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威廉.薩默塞特.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
•一九三○年代全球最高版稅的作傢
•逾20部作品改編電影
•創立毛姆文學奬,鼓勵英國35歲以下小說創作者
生於一八七四年,十歲之前都住在法國巴黎。曾就讀於坎特伯裏(Canterbury)的國王學校(King's School)及海德堡大學(Heidelberg University)。毛姆曾經想要從醫,並於聖托馬斯醫院(St. Thomas' Hospital)服務,但他於一八九七年齣版的小說處女作《蘭貝斯的麗莎》(Liza of Lambeth)成績斐然,因而棄醫從文。他第一本代錶作《人性枷鎖》(Of Human Bondage)發錶於一九一五年,隨後齣版於一九一九年的《月亮和六便士》(The Moon and Sixpence),更加鞏固他作為小說傢的地位。他身為劇作傢暨短篇小說作傢的成就也同樣粲然可觀,不僅諸多劇作成功搬上舞颱,更於一九二一年齣版短篇小說集《一片葉子的顫動》(The Trembling of a Leaf),副標題為《南海島嶼的小故事》(Little Stories of the South Sea Islands),其後還陸續齣版瞭七本集子。其他作品包括旅遊書、散文、評論,以及自傳性質的《總結》(Summing Up)與《作傢筆記》(A Writer's Notebook)。
譯者簡介
陳逸軒
高雄人。接生過許多流離失所的文字。專長是成為陌生人。
聯絡信箱:yihsuanchen92@gmail.com
推薦序
如何變成無法想像的人──毛姆《月亮與六便士》的藝術人生/鴻鴻
印地安人有句話說:「不要害怕你會變成什麼樣的人。」然而我們通常是怕,怕得要死。我們不斷用種種聖賢的恐嚇來規範自己和下一代,不要隨心所欲,變成自己和這個社會都無法想像的人。
然而毛姆的小說《月亮與六便士》,就在描寫這樣一種驚心動魄的蛻變曆程。
這本小說藉用畫傢高更的生平素材,描述一個中年股票經紀人,突然捨棄成功的職業、地位與美滿傢庭(妻子和兩個小孩),離傢齣走,開始全心作畫。曆經窮睏、漂泊的煎熬,最後貧病終老於大溪地的原始森林中。書名源自一句玩笑話:當你仰望月亮時,往往忘瞭腳下的硬幣。月亮是理想,硬幣是現實,這是每個人生命中都必須麵對的課題,兩者並不必然相違。然而毛姆的小說,卻藉著故事抽絲剝繭的重重論證,讓讀者尋思自己到底得瞭什麼,捨棄瞭什麼。
神話學傢坎伯引述過一個美國老婦人的經曆:她少女時曾在森林中聽見一首奇異的歌,卻不知如何去迴應,而與這首歌失之交臂。此後終其一生,都覺得自己沒有真正活過。這種薩滿式的召喚,往往會被歸為心理疾病。然而這也可能是生命體驗、或藝術創造的真實召喚。一旦錯過瞭,人到中年便容易陷入危機,迷失方嚮。但中年之後,要拋棄既有的一切,重新開始,卻往往更為艱難。
《月亮與六便士》描述的英國畫傢史崔蘭,便是中年轉型的例證。他的股票生涯雖然成功,生活卻瞭無情趣。直到他奔嚮繪畫(妻子還以為他奔嚮外遇)之後,突然本性畢露:粗野、冷酷、稜角分明。毛姆刻意把他塑造得毫不討喜,卻值得敬畏。他的追求藝術不是附庸風雅,更不是貪求名利,他隻順應心中的渴望,義無反顧地畫下去,不計成敗毀譽。
作者把他和一般反叛者劃清界限:「當人們說他們不在乎彆人怎麼看待他們的時候,大多隻是在欺騙自己。」「至多隻是他們情願違背大多數人的意見而行,因為有鄰人贊同他們。要在世人麵前當個違背傳統的人並不難,你違背的隻是自己環境中的傳統。」
史崔蘭做的不是這種安全的反叛。書中對於他藐視他人見解,多所著墨。他不在乎自己的畫作賣不齣去、乏人欣賞,甚至對自己的成品並不感興趣,隻為瞭滿足內在需求創作而已。
鼓勵大傢「活齣自我」的人,往往會舉一些成功者為例。但是很少有人會告訴你失敗瞭怎麼辦──倘若放棄瞭努力半生的事業,立誌當一名藝術傢,結果,很可能你隻能成為一個二三流或不入流的藝術傢,那你還願意嗎?
毛姆對史崔蘭的刻畫,恰恰解答瞭這個問題。當然他身後成瞭名留青史的開拓者,但對他本人而言,這些並無關緊要。要緊的是,他終於為自己而活,而不是為求彆人的認可而活。換句話說,倘若史崔蘭的畫作始終乏人問津,也無損於他的價值。他已按照自己的意願活過瞭。書中還舉齣一個年輕時放棄錦綉前程的醫科學生,落腳希臘港口;另有個船長舉傢遷到無人小島,漁耕為生。他們都以儉樸的生活為最大滿足,不畏前途茫茫。印證瞭坎伯說的:「人生追求的是生命的經驗,而非意義。」
這本將近一百年前的小說,有古典敘事的麯摺魅力。作者假託為一名局外人,一個年輕作傢,因緣際會得識史崔蘭的妻子,從而間接認識瞭改變前的史崔蘭,後來又被派遣成為說客。藉著一個個人物被牽引齣場,宛如推理小說逐漸深入核心。得以藉著幾個凡夫俗子,對照齣各種不同的生命選擇。其中最精彩的,是一位見解卓越的拙劣通俗畫傢史特洛夫。他一眼看齣史崔蘭的纔華,無怨無悔提供協助,但史崔蘭卻對他不假辭色,最後甚至還搶走史特洛夫鍾愛的妻子。這情節大概參照瞭華格納搶走崇拜者畢羅妻子柯西瑪一事,但史崔蘭的行徑比華格納過份得多。柯西瑪至少還成瞭華格納的繼承人,史崔蘭卻始亂終棄,任其自殺:「她自殺並非因為我離開她,而是因為她是個愚蠢、精神錯亂的女人。」這評語看似無情,卻真切地扣迴主題──每個人都該為自我的生命負責,不該把自身的成敗寄託在彆人身上。
身為一整個世代最受歡迎的小說傢與劇作傢,毛姆卻以其公開的同誌身份、與驚世駭俗的個人行徑,和他的作品交相印證,不斷挑戰主流價值。《月亮與六便士》的生命追求,而今或已並不罕聞,但他的尖銳大膽與深刻思辨,吸引我們自問「如何不怕變成無法想像的人」,仍然繼續引人入勝。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