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香港短篇小說選》係列中,2004年至2005年度的選集,由文學研究者鄭政恆先生主編,讓香港及香港以外的讀者亦能充分瞭解香港文藝小說創作在這兩年間的成果。
本書收入22篇小說,是在2004-2005年間從各種本地文學雜誌中精選而來,反映瞭當代本土文學的一個側麵,讓人看見多位香港作傢,如何從社會大事、人與人的相處等各方麵取得養分,種齣一篇一篇各具特色的文學作品。
香港文學素來受人關注,而短篇小說亦是香港文學中最受歡迎的體裁,集中的小說讓讀者感受作者如何以敏銳的描繪寫齣對香港社會的想像,見齣人文關懷,錶現香港文學的獨特個性與魅力。
作者簡介
鄭政恆
作傢及文學研究者,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副會長,現職於嶺南大學人文學科研究中心。2007年在第一屆年輕作傢創作比賽中獲勝,齣版詩集《記憶前書》,並獲得第十屆香港中文文學雙年奬新詩組推薦奬。閤著有《走著瞧──香港新銳作者六人閤集》,主編有《讀書有時》、《2011香港電影迴顧》,閤編有《香港文學的傳承與轉化》、《香港文學與電影》及獲得第五屆香港書奬的《香港當代作傢作品閤集選.小說捲》等。
2004、2005年的香港,那段日子,對我這個當時還在讀大學的颱灣學生來說,總有些模糊卻又特彆的感受。那時,網路還沒像現在這樣無遠弗屆,訊息的傳遞似乎帶著一種更“慢”卻也更“紮實”的質感。香港,對我來說,一直是一個充滿魅力的存在,它獨特的文化熔爐,東西交匯的氛圍,還有那時不時流露齣的市井生活氣息,都讓我著迷。每當看到關於香港的文字,總會勾起我一絲絲的鄉愁,雖然我並非土生土長於彼,但那份情感卻異常真摯。尤其對香港的文學,我總覺得裏麵藏著一股不為人知的力量,一種在現代都市的繁華之下,湧動著的深刻的人文關懷和對社會細微之處的敏銳觀察。我總在想,在這座不夜城裏,那些穿梭於維多利亞港的霓虹燈光下,在狹窄的街巷裏,在擠滿人潮的茶餐廳裏,藏著多少不為人知的故事?這些故事,是否也同樣牽動著生活在颱灣的我們,讓我們在閱讀時,能夠找到某種情感的共鳴,或者,能夠窺見另一種截然不同的生活軌跡?我對香港文學的期待,始終是它那種既疏離又親近的獨特氣質,它能夠冷靜地剖析人性,又能熱情地擁抱生活,這種矛盾的結閤,總是讓我欲罷不能,總覺得裏麵有太多值得我去挖掘和品味的寶藏。
评分迴想起2004、2005那段時期,颱灣的社會氛圍,正經曆著一輪又一輪的轉變,政治上的風起雲湧,經濟上的起伏不定,都讓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一種莫名的焦慮和不安。在這種背景下,我格外渴望從文學中尋找一種慰藉,一種能夠讓我暫時抽離現實,沉浸在他人故事中的寜靜。而香港,作為華人世界裏一個獨特的存在,其文學作品總是帶著一種與眾不同的味道。我一直覺得,香港的文字,就像它這座城市一樣,既有國際都會的開闊視野,又不失地道的市井煙火氣。它能夠描寫宏大的社會變遷,也能捕捉到個體生活中最細微的情感波動。我尤其好奇,在那個信息相對不那麼爆炸的年代,香港的作者們是如何通過他們的筆觸,去刻畫那時的社會百態,去反映那個時代人們的心境的?他們的故事裏,是否會觸及到我們在颱灣也曾經曆過、感受過,卻又無法用語言完全錶達齣來的情感?我期待的是,這些短篇小說,能夠帶我走進那些香港人真實的日常生活,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去理解他們的生存哲學。也許,在這些故事裏,我能找到一些關於如何麵對生活挑戰的智慧,或者,僅僅是獲得片刻的喘息和感動,就已足夠。
评分在2004-2005年這個時間節點,香港對於我而言,不僅僅是一個地理上的存在,更像是一個文化符號,一個承載著我對都市生活、現代文明以及獨特人文景觀種種想象的載體。那個時候,我對於“都會小說”有著近乎癡迷的熱情,我渴望通過文字去理解,在這片繁華的土地上,人們是如何在這個高速運轉的世界中,保持自己的個性和情感的。我尤其對那些能夠細膩描繪都市人內心世界、城市空間對個體命運影響的篇章情有獨鍾。我總覺得,香港的短篇小說,一定能在這方麵展現齣其獨特的魅力。它不像北京那樣有著深厚的曆史積澱,也不像上海那樣有著殖民時期遺留下來的精緻,香港自有它一種硬朗、務實,卻又不失浪漫的都市風格。我期待著,在那兩年裏,香港的作傢們,是如何去捕捉這座城市的脈搏,去描繪那些在摩天大樓的陰影下,在擁擠的街道上,在夜色闌珊的卡拉OK裏,那些普通市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奮鬥與失落,他們的愛情與友情。我希望這些文字,能夠讓我感受到一種強烈的現場感,仿佛我正置身於那段時光,與那些故事中的人物一同呼吸,一同經曆。
评分對我這個颱灣讀者來說,2004-2005年時期的香港,總有一種既親近又疏離的魅力。它承載著我們對“大都會”的許多想象,既有我們熟悉的華人文化根基,又有其獨樹一幟的殖民曆史印記和東西方交融的特色。我一直認為,短篇小說這種文學形式,最能精準地捕捉到一個城市、一個時代的靈魂。它不追求宏大的史詩敘事,而是聚焦於個體經驗和瞬間的洞察,這恰恰是我對閱讀香港故事的期待。我好奇,在那個不算遙遠卻又充滿變化的年代,香港的作者們是如何通過他們的文字,去描繪這座城市的獨特氣息?是那些在維多利亞港的燈火輝煌下發生的愛情故事,還是在茶餐廳的裊裊蒸汽中流淌的市井百態?是對於社會議題的敏銳觸角,還是對於個體情感的細膩描摹?我希望這些短篇小說,能讓我看到一個更加真實、更加立體、更加充滿人情味的香港,一個不僅僅是風景明信片上的景象,而是活生生的人們,在那裏生活、奮鬥、愛與被愛。
评分那個時期的香港,在我的記憶裏,總帶著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氣息。它是我常常在新聞、電影和書中窺見的那個充滿活力的東方之珠,卻又有著我無法完全體會的深層文化底蘊。2004-2005年,對我來說,是一個社會轉型和文化思辨的時期,而香港,作為華人世界的重要窗口,其文學創作自然備受矚目。我一直認為,短篇小說是一種極具挑戰性的文學形式,它要求作者在有限的空間內,精準地捕捉人物的性格、情感的起伏,以及故事的精髓。我期待著,在2004-2005年的香港短篇小說中,能夠看到作者們如何用他們獨特的視角,去解讀和描繪那個時代的香港。我好奇他們筆下的香港,是怎樣的?是那種快節奏、高壓力的都市生活,還是隱藏在繁華背後的另一種寜靜與溫情?是對於身份認同的迷茫與探索,還是對於生活意義的追問與追尋?我希望這些故事,能讓我更深入地理解香港這座城市,理解生活在那裏的普通人的喜怒哀樂,並從中找到一些關於生命、關於社會,以及關於我們自己共有的情感連接。
评分2004-2005年的香港,在我眼中,是一個承載著無數故事的舞颱,一個文化碰撞與融閤的獨特空間。那個時期的香港,既有著國際大都市的繁華與機遇,也承受著社會變遷的陣痛與挑戰。我一直認為,短篇小說是捕捉城市生命力的最佳載體,它能夠以小見大,以點帶麵,將一個時代的精神風貌凝練在寥寥數語之間。我對於香港的文學,始終懷有一種特彆的親近感,它既有都市的疏離感,又有著獨特的市井溫情,這種復雜的交織,總能觸動我內心深處的情感。我期待著,在2004-2005年的那些短篇故事中,能夠看到作者們如何描繪齣這座城市的獨特肌理。是那些在霓虹燈下閃爍的愛情故事,還是在狹窄巷弄裏發生的尋常百姓的悲歡離閤?是對於社會不公的犀利批判,還是對個體命運的深切同情?我希望這些作品,能讓我感受到一種強烈的“在場感”,仿佛我正置身於香港的街頭巷尾,與故事中的人物一同經曆著他們的生活,感受著那個時代獨特的氛圍。
评分對於2004-2005年的香港,我的想象中,它是一個充滿活力卻又潛藏著深刻變化的城市。那段日子,對於許多華人社會而言,都是一個充滿不確定性和調整的時期,而香港,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其內部的脈動尤為引人關注。我一直認為,短篇小說這種形式,最適閤捕捉一個時代、一個城市最微妙的變遷和人們最細緻的心理活動。短篇小說就像一個個被精雕細琢的切片,能夠讓我們窺見一個更宏大敘事中被忽略的角落。我對於香港的文學,總有一種特彆的期待,因為我覺得它能夠融閤東西方的文化精髓,既有西方現代文學的思辨和技巧,又不失東方人情世故的細膩和人本關懷。我尤其好奇,在2004-2005年,當整個亞洲都在經曆轉型和適應時,香港的作者們是如何通過他們的故事,去反映當時的社會思潮、經濟現實,以及人們在這些變化中的心態。我希望這些小說,能帶我走進那些香港人的日常生活,去感受他們所麵臨的挑戰,去理解他們的選擇,並從中體悟到一些關於人生、關於社會,甚至關於我們自身定位的思考。
评分2004-2005年,對於我而言,是一個對“都會生活”充滿好奇與憧憬的時期。香港,自然是我最常聯想到與“都會”相關的城市之一。它的高樓林立,它的中西閤璧,它的多元文化,都讓我對那裏的生活方式和人們的心態産生瞭濃厚的興趣。我一直認為,短篇小說是挖掘城市精神和個體命運的最佳形式。它能夠以小見大,通過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故事,摺射齣整個時代的風貌和人們內心深處的掙紮。我期待著,在2004-2005年的香港短篇小說中,能夠看到作者們如何捕捉到這座城市的獨特節奏和脈搏。是那種在快節奏生活中,人與人之間微妙的情感聯係,還是在巨大的社會壓力下,個體所展現齣的頑強生命力?我好奇他們筆下的香港,究竟是什麼樣子?是那種冰冷而疏離的都市叢林,還是隱藏在鋼筋水泥中的溫暖與人情?我希望這些故事,能夠帶我走進香港市民的日常生活,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去理解他們的價值觀,並從中獲得一些關於如何在現代社會中安身立命的啓示。
评分2004-2005年的香港,在我腦海中,總會與一些特定的畫麵聯係起來:維多利亞港的璀璨夜景,叮叮當當的電車聲,擁擠但充滿活力的街道,以及那些隱藏在舊街區裏的市井生活。對於一個身處颱灣的我來說,香港始終代錶著一種近在咫尺卻又充滿異域風情的存在。我一直對香港的短篇小說抱有濃厚的興趣,因為我覺得短篇小說這種體裁,最能直接、精煉地捕捉到一個城市、一個時代的瞬間,最能展現作傢對生活細緻入微的觀察力。我期待著,在2004-2005年這個時間段的作品中,能夠看到香港作者們如何運用他們的筆觸,去描繪這座城市的獨特氣質。是那種快節奏、高壓力的都市生活,還是隱藏在其中的溫情與人情味?是對於社會議題的深刻反思,還是對個體情感的細膩剖析?我尤其好奇,在那個信息傳播還未完全被互聯網主導的時代,香港的作者們是如何捕捉到社會最真實的麵貌,並將其轉化為動人的故事。我希望,這些故事能夠讓我看到一個更加立體、更加鮮活的香港,一個不僅僅是旅遊勝地,更是一個充滿復雜情感和多元文化的真實存在。
评分2004-2005年,那段時光,香港在我心中,是一個充滿故事和潛藏著無限可能的都會。它不僅僅是地理上的鄰近,更是文化上的一種深刻聯係。我總覺得,香港的短篇小說,能夠以一種獨特的方式,觸碰到華人世界共通的情感,同時又展現齣其自身特有的風貌。我尤其喜歡短篇小說這種體裁,因為它就像一個精緻的窗口,能夠讓我們在短時間內,窺見一個更廣闊的世界,理解更多元的人生。我期待著,在2004-2005年的那些香港短篇故事裏,能夠看到作者們如何描繪這座城市的獨特肌理。是那種快速的生活節奏,以及在這種節奏下人們情感的細微變化?是那些隱藏在繁華都市背後的個人命運的浮沉?是對於社會變遷的觀察與思考,還是對於人性深處情感的挖掘與探討?我希望這些作品,能帶我走進那些香港人的生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理解他們的生存之道,並從中獲得一些關於生活、關於情感,甚至關於我們自身價值的啓示。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