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用“好人”指那些平庸軟弱的傻瓜,用“僞善者”指代那些打著為對方好的旗號,偷偷滿足自己的欲望之輩。不止如此,“好人”與“僞善者”的廣泛存在,還讓仁義、道德、善良這些詞都濛上瞭強烈的欺騙色彩。
在善與惡的擂颱賽中,人們因為找不到那高山仰止、難得一見的“善”,因此常常找來我們以為的“好人”或“僞善者”來臨時客串一下,這因沒有到場而被人臨時客串的“善”總是被“惡”打得鼻青臉腫、吐血倒地。於是我們嘲笑善,貶低善,宣佈善的全麵失敗……
然而,我們嘲笑的物件真的是“善”本人嗎?善的替身——人口眾多的“僞善先生”的存在,對我們又有什麼啓發呢?
是善是惡,檢查一下護照就知道瞭
我們對於事物的接受和理解通常會受到長期積纍的“業”的影響,每個階段都由因果法則決定。對於事物我們會産生何種反應也是自己無法控製的。
不過,我們也被賦予瞭一點點自由,也就是說,我們可以有意識地監控那些自發産生的情緒或衝動性能量,這就相當於過海關時的護照檢查。海關工作人員無法選擇來的外國人是好是壞,但是他們可以將有嫌疑的人阻擋在國門之外。我們也一樣,我們可以打開感覺探測器監測自己的內心世界,對各種情緒進行排查。我們使用念力,可以得到這種權利,可以對那些情緒說“你好像不是什麼好情緒嘛”,然後拒絕其入境,或者“你好像是個不錯的情緒,你進來吧”。
但是,如果一個人過於強調自我意識的話,就會産生一種執拗的護短想法,即各種情緒無論好壞,全都是我的情緒嘛!所以一律放行!相反,如果人們能夠正確地理解何為“無我”,那麼就不會做齣這種愚蠢的舉動,而是會把正麵情緒和負麵情緒區分開並分彆對待。要是海關把國外來的不良分子都放進來的話,那麼壞人就會給本國的狐朋狗友打電話:“喂,這個國傢管得真鬆,快來吧。”於是壞人們就接二連三地來瞭。同樣,如果隻對正麵情緒放行的話,他也會給自己母國的親屬打電話,也就為更多正麵情緒的到來打下瞭良好的基礎。
的確,就像真有命運這個東西一樣,我們的內心世界受到“業”的操控,而我們自己卻無法把握各種情緒的此消彼長。但是,如果我們在理解瞭“無我”的基礎之上,做好護照檢查工作的話,就會使得善的部分不斷增加,惡的部分逐漸減少。這樣“業”的成分構成就會發生改變,從而使我們今後的生活、思維方式等方麵也發生徹底的變化。因為我們的氣場是隨著“業”的變化而變化的,而氣場又決定瞭我們會被哪些人喜歡,被哪些人反感。
我自己曾經就是一個僞惡之人,但是在我的重組努力之下,“業”的成分發生瞭質的變化。於是,我確實體會到人際關係等各方麵也都開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並嚮著好的方嚮發展瞭,得到貴人幫忙,獲得絕好的機會……這些都以一種我從未曾期待過的方式接踵而至。我想這是因為身邊的朋友圈發生瞭翻天覆地的變化,所以身邊發生的事也跟著有瞭變化的緣故吧。
我們身上發生的重大事情通常都與我們的人際關係有關。因此,當我們的朋友圈子大換血、少瞭狐朋狗友、多瞭良師益友的時候,順心之事便越來越多。你看,其實道理就這麼簡單。
編輯推薦
作者一嚮文字淺白、理念新穎 , 他是現代人最沒壓力的精神老師!!
你一當活齣不僞善的我,那麼人生自此充滿真誠與歡喜!
☆本書的第一章作為心靈的準備體操,幫助讀者認清並擺脫被善與惡搞得無所適從的狀態。準備體操結束後的第二章及之後章節將會告訴讀者如何利用善與惡的概念使生活輕鬆自如,遊刃有餘。
☆ 僞善入門——浮世善惡指南書 ,用清醒和平衡的心態應對湧入生命的種種狀況,與此同時,認知、接受、改變我們人格中不同的麵嚮,包括那些曾被我們畏懼和抵觸的特質。我們極有必要正確對待那些不屬於自己的能量——內心的「陰暗麵」——去承認它,與它閤作,充分接受它的存在。
☆ 僞善入門-浮世善惡指南書以 , 作者以如此清晰的思維、輕鬆的語言成為說服力的文字,令人心有同感。作者喃喃自語式的冥想練習均簡便易行,即便走在路上躺在床上也能做。試試看,真的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這本書讀起來非常舒服,小池龍之介擅長以輕鬆平易的語言激起讀者的共鳴,當你循序漸進地讀完它,將會感受到體內的巨大轉化,進而前所未有地意識到,原來自己的內心世界裏還有許多個不同層麵的「自我和僞善」。你將瞭解自己的心念所在,也會更加明瞭自己的弱點與需求,並以全新圓滿的方式與不同的「自我」和平相處。
作者簡介
小池龍之介
他是現代人最沒壓力最靠近你我的精神老師!!
偶像級禪師, 當今人氣跨足日本、中國大陸、香港、颱灣的青年僧, 有多本暢銷書亞和大陸。
原來,【小池龍之介】是東京大學教養學係畢業的…
一個生於1978年日本山口縣之超人氣的僧侶,東京大學教養學係畢業,長期位居日本和韓國暢銷作傢之首、月讀寺主持、正現寺副主持,日本人氣最旺的“青年禪師作傢”,廣受歡迎的心靈修行導師,首席“精神室內設計師”,一名多産的作傢……
前言 /001
第一章 道德的骯髒之處 /001
1 免費順風車 /003
“搭順風車”的慾望 /003
逼債慾望 /005
被人“搭順風車”的危機感 /006
道德是美麗的謊言 /008
每天例行道德中毒 /009
“他人”與“自己”誰優先? /011
2 大腦故事的行銷 /013
大腦內的故事 /013
遠離群眾的大腦編輯部 /014
所謂社會常識 /016
尊嚴保衛戰 /018
道德等級製 /022
3 安全感的製造 /024
“好孩子”戲法 /024
製造安全感的手段 /026
正義使者還是小流氓 /028
人人皆愛!炮製安全感的三大手段 /029
“工作遊戲/戀愛遊戲/健康遊戲”=“道德遊戲” /033
第二章 僞善使用說明書 /035
1 僞善的程度分佈 /037
僞善果汁的純度 /037
僞善的效果 /039
漂亮話也有漂亮的地方 /040
編輯部的人事大變動 /043
是僞善,還是僞善 /046
佛教的心靈環保法 /049
愉快和不愉快的因果法則 /051
2 反叛者客串 /055
壞人有人愛? /055
反叛者的錯覺 /058
客串的招數 /060
獨特的平庸 /062
學生乾部+憤怒=頭疼 /063
憤怒的自動化 /065
一發不可收的情感 /066
遠離大腦故事 /072
3 僞惡把戲 /078
自我調侃 /078
“還是要說一下” /079
“僞惡”錶演 /080
滑稽的結果 /081
僞善也能很帥氣 /0824 不如僞善 /086
“陳詞濫調” /086
過度自尊的害處 /088
僞善也是善 /089
善行的連鎖反應 /091
第三章 善惡的威力 /097
1 重新劃分善/惡/僞善/僞惡的勢力範圍 /099
善人當真吃虧嗎 /099
僞善之人的形象 /101
僞善分佈圖 /103
沒有絕對的善人 /105
名不副實的善人 /107
虛構之物 /108
替身齣場的假比賽 /109
善惡之簡單劃分 /113
再談道德之路 /116
自由與否的區彆 /118
惡的威力 /120
惡的勢力範圍 /123
2 善業與工作熱忱 /127
惡業的刺激 /127
慾望≠乾勁 /129
煩惱拖垮人 /133
無慾的能量 /136
心無旁騖的當下 /140
惡業的迴圈再利用 /141
3 荒誕的“道德教育” /143
道德的使用技巧 /143
會扭麯情感的道德教育 /144
控製情緒的方法 /147
知識≠智慧 /150
提升感覺敏銳度 /152
4 有時間差的因果報應 /155
惡人不吃虧? /155
慾望的傷害 /156
“良心不安”的背後 /158
潛在意識的領土擴張 /160
精神壓力的共犯: 放縱 /163
不善的吸引力 /164
隻有一半是命中註定 /165
記憶的奴隸 /167
佛教式心理分析 /168
無我的打擊 /172
是善是惡,檢查一下護照就知道瞭 /174
自己的命運自己主宰 /177
消除嫉妒心 /179
惡的褒奬 /180
空 /183
後記 /185
不如僞善
“陳詞濫調”
無論如何僞善也比惡要好得多,有益得多。相信每個耐著性子堅持看到這裏的讀者都已經對這個觀點有個大緻的瞭解瞭吧。下麵我們要通過更加具體的事例,來看看為什麼我說僞善有益。
在人與人相處的過程中常發生這樣的事。兩個人越熟悉,對待對方的態度就越隨意,甚至連互相好好說句話什麼的都做不到瞭。
我們假設有這樣兩個人,他倆已經熟到不能再熟的地步瞭。於是他們之間有些話就成瞭固定颱詞,特定場閤下大傢都會默契地按照既定的劇本說話。這種場麵每天都在反復上演,這些颱詞也漸漸變成陳詞濫調瞭。到瞭最後,說這些颱詞的人就會開始懷疑這麼做到底還有什麼意義。
比如,每次看到對方因為工作操勞的樣子,都會關心地說一句“辛苦瞭,要注意身體呀”,最開始的時候也許是真心實意關懷對方,但久而久之這句話裏包含的真實情感就消失殆盡瞭,隻剩下幾個空洞的音節而已。如果某一天說這話的那個人突然覺悟過來,開始懷疑這種已然模式化的語言的意義何在,或者由於擔心說這話會顯得很虛僞而感到難為情,那麼也許今後慢慢地他就不會再將類似的問候說齣口瞭。
下麵我們就來進一步看一下,到底是什麼樣的心理導緻瞭這樣的結果。
過度自尊的害處
人們會不齒於說那種不包含真心實意的、貌似謊言一般的應景話,是因為他們認定“我討厭僞善,僞善是不好的”。然而,這種排斥僞善的想法並非是齣於善的立場,而是因為人們想要獨樹一幟,“彆人都說這種話,我纔不說呢”。或者說,人們太過注重自己的形象,“彆人要是覺得我很虛僞,怎麼辦呢”。既然是齣於不純的目的,那麼這種行為也可以算是一種輕度僞惡瞭。
由於人們對於僞惡的反感,以及對個人形象和尊嚴的過度糾結,最後很有可能索性就不再對身邊的至親好友說任何關切的話語瞭。那麼,這種做法對於雙方而言從最簡單的視角看究竟是好事還是壞事呢?
礙於尊嚴而拒絕錶露關懷,隻會讓自己的心變得越來越冷漠,越來越疲倦。而自己的親人在脆弱的時候,比如工作疲憊不堪或者因病臥床,尤其是需要他人的溫柔與關心時,要是連一句慰問都得不到的話,一定會感到非常傷心和孤獨。
收到《僞善入門:浮世善惡指南書》這本書,我原本以為會讀到一本充滿教條和說教的書,結果卻大相徑庭。作者的筆觸如同一個經驗豐富的說書人,用幽默而辛辣的語言,描繪齣一幅幅生動的浮世百態。我仿佛置身於一個巨大的舞颱,看著形形色色的人物上演著各自的戲碼,而作者則在一旁,用敏銳的目光,為我們揭示他們錶演背後的真實動機。 書中關於“錶演型人格”和“利益驅動型行為”的分析,讓我不禁為之側目。作者並沒有一味地將這些歸為負麵,而是深入剖析瞭它們在現代社會中扮演的角色。我開始理解,為什麼有些人會選擇“戴上麵具”,為什麼有些“善意”會帶有隱形的條件。這本書讓我意識到,人際交往的本質,往往比我們想象的要復雜得多。它不僅僅是簡單的真誠與虛假,更關乎策略、妥協和博弈。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周圍的人變得更加“免疫”,不再輕易被錶麵的言辭所打動,而是更能看到其背後的邏輯。這或許不是一件壞事,至少,讓我少瞭一些不必要的幻想和失望。
评分這本《僞善入門:浮世善惡指南書》真是讓我大開眼界。我一直以為自己對人情世故多少有些瞭解,但讀完這本書,我纔意識到自己之前的認知是多麼的淺薄。作者以一種近乎冷酷卻又精準的筆觸,剖析瞭我們生活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實則暗流湧動的“僞善”現象。從職場上的阿諛奉承、利益交換,到社交場閤的虛情假意、錶麵功夫,再到傢庭內部的言不由衷、情感操控,書中的每一個例子都讓我有似曾相識的感覺,仿佛就是發生在自己身邊,或者自己親身經曆過的。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僞善視為洪水猛獸,而是將其置於一個更廣闊的社會背景下進行審視。他探討瞭在特定環境下,僞善為何會成為一種生存策略,甚至是一種“必要之惡”。這種 nuanced 的分析,讓我能夠更客觀地看待那些我曾經厭惡的人和事,並且開始反思自己身上是否也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僞裝”。我甚至開始嘗試將書中的一些分析運用到實際生活中,雖然有時會顯得有些笨拙,但確實讓我對周圍的人有瞭更深刻的理解。這本書不是一本教人如何“學壞”的書,而是一本幫助我們“認清現實”的書,它讓我們不至於被錶麵的光鮮所迷惑,從而更能看清人性的復雜。
评分這本書的標題《僞善入門:浮世善惡指南書》的確極具吸引力,但其內容遠比標題所暗示的要深刻得多。作者並沒有提供一套簡單的“秘籍”,而是通過引人入勝的敘述和富有洞察力的分析,引領讀者進入一個充滿微妙之處的人性世界。我讀這本書,就像是在進行一次精神上的探險,每一次翻頁都充滿瞭驚喜和發現。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並非簡單地譴責僞善,而是試圖去解釋其産生的根源和存在的閤理性。他探討瞭社會壓力、個人欲望、以及人際關係的復雜性如何共同作用,使得“僞善”在某些時刻成為一種不得不采取的策略。我開始反思,我曾經對某些行為的簡單判斷,是否過於武斷。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很多時候,我們所看到的“僞善”,可能隻是一個人在復雜環境中尋求生存和發展的無奈之舉。它促使我重新審視自己對“真實”的定義,以及對“善良”的理解。這本書沒有提供簡單的答案,而是提齣瞭一係列深刻的問題,讓我久久不能平靜。
评分我必須承認,一開始我對《僞善入門:浮世善惡指南書》這個書名多少有些抵觸。總覺得“僞善”這個詞本身就帶著負麵的色彩,而“入門”和“指南”更是讓我聯想到一些教人如何鑽營取巧的所謂“生存法則”。然而,當我翻開這本書,那種擔憂便煙消雲散瞭。作者的文字風格非常獨特,既有文學性的優雅,又充滿瞭哲學的思辨。他並沒有使用生硬的理論,而是通過生動的故事和細膩的觀察,一點點地揭示僞善的本質。 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善意”與“僞善”界限的討論。作者並沒有將兩者劃清界限,而是強調瞭意圖、行為和結果之間的復雜關係。他讓我們思考,有時候我們以為是善意,但其背後可能隱藏著自私的動機;而有些看似“僞善”的行為,卻可能在特定情況下帶來意想不到的積極後果。這種辯證的視角,挑戰瞭我長期以來對善惡的簡單二元劃分。讀完之後,我發現自己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有瞭更深的敬畏,也更加理解瞭那些生活在復雜環境中的人們的無奈與掙紮。這本書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內心深處的某些角落,讓我開始審視自己的價值觀和行為準則。
评分《僞善入門:浮世善惡指南書》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指南”,不如說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審視之旅。我被作者對人性的洞察力深深吸引,他以一種近乎解剖學的方式,將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甚至常常忽視的“僞善”行為,一一呈現在讀者麵前。從那些錶麵冠冕堂皇的承諾,到背後暗箱操作的勾當,作者的文字仿佛具有魔力,能夠穿透層層僞裝,直抵人心的幽深之處。 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道德模糊地帶”的探討。作者並沒有強求讀者去區分黑白,而是引導我們去理解,在現實生活中,很多時候我們所麵對的是灰色的地帶。那些看似“僞善”的行為,往往是齣於復雜的動機,可能是為瞭保護自己,也可能是為瞭維護群體利益,甚至有時候,是齣於一種扭麯的“好意”。這種對人性復雜性的承認,讓我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釋然。我不再需要用嚴苛的標準去審判彆人,而是開始嘗試去理解他們行為背後的邏輯。這本書讓我明白,真正的智慧,不在於批判,而在於理解。它是一本讓我變得更加寬容,也更加清醒的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