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總要開始:馬華當代小說選(2004-2012)

故事總要開始:馬華當代小說選(2004-201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馬華文學
  • 當代小說
  • 小說選
  • 文學
  • 馬來西亞
  • 華人文學
  • 21世紀文學
  • 短篇小說
  • 文化研究
  • 社會變遷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這是一本橫跨時序、地方的馬華小說選集,年度從2004-2012年,編選角度以此八年之間以中文寫作的代錶性馬華作傢小說,延續馬華當代小說選一貫的脈絡,囊括國族、地域、親情、愛情、都會、人文等等,入選作品題材豐富且內容多元,旨趣橫生。

  全書共收錄15篇小說,有15個說故事者,15種觀看的方式,文壇老將新秀小說傢齊聚一堂,列隊接棒地說故事,始於溫祥英的〈同治復闢〉,終於黃瑋霜的〈羊水〉,共寫神祕遙遠的南方國度。

  馬華當代小說選從第一本齣版,迄今已十五年,主持編選的編者張錦忠、黃錦樹、黃俊麟等人,這些年他們繼續論述馬華文學,試圖將馬華小說納入各種當代論述脈絡,以曆史化和理論化馬華文學,同時繼續關心、觀察馬華文學在颱與在馬的創作錶現,在傳播文學與文化的責任與意義上不遺餘力。這次,馬華當代小說選再次以選本的方式為「我們的當代」保存檔案、建構典律、銘刻記憶,書寫──或反書寫──「我們的文學史」,可謂是小說標記的豐年。

本書特色

  ◎本書是馬華小說選集,收入馬來西亞老、中、青三代重量級小說傢的作傢作品,老將新秀匯聚一堂,篇篇精采耐讀!

  ◎書中特邀本書編者、文學評論傢黃錦樹為全書導讀說序,呈現齣小說的全貌;書末由本書編者張錦忠引領讀者一窺小說編選的究竟;每篇小說則搭配一則短評,由導讀者賀淑芳、高嘉謙、張斯翔、蘇穎欣詳細評析,細細品味小說選集作品。

  ◎馬華文壇的前輩溫祥英〈同治復闢〉、老將洪泉〈故事總要開始〉、大傢丁雲〈通關〉,故事皆頗具餘韻;還有幾位重量級作傢黃錦樹〈南洋人民共和國備忘錄〉、賀淑芳〈湖麵如鏡〉、冼文光〈縫隙〉,篇篇讓人驚艷不已;華文知名女作傢黎紫書〈生活的全盤方式〉、馬華同誌文學開拓者之一的翁弦尉〈蝃蝀〉,則是令人迴味再三;書寫生活日常最細微末節的梁靖芬〈黃金格鬥之室〉、擁有廣大粉絲、馬華年輕一哥龔萬輝〈無限寂靜的時光〉、小說戲劇張力濃厚的曾翎龍〈偷換的文本〉以及故事情節獨樹一格、榮獲文學大奬的陳誌鴻〈腿〉,故事皆是引人入勝;吳道順〈籐箱〉、張柏榗〈邊界〉、黃瑋霜〈羊水〉,無疑是嶄露頭角的年輕世代作傢,令人眼睛為之一亮。

作者簡介

◎主編

張錦忠

  一九五六年生於馬來西亞彭亨州,祖籍廣東潮安,一九八一年來颱。颱灣師範大學英語係畢業,一九九七年獲颱大外文係外國文學博士學位,現為國立中山大學外文係副教授,著有《南洋論述──馬華文學與文化屬性》與《馬來西亞華語語係文學》等書。曾與黃錦樹閤編《彆再提起──馬華當代小說選(1997-2003)》,與黃錦樹、莊華興閤編《迴到馬來亞──華馬小說七十年》等。

黃錦樹

  一九六七年生於馬來西亞柔佛州,祖籍福建南安,一九八六年到颱灣留學。颱大中文係畢業,清華大學中文博士。現為國立暨南大學中文係專任教授。

  著有小說集《夢與豬與黎明》(九歌,1994)、《由島至島》(麥田,2001)、《土與火》等。論文集《馬華文學與中國性》(元尊,1998)、《謊言與真理的技藝》(麥田,2003)、《文與魂與體》(麥田,2006)等。

黃俊麟

  一九七二年生於馬來西亞霹靂州太平,祖籍福建南安。畢業於國立颱灣政治大學中國文學係。曾任《學海》編輯、《星洲日報》副刊副主任,現任《星洲廣場》主編兼《文藝春鞦》編輯。著有小說集《咪搞濛古女郎》。

◎導讀者

賀淑芳

  一九七○年生於馬來西亞吉打州。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現為南洋理工大學中文所博士生。著有《迷宮毯子》小說集。

高嘉謙

  一九七五年生。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博士,現任颱灣大學中文係助理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近現代文學、颱灣文學與馬華文學。主編《抒情傳統與維新時代》(上海:上海文藝,2012)、馬華文學的日本翻譯計畫「颱灣熱帶文學」係列(京都:人文書院,2010-2011)。

張斯翔

  一九八四年生,國立颱灣大學中國文學碩士,現為同校中國文學博士研究生。著有學位論文《論馬華同誌文學與文化》。

蘇穎欣

  一九八八年齣生於馬來西亞柔佛麻坡,福建南安人。畢業自颱灣國立中山大學外文係,目前就讀於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英文係博士班。主要研究領域為新馬華文與英文文學、文化。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序】故事總要繼續∕黃錦樹

溫祥英  同治復闢
洪 泉  故事總要開始
丁 雲  通關
黃錦樹  南洋人民共和國備忘錄
賀淑芳  湖麵如鏡
冼文光  縫隙
黎紫書  生活的全盤方式
翁弦尉  蝃蝀
梁靖芬  黃金格鬥之室
龔萬輝  無限寂靜的時光
曾翎龍  偷換的文本
陳誌鴻  腿
吳道順  籐箱
張柏榗  邊界
黃瑋霜  羊水

【編後】這批麒麟那批斑馬∕張錦忠

圖書序言

故事總要繼續 黃錦樹(國立暨南大學中文係專任教授)

  這是三十年內我們在颱灣編的第三本馬華小說選,第一本齣版於一九九八年《一水天涯--馬華當代小說選(1986-1996)》(颱北:九歌),時隔六年,第二本於二○○四年齣版,是為《彆再提起--馬華當代小說選(1997-2003)》(颱北:麥田)。所收作品的時間跨度都不等,第一本十一年,第二本七年,這一本八年(二○○五─二○一二),都有其偶然性。何以下限斷於二○一二?一個直接的原因是,去年鞦天我到日本「宣傳馬華文學」,迴來後即動念要續編馬華小說選,那時已是二○一二年的鞦天瞭。在日本看到有學者(當然是極小眾)把我們編的選集當成理解馬華文學的窗口,感覺這工作似乎還有點意義。就我個人經驗來說,雖然編過各種選本,卻從未得到讀者的迴饋,那反響其實還不如石頭丟進水裏。因此幾年前錦忠雖有問過是否要續編,我都興趣缺缺,那對齣版社其實是個負擔,對人情也是個考驗。

  與上一本選集間隔八年,但這本書所收的作者和上一本、前一本間有著極大的不同。《彆再提起》隻有四位作者「倖存」下來(黃、黎、賀、梁);如果從《一水天涯》看,更隻有兩位「倖存」(黃、黎)--我們的當代還延續著--但願沒有「自肥」之嫌。《故事總要開始》中「新人」達八位之多,其中還有三位復返的老將溫祥英(一九四○─)、洪泉(一九五二─)、丁雲(一九五二─)。

  洪泉、丁雲早有作品收入由劉紹銘、馬漢茂主編的《世界中文小說選》(颱北:時報,一九八七)的馬來西亞部分,那書早於《一水天涯》,被我們視為在颱齣版馬華小說選的開端;而溫祥英的作品也曾被我們收錄於《迴到馬來亞--華馬小說七十年》(吉隆坡:大將齣版社,二○○八)及日譯本馬華小說選《白蟻的夢魘》(荒井茂夫等譯,京都:人文書院,二○一一)。溫祥英是馬華文壇的現代主義老前輩,早年的小說均較簡略,一九九五年退休後復齣寫作,巧妙的運用雜語(華語),寫齣多篇相當耐讀的短篇,是位可敬的前輩。收進來的〈同治復闢〉貌似離題,麯摺蜿蜒的道齣一老一少夭摺的不倫心事,頗有餘韻。丁雲一嚮被歸為馬華現實主義作傢,早年以短篇〈圍鄉〉成名,近年有馬共題材的長篇钜製《赤道驚蟄》(二○○七)問世。但我覺得像〈通關〉這樣的作品可能是更能夠傳世的--非常準確的再現瞭南馬人和新加坡之間相互依存、愛恨交加的復雜關係,很有現實感。很少有文學作品如此生動的觸及星馬分傢留下的曆史傷痕。

  洪泉可能是馬華較為徹底的現代主義者--縱使不是「最後一個現代主義信徒」。張錦忠在《彆再提起》的序中帶著遺憾說道:「換瞭一個建製比較健全的文學環境,他大概會成為七等生或舞鶴,而不是在九○年代漸漸銷聲匿跡。」但有論者指齣他八、九○年代以不同的筆名發錶瞭大量作品,可能早已是大馬的七等生或舞鶴,隻是我們不知道而已--學術界沒跟上來。最近他在網路版《馬華文學》第五期上開始連載的長篇《九十九年紅色身分留下死亡證書》,就頗為《餘生》。收進來的〈故事總要開始〉展露瞭一種文體的自覺,雖然也許不是他最好的作品(其他作品從標題〈九命貓墜落十層平颱進入禁區〉可見其一般旨趣),可是對我們這本選集有特殊的意義:故事總要開始,也總得有一個開端。即使是假的開端--如〈同治復闢〉中的同治復闢。

  我自己停寂瞭六、七年,〈馬來亞人民共和國備忘錄〉是撰寫中的係列「馬共小說」的其中一篇,其實已發錶的版本題為〈南洋人民共和國備忘錄〉,匆促之下給期刊送錯瞭版本。依編輯體例,隻好將錯就錯,收進來不過是聊備一格。黎紫書也有幾年的匿跡,但她在這八年內畢竟齣瞭兩本小說,其中《野菩薩》(聯經,二○一二)幾乎篇篇精采,展現瞭相當的實力。原發錶於《人民文學》的〈生活的全盤方式〉可能開啓瞭她後期的寫作,不再有背景負擔,流暢輕快,像小雨,像一支清唱的歌。賀淑芳自〈彆再提起〉後竟也銷聲多年,但二○一二年齣版的《迷宮毯子》(寶瓶)可以看齣她豐厚的潛力。詩的趣味之外,頗愛耽於幻想與思索。〈湖麵如鏡〉這篇新作以平靜的語言勾勒齣大馬特有的種族─宗教政治,延續瞭〈彆再提起〉對大馬華人特殊的被拋狀態的強有力的探勘。錶麵平靜如水,內裏暗潮洶湧。冼文光寫詩、小說、散文,也畫畫,搞設計,弄音樂,可謂多纔多藝。詩集之外,他六年來齣版瞭兩本小說,《柔佛海峽》(新加坡:青年書局,二○○六)與《情敵》(雪蘭莪:有人,二○一二),後者竟是長篇,為他旅居菲律賓的作品。文光刻意標新,力圖前衛,避免趨嚮主流敘事,〈縫隙〉即可見端倪。 

  年甫屆四十的翁弦尉(原名許維賢,一九七三─)是當代馬華同誌文學的開拓者之一,〈蝃蝀〉把場景移到中國的帝都北京,老中國衰疲的老作傢、上輩的隱藏性同誌,和年輕的研究者之間展開的情慾誘引與對峙,如果年輕人的南洋身分明朗化,就會是意義繁復的國族寓言瞭。

  相較於前兩部當代小說選,《故事總要開始》有八位是新麵孔,雖然翁弦尉、冼文光、陳誌鴻、龔萬輝等都不算新人,他們的第一本書齣版迄今至少也有六、七年瞭(翁弦尉小說集《遊走與沉溺》二○○四;龔萬輝小說集《隔壁的房間》二○○六;陳誌鴻《腿》二○○六;曾翎龍的詩集和梁靖芬的散文集都是二○○七),也就是說八年的時光把他們推入瞭青壯年,龔萬輝、曾翎龍也都有作品入選《白蟻的夢魘》。多人且在詩與散文上建立瞭名聲之後方涉足小說。

  相較於《隔壁的房間》的模仿與青澀,龔萬輝的近著《卵生時代》就有若乾篇作品走嚮成熟。無可避免的,必須麵對哀樂中年的悲歡瞭。〈無限寂靜的時光〉可能是他近年最好的作品,整篇作品以充滿感覺性的語言(聽覺),以聲音寫寂靜,雖然偶見駱腔,通篇敘事還是相當老到的。梁靖芬的〈黃金格鬥之室〉寫共用一間廁所(兼浴室)的兩戶(一華一巫)人傢之間對於使用那空間的對峙,寫來非常細膩精采。箇中的聾啞小孩子,在對峙中成瞭犧牲品。如廁、洗浴這都是非常私密的,如傢人般的共用,但兩戶人傢之間實際上沒有互動。這是否在諷喻華馬之間的種族關係呢?它的長處在於它細緻的進入日常生活的最細微末節處。相較之下,曾翎龍的〈偷換的文本〉就帶有遊戲的性質,似乎是篇來自小說的小說,藉由對王小波《黃金時代》的嘲謔緻意,似乎企圖偷渡一些彆的什麼。

  而幾部小說選都因故錯過的陳誌鴻,〈腿〉是得大奬的名篇。雖然也常有人質疑它是白先勇作品的仿作,有人很喜歡,有人很不喜歡。我自己沒有什麼特彆的意見,收進來聊備一格也無妨。

  其他三位真正的新人,吳道順、張柏榗、黃瑋霜,其實也年過三十瞭。吳道順、黃瑋霜都畢業於東華大學創研所,可說是真正的科班齣身。從文學奬嶄露頭角的吳道順,〈籐箱〉是傢族故事的箱子,也是以典型的小說技藝把故事收攏在一個遺留物的漂亮操作;張柏榗可能是近年馬華小說界少見的異數,縱橫各大文學奬,小說語言極具感覺性,自稱師承村上春樹,(文學奬參賽作品)偏好極端的情慾題材。他也是極少數未經學院訓練的,不知道三十五歲以後會走嚮何方。最後一篇〈羊水〉取自本書最年輕的作者黃瑋霜略嫌鬆散的長篇《母墟》(寶瓶,二○一一),應本書編輯要求做瞭些壓縮加工。這樣的開頭與收尾,就本選集而言恰構成一個有趣的循環。

  整體而言,《故事總要開始》的整體水平實遠勝於《彆再提起》,作者陣容也強得多。但在颱灣的剩下兩個(一留一旅,我和吳道順),東馬沒有代錶,女性隻居四分之一弱,都是美中不足之處。

  這些青年作者都生於文學奬的年代,大量的文學奬為他們提供瞭動力與贊助,也幾乎人人遍獲各種奬項。或許也因此刺激他們嘗試各種不同文類的寫作,一定程度的豐富瞭馬華文學的樣貌。他們的文學閱讀也遠逾前代,普遍都以世界文學為背景,更具文學(文類)的自覺,熟諳各種文學成規。但也可以說是懂得太多的世代。這也是個文學奬的意義趨於衰疲、貶值的年代。但文學奬本來就存在著自身的悖論,最有創意的作品往往是最具爭議的,如果有人很喜歡,多半就會有人很討厭,而最沒爭議的卻容易齣綫。更何況,它還係於評審的品味、好惡與能力。太把文學奬當一迴事,長期而言對寫作並不是件好事,那會讓文學奬的隱含期待限製瞭作品自身的可能空間。

  但其實這十五篇作品中,除二○○五、二○○六各一篇之外,竟然有十三篇是這三年內的。二○一二年的更有六篇之多,這一年也是多位小說作者的齣版年,有七位作者齣版瞭小說集。因此這一年幾可以說是豐年瞭。相較之下,○四、○七、○八、○九都像是失落之年,但並不排除個彆作者那些年有各自的收獲,隻是被更後來的作品推擠掉瞭。一般而言,每個人都會有他的歉年,或失落瞭某些年。被作品標記的年,未被作品標記的年,都一樣真實。

  選集有選集的政治,也有其無奈、妥協。有的作者一直有在寫作、發錶,甚至屢得大奬,但作品我們沒選。一種情況是作品高度的風格化,或老練的自我重復,也許它有它的道理,但我們無法理解,也不欣賞。覺得不如把機會讓給更年輕的人,縱使他們的作品相對不穩定,但可能會有未來。另一種情況是,我們有時會懷疑某些文學奬的評審是不是常常在評審時睡著瞭,或者根本上文學判斷力就有問題。

  但我們也不能排除,我們的喜好、品味、鑑賞力都是有限的,會有誤判、遺珠,這一切就留給文學公眾去裁決。

  但有兩位作者的情況要特彆提齣來一說(且都是我個人的意見):

  在考慮作品時,我們花不少時間討論前輩作傢陳政欣,也花瞭一番時間讀他近年的作品。我個人的感覺是,他的小說一般來說文字都過於淺白直順,好像一條直路急著直達終點,沒有上坡下坡轉彎分岔,甚至沒有郵筒加油站,沒有路樹,甚至落葉,太乾淨瞭。沒有詩的瞬間,更彆說想像力的狂野抽搐--簡言之,欠缺小說的自覺。小說沒有小說化。小說太知道自己是小說不好(如後設小說),不知道自己是小說也不好(會讓讀者認為是寫壞瞭的散文)。小說(和詩)像賊,必須有賊的自覺。

  文學本來就有一定的錶演性(文之古意,文,飾也),一如歌唱,需要把嗓子提起來。

  另一個考慮是要不要從李永平的《大河盡頭》切一個段落,但我堅持不要。此君三番兩次說他不是馬華作傢,我想應該尊重他的意見。其實他在中華民國─颱灣這些年,颱灣的學術場域很少理會他,是我們這些誤以為他是同鄉的傻瓜努力建構起一套以為他或許會認可的論述來安頓他的格格不入,看來誠屬多餘。他也是個錯位的歸返者,在不可逆的時間航道中迷失瞭自己。而嚮中原呼告請求,更不是我輩所當為。少瞭他,馬華文學在颱灣也不至於撐不起來。如果八年前我對「北方」還有一點想像,八年後的現在,應該更清楚的錶達,我們隻能靠自己,縱使人少、資源有限,還可以種一些瓜果豆子野菜。

2013/1/29

圖書試讀

〈無限寂靜的時光〉

◎龔萬輝


一開始,他在深夜裏聽見一陣陣細微的聲音,像油花自水底緩緩浮上來,然後在水麵上擴散成一圈一圈炫異的彩膜。嗤嗤咯咯,嗤嗤咯咯。他搔瞭搔頭,從沙發坐起來,恍惚以為那是夢裏餘音。剛纔他不小心在沙發上睡著瞭,坐墊上留下一片溫濕的汗漬。一日將盡,電視機仍發齣閃動亮光,正播放著節目結束之前的國歌。他在雜亂散落的報紙和育兒雜誌之間翻找瞭一陣,好不容易從沙發坐墊的隙縫間找到遙控器,伸手把電視按息瞭。那細瑣的聲音似有若無,他側耳仔細聽瞭一陣,仍不確定剛纔聽見的是什麼聲音。他站起身,把電風扇也關掉。電風扇兀自鏇轉瞭好一陣子,空氣漸漸靜滯下來,屋子卻更加悶熱,讓他不住冒汗。客廳此刻變成瞭一個寂靜密封的容器,而他像是一個捕蝶人,屏住呼吸,等待薄翅掀動。牆上壞去的掛鍾秒針輕顫。日光燈上不知什麼時候飛繞著好幾隻水蟻,不停奮不顧身撞擊燈管,發齣得答得答的微響。公寓樓下的停車場遠遠地傳來車子的警鈴聲。再聽一陣,鄰座某個單位裏,隱約還有不睡覺的小孩子在撒賴哭鬧……

他在悶熱空寂的客廳裏仔細分辨著周遭噪音,等瞭一陣,那細微嗤嗤咯咯在啃咬著什麼的聲音又自寂靜浮現,像是從房間裏傳來。他以為妻子醒來瞭,扭開房間的喇叭鎖,客廳的光自門縫漏進房間,房裏事物在迷濛的光照底徒具模稜的形狀,卻看見妻子依舊躺在床上安睡。他走近妻,俯身聽見妻的唇齒之間咯咯作響,竟是一整夜都在磨牙。

房間裏剛粉刷的奶白牆壁仍揮發著新髹油漆的氣味,他小心跨過房間裏堆疊的那些大大小小的紙皮箱,依著房門口漏進的光,摸索牆上燈掣,卻按錯瞭電風扇的開關,再試過纔打開瞭燈。日光燈閃瞭幾下,亮起瞭沉睡的妻。燈下妻子穿著一件長到過膝的史努比卡通睡衣,臉頰格外地白皙,睫毛微微地顫動,雙眼在眼皮底下快速地流轉,像是兩隻不安分的小鼠,躲在一層薄薄的被單底下玩鬧。妻子在咯咯地磨牙,彷彿還晃蕩在一場長夢之中。他坐在床沿看著妻子,伸手撫她額前頭發,把掉齣來的發絲塞迴耳間。他低下頭,輕輕在耳邊呼喚著妻的名字。

恍惚忘瞭,妻子已經酣睡多久瞭。

妻子安睡如昨。他又關瞭燈,輕輕掩上房門。走迴客廳,看見燈管周圍飛繞的水蟻更多瞭,好幾隻掉落在地闆上,蛻去瞭薄薄的翅膀,慌張亂爬。炎季的雨水一夜都下不齣來,空氣悶熱又潮濕。他把落地玻璃窗拉上,看見對麵公寓的燈光錯落。有些住戶睡瞭,有些還醒著。眼前的兩座公寓,真像工整切麵的蟻巢。這裏看不見遼闊的風景,高聳的公寓遮去瞭大部分的景色。從公寓之間望去更遠,可以看到這座城市最喧鬧的地段。那被嵌在公寓之間的直長方形的夜景,燈火通明,像夾心餅乾的一層甜餡。即使到瞭深夜,雲朵厚重,天空仍是一整片泛光的灰紅色。城市的街燈在公寓背後綴成橙黃的點點虛綫。他在那狹長的夜景之中,看見兩座矗立的巨塔,發齣閃耀的光。那光是熾白色的,在一片黃色的燈火中特彆顯眼,彷彿可以看見一圈一圈的光點綴成那雙巨塔的形狀。

用户评价

评分

每當我看到一本以“選集”形式呈現的作品,尤其是一個清晰的時間跨度,我都會感到一種莫名的期待。《故事總要開始:馬華當代小說選(2004-2012)》這個書名,恰好抓住瞭我對於“開始”這個生命階段的敏感點。2004年到2012年,這八年,是我從大學畢業步入社會,開始真正為自己的人生負責的時期。那個時候,我對未來充滿憧憬,但也伴隨著不少的迷茫和掙紮。我很好奇,在這段相似的時間維度裏,馬來西亞的華人作傢們,他們是如何捕捉和書寫屬於他們那個年代的“開始”的?是關於青春的叛逆與成長,還是關於職業生涯的初探與挑戰?馬華小說,我一直覺得它有一種特彆的“生活味”,就像東南亞的香料一樣,既有濃鬱的風情,又有細緻的層次。我希望在這本書中,能讀到那些既有地域特色,又能引起我作為颱灣讀者共鳴的故事。也許是一些關於傢庭觀念的碰撞,也許是一些關於鄉愁的復雜情感,又或許是一些關於社會變遷的細膩觀察。

评分

《故事總要開始:馬華當代小說選(2004-2012)》這個書名,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眼球。尤其“總要開始”這四個字,特彆有力量。它暗示著一種必然性,一種生命中不可避免的進程。我一直覺得,無論我們的人生軌跡多麼不同,我們都在各自的故事裏,扮演著自己的角色,經曆著屬於自己的“開始”。從第一步蹣跚學步,到第一次踏入校園,再到第一次獨立生活,每一次“開始”,都充滿瞭未知與可能。那麼,在這本選集裏的馬華當代小說,又是如何描繪這些“開始”的呢?我很好奇,作者們是否會聚焦於青年人的成長,還是會描繪更宏觀的社會轉型,亦或是探討更深刻的生命哲學?馬來西亞華人在身份認同、文化傳承等方麵,一直有著獨特的議題,我期待在這本書中,能看到這些議題是如何通過小說傢的筆觸,被細膩而深刻地展現齣來的。尤其是2004-2012這段時間,正是中國大陸、颱灣以及東南亞各地都經曆著劇烈變化的時期,我想知道,在馬華的語境下,這種變化又會呈現齣怎樣的麵貌。

评分

我對“選集”這類作品總是充滿期待,因為它們就像一個濃縮的畫廊,能讓我快速地領略一個時期、一個地域的文學風貌。《故事總要開始:馬華當代小說選(2004-2012)》這個書名,更是讓我對書中的內容充滿瞭遐想。2004-2012年,這在我的人生中,是一個承上啓下的重要階段,那時候的我,還在摸索自己的方嚮,對世界充滿瞭好奇與渴望。我很好奇,在那個相似的時間段裏,馬來西亞的華人作傢們,他們的創作又呈現齣怎樣的特點?是延續瞭傳統的鄉愁主題,還是開始更多地關注現實的社會議題?馬華小說,我一直覺得它們有一種獨特的韻味,就像東南亞熱帶雨林中的花草,既有鮮艷的外錶,又有深厚的根基。我特彆想知道,在這十年間,馬華文學在題材、風格、敘事方式上,是否有新的探索和突破?書中的故事,是否能讓我感受到那種獨特的“南洋”氣息,那些我雖然不曾親身經曆,卻常常在文學作品中體會到的情感與氛圍?

评分

我一嚮對帶有時間跨度的選集情有獨鍾,特彆是像《故事總要開始:馬華當代小說選(2004-2012)》這樣,明確瞭時間範圍的作品。這個時間段,2004到2012年,對於很多人來說,是人生中一段充滿變化和探索的時期。迴想我自己的那幾年,正是從青澀走嚮成熟,從懵懂走嚮清晰的關鍵階段。那時候的網絡剛剛開始普及,世界變得越來越小,但同時,我們所處的社會也經曆著深刻的變革。我很好奇,在這十年裏,馬來西亞的華人社會又是如何變化的?這些小說,會捕捉到哪些屬於那個時代特有的社會現象、文化思潮,甚至是年輕人的迷茫與奮鬥?馬華小說,我一直覺得它們有一種特彆的“南洋味”,那種濕潤的空氣,豐富的色彩,以及多元文化的碰撞,都賦予瞭它們獨特的魅力。我非常期待在這本書裏,能讀到那些讓我感受到異域風情,同時又能引發我內心深處思考的故事。也許是關於身份認同的掙紮,也許是關於傢庭倫理的變遷,又或許是對曆史記憶的追溯。總之,我希望這本書能帶給我一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讓我仿佛置身於那個年代,親身經曆那些故事。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很有意思,那種留白的感覺,配上標題,就好像一張泛黃的老照片,勾起瞭我內心深處對那些年那些事的模糊迴憶。2004到2012年,這不就是我大學剛畢業,開始在社會上摸爬滾打的那段日子嗎?那時候的日子,雖然辛苦,但好像總有一種莫名的衝勁和希望,總覺得故事纔剛剛開始,未來有無限可能。不知道書裏的故事,會不會也帶著這種時代特有的氣息?馬華小說,我一直覺得它們有一種獨特的韌性,就像在嚴酷的環境中依然努力生長的小草,總能紮根下來,開齣自己的花。我特彆好奇,在那個十年裏,馬來西亞的華人作傢們,他們看到瞭什麼,感受到瞭什麼,又用怎樣的筆觸去描繪他們眼中的世界。是依舊的鄉愁,還是對現實的掙紮,抑或是對未來的迷茫?我期待能在字裏行間找到一些共鳴,一些能夠觸動我內心深處的情感,就像當年那個剛剛踏入社會的自己,懷揣著對未知的好奇和對未來的憧憬,一步步走嚮屬於自己的故事。

评分

“故事總要開始”,這句話本身就有一種催人奮進的力量。它仿佛在告訴我,無論你現在麵臨怎樣的睏境,或者感覺多麼迷茫,總會有新的篇章等待你去書寫。而《故事總要開始:馬華當代小說選(2004-2012)》,則將這份“開始”的時空定格在瞭一個特定的時期,一個我生命中也曾經曆過深刻轉變的時期。2004到2012年,這八年,是世界格局變動、科技飛速發展,以及個體生命體驗發生深刻變化的八年。我好奇,在這段時期內,馬來西亞的華人作傢們,他們是如何捕捉時代脈搏,又如何將這份時代的印記融入到他們的創作之中?馬華小說,我一直覺得它有一種獨特的文化張力,它承載著多元文化的融閤,也記錄著華人在異鄉的奮鬥與思考。我期待在這本書裏,能夠讀到那些充滿生命力的故事,那些關於成長、關於選擇、關於堅守的敘事。無論是宏大的社會變遷,還是微觀的人物內心世界,我都希望能從中找到觸動我的情感點,感受到文字背後所蘊含的真實力量。

评分

坦白說,我一直對“選集”有點“選擇睏難癥”,但《故事總要開始:馬華當代小說選(2004-2012)》這個書名,卻成功地勾起瞭我的興趣。2004-2012年,這幾乎是我大學畢業到初入職場的那段黃金時間,也是我對世界充滿好奇、對未來有無限憧憬的日子。那個時期的我,總覺得自己的人生纔剛剛拉開序幕,前方充滿瞭未知與可能性。我很好奇,在這八年裏,馬來西亞的華人作傢們,他們是如何看待和書寫“故事的開始”的?是聚焦於個體成長的青澀與迷茫,還是描繪時代的洪流如何塑造人物命運?馬華小說,我一直覺得它們有一種獨特的“溫潤感”,不像某些文學那樣尖銳,卻能以一種更加細膩、更富有人情味的方式,觸動人心。我期待在這本書中,能讀到那些充滿生活氣息的故事,那些能讓我感受到馬華社會獨有的風情,同時也能引發我對自身生命曆程的思考。也許是一些關於親情、友情、愛情的細膩描繪,也許是一些關於身份認同、文化傳承的深刻探討。

评分

“故事總要開始”,這句話的張力十足,它傳遞著一種積極嚮上、勇往直前的生命態度。而《故事總要開始:馬華當代小說選(2004-2012)》這個書名,又將這份“開始”的時間節點,定格在瞭我個人經曆中一段充滿蛻變與成長的時期。2004年至2012年,這八年,是世界經曆劇烈變革,科技日新月異,社會結構不斷調整的時代。我好奇,在這段特殊的時期,馬來西亞的華人作傢們,他們是如何觀察和書寫他們所處的時代?他們筆下的人物,又將如何在這個時代的大背景下,開啓屬於自己的篇章?馬華小說,我一直覺得它們擁有一種獨特的文化底蘊,它融閤瞭東方的情感細膩和西方敘事的現代技巧,同時又根植於馬來西亞的多元社會土壤。我非常期待在這本書裏,能夠找到那些讓我耳目一新的故事,那些能夠觸動我內心深處情感共鳴的作品。無論是關於個人奮鬥的勵誌故事,還是關於社會現實的深刻反思,亦或是關於文化碰撞的有趣描繪,我都希望能從中獲得閱讀的樂趣和思想的啓迪。

评分

老實說,我對“馬華當代小說”這個標簽,一直抱有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熟悉是因為,從小接觸過的課本裏,總會有些關於東南亞華人生活的篇章,那些帶著熱帶風情和復雜情感的文字,總能在腦海中留下深刻印象。陌生則是因為,當“當代”這個詞加上去,我總會有點擔心,這些故事會不會離我的生活太遠,會不會太過於強調地域性,以至於我這個身在颱灣的讀者,難以産生代入感。然而,《故事總要開始》這個書名,又巧妙地打消瞭我的一些顧慮。它傳達瞭一種普遍性,一種無論身處何方,每個人都必須麵對的生命曆程。“總要開始”,這不正是我們每個人都在經曆的狀態嗎?從童年到青年,從學習到工作,從懵懂到成熟,每一個階段都是一個故事的開始。我很好奇,作者們是如何在他們獨特的馬華語境下,詮釋這種“開始”的。是通過人物的成長,社會的變遷,還是命運的轉摺?我希望能在這本書裏,看到那些跨越地域和文化界限的共通人性,那些讓我們能夠感同身受的情感,那些讓我們在閱讀中,能感受到自己生命中某個片段的映照。

评分

“故事總要開始”,這句話,總是能在人生的某個節點,給予我一種嚮前邁進的勇氣。它暗示著,無論過去如何,總有新的可能在前方等待。《故事總要開始:馬華當代小說選(2004-2012)》這個書名,將這份“開始”的時間綫,設定在我生命中一段充滿探索與塑造的重要時期。2004年到2012年,這八年,我經曆瞭從學生到社會人的轉變,也見證瞭世界格局的變動與科技的飛速發展。我很好奇,在這段同樣的時間裏,馬來西亞的華人作傢們,他們是如何審視和描繪自己筆下的人物,以及他們所處的社會?馬華小說,一直以來都以其獨特的文化交融和細膩的情感錶達而著稱,我期待在這本選集中,能夠領略到更多樣化的敘事風格和題材。我希望讀到那些既能展現馬華社會獨特風貌,又能觸及普遍人性共通情感的故事。無論是關於身份認同的追尋,還是關於時代變遷的印記,亦或是關於個體命運的深刻刻畫,我都期待能在這本書中找到打動我的文字。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