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有紀年:遊忽詩集(1994-2013)

無有紀年:遊忽詩集(1994-201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潘國靈
圖書標籤:
  • 詩歌
  • 遊忽
  • 現當代詩歌
  • 中國詩歌
  • 詩集
  • 文學
  • 1994-2013
  • 個人創作
  • 文化藝術
  • 情感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收入潘國靈1994-2013年百餘首詩作,是詩的年輪,也是無有紀年。詩集以逆時光序排列,像一個迴頭動作,目睹詩的碎片鋪開成一條生命血河,通迴原初的彼岸,或永遠分隔。結尾附主題目錄,提供另一種讀法。 遊忽是潘國靈小說中一個反覆齣現的角色名字,偶爾又成為他詩作的筆名,從小說越界至詩,虛構迴歸本真,成為一個書寫者,一個憂鬱者,一個浪遊者,一個悼時者,一個愛癡者,一個幻滅者的文字(自)畫像。 寫詩於我是極之純粹的東西,不強求,不斧鑿,我隻守候它現身的時刻,不相約,但相遇,於街角,於書桌,於任何的空間照見;如閃電,如雷擊,如從天上灑下的一場驟雨。──潘國靈
《時光的斷章與未竟的遠行:現代散文的幽微迴響》 一本深入探索個體經驗、時代變遷與文化底蘊的深度散文集 本書匯集瞭二十餘位當代傑齣散文傢的精選篇章,主題橫跨個體記憶的重構、城市化進程中的精神睏境、傳統文化在現代語境下的掙紮與新生,以及對“在路上”這一永恒命題的哲學反思。它並非一部宏大的敘事,而是一係列精巧、富有洞察力的“斷章”,旨在捕捉那些稍縱即逝、難以言喻的生命體驗與時代氣息。 全書結構精密,分為“舊夢的拓撲”、“都市的異鄉人”、“文字的煉金術”和“遠方的迴聲”四個部分,構成瞭一個從內在精神世界嚮外在社會現實延伸,再迴歸到文字本體的完整閱讀體驗。 第一部分:舊夢的拓撲——記憶的碎片與傢族的褶皺 本輯收錄的散文,側重於對“過去”的重訪與重塑。作者們不再滿足於簡單懷舊,而是將傢族史、童年場景視為復雜的空間結構(拓撲),去探究記憶如何在時間的侵蝕下變形、重組,並最終塑造瞭我們今天的身份。 主要內容側重: 個體記憶的不可靠性: 探討記憶如何成為一種主觀的、帶有強烈情感色彩的敘事工具。例如,一篇題為《祖母閣樓的灰塵與光影》的文章,細緻描摹瞭童年對一個特定空間的所有感官記憶,但最終揭示齣其中摻雜瞭成年後對溫情的過度投射。 傢族遺産的無形重量: 聚焦於那些看不見的文化遺傳和道德約束,它們如何像地質構造一樣,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當代人的生活選擇。文章多采用“物件敘事法”,通過一件老傢具、一封泛黃的書信來牽引齣數代人的命運糾葛。 地域精神的消逝與固守: 散文傢們以細膩的筆觸勾勒齣特定地域(如江南水鄉的舊鎮、北方工業基地的黃昏)在快速發展中留下的痕跡。重點在於捕捉那種“在消失中存在的”美學,而非簡單的傷感挽歌。文字風格趨嚮於沉靜、內斂,富有畫麵感,猶如陳年的油畫,層次豐富。 第二部分:都市的異鄉人——疏離、迷失與重建連接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現代人普遍麵臨著“身在其中,心在彆處”的疏離感。本部分是對當代都市生活狀態的深度剖析,關注個體如何在密集的鋼筋水泥中尋找立足之地,以及人際關係網絡在虛擬化與碎片化中的睏境。 主要內容側重: 空間的悖論: 探討城市中“公共空間”的空洞化和“私人空間”的過度私密化。作者們記錄瞭在擁擠地鐵、深夜寫字樓和空曠的商業街中,個體感受到的那種強烈的“在場缺席”。 數字時代的精神耗散: 涉及技術進步對人類注意力、深度思考能力的侵蝕。部分篇章采用意識流的手法,模仿信息過載時的思維跳躍性,來體現現代人的焦慮感。 “他者”的凝視與自我定義: 關注社會期待與個體真實願望之間的張力。一些散文以犀利的洞察力,解剖瞭當代人如何在社交媒體和主流價值體係的“凝視”下,不斷地進行自我審查和身份的錶演。 第三部分:文字的煉金術——語言的邊界與存在的探索 這一部分轉嚮對“寫作”本身的反思。散文傢們將文字視為一種抵抗虛無、探求本真(或至少是構建一個有意義的幻象)的工具。它是一場關於語言的效力、局限與可能性的實驗。 主要內容側重: 紀實與虛構的模糊地帶: 探討散文的邊界在哪裏?當作者選擇一個真實的事件進行敘述時,他是否已經通過選擇、刪減和修辭,完成瞭一次文學的“再創造”?多篇文章通過分析名篇片段,剖析瞭敘述者聲音的權威性與脆弱性。 詞語的重量與輕盈: 對特定高頻詞匯(如“真實”、“意義”、“自由”)在當代語境下的價值貶損進行瞭探討。作者試圖尋找那些被濫用詞匯背後沉睡的原始力量。 體裁的跨界: 包含瞭一些帶有實驗性質的文字作品,它們融閤瞭筆記、書信、詩體結構乃至哲學思辨的碎片,旨在打破傳統散文的綫性結構,尋求更貼近生命跳動節奏的錶達方式。 第四部分:遠方的迴聲——地理的移動與心靈的錨定 “遠方”不僅是地理上的空間,更是精神上的理想國或未完成的目標。本輯的散文集結瞭作者們在行走、漂泊或遙望中所獲得的感悟,探討瞭“移動”如何成為當代人尋找“穩定意義”的一種悖論性途徑。 主要內容側重: 旅行作為一種內省儀式: 摒棄瞭傳統遊記的觀光記錄,轉而關注在異域文化衝擊下,個體如何被剝離掉熟悉的身份標簽,從而直麵內在的空虛或充盈。 流亡與迴歸的辯證法: 考察瞭那些長期生活在異鄉的知識分子或藝術傢的心態,他們的“故鄉”究竟是地理上的原點,還是他們通過語言構建的精神棲所? 對自然與時間哲學的沉思: 篇幅中穿插瞭對宏大自然景觀(如沙漠、高山、深海)的描摹,這些景觀被用作映照人類短暫生命的參照係,引發對存在意義的深層叩問。 整體風格總結: 本書的散文群像,代錶瞭當下華語文學中一股注重內觀、對社會現象保持批判性距離、並在語言上追求精準與韻緻的強大力量。它要求讀者放下功利的閱讀習慣,以一種近乎冥想的狀態,進入作者精心編織的思維迷宮。這不是一本提供答案的書,而是一本提齣精準而復雜問題的思想地圖。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潘國靈


  自一九九七年正式發錶小說,至今共推齣小說集《靜人活物》、《親密距離》、《失落園》、《病忘書》、《傷城記》,另有散文集《靈魂獨舞》、《愛琉璃》,《無有紀年》是作者首部全詩作。小說創作之外,作者在城市書寫上亦論著頗豐,著有《第三個紐約》、《城市學2》、《城市學》等。作品近年陸續於兩岸三地發錶及齣版,部分曾被翻譯成英語。

  潘氏曾獲多個本地文學奬,包括青年文學奬小說高級組冠軍、中文文學創作奬、香港文學雙年奬小說推薦奬等。2006年獲亞洲文化協會頒發「利希慎基金奬助金」,赴美交流及遊學一年。曾參加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劃」,並赴伊雲斯頓西北大學參加該校首屆「國際寫作日」,及到芝加哥蕭邦劇院與當地作傢交流。2009年,香港公共圖書館香港文學資料室曾為其舉辦文學展覽「莫『失』莫『病』:文學遊子潘國靈」;2010年為香港書展推介作傢之一。2011年獲香港藝術發展局頒發「年度最佳藝術傢奬(文學藝術)」。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翻閱《無有紀年:遊忽詩集(1994-2013)》,我首先被其跨越二十年的時間尺度所吸引。這不僅僅是一個數字,更是一段生命的故事,一段思想的演變,一段情感的沉澱。在信息瞬息萬變的今天,能夠看到一位詩人用如此長的時間來打磨自己的作品,本身就值得尊重。這其中必定包含瞭無數次的構思、修改、推敲,也必定承載瞭作者人生中無數的起伏與感悟。我常常在想,一個人在二十年的時間裏,會經曆多少變化?心境、認知、對世界的看法,都會隨著歲月的流淌而悄然改變。而遊忽,這位詩人,又是如何將這些變化,這些生命中的點點滴滴,轉化為文字,凝結成詩?我期待在這本詩集中,看到作者從青澀到成熟,從迷茫到堅定,從探索到沉思的過程。這二十年的詩歌,就像是詩人的一部個人史,一部用詩歌記錄的成長日記。每一首詩,都可能是一段記憶的碎片,一個瞬間的定格,一次心靈的呐喊。我希望在這本書中,能夠感受到歲月的痕跡,感受到生命的厚度,感受到一個靈魂在時間長河中不斷生長、不斷蛻變的過程。這不僅僅是閱讀詩歌,更是與一個生命同行,去體味人生的酸甜苦辣。

评分

我拿起《無有紀年:遊忽詩集(1994-2013)》這本書,首先被其獨特而富有哲思的書名所吸引。它不像許多詩集那樣直白地描繪生活場景或抒發情感,而是以一種更為抽象和意境化的方式,揭示瞭作者的創作主題和精神追求。“無有紀年”四個字,本身就蘊含著一種對時間、空間乃至存在的哲學思考,它似乎在暗示著一種超越物質現實、探尋精神本質的創作維度。而“遊忽”這個詞,又增添瞭幾分靈動與不確定性,仿佛描繪的是詩人時而沉思,時而飄逸,在思想的海洋中自由穿梭的身影。加上“1994-2013”這個跨越二十年的時間節點,使得這份“無有”的探索,擁有瞭具體的生命軌跡和情感印記。我深深地好奇,在這漫長的歲月中,遊忽先生是如何在“無有”與“存在”之間尋找平衡,如何在“遊”與“忽”之間捕捉靈感,又如何將這些深刻的感悟,化為文字,呈現給讀者。這不僅僅是一本詩集,更像是一場邀請,邀請我進入一個由時間和思想交織而成的奇妙世界。

评分

《無有紀年:遊忽詩集(1994-2013)》的書名,仿佛打開瞭一扇神秘的門,讓我對其中的內容充滿瞭無限的遐想。它沒有直接告訴讀者詩歌是關於什麼的,而是用一種極具畫麵感和象徵意義的語言,來引發讀者的好奇心。“無有”二字,便是一種哲學層麵的暗示,它可能指嚮存在的虛無,也可能指嚮精神的超脫,這種抽象的概念,本身就極具吸引力。“紀年”則為這種“無有”的狀態注入瞭時間的維度,使之並非漫無邊際,而是有跡可循,這是一種在時間中對“無有”的追尋和記錄。“遊忽”這個名字,更是充滿瞭詩意與靈動,它描繪瞭一個在現實與想象之間,在存在與虛無之間自由穿梭的身影,一個不被世俗拘泥的靈魂。“1994-2013”這個長達二十年的時間跨度,則讓這份探索顯得更加厚重和深刻,它預示著詩歌中蘊含著作者生命中一段重要的曆程,一段思想的沉澱與升華。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在這本書中,感受詩人如何將抽象的哲學思考,轉化為具象的詩歌語言,如何用文字描繪齣那些“無有”的時空,以及詩人“遊忽”的心靈軌跡。

评分

《無有紀年:遊忽詩集(1994-2013)》這個書名,如同一幅濃墨重彩的畫捲,在我的腦海中徐徐展開。它沒有直接點明詩歌的內容,而是以一種充滿暗示和想象的方式,勾勒齣瞭作者的創作脈絡和精神追求。“無有”二字,本身就帶有某種東方哲學中的空靈與深邃,暗示著詩歌可能探討的是存在的本質、虛無的奧秘,亦或是人與宇宙的關係。而“紀年”則為這種抽象的哲學思考注入瞭時間的維度,仿佛在時間的河流中,詩人試圖捕捉那些“無有”的瞬間,並將它們定格。再加上“遊忽”這個充滿動態的名字,更讓人感受到一種超脫、灑脫的氣質,仿佛詩人是一位在天地間自由漫步的思想者,他的目光穿透錶象,直抵事物的本質。“1994-2013”這個時間跨度,更是將這份探索定格在瞭一個具體的生命曆程中,我期待著,在這二十年的詩歌中,看到一個靈魂的成長、思考的演進、情感的起伏。這不僅僅是一本詩集,更是一份生命的見證,一份思想的足跡。

评分

我初次看到《無有紀年:遊忽詩集(1994-2013)》這個書名時,內心深處便湧起一股強烈的好奇。它似乎在預示著一種不同於尋常的詩歌體驗。“無有紀年”並非指代具體的曆史事件或時代背景,而更像是一種精神層麵的坐標,一種超越時空的敘述方式。這種命名本身就充滿瞭哲學意味,仿佛在邀請讀者一同進入一個虛實交織、意義深遠的詩歌世界。“遊忽”這個詞,又極富動感與靈性,它暗示著詩人在創作過程中,可能是一種自由的、不拘一格的狀態,時而沉浸,時而飄逸,在文字與思想的海洋中“遊”與“忽”。而“1994-2013”這個長達二十年的時間跨度,則為這種“無有”的探索,賦予瞭堅實的生命基礎。我期待在這部詩集中,能夠感受到詩人如何在歲月的洗禮中,捕捉那些轉瞬即逝的感悟,如何用文字構建起一個個關於“無有”的精神國度。這絕非僅僅是一本記錄生活的詩集,更像是一次對存在意義的深刻追問,一次對生命本質的詩意解讀。

评分

《無有紀年:遊忽詩集(1994-2013)》的書名,如同一扇通往未知領域的門,吸引著我想要一探究竟。它並非直接以具體的內容來吸引讀者,而是通過一種高度概括和象徵性的語言,勾勒齣作者的創作理念和詩歌的獨特氣質。“無有”二字,仿佛是一種對現實世界的超然,一種對事物本質的探尋,它可能指嚮虛無,指嚮超越,指嚮一種更廣闊的精神維度。“紀年”則為這種“無有”的探索賦予瞭時間的概念,讓這份超越並非空中樓閣,而是深深植根於詩人的人生經曆之中。而“遊忽”這個詞,又充滿瞭藝術的想象力,它描繪瞭一個在思想的海洋中自由徜徉、若即若離的詩人形象,他的創作可能充滿瞭靈動與變幻,難以捉摸卻又引人入勝。“1994-2013”這個明確的時間界限,又將這份探索置於一個具體的、可感知的生命軌跡之上,讓我好奇,在這二十年的時光裏,詩人是如何在“無有”與“存在”之間遊走,又是如何將這份復雜的體驗轉化為詩歌的語言。

评分

當我翻開《無有紀年:遊忽詩集(1994-2013)》這本書時,一種莫名的期待感便油然而生。書名本身就帶著一種古老而又飄渺的意味,“無有紀年”仿佛暗示著一種超越時空的視角,而“遊忽”又賦予瞭一種靈動不羈的生命力,加上長達二十年的時間跨度,這無疑是一部凝結瞭詩人生命軌跡、思想沉澱與藝術探索的厚重之作。在信息爆炸、快節奏的當下,能夠靜下心來品味一首首詩,感受詩人透過文字傳遞的情感與思考,本身就是一種奢侈。我預感,這不僅僅是一本詩集,更是一場心靈的旅行,一次與作者靈魂深處的對話。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這二十年的光陰,在遊忽的筆下,究竟會凝結成怎樣斑斕的色彩,又會摺射齣怎樣的生命況味。是喜悅的歡歌,還是悲傷的低語?是哲學的追問,還是日常的感懷?我期待著,在這字裏行間,找到共鳴,找到慰藉,亦或是找到一種全新的看待世界的方式。這本書,從書名開始,就成功地勾起瞭我無限的好奇與遐想,仿佛一個神秘的寶藏正等待我去發掘,而我,已經迫不及待地想要踏上這段尋寶之旅。

评分

《無有紀年:遊忽詩集(1994-2013)》這本書,單是書名就給我一種強烈的吸引力。它不像市麵上許多追求時效性的齣版物,而是以一種宏大的時間尺度來審視詩歌本身,仿佛在試圖捕捉那些超越時間、具有永恒價值的情感與思考。“無有紀年”四個字,帶有一種禪意,又帶有一種曆史的厚重感,暗示著詩歌的創作可能並非拘泥於具體的某個時代,而是與更深層次的精神世界相連。“遊忽”這個名字,則充滿瞭動感與靈氣,似乎描繪瞭一個自由不羈、在思想的海洋中徜徉的身影。我很好奇,這位“遊忽”的詩人,在過去二十年的歲月裏,究竟經曆瞭怎樣的生命體驗,又以怎樣的視角去觀察世界,去感受生活。我期待在這本詩集中,能夠感受到一種不隨波逐流的獨立精神,一種對生活細緻入微的觀察,以及一種深刻而又獨特的思想洞見。這不僅僅是一本詩歌集,更像是一扇窗戶,讓我得以窺探一位詩人的內心世界,去理解他所經曆的時代,去感受他所思考的問題。我希望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拓寬自己的視野,獲得新的啓發,甚至在某個瞬間,與詩人的情感産生強烈的共振。

评分

我第一次接觸到《無有紀年:遊忽詩集(1994-2013)》這本書,就被其命名所深深吸引。它不像市麵上許多的書名那樣直白,而是采用瞭一種極富想象力和哲學意味的方式。“無有紀年”這四個字,本身就帶有一種超然物外的意境,仿佛指嚮一種超越具體時空限製的存在狀態,一種在時間流逝中依然存在的精神內核。“遊忽”又恰如其分地描繪瞭詩人創作時那種靈動飄逸、不拘一格的狀態,仿佛在思想的海洋中自由徜徉,又似在刹那間捕捉到靈光乍現。“1994-2013”這個長達二十年的時間跨度,更是為這份“無有”的探索,注入瞭生命的厚度與溫度。它不僅僅是一個數字,更代錶著詩人生命中的一段重要曆程,一段思想的沉澱與升華。我迫切地想要知道,在這二十年的時光裏,遊忽先生是如何在“無有”與“存在”之間尋找連接,如何將那些難以言喻的瞬間,化為永恒的詩篇。這本詩集,從書名開始,就嚮我發齣瞭一個強烈的邀請,邀請我去探索一個由時間和思想交織而成的獨特世界。

评分

當我第一次看到《無有紀年:遊忽詩集(1994-2013)》這個書名時,腦海中便浮現齣一種奇妙的畫麵感。仿佛在遙遠的某個時空中,有一位詩人,他記錄的不僅僅是歲月流轉,更是那些難以言喻、難以捕捉的“無有”之時。“紀年”二字,賦予瞭這種“無有”以時間的維度,而“遊忽”則像是詩人自身精神狀態的寫照,在虛與實之間,在存在與虛無之間,自由地穿梭。這是一種何等深邃的哲學思考,何等精妙的語言藝術!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這長達二十年的時間裏,遊忽先生的詩歌是如何隨著他的生命一同成長,一同變化。是怎樣的經曆,怎樣的感悟,纔能讓他用文字構建齣這樣一個“無有紀年”的世界?是怎樣的情感,怎樣的思考,纔讓他得以在“遊忽”的狀態中,捕捉到那些稍縱即逝的靈光,並將它們化為永恒的詩篇?我期待著,在這本書中,找到一種超越日常的閱讀體驗,一種能夠觸及靈魂深處的震撼。這不僅僅是讀詩,更是一場與智者進行思想對話的旅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