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華民族的身心文化中,丹道實踐較早既與佛教禪定彼此激蕩、交流,宋元以後也需麵對新儒傢新提齣的靜坐學説,從此調攝身心的觀念及技術成為民族的共同資源。學術界從不同的麵嚮整理丹道的曆史,這些專業的研究在以往的學術會議中,使討論丹道史及身心體證開新風氣,為當代宗教史提供瞭劄實的新資料。
乳癌預防與坤道修煉 1
來靜師父
丹火薪傳 9
──陳攖寜與李玉階的現代化之道
李豐楙
黃龍丹院丹道修煉的係統與次第 47
賴賢宗
蕭天石先生新道學思想初探 97
劉見成
颱灣的丹道科學研究 127
黃孔良、楊金倉
內丹西派在颱灣的傳衍 157
蕭進銘
袁介圭的仙學思想 197
李麗涼
丹道與武術
──王延年的道教金山派 225
BEDE BENJAMIN BIDLACK(畢智山)
內傢武學「援丹入武」現象析探 251
林世奇
靈智顯現 305
──王德槐的丹道修煉思想
許國華
道的傳承 337
──談《道藏精華》的編修曆史和理念
蕭明華
全真道的生命實踐 353
──以金元時期及當代颱灣黃龍丹院為例
徐嘉鄉
序一
入定玄微 黃龍丹院創辦人 來靜師父
全真北宗丹法,是性命雙修為主,先性後命為階。其修養重點,以清淨為重心,依「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理論,整閤《周易》,「無極而太極」,認無極﹑兩儀﹑四象﹑八卦而六十四卦為演譯,正如《黃帝內經.素問》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後人認宇宙是大陰陽﹑大天地,身體是小陰陽﹑小天地,人與大自然息息相關,從無到有,愈演愈繁,若逆而行之,則從有到無,正如孟聖雲:「萬物皆備於我。」故初學者之下手築基,首須收攝六根,調息入定,則返本可以還源,歸根可以復命也,亦為龍門宗築基之初級功法,曰為清淨法。故北宗為清淨丹法,漸法為論,與南宗之栽接法相比,為先命後性,以頓法為論,流傳近韆載,均認為炁為神之母,在修煉上都以勤而行之為要件。故北宗下手後,須嚮自身之外,追求丹源,為日﹑月﹑星辰之採藥方法。口訣中「朝夕紅陽貴似金」句,即是一例。
又如「安月法」,以月為漸法,且均以自然界之力量,為藉己之用。又如森林中之鬆柏﹑山洞中之礦石等,均為北宗訓練重點,開全身關竅,與天地爭壽。武火訓練畢,依功法之錶現,必進入文火,即靜功,此階過程,必先煉「定」訣。
先聖的創業惟艱,而後學的守成不易,但丹道的自古點滴,均為精華。吾人何能發揚光大,定中入觀,必從「觀」中求長進,萬法歸一。《陰符經》的觀天地之道,佛門的觀自在菩薩,無不禪,道歸宗,故老君於《日用妙經》中雲:「用者,飲食則定,鎮日獨坐,莫起一念,萬物俱忘,存神定誌,口唇相黏,齒牙相著,眼不視物,耳不聽聲,一心內守,調息綿綿,微之輕擊,似有如無,莫教間斷,自然心火下降,腎水上升,口內甘津自生,十二時辰,常要清靜。」靈颱無物謂之清,一念不生謂之靜,身是炁之宅,心為神之捨,意行則神行,意往則神往,神往則炁聚,五行真氣,結成刀圭,自然身中有身,行住坐臥,常覺身體如風之行,腹內如雷之鳴,神炁相結,如男子懷胎,得觀內景,結成大丹。神自齣入,與天地同年,日月同明。高明配天,博厚配地,悠遠無彊,而脫離生死矣。
來靜 於癸巳十月閤十
序二
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講座教授 李豐楙
在中華民族的身心文化中,丹道實踐較早既與佛教禪定彼此激蕩、交流,宋元以後也需麵對新儒傢新提齣的靜坐學説,從此調攝身心的觀念及技術成為民族的共同資源。但是近世紀以來所麵對的文化衝擊,則是來自西方的現代化思潮,科學新觀念與新技術所激發的,使丹道亟需重新認知其身心之學,乃是契閤人體健康的實踐經驗,並非隻是抽象思維的玄學、哲學,故需麵對科技文明再認識其價值及意義。從這樣的時代契機觀察當代颱灣的丹道發展,雖然流派紛繁而諸傢幷立,但其傳播方式則愈趨開放,使丹道名傢際此奇變之局,均不得不麵對時代劇變,接受知識精英引進新知,從人文知識到科學新知,都能激發丹道中人反思傳統,從而啓發丹道修煉者亟需自我調適,就齣現使用現代語言解釋丹道的現象。第一世代如陳攖寜曾揭舉仙學之名,卻又強調現代化,目的即是使丹道之學獨立於道教;五四世代則有李玉階套用翻譯引進的科學語言,其《新境界》被認為新解身心內外宇宙的哲學體係。這種風氣既開丹道新局,在海峽兩岸政治分治後,乃隨跨越世代遷颱而在丹道實踐上愈趨現代化,從科技視角理解丹道文化,固然順應六十年來的科學教育,卻也重新綜閤人文與科技知識肯定丹道的價值,此為當前丹道史研究的共通趨勢。
颱灣丹道諸派朝嚮現代化的方嚮轉變,即是因應外在形勢的改變,促使丹道的秘傳性逐漸公開化,無論非營利性的社團抑或營利性的開班,都増加修煉者或研究者獲得親身體驗的機會。其中較具關鍵地位的社團或道派,諸如係齣龍門宗的黃龍丹院,王來靜即支持交通大學、颱灣大學成立「金丹社」,乃至接納不同學術背景者從人文到科學俱有,後來從事丹道研究者各就所長進行詮釋;李玉階在天帝教推動正宗靜坐法,即企圖結閤科學理論與實踐經驗解釋其身心反應。
而仙學經袁介圭傳入蓬萊寶島,既整編齣版也延續道脈;西派同樣經吳君確而傳馬氏兄弟,得以在大陸改革開放後重接道脈。其他則如拜此開放風氣之賜,蕭天石齣版自四川帶齣的丹籍,也造成修煉丹功的風氣,在此等氣氛中自修有成者如王德槐等。此外經由商業機製而公開傳布者亦復不少,類此不同的取嚮即在現代氛圍中也多進行不同程度的調整。所以學術界從不同的麵嚮整理丹道的曆史,乃是不可或缺的基礎工作,晚近蕭進銘、賴賢宗所推動的成果裴然。連同養生經驗在學科整閤中,也有人類學、社會學與中、西醫學者作跨領域的交流,就是企圖解開身體之秘中的特異功能與身心療法。這些專業的研究在以往的學術會議中,使討論丹道史及身心體證開新風氣,為當代宗教史提供瞭劄實的新資料,故樂於為序推介此一丹道新論集。
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不同丹道流派的比較和分析。每個流派都有其獨特的側重點和修行方法,而作者通過詳實的資料和深刻的見解,為我們呈現瞭一幅丹道流派的清晰圖景。這讓我能夠更全麵地理解丹道的豐富性和多樣性,也更能找到適閤自己的學習方嚮。
评分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常常被作者對古代先賢智慧的解讀所震撼。那些看似深奧的丹道理論,在作者的筆下變得生動而鮮活,仿佛能穿越時空,與那些古老的靈魂對話。書中的每一個章節都像是一次精心的梳理,從丹道的起源、發展脈絡,到各個時期代錶性的學派和人物,都做瞭詳盡的介紹。更令人稱道的是,作者並沒有停留在對曆史文獻的簡單復述,而是融入瞭現代科學的視角,用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來解讀丹道的原理和實踐。這種跨學科的融閤,讓我看到瞭傳統智慧在當代社會的生命力,也為我打開瞭認識丹道的新維度。
评分總的來說,這是一本值得反復閱讀的經典之作。它不僅填補瞭我對颱灣丹道的認知空白,更以其獨特的視角和深厚的底蘊,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古老智慧的大門。我強烈推薦給所有對中國傳統文化、養生、哲學以及科學研究感興趣的讀者。
评分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道”的理解不再局限於抽象的哲學概念,而是有瞭更具體、更生動的體驗。書中對於“道”在丹道實踐中的體現,以及如何通過各種方法去體悟“道”的闡述,讓我受益匪淺。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丹道的書,更像是一本關於人生智慧的書,引導我們去探索生命的本質,去尋找內心的平靜與和諧。
评分這本書給我最深刻的感受之一,便是它在探討理論的同時,也極其注重實踐的可能性。作者在書中花瞭相當大的篇幅來闡述丹道在養生、身心健康方麵的應用,並引用瞭許多實際的案例和研究數據,來佐證其效果。這對於像我這樣,既對傳統文化感興趣,又希望從中學到一些切實可行的方法來改善生活的人來說,無疑是一份寶貴的財富。它並沒有鼓吹什麼虛無縹緲的“長生不老”,而是強調瞭通過科學的方法,去體悟人體的奧秘,去提升生命質量。
评分整本書的敘事邏輯非常清晰,從宏觀的曆史背景,到微觀的理論解析,再到實際的應用和科學研究,層層遞進,引人入勝。作者的語言風格既有學者的嚴謹,又不失讀者的親切感。即使對於丹道知識一無所知的讀者,也能在其中找到樂趣和啓發。我常常在閱讀時,會不自覺地停下來,反復思考作者提齣的觀點,並試圖將書中的內容與我自身的經曆聯係起來。
评分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科學研究”這一部分時的嚴謹態度。在許多人看來,丹道可能與科學格格不入,甚至被視為迷信。然而,這本書恰恰打破瞭這種刻闆印象。作者通過列舉大量相關的科學研究成果,從生理學、心理學、神經科學等多個角度,來解釋丹道中的一些現象,例如氣感、內視等,是如何在科學上得到驗證的。這種將傳統智慧與現代科學相結閤的嘗試,既是對傳統文化的尊重,也是對科學精神的拓展。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相當引人入勝,整體色調偏嚮沉靜而富有質感的深藍,搭配著祥雲圖案和古樸的字體,立刻營造齣一種神秘而莊重的氛圍,讓人不禁對其內容産生濃厚的興趣。我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在一傢老書店的角落裏發現它的,當時隻是被它散發齣的獨特氣質所吸引,隨手翻開幾頁,就被作者嚴謹的學術態度和流暢的文筆所打動。雖然我對颱灣丹道的瞭解並不深入,甚至可以說是知之甚少,但這本書的講解方式卻非常平易近人,它並非枯燥的學術論文堆砌,而是巧妙地將曆史、哲學、養生以及科學的視角融入其中,循序漸進地引導讀者進入一個充滿智慧和探索的領域。
评分這本書的價值遠不止於知識的傳遞,更在於它所激發齣的思考。作者提齣的許多問題,都促使我去反思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這本書像一股清流,讓我有機會慢下來,去審視內心,去探索那些被遺忘的智慧。
评分讓我感到特彆驚喜的是,書中對於颱灣丹道發展曆程的梳理。颱灣在丹道傳承方麵有著獨特的曆史機遇和發展路徑,而作者對此進行瞭深入的挖掘和分析。書中提及的一些鮮為人知的曆史事件和人物,以及他們在丹道發展中的貢獻,都為我增添瞭不少新的認知。這不僅僅是對曆史事實的記錄,更是對一種文化傳承的深刻洞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