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燭到書四種,係存真書齋仙道經典文庫第十一種,收錄明代李文燭到學著述四種,一曰陰符經直註,二曰悟真篇直註,三曰金丹四百字解,四曰正續黃白鏡。
本書是從他處抄來,整理實無校本可參考,特彆是陰符經直註、悟真篇直註兩種,除瞭對明顯的錯字進行改正外,均依原鈔本。至於金丹四百字解、正續黃白鏡兩種,則參考瞭世傳刻本。
存真書齋仙道經典文庫緣起
編輯大意
陰符經直註
悟真篇直註
金丹四百字解
正續黃白鏡
附篇
我一直在思考,為什麼會選擇閱讀這套《李文燭道書四種》。或許,是因為在如今這個信息爆炸、節奏飛快的時代,我內心深處渴望著一種寜靜,一種能夠讓我慢下來、靜下來,去審視自身、審視周遭的力量。而這本書,恰恰提供瞭一個這樣的契機。它不是簡單地羅列一些觀點,而是引導我去進行一種內在的探索。書中關於“修煉”的論述,讓我看到瞭不同於健身房裏揮汗如雨的另一種形式的“鍛煉”——那是對心性的打磨,是對意念的引導。我嘗試著去理解那些關於“內觀”、“守靜”的描述,雖然過程有些磕磕絆絆,但我能感受到,當自己嘗試著將注意力從外界紛擾收迴到內心時,那種逐漸升騰起來的平和感。 我還對書中關於“養生”的部分印象深刻。這與我們現代人追求的“保健品”、“健康餐”有著本質的區彆。它不是從外在補充,而是從內在調養,從生活方式的根本上進行調整。它講究的是“順應自然”,而不是“對抗自然”。讀到這些內容時,我常常會反思自己平時的生活習慣,是不是有些地方過於違背瞭自然的規律,以至於耗傷瞭自己的元氣。這本書讓我明白,真正的健康,不僅僅是身體沒有疾病,更是一種生命的活力和內在的和諧。這種和諧,來自於我們與宇宙、與自然、與自身的連接。
评分在閱讀《李文燭道書四種》的過程中,我最大的收獲之一,便是對於“順應”這個詞有瞭更深刻的體會。書中有很多關於如何與生活中的挑戰相處,如何在高壓環境下保持內心的平靜的論述。它提倡的“順應”,並不是一種消極的妥協,而是一種智慧的策略。 它讓我明白,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感到痛苦和掙紮,是因為我們試圖去對抗那些不可抗拒的力量。而當我們學會去理解並順應這些力量時,反而能夠找到一條更輕鬆、更有效的前進之路。這就像河流,它不會去對抗岸邊的阻礙,而是順勢而流,最終匯入大海。這種“順應”的智慧,對我處理人際關係、剋服工作上的睏難,都起到瞭非常大的啓發作用。它讓我認識到,力量並不一定在於對抗,而在於懂得如何與世界和諧共處。
评分讓我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書中對於“德”的理解。這與我們通常理解的“品德”有所不同,它更側重於一種內在的能量,一種生命力的體現。書中將“德”與“道”緊密聯係起來,認為“德”是“道”在個體生命中的顯現。這讓我開始重新審視什麼是真正的“德行”。它不僅僅是外在的行為規範,更是內在修為的結果。 我特彆欣賞書中關於“功德”的論述,它不是一種功利性的追求,而是一種自然而然的流露。當一個人真正體悟到“道”,並將其融入到自己的生命中時,他的行為自然會體現齣“德”。這種“德”不是刻意為之,而是發自內心的。這讓我覺得,我們平時追求的許多“好人好事”,如果僅僅是停留在錶麵,而沒有內在的支撐,可能就失去瞭它真正的意義。這本書引導我去探尋“德”的源頭,去理解它為何重要,以及如何纔能真正擁有它。
评分這套《李文燭道書四種》,我大概是斷斷續續看瞭將近一個月吧。初拿到書的時候,其實內心是帶著點好奇和些許忐忑的。好奇在於“道書”這個詞本身就帶著一絲神秘感,總覺得裏麵藏著古人對天地萬物運行規律的深刻洞察,是與現代科學截然不同的認知體係。而忐忑,則是因為我之前接觸的道傢內容,大多停留在一些淺顯的科普或者故事層麵,對於真正涉及到“道書”這樣嚴肅的著作,我總擔心自己理解不來,怕它艱深晦澀,如同隔著一層厚厚的雲霧,觸碰不到真實的內容。 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我驚喜地發現,這本書雖然內容博大精深,但李文燭先生的文字,尤其是經過現代整理和注釋的版本,竟然比我預想的要親切許多。它不是那種生硬的、枯燥的說教,而是充滿瞭智慧的引導,引導讀者去感受,去體悟。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道”的闡述,它不像某些理論那樣抽象得讓人抓不住,而是通過一些生動的比喻和日常的現象,來揭示“道”是如何滲透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比如,它會從自然界的生長凋零,到人際關係的微妙互動,再到內心世界的起伏變化,都試圖去找到那個貫穿始終的“道”的痕跡。這讓我深刻意識到,道傢思想並非高高在上,遙不可及,而是與我們的生命本身緊密相連。
评分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因果”的論述。它不僅僅是將因果看作是一種簡單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報應,而是更深入地探討瞭因果之間的微妙聯係,以及這種聯係是如何影響我們的生命軌跡的。它讓我意識到,我們現在的處境,並非憑空而來,而是過去種種行為、思想、言語的纍積。 這種對因果的理解,讓我不再怨天尤人,而是將注意力更多地放在當下,放在如何去種下更善的“因”。它讓我明白,每一個當下,都是一個重要的節點,我們的每一個選擇,都在塑造著未來的自己。這種責任感,讓我覺得更有力量去麵對生活中的挑戰,也讓我對自己的行為更加審慎。它告訴我,生命的航嚮,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评分最近,我對“變化”這個主題特彆感興趣,而《李文燭道書四種》恰好提供瞭很多關於這方麵的視角。書中對事物發展規律的探討,尤其是那些關於“生”、“滅”、“變”、“易”的闡述,讓我耳目一新。它不僅僅是看到事物錶麵的變化,更能洞察到變化背後的驅動力,以及這種變化是如何螺鏇式地嚮前發展。這讓我想到瞭生活中很多看似偶然的事件,但從書中的角度去理解,似乎都能找到其內在的邏輯。 我記得其中有一段,用很形象的比喻來形容事物的發展,就好比水流,看似平靜,實則暗流湧動,又好比植物的生長,是內蘊著勃勃生機的。這種細膩的觀察和深刻的體悟,讓我覺得非常佩服。它讓我開始學會用更長遠的眼光去看待問題,不再被眼前的得失所睏擾,而是去理解事物發展的必然性和周期性。這種認知上的提升,對我處理工作中的挑戰和生活中的變故,都起到瞭很大的積極作用。它讓我明白,變化是宇宙的常態,而如何在這種變化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如何順勢而為,纔是智慧所在。
评分這套書的文字,有一種特彆的力量,能夠直擊人心。我記得其中有一段,用一種非常樸素的語言,講述瞭關於“知足”的道理。它不是那種空洞的說教,而是通過一些生活中的小事,來展現“知足”所帶來的內在的平和與喜悅。這讓我深思,我們有多少煩惱,是因為不知足而産生的? 我們總是習慣於追求更多,更高的目標,卻很少去珍惜當下所擁有的一切。書中讓我看到,真正的富足,並非物質上的堆積,而是內心的充盈。當一個人能夠感恩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能夠欣賞平凡中的美好時,他自然會感受到一種深深的滿足感。這種滿足感,是任何外在的物質都無法給予的。讀完這段,我真的覺得心頭一亮,好像被點醒瞭一樣,開始嘗試著去感受生活中的小確幸。
评分讀《李文燭道書四種》,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提供瞭一個看待世界和人生的全新視角。這種視角,不是基於物質、功利,而是基於一種更深層次的智慧和對生命本質的理解。書中關於“無形”、“無相”的論述,一開始讓我覺得有些抽象,但隨著閱讀的深入,我逐漸體會到,這是一種對事物本質的洞察。 很多時候,我們被事物的錶象所迷惑,被感官的體驗所束縛,而忽略瞭事物背後更深層的存在。這本書引導我去超越這些錶象,去感受那些看不見、摸不著,但卻真實存在的力量。它讓我明白,很多時候,我們追求的“有”,可能並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而那些看似“無”的東西,卻可能蘊含著更大的智慧和力量。這種對“有”與“無”的辯證理解,讓我對很多問題有瞭更透徹的認識。
评分坦白說,一開始我以為“道書”會是那種晦澀難懂、充滿術語的著作,但《李文燭道書四種》的閱讀體驗,徹底改變瞭我的看法。李文燭先生的文字,雖然承載著深邃的思想,但其語言風格卻意外地通俗易懂,甚至可以說是有一些詩意的。它不是那種冷冰冰的理論堆砌,而是充滿瞭生活化的氣息,充滿瞭哲學的韻味。 我喜歡書中對“心性”的探討,它不像一些心理學書籍那樣,將人的情感、思維做細緻的解剖,而是從一個更宏觀、更根本的角度,去引導我們認識和修正自己的心性。書中關於“靜心”、“觀照”的練習,讓我覺得非常實用。它不是要我們去壓抑自己的情緒,而是教導我們如何去觀察情緒的來去,如何不被情緒所奴役。這種對內心世界的探索,讓我覺得非常平靜和有力。每次讀到關於這方麵的內容,我都會嘗試著去實踐,雖然效果不是立竿見影,但確實能感受到一絲絲內在的變化。
评分讀《李文燭道書四種》的過程中,我常常會跳齣書本,去對照現實生活中的種種現象,然後産生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尤其是在理解書中關於“人與自然”關係的論述時,我感覺自己過去的一些觀念被顛覆瞭。書中並沒有將人置於自然之上,而是強調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應當遵循自然的法則,與自然和諧共生。這與我們現在很多發展模式下,過度開發、破壞環境的做法形成瞭鮮明的對比。 我尤其被書中對於“道法自然”的解釋所打動。它不是一種消極的順從,而是一種積極的融入。它要求我們去觀察自然的運行規律,去學習自然的智慧,並將這種智慧運用到我們的生活中。比如,它提倡的“無為而治”,並非什麼都不做,而是順應事物發展的內在趨勢,不去強行乾預,從而達到更好的效果。這讓我反思,我們在很多時候,是不是因為太過於主觀地想要控製一切,反而適得其反。這種對人與自然關係的深刻理解,讓我對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等議題有瞭更深層次的思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