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貫道修持觀,是每一位道親重要且嚴肅的課題,為瞭使這個課題淺顯易懂,本書以問答的方式,將一貫弟子修行過程中常遇到的問題,分成超生瞭死、三寶及十條大願、天命道統、道與教、渡人成全、考驗、生活,七部份探討。2005年曾訂迴答萍江竹刊9問答。
一貫道的修持,是易知易行,人人可修人人可成,一指直超、點石成金,讓凡夫在得道瞬間超生瞭死,不墮輪迴,瞭卻分段生死。餘下的修持則盡在三寶心法及十條大願之中。隻要時常抱持三寶,且不違十條大願,則可進一步瞭卻變易生死,即身成佛。是一條古今最便易迅速之修行法門。
序-無一法與人 7
《增訂版》11
無極理天、兜率天、天佛院跟西方極樂世界是否同一處? 12
念佛一心不亂,跟道中獻香專注拜佛,其效果是否一緻? 15
引保立願保證,但對求道人不清楚,是否須承擔罪過? 19
身有殘障是否業障較重?可渡他來求道? 21
在不太情願下求道忘記三寶,這樣可以超生瞭死嗎? 23
求瞭道,脾氣、毛病不改,可以迴理天嗎? 24
道親貪求神通、顯化、氣功、參禪打坐...該如何輔導他? 26
自己毛病很多,如何去渡人? 28
願力能不能化解業力? 30
《第一篇》超生瞭死 33
明師一指超生瞭死是不是特權 35
求過道的人為何德行未必比一般人好 37
超生瞭死後一切「業」是否不需受報 39
求道可以超生瞭死,為何求瞭不信 42
既然超生瞭死為何仍墬地獄 45
求過道而不修行會比在其他教門實際修行的人好嗎 47
不信不修能否迴理天 49
理天是不是淨土 50
祖德和我們得道有什麼關係 52
《第二篇》三寶及十條大願篇 52
三寶為何每個人用的效果不同 55
用三寶時特彆喜悅是否會走火入魔 58
如何增長智慧 59
修道與辦道是否應兼俱 61
是否有其他法門可取代打坐 63
為什麼發心後又會退心 64
如何嚮求道者解釋「天譴雷誅」 67
點道為何要用中指 70
無生老申對修道有什麼意義 71
天道如何殊勝於其他宗教 73
《第三篇》天命道統 76
點傳師的天命從那裏來 78
達摩西來以前中國有沒有道 80
七祖傳承史料無載如何證實 82
師母為何沒有示現神蹟、教化 88
公開閤法後秘傳是否無效 90
祖師應具足福慧為何受迫害 92
什麼情況纔是沒有道 94
天命對生命有何意義?求得天命和沒有求得有何不同? 96
《第四篇》道與教篇 98
天道究竟是不是宗教 99
求道與皈依意義是否相同 101
天道是禪、儒、道那一支 102
為何一貫道稱白陽道場 103
一貫道總會設立是否道淪為教 105
道親半信半疑是否因道太難契入 108
天道是否應另創自己的傳承教義 111
《第五篇》渡人與成全篇 113
如何渡宗教信徒 115
如何成全道親齣來辦道 117
功德沒形象如何迴嚮眾生 120
點傳師、講師功德是否比道親高 122
道親要離開道場如何勸留 123
是否應以渡人多少來計算功德 124
應如何避免道親退心 126
要如何使彆人起信 127
修道法門那麼多應從何修起 129
為何道不能令眾生主動來求 131
《第六篇》考驗篇 133
為何修道有考 136
為什麼有假祖師 139
不閤理的訓練是不是修行 142
應如何麵對神通? 145
什麼是認理歸真 147
如何認理歸真 149
《第七篇》生活篇 151
清口後沾到葷食會不會下地獄 154
用真皮製品算不算殺生 155
如何溝通與婆傢間之吃素問題 156
道親為何不自在反而拘謹 158
如何教育子女 160
修行者應有什麼形象最恰當 163
如何分辨愛與迷惑 165
修行最終是否一定要離欲 166
道親為何修道修得很苦 169
增定序
一道的道,一樣的三寶,每個人修起來卻都不一樣,每個人對道的體會不一樣,問題也不一樣。這些不一樣的問題,就像從各個不同角度來看同一個「道」,透過這些問題,我們對一貫道的修持觀有基本的認識。2005年,再版時,仔細讀過每個問題也做瞭修訂增補,希望內容更完備。
另外增加瞭九條新的問題,乃安東道親所提關於理天的定義、修持功夫的落實、消業、度人...的問題。內容曾在萍江竹刊發錶過,萍竹首肯下將之增列於此,供道親參考。
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其內容的深度和廣度,它似乎涵蓋瞭一貫道修持的方方麵麵,卻又條理清晰,易於理解。我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敘事能力,他能夠將一些看似抽象的概念,通過生動有趣的語言,轉化為觸手可及的智慧。我特彆喜歡他對“天命”的解讀,他並沒有將其神化,而是將其視為一種生命的責任和使命。這讓我意識到,我們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都有其獨特的意義和價值。書中的“三纔”理論,更是讓我眼前一亮。作者將“天、地、人”三者之間的關係,闡釋得淋灕盡緻,並強調瞭我們在其中的定位和作用。這讓我開始從一個更宏觀的視角來審視自己和世界。我還在書中看到瞭關於“先天大道”的介紹。作者用非常清晰的語言,解釋瞭“先天大道”的淵源和特點,讓我對一貫道的根基有瞭更深刻的認識。這一點,對於理解一貫道的修持體係至關重要。而且,書中關於“修德”的論述,也讓我深受啓發。作者強調瞭“修德”並非是為瞭功德,而是為瞭迴歸生命的本真。他列舉瞭許多日常生活中可以修德的例子,讓“修德”不再是空泛的口號,而是切實的行動。我尤其欣賞他對“還虛閤道”的闡釋。他將其視為修持的最高境界,並詳細講解瞭如何通過不斷地學習和實踐,來實現這一目標。這一點,對於那些追求更高生命境界的人來說,是極具吸引力的。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的視野開闊瞭許多,對生命的理解也更加深刻。它不僅是一本知識性的讀物,更是一本能夠引導我們走嚮更高生命境界的指南。
评分當我捧起這本書的時候,一種沉靜而莊嚴的氣息撲麵而來,讓我立刻感受到它蘊含的深厚底蘊。我最先被吸引的是作者對於“無為”的解釋。他並沒有將其理解為消極的逃避,而是闡釋為一種順應自然、不強求的智慧。這一點,與我之前對“無為”的理解大相徑庭,讓我耳目一新。書中對“養氣”的論述,也讓我頗有感觸。作者並非將其視為一種玄妙的功法,而是將其融入到日常的呼吸和心態調整中,強調瞭身心閤一的重要性。這讓我意識到,修持並非是遠離塵世的苦行,而是一種在生活中實現平衡和和諧的方式。而且,書中關於“道心”的探討,更是讓我深思。作者認為,“道心”是我們最本真的自我,是連接天地的橋梁。他詳細講解瞭如何通過各種方式,來喚醒和培養我們的“道心”。這一點,對於那些在紛繁復雜的社會中感到迷失的人來說,無疑是一劑良藥。我還在書中看到瞭關於“度化眾生”的更深層次的理解。作者並非強調錶麵的布施和救濟,而是強調瞭通過自身的覺醒和轉化,來影響和啓發他人。這種“以身作則”的力量,遠勝於任何形式的強製。我尤其欣賞他對“知行閤一”的強調。他認為,理論的理解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將其付諸實踐,在行動中去體悟“道”的真諦。這一點,對於很多“紙上談兵”的人來說,是非常有價值的警示。總而言之,這本書為我打開瞭一扇新的認識“道”的窗口。它讓我看到瞭修持的另一種可能,一種更加落地、更加貼近生活的方式。
评分我拿到這本《一貫道的修持觀【增訂版】》的時候,就被它的裝幀深深吸引,一種低調而有質感的設計,仿佛蘊含著古老的智慧。閱讀的過程中,我驚喜地發現,這本書遠不止是一本關於宗教的入門讀物,它更像是一本關於如何活齣更高生命品質的指南。作者的文筆非常細膩,他對於“道”的闡釋,並不是局限於某個狹隘的定義,而是將其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麵麵。我特彆喜歡他對“誠心抱守”的解讀,他將其提升到一種精神境界,強調瞭內心的純淨和堅守的重要性。這讓我意識到,修持並非是外在的功課,而是內心的修為。書中關於“念茲在茲”的論述,也讓我有瞭全新的認識。作者並非要求我們時刻緊綳神經,而是要保持一種覺察的狀態,將“道”放在心中,時刻提醒自己。這種“在,卻不執著”的狀態,纔是真正的修持。我尤其欣賞他對“修身養性”的深刻見解。他將這視為一貫道修持的基石,並詳細闡述瞭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通過各種方式來達到“修身養性”的目的。這一點,對於現代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誘惑和壓力的時代,如何保持內心的平靜和健康,成為瞭一個巨大的挑戰。這本書為我們提供瞭寶貴的指引。而且,書中關於“靜坐”的論述,也讓我受益匪淺。作者並非將靜坐視為一種神秘的儀式,而是將其視為一種認識自我的工具,一種與內心深處對話的方式。他詳細講解瞭靜坐的技巧和注意事項,讓初學者也能輕鬆上手。我還在書中看到瞭關於“渡人”的意義的探討。作者並非強調錶麵的度化,而是強調瞭通過自身的修持,以身作則,來影響和啓發他人。這種“不言之教”,比任何言語都更有力量。總的來說,這本書對我而言,是一次心靈的洗禮,一次深刻的自我探索。
评分拿到這本《一貫道的修持觀【增訂版】》時,我被其封麵設計所吸引,一種古樸而典雅的風格,仿佛訴說著悠久的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閱讀的過程中,我驚喜地發現,這本書的內容 far beyond 我的預期。作者的筆觸細膩且富有洞察力,他將一貫道修持的精髓,用一種非常貼近生活的方式呈現齣來。我特彆欣賞他對“修己”的解讀,他將其提升到一種生命自覺的層麵,強調瞭內在的覺醒和轉化。這讓我意識到,修持並非是外在的模仿,而是內心的真實體驗。書中關於“濟世”的論述,也讓我受益匪淺。作者並非將“濟世”視為一種高高在上的責任,而是將其融入到日常的付齣和關愛中,強調瞭“愛人如己”的普世價值。這讓我看到瞭修持的社會意義。而且,書中關於“明理”的講解,也讓我有瞭全新的認識。作者將“明理”視為修持的基礎,強調瞭對“道”的深刻理解,是走好修持之路的關鍵。我還在書中看到瞭關於“立品”的深刻探討。作者強調瞭高尚品格的重要性,並將之視為修持的內在體現。這一點,對於那些追求人生價值的人來說,具有極大的啓發意義。我尤其欣賞他對“正心誠意”的講解。他將“正心誠意”視為修持的起點,並提供瞭實現這一目標的具體方法。總而言之,這本書是一本充滿智慧和啓迪的讀物。它不僅讓我對一貫道的修持有瞭更深的理解,更讓我從根本上反思瞭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價值取嚮,為我的人生指明瞭方嚮。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很樸實,沒有太多花哨的元素,但卻給人一種沉靜、內斂的感覺,仿佛在訴說著一種曆久彌新的智慧。我被它深深吸引,迫不及待地翻開。初讀之下,我便被作者那深厚的學養和獨到的見解所摺服。他並非僅僅羅列教義,而是將一貫道的核心修持觀,以一種極其通俗易懂、深入淺齣的方式呈現齣來。書中對於“修持”二字的解讀,遠超我以往的認知。它不再是簡單的行善積德,或是刻闆的儀式,而是將其提升到一種生命本質的覺醒和升華。作者通過大量的論述和案例,闡釋瞭修持的真正意義在於“返璞歸真”,在於找迴那個最初的、純淨的自我。書中對“明師指點”的論述,更是讓我醍醐灌頂。我一直以為,修持是個人化的修行,但作者卻強調瞭“明師”在其中不可或缺的作用。他並沒有神化“明師”,而是理性地分析瞭“明師”作為引路人,如何幫助修行者撥開迷霧,少走彎路。這一點,對於很多在修行道路上感到迷茫的人來說,無疑是一盞指路明燈。而且,書中對於“道”的闡釋,也讓我耳目一新。它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作者將“道”融入到“天理”、“人事”、“物性”之中,讓我看到瞭“道”無處不在的痕跡。這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發現原來處處皆是修行的道場,時時皆可體悟“道”的真諦。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很獨特,既有學者般的嚴謹,又不失文人的情懷。他引用的典故信手拈來,卻不顯得故弄玄虛;他的觀點邏輯嚴密,卻又充滿瞭人文關懷。讀這本書,就像與一位智者進行一場深入的對話,既能獲得知識的滋養,又能得到心靈的啓迪。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三寶”的論述,它讓我對一貫道的修持方法有瞭更清晰的認識,也讓我看到瞭其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價值。這本書不僅是一本關於宗教修持的書,更是一本關於人生智慧的書。它教會我如何認識自己,如何認識世界,如何與世界和諧相處。
评分這本書的書脊設計簡潔大氣,透著一股沉靜的力量。當我翻開書頁,便被作者如流水般自然流暢的文筆所吸引。他善於用簡潔的語言,闡釋深刻的道理,讓那些晦澀難懂的修持理論,變得生動形象。我特彆欣賞他對“道理”的理解。他認為,道理並非是僵化的教條,而是活生生的智慧,需要在實踐中去體悟和運用。這一點,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對“道理”的認知。書中對“道緣”的論述,也讓我深受啓發。作者認為,“道緣”並非偶然,而是生命的某種召喚和安排。這讓我開始反思自己與“道”的連接,並珍惜每一次學習和修持的機會。而且,書中關於“安分守己”的解讀,也讓我有瞭新的認識。作者並非將其視為一種消極的順從,而是將其理解為一種對生命秩序的尊重和對內在平衡的追求。我還在書中看到瞭關於“格物緻知”的更深層次的理解。作者將其與修持相結閤,強調瞭通過對事物本質的探究,來認識“道”的真諦。這一點,對於那些追求知識和智慧的人來說,是極具吸引力的。我尤其欣賞他對“因緣果報”的細緻分析。他並非將因果律寫成一種宿命的枷鎖,而是強調瞭通過積極的修持,我們可以改變和創造自己的未來。總而言之,這本書是一部充滿智慧和實踐指導的佳作。它不僅讓我對一貫道的修持有瞭更深的理解,更讓我從根本上反思瞭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價值取嚮,為我的人生指明瞭方嚮。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給人一種靜謐而厚重的質感,正如其內容一樣,充滿瞭智慧的沉澱。我迫不及待地翻開,作者的開篇便將我引入瞭對生命本源的思考。他並沒有直接灌輸一貫道的教義,而是從人類共同的追問齣發,層層遞進,引導讀者去探索生命的意義。我特彆喜歡他對“悟道”的闡釋。作者認為,“悟道”並非一蹴而就,而是一個不斷積纍、逐漸顯現的過程。他強調瞭“精進不懈”的重要性,讓我意識到,修持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書中對於“性理”的講解,也讓我豁然開朗。作者將“性理”與我們的天性、本心聯係起來,讓我們看到瞭“性理”並非高不可攀,而是與我們息息相關。這讓我開始審視自己的本性,並思考如何迴歸真我。而且,書中關於“立誌”的論述,也讓我深受鼓舞。作者強調瞭宏大誌願的重要性,並指導我們如何將誌願轉化為具體的行動,從而實現生命的價值。我還在書中看到瞭關於“瞭脫生死”的深刻探討。作者並非將其渲染成一種神秘的解脫,而是將其視為一種對生命本質的徹底認識和轉化。這一點,對於那些對生命終極問題感到睏惑的人來說,具有極大的啓發意義。我尤其欣賞他對“明心見性”的講解。他將“明心見性”視為修持的最高目標,並提供瞭實現這一目標的具體方法。總而言之,這本書為我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來理解生命和修持。它不僅讓我對一貫道的修持有瞭更深的認識,更讓我對人生的意義和價值有瞭更深刻的體悟。
评分初次翻開這本書,便被其簡潔而富有哲理的標題吸引,《一貫道的修持觀【增訂版】》。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發現這本書的內容比我想象的要豐富得多,作者的筆觸細膩而深刻,將一貫道修持的精髓娓娓道來,卻又不失嚴謹。我尤其對書中關於“體道”的論述印象深刻。作者將“體道”解釋為一種將“道”融入生命、融入日常的行為,它不是一個遙遠的概念,而是實實在在的實踐。這一點,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思考如何在每一個當下,去踐行“道”。書中對於“三省吾身”的闡釋,也讓我受益匪淺。作者並非將其視為一種負麵的自我批評,而是將其作為一種積極的反思和成長的方式。他強調瞭通過不斷的自我覺察,來發現自身的不足,並加以改進。這讓我意識到,修持的道路,也是一條不斷完善自我的道路。而且,書中關於“求道”的意義的探討,讓我對“求道”有瞭更深的理解。作者並非將其視為一種功利性的目的,而是強調其作為一種生命覺醒的契機,一種與更高生命連接的可能。我還在書中看到瞭關於“內省”的詳細指導。作者鼓勵我們在喧囂的世界中,找到內心的寜靜,並通過內省來認識真實的自我。這一點,對於現代人來說,是極其寶貴的。我尤其欣賞他對“功德”的理解。他認為,真正的功德並非來自於外在的善行,而是來自於內心的轉化和升華。這一點,讓我對“功德”有瞭全新的認識。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本關於修持的書,更是一本關於如何活齣更有意義人生的指引。
评分這本書的厚度讓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其內容的豐富和紮實,拿到手裏沉甸甸的,充滿瞭知識的力量。翻開第一頁,我就被作者的開篇所吸引,他並沒有立刻進入一貫道的教義層麵,而是先從人類普遍存在的睏惑和追求齣發,將讀者帶入一個思考的起點。這種“以終為始”的敘事方式,非常有引導性,讓我覺得作者是在和我一起探討人生的問題,而不是單方麵地灌輸理論。書中的語言,用詞精準,邏輯清晰,但又不會讓人感到生澀難懂。作者善於將復雜的概念,用生動的比喻和形象的描述來闡釋,讓那些原本高深莫測的修持原理,變得觸手可及。我特彆欣賞他對“功夫”的理解。他認為修持的“功夫”並非體現在外在的錶象,而是內心的轉化和提升。書中關於“改毛病、去脾氣”的論述,讓我受益匪淺。作者並沒有簡單地說“要改”,而是深入分析瞭“毛病”和“脾氣”産生的根源,以及如何通過日常的覺察和實踐來逐步剋服。這讓我意識到,修持並非一蹴而就,而是一個持續不斷、循序漸進的過程。而且,書中關於“願力”的闡述,也讓我深思。作者認為,發願是修持的重要動力,但更重要的是願力的實現。他強調瞭將宏大的願景,分解成具體的行動,並付諸實踐的重要性。這一點,對於很多有過美好願望卻無法實現的人來說,是非常有價值的指導。我還在書中看到瞭關於“因果”的深刻剖析。作者並沒有將因果律寫成一種宿命論,而是強調瞭“善因善果,惡因惡果”的可塑性。他指齣,通過積極的修持,我們可以改變過往的業力,創造更美好的未來。這一點,給瞭我很大的希望和力量。總而言之,這本書是一部充滿瞭智慧和實踐指導的著作。它不僅讓我對一貫道的修持有瞭更深的理解,更讓我從根本上反思瞭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價值取嚮。
评分這本書給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其內容的紮實和論述的嚴謹,作者仿佛是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將一貫道修持的精髓,一點一點地展現在讀者麵前。我尤其對書中關於“參悟”的闡釋印象深刻。作者認為,“參悟”並非是簡單的理解,而是需要通過深入的思考和體驗,纔能真正領悟“道”的奧秘。這一點,讓我認識到修持的深度和層次。書中對於“守戒”的講解,也讓我有瞭全新的認識。作者並非將其視為一種束縛,而是將其作為一種幫助我們淨化心靈、迴歸本真的工具。他詳細講解瞭各種戒律的意義和實踐方法,讓“守戒”變得更加易於理解和執行。而且,書中關於“初心”的論述,也讓我深受觸動。作者強調瞭保持一顆純淨的初心,對於修持的重要性。他鼓勵我們在漫長的修持過程中,時刻迴歸最初的願望和目標。我還在書中看到瞭關於“明辨是非”的深刻探討。作者強調瞭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頭腦,辨彆真僞,做齣正確的選擇。這一點,對於我們做齣人生重要的決定具有極大的指導意義。我尤其欣賞他對“知恩報德”的強調。他認為,感恩是一種重要的修持,能夠幫助我們淨化心靈,提升境界。這一點,讓我對“感恩”有瞭更深的認識。總而言之,這本書是一本充滿智慧和實踐指導的寶藏。它不僅讓我對一貫道的修持有瞭更深的理解,更讓我從根本上反思瞭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價值取嚮,為我的人生指明瞭方嚮。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