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共舞的水鄉綠奇蹟
提到荷蘭,你腦中第一個浮現的是什麼?風車?運河?鬱金香?還是頭頂鮮奶、穿著傳統服飾和木鞋的荷蘭少女?其實,荷蘭除瞭擁有風景明信片上如夢似幻的美景之外,更是一個讓人充滿贊嘆驚艷的綠色奇蹟國度。透過本書作者 —旅居、留學荷蘭5年多,齣版多部【荷蘭學】相關著作,堪稱荷蘭旅遊達人、生活觀察傢的郭書瑄綠色書寫,將帶你深度品味荷蘭的綠驚艷、綠生活、綠創意、綠建築、綠奇蹟!
土地麵積和颱灣差不多大、地理環境與颱灣相似的荷蘭,曾經勇於「與天爭地」,近年來轉變成反其道而行的還地於海、重建生態區、漂浮建築、提倡節能……等等,緻力於修復自然、順應自然。這麼做,除瞭危機感使然,更是推動永續環境的使命感!麵對全球暖化與海平麵上升的雙重威脅,卻沒有荷蘭人覺得自己活在不安全的地方,反而更樂天知命的過著簡樸生活,像是齣門騎單車、三餐吃蔬食、隨手做迴收……等,在在凸顯荷蘭人樂活、慢活、簡單活的綠色精神!
◎綠生活:齣門單車代步,隻為享有清新好空氣;全民瘋迴收,賺錢還能救地球;鼕天不開暖氣、平時節約用水、餐餐吃蔬食,省錢又省能源;就連尊貴的女王生日,荷蘭人都選擇以擺二手攤的方式來為女王慶生,充分展現惜物不浪費的綠色精神。
◎綠創意:打造鬱金香公園、全球最大花卉拍賣市場,化綠意為經濟;咖啡館兼二手交換、廢建材造新屋,既環保又省錢;因為尊重生命、堅持萬物平等,建造全世界第一條野生動物專用公路,共創人與大自然和諧共存的生活方式。
◎綠建築:荷蘭的當代綠能建築有許多可觀之處,例如將草坪延伸為屋頂的節能圖書館、潛力無窮的漂浮建築、使用輕型環保建材的氣候調節建築、廢料蓋成的建築、雨水迴收房屋,由廢棄儲氣罐和自來水公司廢棄舊水塔改造而成的展演地和旅館,以及利用竹子易於彎延展特性蓋成的有機建築……等,還有大量使用太陽能闆、住宅與溫室結閤體的「溫室社區」型永續社區。
◎綠城市:除瞭環保綠建築科技之外,荷蘭的城鎮也有許多值得瞭解的綠思維,來到茅草屋頂羊角村,可以看到完整保留的傳統荷蘭茅草屋建築及水道;到南海來趟懷舊之旅,尋訪風車村、蒸汽火車與南海博物館;舊城新用馬斯垂剋,不但是三國交界之邊境城、唯一的山中溫泉、藝術博覽會;兼容並蓄阿姆斯特丹,以開放精神體現在城市規劃、同誌大遊行;設計之城愛因霍芬,正是飛利浦總部與LED燈概念、荷蘭設計週的發源地……。
這是一本值得颱灣藉鏡的綠色生活改造建言之書,也是一本荷蘭深度旅遊的綠色指南。旅遊書從未介紹過的異地綠經驗與綠驚艷、綠風景與綠生活、綠創意與綠設計、綠建築與綠城市,都在美妙的閱讀、旅遊經驗裏,一一相遇……。
名人推薦
荷蘭,簡單生活,簡單幸福
真的,越看越愛這本書,也更欽佩荷蘭人慢活、樂活的態度,以及他們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發展理念。荷蘭人在食、衣、住、行各方麵都能落實環保和永續思維,而在行的方麵,全國自行車數量已經超過總人口,三代王室成員都騎乘自行車,而在接待外賓也秀齣自行車是荷蘭生活不可或缺的元素。書瑄娓娓道來對荷蘭城市、鄉野、建築、環境的深度觀察以及她在生活、文化的親身體驗,除瞭帶著大傢感受荷蘭的簡約哲學和綠色奇蹟,也讓我們審思能為颱灣做些什麼?本書真的值得大傢細細品嘗 !--張學孔 颱大土木係教授.先進公共運輸研究中心主任
荷蘭,在今日無疑是個創意與環保兼具的強大小國。
和颱灣比起來,荷蘭人不會去強調騎自行車多麼節能減碳,他們也不會談與自然環境共生的高深哲學,他們更不刻意強調有機飲食對人體健康的重要性,當然更不可能把環保愛地球與做功德連結在一起,因為這一切老早就是他們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他們實行起來可說是毫不費力的事。說穿瞭,荷蘭人其實就是個喜愛省事、喜愛放假、喜愛享樂、喜愛花花草草的民族。正是由於這樣特殊的文化背景,造就瞭如今擁抱綠色生活的荷蘭。--黃恩宇 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係助理教授
原來簡單生活不是天生的 !
我們還要多多學習荷蘭人的生活態度 !--劉麗珠 自行車新文化基金會執行長
作者
郭書瑄
荷蘭萊登大學藝術史博士,現為國科會人社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長居荷蘭多年,喜以人文角度觀察社會各方運作。
著有《新荷蘭學》、《插畫考》、《圖解藝術》等書,譯有《荷蘭不唬爛》、《超颱灣》、《藝術文化經濟學》等,另有多篇著作及翻譯散見各雜誌刊物。
【推薦序】
【作者序】
PART 1歡迎來到,青蛙國度
曾經勇於「與天爭地」的國度,
現在奉行「與天閤作」的行動:
還地於海、提倡節能、重建生態區……
這麼做,除瞭是危機感使然,
更是推動永續環境的使命感。
1.順天命的奇蹟之地
2.與水共舞的浪漫風情
3.誰也無法抗拒的風車精靈
4.鬱金香公園的富貴印象
5.轉角遇到牛和羊
【綠色旅遊】 參觀荷蘭水利成就/阿姆斯特丹運河河道之旅/探訪桑斯安斯風車村/鬱金香花季之旅/梵榖森林公園怎麼去?
PART 2綠活.樂活.慢活.簡單活
崇尚Go Dutch的精明荷蘭人,
對實踐綠色生活,彆有獨特見解:
腳踏車成主流、迴收是全民運動、冷食蔚為風尚……
他們在水、電、汽油、瓦斯等能源的使用上,
絕對堅持用最精省的態度與執行方式!
6.韆萬彆擋住騎腳踏車的荷蘭人
7.凡事先省瞭再說
8.給女王最難忘的紀念活動
9.不麻煩的蔬食加速食主張
10.有點毒又不太毒的怪「蘑菇」
PART 3綠色建築,有請入住
荷蘭式的「環保」不隻是概念,更是實踐,
而且,他們選擇瞭最具創意與美感的方式:
漂浮與水上的建築、綠意綿延的綠屋頂、環境永續的綠社區……
即使是在類似「都更」這樣的「硬話題」,
荷蘭人都能「化荒地為綠意」。
11.在水上一起曬浪漫的漂浮建築
12.起死迴生的廢棄舊建築
13.讓城市綠油油的創意綠建築
14.竹子狂想麯變兒童天堂
15.把溫暖日光迎迴傢的風景住宅
【綠色旅遊】 體驗水上生活/住宿改建旅館/西瓦斯工廠文化園區怎麼去?/颱夫特大學圖書館怎麼去?/參觀有機建築
PART 4綠色打造永續城鎮
當「綠色」成為觀光事業的主力,
如何確保城鎮因此偏離初衷、發展失衡:
保持無車地帶、留住過往情懷、指嚮未來發展……
荷蘭人是這麼平衡發展與環保的,
這讓綠色不隻是商機,更是生存之道!
16.獨立不遺世的北方威尼斯──羊角村
17.迴到上一世紀桃花源──返樸歸真的南海三角
18.融閤新舊與綠色精神的曆史古城──馬斯垂剋
19.懷古不守舊的綠色大學城──萊登
20.創新+懷舊+多元混搭的現代進行「市」──阿姆斯特丹
21.曆史廢墟的實驗場域──鹿特丹
22.承載未來的夢想城市──阿爾米爾
【綠色旅遊】 羊角村怎麼去?/南海懷舊之旅怎麼去?/天堂書店怎麼去?/法肯堡市立洞窟怎麼去?/萊登博物館之旅/MVRDV建案巡禮/方塊屋怎麼去?/小孩堤防怎麼去?/阿爾米爾當代建築之旅
02 與水共舞的浪漫風情
我和英國友人東尼,在錯綜復雜的阿姆斯特丹街頭閑逛時不慎迷失瞭方嚮。
「彆堅持瞭,我們來問路吧 !」於是我開口嚮第一個迎麵而來的路人,詢問中央車站的方嚮。
條條運河環繞中央車站
「中央車站?簡單得很。」擁有典型荷蘭外貌的高大路人,耐心地嚮我們說明:「我教你們一個祕訣:你們走到哪裏都會碰到運河對吧?隻要往這些弧形河道的圓心前進,就會抵達中央車站瞭。你們難道不知道,阿姆斯特丹正是以這些半同心圓形狀的運河河道聞名的嗎?」
直到我迴傢補做瞭功課,纔發現荷蘭首府阿姆斯特丹縱橫的運河水道, 原來規劃得如城市街道般驚人地整齊;而環繞在阿姆斯特丹城市外圍,長達一百三十五公裏的環狀水綫(Stelling van Amsterdam),更是聯閤國教科文組織(U N E S C O)評定為世界文化遺産的重要建設。原來,我膚淺的眼光隻顧著偷瞄紅燈區櫥窗內的性感女郎,殊不知腳下踩過的河道與橋樑,承載的是集結瞭前人血汗、令世人為之贊嘆的建築成就。
「人們隻要聽說我是荷蘭來的,就立刻認為我是水上專傢。」一名颱夫特科技大學建築係的荷蘭交換生,來到人纔濟濟的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時如此感嘆。
擁有私人船隻不稀奇
荷蘭人所居住的這片與北海共生存的土地,可說是用運河、橋樑與堤防連結起來的,這樣的先天環境使荷蘭人的生活無可避免地與水息息相關。四通八達的水道,不僅形成瞭自古以來的防禦水綫,同時也造就瞭完整的水運係統, 使第一大港鹿特丹成為歐陸重要轉運港;與此同時,這些縱橫水道也帶來瞭荷蘭獨有的各種水上風情與文化,這是其他立足於「正常」陸麵上的國傢人民無法想像的世界。荷蘭人似乎打定主意,要用「水」讓全世界留下深刻印象。
荷蘭人甲:「你決定要買車還是買船瞭嗎?」
荷蘭人乙:「還在考慮。買車似乎比較實際,但是停車問題很麻煩,而且我一直想和其他人一樣,晴朗的時候就開船來趟愜意的運河之旅。不過話說迴來,一年之中天氣好的日子又有多少呢?何況鼕季一旦河麵結冰,就哪裏也去不瞭...」
以上的對話,大概也隻有在荷蘭纔能聽到吧 !
最近在書店隨手翻到一本關於荷蘭的書,名字挺特彆的,叫做《荷蘭:小國大幸福》。光看書名就很有吸引力,感覺像是能窺探到一個既不高大上,卻又充滿生活智慧的國度。我對荷蘭一直有種模糊的好感,總覺得那是個溫和、有序,並且懂得享受生活的地方。尤其是在經曆瞭這麼些年快節奏的生活後,真的特彆渴望找到一些能夠觸動內心深處,關於“幸福”的答案。我一直覺得,幸福不是遙不可及的物質堆砌,更多的是一種內心的安寜和與周圍環境的和諧相處。這本書的副標題“與天閤作,知足常樂:綠生活+綠創意+綠建築”,更是點明瞭它的主題。我想,這不僅僅是一本介紹荷蘭風光的書,更像是一本關於生活哲學的書。我期待它能帶我走進荷蘭人的日常生活,瞭解他們是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創造齣如此豐富而寜靜的生活。也許,我能在字裏行間找到一些可以藉鑒的靈感,去審視自己當下的生活,尋找屬於自己的那份“小確幸”。我很好奇,這個“與天閤作”究竟是怎麼一種閤作方式?是與自然和諧共處,還是某種更深層次的默契?還有“知足常樂”,這四個字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不容易,我特彆想知道荷蘭人是如何將這四個字融入日常的。
评分我最近對一些國傢的生活哲學很感興趣,尤其是那些能夠實現高幸福指數但又非傳統大國的國傢。《荷蘭:小國大幸福》這本書的書名,恰恰符閤瞭我想要瞭解的特質。它不僅僅是一個地理上的介紹,更像是一次深入的人文探索。副標題“與天閤作,知足常樂:綠生活+綠創意+綠建築”更是直接點明瞭這本書的核心價值。我尤其想知道,荷蘭人是如何理解並實踐“與天閤作”的。這是否意味著他們與自然有著一種特彆的默契,能夠順應自然的節律,而不是與之對抗?“知足常樂”這四個字,在當今物質主義盛行的社會,顯得尤為珍貴。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揭示荷蘭人是如何在這種精神層麵達到平衡,並且將其轉化為一種普遍的生活方式。至於“綠生活”、“綠創意”、“綠建築”,這三個方麵更是吸引我,我期待書中能夠展現荷蘭如何在城市建設、環境保護以及創新科技方麵,做齣獨具匠心的綠色實踐。我很好奇,他們是如何將這些理念融入到普通民眾的生活中,讓他們能夠切實感受到綠色帶來的好處,並從中獲得幸福感。
评分坦白說,我之前對荷蘭的印象主要停留在風車、鬱金香和運河,感覺是個非常詩意的國度。而《荷蘭:小國大幸福》這個書名,加上“與天閤作,知足常樂:綠生活+綠創意+綠建築”的副標題,立刻就勾起瞭我極大的好奇心。我一直覺得,一個國傢的幸福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它的人民是如何與自然相處,如何看待物質與精神的關係的。特彆是“與天閤作”,這個說法非常打動我。在現代社會,我們似乎總是想著如何去控製和改造自然,而忽略瞭順應和聆聽。我很好奇,荷蘭人是如何在他們的土地上,做到“與天閤作”的?是他們對氣候的適應,還是對資源的閤理利用,亦或是對生態係統的尊重?而“知足常樂”更是點睛之筆,這是一種多麼寶貴的生活智慧啊!在快速發展的時代,人們很容易迷失方嚮,被欲望驅動。這本書的副標題還提到瞭“綠生活”、“綠創意”、“綠建築”,這讓我聯想到荷蘭那些充滿設計感的環保項目,以及他們如何將綠色理念融入到城市規劃和居民的日常生活中。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具體而生動的例子,讓我看到一個國傢如何在“小”的尺度上,實現“大”的幸福,並且這種幸福是可持續的、有智慧的。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和書名《荷蘭:小國大幸福》就足夠吸引我瞭,再加上“與天閤作,知足常樂:綠生活+綠創意+綠建築”這個充滿智慧的副標題,更是讓我覺得這是一本值得深入品讀的書。我一直認為,真正的幸福並非來自於物質的堆積,而是源於內心的平和與對生活的熱愛。荷蘭作為一個麵積不大的國傢,卻能孕育齣“大幸福”,這其中的奧秘是什麼?我特彆想瞭解書中是如何闡釋“與天閤作”的,是與自然的和諧共處,還是某種更深層次的哲學思考?“知足常樂”這四個字,對於現代人來說,是一種奢侈的境界,我期待書中能給齣一些切實可行的方法,讓我們也能學到這種生活態度。而“綠生活”、“綠創意”、“綠建築”更是讓我對荷蘭的現代化進程充滿瞭好奇。它們是如何將環保理念融入到社會發展的每一個角落,讓生活環境更加宜居,讓創意更加具有生命力?我希望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窺見荷蘭人的生活智慧,理解他們是如何在有限的空間裏,創造齣無限的幸福感,並且這種幸福是可持續、可復製的。
评分剛翻開《荷蘭:小國大幸福:與天閤作,知足常樂:綠生活+綠創意+綠建築》,最先吸引我的是它對於“綠生活”的描繪。這不僅僅是簡單的環保概念,而是滲透在荷蘭人生活方方麵麵的細節裏。我尤其感興趣的是書中如何闡述“與天閤作”的概念,這個聽起來有些哲學意味的錶述,究竟在荷蘭人的日常實踐中是如何體現的。是不是意味著他們非常尊重自然規律,並且能夠因勢利導,而不是一味地去徵服和改變?我猜想,這可能涉及到他們對土地的利用方式,對能源的獲取,甚至是對生活節奏的調整。書名中的“知足常樂”也讓我産生瞭強烈的共鳴,在當今社會,物質極大豐富,但焦慮和不滿足似乎也隨之而來。荷蘭人是如何在保持“小國”體量的前提下,實現“大幸福”的?我猜測,這種“知足”並非消極的等待,而是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懂得感恩和珍惜眼前所擁有的。而“綠創意”和“綠建築”更是讓我充滿瞭期待,它們是不是將環保理念融入瞭創新和建設之中,讓城市和生活環境本身就充滿瞭生命力?我希望能從書中瞭解到一些具體的案例,比如荷蘭有哪些獨特的綠色建築設計,或者他們是如何通過創意來解決環境問題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