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資源概論

土地資源概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土地資源
  • 土地利用
  • 國土規劃
  • 環境科學
  • 地理學
  • 資源管理
  • 可持續發展
  • 土地管理
  • 農業
  • 生態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土地資源的利用與政府政策息息相關。法律規範均須依照政府所擬定的大方嚮,輔以民間的力量,與民共同開發,將土地資源的利益與民共享。當今以開發為重的主流思考下,仍須時時反省土地資源開發背後可能産生的諸多問題。例如:近年來多起爭議的農地徵收、都市更新案件。而以經濟發展為優先的土地資源利用方式,極有可能戕害人民的財産權,甚至侵犯到基本人權中的居住權。在人口不斷增加、用地需求與都市規模不斷擴大的今日,為瞭尋求經濟發展與資源的有效利用,不可避免的會與人民的財産權産生衝突,這是任何主政者必須正視的問題。

  本書就水土資源、農地資源、坡地資源、海岸地區資源、原住民土地資源、市地資源、工業用地資源、殯葬用地資源等麵嚮加以論述,並以目前全球最關注的永續性議題,探討土地資源如何永續利用。

本書特色

  土地資源是人類從事生産、生活、生態等三生産業活動最重要的元素,也是能否促成環境維護與永續發展的關鍵。

  近年來,隨著氣候變遷的議題不斷受到舉世關注,而颱灣近年每逢颱風來襲,土石流災害頻傳,故如何基於土地倫理、維護土地資源並妥善利用,為本世紀最大的挑戰!
 

好的,以下是根據您的要求,為您構思的一份關於《土地資源概論》之外的其他圖書的詳細簡介,旨在避免提及該書內容,並力求自然流暢,避免AI痕跡。 --- 圖書簡介: 《跨越數字鴻溝:鄉村社區的數字化轉型與社會公平》 引言:數字時代的城鄉張力與重塑 在信息技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滲透社會各個角落的今天,數字鴻溝(Digital Divide)已不再僅僅是設備可及性的問題,更深刻地關乎知識獲取、經濟機會和社會參與的公平性。本書聚焦於一個關鍵而緊迫的議題:如何引導和實現欠發達鄉村社區的有效數字化轉型,確保技術進步真正服務於社會公平,而非加劇現有的結構性不平等。 不同於側重於宏觀政策製定或純粹技術實現的著作,《跨越數字鴻溝》深入田野,以紮實的田野調查和案例研究為基礎,揭示瞭鄉村社區在邁嚮數字社會過程中所麵臨的多維度挑戰——從基礎設施建設的滯後,到數字素養的代際差異,再到地方文化與主流數字平颱之間的摩擦與適應。 第一部分:數字鴻溝的在地化透視 本部分緻力於剖析數字鴻溝在特定地理和社會情境下的具體錶現形式,挑戰“一刀切”的解決方案。 第一章:基礎設施的“最後一公裏”難題 本章詳細考察瞭高速寬帶接入在偏遠地理環境中的部署睏境。我們不僅分析瞭光縴鋪設的經濟可行性與政策激勵,更引入瞭社會資本的概念,探討地方政府、電信運營商與社區居民三方在閤作共建中的信任缺失與利益衝突。通過對比幾種低成本、可持續的無綫接入方案(如社區WiFi網狀網絡與衛星互聯網的區域性應用),我們提齣瞭適應特定地形和人口密度的基礎設施建設模型。 第二章:數字素養的代際與性彆差異 數字技能的掌握程度在鄉村老年群體和受教育程度較低的成年人中錶現齣顯著的斷層。本章通過對具體使用場景的觀察(如在綫醫療預約、電子政務辦理),揭示瞭技術界麵設計如何無意中排斥瞭特定群體。此外,我們還探討瞭在傳統社會結構下,女性在獲取和使用數字工具方麵可能麵臨的隱形障礙,並評估瞭針對性的、基於社區支持的培訓模式的有效性。 第三章:數字內容的文化適應性 技術的普及不等於內容的普及。本章深入研究瞭信息源的多樣性與文化相關性。許多主流數字平颱的內容生態往往偏嚮城市中心敘事,這使得鄉村用戶在信息獲取上處於“被動接收”的地位。我們分析瞭地方語言、傳統知識在數字空間中的錶述睏境,並探討瞭社區主導的內容創建項目(如地方曆史的數字化存檔、農産品直播銷售的在地化敘事策略)如何重塑信息流。 第二部分:轉型中的經濟重構與治理創新 本部分將視角轉嚮數字化轉型對鄉村經濟結構、社會組織形態以及地方治理能力帶來的深刻變革與機遇。 第四章:數字經濟賦能與“去中心化”的生産關係 本書考察瞭電子商務、遠程工作和精準農業技術(如物聯網傳感、無人機巡檢)在鄉村地區的應用實踐。重點不在於技術本身,而在於技術如何改變瞭農産品的供應鏈結構、中介環節的消減程度,以及農民在價值鏈中的議價能力。我們特彆分析瞭“平颱依賴性”的風險,探討瞭如何建立保護本地生産者利益的數字閤作社模式,以避免新的“數字地主”齣現。 第五章:地方治理的數字化升級與公眾參與 隨著電子政務的推進,地方政府的運行效率得到提升,但也對基層乾部的能力提齣瞭新要求。本章評估瞭在綫問政平颱、數字信息公開係統在提升政府透明度和響應速度方麵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我們探討瞭如何利用數字工具(如地理信息係統GIS、公民科學平颱)來促進社區參與式規劃,將村民的經驗知識融入到公共決策過程中,實現“共建共治共享”的數字治理願景。 第六章:數字社會資本的構建 數字技術是連接人際關係的工具,但其效果並非自動産生。本章引入“數字社會資本”的概念,研究在數字化介入下,鄉村原有的基於血緣和地緣的信任網絡如何遷移、重塑或瓦解。我們比較瞭基於微信群、本地論壇等平颱的虛擬社群與傳統麵對麵交流的互補性,並提齣瞭培養“跨域連接性”的數字技能,以幫助鄉村人纔實現與外部知識網絡的有效對接。 第三部分:未來路徑與可持續發展框架 最後一部分將前麵所有的經驗和教訓提煉成一套可操作的戰略框架,旨在推動鄉村數字轉型的長期可持續性。 第七章:麵嚮未來的教育與人力資源培養 我們主張的教育轉型超越瞭簡單的計算機課程,而是強調培養批判性思維和技術適應能力。本章提齣瞭“終身數字學習生態圈”的構建方案,包括傢庭數字指導員製度、退休專業人士的數字迴饋項目,以及將數字技能培訓與本地産業需求深度綁定的學徒製模式。 第八章:倫理、隱私與數字主權 隨著數據收集的深化,鄉村社區在數據保護上麵臨獨特的脆弱性。本章探討瞭個人身份信息、農業生産數據的安全與所有權問題。我們審視瞭地方性數據治理規範的必要性,探討瞭社區如何通過集體行動來主張其“數字主權”,確保技術的使用符閤社區的文化價值觀和長遠利益。 第九章:政策工具箱:從援助到賦能 本書最後總結瞭行之有效的政策乾預措施。這些措施超越瞭簡單的財政補貼,更側重於“製度創新”和“能力建設”。我們提齣瞭一個多維度的評估框架,用以衡量數字項目投資的社會效益而非僅僅是經濟迴報率,倡導建立一種適應性強、具有學習能力的政策機製,真正實現技術的普惠化與社會公平的促進。 --- 目標讀者: 本書麵嚮關注社會發展、城鄉規劃、公共管理、教育政策、信息社會研究的學者、政策製定者、基層工作者,以及所有緻力於縮小數字鴻溝、促進社區可持續發展的實踐者。它不僅是一份診斷報告,更是一份通往更具包容性的數字未來的行動指南。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顔愛靜


  現職:
  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係專任教授、特聘教授
  (民國101年8月~104年7月)

  學曆:
  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係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係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係學士

  經曆:
  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係係主任、所長
  中國土地經濟學會理事長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委員
  考試院考選部典試兼命題委員、口試委員、閱捲委員
  內政部土地徵收審議小組委員
  內政部訴願審議委員會委員
  颱北市經濟發展委員會委員
  颱北市政府顧問
 

圖書目錄



第一章 土地資源與人口成長
第一節  土地資源之意義與類彆 2
一、土地資源之意義 2
二、土地資源之類彆 3
第二節  土地資源供需之影響因素
一、土地資源供給及其影響因素 6
二、土地資源需求及其影響因素 9
第三節  人口成長壓力與土地資源利用
一、馬爾薩斯學說與世界人口之概觀 17
二、人口過剩與土地資源利用失衡 19
第四節  土地資源之永續利用 23
一、環境世界觀的三種類型 23
二、土地資源永續利用之宜循原則 25
三、共用資源永續治理機製之設計原則 26

第二章 水資源管理與汙染防治
第一節  水資源之意義與特性 32
一、水資源之意義 32
二、水資源之特性 33
第二節  水資源之供給與利用 37
一、水資源之供給 37
二、水資源之利用 38
第三節  水資源管理之課題與對策 42
一、水資源管理之課題 42
二、水資源管理之對策 46
第四節  水資源汙染之課題與對策 70
一、水汙染之類型 70
二、主要水汙染物質 71
三、地麵水之汙染課題及其防治對策 74
四、地下水之汙染課題及其防治對策 96
五、飲用水水源水質之課題及其保護措施 101

第三章 農地資源與糧食供給
第一節  農業生産與農地資源利用之特質 108
一、農業生産之特性 108
二、農業生産之類彆 111
三、農地資源利用之特徵 115
第二節  世界糧食生産與供給問題 121
一、世界糧食生産之概況 121
二、世界糧食供給的問題 130
第三節  糧食供給增加之主要途徑 134
一、農作物增産的途徑 135
二、畜牧增産的途徑 142
三、漁業增産途徑 145
第四節  農業政策與土地改革 148
一、農産價格政策 148
二、農地政策 153
三、農地政策相關課題與對策 173
四、結語 179
第五節  全球氣候變遷與颱灣農業因應調適策略 180
一、氣候變遷對全球與颱灣農業資源之影響 180
二、各國與颱灣因應氣候變遷所採用之農業資源因應調適策略 184
三、颱灣因應氣候變遷農地資源應強化之原則與關鍵策略 188

第四章 山坡地資源之利用與保育
第一節  山坡地定義與分級之概述 192
一、山坡地之意義與特徵 192
二、山坡地利用限度之分級 200
第二節  山坡地供農業使用之限製與因應 206
一、山坡地供農業使用之限製條件 206
二、山坡地供農耕使用限製條件之因應  207
三、山坡地發展休閑農業之新趨勢 209
第三節  山坡地供住宅社區使用之限製與因應 229
一、山坡地供做住宅社區之限製條件 229
二、山坡地供做住宅社區不利條件之因應 229
三、山坡地開發住宅社區趨於保守 231
四、山坡地開發住宅社區個案 233
第四節  山坡地保育及超限利用處理fe 236
一、山坡地保育利用之意義與方法 236
二、山坡地之超限利用及其處理 239
三、國土復育方案 240
四、區域計畫與山坡地管製 247
五、結語 250

第五章 海岸地區資源之開發、利用與保育
第一節  海岸地區之活動特性與管理概述 256
一、海岸地區及海埔地之定義 256
二、海岸活動之特性 258
三、海岸地區之綜閤管理與規劃 262
第二節  颱灣海岸地區之開發與保育概況 269
一、颱灣海岸地區之開發概況 269
二、颱灣海岸地區之保育概況 272
第三節  颱灣海岸地區開發之原則與政策 281
一、海岸地區之開發原則 281
二、海岸地區之政策沿革 283
三、當前海岸地區之相關政策 285
第四節  颱灣海岸地區開發管理之展望 305

第六章 原住民族土地製度、資源利用與部落經濟發展
第一節  原住民傳統之土地製度 314
一、原始社會共同體土地之所有型態 314
二、颱灣原住民傳統土地共有製度 318
三、颱灣原住民傳統土地製度之變遷 321
第二節  日治時期高砂族保留地製度之建構 323
一、高砂族保留地製度之形成與配置分析 324
二、高砂族保留地製度之形成過程 326
第三節  颱灣光復後原住民保留地製度之形成與演變 330
一、原住民保留地製度之形成 330
二、原住民保留地製度之演變 331
三、原住民保留地之分布現況 333
四、原住民保留地利用之收益 338
第四節  原住民保留地資源利用之管理與經濟發展 339
一、基本理念之說明 339
二、當前麵臨之課題 341
第五節  原住民保留地管理製度之改進對策 347
第六節  原住民地區有機農業之發展 356
一、土地倫理與有機農業之理論探究 357
二、石磊部落有機農業發展之曆程與內涵 362
三、 石磊社區有機農業與土地倫理、權力關係對土地健康 的影響 370
四、原住民社區有機農業發展之展望 373

第七章 人口都市化與市地資源開發
第一節  人口都市化趨嚮與都市空間結構理論 378
一、城市與都市之定義 378
二、人口都市化的推力與拉力 381
三、人口都市化與都市成長之趨勢 383
四、都市土地之使用模式 388
第二節  都市的資源與環境課題 396
一、都市蔓延與都市環境 396
二、都市化和都市環境 397
第三節  都市交通運輸規劃 401
一、個彆型交通運輸係統 401
二、大眾型交通運輸係統 403
三、復閤型態運輸係統 408
第四節  都市土地之使用規劃與管製 411
一、傳統的土地使用規劃 411
二、生態性土地使用規劃 411
三、土地使用規劃之管製與相關策略 413
第五節  開創永續和適居的生態都市 424
一、生態都市的內涵 424
二、生態都市設計規劃的目標與策略 427
三、生態都市的案例—巴西的庫裏奇巴 431

第八章 經濟發展與工業用地資源開發
第一節  都市工業的起源 436
一、工業興起於都市之原因 436
二、都市工業的類型 437
三、市郊工業興起之原因 437
第二節  工業區位之選擇 438
一、韋伯的工業區位論 438
二、工業廠地選擇之區位因素 443
三、全球性的工業區位重組 445
第三節  中小企業用地之取得政策 446
一、中小企業之認定 446
二、中小企業的土地需求特性 446
三、中小企業用地之取得方式 447
第四節  颱灣工業用地之供給概況 449
第五節  颱灣地區工業區開發政策的沿革 452
一、 民政府遷颱的前十年經濟産業起步階段(1950 年代) 452
二、奬勵經濟産業投資的第一個十年階段(1960 年代) 452
三、經濟産業結構轉型階段(1970 年代) 454
四、促進産業升級階段(1980 年代) 456
五、發展高科技及智慧園區階段(1990 年代) 456
六、因應全球化時代階段(民國 89 年以後) 457
第六節  當前工業區開發之主要政策 462
一、推動工業區更新,再現工業區活力 462
二、産業永續發展之策略 464
三、傳統産業之輔導措施 464
四、文化創意産業之推動 465
五、工業區土地租金優惠調整措施(006688 措施)第三期 466
六、開發中工業區土地齣售優惠方案(789 方案) 466
七、建立工業用地供給服務交流平颱 466
八、推動産業知識管理計畫 467
九、加工齣口區積極推動産業園區 467
十、推動産業創新條例 467
十一、 2015 年經濟發展願景第一階段三年衝刺計畫 (2007- 2009) 469
第七節  當前工業用地之相關問題與對策 470
一、工業用地之供給體係分立,應予整閤 470
二、中央與地方衝突時起,有賴協商共同治理 471
三、既有工業區之更新與新設園區的競閤與定位區隔 471
四、環境管理意識的加強與實現,建立環境基本資料庫 472
五、加強工業用地資訊的掌握與傳遞 472
六、變更「先租後售」方式及擴大土地齣租政策 472
七、加強工業區與工業用地之使用效能 473
八、加速公有土地之釋齣 473
九、簡化土地變更審議程序 474
十、 放寬土地使用類彆之限製,針對不同土地違規使用類型, 採取不同措施 475

第九章 殯葬設施用地資源利用與管理
第一節  殯葬設施用地資源之特性、設置原則與利用效率 478
一、殯葬設施用地資源需求之特性 479
二、殯葬設施之鄰避效果 480
三、殯葬設施設置管理之基本原則 481
四、墓地利用效率之比較分析 484
第二節  我國殯葬設施設置管理製度與用地供給之概要 489
一、殯葬設施用地之法令規範 490
二、殯葬設施用地之供給概況 498
三、環保自然葬地之供給 504
四、殯葬設施設置管理問題之探討 508
第三節  德國殯葬設施設置管理製度與用地供給之概要 513
一、墓地權利關係、墳墓種類及使用費 514
二、墓園規劃設置與核準程序 515
三、殯葬設施用地之供給及使用 521
第四節  我國與德國殯葬設施設置管理製度之比較分析 523
一、殯葬管理組織體係之比較 523
二、殯葬設施使用規定之比較 525
三、德國殯葬組織管理體係及殯葬設施規劃之啓發 528
第五節  我國殯葬設施用地資源利用製度之改進方略 530
一、加強殯葬設施立體利用,展現殯葬設施多元功能 530
二、配置殯葬一體專用特區,方便民眾治喪之需 531
三、嚴格取締違法濫葬,公告濫葬區限期遷葬 531
四、研訂更新公墓計畫,強化整體景觀功能 532
五、減低每墓使用麵積及年限,以促進墓地循環利用 533
六、研擬交通運輸管理計畫,增設足敷使用之臨時停車場 533
七、 考量殯葬法規有關麵積限製,分彆訂定計畫使用容量 計算標準 534

第十章 邁嚮環境永續的土地資源利用
第一節  經濟財、資源與經濟體係 538
一、經濟體係之資本 538
二、經濟體係之主要類型 542
第二節  自然資源價值的推估與汙染防治 544
一、自然資本保護和資源價值的評估 545
二、汙染管製和資源使用的最適水準 546
三、經濟成長指標之訂定製 547
四、財貨和服務之價格應包含負嚮環境成本 552
五、課徵環境稅 553
六、利用市場機製以降低汙染與減少廢棄物 554
七、銷售服務取代財貨購置,以減少汙染與資源廢棄物 555
第三節  轉嚮永續經濟發展 556
一、減少貧窮以改善環境品質和人類福祉 558
二、轉嚮更符閤環境永續的經濟 561
參考文獻 567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內容,可以說是一場關於颱灣土地的深度對話。作者以一種非常細膩且富有洞察力的角度,帶領讀者探索土地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土地生態係統以及其承載的生物多樣性的探討。書中詳細介紹瞭颱灣在地質、氣候、生物等自然條件下的土地演變過程,以及不同土地類型如何孕育齣獨特的生態環境。作者也強調瞭土地資源的可持續性問題,以及在麵對日益增長的人口和經濟發展壓力時,如何纔能在保護生態的前提下,閤理利用土地。書中提到的許多關於環境保護、生態修復的案例,都讓我深受啓發,也讓我看到瞭土地資源保護的緊迫性和重要性。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土地”本身,更是關於我們如何與這片土地和諧共處,如何為子孫後代留下更美好的傢園。

评分

這本書的內容,就像是在翻閱一本關於颱灣“地景”的百科全書,但又更加生動有趣。作者對於不同地域的土地形態、土壤特性以及它們所蘊含的文化內涵,都有著深刻的理解。我特彆被書中關於土地與農業發展的章節所吸引。作者詳細介紹瞭颱灣不同區域的農業土壤特點,以及這些特點如何影響瞭當地的農作物種類和農業生産方式。從北部的稻作,到中南部的果蔬種植,再到東部的茶園和花卉,書中都給予瞭細緻的描繪。而且,作者也探討瞭颱灣農業麵臨的轉型挑戰,例如土地休耕、地力流失、市場價格波動等等,以及這些問題對農村社區帶來的影響。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土地資源與農業發展之間密不可分的聯係,也讓我對颱灣的農業有瞭更深的敬意和理解。

评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震撼,大概就像是在閱讀一本地方誌,但又更加精煉且充滿現代視角。作者並非隻是簡單地羅列數據或概念,而是透過生動的筆觸,將颱灣土地的演變過程“說”瞭齣來。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土地權屬變遷的那幾個章節,那些曆史遺留問題,像是過去佃農與地主的糾葛,或是國民政府來颱後的土地改革,都用一種娓娓道來的方式呈現,讓人讀來津津有味,也更加理解瞭土地在颱灣社會發展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而且,書中不迴避爭議,對於一些土地開發引發的社會議題,例如原住民土地權、環境汙染等,都有所觸及,而且分析得相當深入,讓我看到瞭土地資源背後復雜的人文與經濟麵嚮。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不再隻是單純的資源,而是承載著曆史、文化、生活以及無數故事的寶貴遺産。

评分

這本書我入手一段時間瞭,算是對颱灣的土地資源有瞭更深一層的認識。書裏沒有太多艱澀的學術名詞,寫得相當平易近人,很適閤像我這樣對土地議題有興趣但又非專業背景的讀者。尤其是在談到不同地區土地利用的案例時,作者的觀察相當細緻,能讓我們看到土地在不同縣市、不同功能下的發展脈絡,像是農業轉型、都市擴張、休閑農業的興起等等,都寫得很有畫麵感。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宜蘭的土地規劃部分,作者描繪瞭當地居民如何努力在發展與守護土地之間取得平衡,這種貼近生活的敘述,讓我感覺像是親身走訪瞭一趟。當然,書中也點齣瞭不少土地開發過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戰,例如城鄉差距、環境保育的難題,這些都引發瞭我不少思考。總的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個很好的平颱,讓我們從宏觀到微觀,去理解這片土地是如何被我們使用、被我們塑造的,也讓我們反思在未來的土地利用上,我們應該秉持什麼樣的態度和價值。

评分

坦白說,我一開始是被這本書的封麵所吸引,那張橫跨颱灣島嶼的地圖,仿佛勾勒齣這片土地的無限可能。翻開後,果不其然,內容非常豐富。書中對颱灣不同類型土地的分類、形成原因以及它們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功能,都有詳細的闡述。我比較關心的是書中關於國土規劃和管理的章節,作者詳細介紹瞭颱灣在土地利用規劃上的各種政策工具和方法,以及在實際操作中遇到的睏難和挑戰。例如,書中對區域計劃、都市計劃、國傢公園規劃等內容的梳理,讓我對政府如何“管理”土地有瞭更清晰的認識。而且,作者也舉瞭不少實際的例子,說明這些規劃如何影響瞭地方的發展,或是如何與地方的民情産生互動。這本書讓我覺得,土地資源的管理並非一成不變的教條,而是需要不斷地調整和適應,纔能更好地服務於社會的需求。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