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係何式凝,今年五十五歲

我係何式凝,今年五十五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迴憶錄
  • 自傳
  • 人生感悟
  • 五十五歲
  • 個人經曆
  • 成長
  • 思考
  • 歲月
  • 人生
  • 感悟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何式凝的一生就似是電影劇本,一幕幕情節甚至比電影更充滿戲劇性、戲味和張力。

  觀者並不知道是否該為女主角惋惜或心痛,因為她是多麼堅定地稟承著她對關係的想像,即使她愛上的是一位男同性戀者,她認為純粹的愛可以跨越一切:不計付齣和迴報,不論是性取嚮、彆人的阻力、社會的框框抑或政治和生活環境的轉變、分離。雖然結局並不圓滿,何式凝自有她的看法和提升,沿用新的方式,繼續「以藝術拯救愛情,以談笑創造希望」。

  這一部由當時人親身錶述的自傳,會告訴你情愛曆史與個人曆史密不可分。研究情慾和性彆議題的她,以二十年時間,與同一位男人去曆劫關係的可能,放在書首,自然是她生命之重。第二章關於她的綫人父親與傢庭,描述成長於資源匱乏的年代以及父母親不和諧的傢庭氣氛下,如何形成瞭她緊張和多愁的性格;及後在修女學校的嚴厲壓迫下,她學會收藏真實情感,卻建立瞭無畏權力,反抗不公義的剛烈特質;她敢言更敢做,提倡多元關係,對婚姻抱有懷疑態度,除瞭在生活的選擇有所印證,也學術研究範疇確立齣一套論述,這些,均一一在書中以最坦承的筆觸細錶。

  走瞭大半的人生路,何式凝對疾病和死亡也有親身體會。子宮切除、跌斷手臂,敲響死亡之門,卻令她變得更積極地尋找彆的途徑去述說何式凝的故事。

  而《我係何式凝,今年五十五歲》正正是她的終極嘗試。留手不留情,前塵往事,被她爽脆俐落地道來,肯定痛苦的價值,苦痛纔有價值。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何式凝博士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係副教授,性彆及性欲研究專傢,近作有與曾傢達閤著的Sex and Desire in Hong Kong和《情欲、倫理與權力:香港兩性問題報告》。

  她拍攝紀錄片,建立新的社會研究方法。其中三部片入選米蘭Sguardi Altrove電影節 (2010)及 Davis Feminist 電影節 (2011)。

  2011年與盧鞦彭成立 Project Second Spring。近作收錄於【母女對對配】,作品包括 Twins Café 和《愛與罰》。

  除瞭教學和研究,何式凝曾主持多個電颱節目,包括《形形色色何式凝》、《黃色訊號》、《一箋茶論盡天下》、《自由風,自由Phone》、《今夜陽光燦爛》、《有武心情》、《顔式生活》、、《講東講西》,建立另類粉絲群。

  何式凝博士個人網站:sikyingho.socialwork.hku.hk/
 

圖書目錄

004 序:生命、作品、作者 劉國英
008 序:幾多個下午 Virginia
020 自序:五十自序 何式凝
040 第一章:我的男友是同誌
098 第二章:西營盤第二街二十二號
144 第三章:可怕的學校和教會
184 第四章:我去瞭你的婚禮
216 第五章:為何我不說我愛你
272 第六章:如何數算我的日子
322 第七章:一章兩年的希望工程
354 附錄:幾封情書
366 鳴謝
 

圖書序言



生命、作品、作者——一個作者的誕生 劉國英 香港中文大學教授


  「生命是一部小説」(“Lavieeatunroman.”),這是法國人喜歡説的口頭襌,意謂生命充滿傳奇。在十九、二十世紀,法國文學傢輩齣,她∕他們的作品中時常有傳奇人物。不過,一個專業作傢的生活不一定多姿多彩,例如被譽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長篇小説《追憶似水年華》(Alarecherchedutempsperdu)的作者普魯斯特(MarcelProust),就因自幼體弱多病,一生絕大部分時間閉門寫作,他的生命談不上什麼傳奇成分。事實上,絕大部分人的日常生活刻闆而平淡,現代法國人就有另一句口頭襌:“métroboulot,dodo”——「上車、上班、上床『就寢』」,生活沒有任何驚喜。普魯斯特自己就認為,透過一個作者的生平去理解一個作品,並不是欣賞藝術品的最佳途徑。我們被《紅樓夢》中眾多人物的鮮明個性、整體的精彩佈局和每一場景的細膩描寫所吸引,但我們對曹雪芹的生平所知不多。我們對老子和莊子的生平更幾乎一無所知,但無阻我們對老莊著作的基本理解和欣賞。所以,「生命是一部小説」這句説話,對我來説一直都隻是一種修辭,沒有什麼實在的直觀內容。但自從讀過何式凝這部傳記體作品後,我的想法完全改變。式凝的生命,就是一部小説。

  我看的是英文稿,式凝以最自然的、也是最率直和大膽的筆調,把她自從成年開始、影響著她此後生命的最重要的人和事記錄下來。這種不作修飾的直描筆法,有一種難以抗拒的力量。我一句接著一句、一段接著一段、一章接著一章讀下去,一幅一幅生活圖像在我眼前打開,它們編織成一個又一個不斷發展的情節,扣人心弦,我完全沉浸其中。但同時,在我心靈深處,它們激起瞭我的反思,它令我不住地反問自己,反問我的人生,反問生命本身。

  這是一個真實的生命故事,比我看過的小説都要真實。它的作者是何式凝,一位我認識瞭剛好二十年的朋友。二十載的友誼,讓我相信我對式凝有一定的認識,她是一位個性獨特、有非凡勇氣以及過人膽色的現代女姓。但擺在我眼前這部小説的作者何式凝我認識嗎?不,我從不認識這樣的一位作者;我隻是剛開始發現作為作者的何式凝。

  人們常常以為一個作者創造瞭一個作品,但在作品齣現之前,有作者存在嗎?當然,我們常常會從作品中分析它所錶達的思想、它所承載的經驗。我們説,這作品反映瞭作者的某種思想,傳遞瞭作者的某種經驗。但是,倘若沒有作品,這樣或那樣的思想或經驗能被傳達嗎?換句話説,要理解一位作者,離不開從她∕他的作品入手。若要迴答「何謂一個作者」的問題,必須同時迴答「何謂一個作品」的問題,亦即過問:一個作品由哪些元素組成?這些元素是同質的還是異質的?它們之間搆成怎樣的關係?這些關係是依於怎樣的規則建立的?它們是否體現瞭某些內在的、特有的形式?作品是小説(fiction)(內容基本上是虛構的)、曆史小説(historical novel),抑或傳記(biography)(後二者都以某些真實的人和事作為敘述的對象)。此外,我們可以對作品的寫作手法和寫作風格進行分析。經過這種種對作品從事分析的工作之後,我們就可以迴答關於作者的問題:這是一個什麼類型的作者?她∕他的寫作手法和寫作風格為何?因此,關於一個作者作為作者的身份(identity)問題,不是從她∕他的齣生證書獲得迴答,而是從她∕他的作品中獲得迴答。即使關於一個自傳的作者的身份問題,也隻能在作品中的敘事(narration)己中找到答案。隻有透過敘事,纔能把圍繞一個生命的眾多麵嚮的活動、變化多端的經驗、起伏不定的各種思緒組織起來,依一定的方式排序,把豐富的情節在一個敘事結構中連係成某種可以被領會、以至被把握的統一意義,讓生命這一個復閤體顯現成某種統一性——一種多元中的統一性(unity in plurality)。這樣的植根於作品的敘事的迴答,纔是關於作者之為作者的身份的迴答。

  式凝的生命故事,是透過述説她和圍繞她身邊的人、她所愛的人,以及愛她的人的關係逐漸展開,匯聚交織而成的。這個故事如斯甜蜜,也如斯痛苦;如斯悲愴,也如斯美麗;它充滿崇高感和壯美感—這裏麵的愛情故事,完全不能以尋常的愛情故事比擬,它超越瞭任何可以想像的界限。它令你不安,它令你顫抖;但你不由得佩服。有多少人敢於投入如斯真實的生命中?

五十自序 (節錄)

「我係何式凝,今年五十五歲。」


  這句話是我在二〇一三年「何式性望愛」多媒體劇場説的最後一句對白。我在劇場演鐸瞭自己的愛情故事。然後,用瞭這句話作結尾。導演鄧智堅説:「如果你覺得不好,可以刪掉這句!」他這樣説令我反而覺得不好意思,唯有硬著頭皮説:「可以!沒關係,其實可以的。」每一場説到這一句,我都想哭,雖然年齡不算是我的秘密,但我也不想在一個公開的場閤,麵對這麼多人大聲説齣來。

  從沒想到自己有一天會變成五十五歲。怎麼轉眼間就一把年紀瞭?在我心目中,我隻不過是三十來歲,怎麼會是五十五歲?我怎麼會這麼老呢?欲哭無淚。

  二〇〇七年,我差不多五十歲的時候,覺得「好stuck」,對前路十分恐懼。學術上的齣版稍微有點起色,一切尚算順利,但總覺得走不下去,突然想放開一切,特彆是擺脫學術的規範,自由一點地寫一些自己想説的話。幾經辛苦,申請到亞洲領袖學人計劃(Asia leadership Fellow Program),可以去日本作文化交流和生活一段時間。

  男友Louis在日本,我就想去日本。

  藉著這個機會,我開始瞭一個「自由寫作」實驗,我接受瞭中學同學Virginia (伍淑賢)的建議,帶著幾個英文字——vacation、marriage、sex、illness、dwelling、big institution——踏上旅程,走進六本木國際文化會館(International House of Japan)的圖書館。

  「啊!這不就是我夢想中的圖書館嗎?」

  那裏地方不大,可以看到花園,而且還是一個日式庭園,太好瞭!每天交流以外的時間,我就在那兒寫作。

  期間,有人問我有沒有擔心過自己隻不過是五十歲,怎會齣版自傳?我也不是什麼名女人,怎會齣自傳?五十歲的女人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很多事情還未想清楚,怎配得上寫自己的傳記?開始時,我並沒有為這些問題覺得擔憂,因為我認為自己隻是在寫「essay」。我隻想寫十篇八篇文章,然後結集成一本書,就像迴到學校要寫essay而已。嚮來寫essay不是都用英文寫的嗎?於是就用英文寫瞭這本書。

  也有很多人都問我為什麼用英文來寫自己的故事,真是無言以對。隻可以説二〇〇七年當我開始這計劃的時候,我隻想用自己較為方便的方法,把很多感想「嘔」齣來。很多説話,如骨鯁在喉,真是不吐不快。很多經曆無法忘懷,連説都説不來,隻好「扣喉」把它們吐齣。更準確地説,或者是心有戚戚焉,不知嚮誰傾訴。唯有在想像中建構一個願意聽的人,嚮他∕她一五一十地訴説。

  二〇一三年,Virginia生病瞭,令我們猛然醒覺,沒有人知道自己的生命有多長,自己的健康狀況是否能使自己在晚年有機會進行這樣的寫作和檢討,我們很慶幸在二〇〇七年,當我們還是年輕健康時,開始瞭這一個計劃。如今Virginia已經完全康復,她的小説《山上來的人》(People from the Mountain),也即將齣版,我們一班中學同學都替她非常高興。
 

圖書試讀

第一章    我的男友是同誌

前言


我一直不知道輝是同誌,直至一九八九年,我們相識六年之後,他纔嚮我坦白。那時,我不願承認他的同性戀取嚮,仍然在想,我們可以繼續在一起,開展獨特的關係,讓他同時愛著男人和女人。我還以為他是開放得可以和女人發展關係的雙性戀者或男同誌。

不過,他或許比所有我認識的男同性戀者還更「攣」一點。我自一九八三年結識他以來,跟他有過的最親密的身體接觸隻是牽手。最初,我並不感到奇怪,畢竟我們都是基督徒,我想,他隻是害羞而已。他又實在懂得製造浪漫氣氛,這在某程度上滿足瞭我。我們一度是戀人,但自從他嚮我坦承同誌的身份,一切就變瞭。奇特的是,我們仍然選擇住在一塊,而且開始瞭「一分鍾守則」——我們可以牽手,但從不超過一分鍾。性太遙不可及而更不用説瞭。過瞭幾年,情況好瞭 一點,我們終於可以像尋常伴侶般結伴走,在某些日子,還可以像愛侶般手牽手漫步。

我們沒有理會那些理智的人(包括我所有朋友和傢人)的勸阻,努力維持這段關係,隻是為瞭證實我們是對的。這關係對我和輝都彆具意義。我們想要證明,我倆會站在一起對抗這世界,甚至比所有世俗愛侶更親密,我們是獨一無二的一對。我們曾經相信這是齣路。但怎麼實行呢?

這些事情太重要,它從根本上改變瞭我。如果沒有輝,我的人生必會缺少瞭某種獨特的色彩。和輝的關係把我的生命推進瞭無法逆轉的方嚮,這是我做所有事情背後的動機和命題。在私生活和學術生涯裏,我都在追尋——性是什麼,缺乏性又是怎樣的一迴事。

我因而成為瞭專門研究性彆、性取嚮和同性戀議題的學者,這些經驗,又使我可以包容種種不同的關係模式,明白當中的難處,因為,沒有什麼比跟一個男同誌維持戀人關係更睏難——身陷其中所産生的激烈情緒,以及跟他的男友共處時的種種復雜糾結。

經曆瞭和輝的感情,我再也不可能滿足於單一的關係。因此,在我以後的性遊曆和冒險中,同時有不同的伴侶可能,或者這是為瞭彌補,我在這段關係中的缺失。

這關係也開闊瞭我在性方麵的視野。一個人可以跟另一個人發生關係,本來就是難能可貴的奬賞——跟我和輝的關係裏所感受到的拒絕比較,這是一種認同。或者可以説,我在以後的日子裏關注,甚至強調性和高潮,也許隻是過去情感經驗裏的被拒絕感和被剝奪感所産生的一種反應。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