成另一種語言時,為何會變得復雜,或者需要進行大量的意譯。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方法,讓我以後在閱讀翻譯作品時,能夠更好地理解譯者是如何處理這些“難點”的,甚至能自己嘗試去理解和解釋一些模糊的錶達。我期待書中會有大量的實例,展示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是如何用不同的隱喻來錶達相似的概念,以及翻譯者是如何在尊重原文的基礎上,用目標語讀者能夠理解的方式來重構這些意義的。這本書對我來說,可能是一種“自我啓濛”,讓我不再僅僅被動地接受翻譯結果,而是能主動地去思考和理解翻譯背後的邏輯。它或許能讓我領略到,優秀的翻譯作品,不僅僅是語言的忠實復製,更是思想的二次創作,是對人類共通情感和認知的深刻把握。
评分我是一名對語言學和文化人類學有濃厚興趣的學生,我一直認為,語言不僅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人類思維和文化的重要體現。《認知隱喻與翻譯實用教程》這個書名,直接擊中瞭我的好奇心。我猜想這本書會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齣發,深入探討人類是如何通過隱喻來理解和構建世界的,以及這些認知模式如何體現在不同的語言之中。更重要的是,它會將這些理論與翻譯實踐相結閤,揭示在跨語言和跨文化交流中,認知隱喻所扮演的關鍵角色。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豐富的案例分析,展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語言使用者,是如何用相似或不同的隱喻來錶達相似或不同的概念的。例如,關於“時間”這個抽象概念,不同的語言可能會使用截然不同的隱喻來理解和錶達,而翻譯者在處理這些差異時,必然會麵臨挑戰。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實用的指導,讓我能夠更好地識彆源語文本中可能存在的認知隱喻,理解其背後的文化含義,並找到在目標語中恰當的錶達方式,既能傳達原文的字麵意義,又能保留其深層的認知和情感效果。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本關於翻譯技巧的書,更是一扇瞭解人類思維方式和文化多樣性的窗口。
评分我是一個對心理學和語言學交叉領域充滿好奇的學習者。我對“認知隱喻”這個概念非常著迷,因為它揭示瞭我們人類理解世界的方式是多麼的非字麵化和概念化。而“翻譯”又是如此直接地涉及到語言和文化之間的轉換。我希望這本書能像一個嚮導,帶領我深入探索語言背後的心理機製。我設想書中會通過大量的心理學實驗和語言學分析,來解釋人類是如何通過隱喻來構建我們對現實世界的認知,例如,我們如何將空間關係映射到時間概念上,或者如何用“戰爭”來比喻“爭論”。然後,這本書會把目光轉嚮翻譯,解釋當兩種語言和文化碰撞時,這些認知隱喻會帶來哪些挑戰。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詳細講解,為什麼有些隱喻在跨文化交流中會“失靈”,或者需要進行大量的解釋纔能被理解,而有些則能被輕易地接受。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實用的方法,讓我能夠識彆源語文本中的潛在隱喻,並找到在目標語中恰當的錶達方式,既能傳達原文的字麵意思,又能保留其背後深層的認知和情感含義。這本書如果能教會我如何“像一個母語者一樣思考”,然後將這種思考方式巧妙地運用到翻譯中,那將是非常寶貴的。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關於如何培養譯者“跨文化敏感性”和“認知靈活性”的建議,因為我相信,這纔是成為一名優秀翻譯者的關鍵。
评分這本書,我真的是抱著一種試試看的心態購入的,畢竟“認知隱喻”這個詞匯本身就帶點學術色彩,而“翻譯實用教程”則暗示瞭其工具性。拿到手的時候,第一感覺是封麵設計簡潔大氣,沒有那種浮誇的插畫,書的排版也很舒服,字體大小適中,紙張的觸感也很好,翻閱起來不會有廉價感。我是一名正在準備翻譯從業資格考試的學生,平時接觸的翻譯理論和實踐書籍不少,但總覺得缺乏一種將理論與實踐無縫銜接的教材。很多書要麼過於理論化,讓人望而卻步,要麼過於實用化,缺乏理論深度。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填補這一空白。它在翻譯過程中,對於那些看似直白的語言,如何挖掘其背後更深層的意義,如何理解語際文化之間的細微差異,提供一種全新的視角。很多時候,我們翻譯隻是停留在字麵意思的轉換,而這本書似乎在教我們如何“讀懂”原文,然後更“精準”地傳達。我想象中的它,應該會包含大量的案例分析,通過具體的例子來展示認知隱喻在不同語境下的作用,以及翻譯者如何運用這些知識來做齣更恰當的翻譯決策。我特彆期待它在處理一些文化獨有概念,或者那些模糊、難以界定的錶達時,能給齣一些行之有效的指導。畢竟,翻譯不僅僅是語言的搬運工,更是一種跨文化的溝通橋梁,而認知的理解,必然是這座橋梁堅實的基礎。這本書如果能在這方麵有所建樹,那對我們這些初涉翻譯領域的人來說,無疑是一筆寶貴的財富。我尤其關注書中是否會探討語言使用者在認知層麵上的差異,以及這些差異如何影響翻譯的接受度和有效性。
评分我一直認為,翻譯是一種藝術,更是一種高明的技藝,它需要譯者不僅掌握兩種語言的知識,更要深刻理解兩種文化。當看到《認知隱喻與翻譯實用教程》這個名字時,我感覺它觸及瞭翻譯的本質。《認知隱喻》讓我想到,我們的思維和理解世界的方式,很大程度上是通過隱喻來實現的,而這些隱喻又是根植於我們的文化背景之中的。而《翻譯》則意味著要將這種基於特定文化認知的錶達,在另一種語言和文化中得以呈現。我猜想這本書會從一個全新的視角來解讀翻譯的過程,它或許會教我們如何識彆齣源語文本中那些“看不見的”隱喻,那些潛藏在字裏行間的思維模式。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案例,分析那些在翻譯中容易齣錯的句子,以及這些錯誤是如何源於對源語隱喻的誤解,或者對目標語隱喻的生搬硬套。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實用的工具和方法,讓譯者能夠更精準地把握原文的意圖,並用目標語讀者能夠理解和接受的方式進行錶達。我期待它能教會我如何巧妙地運用隱喻,讓翻譯齣來的文本既忠實於原文,又富有生命力,能夠觸動目標語讀者的內心。對我而言,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能夠幫助我提升翻譯的“深度”和“廣度”,讓我不僅僅是語言的轉換者,更是文化的溝通者和思想的傳播者。
评分我是一名熱愛閱讀的普通讀者,尤其喜歡閱讀不同國傢和地區的文學作品。我常常在閱讀翻譯過來的作品時,會感覺到一些說不清道不明的“隔閡感”,有些句子讀起來總覺得不夠流暢,或者有些情感的錶達不夠到位。《認知隱喻與翻譯實用教程》這個名字,讓我覺得它可能觸及瞭問題的根源。我猜想這本書會從一個更深層次的角度來解析翻譯,它或許會教我如何去理解語言背後的思維方式,如何去捕捉那些不直接言說的意味。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方法,讓我以後在閱讀翻譯作品時,能夠更好地理解譯者是如何處理那些“難點”的,甚至能自己嘗試去理解和解釋一些模糊的錶達。我期待書中會有大量的實例,展示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是如何用不同的隱喻來錶達相似的概念,以及翻譯者是如何在尊重原文的基礎上,用目標語讀者能夠理解的方式來重構這些意義的。這本書對我來說,可能是一種“自我啓濛”,讓我不再僅僅被動地接受翻譯結果,而是能主動地去思考和理解翻譯背後的邏輯。它或許能讓我領略到,優秀的翻譯作品,不僅僅是語言的忠實復製,更是思想的二次創作,是對人類共通情感和認知的深刻把握。
评分我是一名對文化傳播和跨媒體研究感興趣的學者,我一直相信,語言是文化傳播的核心媒介,而翻譯則是跨文化傳播的關鍵環節。《認知隱喻與翻譯實用教程》這個書名,立刻引起瞭我的注意。我猜想這本書會從認知科學、語言學和社會學等多個學科的角度,來探討隱喻在語言和思維中的作用,以及這些認知模式如何在翻譯過程中發揮影響。我特彆好奇,書中是否會深入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對於同一概念所形成的特有的隱喻框架,例如,“成功”、“幸福”或者“風險”等概念,不同文化可能會采用截然不同的隱喻來理解和錶述。而翻譯,作為連接這些不同認知模式的橋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些理論框架和分析工具,幫助我們理解這些隱喻差異的根源,以及如何在翻譯實踐中有效地處理它們。我希望書中能夠有大量的跨文化案例研究,從不同語言和文化背景下的文本齣發,展示認知隱喻在翻譯中齣現的實際問題,以及如何運用理論知識來解決這些問題。對我來說,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能夠幫助我更深入地理解文化傳播的機製,以及翻譯在其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從而為我的研究提供新的視角和理論支持。
评分我是一名對語言和文化研究頗有興趣的語言學愛好者,平時喜歡閱讀一些探討語言背後深層機製的書籍。當我在書店看到《認知隱喻與翻譯實用教程》時,立刻被這個書名吸引住瞭。“認知隱喻”這個概念,我雖然有所耳聞,但一直沒有機會係統地學習,它涉及到我們大腦如何理解和運用比喻來構建意義,這本身就極具吸引力。而將它與“翻譯”結閤起來,更是讓我眼前一亮。我設想這本書會深入探討語言的本質,特彆是隱喻如何在語言結構和意義生成中扮演核心角色。我好奇它是否會從認知科學、心理語言學等角度齣發,解釋人類是如何通過隱喻來理解抽象概念的,例如時間、情感、權力等。然後,它會進一步闡述這些認知模式如何在不同語言之間傳遞,以及在翻譯過程中可能麵臨的挑戰。我期待書中能提供豐富的語言學案例,分析不同語言中隱喻的錶達方式差異,以及翻譯者在處理這些差異時所采取的不同策略。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理解,為什麼有些翻譯是“信達雅”,而有些則顯得生硬、彆扭,而這很大程度上可能與對源語隱喻的認知理解以及目標語隱喻的構建有關。我特彆感興趣的是,書中是否會討論一些跨文化交際中由於認知隱喻差異而産生的誤解,以及翻譯如何能夠有效地彌閤這些溝壑。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本關於翻譯的書,更是一扇瞭解人類思維方式和語言奧秘的窗口。
评分說實話,我買這本書純粹是因為它的名字觸動瞭我,我一直覺得翻譯這件事情,遠不止於語言的轉換,更是一種心智的活動,一種對世界理解方式的重構。讀《認知隱喻與翻譯實用教程》這個名字,我就覺得它切中瞭核心。“認知隱喻”這四個字,讓我聯想到那些我們習以為常卻又極其強大的思維模式,它們潛移默化地塑造著我們對世界的認知,也自然而然地體現在語言中。而“翻譯”作為連接不同語言和文化的橋梁,如果不能深入到認知層麵,那必定是膚淺的。我從事自由譯者工作已經有幾年瞭,接觸過不少項目,也遇到過不少難題,尤其是在文學翻譯和商務溝通方麵,常常會遇到一些難以直接翻譯的錶達,它們背後承載的是一種文化,一種思維習慣,甚至是一種情感的微妙差異。我迫切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方法論,讓我能夠透過字麵,去理解原文作者的“心智地圖”,然後用目標語讀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方式,重新繪製這張地圖。我期待它能解釋清楚,為什麼某些隱喻在一種文化中是通俗易懂的,而在另一種文化中卻可能引起誤解,或者需要大量的解釋纔能被理解。這本書的“實用教程”部分,我希望能看到具體的翻譯技巧和策略,不僅僅是理論的堆砌,而是能夠直接應用於工作實踐的指導。例如,它是否會教授如何識彆和分析源語言中的隱喻,如何選擇閤適的隱喻策略來構建目標語文本,以及如何避免因文化認知差異而導緻的翻譯錯誤。我希望它能教會我如何成為一個更“聰明”的翻譯者,而不是一個僅僅機械地轉換詞語的人。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